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北
  《越嶠書》卷一,“京北承布政〔治北河府,領四府〕”。《安南圖說》載,“京北承政司:即北江、諒江地。領府四,曰北河、慈山、諒江、順安”。京北承政司或京北道在今越南東北部,轄境約當河北省及海興省北部一帶。另見《越嶠書》卷一六;《安南傳》卷二;《廣輿圖》卷二;《殊域錄》卷五;《明續通考》卷二三五;《四夷雄略》卷一;《三才地理》卷一三;《安南圖志》;《四夷廣記》;《東西洋考》卷一;《武備志》卷二二三、二三八;《利病書》卷一一八;《讀史圖》卷四;《明史》卷三二一;《清一統志》卷四二二;《清通考》卷二九六;《嘉慶志》卷五五三;《清史稿》卷五二七。

鯨板奴
  《島夷志略》麻呵斯離。故地或謂即今伊拉克巴格達以北五十五英里底格里斯河東岸的卡巴拉(Kabara),為其另一名Okabara的訛譯。

井亙
  《明史》卷一二0,“(桂端王)發井亙,行三十日至阿瓦”。即井梗,詳該條。

井梗
  又作井亙。《讀史紀》卷一一九,“自蠻莫入緬界,抵金沙江,舟行至井梗,陸行則至者梗”。在今緬甸中部,或謂指曼德勒(Mandalay)一帶。

井角
  《讀史紀》卷一一九,“又有馬得狼、井角等村,皆近江濱,者梗在司東,其相近者又有井梗”。“角”閩粵發音g-,井角或指曼德勒北面的新固(Singu)。

井里汶
  《海島逸志》卷一-三;《吧城紀》。又作遮里問、遮里問大山、井里問、砥利文。即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北岸的井里汶(Cheribon)。

井里問
  《西南洋圖》;《東南洋圖》。即井里汶,見該條。

景州
  《舊唐書》卷四一,“隋比景郡,貞觀二年,置南景州,寄治驩州南界。八年,改為景州”。詳比景條。另見《寰宇記》卷一七一;《新唐書》卷四三上;《元豐志》卷一0;《輿地廣記》卷二、四;《通考》卷三二三;《安南志略》卷一;《越嶠書》卷一;《讀史紀》卷一一二;《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嘉慶志》卷五五三。

景邁
  《利病書》卷一—0載,“八百大甸軍民宣慰使司:夷名景邁,世傳其酋有妻八百,各領一寨,因名八百媳婦”。即今泰國西北部的清邁(Chiang Mai)一帶。另見《緬略》﹔《利病書》卷一一二;《明史》卷三一五、五一四、五二八;《清一統志》卷三八九;《續通考》卷二四三;《清通考》卷二八九;《征緬紀略》;《緬事述略》﹔《滇繫》卷一0;《清續通考》卷三三三。

景線
  《利病書》卷一一0載,“(八百)嘉靖間為緬所兼,刀氏避居景線,一名小八百”。即今泰國西北部的昌盛(Chiang Sen)及其附近一帶。另見《讀史紀》卷一九;《明史》卷一二0、三一五;《征緬紀略》;《緬事述略》;《續通考》卷二四三;《清通考》卷二八九;《滇繫》卷九、一0;《清史稿》卷一三、一一七、二二四、二三六、二五四、二七四、五二八。

殑伽河
  《西域記》卷二。即今印度恒河。另見《慈恩傳》卷二;《方志》卷上;《續僧傳》卷四;《珠林》卷二;《經音義》卷一;《新唐書》卷二二一;《翻譯集》卷七;《通考》卷三三八。

弶伽河
  《求法傳》卷上玄照法師。即殑伽河。

兢伽河
  《新唐書》港二二二瞻博,即殑伽河,見該條。另見《經音義》卷一﹔《續通典》卷四八;《續通志》卷六三八。

境港
  《島夷志略》丁家廬,“三角嶼對境港,已通其津要”。在今馬來西亞丁加奴(Trengganu)州和吉蘭丹(Kelantan)州交界的貝蘇特(Besut)河口,或指臘賈(Radja)。或謂境港應作鏡港,因馬來語 Besut 有“精煉”、“明淨”之義,故名。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