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瓦河
又作啞法河。《讀史紀》卷一一九。指今緬甸的伊洛瓦底江。另見《明史》卷四六;《清一統志》卷三八九;《嘉慶志》卷四九八。
阿末邏
《新唐書》卷二二二下。或謂在今緬甸,今地不詳。
阿可耳
《清史稿》卷五二八,“暹羅破柬埔寨,取阿可耳及破丁蓬二地”。即今柬埔寨的吳哥(Angkor)。
阿吒釐
《西域記》卷一一摩臘婆國,“ 自此西南入海交,西北行二千四五百里至阿吒釐國”。在今印度恒河中游,今地不詳。另見《方志》卷下;《慈恩傳》卷四;《珠林》卷二九;《翻譯集》卷八;《證類本草》卷一二。
阿里沙
《坤輿全圖》。即今印度奧里薩(Orissa)邦。
阿谷羅
《利病書》卷一二0;《讀史紀》卷一00。即哥谷羅之誤,見該條。
阿羅帥
《海錄》卷上,“太呢國……山頂產金處名阿羅帥。由淡水港至此,須陸行十餘日,由咭囒丹港口入,則三四日可至”,“由咭囒丹埔頭入內河,南行二日許,西有小川通太呢阿羅帥”。在今馬來半島中部,位北大年(Patani)河上游一帶,或指泰、馬交界的烏魯默拉(Ulu Merah)山。一說為葡萄牙語 Ouro(金)的譯音。
阿羅單
《類聚》卷七六引《宋元嘉起居注》,“阿羅單國王毗沙跋摩遣使”。即訶羅單,見該條。另見《冊府》卷九六三;《利病書》卷一二0;《讀史紀》卷一00。
阿羅陀
陀又作陁。《通考》卷三三二;《圖書編》五九;《利病書》卷一二0;《讀史紀》卷一00。即訶羅陁,見該條。
阿羅漢
《清續通考》卷三三三載,“道光二十三年,……緬人割阿薩母、阿羅漢、迭乃失里母地予英”。即阿拉干,見該條。
阿拉干
又作亞蠟敢、亞辣敢、亞喇甘、阿剌干、阿羅漢。《清史稿》卷五二八緬甸,“其疆域南盡南海,北迄孟拱,西包阿拉干,東聯麻爾古”。即今緬甸西部的阿拉干(Arakan)地區,今若開(Ragaing)邦一帶。
阿拘遮
《方志》卷上,“中天竺國東至振旦國五萬八千里,南至金地國五萬八千里,西至阿拘遮國五萬八千里”。在今印度半島西部,今地不詳。另見《翻譯集》卷七。
阿者刁
《航海圖》圖二0。即今印度西海岸果阿(Goa)南部安熱迪佛(Anjidiv)島。
阿胡那
《航海圖》圖二一。或謂在今阿拉伯半島南岸佐法爾(Dhufar)海岸一帶,今地無考。
阿荔散
《那先比丘經》,“我本生大秦國,國名阿荔散”。即今埃及亞歷山大(Alexandria)城的簡譯,巴利文稱 Alasanda。
阿思里
《島夷志略》阿思里。今地不詳,或謂在西印度沙漠之地;或謂在阿拉伯半島;或謂在北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