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木耳島
  《坤輿全圖》。即地漫,見該條。

得亞
  《西南夷記》﹐“孟密、準古、緬甸、普幹、普坎、得亞、洞吾、等溫、白古、馬高、江頭,皆古城也”。即今緬甸東南部的土瓦(Tavoy)。參打歪條

得冷
  《百夷傳》,“金沙江之南,有東胡、得冷、緬人三國‘。即得楞,見該條。

得懷
  《征緬紀略》。即今緬甸的土瓦(Tavoy)。另見《清史稿》卷五二八。

得棱
  《西南夷記》序,“擺古,舊得棱地”。即得楞,見該條。

得楞
  又作登籠、得冷、得棱。《南詔野史》卷下緬人,“緬甸國流入者,有老緬、阿瓦、猛別、雍會、普幹、擺古、得楞子等類”。《緬略》﹐“嘉靖三十三年,有馬革大部落號得楞子者,其酋名排來,兄弟爭國構兵,瑞體為之和釋,兄弟感之,因奉瑞體為長,讓居馬革”。《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九,“得楞〔在大古喇西南,古喇別部也。亦曰古喇得楞,與暹羅相近。……〕”得楞子(Talaings)係緬甸人對居住該國南部的孟人(Mons)的稱呼。除族名外,或兼為國名、地名,稱登籠國、得冷國、得楞國,故地在今緬甸南部的勃國(Pegu)和孟(Mon)邦一帶。約十二世紀,緬甸碑文中已出現Talaing或Tanluin 之詞,或謂該名源自印度南部的Telingana或東部的Kalinga。另見《利病書》卷一一0-一一二;《征緬紀略》;《緬事述略》;《滇繫》卷九、一0;《清史稿》卷一二、五二八。

得吉零
  《野記》卷四;《明續通考》卷二三六;《四夷廣記》;《裔乘》卷二;《明史》卷三二五;《續通考》卷二三九。一說即撻吉那,在今印度;一說指緬甸東南岸的丹那沙林(Tenasserim)。

德州
  《隋書》卷三一,“日南郡:梁置德州,開皇十八年改曰驩州”。《舊唐書》卷四一,“驩州:隋日南郡。武德五年,置南德州總管府,領德、明、智、驩,林、源、景、海八州。南德州領六縣。八年,改為德州。貞觀初,改為驩州,以舊驩州為演州”。在越南義靜省。梁朝所置德州似相當於晉九德郡、隋日南郡和唐初的南德州總管府及後來的驩州都督府,轄境包括義靜全省,治所在九德縣即今榮市(Vinh)附近。唐武德五年所置德州隸屬於南德州總管府,則僅包括義靜省中部一帶。另見《梁書》卷三;《隋書》卷五六;《南史》卷七、九;《北史》卷六七;《元和志》卷三八;《寰宇記》卷一七一;《新唐書》卷四三上。

德里
  《坤輿全圖》。即今印度舊都德里(Dalhi)。

登籠
  《元征緬錄》,“(大德)二年,雲南省先遣管竹思加使登籠國,其國王遣其舅兀剌合、兀都魯新合二人從管竹思加赴闕,二月至蒲甘”。應即得楞(Talaing)的異譯,原指今緬甸的得楞人亦即孟(Mon)人,有時也兼為國名或地名。故地在緬甸南部的勃固(Pegu)和孟(Mon)邦一帶。

登牙儂
  《諸蕃志》卷上佛囉安,“歲貢三佛齊,其鄰蓬豐、登牙儂、(凌牙斯)加、吉蘭丹類此”。在今馬來半島東岸,即馬來西亞的丁加奴(Trengganu)一帶。另見《寰宇通志》卷一一八;《明一統志》卷九0;《廣輿圖》卷二;《殊域錄》卷八;《明續通考》卷二三六;《四夷廣記》;《裔乘》卷二;《利病書》卷一一九;《譯史》卷三;《讀史紀》卷一一二。

登流眉
  《代答》卷二真臘國,“北抵占城,最產名香,登流眉所產為絕奇,諸蕃國香所不及也”。《雲麓漫鈔》卷五,“真臘〔亦名真里富〕、三泊、緣洋、登流眉、西棚、羅斛、蒲甘國則有金顏香等”。《諸蕃志》卷上云,“登流眉國在真臘之西”。位今泰國的洛坤(Nakhon Srithamarat)府一帶,參丹流眉條。另見《代答》卷七;《宋會要稿》冊一九七;《事林》卷五;《通考》卷三三二;《南海志》卷七;《宋史》卷四八九;《異域志》卷下;《寰宇通志》卷一一八;《明一統志》卷九0;《廣輿圖》卷二;《明四夷考》卷上;《圖書編》卷五九;《四夷館考》卷上;《明續通考》卷二三六;《四夷廣記》;《三才地理》卷一三;《閩書》卷三九、一四六;《武備志》卷二三六;《利病書》卷一一九;《譯史》卷三;《讀史紀》卷一一二;《四譯館考》卷一;《清一統志》卷四二四;《嘉慶志》卷五五九。

等溫
  《西南夷記》,“孟密、準古、緬甸、普幹、普坎、得亞、洞吾、等溫、白古、馬高、江頭,皆古城也。……至擺古、等溫城,每日中為市,市之周圍亦有走廊三千餘間,以避天雨”。在今緬甸南部,即達通(Thaton)附近的洞溫(Donwun),或譯棠溫。十四世紀六十年代,白古王朝一度遷都於此。

艹登牙儂
  《明四夷考》卷上三佛齊,“其屬有單馬令、淩牙斯、蓬豐、艹登牙儂、細蘭諸國”。即今馬來西亞的丁加奴(Trengganu)州一帶。另見《圖書編》卷五九;《武備志》卷二三六。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