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葛達
      《明史》卷三二六白葛達。即今伊拉克首都巴格達(Baghdad)。另見《明四夷考》卷下;《寰宇通志》卷一一八;《明一統志》卷九0;《明續通考》卷二三六;《三才地理》卷一三;《廣輿圖》卷二;《皇輿考》卷一二;《四夷廣記》;《裔乘》卷七;《象胥錄》卷七﹔《世法錄》卷八一;《圖書編》卷六0;《華夷記》卷四;《鴻猷錄》卷六;《武備志》卷二三六;《讀史圖》卷四;《譯史》卷二;《續通典》卷一四九。

白蒲延
      又作白蒲邇。《諸蕃志》卷上麻逸國條。即今菲律賓的巴布延(Babuyan)群島。或專指其中的巴布延島。另見《閩書》卷三九、一四六。

白蒲邇
      《云麓漫鈔》卷五。即白蒲延,見該條。

白礁嶼
      《指南》麻六甲回浯嶼針路條,“(吉里汶)用單辰及乙辰三更取長腰嶼,……正路打水﹐出門須防白礁嶼,用亥並壬子五更取茶盤”。即白礁,見該條(二)。

白藤江
      《宋會要稿》冊一九七,“(太平興國六年)自王師進討,……賊萬人留於白藤江東口,斬首千餘級”。《交阯總志》卷一,“白藤江,在安和縣,上接都哩江,與峽江合流入海”。白藤(Bach Dang)江在越南東北部,位京泰(Kinh Thay)河以北,流經安興(Yen Hung)等地。白藤江口又作白藤海口,指南潮(Nam Trieu)口。另見《虞衡志》;《通考》卷三三0;《安南志略》卷三、四、一一;《宋史》卷四、四八八;《元史》卷一六六;《集事淵海》卷四七;《交阯總志》卷一-三;《越嶠書》卷四、七;《荒徼考》;《圖書編》卷五九;《安南圖志》;《東西洋考》卷一、一0;《象胥錄》卷三;《馭交記》卷二;《利病書》卷一0六、一一八;《讀史紀》卷一一二。

白鶴江
      《元史》卷一四九忙古帶,“從諸王阿台征交趾,至白鶴江,與交阯偽昭文王戰”。《交阯總志》卷一,“白鶴江在三帶州。上有洮江、沱江、宣江三水合流於此,下通瀘江“。在今越南北部,指從越池(Viet Tri)流經白鶴縣的紅河的一段。參紅河、白鶴、白鶴神廟三岐江等條。另見《交阯總志》卷二;《寰宇通志》卷一一八;《明一統志》卷九0;《明四夷考》卷上;《明續通考》卷二三五;《四夷考》卷一;《裔乘》卷二;《東西洋考》卷一;《武備志》卷二三八;《象胥錄》卷三;《讀史紀》卷一一二;《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嘉慶志》卷五五三。

白松虎兒
      《明史》卷三三二白松虎兒,“白松虎兒舊名速麻里兒”。即今非洲的索馬里(Somali)。另見《明四夷考》卷下;《咸賓錄》卷四;《裔乘》卷三;《世法錄》卷八一;《圖書編》卷六0;《武備志》卷二三五;《譯史》卷三;《外國詞》;《續通典》卷一四九。

白鶴三岐
      《讀史圖》卷四。即白鶴神廟三岐江,見該條。

白藤海口
      又有白藤江口、小白藤海口等稱。《越嶠書》卷一,“海東二日至經熟社,有召堤,陳氏所築以禦元兵者,又一日至白藤海口,……。自白藤而入,則經安陽縣至荊門府,亦至黃徑等江,由南策、上洪之北境以入”。指今越南東北岸外的南潮(Nam Trieu)口。另見《廣輿圖》卷二;《安南圖說》;《圖書編》卷五九;《明續通考》卷二三五;《四夷雄略》卷一;《三才地理》卷一三;《安南圖志》;《四夷廣記》;《武備志》卷二二三、二三八;《讀史紀》卷一一二;《讀史圖》卷四;《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嘉慶志》卷五五三;《清史稿》卷五二七。

白鶴三岐江
      《越嶠書》卷一;《安南圖志》;《武備志》卷二二三、二三八。即白鶴神廟三岐江,見該條。

白鶴廟三岐江
      《廣輿圖》卷二;《安南圖說》;《安南圖志》;《讀史圖》卷四。即白鶴神廟三岐江,見該條。

白鶴浦三岐江
      《圖書編》卷五九;《三才地理》卷一三。即白鶴神廟三岐江,見該條。

白鶴神廟三岐江
      又作白鶴廟三岐江、白鶴三岐江、白鶴浦三岐江、白鶴三岐。《越嶠書》卷一,“自興化一日至白鶴神廟三岐江,又四日至白鶴縣,渡富良江”。在今越南北部,即今越池(Viet Tri)的舊稱,該地位紅河及黑水河(Black R.)、明江(Clear R.)等諸河匯流之處故名。另見《廣輿圖》卷二:《安南圖說》;《圖書編》卷五九;《明續通考》卷二三五;《四夷雄略》卷二;《安南圖志》;《四夷廣記》;《武備志》卷二三八;《利病書》卷一一八;《讀史紀》卷一一二;《讀史圖》卷四;《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嘉慶志》卷五五三。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