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
  《書鈔》卷一四六引《吳時外國傳》,“張海州有灣,灣內常出自然白鹽,每歲以一車輸王”。即漲海,見該條。另見《南州志》;《證類本草》卷四。

章姑
  又作章孤、漳沽、漳估山、漳估。《瀛涯》爪哇國,“ 自蘇兒把牙小船行七八十里到埠頭,名章姑,登岸投西南行一日半到滿者伯夷,即王之居處也”。即Chang Kir的譯音,在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東部布蘭塔斯(Brantas)河下游,位泗水(Surabaya)和惹斑(Modjo Kerto)之間。

章孤
  《元史》卷二一0,“大軍方進,土罕必闍耶遣使來告,葛郎王追殺至麻喏巴歇,請官軍救之。亦黑迷失、張參政先往安慰土罕必闍耶,鄭鎮國引軍赴章孤接援”。即章姑,見該條。

章吉能
  《吧城紀遺》。在今印度尼西亞,或指桑吉(Sangihe)群島一帶;或應作民族名。

漳估
  《象胥錄》卷四爪哇國。即漳沽,見該條。

漳沽
  又作章孤、章姑、漳估山、漳估。《番國志》爪哇國,“於蘇魯馬益小舡行八十里,到埠頭,名漳沽。登岸向西南行半日,到滿者伯夷,則王居處也”。在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東部布蘭塔斯(Brantas)河下游,位泗水(Surabaya)和惹班(Modjokerto)之間,即 Changkir 的譯音,另見《朝貢錄》卷上;《明四夷考》卷上;《殊域錄》卷八;《圖書編》卷五九;《四夷館考》卷上;《明續通考》卷二三六;《四夷廣記;《武備志》卷二三六;《世法錄》卷八二;《四譯館考》卷一; 《清一統志》卷四二四;《嘉慶志》港五六0。

漳估山
  《東西洋考》卷三。即漳沽,見該條。

漲海
  又作大漲海、張海。其海域所指因書而異﹕(一)今南海。《舊唐書》卷四一,“南海在海豐縣南五十里,即漲海,渺漫無際”。(二)包括整個東南亞一帶的海域。(三)泛指我國南方以外的廣大海洋,包括南海、西海在內。《初學記》卷六,“按南海大海之別有漲海〔謝承《後漢書》曰,交阯七郡貢獻,皆從漲海出入。又《外國雜傳》云,大秦西南漲海中,可七八百里,到珊瑚洲,洲底大盤石,珊瑚生其上,人以鐵網取之〕”。另見《扶南傳》;《南州志》;《南方記》;《吳都賦》;《廣志》;《異物志》;《南越志》;《廣州記》;《類聚》卷九一、九二、九七;《梁書》卷五四;《隋書》卷三一;《南史》卷七八;《初學記》卷六、八、二七、三0;《通典》卷一八八、一九三;《六帖》卷六、九五;《舊唐書》卷四一;《御覽》卷六0、六九、七八六、七八八、七九0、七九二、八0三、八六五、九二四、九二五、九四三、九八八;《寰宇記》卷一七0、一七一、一七六、一七七、一八四;《事類賦》卷六;《冊府》卷九五七;《武經》卷二一;《證類本草》卷四;《指掌圖》;《翻譯集》卷八;《通志》卷一九六、一九八;《輿地紀勝》卷九九、一00﹕《通考》卷三三一、三三二、三三九;《安南志略》卷一六;《宋史》卷四八八;《大典》卷二二五九、一四五三六;《集事淵海》卷四七;《寰宇通志》卷一0四;《明一統志》卷九0;《越嶠書》卷一八;《殊域錄》卷六;《華夷考》卷一0;《本草》卷一0、四六;《咸賓錄》卷六;《裔乘》卷二;《東南洋考》卷九、一二;《利病書》卷九八、一0六;《譯史紀餘》卷一;《荒史》;《讀史紀》卷六五;《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四二四;《嘉慶志》卷五五三、五五八;《海關志》卷二。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