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羅城
《安南志略》卷一,“大羅城路[古交趾,漢仍之,唐置安南都護府。其城在瀘江西岸,唐張伯儀始築,張舟、高駢繼增修之。宋真宗時,郡人李公蘊於此建國]”。大羅城又作羅城,在今越南河內一帶,大羅城路的轄境約當河山平省北部、永富省等地。另見《元史》卷六三;《交阯總志》卷一、二;《寰宇通志》卷一一八;《明一統志》卷九0;《越嶠書》卷一、四;《安南圖說》;《明續通考》卷二三五;《四夷廣記》;《東西洋考》卷一;《利病書》卷一一八;《讀史紀》卷一一二;《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嘉慶志》卷五五三。
大金江
《征緬紀略》,“或曰元伐緬由阿禾、阿昔二江以進,今其跡不可考矣,意為大金江無疑”。詳大金沙江條。
大孟艮
《讀史紀》卷一一九,“孟艮御夷府……《滇程附錄》云,自干崖之火岡渡金沙江,又百里入小孟艮,渡小孟艮江,入大孟艮云”。在今緬甸東部的景棟(Keng Tong)一帶。
大奮山
《島夷志略》千里馬,“北與大奮山截界”。或謂在今斯里蘭卡賈夫納附近。今地不詳。
大留國
《宋史》卷一一,“(仁宗皇祐元年)大留國來貢”。今地無考。另見《宋會要稿》冊一九九;《玉海》卷一五三。
大相逸
《指南》往網巾礁荖萬荖膏條,“大相逸:此山即腳桶嶼千仔致大山”。指今印度尼西亞馬魯古群島的德那第(Ternate)火山。
大故藍
又作大葛蘭、大口具喃、大口具南。《南海志》卷七。或謂即今印度南部西岸的奎隆(Quilon);或謂即今奎隆南的阿廷加爾(Attingal)。
大剌田
《廣輿圖》卷二。為木剌由之誤,在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附近,詳木剌由條。另見《皇輿考》卷一二;《圖書編》卷六0;《三才地理》卷一三;《武備志》卷二二三;《讀史圖》卷四。
大剌由
《四夷雄略》卷二。即木剌由之誤,詳該條及大剌田條。
大急水
又作雙牌、雙排、急水門。《東西洋考》卷九,“大急水[一名雙牌,水深流急。出門,用乙辰針,三更至髻嶼]”指今印度尼西亞松巴哇島和科莫多島之間的薩彼(Sape)海峽。
大峰山
《朝貢錄》卷中暹羅國,“由漳州而往,……又過筆架山,又過竹嶼,由大峰之山而入港”。或謂在泰國的湄南(Me Nam)河口,位北欖(Paknam)一帶。
大真嶼
《海國錄》南洋記,“[崑崙]偏西見大真嶼、小真嶼,轉西北取筆架山”。詳大真樹港、真嶼條(一)。另見《海關志》卷三0。
大莫山
《航海圖》圖一八。在今緬甸西北岸一帶,或指包薩(Pauksa)山。一說指蘭里(Ramree)島或Mugg島。也有的認為指支達巴(Cheduba)島。
大圓山
《交阯總志》卷一,“大圓山,在新安縣,突起大海中,形同圓嶠”。在越南東北部的廣寧省,位先安(Tien Yen)南面的海中。另見《寰宇通志》卷一一八;《明一統志》卷九0;《越嶠書》卷一;《殊域錄》卷六;《東西洋考》卷一;《讀史紀》卷一一二;《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嘉慶志》卷五五三。
大浦口
《通典》卷一八八,“屈璆《道里記》又云,林邑大浦口有五銅柱焉”。在越南廣南-峴港省的北部,當指大占(Dai Chiem)海口。另見《林邑記》;《水經注》卷三六;《寰宇記》卷一七六;《新唐書》卷二二二下;《通志》卷一九八;《代答》卷一0;《通考》三三一;《交阯總志》卷二;《寰宇通志》卷一一八;《明一統志》卷九0;《越嶠書》卷一;《皇輿考》卷一二;《四夷廣記》;《嶠南記》卷上;《馭交記》卷一;《利病書》卷一0六、一一九;《讀史紀》卷一一二;《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嘉慶志》卷五五三。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