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下池
  《航海圖》圖一四。在今馬來半島東北岸一帶,指泰國的北大年(Patani)角。一說指Ru島。

昆下池港
  《航海圖》圖一四。指今泰國北大年港。

昆陵港口
  《平定交南錄》,“朝使送占城陪臣還,其國以兵劫之於昆陵港口,罪十八”。應即毗陵港口或尸毗奈港口之誤,見尸毗奈港口條。另見《越嶠書》卷一0。

崑屯
  《海國錄》南洋記,“崑崙〔又呼崑屯〕”。詳崑崙山條(一)。

山屯
  《東夷圖說》滿剌加,“自東莞縣放洋,至崑山屯。收龍牙門港,二日程至其國”。詳崑崙山條(一)。另見《海語》卷上;《象胥錄》卷五;《世法錄》卷八二。

山屯
  《海語》卷下崑山屯山,“山在大佛靈南,凡七嶼七港,是謂七門。其旁洲嶼皆翼然環列,適諸國者,此其標也”。詳崑崙山條(一)另見《海語》上;《東夷說》;《四夷廣記》。

崑甸
  《海錄》卷中崑甸國,“在吧薩東南,沿海順風約日餘可到。海口有荷蘭番鎮守,洋船俱灣泊於此,由此買小舟入內港,行五里許,分為南北二河,國王都其中”。即今加里曼丹島西部的坤甸(Pontianak)。

崑崙
  (一)或又作骨侖、骨論。《寄歸傳》卷一,“良為掘倫初至交廣,遂使總喚崑崙國焉。唯此崑崙,頭捲體黑。自餘諸國與神州不殊。赤腳敢曼,總是其式。廣如《南海錄》中具述”。《一切經音義》卷八一云,“崑崙語:上音昆,下音論,時俗語便亦曰骨論。南海洲島中夷人也,甚黑,裸形,能馴服猛獸犀象等。種類數般,即有僧衹、突彌、骨堂、閤蔑等”。按崑崙一詞自先秦以來屢見著錄,如《山海經》、《禹貢》、《逸周書》、《竹書紀年》、《穆天子傳》、《楚辭》、《莊子》、《淮南子》、《爾雅》等等。起初原為神話傳說中的西方之山,後其意逐漸變化。一般均認為該詞係外來語的漢語譯音,但始源何處迄無定讞。在古籍中,除西方的崑崙外,尚載有南海崑崙或崑崙諸國,據上引記載應為泛指中南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的居民及國家,甚至包括印度洋的某些地區,其語言文字稱崑崙語、崑崙書,其船只稱崑崙舶。由於南海崑崙的含義頗泛,某些崑崙國雖有其專義,卻一時很難判斷所指何處。至於南海的崑崙一詞之由來也眾說紛紜,或謂即馬來語Gunong Api(火山)前一詞的譯音,或謂即吉蔑語王號Kurun的譯音,也有些認為是某一地區名或民族名的譯音。另見《隋書》卷八一;《續僧傳》卷二、四;《南史》卷七七;《求法傳》卷上、下;《五天竺傳》;《東征傳》;《通典》卷一八六;《經音義》卷四七、六一、一00;《雜俎》卷一、一八;《舊唐書》卷二三、二九、一九七;《唐會要》卷九八、九九;《廣記》卷四一四;《御覽》卷七八八;《宋僧傳》卷一、二九;《寰宇記》卷一五七、一七五、一七七;《冊府》卷九五七、九七0;《華夷圖》;《新唐書》卷二二一、二二二下;《證類本草》卷六、九、一二、一四、一六;《香譜》上;《通志》卷一九四;《輿地紀勝》卷八九;《方輿勝覽》卷三四;《明一統志》卷七九;《南詔野史》卷上;《市舶志》;《華夷考》卷一;《明續通考》卷二三一;《本草》卷一四、三一、三四、三五、三九、五一;《緬略》;《利病書》卷一一二;《讀史紀》卷一一二、一一九;《清一統志》卷四二三;《嘉慶志》卷五五一;《海關志》卷二。
(二)《水經注》卷三六,“元嘉元年,交州刺史阮彌之征林邑,……(阮)謙之手射楊邁柁工,船敗縱橫,崑崙單舸接得楊邁”。《唐會要》卷七三,“前經略使裴泰時,歡、愛城池被環王、崑崙燒毀並盡”。《交趾總志》卷二,“高正平,唐代宗時人,初為武定校尉,以兵援張伯儀於龍編,破崑崙、闍婆軍於朱鳶,拜為都護”;卷三,“大曆二年,崑崙、闍婆復入寇”。此處(闍)婆或即占婆,崑崙則指真臘國或吉蔑人。(三)《蠻書》卷六,“量水川西南至龍河,又南與青木香山路直,南至崑崙國矣”,“柳追門都督城……陸路去永昌十日程,水路下彌臣國三十日程。南至南海,去崑崙國三日程”,卷十云“崑崙國正北去蠻界西洱河八十一日程”。《冊府元龜》卷九六一載,“吐蕃國……有氂牛河,闊一里,岸峻,流入蠻西洱河合流,東號為漾濞水,又東南出會川為瀘水焉。有藏河去邏些三百里,東南流,眾水湊焉,南入崑崙國”。一說又作大崑崙小崑崙,為緬甸克倫(Karens)族名的譯音,故地在薩爾溫(Salween)江口附近地區。一說應在泰國求之。另見《御覽》卷七八九、九八二。(四)或又作掘倫、掘倫洲。《諸蕃志》卷上闍婆國,“東至海,水勢漸低,女人國在焉。愈東則尾閭之所泄,非復人世。泛海半月至崑崙國”。一般均認為在印度尼西亞的馬魯古(Maluku)群島,但一說為Gunong Api,(火山)前一詞的對音,一說為戈龍(Gorong)群島名的譯音。另見《通考》卷三三二;《宋史》卷四八九;《集事淵海》卷四七;《利病書》卷一一九。(五)《夢粱錄》卷一二載,“自古舟人云:‘去怕七洲,回怕崑崙。’亦深五十餘丈”。指今越南的崑崙(Condore)島及其附近的海域。另見《島夷志》崑崙;《順風》歌條;《四夷廣記》;《東西洋考》卷九;《指南》回唐針條;《東南洋圖》;《海國錄》;《明史》卷三二四;《清一統志》卷四二四;《續通考》卷二三九;《海錄》卷中;《嘉慶志》卷五五九;《海關志》卷三0。(六)《東西洋考》卷九東洋針路,“聖山〔……用單未及坤未針,五更,取崑崙山。〕崑崙山〔此又別一崑崙,是舶人強名之耳。用坤未針,取長腰嶼〕”。另見《順風》、《指南》有關往文萊的針路記載。在加里曼丹島東北岸一帶,詳崑崙山條(二)。

崑大嗎
  《海國錄》南洋記,“廣南為西京,強於交阯,南轄祿賴、柬埔寨、崑大嗎”。在今越南的西南部,指越、柬交界的河仙(Ha Tien)一帶,原屬真臘國,當地土名Banteay Meas或Pontameas。另見《海關志》卷三0。

崑宋嶼
  《東西洋考》卷九,“吉里問山〔打水二十七托,兩邊有淺。用乾亥針,三更,取崑宋嶼。〕崑宋嶼〔打水二十五托。用單亥針﹐五更﹐取箭嶼〕”。即毘宋嶼之誤,或由“毘”誤為“昆”,由“昆”而轉“崑”。詳毗宋嶼條(二)。另見《順風》各處州府山形水勢之圖條;《四夷廣記》;《指南》浯嶼往麻六甲針路條。

崑崙山
  (一)又作軍突弄山、軍徒弄山、崑崙、軍屯山、崑山屯山、崑山屯大崑崙山、大崑崙、崑崙頭、補羅觀多爾、崑屯、崑崙島。《島夷志略》崑崙,“古者崑崙山,又名軍屯山。山高而方,根盤幾百里,截然乎瀛海之中,與占城、東西竺鼎峙而相望。下有崑崙洋,因是名也”。 《鄭和航海圖》圖一三,“崑崙山外過用癸丑針十五更船取赤坎山”。即指今越南南岸外的崑崙島(Poulo Condore或Dao Gon Lon),一般認為其名源自馬來語Pulau Kundur,柬埔寨語名Koh Tralach,阿拉伯人行紀作Kundrang。也有的稱為南瓜島。另見《星槎》前集;《朝貢錄》卷上、中;《圖書編》卷六0;《四夷廣記》;《東西洋考》、《順風》和《指南》有關西洋針路的記載;《外國詞》;《明史》卷三二四;《清一統志》卷四二四;《續通考》卷二三九;《海錄》卷上;《嘉慶志》卷五五九;《海關志》卷二四。(二)《東西洋考》卷九東洋針路,“聖山〔……用單未及坤未針,五更,取崑崙山。〕崑崙山〔此又別一崑崙,是舶人強名之耳。用坤未針,取長腰嶼〕”。在加里曼丹島東北岸外,或指Tiga島。另見《順風》、《指南》有關東洋針路的記載。

崑崙頭
  《順風》福建往暹羅針路回針條,“(真嶼)外過用甲寅針,內過用甲卯針,二十更船取崑崙頭”。詳崑崙山條(一)。

崑崙仔
  《順風》柬埔寨往大泥回針條,“(真糍山)用艮寅八更、用甲寅七更船,船尾坐崑崙仔,取柬埔寨南港”。《指南》對座圖云,“大崑崙南勢額尾共崑崙仔為卯酉對坐”。指今越南東南岸外的兩兄弟(Two Brothers)群島。參小崑崙條(二)。

崑崙島
  《清史稿》卷五二七。見崑崙山條(一)

崑崙洋
  又作崑崙海,或稱混沌大洋。《宋會要稿》冊一九七,“(真里富)欲至中國者,自其國放洋五日抵波斯蘭,次崑崙洋,經真臘,數日至賓達椰國,數日至占城,……”。《夢粱錄》卷一二,“若欲船泛外國買賣,則自泉州便可出洋,迤邐過七洲洋。舟中測水約七十餘丈。若經崑崙、沙漠、蛇龍、烏豬等洋,……可畏尤甚。……自古舟人云:‘去怕七洲,回怕崑崙。’亦深五十餘丈”。當指今越南南部崑崙(Condore)島附近的海域。另見《真臘記》;《島夷志》;《星槎》前集;《前聞記》;《朝貢錄》卷上;《殊域錄》卷八;《東夷說》;《四夷廣記》;《利病書》卷九七、一二0;《讀史紀》卷一00;《海國錄》;《清一統志》卷四二四;《續通考》卷二三九,《嘉慶志》卷五五九。

崑崙海
  《明史》卷三二四;《海錄》卷上。即崑崙洋,見該條。

崑崙層期
  《代答》卷三崑崙層期國。層期即Zangi譯音,為阿拉伯人對非洲東岸的稱呼。崑崙指非洲馬達加斯加(土名Komr),崑崙層期或謂即指東非沿岸及馬達加斯加島一帶。另見《諸蕃志》卷上海上雜國;《事林廣記》卷五;《異域志》卷上。

坤朗
  《新唐書》卷二二二下,“驃……凡屬國十八:曰迦羅婆提,曰摩利烏特,曰迦梨迦,曰半地,曰彌臣,曰坤朗,曰偈奴,曰羅聿,日佛代,曰渠論,曰婆梨,曰偈陀,曰多歸,曰摩曳。餘即舍衞、瞻婆、闍婆也”,“由彌臣至坤朗,又有小崑崙部,王名茫悉越,俗與彌臣同。由坤朗至祿羽,有大崑崙王國,王名思利泊婆難多珊那。川原大於彌臣。由崑崙小王所居,半日行至磨地勃柵,海行五月至佛代國”。在今緬甸,或位於其南部的勃固(Pegu)至達通(Thaton)一帶。另見《續通志》卷六四0。

闊里抹思
   《南海志》卷七。即忽魯謨斯,見該條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