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剌嶼
《朝貢錄》卷中蘇門答臘國,“(阿魯國之港)又十更至淡洋,又五更至大魚之港,又五更至巴剌之嶼,又五更至急水之灣”。即巴碌頭,見該條。
巴鹿頭
《順風》磨六甲往阿齊條。即巴碌頭,見該條。
巴祿頭
《東西洋考》卷九。即巴碌頭,見該條。
巴綠嶼
《島夷志略》急水灣。原作石綠嶼,或為巴綠嶼之訛,即巴碌頭,見該條。
巴喇西
《明史》卷三二五。指薩珊王朝統治下的波斯。又作波剌斯,參該條。另見《明續通考》卷二三六;《四夷廣記》;《裔乘》卷二;《野記》卷四;《續通典》卷一四八;《續通考》卷二三九。
巴碌頭
又作巴綠嶼、巴剌嶼、巴祿頭、巴鹿頭,或謂另稱不剌、法里郎、法里剌、法而剌、里剌、八剌剌。《航海圖》圖一七,“蘇門答剌開船,用丑艮及乙辰針五更船平急水灣,巴碌頭有淺,用辰巽針五更船取甘杯港”。一般均認為巴碌頭即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古國名Perlak(古爪哇文名Parllak)的譯音,《馬可波羅行紀》作Ferlek,其地位金剛石(Diamond)角東南面和蘭沙(Langsa)的北面,今作佩雷拉克(Peureulak)。也有的認為,巴綠、巴碌、巴剌、巴祿、巴鹿等指Perlak,但如加上“頭”字則應作角、岬理解,指金剛石角。另見《順風》各處州府山形水勢之圖條。
巴大未亞
又作巴達維亞。《坤輿全圖》。荷蘭人入侵印度尼西亞後,於十七世紀初將雅加達改稱巴達維亞(Batavia)。
巴漢頭山
《順風》杉木回浯嶼條。當今在菲律賓民都洛(Mindoro)海峽至呂宋島的仁牙因(Lingayen)港之間,今地不詳。
巴爾齊亞
《坤輿全圖》;《職方外紀》卷一。指今伊朗西部、波斯灣北岸一帶。
巴布亞私
《萬國全圖》。在今印度尼西亞馬魯古群島,今地不詳。
巴達維亞
《清續通考》卷三四0。即今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Jakarta),荷蘭人統治時代稱巴達維亞(Batavia)。
巴連弗邑
又稱拘蘇摩補羅城、波吒釐子城、華氏城。《法顯傳》摩竭提國,“巴連弗邑是阿育王所治”。為古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和後來的笈多王朝的都城,梵名Pātaliputra。在今印度比哈爾邦的巴特那(Patna)西北至訂那浦爾(Dinapur)之間。另見《西域記》卷八;《水經注》卷一;《方志》卷下;《翻譯集》卷七;《珠林》卷四三;《經音義》卷一二。
巴羅襪斯
《萬國全圖》﹔《坤輿全圖》。在今印度半島東岸科羅曼德爾海岸一帶,今地無考。
巴南巴西
《島夷志略》巴南巴西。印度古國,為Banavāsi音譯,在今印度卡納塔克邦卡爾瓦(Karwar)東南,其西岸的霍納瓦(Honavar)即為其國主要港口。
巴哪大山
《東西洋考》卷四,“保老岸山……舶人呼為巴哪大山”。在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的布格(Bugel)角西面一帶。另見同書卷九。
巴踏山門
《指南》東洋山形水勢條,“有山名夷播草……東有筆架,東高見紅荳嶼,見謝昆米嶼,謝昆米嶼有二個相排,又名播武瀾仔,南是巴踏山門,流水甚急”。或謂指今菲律賓呂宋島北部的帕塔(Pata)。
巴喇何亞島
《坤輿全圖》。即今菲律賓的巴拉望(Palawan)島。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