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毛
《新唐書》卷二二二下。或在今緬甸,今地不詳。
伐剌拏
《西域記》卷一一伐刺拏國。梵文Ⅴarnu音譯。或謂在今巴基斯坦印度河支流古瑪爾(Gumal)河中游的伐奈(Ⅴaneh);或謂為庫臘姆(Kuram)河畔的班努(Banna)。
伐臘毗
《西域記》卷一一伐臘毗國。印度古國,梵文Valabhi音譯,在今印度卡提阿瓦半島,其都城為今佛臘伐耳(Veraval)。另見《慈恩傳》卷四;《方志》卷下。
法爾塔
《坤輿全圖》。即法勒達,見該條。
法而剌
《元史》卷一八,“(元貞元年十一月)法而剌酋長之弟密剌八郎、阿魯酋長之弟脫杭忽先各奉金表來覲”。即法里郎,見該條。
法里郎
又作法里剌、法而剌。《元史》卷一二,“(至元十九年十月)乙巳,遣阿躭招降法里郎、阿魯、乾伯等國”。或謂即Perlak的譯音,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東北部蘭沙(Langsa)的北面,今名佩雷拉克(Peureulak)。
法里剌
《元史》卷一三,“(至元二十一年)閏五月己卯,封法里剌王為郡王,佩虎符”。即法里郎,見該條。
法勒達
《坤輿全圖》。一作法爾塔,即今阿拉伯半島南岸的法爾塔克角(Ra’s Fartak)。
法塔喇山
《順風》古里往阿丹回針條。即法勒達,見該條。
番速兒
又作賓窣、賓撮、班卒。明《太宗實錄》卷三八,“(永樂三年冬十月丁卯)遣使賚詔撫諭番速兒、米囊葛卜、呂宋、麻葉甕、南巫里、娑羅六國”。一般均認為即中世紀阿拉伯人和《馬可波羅行紀》中Fansur 的譯音,故地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岸,位巴魯斯(Barus)一帶。
番兜城
《漢書》卷九六上安息國,“王治番兜城”。又作樸桃、排特,中世波斯語Partu音譯,即安息,見該條。另見《御覽》卷七九三;《冊府》卷九五七﹔《通志》卷一九六;《通考》卷三三七。
番答里納
又作梵答剌亦納。《航海圖》圖二0。為阿拉伯語Fandarina譯音。即今印度西岸卡利卡特(Calicut)稍北之潘達萊英尼(Pandlayini)。
梵答剌亦納
又作番答里納。《元史》卷九四,“元貞二年,禁海商以細貨於馬八兒、口具喃、梵答剌亦納三蕃國交易”。為阿拉伯語Fandarāina譯音,即今印度西岸卡利卡特(Calicut)北十六英里處之潘達萊英尼(Pandalayini)。
軬荼
荼或誤作茶。《方志》卷下;《經音義》卷七七。為阿軬荼之簡,見該條。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