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投門
又作投門。《順風》太武往呂宋條,“(射昆美山)丙午及單巳十更取月投門”。在今菲律賓呂宋島西北岸,或即班加爾(Bangar)南面的聖費爾南多(San Fernando)港。另見《指南》泉州往邦仔系蘭山形水勢條。
越里
《元史》卷一二九,“……占城降,唆都造木為城,闢田以耕。伐烏里、越里諸小夷,皆下之,積穀十五萬以給軍”;卷二0九,“行省右丞唆都言:‘ 交趾與占臘、占城、雲南、暹、緬諸國接壤,可即其地立省;及於越里、潮州、毗蘭三道屯軍鎮戍,因其糧餉以給士卒,庶免海道轉輸之勞’”。即越裏﹐見該條。另見《荒徼考》。
越裏
又作越里。《諸蕃志》卷上占城國,“ 舊州、烏麗、日麗、越里、微芮、賓瞳龍、……,皆其屬國也”。在越南的中部,或位平治天省北部的廣溪(Quang khe)、廣澤(Quang Trach)一帶。一說在順海省的藩里(Phan Ly)附近。參新故越州條。
越南
《安南志略》卷三,“《張尚書行錄》:……問天使道路驅馳,立道云,‘ 天子不以越南為遠,何憚驅馳’”。《海錄》卷上越南,“ (七洲洋)又行經陵水,見大花、二花、大洲各山。順東北風約四五日,便過越南會安、順化界,見呫嗶羅山、朝素山、外羅山。順化即越南王建都之所也”。清以前越南一詞義與南越略同。清嘉慶年間,安南國改稱越南國,建都於順化。此後該名即指今越南(Viet Nam)國家。另見《安南志略》卷一七;《越嶠書》九、二0;《嘉慶志》卷五五二、五五三、五五五、五五七;《海關志》卷二一、二四;《清續通考》卷三0五、三二三-三二五、三三三、三三五、三三七、三四一、三四五、三四六、三五四;《清史稿》卷一六-二四、二六、七二-七四、九一、九三、一二四、一三七、一三八、一四六、一四九-一五三、一五五、一五六、一七二、二一四、三六四、三六六、三七九、三八六、四一—-四一三、四一六、四一九、四三一、四三七、四三九、四四二、四四四-四四七、四四九、四五四-四五九、四六二、四六三、四六六-四六八、四七三、四九四、五二六-五二八。
越常
《宋書》卷三八,“(九德太守)今領縣十一:……南陵長,…… 越常長,……”。即越裳,見該條。另見《宋書》卷二九;《南齊書》卷一四;《隋書》卷三一、五三;《晉書》卷一五;《北史》卷七三。
越裳
又作越常、越嘗。《水經注》卷三六,“《林邑記》曰:九德,九夷所極,故以名郡。郡名所置周越裳氏之夷國。《周禮》:九夷遠極越裳。白雉、象牙重九譯而來”。《御覽》卷七八五,“《尚書大傳》曰;交阯之南有越裳國,周公居攝六年,制禮作樂,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譯而獻白雉”。《漢書》卷一二,“元始元年春正月,越裳氏重譯獻白雉一,黑雉二,詔使三公以薦宗廟”。《類聚》卷六,“漢揚雄《交州箴》曰:交州荒裔,水與天際,越裳是南,荒國之外,……”。按三國以前,《竹書紀年》、《尚書大傳》等所載的越裳係指我國南荒遠國,其故地迄無定論。多數認為在今印度支那半島,位其中部乃至南部。也有的認為周朝時的影晌似未能遠達今越南南部一帶,漢代來貢的越裳多半出於王莽的偽托。至《越史略》把越裳作為古文郎國十五部之一,並載“蜀王子泮……築城於越裳,號安陽王”,實不足為據。三國以後,越裳成了九德郡(後改驩州)所屬的一個縣名,位越南義靜省南部的河靜(Ha Tinh)一帶。後來史籍也多以越南中部為周越裳氏的故地。此外尚有柬埔寨、老撾等說。另見《漢書》卷六四下、九六下、九九上;《後漢書》卷八六;《書鈔》卷一0、一四0、一四二;《類聚》卷一、八、九0、九八、九九;《梁書》卷五四;《隋書》卷二五;《南史》卷七八;《初學記》卷八、九;《通典》卷一八四、一八七、一八八;《元和志》卷三八;《六帖》卷七九、九四、九五;《舊唐書》卷四一;《廣記》卷八一、四七二;《御覽》卷一七二、三七二、四0一、七八六;《寰宇記》卷一七0-一七二、一七六、一七九;《冊府》卷九五七、九五九、九六五、九六八、九九六;《華夷圖》、《新唐書》卷四三上;《元豐志》卷一0;《輿地廣記》卷三八;《指掌圖》;《翻譯集》卷六;《通志》卷四一、一九八;《山堂考》卷六一;《西漢會要》卷二九;《輿地紀勝》卷一二一;《方輿勝覽》卷三九;《玉海》卷一五二-一五四;《通考》卷三二三、三二九;《安南志略》卷一、五、六、一六、一七、一九;《宋史》卷二九三;《集事淵海》卷四七;《交阯總志》卷一;《寰宇通志》卷—一八;《明一統志》卷九0;《越嶠書》一、三、八、九、一四、一五、一七、一八、二0;《嶺海圖》;《廣輿圖》卷一、二;《皇輿考》卷一二;《籌海編》卷一二;《明四夷考》卷上;《殊域錄》卷四、六、七;《圖書編》卷五九;《四夷館考》卷上;《東夷說》;《嶺海續聞》;《咸賓錄》卷六;《四夷雄略》卷一;《三才人物》卷一二;《三才地理》卷一三;《四夷廣記》;《裔乘》卷二;《東西洋考》卷二;《武備志》卷二0二、二三六;《華夷記》卷四;《象胥錄》卷四;《世法錄》卷八二;《馭交記》卷一;《利病書》卷一一0、一一八、一一九;《譯史》卷三;《讀史紀》卷一一二;《讀史圖》卷四;《四譯館考》卷一、八;《安南紀遊》;《明史》卷三二四;《清貢圖》卷一;《續通典》卷一四八;《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四二四;《續通考》卷二三九;《續通志》卷六三八;《清通典》卷九八;《清通考》卷二六九、二八九、二九六;《滇繫》卷一0;《嘉慶志》卷五五三、五五五、五五九;《海關志》卷二、二四;《清續通考》卷三二三、三三三;《清史稿》卷三六六、五二七。
越王城
或又作可縷城、螺城、璽城。《安南志咯》卷一,“越王城〔俗名可縷城,……〕”。《寰宇通志》卷一一八,“越王城〔在義安府東岸縣,又名螺城,以其屈曲如螺。古安陽王所築,安陽王舊都越地,故又稱越王城。城中安陽王宮故址尚存〕”。在今越南北部,或謂即封溪古城,地在東英(Dong Anh)縣西南面的古螺(Co Loa)。但《水經注》卷三七,“今平道縣後王宮城見有(安陽王)故處”;《北堂書鈔》卷一二五引《交州記》﹐“安陽王者,其城在平道縣之東北”;《舊唐書》卷四一和《太平寰宇記》卷一七0引《南越志》作平道縣東。另《元和志》卷三八,“宋平縣:……安陽王故城在縣東北三十一里,蓋昔交州之地”。平道縣在舊封溪縣地,唯其縣治一說在金英(Kim Anh)縣南附近。宋平縣在今河內(Ha Noi)一帶。故關於安陽王城遺址的地點尚難斷定。另見《安南志略》卷四;《交阯總志》卷二;《明一統志》卷九0;《越嶠書》卷一;《安南圖說》﹔《明四夷考》卷上;“《明續通考》卷二三五;《東西洋考》卷一;《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嘉慶志》卷五五三。
越裳究
或誤為越裳苑、越裳宛。《水經注》卷三六,“……自九德通類口,水源從西北遠荒徑寧州界來也,九德浦內徑越裳究、九德究、南陵究”。在越南的義靜(Nghe Tinh)省南部,或謂指藍(Lam)江下游流經河靜(Ha Tinh)北面的一支。參越裳、九德究條。另見《嶠南記》上。
越裳苑
《安南志略》卷一;《安南圖說》;《四夷廣記》。即越裳究之誤,見該條。
越裳宛
《安南傳》卷一。即越裳究之誤,見該條。
約提朗
《征緬紀略》﹐“(乾隆十八年)其冬,緬使還至順寧,聞白古夷人撒翁起兵攻緬,緬兵敗,麻哈祖逃至約提朗,為白古所得,沉之江”。或在今緬甸阿瓦(Ava)附近,今地不詳。另見《清史稿》卷五二八。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