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彌
《經音義》卷八一,“崑崙語:上音昆,下音論,時俗語便亦曰骨論。南海洲島中夷人也,甚黑,裸形,能馴服猛獸犀象等。種類數般,即有僧祇、突彌、骨堂、閤蔑等”。或謂即今印度的泰米爾人(Tamils)。該族主要居住在印度東南部的泰米爾納德(Tamilnad)邦,少數分佈在南部其他邦以及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和南非等處。
突旻
《新唐書》卷四三下,“又西渡怒江,至諸葛亮城二百里。又南至樂城二百里。又入驃國境,經萬公等八部落,至悉利城七百里。又經突旻城至驃國千里”;卷二二二下,“(驃)凡鎮城九:曰道林王,曰悉利移,曰三陀,曰彌諾道立,曰突旻,……”。或在今緬甸中部,位太公城即今唐岡(Tagaung)一帶。另有西保(Hsipaw)、皎克西(Kyaukse)或蒲甘(Pagan)等說。
突羅朱
又有突羅成、徒里掘、徒里拙等稱。《唐會要》卷一00驃國,“華言謂之驃,自謂突羅朱,闍婆人謂之徒里掘”。突羅朱為驃國的別稱,但對其名稱來源乃至句讀,歷來聚訟不已。或謂突羅朱、徒里掘即十一、二世紀緬甸古孟文碑銘中Tircul一名的譯音,波斯史籍作Trsul。一說驃國都城卑謬(Prome)的梵文名作Sriksetra(室利差呾羅),緬人訛為Sarekhettara,讀若Thayekhettaya,突羅朱或為該名緬語讀法的譯音。也有的將上文點斷為“華言謂之驃,自謂突羅朱闍婆,人謂之徒里掘”,同樣把突羅朱闍婆指為Sriksetra一名的轉譯。另見《寰宇記》卷一七七;《新唐書》卷二二二下;《通考》卷三三0;《咸賓錄》卷七;《續通典》卷一四八;《續通志》卷六四0。
突羅成
《舊唐書》卷一九七驃國,“華言謂之驃,自謂突羅成,闍婆人謂之徒里掘”。詳突羅朱條。另見《御覽》卷七八九;《冊府》卷九九六。
禿里赤
一作禿黑赤。《廣輿圖》卷二;《皇輿考》卷一二;《三才地理》卷一三;《圖書編》卷六0;《讀史圖》卷四。今地不詳。
塗坯
《清史稿》卷三三二。即塗懷之訛,見該條。
塗懷
或誤作塗坯。《嘉慶志》卷五五二,“乾隆五十五年,暹羅國鄭華以該國舊有之丹荖氏、麻叨、塗懷三城,現被烏肚佔據,表請諭令烏肚割回三城”。即今緬甸東南岸的土瓦(Tavay)。另見《清史稿》卷五二八。
塗拂
《南海志》卷七。疑即塗懷,今地無考。
塗離
《南海志》卷七。在今加里曼丹島的西北部,今地不詳。
塗渤
《宋會要稿》冊一九九,“(慶曆)八年十月二日,南蕃塗渤國遣使奉表,貢佛金骨、真珠雕佛、西天佛、犀牛頭連犀象牙。表云﹕塗渤修行國王臣思蒙孫打南俾頓首,……臣思蒙發遣弟打欽賚赴廣州進獻”。或在今印度支那半島南部一帶,今地不詳。另見《玉海》卷一五四。
塗山海口
《安南圖說》,“(安陽海口)又南至塗山海口,又南至多漁海口,各有支港以入交州。……其自塗山海口而入,則取古齋,又取宜陽縣,經安老之縣北至平河縣,經南策、上洪之南境以入”。塗山即越南海防市東南面的塗山(Do Son),塗山海口在其西北面。或謂指Lach Tray口。參安老海口條。另見《越嶠書》卷一;《廣輿圖》卷二;《圖書編》卷五九;《明續通考》卷二三五;《四夷雄略》卷一;《三才地理》卷一三;《安南圖志》;《四夷廣記》;《東西洋考》卷九;《武備志》卷二二三、二三八;《利病書》卷一0六、一一八;《讀史紀》卷一一二;《讀史圖》卷四;《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嘉慶志》卷五五三。
徒里拙
《新唐書》卷二二二下,“驃,古朱波也,自號突羅朱,闍婆國人曰徒里拙”。徒里拙、突羅朱又作徒里掘、突羅成,均驃國的別稱。或句斷為“自號突羅朱闍婆國,人曰徒里拙”。另見《御覽》卷七八九;《冊府》卷九九六;《通考》卷三三0;《咸賓錄》卷七;《續通志》卷六四0。
徒里掘
《舊唐書》卷一九七;《唐會要》卷一00;《寰宇記》卷一七七。即徒里拙,見該條。
土啞
《利病書》卷一一0,“東破纜掌﹝即老撾﹞,西取土啞﹝即暹羅﹞”。或指泰國的大城(Ayuthaya)王朝,參土雅條。一說指今緬甸東南岸的土瓦(Tavoy)一帶。
土塔
《島夷志略》土塔。一名支那塔。遺址在今印度南部東岸訥伽帕塔姆(Negapatam)西北約一英里處。另見《閩書》卷一四六。
土雅
又作土啞。《明史》卷三一五,“(八百)宣德七年遣人來貢,因奏波勒土酋常糾土雅之兵入境殺掠”。應指當時泰國的大城(Ayuthaya)王朝,似為thaya之譯音。另又見於《續通考》卷二四三。
吐火羅
《唐會要》卷九九,“曇陵,吐火羅之屬國也。居大洲中,其風俗土宜與吐火羅同。貞觀十六年,遣使朝貢”。在我國載籍中,吐火羅一般均為西域地名,位帕米爾(Pamir)西面。但上載的吐火羅實為墮和羅之訛,在今泰國。見該條。參墮羅鉢底、褥陀洹條。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