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
《元史》卷一三,“(至元二十一年十一月)癸卯,…招降南巫里、別里剌、理論、大力等四國,各遣其相奉表以方物來貢”。故地或謂即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東北岸日里河下游之日里(Deli);一說為大泥的異譯,在今泰國的北大年(Patani);一說指今蘇門答臘島亞齊角西南的Darat。
大石
《東征傳》;《冊府》卷九0七;《吳船錄》;《讀史紀》卷六五。即大食,詳該條。
大伏
《指南》暹羅往長崎日清條。即大佛之誤,詳大佛靈山條。
大州
《元史》卷二一0占城,“(占城港)港口北連海,海旁有小港五,通其國大州”。指當時占城國都佛逝(Vijaya),在越南義平省南部、安仁北面的闍盤(Cha Ban)遺址。另見《明一統志》卷九0;《咸賓錄》卷六;《四夷廣記》;《裔乘》卷二;《東西洋考》卷二;《讀史紀》卷一一二。
大年
《海上紀略》,“(林道乾)復之大年﹝國名,在暹羅西南﹞”。即大泥,詳該條。另見《清通典》卷九八;《清通考》卷二九七;《嘉慶志》卷五五七。
大嶼
《海語》卷上暹羅,“入暹羅港,水中長洲隱隆如壩然。……其地沮洳無城郭,王居據大嶼”。在今泰國大城府(Ayuthaya),因其地處湄南河中,故名。
大甸
《明史》卷三一五緬甸,“初,卜剌浪分其地,使長子那羅塔管大甸,次子馬者速管小甸”。即今緬甸伊洛瓦底江中游一帶。
大佛
《指南》回大擔針條。即大佛靈山,見該條。
大嶺
《新唐書》卷四三下,“(安西城)又西度大嶺,三百里至東天竺界箇沒盧國”。即大黑嶺,詳該條。
大坭
《嶺海輿圖》,“大坭國,稱隸暹羅助貢國”。即大泥,詳該條。
大泥
又作佛打泥、佛大坭、孛大泥、大坭、大宜、大年、大呢、大哖、太呢。《東西洋考》卷三,“大泥,即古浡泥地也,本闍婆屬國,今隸暹羅”。在今馬來半島東岸即泰國北大年(Patani)府一帶。佛打泥即為Patani對音。大泥為其略稱。明代中期後載籍常將大泥誤為勃泥、浡泥。另見《圖書編》卷五九;《四夷館考》卷下;《順風》大泥回針條;《指南》咬口留吧往暹羅針;《萬國圖》;《東西洋考》卷六﹑九﹑一一;《象胥錄》卷四﹑五;《世法錄》卷八二;《利病書》卷九三;《讀史紀》卷九九;《四譯館考》卷三;《南洋論》;《明史》卷二六四、三二五;《清一統志》卷四二三;《續通考》卷二三八;《嘉慶志》卷五五一、五五二、五六0;《海關志》卷二一、二二。
大宜
《日本一鑑》窮河話海卷六,“許一、許二、許三、許四等潛從大宜、滿剌加等國誘引佛郎機國夷人”。即大泥,詳該條。
大呢
《清通典》卷九八。即大泥。詳該條。另見《西南洋圖》;《清通考》卷二九七;《嘉慶志》卷五五七。
大哖
《海國錄》南洋記,“由暹羅沿山海而南為斜仔、六坤、大哖、丁噶奴、彭亨”。即大泥,見該條。另見《東南洋圖》;《海島逸志》卷三;《海關志》卷三0。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