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支
《漢書》卷二八下,“ 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餘,有黃支國”。眾說甚多。一般認為即建支、建志補羅,為今印度南部的康契普臘姆(Conjevaram)﹔另一說則謂在克里希納河入海口之維查雅瓦達(Vijayawada)一帶,即康泰之橫趺國。此外,或謂為今波斯灣頭的霍木茲(Hormuz);或謂為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的亞齊附近;或謂在今馬來半島。另見《後漢書》卷八六;《文選》卷一《西都賦》;《類聚》卷六;《初學記》卷八;《六帖》卷五八;《通典》卷一八八;《御覽》卷七八五;《寰宇記》卷一七六;《冊府》卷九五七﹔《玉海》卷一五二;《西漢會要》卷二九;《指掌圖》;《山堂考》卷六一;《通志》卷一九八;《通考》卷三三一;《圖書編》卷五九;《利病書》卷一二0;《海關志》卷二。
黃江
又作大黃江。《安南棄守》﹐“ (張輔等)乘勝長驅至黃江,直抵悶海口.獲賊舟無算”。在越南東北部,指河南寧省北面紅河的一段。參小黃江、紅河條。另見《平交錄》;《越嶠書》卷六、一0;《殊域錄》卷五;《四夷廣記》;《東西洋考》卷一0;《馭交記》卷四、五;《明史》卷一五四、三二一。
黃孫
《御覽》卷七九0引《博物志》﹐“黃孫,天毒君之孫也……愧而去居此黃孫國,去九嶷二萬一千里”。今地無考。
黃河水
《東西洋考》卷二暹羅,“黃河水〔水自五月一派從海(河)中來,漸而漲田。其地四月插苗,苗隨水漲而發,水漸高苗亦漸長,遂至六七尺。漲以九月始退,退則稻熟可收。田得水而肥,其米純白,鄰壤多取給焉〕”或指今泰國的湄南(Me Nam)河下游。
黃麻駐
《諸蕃志》卷上蘇吉丹,“其地連百花園、麻東、打板、禧寧、戎牙路、東峙、打綱、黃麻駐、麻籬、牛論、……,皆闍婆之屬國也”﹐“打綱、黃麻駐、麻籬、……等國在海島中”,另見卷下。在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以東,或謂即布魯(Buru)島上的瓦曼古(Wamangi)。一說為Oemang島。
會安
《海外紀事》卷三,“會安者,升華府屬”。又稱廣南港口,指越南廣南-峴港省的會安。另見《海錄》卷上。
會潮海口
《安南棄守補》,永樂七年在“古弘縣之會潮海口”設巡檢司。即越南清化省弘化縣南面的朱(Chu)江口。另見《利病書》卷一一八。
混沌大洋
或又作崑崙洋、崑崙海。《元史》卷一六二,“(史)弼以五千人合諸軍,發泉州,……過七洲洋、萬里石塘,歷交阯、占城界。……至東董、西董山、牛崎嶼,入混沌大洋橄欖嶼、假里馬答、勾闌等山”。指今越南南部崑崙(Condore)島一帶的海域。
火山
(一)《類聚》卷八五,“《神異經》曰:南方有火山,長四十里,生不燼之木,晝夜火然”。或謂在東南亞地區,今地不詳。另見《初學記》卷二0;《廣記》卷四0七;《御覽》卷八六九。(二)《通典》卷一八八,“火山國,隋時聞焉,去諸薄東五千里,國中皆有火,雖雨不息”。或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以東。一說在菲律賓。另見《寰宇記》卷一七七;《事類賦》卷八;《指掌圖》;《通志》卷四一、一九八;《通考》卷三三二;《異域志》卷下;《圖書編》卷五九;《華夷考》卷七。(三)《南海志》卷七。在印度尼西亞小巽他(Lesser Sunda)群島,或指班達(Banda)海中的阿皮火山(Gunung Api)。參打工、故論條。(四)《東西洋考》卷九,“火山:內是里馬山,有真里馬、假里馬。過火山門,用辰巽針,二更,取大急水”。在印度尼西亞松巴哇(Sumbawa)島東北面的桑格安(Sangeang)島。(五)《東西洋考》卷五,“又有班隘者,即蚊罩山,……山頭火光日夜不斷,故亦名火山”。或指菲律賓棉蘭老(Mindanao)島東南部阿波(Apo)火山。另見《象胥錄》卷五;《世法錄》卷八二。(六)《西南洋圖》。在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西部,指葛林芝(Kerinci)火山。
火州
《本草》卷一五,“(火鼠)出西域及南海火州”。今地不詳,或泛指火山區,參火洲條。
火洲
(一) 又作自然火洲、燃火洲、大火洲。《通典》卷一八八,“《扶南土俗傳》云:火洲在馬五洲之東可千餘里”。或為今印度尼西亞小巽地(Lesser Sunda)群島一帶之火山,今地不詳。一說在菲律賓。另見《寰宇記》卷一七七:《通志》卷一九八;《通考》卷三三二;《華夷考》卷八。(二)《御覽》卷七八六,“萬震《南方異物志》曰:斯調國又有火洲焉,春夏生火”。或在今斯里蘭卡附近。一說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蘇門答臘島一帶。參斯調條。另見《御覽》卷八二0;《冊府》卷九六0;《集事淵海》卷四七。(三)《藝文類聚》卷八0,“《廣志》曰:火洲在南海中,火燃洲,其木不死更鮮”。在東南亞地區,今地不詳。另見《廣記》卷八一、二三七;《華夷考》卷八。
火山門
《東西洋考》卷九。在今印度尼西亞松巴哇島東北角和桑格安(Sangeang)島間的桑格安海峽。
火林山
《類聚》卷八0引《十洲記》,“有火林山,山中有火獸”。或謂在東南亞地區,今地不詳。另見《經音義》卷一五;《事類賦》卷八。
火煙山
《吧城紀》,“火煙山峙其南”。在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西南部,應指格德(Gede)火山。另見《海島逸志》卷一、卷四。
火燒山
又作火燒嶼山、火燒塔。《順風》各處州府山形水勢之圖條,“將軍帽:遠看頭盔樣,山邊有小嶼,南有帽帶是火燒嶼山及海山。火燒山:打水二十托。遠看尖,近看平,小淺,內過七八托水。豬母山相連”。在今馬來半島東南岸外的錫里布阿(Siribuat)群島,位丁宜(Tinggi)島南面。另見《四夷廣記》;《指南》浯嶼往麻六甲針路條。
火燒塔
《指南》咬口留吧澳回唐條,“西竹山……內有將軍帽,有火燒塔及豬母甲子”。即火燒山,詳該條。
火焰山
《海錄》卷中萬丹國,“國南臨大海,海中有山,……俗呼為火焰山”;又唵悶國條,“即細利窪東南海中亂山之一也。萬丹南火焰山在國之西北”。前文萬丹南面海中的火焰山顯指印度尼西亞巽他(Sunda)海峽中的喀拉喀托(Krakatau)火山。但後文方位有誤,或把安汶(Ambon)島附近的火山混同於爪哇島西面的喀拉喀托火山。
火燒嶼山
《順風》各處州府山形水勢之圖條,“將軍帽:……南有帽帶是火燒嶼山及海山”。即火燒山,見該條。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