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八兒
  《元史》卷二一0馬八兒等國。古代阿拉伯-波斯人稱印度西南海岸為Malaya-bar,馬八兒(Ma’bar)即此一名的簡稱。為今印度半島西南馬拉巴爾(Malabar)海岸一帶。另見《明續通考》卷二三六﹔《皇輿考》卷一二;《咸賓錄》卷六;《裔乘》卷二;《荒史》;《譯史》卷三;《續通典》卷一四八;《續通志》卷六三八。

馬大邦
  又作馬爾達般。《萬國全圖》。即緬甸南岸的馬達班(Martaban),又稱莫塔馬(Maktama)。參馬耳打班條。

馬大音
  《萬國全圖》。在今菲律賓呂宋島東面的卡坦端內斯(Catanduanes)島一帶。

馬五洲
  又作五馬洲,或略為馬洲、五洲。《通典》卷一八八引《扶南土俗傳》,“火洲在馬五洲之東可千餘里”。《梁書》卷五四,“又傳扶南東界即大漲海,海中有大洲,洲上有諸薄國,國東有馬五洲。復東行漲海千餘裏,至自然大(火)洲”。其故地眾說不一,一般均認為在印度尼西亞,或謂馬五為馬立、馬里之訛,指巴厘(Bali)島;或謂應以五馬洲為正,指馬魯古(Maluku)群島,五馬即當地丁香土名gaumedi的譯音。此外尚有蘇門答臘島、邦加(Bangka)島、加里曼丹島、蘇拉威西(Sulawesi)島、帝汶(Timor)島乃至菲律賓的巴拉望(Palawan)等島數說。另見《南史》卷七八;《御覧》卷七八七;《通志》卷一八八;《通考》卷三三一、三三二;《集事淵海》卷四七;《華夷考》卷八;《利病書》卷一二0。

馬尼喇
  《清史稿》卷一五一。即今菲律賓的馬尼拉(Manila),有時也泛指呂宋島或菲律賓。

馬蘭丹
  《元史》卷一四、二一0。或謂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或謂在加里曼丹島西北海上島嶼;或謂即非洲東岸的馬林迪(Malindi)。另見《集事淵海》卷四七;《明續通考》卷二三六﹔《續通典》卷一四八馬八兒諸國。

馬軍山
  (一)《島夷志略》針路,“自馬軍山水路由麻來墳至此地”。或謂在今馬來半島的克拉(Kra)地峽北面,即泰國的派克強(Pakchan)。(二)《順風相送》暹羅往馬軍條。即馬軍,見該條。

馬約爾
  《坤輿全圖》。即今印度與斯里蘭卡間的馬納爾(Mannar)灣,“約”為“納”之訛。

馬來城
  《元朝征緬錄》,“(大德三年)十二月,阿散哥也犯邊,攻阿真谷、馬來城”。位今緬甸中部的抹谷(Mogok)南面。也有的認為在瑞波(Shuebo)縣一帶。參江頭城條。另見《寰宇通志》卷一一三;《明一統志》卷八七;《南詔史》卷上;《廣輿圖》卷一;《四夷館考》卷下;《明續通考》卷二三一、二三六;《三才地理》卷一三;《利病書》卷一一0;《讀史紀》卷一一九;《讀史圖》卷二;《四譯館考》卷六;《明史》卷四六;《續通考》卷二三五;《滇繫》卷一0;《嘉慶志》卷五五六。

馬來忽
  《元史》卷二0,“(大德五年三月)戊午,馬來忽等海島遣使來朝”。或泛指馬來人及其國家,詳木剌由條

馬蘇末
  《指南》雙口至宿霧山形水勢條。指今菲律賓的馬斯巴特(Masbate)島。

馬旺山
  《航海圖》圖一八。在今緬甸西北岸一帶。一說指支達巴(Cheduba)島,為土名Man Oung的譯音;也有認為在訥格雷斯(Negrais)角一帶。

馬濟喇
  《萬國全國》。即今阿曼東南岸的馬西臘(Al-Masirah)。

馬哈音
  《航海圖》圖二0。今印度西海岸的馬興姆(Mahim)鎮,為古代港口。

馬剌里
  《廣輿圖》卷二。在今印度西岸,今地無考。另見《皇輿考》卷一二;《三才地理》卷一三;《圖書編》卷六0;《四夷雄略》卷二;《武備志》卷二二三;《讀史圖》卷四。

馬膽逾
  《諸蕃志》卷上渤泥國。在今加里曼丹島及其附近,或指該島南岸門達韋(Mendawei)河一帶;或指馬土瓦(Matuwa)。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