匕景
  《寄歸傳》卷一,“驩州正南步行可餘半月,若乘船才五六潮,即到匕景”。即比景,詳該條。另見《求法傳》卷下;《經音義》卷八一。

匕州
  《新唐書》卷四三上,“比景郡置匕州。又更名匕州曰南景州”。詳比景條。

比采
  《四夷館考》卷下,“(暹羅)其境內有大庫司九:曰暹羅,曰可剌細馬,曰匹曹本,曰皮細祿,曰束骨胎,曰果平匹,曰倒腦細,曰討歪,曰六昆。大庫司猶華言布政司也。府十四:曰采納,曰老無,曰比采,……”。指今泰國的披集(Phichit)府,或披猜(Phichai)。另見《圖書編》卷五九;《四譯館考》卷三;《清一統志》卷四二三;《清通考》卷二九七;《嘉慶志》卷五五二;《海關志》卷二一。

比剌
  《明史》卷三二六“又有國曰比剌,曰孫剌,鄭和亦嘗齎敕往賜,以去中華絕遠,二國貢使竟不至”。或謂即今非洲瓜達富伊角外的阿卜德庫里(Abd Al-Kuli)島。另見《續通典》卷一四九溜山;《海關志》卷四。

比景
  又作北景、匕景。《漢書》卷二八下,“日南郡……縣五:朱吾,比景,盧容,西捲﹝水入海,有竹,可為杖。莽曰日南亭﹞,象林”。《水經注》卷三六,“自盧容縣至龍編,越烽火,至比景縣。日中頭上,影當身下,與影為比,如淳曰,故以影名縣。闞駰曰,比讀蔭庇之庇,影在己下言為身所庇也”。西漢所設日南郡的比景縣在越南的平治天省,其轄境當在該省東北部氵靈(Linh)江畔的廣溪(Quang Khe)、廣澤(Quang Trach)一帶,是為日南郡最北一縣。東晉時,因林邑國北進至日麗(Nhat Le)河畔的朱吾縣一帶,故比景曾一度成為日南郡的治所,後為林邑所據。也有的認為比景應位於日麗河畔的廣寧(Quang Ninh)、美麗(My Le)一帶,在西捲之南、朱吾之北。隋朝平林邑後曾置蕩州,後稱比景郡,唐時又先後改為匕州、南景州、景州,然隋軍北還後林邑仍據有日南郡的舊地,因此比景郡、景州等實屬虛設,唐代只好僑治於驩州南境亦即義靜省與平治天省交界的橫山(Hoanh Son)附近。另見《後漢書》卷一0、一五,志卷二三;《林邑記》;《南越志》;《南齊書》卷二、一四;《隋書》卷五三;《晉書》卷一五;《舊唐書》卷四一;《御覽》卷四;《新唐書》卷四三上;《東漢會要》卷三八;《通考》卷三二三;《安南志略》卷四;《寰宇通志》卷一一八;《越嶠書》卷三;《嶠南記》;《東西洋考》卷一二;《讀史紀》卷四、一一二。

比嵩
  《通典》卷一八八,“邊斗國、都昆國、拘利國、比嵩國並隋時聞焉。扶南渡金鄰大灣南行三千里有此四國”。或謂即皮宗的異譯。一說指馬來半島西南岸的皮散(Pisang)島;一說在馬來半島北部,位派克強(Pakchan)河口;一說指泰國春蓬南面的Persong。另見《御覽》卷七八八;《寰宇記》卷一七七;《冊府》卷九五七;《通志》卷四一、一九八;《通考》卷三三二;《圖書編》卷五九。

比喇灣
  《坤輿全圖》。在今非洲索馬里瓜達富伊角附近洋面。

比私那亞
  《職方外紀》卷一、卷五。又誤作比斯耶亞,為Bisnagar音譯,在今印度科羅曼德爾海岸北岸。

畢占
  《嶺表錄異》卷中,“偏核桃出畢占國”。即占畢之誤,見該條。

彼羅痆斯
  《五天竺傳》。即婆羅痆斯,見該條。

俾路支
  又作俾魯支。《清史稿》卷五二九;《清續通考》卷三三三。即今巴基斯坦南部及伊朗東南部的俾路支斯坦(Baluchistan)。

鞞索迦
  《西域記》卷五鞞索迦國。印度古國,梵文Visaka音譯,或謂即沙祗,亦即今印度畢塞浦爾(Biseipur)一帶;或謂為今悉多浦爾(Sitapur)以南二十英里古瑪蒂河畔的尼姆卡爾(Nimkhar)。

弼施囉
  《南海志》卷七。又作弼斯羅,即末羅,見該條。

弼離沙
  《諸蕃志》卷上南毗國。成謂即《大唐西域記》中跋祿羯呫婆國,即今印度西岸坎貝(Cambay)灣東部的布羅奇(Broach)。

弼斯囉
  《諸蕃志》卷上弼斯囉國。又作末羅、弼斯羅,故地在今伊拉克巴士拉(Basra)西面的祖貝爾(Zubair)村。

弼琶囉
  《諸蕃志》卷上弼琶囉國。又作撥拔力,即今索馬里北岸的柏培拉(Berbera)。另見《事林廣記》卷五;《南海志》卷七;《異域志》卷上;《周咨錄》卷九;《三才人物》卷一二;《利病書》卷一一九;《讀史紀》卷一一二。

鼻頭山
  《四夷廣記》。在今泰國東南部海岸的羅勇(Rayong)附近,今地不詳。參角思廠條

筆架山
  (一)簡稱筆架。《朝貢錄》卷中暹羅國,“……大橫之山、小橫之山,又過筆架之山,又過竹嶼,由大峰之山而入(暹羅)港”。另見《航海圖》圖一三;《四夷廣記》;《東西洋考》卷二、九;《順風》福建往暹羅針路條;《指南》往暹羅針路及回針條;《海國錄》東南洋記;《海關志》卷三0。在今泰國曼谷(Bangkok)灣內,或即克蘭(Khram)島。一說為暹羅灣東岸的沙姆洛越山(Khao Samroiyot),也有的考為萬倫(Ban Don)灣北的Triple Peak。(二)簡稱筆架,或誤為毛架華架山。《東西洋考》卷五,“大港,是東洋最先到處,……未至港,有筆架山”。在今菲律賓巴布延(Babuyan)群島,有加拉鄢(Calayan)島、巴布延(Babuyan)島、甘米銀(Camiguin)島等說。另見《東西洋考》卷九;《指南》泉州往邦仔系蘭山形水勢條;《利病書》卷九三;《讀史紀》卷九九。(三)《順風》泉州往杉木條,“……麻里奔山,在北邊離山,……單巳取筆架山入港,東加蠟拋船,是杉木”。或指今菲律賓和樂(Jolo)島北面的布布安(Bubuan)島。(四)《指南》雙口往惡黨回針條,“惡黨開針,用坤未使盡筆架山,用乾亥在嘮東山外過……”。或指今菲律賓班乃(Panay)島西部的布加宋(Bugasong)。

薜舍離
  《求法傳》卷上大乘燈禪師。梵文Vaisali音譯,又作毗舍離,即今印度比哈爾邦木札法普爾(Muzaffarpur)區的毘薩爾(Basarh)。

必察不里
      《元史》卷一八,“(至元三十一年六月)庚寅,必察不里城敢木丁遣使來貢”。即今泰國的佛丕(Phetchaburi)。 

臂多勢羅
  《西域記》卷一一臂多勢羅國。梵文Pitaśaila音譯,意為黃白山,即今巴基斯坦信德省海德拉巴(Hyderābād),古代為巴塔爾普爾(Patalpur);別一說為尼蘭柯特(Nirankot)。另見《慈恩傳》卷四;《方志》卷下;《新唐書》卷二二一下。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