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羅
《利病書》卷一二0;《讀史紀》卷一00。即箇羅之誤,見該條。
阿枝
《明四夷考》卷下柯枝;《象胥錄》卷五;《世法錄》卷八二;《武備志》卷二三七。即柯枝,見該條。
阿剌
《水經注》卷一,“新頭河經罽賓、犍越摩、阿剌諸國而入南海是也”。即今巴基斯坦信德(Sind)省一帶。
阿哇
或誤為呵哇。《寰宇通志》卷一一八阿哇國,“國朝永樂中,國王昌吉剌遣其使臣來朝,並貢方物”。一說即阿瓦的異譯;一說在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Gujarat)邦的阿默達巴德(Ahmedabad)。也有的指為阿魯。另見《明一統志》卷九0;《廣輿圖》卷二;《皇輿考》卷一二;《鴻猷錄》卷六;《明四夷考》卷下;《圖書編》卷有九、六0;《明續通考》卷二三六;《三才地理》卷一三;;《四夷廣記》;《裔乘》卷三;《武備志》卷二三五;《華夷記》卷四;《象胥錄》卷五;《世法錄》卷八三;《明史》卷三二六。
阿陵
《異域志》卷下。即訶陵之誤,見該條。
阿魯
又作啞魯、亞路、亞魯、啞路。《元史》卷一二,“(至元十九年十月)乙巳,遣阿耽招降法里郎、阿魯、乾伯等國”。即啞魯,見該條。另見《元史》卷一八;《瀛涯》蘇門答剌國;《番國志》蘇門答剌國;《星槎》後集阿魯國;《寰宇通志》卷一一八;《明一統志》卷九0;《明會典》卷一0五;《朝貢錄》卷中;《廣輿圖》卷二;《皇輿考》卷一二;《明四夷考》卷上、下;《圖書編》卷五九、六0;《明續通考》卷二三六;《本草》卷一五;《三才地理》卷一三;《四夷廣記》;《裔乘》卷七;《武備志》卷二三六、二三七;《華夷記》卷四;《象胥錄》卷五;《世法錄》卷八二;《利病書》卷一二0;《外國詞》;《譯史》卷二;《讀史紀》卷一00;《讀史圖》卷四;《明史》卷六、七、三0四、三二五;《續通典》卷一四八;《續通考》卷二三九;《嘉慶志》卷五五九;《海關志》卷四。
阿蠻
《後漢書》卷八八,“自安息西行三千四百里至阿蠻國”。或謂即今亞美尼亞(Armenia),或謂即今伊朗的哈馬丹(Hamadan),為昔安息國中部的埃克巴坦那(Ecbatana)古名habmatana。另見《三國志》卷三0引《魏略》西戎傳;《通典》卷一九二;《寰宇記》卷一八四;《冊府》卷九五七;《通志》卷一九六;《通考》卷三三七。
阿微
《海島逸志》卷三。在今印度尼西亞的馬魯古(Maluku)群島,或指奧比(Obi)群島。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