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黑山
或又作黑山、大嶺。《寄歸傳》卷一,“從那爛陀東行五百驛,皆名東裔,乃至盡窮,有大黑山,計當土蕃南畔,傳云是蜀川西南,行可一月餘便達斯嶺。”應指今印度與緬甸交界的那加(Naga)山脈,尤指沙拉馬地(Saramati)山。一說指緬甸的阿拉干(Arakan)山脈。
大葛蘭
《星槎》(紀錄匯編本)後集大葛蘭,別本作大(口)具喃,即大故藍,詳該條。另見《明史》卷三二六;《象胥錄》卷五;《世法錄》卷八二;《譯史》卷二;《外國詞》;《四夷廣記》;《讀史紀》卷一一二;《利病書》卷一一九;《續通典》卷一四八;《海關志》卷二。
大緣江
《隋書》卷五三劉方傳,“師次闍黎江,……於是濟區粟,度六里,前後逢賊,每戰必擒。進至大緣江,賊據險為柵,又擊破之。徑馬援銅柱,南行八日,至其國都”。在今越南中部,當指平治天省南面的香(Huong)江或其支流。一說指廣南(Quang Nam)附近的大占(Dai Chiem)海口一帶。另見《北史》卷七三;《安南志略》卷四。
大橫山
《朝貢錄》卷中暹羅國,“(崑崙山)又七更過真王之嶼,嶼之水十有七托。又過大橫之山、小橫之山,又過筆架之山”。詳大橫條。另見《順風》福建往暹羅針路條;《四夷廣記》;《東西洋考》卷九;《指南》大明唐山並東西二洋山嶼水勢條;《海國錄》南洋記;《海關志》卷三0。
大藤棒
《指南》三岳貌山條。詳大小藤網、大小藤綁山條。
大響山
《島夷志略》巴南巴西,“國居大響山之南”。按巴南巴西為印度古國,梵名Vanavasi,今印度西岸霍納瓦(Honava)即其港口,大響山應為其北沿海山名或小島名。
大小雲螺
《東西洋考》卷九。在今印度印度尼西亞佛羅勒斯(Flores)島南部,或指伊內里(Inerie)火山及其附近的Amburomlo山。一說指Amburomlo山和Redjo山。
大小花面
《航海圖》圖一八。花面指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北部的巴達克(Batak)人,大小花面即指其種落之地。該族分佈於多巴(Toba)湖以及帕尼(Pane)河地區。《航海圖》則置於班達亞齊(Banda-Aceh)的西南,位於今米拉務(Meulaboh)一帶。另一說認為大花面指多巴湖地區的巴達克人國家,小花面指今實格里(Sigli)一帶的巴達克人國家。
大小姨山
《航海圖》圖一四。在今印度尼西亞巽他(Sunda)海峽,或謂為爪哇島孔雀港(Merak)西岸的Sangiang島。
大小藤網
又稱大小藤捧。《指南》東洋山形水勢條,“大小藤網,在里銀山下,見頭巾礁山”。即大小藤綁山,詳該條。
大安達邏
《西域記》卷一0,“馱那羯磔迦國(亦謂大安達邏國,南印度境)”。即馱那羯磔迦,詳該條。
大安海口
《安南棄守》,永樂五年在“大灣縣之大安海口”設巡檢司,又云“(張)輔由黃江、阿江、大安海口至福成江,轉入神投海口,皆決去壅塞而後行,十餘日至清化”。在越南的河南寧省南岸外,指帶(Day)河的入海口。另見《平交錄》;《越嶠書》卷六、一0;《馭交記》卷五;《利病書》卷一一八;《明史》卷一五四、三二一。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