鄭和下西洋首航出發600周年的慶典已過﹐近期相關探討文章漸稀﹐然並不意味著該項研究已臻頂峰。君不見許多老大難問題(如下西洋是否為蹤跡建文)仍未解決﹐或未取得學界的共識﹖某些歷史資料或考古文物仍陸續發現(如早於鄭和下西洋十多年繪就的《大明混一圖》及其底圖之一的清濬《廣輪疆里圖》)﹐有待進一步分析研究﹔鄭和船隊最先抵達美洲﹑澳洲乃至南極論仍甚囂塵上﹐未見有充分理據的宏文與之較量﹐等等。

在四年前的舉世曠典中﹐筆者曾撰寫過歌頌﹑奉和的文章(見拙文〈鄭和下西洋 — 世界地理大探險的第一環〉)﹐也發過一點點不很和諧的雜音(見拙文〈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夕陽〉﹐〈鄭和下西洋的成就及教訓〉﹐以上三文均可在拙編南溟網尋得﹕http://www.world10k.com)﹐足見自己對是項航海壯舉迷戀之程度。然天下事愛之既深﹐究之亦切﹐痛感對鄭和下西洋的崇敬﹐不能囿於盲目歌頌或空喊口號﹐而必須持之以恆地堅持探究﹕須不懷主觀意願地研討其重大理論問題﹐利於古為今用﹔須論證結合﹑有理有據地對待史料﹐切實還原歷史事實的真相﹔須由文獻﹑考古﹑科技各界精英衷誠合作﹐解決各類棘手的貿易﹑航運等難題。

筆者不才﹐不求全面而僅以自己所見﹑所思﹐提出下列若干方面的問題﹐並願就其解決與學界同仁合力以赴。有些問題容已解決﹐唯自己近來讀書未廣﹑學藝不精﹐實屬孤陋寡聞﹐謹請諸方大家有以教我。

(一) 理論問題
1﹑在一個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的東方大國﹐為何能出現規模巨大的七下西洋﹖它與
    漢武帝時的通西域﹑唐太宗被尊為天可汗如何相提並論﹖又與秦始皇修長城﹑隋煬帝開運
    河有何相類之處﹖
2﹑古代中國雖有先進的航海技術及能力﹐但漢族的主體文化應非海洋文明﹔明初為何要一而
    再﹑再而三﹑三而至七地大規模出海﹖究其原因﹐蹤跡建文帝﹑對付帖木兒等是否僅屬次
    要或根本應予銷除﹖宣揚國威﹑招徠朝貢能否完全解釋得通﹖其中是否深藏明代市民經濟
    的萌芽及發展國家壟斷資本的動因﹖
3﹑鄭和下西洋是古代世界封建王朝臻於頂峰的夕陽﹐其結果只帶來天朝尊嚴﹑朝貢貿易及供
    皇室揮霍的寶貨﹔而歐洲地理大探險卻是近代全球資本主義肇始勃興的曙光﹐它成為劃時
    代路標並帶來歐洲的殖民擴張及西方文明。明初如此輝煌的大航行為何未能推動中國步向
    近代化﹖其間與中西國情的根本不同﹐或明代市民經濟萌芽的被扼殺有何關聯﹖
4﹑有明一代通行海禁﹐鄭和下西洋能否謂之“開放”﹖它是否意味海禁的一度取締﹖與之同
    時明廷又如何禁止私人海外貿易﹖一個國家﹐如不實行私人的海外自由貿易﹐而仍由官方
    壟斷資本大行其道﹐能否算得上全方位的對外開放﹖

(二) 史實問題
1﹑鄭和下西洋一共幾次﹐經歷多少國家和地區﹖這些問題雖長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然劉
    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蹟記〉﹑長樂南山寺石刻〈天妃之神靈應記〉等碑所記大同﹐均
    為鄭和﹑王景弘等當事人親記﹐是最權威的第一手資料﹐故學界應以此為準參以實錄﹑正
    史及參與者撰著﹐作出比較統一的結論﹐避免無謂的爭端。至於鄭和訪日﹑舊港之役等﹐
    則作個別事件另行研討。
 2﹑鄭和下西洋時的航海圖究竟何在﹖如有為何或如何失傳﹖現存茅元儀《武備志》卷二四○
    所收〈自寶船廠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是否就是〈鄭和航海圖〉﹖當時航行時
    有無更為精確的海圖﹖從上述碑文及航海圖所載地名的比對﹐應可判定鄭和下西洋所至的
    地區﹐以免作更多之揣測。
 3﹑現在所知﹐明洪武廿二年(公元1389年)已繪製了〈大明混一圖〉﹐並長期放置在宮廷中。
    其底圖之一的清濬《廣輪疆里圖》亦已發現(見拙文〈清濬“疆圖”今安在﹖〉﹑〈現存最
    詳盡﹑準確的元朝疆里總圖 ― 清濬《廣輪疆里圖》略析
〉等﹐載南溟網)。〈大明混一圖〉
    完成比鄭和首航西洋早十六年﹐並已明確畫出了南非的大三角。按常理推之﹐永樂帝應會將
    該圖交由鄭和船隊參考﹐至少鄭和航行時應已掌握了南非的地位﹐但為何屢下西洋都是重複
    相同的航線﹐僅迄東非而止﹖究竟鄭和的分船隊有無向南繼續探索﹐其成果又如何﹖
4﹑鄭和下西洋為何由福建長樂港出海﹐是否因姚廣孝(其籍貫有福建長樂﹑江蘇吳縣數說)的大
    力推薦﹐抑或泉州﹑福州港口地位的此消彼長﹖
5﹑如何評價第三次下西洋時生擒錫蘭山王亞列苦奈兒並帶回明京﹖到底其“負固不恭﹑謀害
    舟師”的史實如何﹖這牽涉到應否批判狹隘民族主義或大國主義﹐以及下西洋真是完全“和
    平之旅”的問題。確定事實後﹐立論將據此而出以顯公正平允。
6﹑不少論者將下西洋的歷程擴展到東洋或更遠之處﹐例如鄭和船隊到過台灣等。這些問題亦當
    由史料考證而澄清。所謂到過台灣的論據之一是﹐船隊經過赤嵌﹐然據祝允明《前聞記》所
    載下西洋行程看﹐此赤嵌應由赤坎所轉訛, 應在今越南南部。類似問題﹐均須詳加訂定。
7﹑鄭和卒於何年何處﹖舊多繫於1435年南京﹐後據《新刻全像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中
    的〈非幻庵香火聖像記〉﹑康熙《江寧縣志》﹑同治《上江兩縣志》等改繫1433年古里。
    另鄭和葬於何處﹐繼其領隊者王景弘後來如何﹖也都頗值探究。王景弘的最後記載﹐一般多
    繫於明英宗正統元年擔任南京守備太監時﹐但筆者曾由《明英宗實錄》卷三十五﹐檢出明英
    宗正統二年十月敕諭成國公朱勇“茲特命爾等同太監王景弘等﹐整點在京各衛及見在守備一
    應官人等﹐選拔精銳編成隊伍﹑如法操練”云云(見拙文〈鄭和﹑王景弘與三寶壟〉﹐載南溟
    網)﹐值得繼續追蹤。
8﹑近見大型電視劇《鄭和下西洋》五十九輯﹐其規模及用力之大均值肯定。作為文藝作品﹐
    自允許虛構部分人物﹑情節﹐唯重要歷史人物的主要生平﹐似應與事實相符為妥。劇中成國
    公朱能在永樂後期猶自動請纓﹐焉知朱能已於永樂四年十月死於征伐安南的軍中﹐彼時的成
    國公應為其後人。又如夏原吉為始終極力反對下西洋者﹐劇中安排其晚年幡然醒悟固無不
    可﹐但以其代表宣宗送別第七次下西洋艦隊卻值商榷。蓋艦隊奉旨在宣德五年六月﹐駛離
    南京龍灣為是年閏十二月﹔而夏原吉卻已於同年早些時候去世﹐《明史》卷一四九‧列傳
    三七載其“(宣德)五年正月,兩朝實錄成,復賜金幣、鞍馬。旦入謝,歸而卒”。由此兩
    例﹐亦可見鄭和下西洋的許多史事均須認真校訂。

(三) 考古問題
1﹑鄭和航船的製造地點﹐每次奉旨﹑駛離南京及外發揚帆的時地﹐在國內所立碑文的地點﹐乃
    至其出生地﹑衣冠塚均值得進一步考察。
2﹑與鄭和屢下西洋相關的海外地點﹐包括所設官廠﹐錫蘭碑文及所涉人事﹐海外相關的傳說﹑
    紀念物﹐均須有計劃地考察﹑搜集及校訂﹐以去偽存真而免以訛傳訛。
3﹑鄭和海船的規模究竟有多大﹖歷史文獻記載是否可信﹖為何下西洋600周年前後海內外均想
    按原大仿造而無一見功﹖鄙意可以懷疑而不可隨便否定歷史文獻﹐這或同埃及金字塔般已成
    千古之謎。如能加強考古工作並與文獻結合﹐或可見解決之曙光。
4﹑繼續從事羅盤﹑牽星等航海技術問題之研究﹐為鄭和航海圖的重現或重構﹐作進一步的努
    力。應多搜集世界同時之海圖﹐作統一比較之研究﹐以便既肯定七下西洋的偉大業績﹐存其
    歷史真實而否定虛妄之說。

[2009年7月6日完成初稿﹐7月22日修訂﹔載上海鄭和研究中心主辦
《鄭和研究動態》2009年第三期(總13期)﹐2009年9月30 日。另載
中國航海日組委會辦公室﹑上海海事大學編《中國航海文化論叢  第一
輯》(海洋出版社2011年6月版
)。《鄭和研究動態》 編者按見下]

 《鄭和研究動態》2009年第三期[編者按]
香港陳佳榮先生是著名的中外交通史研究學者﹐長期參與並關注鄭和研究﹐發表過多篇鄭和研
究論文﹐編校過有關鄭和下西洋的史料。新近﹐他對鄭和研究的現狀﹐特別是鄭和研究中存在
的問題和難點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和梳理﹐目的是引導鄭和研究走向規範﹑深入﹐摒棄空洞﹑牽
強和附會的“研究”﹐切實關注和探討鄭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對此本刊表示由衷的敬意。

 

[附] 作者﹕陳佳榮(刺桐生)﹐中華萬年網總編輯﹐南溟網網主

作者與海外交通史相關之著作﹕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與謝方﹑陸峻嶺合作,北京中華書局1986)
《中外交通史》(香港學津書店1987)
《中國宗教史》(香港學津書店1988)
《七海揚帆》(與姚楠、丘進合作,香港中華書局1990、台北中華書局1993)
《宋元明之中西交通》(與廖日榮﹑楊文信合作﹐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香港公開進修學院
    “中國文史哲基礎課程”單元十八﹐1992)
《南溟集‧海交篇》(麒麟書業有限公司2002)
《隋前南海交通史料研究》(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2003)
  (吳)康泰﹑朱應《外國傳》(香港海外交通史學會2006)
《歷代中外行紀》(與錢江﹑張廣達合編﹐上海辭書出版社﹑香港海外交通史學會2008)
《南溟網‧新增文章‧海交卷》(http://www.world10k.com)
“諸家異物志”﹑“中外交流古志”輯佚索引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新增文章_海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