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
  《安南棄守》,“(永樂五年)六月,定交阯所隸州縣。……以政平、南靈二州隸新平府,本府親領福康、衙儀、知見三縣”。在今越南中部,轄境約當平治天省的北半部,與後來在南部嘉定一帶所置的新平府有別。另見《交阯總志》卷一-三;《寰宇通志》卷—一八;《明一統志》卷九0;《越嶠書》卷一;《安南傳》卷一;《南詔史》卷下;《廣輿圖》卷二;《皇輿考》卷一二;《鴻猷錄》卷九;《安南圖說》﹔《明四夷考》卷上;《殊域錄》卷五;《明續通考》卷二三五;《四夷雄略》卷一;《安南圖志》﹔《四夷廣記》;《東西洋考》卷一0;《武備志》卷二三八;《馭交記》卷四;《利病書》卷一一八;《讀史紀》卷一一二;《讀史圖》卷四;《海外紀事》卷一;《明史》卷三二一;《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嘉慶志》卷五五三。

新州
  又有蓬皮勢寶毗齊蘇密洲施備州佛逝、新洲、新縣、大州交南州等稱。《諸蕃志》卷上占城國,“占城……國都號新州”。《島夷志略》占城,“地據海沖,與新、舊州為鄰”。新州、蘇密洲、施備州、新洲、新縣原均係占城國中部地區名,占城碑銘中怍 Vijaya,十五世紀末期後為安南國所據,先後改名為懷仁府、歸仁府、平定省,我國明代史籍又作交南州。其地約當越南的義平省南半部和富慶省一部分。作為都城的專名,新州則指今安仁北面的闍盤(Cha Ban)廢址,約十世紀末期,占城國由廣南地區遷都至此,故曰新州或大州。我國不同時期的載籍曾稱該城為蓬皮勢、寶毗齊、佛逝。另見《虞衡志》;《通考》卷三三0;《南海志》卷七;《元史》卷一三;《東西洋考》卷一;《利病書》卷九三;《讀史紀》卷九九;《海國錄》;《海錄》卷上;《海關志》卷二四。

新縣
  《虞衡志》、即新州,見該條。

新興
  《通典》卷一八四,“ (峰州)二漢屬交趾郡。吳分置新興郡。晉武改為新昌郡,宋、齊因之。陳兼置興州。隋平陳,郡廢,改為峰州”。新興郡之轄境和隋代以前的新昌郡略同。但明時的新興府則為另一地,在今越南東北的太平省一帶。參新昌、新安、興州峰州龍興鎮蠻條。另見《寰宇記》卷一七0;《輿地廣記》卷三八;《安南棄守》﹔《越嶠書》卷三;《利病書》卷一0六、一一八;《讀史紀》卷二。

新安
  《安南棄守》﹐“ (永樂五年)六月,改……新興府為新安府”,“以東潮、靖安、下洪三州隸新安府,本府親領峽山、太平、多翼、阿瑰、西關五縣”。此新安府在今越南東北部,不同於後來南部的同名之府。其轄境約包括太平省北部、海興省東部以至廣寧省一帶。參新興條。另見《交趾總志》卷一-三;《寰宇通志》卷一一八;《明一統志》卷九0;《越嶠書》卷一、一0、一四;《安南傳》卷一;《南詔史》卷下;《廣輿圖》卷二;《皇輿考》卷一二;《鴻猷錄》卷九;《安南圖說》;《明四夷考》卷上;《殊域錄》卷五、六;《明續通考》卷二三五;《四夷雄略》卷一;《安南圖志》;《四夷廣記》;《東西洋考》卷一、九;《武備志》卷二三八;《馭交記》卷四、一一;《利病書》卷一一八;《讀史紀》卷一0四、一一二;《讀史圖》卷四;《明史》卷三二一;《清一統志》卷四二二;《清通考》卷二九六;《嘉慶志》卷五五三。

新當
  《海錄》卷中新當國,“在卸敖東南,由卸敖至此,亦由內河行,約五六日程。聞由此再上,將至息力山頂”在今加里曼丹島西部,即卡普阿斯(Kapuas)河南岸的新當(Sintang)。

新條
  《雲麓漫鈔》卷五,“大食、嘉令、麻辣、新條、甘秠、三佛齊國則有真珠、象牙、犀角、腦子……”。即新拖,見該條。

新村
  又作革兒昔吉力石碣烈石、竭力石,或誤為廝村。《瀛涯》爪哇國,“其國有四處,皆無城郭。其他國船來,先至一處名杜板,次至一處名新村,又至一處名蘇魯馬益……”,“新村,番名曰革兒昔,原係沙灘之地,蓋因中國之人來此剏居,遂名新村”。即今印度尼亞爪哇島東北部的格雷西(Gresik),又名錦石。另見《番國志》;《星槎》前集;《朝貢錄》卷上;《明四夷考》卷上;《殊域錄》卷八;《圖書編》卷五九;《四夷館考》卷上;《東夷說》;《明續通考》卷二三六;《咸賓錄》卷六;《順風》靈山住爪蛙山形水勢法圖條;《四夷廣記》﹔《裔乘》卷二;《東西洋考》卷三、九;《武備志》卷二三六;《象胥錄》卷四;《世法錄》卷八二;《利病書》卷一一九;《外國詞》;《讀史紀》卷一一二;《四譯館考》卷一;《明史》卷三二四。

新拖
  或又作新條、孫絛。《諸蕃志》卷上新拖國。即 Sunda(今譯巽他)的譯音,泛指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的西部,或專指萬丹(Banten)。參順塔萬丹孫陀等條。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