跛兒牙
《航海圖》圖二0。在今印度西海岸,位北緯十七度二十三分處,今名波里亞頭(Boria headland)。
播寧
《島夷志略》曼陀郎。或謂在今印度西北海岸卡奇(Kutch)沼澤地帶,今地無考;或謂今印度西南沿岸的蓬納尼(Ponnani)。
播武
《指南》東洋山形水勢條,“有山名夷播草,有番住播武,……東有筆架,東高見紅豆嶼,見謝昆米嶼,謝昆米嶼有二個相排,又名播武瀾仔,南是巴踏山門,流水甚急。”在今菲律賓呂宋島北部,或指曼危(Bangui),一說指播普洛納(Pamplona)。
播流山
《代答》卷三,三伏馱,“交阯之南有山曰播流,環數百里若大鐵圍,不可攀躋,中皆良田,唯有一竅可入。有種類居之,號曰三伏馱。安南屢欲滅之,其人守險,萬方不可入”。按越南《大南一統志》卷六云,“理山島:在平山縣東海中,俗名岣嶗哩島。四面高,中凹,可數十畝。永安、安海二坊民居焉。東有洞,洞中有寺數間,石床石几天然如畫。洞口左右各有井水,甚清淡,用圍樹木鬱茂。有海匪至,二坊民就此避之”。二書所敘若合,則播流山應在理山島,即今越南廣東(Quang Dong)群島的列(Re)島。該島越南語名Culao Re,“流”字如按閩粵方言讀若“勞”,則播流為Pulau譯音,其處原屬占城國轄地,後為安南國所據,三伏馱(《異域志》卷上作三佛馱)或即占人的一支。另見《桂海志》;《通考》卷三二三;《四夷廣記》;《譯史》卷三。
播武瀾仔
名見《指南》東洋山形水勢條。或謂指呂宋島北部的潘普洛納(Pamplona)河。參播武條。
孛丑
《指南》咬口留吧往暹羅針條,“(大小蘇梅嶼)壬子十更取孛丑。單壬十更平龜山”。往今泰國曼谷至薩木伊(Samui)島的航道間。
孛羅
《武備志》卷二二三;《四夷雄略》卷一。即孛羅吉,見該條。
孛大泥
《四夷廣記》,“(孫姑那港口)用丁午針五更船,取六坤下池,其坤申尾有淺,生開是孛大泥地方,用單丙針七更船,平吉蘭丹港口”。即今泰國的北大年(Patani)府一帶。參大泥條。
孛羅吉
《廣輿圖》卷二。即今印度古吉拉特邦東南的布羅奇(Broach)。另見《皇輿考》卷一二(誤作堂峰口);《三才地理》卷一三;《圖書編》卷五九;《讀史圖》卷四。參孛羅條。
勃江
《皇輿考》卷一二。即勃泥之誤,見該條。
勃泥
又有渤泥、浡泥等稱,或誤為勃江。《蠻書》卷六,“銀生城……又南有婆羅門、波斯、闍婆、勃泥、崑崙數種外道”。勃泥、渤泥、浡泥等稱因古籍所載不明確且互相混淆,故諸家之說也不太相同。一般均認為在今加里曼丹(Kalimantan)島,但有的認為是Brunei的譯音,專指北部文萊國一帶;有的認為是Bornei的譯音,即加里曼丹島舊稱婆羅洲的對音,泛指全島;也有的認為指該島西岸的坤甸(Pontianak)一帶。明代某些書籍如《東西洋考》等,將勃泥﹑浡泥和大泥(即今泰國的北大年Patani)混同起來,顯誤。另見《指掌圖》;《山堂考》卷六一;《宋會要稿》冊一九九;《玉海》卷一五四;《通考》卷三三二;《島夷志略》;《宋史》卷一八六、四八九;《集事淵海》卷四七;《廣輿圖》卷二;《圖書編》卷五九、六0;《四夷雄略》卷二;《三才地理》卷一三;《裔乘》卷七;《東西洋考》卷一一;《武備志》卷二二三;《利病書》卷一二0;《續通典》卷一四八;《海關志》卷二。
勃雍
《朝貢錄》卷上真臘國,“其沉香之品有三,綠洋為上,三濼次之,勃雍又次之”。或指今柬埔寨的土珠島(Pulau Panjang),勃雍為Panjang的譯音。
勃焚
《通志》卷四一。即勃焚洲,見該條。
勃絲門
《海島逸志》卷一。在今印度尼西亞的巽他(Sunda)海峽一帶,今地不詳。
勃焚洲
《御覽》卷七八八;《冊府》卷九五七。即孛(攵)焚洲,見該條。
勃泥港
《順風》呂宋往文萊條,“(長腰嶼)丁未討鯉魚塘,丁未便是文萊勃泥港也”。即今文萊的斯里巴加灣(Seri Begawan)市。
浡泥
《島夷志略》浡泥,“龍山石盤磾於其右,基宇雄敞,源田獲利,……”。浡泥和勃泥、渤泥一般均認為在加里曼丹島,有的認為指北部的文萊(Brunei),有的認為指西岸的坤甸(Pontianak)一帶。《東西洋考》等書則誤與大泥混同。參勃泥條。另見《異域志》卷下;《寰宇通志》卷一一八;《明一統志》卷九0;《明會典》卷一0五;《朝貢錄》卷上;《嶺海圖》;《廣輿圖》卷二;《皇輿考》卷一二;《明四夷考》卷上、下;《殊域錄》卷八、九;《圖書編》卷五八-六0;《華夷考》卷一;《東夷說》;《明續通考》卷二三六;《四夷雄略》卷二;《萬國圖》;《三才地理》卷一三;《四夷廣記》;《東西洋考》卷二-四;《閩書》卷一四六;《武備志》卷二二三、二三六、二三七;《職方外紀》卷五;《華夷記》卷四;《象胥錄》卷一、四;《世法錄》卷八二;《外國詞》;《譯史》卷二;《讀史紀》卷九、一一二;《讀史圖》卷一、四;《明史》卷二、六、七、九、三0六、三二三-三二五;《清一統志》卷四二三、四二四;《續通考》卷二三七-二三九;《蘇祿紀略》;《嘉慶志》卷五五五、五五七、五六0;《海關志》卷四。
浡林
《圖書編》卷五九;《裔乘》卷二;《外國詞》。即浡淋邦的省稱,見該條。
浡淋
《明四夷考》卷上;《東夷說》;《咸賓錄》卷六;《武備志》卷二三六;《象胥錄》卷四,《世法錄》卷八二;《譯史》卷三。即浡淋邦的省稱,見該條。
浡淋邦
《瀛涯》舊港國,“舊港,即古名三佛齊國是也,番名曰浡淋邦,屬爪哇國所轄”。即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的巨港(Palembang),參舊港條(一)。另見《朝貢錄》卷上三佛齊國﹔《四夷廣記》。
渤山
《島夷志略》文誕,“渤山高環,溪水若淡,田地瘠”。或謂脂今印度尼西亞班達(Banda)海中的阿皮(Api)火山。
渤泥
《寰宇記》卷一七九渤泥國,“其使者云在上都之西南,居海中,去蛇婆四五十日,去三佛齊四十日,去摩逸三十日,去占城與摩逸同帆之日,皆以順風為計,不則無限日”。故地一般均認為在加里曼丹島,或指北部的文萊,或指西岸一帶,諸說不一。《東西洋考》等書誤與大泥混同。參勃泥條。另見《文昌錄》卷一;《雲麓鈔》卷五;《諸蕃志》卷上、下;《宋會要稿》卷一九九;《玉海》卷一五三;《通考》卷三三二;《宋史》卷一一九;《渤泥記》;《星槎》後集;《古今圖》;《鴻猷錄》卷六;《殊域錄》卷五;《本草》卷三四;《咸賓錄》卷六;《四夷雄略》卷一;《三才地理》卷一三;《東西洋老》卷三、六、八、九、一一;《閩書》卷三九、一四六;《職方外紀》卷一;《利病書》卷一—九、一二0;《坤輿全圖》;《坤輿說》卷下;《譯史》卷二;《明史》卷四九、三0四;《續通志》卷六三八;《海關志》卷四;《清續通考》卷三二三。
渤盆
《求法傳》卷上,“ (曇潤法師)南行達於交阯,……汎舶南上期西印度,至訶陵北渤盆國,遇疾而終”。一說又作盆盆洲、蒲婆、蒲奔,在今加里曼丹島南岸。一說又作盆盆洲、盤盤,在馬來半島。見各該條。
渤淋
《東西洋考》卷三。在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即巨港名Palembang譯音之略。
渤黎
《指南》往汶來山形水勢條,“渤黎:亦做毛花蠟,即汶來”。即今文萊(Brunei)的譯音,指其首府斯里巴加灣(Seri Begawan)市。
渤爾鈕
《坤輿全圖》。 即今加里曼丹島舊稱婆羅洲(Borneo)的譯音。
渤住速山
《順風》阿齊往傍伽喇回針條。約在今尼科巴(Nicobar)群島一帶,今地無考。
伯數奇
《海錄》卷中細利窪,“在茫咖薩東南,……王所居山名伯數奇”。或今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的東南一帶,或指布敦(Buton)島的巴刹瓦佐(Pasarwadjo)附近的山嶺。
鉢伐多
《西域記》卷一一鉢伐多國,“(茂羅三部盧國)東行七百餘里,至鉢伐多國”。梵文Parvata音譯。或謂即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哈臘帕(Harappa)。另見《方志》卷下;《慈恩傳》卷四(作鉢伐多羅)。
鉢邏耶伽
《西域記》卷五鉢邏耶伽國。梵文Prayaga音譯,印度古國,在今恒河及閻牟那河會流處阿拉哈巴德(Allahabad)一帶。另見《方志》卷上;《慈恩傳》卷三(作鉢羅耶伽);《珠林》卷二九(誤作鉢羅伽耶)。
鉢羅笈菩提山
《西域記》卷八摩揭陀國上。梵文Prāgbodhi,意譯前正覺山。在今印度比哈爾邦伽耶(Gaya)南部三英里半之莫拉(Mora)山,相傳為釋迦牟尼證正覺前所登之山,故名。另見《方志》卷下;《珠林》卷二九;《翻譯集》卷七。
撥的侄
《南海志》卷七。今地無考。
撥拔力
《雜俎》卷四。即今非洲索馬里北岸的柏培拉(Berbera)。另見《續博物志》卷一0;《新唐書》卷二二一下;《廣記》卷四八二;《事林廣記》前集卷五;《荒史》。
薄利
《通考》卷三三二,“薄利國,隋時聞焉,在拘利南海灣中”。即薄剌之誤,見該條。另見《圖書編》卷五九。
薄剌
又作薄剌洲,或誤為薄郟洲,薄利。《通典》卷一八八,“薄剌國,隋時聞焉,在拘利南灣中”。一說又作波剌,為Perlak的譯音,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東北岸的佩雷拉克(Peureulak);一說與蒲類均Lanja-balus後半部分的譯音,係中世紀阿拉伯人對印度尼科巴(Nicobar)群島的稱呼。另見《通志》卷四一、一九八;《指掌圖》;《山堂考》卷六一。
薄歎洲
《御覽》卷七八七,“康泰《扶南土俗》曰:諸薄之西北有薄歎洲,土地出金,常以採金為業,轉賣與諸賈人,易糧米雜物”。或謂在今印尼度尼西亞廖內(Riau)群島,指賓坦(Bintan)島。也有的認為在蘇門答臘島西北部或馬來半島。參波延洲條。另見《利病書》卷一二0。
薄剌洲
《御覽》卷七八八,“《唐書》曰,薄剌洲,隋時聞焉,在拘利南海灣中,……一名勃焚洲”。詳薄剌條。另見《冊府》卷九五七。
薄郟洲
《寰宇記》卷一七七,“薄郟洲國,隋時聞焉,在拘利南海灣中,……一名敦樊洲”。即薄剌之誤,見該條。
孛攵焚
《通典》卷一八八;《通志》卷一九八;《通考》卷三三二;《圖書編》卷五九。即孛攵焚洲,見該條。
孛攵焚洲
又作孛攵焚、勃焚、勃焚洲,或誤為俘焚洲、敦樊洲。《通典》卷一八八,“《抱朴子》云,孛攵焚洲在南海中,熏陸水膠所出,……”。或謂又作薄剌洲;或謂即盤盤、盆盆洲﹐在馬來半島。另見《通志》卷一九八;《通考》卷三三二。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