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亘
  《唐會要》卷一00。即旦旦之誤,見該條。

日里
  又作日裏。《清續通考》卷三三九;《清史稿》卷一五九。即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東北岸日里(Deli)河下游的日里。

日麗
  (一)《諸蕃志》卷上占城國,“舊州、烏麗、日麗、越裏、……皆其屬國也”。在越南平治天省廣寧至麗水一帶,即日麗(Nhat Le)河流域;一說即占城碑銘中Jriy的譯音,參坭越條。(二)《諸蕃志》卷上渤泥國,“西龍宮、什廟、日麗、胡蘆蔓頭……居海島中”。在今加里曼丹島,或謂即傑來(Djelai)河的譯音。(三)《島夷志略》日麗,“介兩山之間,立一關之市”。一說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臘島東北岸,即日里(Deli);一說在馬來半島西岸,位馬來西亞文德(Weld)港北面拿律(Larut)河與即令(Jering)河會合處,《爪哇史頌》作Jere。

日南
  《漢書》卷二八下,“日南郡﹝故秦象郡,武帝元鼎六年開,更名。有小水十六,並行三千一百八十里,屬交州﹞……縣五;朱吾,比景,盧容,西捲﹝水入海,有竹,可為杖。莽曰日南亭﹞,象林”。《隋書》卷三一,“日南郡﹝梁置德州,開皇十八年改曰驩州﹞”,《舊唐書》卷四一,“日南:漢居風地。……隋為日南縣”。《安南棄守本末》載,“(張)輔及左副將軍西平侯沐晟等循舉厥江進至日南州奇羅海口”。在今越南的中部,但不同時期其範圍所指大不一樣。西漢初設日南郡,其轄境約當平治天省及廣南-峴港省的沿海一帶。其北界,一般均認為在平治天省北部的橫山一帶。至南境則眾說紛紜,如有的主張南界在峴港附近﹔也有的主張日南郡包括義平省及富慶省之北半部,即以檳繪灣一帶的華列拉角(Cap Varella)和大嶺(Dai Lanh)為界。至東漢時,日南郡最南邊的象林縣已為林邑國所據,郡之南界約在平治天省和廣南-峴港省交界的海雲(Ha Van)山。此後,林邑遂漸北進,其歸屬無定。隋唐時期的日南縣則屬九真郡或愛州,地在清化省東北部的厚祿(Hau Loc)一帶。明時的日南州在義靜省的河靜(Ha Tinh)一帶。至於日南郡的郡治所在,不同時期也各有變化,西漢為朱吾,東漢為西捲,晉代應為盧容,宋、齊復為西捲,隋代則在九德。一說西漢在西捲,三國在朱吾,西晉在盧容,東晉在比景。也有的認為西漢初日南郡治西捲,西漢末改在朱吾,東漢復為西捲。另見《漢書》卷六、九五;《異物志》;《扶南傳》;《南州志》;《三國志》卷四、四八、四九、五三、六五;《草木狀》下;《廣志》;《交州記》;《交阯外域記》;《吳都賦》;《華陽國志》卷一一;《後漢書》卷一下、卷三-八、一0上下、二四、三二、八0上、八六、八八,志一六、二三;《外國傳》;《南越志》;《宋書》卷三八、九二、九七;《水經注》卷三六、三七、四0;《南齊書》卷一四、五八;《要術》卷五、一0;《日南傳》;《書鈔》卷三五、一二五;《類聚》卷六0、八二、八四、九一、九二、九五;《梁書》卷五四;《隋書》卷三三、八一;《晉書》卷三、八、一0、一四、一五、二一、九七;《南史》卷七0、七八;《北史》卷九五;《珠林》卷二八、三六;《五天竺傳》;《初學記》卷六、二七;《通典》卷一七一、一七二、一八四、一八八、一九三;《經音義》卷一一;《元和志》卷三四、三八;《六帖》卷九七;《雜俎》卷八;《北戶錄》卷二、三;《舊唐書》卷九、二三、四六、一八二、一九七;《唐會要》卷八七、九八;《廣記》卷二二五、四0八、四一四、四八三;《御覽》卷四、一一﹑一五七、一七二、一八七、三四八、七六六、七八五、七八六、七九0、七九二、八0七、八0八、八九0、九一0、九一八、九三0、九六0、九八二;《寰宇記》卷一六五、一七0、一七一、一七六、一七七、一八三、一八四;《事類賦》卷七、二0;《冊府》卷九五七、九五九、九六五、九六八、九七四、九七七、九八三、九八四、九八九、九九六、九九七、一000;《華夷圖》;《新唐書》卷三七、四三下、五八、一五二、二二二下;《元豐志》卷一0;《證類本草》卷三、二二;《輿地廣記》卷二、三八;《指掌圖》;《翻譯集》卷八;《通志》卷四0、四一、一九六、一九八;《虞衡志》;《代答》卷一、七;《墜理圖》;《山堂考》卷六一;《西漢會要》卷六四、六九;《輿地紀勝》卷八九、一0三、一0五、一0八、一二一-一二四;《諸蕃志》卷上;《東漢會要》卷三八、三九;《宋會要稿》冊一九七;《事林》卷三;《方輿勝覽》卷三四、四0;《玉海》卷一五二-一五四;《通考》卷三一五、三二三、三三0-三三二、三三八、三三九;《元一統志》卷九、一0;《安南志略》卷一、四、五、一0、一五、一九;《宋史》卷四八八;《元史》卷六三;《集事淵海》卷四七;《交阯總志》卷一-三;《寰宇通志》卷一0八、一一八;《明一統志》卷八四、九0;《平交錄》;《越嶠書》卷一-四、六、九、一0、一二、一五、一八、二0;《廣輿圖》卷二;《皇輿考》卷一二;《安南圖說》;《明四夷考》卷上;《殊域錄》卷五-七;《荒徼考》;《圖書編》卷五九;《華夷考》卷九、一0;《嶺海異聞》;《明續通考》卷二三五;《四夷考》卷一;《本草》卷八、三一、三五、四六、五一;《咸賓錄》卷三、六;《四夷雄略》卷一;《三才地理》卷一三;《安南圖志》;《四夷廣記》;《裔乘》卷二、七;《東西洋考》卷一、二、九-一二;《武備志》卷二三八;《象胥錄》卷三、四、七;《世法錄》卷八一、八二;《馭交記》卷一、二、四、五;《利病書》卷九七、一0四、一0六、一一八-一二0;《譯史》卷三;《讀史紀》卷二-五、一0九、一一二;《讀史圖》卷四;《四譯館考》卷一;《海國錄》南洋記;《明史》卷一二九、二00、三一七、三二一;《清一統志》四二二、四二四;《續通志》卷六三八;《續通考》卷二四五;《清通典》卷九八;《清通考》卷二九六;《嘉慶志》卷五五三、五五六、五五八、五五九;《海關志》卷二、三0;《清史稿》卷五一六、五二七。

日落
  《朝貢錄》卷中阿魯國。今地無考。另見《明四夷考》卷下﹔《四夷館考》卷上;《廣輿圖》卷二;《皇輿考》卷一二;《鴻猷錄》卷六;《四夷雄略》卷二﹔《明會典》卷一0七;《四譯館考》卷一﹔《明史》卷三三二;《續通典》卷二三七。

日裏
  《清續通考》卷三三八、三三九;《清史稿》卷一五九。即日里,詳該條。

日未斯
  《坤輿全圖》。在今印度尼西亞的馬魯古(Maluku)群島,位哈馬黑拉(Halmahera)島東面,今地不詳。

日羅亭
  又作日囉亭。《諸蕃志》卷上三佛齊國,“蓬豐、登牙儂、凌牙斯加、吉蘭丹、佛羅安、日羅亭……,皆其屬國也”。或謂即柴歷亭沙里亭的異譯,故地在今馬來半島的北部泰國拉廊府(Ranong)一帶;一說在馬來半島東岸,指馬來西亞的Cherating河流域;一說認為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的占卑(Jambi)西北面,即Jeluting河名譯音。

日羅羅
  《坤輿全圖》。在今印度尼西亞的馬魯古郡島,指哈馬黑拉(Halmahera)島,即其舊稱賈洛洛(Djarlolo)的異譯。

日隸安
  《利病書》卷九三;《讀史紀》卷九九。或謂在今印度尼西亞,今地不詳。

日囉亭
  《諸蕃志》卷上單馬令國,“用金銀為盤盂博易,日囉亭、潛邁、拔沓、加囉希類此”。即日羅亭,詳該條。另見《諸蕃志》卷下;《南海志》卷七;《閩書》卷三九、一四六。

日麗海口
  《平定交南錄》。即越南平治天省洞海東岸外的日麗(Nhat Le)河口。另見《越嶠書》卷六、一0。

日夏羅治
  或作日羅夏治。《明太宗實錄》卷三七,“(永樂三年九月乙卯)爪哇國……奉表貢方物,時其傍近碟里、日夏羅治、金貓里三國各遣人以方物同爪哇使者來貢”。在今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或其附近,一說指錦石(Gresik)。另見《殊域錄》卷八;《四夷廣記》;《利病書》卷一一九;《讀史紀》卷一一二;《明會典》卷一0六。

日羅夏治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日羅夏治……永樂三年,國王遣其使臣文那打時鎮等來朝並貢方物”。即日夏羅治。詳該條。另見《明一統志》卷九0;《廣輿圖》卷二;《皇輿考》卷一二;《鴻猷錄》卷六;《明四夷考》卷下;《明續通考》卷二三七;《咸賓錄》卷六;《三才地理》卷一三;《四夷廣記》;《裔乘》卷七;《武備志》卷二三六、二三七;《華夷記》卷四;《象胥錄》卷四;《世法錄》卷八二;《譯史》卷二、三;《讀史圖》卷四;《明史》卷六、三二四;《續通典》卷一四八;《續通考》卷二三八。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