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斗
又作班斗。《通典》卷一八八,“邊斗國﹝一云班斗﹞、都昆國﹝一云都軍﹞、拘利國﹝一云九離﹞、比嵩國,並隋時聞焉。扶南渡金鄰大灣,南行三千里,有此四國。其農作與金鄰同”。或謂即馬來語bandar(港口)或pantai(海濱)的譯音。其故地有如下諸說:今泰國的萬倫(Ban Don)灣一帶;馬來西亞吉蘭丹(Kelantan)河東面的Peng Datu;馬來半島西岸雙溪烏戎(Sungai Ujong)地方的Bantau(一說Bantau 為 Rantau之誤);在馬來西亞柔佛(Johore)及新加坡一帶,或為新加坡東南岸Bedok的譯音;又作班卒,為Panchur的譯音,指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岸的巴魯斯(Barus)一帶。另見《御覽》卷七八八;《寰宇記》卷一七七;《冊府》卷九五七;《指掌圖》;《通志》卷四一、一九八;《山堂考》卷六一;《通考》卷三三二;《圖書編》卷五九;《利病書》卷一二0。
邊和
《清續通考》卷三三三;《清史稿》卷五二七。在今越南南部,轄境約當同奈省一帶。
便塾
《南海志》卷七。一說在馬來半島南部今柔佛河東岸舊柔佛上游一二英里處Panchor村一帶;一說指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東岸外的蘭散(Rangsang)島。
遍奴忻
《南海志》卷七。在今加里曼丹島的西北岸,或指印度尼西亞的本卡揚(Bengkayang)。一說為Brunei的譯音,指文萊。
表
《順風》表上放洋條;《指南》回浯嶼針條;《東西洋考》卷五。即表山,見該條。
表山
又有表、表頭、表尾、土表、土表腰、土表尾、麻里荖表山、麻里荖表、麻哩老表等稱。《東西洋考》卷五,“玳瑁港,地勢轉入,故稱玳瑁灣,而表山環其外。凡舟往呂宋必望表而趨,故茲山推望鎮焉”。指今菲律賓呂宋島西岸的博利瑙(Bolinao)角。另見《順風》表上放洋條;《東西洋考》卷九;《指南》長岐往雙口針路條。
表頭
《西南洋圖》;《東南洋圖》。即表山,見該條。
表尾
《指本正法》回長岐針。即表山,見該條。
土表
《指南》東洋山形水勢條。即表山,見該條。
土表腰
《指南》東洋山形水勢條。即表山,見該條。
土表尾
《指南》東洋山形水勢條。即表山,見該條。
別羅
《世法錄》卷八二。即別羅里,見該條。
別那里
《明四夷考》卷下。即別羅里,見該條。
別里剌
《元史》卷一三,“(至元二十一年十一月)癸卯,福建行省遣使人八合魯思招降南巫里、別里剌、理倫、大力等四國,各遣其相奉表以方物來貢”。或謂即 Perlak的訛譯,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東北部蘭沙(Langsa)的北面,今稱佩雷拉克(Peureulak)。參巴祿頭條。
別羅里
又作別那里、別羅、羅里。《瀛涯》錫蘭國,“……鶯歌嘴山再三兩日,到佛堂山,才到錫蘭國馬頭,名別羅里”。在今斯里蘭卡西南岸,加勒(Galle)之北,或謂為今之Belligame,或謂為今之Beruwala。另見《星槎》後集;《番國志》﹔《航海圖》圖一九;《朝貢錄》卷中;《前聞記》;《殊域錄》卷九;《象胥錄》卷五;《世法錄》卷八二;《圖書編》卷六0;《順風》各處州府山形水勢之圖條;《利病書》卷一一九;《讀史紀》卷一一二﹔《明史》卷三二六。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