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夷志略》戎,“山繞溪環,部落坦夷,田畬連成片,土膏腴”。一說又作潯番、茸里,在今馬來半島東岸,指泰國的春蓬(Chumphon),該地又作Jumbara,戎即Jum或Chum的譯音;一說戎為馬來語Ujong的對音,意為盡頭或海角,指馬來半島南端的柔佛(Johore)。

戎牙路
  《諸蕃志》卷上蘇吉丹國,“打板國東連大闍婆,號戎牙路”。在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東部的泗水(Surabaya)一帶,為十二至十五世紀爪哇島上Janggala王國的譯音。另見《元史》卷二一0;《四夷廣記》。

容蒲羅甘兀亮
  《諸蕃志》卷上占城國,“舊州、烏麗、日麗、越里、微芮、賓瞳龍、烏馬、拔弄、容蒲羅甘兀亮、寶毗齊,皆其屬國也”。或謂即佔城碑銘中Yanpunagara的譯音,在越南富慶省東南部的芽莊(Nha Trang)一帶。也有的點斷為弄容、蒲羅甘兀、亮寶﹐認為蒲羅甘兀即歸仁東南面Paula Gambir島名的譯音。

茸里
  《南海志》卷七,“真臘國管:真里富,登流眉,蒲甘,茸里”。或謂即潯番、戎,在今馬來半島東岸,指泰國的春蓬(Chumphon)。

柔佛
  又作葯兒、若耳,或誤為乘物。《東西洋考》卷九,“東西竺〔此柔佛地界也。用丁未針,十更,取羅漢嶼即柔佛港口。〕柔佛國〔一名烏丁樵林〕”。《海錄》卷中柔佛國,“在舊柔佛對海,海中別一島嶼也,舊柔佛番徙居於此。周圍數百里。由白石口南行約半日即到”。即今馬來西亞的柔佛(Johore)地區。按柔佛王國建立於十六世紀中期,其領土比今柔佛州為大,包括馬來半島大半地區以及印度尼西亞的一些地方。其都城原在柔佛河上游的舊柔佛(Johore Lama),1587年被葡萄牙人所毀而遷徙無定,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曾都於哥打丁宜(Kota Tinggi)附近的巴都沙哇(Batu Sawar)。後來印度尼西亞的賓坦(Bintan)島、林加(Lingga)島都一度為柔佛建都之所。《海錄》所載的舊柔佛應指新加坡和哥打丁宜、新山(Johore Bahru)一帶,其對海的柔佛則指賓坦島,此於史實、地望均合。另見《東西洋考》卷四;《象胥錄》卷四;《世法錄》卷八二;《海上紀略》;《西南洋圖》;《東南洋圖》;《海國錄》南洋記;《南洋論》;《明史》卷三二五;《清貢圖》卷一;《續通典》卷一四八;《續通考》卷二三九;《清通典》卷九八;《清通考》卷二九三、二九七;《海島志》卷一、三;《海錄》卷上;《嘉慶志》卷五五七;《海關志》卷二四、三0;《清續通考》卷三三一、三三三、三三八、三三九。

柔佛港口
  《東西洋考》卷九。在今馬來半島東南岸外的利馬(Lima)島。一說指馬來西亞柔佛(Johore)州的哥打丁宜(Kota Tinggi)。

如月江
  《元史》卷二0九,“又官軍至如月江,日烜遣懷文侯來戰”。指今越南北部橋(Cau)江上游流經如月村的一段。元代又作地方行政區域,名如月江路,約當永富省東部和北太省南部一帶。 另見《安南志略》卷一;《元史》卷六三;《交阯總志》卷一;《越嶠書》卷一;《荒徼考》;《明續通考》卷二三五;《東西洋考》卷一;《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嘉慶志》卷五五三。

汝南
  《東西洋考》卷一。應為山南之誤,見該條。

入不
      《異域志》卷上,“入不國,有城池,種田,出胡椒。其地至熱,即南回回也”。或謂在今西非,今地無考。

褥陀洹 
  《寰宇記》卷一七七,“褥陀洹國,在火羅西北”。應為耨陀洹之訛,見耨陀洹條。

若耳
  《職方外紀》卷一。即今馬來西亞的柔佛(Johore)。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