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疆里及漳泉航海通交圖》(the Selden Map of China)
                                  編繪時間﹑特色及海外交通地名略析

                              Notes on the Selden Map of China
                               with a Focus on Its Compilation,
                                    Fatures and Toponymies
                                                                                                       陳佳榮

[摘要]
      本文分析了藏於英國牛津大學鮑德里氏圖書館的地圖the Selden Map of China﹐
取名為《明末疆里及漳泉航海通交圖》﹐認為其編繪時間約在1624年(天啟四年)﹐並
對圖上所有海外交通地名(約105個)進行了初步的注解。

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elden Map of China kept at the Bodleian Library of Oxford University in UK together with a detailed annotation of all the place names overseas recorded on the map. In addition, the authors argues that the map was compilied around 1624.

01e3f2de-6eb9-458f-8888-3fa202771587.jpg 

      2011年9月中﹐收到了《海交史研究》本年第一期﹐認真閱讀了錢江學友〈一幅新
近發現的明中葉彩繪航海圖〉一文。前此﹐在8月底也已收到錢君電郵的該文電子檔案

由於所附地圖不清楚﹐故直接擊入牛津大學鮑德里氏圖書館的該圖網頁﹐逐格放大圖文
以細觀之(http://seldenmap.bodleian.ox.ac.uk/map)﹐自覺略有心得﹐故即草此
拙文﹐和各界學友展開交流。
      此圖在收藏地被標為﹕The Selden Map of China(後文用“本圖”表示之)。據
介紹﹐本圖原由英國律師約翰‧雪爾登(John Selden, 1584-1654)收藏﹐按其遺願
於1659年捐存於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的鮑德里氏圖書館(the Bodleian
Library)。2008年1月﹐美國學者Robert K. Batchelor(Associate Professor of
history﹐Georgia Southern University)等訪問牛津大學時﹐留意到本地圖﹐遂令
其受到近人的重視。
      鑒於古代中外交通史的若干懸案﹐如英人公佈的宋元之際《光明之城》﹐明代鄭和
艦隊的出航美洲﹑澳洲乃至南極洲﹐均長期爭訟﹑迄無定讞﹐對於此圖是否也應持慎重
的態度呢﹖在未親自檢閱本圖原件﹐或未獲中外學界各相關專業權威人士共同鑒定的報
告之前﹐自然不可完全肯定其真確性。不過初步檢閱之後﹐覺得本圖可能編繪於1624
年左右﹐並擬訂圖名為《明末疆里及漳泉航海通交圖》(The Selden Map of China)。
當然﹐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及錢江君為本圖所擬訂的《明代東西洋航海圖》一名會更
簡明些﹐姑存此以備繼續探討。
      茲於假定本圖為十七世紀真跡的前提下﹐分四部分略申己見如下。

一﹑《明末疆里及漳泉航海通交圖》文字錄要

      一幅地圖通常圖文並茂﹑一目了然﹐毋須另外集錄全文。唯此歷史地圖﹐時間久遠﹐
部分字跡不清﹔網絡刊載﹐讀者未易目睹﹔篇幅過大﹐地名分佈零散。爲便於研究﹐本
文特地花費些篇幅﹐將圖中的全部主要文字輯錄於此﹐以供讀者反覆對照。
      本圖在中國疆里部分包含的行省有北京﹑南京二直隸﹐十三承宣佈政使司,外加遼
東﹑河州及今台灣等共十八部分。十五省內列出府名及部分直屬州名﹐古九州名﹐重要
山岳﹑江湖名﹐及廿八宿名(井﹑鬼﹑柳﹑星﹑張﹑翼﹑軫﹑斗﹑牛﹑女﹑虛﹑危﹑室﹑
壁﹑角﹑亢﹑氐﹑房﹑心﹑尾﹑箕﹑奎﹑婁﹑胃﹑昴﹑畢﹑觜﹑參)。下面除廿八宿名
不錄﹐其他文字均儘量刊載﹐凡非省﹑府加[   ]號﹐錯漏或異名用(   )補訂。至於域外
地名﹐則全部照錄﹕

(一) 各省府名
   [北撻在此]  [通北撻﹐今﹖人番或在此處]
1  北京﹕順天  保定  河澗(間)  真定  順德  廣平  大名  永平  [幽]
2  南京﹕應天  鳳(陽) 淮安 楊(揚)州  蘇州  松江  常州  鎮江  廬州  安慶  太平  池州 
    寧國  徽(州)   [徐]
3  山東﹕兗州  東昌  青州  萊州  登州  [東岳]
4  山西﹕太原  平陽  大同  路(潞)安  [冀]  [北岳]
5  河南﹕開封  河南  歸德  汝寧  南陽  懷慶  衛輝  漳(彰)德  [豫]  [許]  [中岳]
6  陝西﹕西安  鳳翔  漢中  延安  慶陽  平涼  鞏昌  臨洮  [雍]  [西岳]  [陝西行都司 
    玉門關   總戢城]
6  四川﹕保寧  順慶  夔州  重慶  敘州  馬湖  [潼州(川)  眉(州)  嘉定  瀘(州)]  [益]
8  江西﹕南昌  瑞州  九江  南康  饒州  廣信  建昌  撫州  吉安  臨江  袁州  贛州 
    南安  [鄱(陽)湖]
9  湖廣﹕武昌  漢陽  黃州  承天  德安  岳州  荊州  襄陽  保(寶)慶  長沙  常德 
     衡州  永州   [南岳]  [洞廷(庭)湖]
10 浙江﹕杭州  嚴州  加(嘉)興  湖州  紹興  寧波  台州  金華  渠(衢)州  處州  溫州 
    [錢唐(塘)江]
11 福建﹕福州  興化  建寧  延平  汀州  邵武  泉州  漳州
12 廣東﹕廣州  肇慶  韶州  南雄  惠州  潮州  高州  雷州  廉州  瓊州  [擔(儋)州]
    [南澳氣 七州 獨豬]  [萬里長沙似船帆樣   嶼紅色]  [萬里石塘]
13 廣西﹕桂林  平樂  梧州  潯州  柳州  慶遠  南寧  思恩  太平  思明  [鎮州(安) 
    田州]
14 雲南﹕雲南  曲靖  尋甸  臨安  征(澄)江  廣西  廣南  沅(元)江  楚雄  姚安  武定 
    景東 鎮沅  大理  合(鶴)慶  麗江 永寧  永昌  蒙花(化)  順德(寧)  孟定  孟艮 
    [曲江]  [馬湖]
15 貴州﹕程蕃  都勻  黎平  思南  思州  鎮遠  銅仁  石阡  宣慰
16 遼東﹕[五國城]  [金阮(完)上都]  [醫巫閭山]  [鴨綠江]
17 河州﹕[黃河水源 星宿海] [麗河西北至黃河一千五百里] [馬湖府西至黃河三千里]  
    [崑崙山一名雪山]   [黃哇黎番  呵難黎番俱在此後]
18 彭(湖)島  北港  加里林  [東海] [此門流水東甚緊]

(二) 域外地名
☉朝鮮王
☉大王城  所居地  出王城  母(丹)後  越  佐渡州  鏓州  七島山  上好州  伊勢  管東 
    松佰王 沙堦王  溫子米王  空打剩馬  兵庫  萬島  亞里馬王  殺子馬  殺身灣子 
    一插花大王 闍色保王  籠仔沙機  居仔  魚鱗島  天堂  五島  衣戈   水剩馬  野故門
    [水流東甚緊]
☉琉球國
☉大港  射昆美  月投門  香港  南旺  台(刣)牛坑  玳瑁  扶鼎安  頭巾礁  甲萬門 
    呂宋王城 化人番在此港  往來呂宋  束務  蘇祿  福堂  馬軍礁老
☉汶萊
☉馬辰  傍伽虱  援丹  唵汶  萬老高[紅毛住  化人住]  池汶
☉咬口留吧  順塔  吧哪  豬蠻  饒洞  磨厘  里嗎
☉舊港  峽門[在此]  占卑  丁機宜  茅陣即貓離  巴里野蠻  蘇木達即亞齊
☉烏丁礁林  彭坊  吉礁  麻六甲
☉崑崙  玳瑁洲  東蛇龍  西蛇龍  東董  西董
☉東京  清花(化)  新安  布政  順化  廣南  新州  占城 
☉羅彎頭  毛蟹洲  真﹑(假)慈
☉柬埔寨
☉樓里
☉大泥  佛頭郎  六坤  暹羅國
☉放沙
☉古里國﹕古里往阿丹國﹐去西北﹐計用一百八十五更
               古里往(佐)法兒國﹐去西北﹐計用一百五十更
               古里往忽魯謨斯﹐用乾針五更﹐用乾亥四十五更﹐用戌一百更﹐
                     用辛戌一十五更﹐用子癸二十更﹐用辛酉五更﹐用亥十更﹐
                     用乾亥三十(更)﹐用單子五更

二﹑對本地圖編繪時間的縷析

      經過對明代後期地方政區的比對﹐筆者首先將本圖編繪時間的上限﹐確定在萬曆
六年(1578)。根據《明史‧地理志》[1]及《明會要》[2]﹐其戶口統計資料多繫於萬
曆六年(1578)﹐而本圖上所有府名均見於《明史‧地理志》及《明會要》﹐無一例外。
考慮到萬曆六年為明末重要戶口統計年份﹐而本圖作者準確地反映﹐若合節拍﹐故此
圖作於1578年之後應可斷定。
      但是﹐編繪時間的下限仍有待進一步的分析。例如﹐相較於上述的《明史‧地理
志》及《明會要》﹐本圖缺少了下列萬曆廿三年(1595)至卅七年(1609)的新置府名﹕
          山西﹕缺汾州府[萬曆廿三年(1595)五月升府]
          四川﹕缺遵義軍民府[萬曆廿九年(1601)改置]
                   缺鎮雄府[萬曆卅七年(1609)罷稱軍民府]
          貴州﹕缺平越府[萬曆廿九年(1601)置]
                   缺安順府[萬曆三十年(1602)升府]
誠然﹐未必可因未載部分府名﹐而認為本圖繪於1595年前或1609年前﹐蓋明朝末期
政局不穩﹐戶口統計資料不準或難以取得﹐所以即使到清初也只能採用《萬曆會典》
所載的萬曆六年(1578)較完整的材料來編輯史志﹐其他多要靠諸朝實錄來補充﹐故民
間繪圖不一定可以利用到較新的統計材料﹐許多增置的新府名難以繪載。
      鑒於以上情況﹐判斷本圖下限﹐尚要考慮其他諸多因素﹐而筆者正是通過下列的
史事分析﹐認為本圖的編繪年份應在大約天啟四年(1624)左右﹕

(一) 本圖採用了1602年後刊佈的西式繪圖成就
      讀者只要約略瀏覽本圖﹐即可一眼望到其東南亞等地的圖形﹐絕非中國傳統地圖
所可比擬﹐顯然受歐洲傳教士輸入的最新繪圖成就所影響﹐首先即刊佈於1602年的
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3]。或謂中國最早採西法繪圖為梁輈於萬曆廿一年(1593)
所刊的《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跡》[4]﹐唯據該圖刊頭語“近覩西泰子之圖說﹐歐
邏巴氏之鏤版﹐白下諸公之翻刻有六幅者”云云﹐知其雖較早刊佈﹐但與《王泮識輿
地圖》[萬曆廿二年(1594)印]等[5]﹐均應參考過利氏早期的圖版﹐而且數圖的海外
部分依然故我﹐多仿照或保持羅洪先《廣輿圖》等的傳統繪法。
      至於本圖的東南亞圖形﹐顯然參考了利瑪竇的成就。更有進者﹐甚至可能利用了
更為精確的其他地圖﹐如艾儒略《職方外紀》[天啟三年(1623)編著]中的〈亞細亞
圖〉[6]﹐或外國傳教士的《地球儀》[天啟三年(1623)編製]等[7]。按﹐艾儒略圖
繪有新畿內亞(作“新匿為亞”)﹐而該處係於1606年才爲西班牙人托雷斯(Luis
Vaez de Torres)所發現。可惜本圖在東邊只可見到馬魯古群島﹐否則也可以有無
新畿內亞一則﹐作為判斷編繪年代的另一準繩。

(二) 本圖所載台灣地名應在1603年陳第東遊後
     本圖所載今台灣島上的地名極少﹐只有“北港”﹑“加里林”兩處。但由此二名所
出﹐卻可為其圖繪製年代提供佐證。北港一詞出現較早﹐應在十六世紀末期。萬曆二十
年(1592)十二月至廿二年(1594)十一月任福建巡撫的許孚遠曾有〈海禁條約行分守漳
南道〉﹐在引述萬曆十七年(1589)福建巡撫周寀所提限定東西二洋往來船隻的建議
後﹐謂“又有小番﹐名雞籠﹑淡水﹐地鄰北港捕魚之處﹐產無奇貨﹐水程最近”[8]﹐
此折應繫於萬曆廿一年(1593)。由《明實錄》查周寀建議之文﹐並無提及“北港”字
眼[9]。後來許孚遠的〈疏通海禁疏〉又云閩南許多奸徒常“駕使鳥船﹐稱往福寧卸載﹑
北港捕魚﹐及販雞籠﹑淡水者”[10]﹐此疏或繫於萬曆廿二年(1594)。看來1593年
應是“北港”出現較早的年份。當然﹐此詞可能在民間已有使用﹐如《順風相送》的
“松浦往呂宋”條記有“……小琉球雞籠頭山﹐巡山使上﹐用丙午六更﹐見北港﹑沙
馬頭大灣山”[11]﹐但該書著作完成年代較難確定﹐一般認為在十六世紀而偏於末期。
      如果說北港一詞早出﹐而“加里林”則在十七世紀初的1602年後。萬曆三十年
(1602)十二月﹐陳第隨沈有容往臺灣剿倭﹐歸撰《東番記》﹐被學者方豪評為“明季
親臨本島目擊本島情形者所遺之最早文獻”[12]。該書有云﹕“東番夷人不知所自始﹐
居彭湖外洋海島中。起魍港﹑加老灣﹐歷大員﹑堯港﹑打狗嶼﹑小淡水﹑雙溪口﹑
加哩林﹑沙巴里﹑大幫坑﹐皆其居也。”[13]陳第還在刊於《閩海贈言》的〈舟師
答問〉說﹕“直至東番﹐圖其地理﹐乃知彭湖以東﹐上自魍港﹐下至加哩﹐往往有嶼
可泊”[14]。“加哩林”或“加哩”之名﹐應首見於陳著。後來成書於萬曆四十六年
(1618)的張燮《東西洋考》及稍後不久的何喬遠《閩書》均提及此地名﹐唯張燮將
其改為“交里林”[15]。據方豪考證﹐刊載《東番記》的《閩海贈言》較晚出﹐但張
燮﹑何喬遠均看過陳著並加以引用[16]。該地清代郁永河《稗海紀遊》作佳里興[17]﹐
現多指為台南佳里。本圖既刊載加里林之名﹐其繪製年代應在十七世紀初期﹐甚至可
能在1618年後。

(三) 本圖所載東北地名應在1616年後金建立後
      本圖對於東北及鄰近地區﹐所記載的地名也不多。鴨綠江以南﹐只有“朝鮮王”
三字。鴨綠江以北的遼東地區﹐除醫巫閭山外﹐僅書“五國城”及“金阮上都”。如
果不是作者對遼東等處地理疏於瞭解﹐只能解釋為當時當地情況不甚了了。金國原在
兩宋時期存在﹐後努爾哈赤於1616年才重建大金(即後金)﹐而又於1619年的薩爾滸
一役大敗明軍﹐此後東北地區情況面目全非。大概因此緣故﹐本圖在遼東一帶﹐只作
簡單標示﹐並且不完全符合實情。如五國城﹐原為遼﹑宋時五個部族的故地舊名。上
都為金國原來的上京會寧府﹐在黑龍江阿城南面的白城。明末後金則建於新的都城興
京﹐即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西)。至於“金阮”﹐可解為“金完”或“金頑”﹐蓋閩南語“阮”﹑
“完”﹑“頑”同音﹐均讀若wan。

(四) 本圖注文應在1621年荷蘭人佔據馬魯古後
      本圖在今印度尼西亞的馬魯古(Maluku﹐又作美洛居﹑萬老高﹑摩鹿加)群島處﹐
標有“萬老高[紅毛住  化人住] ”。所謂“化人”應指佛朗機人﹐此處即葡萄牙人﹐而
紅毛呢﹖顯指荷蘭人。當然﹐有無可能航海船工將西洋人均泛稱為“紅毛”呢﹖觀明代
後期載籍﹐對葡萄牙人及荷蘭人及其在馬魯古群島的爭奪﹐多有記載而且區分頗明。
例如﹐《東西洋考》就明記佛郎機與和蘭在美洛居的分界[18]﹐《明史》則分稱為
“佛郎機”與“紅毛番”[19]。按﹐葡萄牙人早於1512年(正德七年)首抵馬魯古群
島﹐而荷蘭人在1602年(萬曆三十年)成立東印度公司﹐1619年(萬曆四十七年)在
今爪哇的雅加達建立巴達維亞城﹐1621年(天啟元年)又佔據了馬魯古群島。原來
《順風相送》曾載及“佛郎”居於馬魯古群島一帶[20]﹐而本圖則另標出“紅毛”﹐
此間轉換或正反映十七世紀20年代的史事變化。

(五) 本圖未反映1624年荷蘭人入據台南的情況
      由本圖的某些地方標記來看﹐本圖的編繪年代於荷蘭人在東亞﹑東南亞勢力的消
長﹐或有某些關聯。例如﹐圖上於爪哇西部﹐只標出咬口留吧和順塔﹐未能充分反映出
荷蘭人對巴達維亞的控制。至於台灣島﹐本圖地名的記載及島形的繪製更加匪夷所思。
原來荷蘭人在入據台南後不久﹐立即令人測量該處地形﹐由雅各‧諾得洛斯於1625年
刊出了《北港圖》(Packan O I Formoso)﹐該圖首次將台灣南北繪成一番薯形的完整
島嶼[20]﹐而非像此前中外各界把台灣畫成兩三個小島。而本圖恰恰仍將台南﹑台北分
裂成兩島﹐至於地名所載亦少得可憐。職是之故﹐拙文乃將本圖的編繪年代﹐繫於大約
1624年(天啟四年)。

三  本圖編製特點及作者蠡測

(一) 本圖的若干編繪特點
      經初步的瀏覽﹐茲分幾點概述本圖在內容編輯﹑繪製技術方面的一些特點﹐以觀其意
義或局限﹕
1﹑地名內容﹕本圖在國內政區方面﹐主要介紹北京順天府﹑南京應天府兩直隸及十三布
  政司﹐依萬曆六年資料載明各行省所轄府名及直屬州名。雖然無甚特別創意﹐卻也中規
  中矩。至於域外地名﹐分別標出日本及南洋各區地名﹐但除個別地方為同名異寫外﹐大
  致不出《順風相送》﹑《東西洋考》諸書(其版本參見注[11] ﹑[13])所載範疇。
2﹑地圖重心﹕本圖的東亞﹑東南亞地名雖無特出之處﹐但全圖卻將海外地區等同於明代
  版圖﹐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並非傳統的天朝中心繪法(或經剪裁而成也說不定)﹐首次
  突出了東洋﹑南洋地區﹐反映了明末海外交通的主要範圍。
3﹑所採圖形﹕本圖是中國古代地圖中﹐在東南亞地區方面最早採用西式繪法的﹐亦即所
  用地形比較準確﹐大致符合南洋諸地原貌。
4﹑繪圖技術﹕
(1)彩色山水﹕本圖採用彩色繪製﹐主要是紅﹑黃等色﹐另加山水圖形﹐自然有其特色﹐
  但應非首創。觀諸明代地圖﹐《大明混一圖》﹑《楊子器跋輿地圖》等﹐已有先例[21]﹐
  只是本圖更加發展而已。
(2)圓形圖例﹕本圖標示國內府州及海外地名﹐多用圓形圖例﹐在中國古代地圖中較少見
  到。觀十一世紀阿拉伯的《圓形地圖》即用此種圖例注寫地名[22]﹐但本圖亦未必一定
  學自阿拉伯人。按中國西漢時的馬王堆地圖[23]﹐早已有圓形圖例﹐上述明初的《楊子
  器跋輿地圖》﹐也是一脈相承。
(3)羅盤入圖﹕本圖的另一特色﹐是在圖的上首刊載了羅盤航海方向位置圖。這在中國地
  圖史上應屬首例。但同時期的亞洲其他國家呢﹖日本《東亞航海圖》也繪有羅盤方位﹐
  標明為“延寶8年頃”﹐約1680年繪[24]﹔另有《南洋針路図》及《西洋針路図》﹐也
  繪有類似的簡單圖形[25]﹐唯雖標“1598年”或“1600年頃”﹐但兩圖之上均有
  “Nova Guinea”地﹐顯係新畿內亞在1606年被發現以後所為。
5﹑海道針經繪成地圖﹕本圖另一重要特點及創意﹐即首先引用民間船工的航海針經﹐
  繪入正式地圖之上。雖然本圖所據東﹑西洋航線﹐未脫《順風相送》﹑《東西洋考》
  及慎懋賞《四夷廣記》所載的航海針路[26]﹐但它把諸航道首次準確地在東亞﹑東南
  亞的地圖位置上﹐用線條標示出來﹐線旁注明羅盤針經航向的甲子名。至於由印度至
  西亞的航線﹐限於圖幅﹐則只將文字注在圖上。這也反映了明末中國航船在印度洋的
  航蹤已漸稀的事實。
      根據本圖上的航線所繪﹐當時由漳泉出發的海外交通路線主要如下﹕
(1)  漳泉―五島                            (2)  漳泉―琉球
(3)  琉球―兵庫                            (4)  漳泉―呂宋
(5)  廣州―呂宋                            (6)  呂宋―汶萊
(7)  呂宋―蘇祿                            (8)  呂宋―馬軍礁老
(9)  呂宋―萬老高                        (10) 漳泉―七州―豬蠻―池汶
(11) 馬辰―池汶                          (12) 馬辰―援丹
(13) 豬蠻―咬留吧―順塔               (14) 順塔沿蘇島西岸離馬六甲海峽
(15) 漳泉―七州―舊港―咬留吧      (16) 舊港―馬六甲出海峽
(17) 漳泉―交趾―柬埔寨―暹羅      (18) 漳泉―羅灣頭―彭坊―馬六甲
(19) 馬六甲―古里                        (20) 古里―忽魯謨斯
(21) 古里―佐法兒                        (22) 古里―阿丹

       關於福建尤其是泉州等地是否中古時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過去常有爭論。宋﹑
元時代泉州港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明代呢﹖前有鄭和五虎門開航﹑泉州行香﹐後有月
港之興旺﹐也是不爭的事實。今觀此明末航海圖﹐無論東洋﹑西洋海道﹐均由漳泉啟
航﹐是為泉州等閩南地區作為宋元明三代重要航海口岸的明確佐證。

(二) 本圖編繪作者蠡測
      通過編繪時間的分析及繪圖特點的勾勒﹐有助於推測本圖的作者身分。換言之﹐
繪製本圖者應符合下列的情況﹕
1﹑國內文人與船工或華僑結合﹕要繪製本圖﹐不掌握當時東﹑西方地圖成就是不行的﹐
  但如對海外交通航路和各國地理沒有一定瞭解﹐也不可能。因此﹐可能是幾方面人才
  的配合。
2﹑認識萬曆政區及明代地圖者﹕如前所述﹐本圖充分正確地反映了萬曆六年時的政區
  狀況﹐又承繼了中國古代尤其是明初以來的地圖成就。
3﹑瞭解東亞﹑東南亞地理情況﹕本圖既採用了較新的東亞﹑東南亞地形繪製技術﹐而
  且能將明末海外交通地名比較準確地標示在各該地區的位置上。
4﹑熟悉《順風相送》海道針經﹕本圖能將海外交通路線直接標繪於地圖上﹐所據的主
  要資料是《順風相送》﹑《四夷廣記》﹑《東西洋考》等﹐其中最重要的首推《順風
  相送》。
5﹑精於日本﹑呂宋等東洋航線﹕如果把諸地海外交通地名予以比較﹐可見本圖作者於
  東洋航線尤熟。試觀日本南部﹑呂宋西部的地名﹐刊載比其他地區特詳﹐和《順風相
  送》所載的相關航海針路及地名在在相合。
6﹑掌握《東西洋考》的漳泉人﹕本圖海外交通航線絕大多數均由閩南出發﹐反映了明
  末漳泉尤其是月港的重要地位﹐因此不但有《東西洋考》的出版﹐而且本圖在許多方
  面也與該書頗相契合。在這方面﹐除了東西洋針路外﹐本圖台灣地名的刊載也值得探
  討。原來自十六世紀末以至陳第《東番記》﹐一般均認為北港與雞籠﹑淡水並非同地
  而偏於台南﹔但至張燮的《東西洋考》﹐在轉述陳第資料的同時又謂“雞籠山﹑淡水
  洋在彭湖嶼之東北﹐故名北港﹐又名東番云”[27]。而本圖將北港標於台灣島北﹑
  加里林置於台南﹐顯係採用了張說。行文至此﹐筆者甚至覺得﹐本圖作者可能參與過
  《東西洋考》的編輯工作。當然﹐不會是張燮﹐由其書所附〈東西南海夷諸國總圖〉
  仍然轉用羅洪先的《廣輿圖》資料可知。儘管如此﹐不排除本圖作者也許是參與張書
  編輯的作者班子成員之一﹐或至少是熟讀《東西洋考》並深然其說者。

四﹑本圖所載的全部域外交通地名淺釋

      為了使讀者進一步參與本圖的研究探索﹐筆者不揣淺陋﹐試將圖上的全部海外交
通地名(約105個)﹐一一加以初步的注釋。其中﹐日本地名許多為舟子船工用寄語譯
音直接拼出﹐而非見於歷史圖籍所載的雅名﹐兼且筆者於此素無研究﹐除借助於鄭若
曾《籌海圖編》﹑鄭舜功《日本一鑒》﹐汪向榮﹑嚴大中校注的李言恭﹑郝杰《日本
考》﹐以及部分日本歷史地圖外﹐難免有張冠李戴﹑魯魚亥豕之處﹐敬希中外仝仁最
嚴厲的批評。至於南海交通地名﹐參考了陳荊和《十六世紀之菲律賓華僑》[28]﹐吳
景宏﹑梁鴻英《菲律賓散記》[29]﹐並以筆者和謝方﹑陸峻嶺的《古代南海地名匯
釋》[30]爲基礎而略加演繹。所有地名考證﹐除了採用他人的成就﹐恕不一一加注。

                         《明末疆里及漳泉航海通交圖》海外交通地名
(一) 東亞地區
☉朝鮮王﹕本圖繪製值朝鮮李氏王朝(1392-1910)之時﹐執政者先後為宣祖李昖(1567-
  1608)﹑光海君李琿(1608-1623)。首都自1400年後即定於漢陽(漢城)。
☉大王城﹕此指日本山城﹐即原平安京﹐在今京都(Kyoto)。[本地區下面地名均在今日本]
☉所居地﹕應即京都市東北面的御苑(或御所)。
☉出王城﹕應指離宮。依方位在京都西北﹐或在被稱爲“御室御所”的仁和寺一帶。有地圖
  標示出“河陽離宮”﹐但其地在城的西南。
☉母後﹕應即“丹後”﹐今京都府北部地區。
☉越﹕或包括越前﹑越中﹑越後﹐在福井﹑富山﹑新澙一帶。
☉佐渡州﹕佐渡島(Sado-shima)應屬今新澙(Niigata)。
☉鏓州﹕或應為總州﹐指上總﹑下總﹐在今千葉(Chiba)縣以至橫濱(Yokohama)附近的
  房總(Boso)半島一帶。
☉七島山﹕此指伊豆(Izu)半島外的所謂“伊豆七島”[31]﹐而非鄰近琉球北面的七島。
☉上好州﹕或即三和州﹐在愛知(Aichi)縣南部﹐名古屋(Nagoya)南。
☉伊勢﹕今三重(Mie)縣的伊勢(Ise)。
☉管東﹕或指“關東”區﹐以東京(Tokyo)為中心一帶。
☉松佰王﹕松佰或在今松阪(Matsusaka)一帶﹐原為松阪藩王居地﹐今屬三重縣。
☉沙堦王﹕沙堦或即《籌海圖編‧倭國事略》及《日本考》[32]的沙界﹑沙界衣﹐在大阪
  府(Osaka)南部的堺市(Sakai)﹔但依本圖﹐位置偏於西南﹐或亦得為佐賀(Saga)﹐未
  知孰是。
☉溫子米王﹕溫子米應即如《籌海圖編‧倭國事略》及《日本考》的“和泉[因字米]”﹐在
  今大阪府南部。
☉空打剩馬﹕依圖位﹐應在和歌山(Wakayama)縣。按《籌海圖編‧倭國事略》及《日
  本考》在沙界南有“康大”﹑“科什麽”。康大即今加太(Kada)﹐科什麽或即大阪府泉南
  市的鹿島(Kashima)神社一帶。兩者之音均與本名有些相合[33]。
☉兵庫﹕在兵庫(Hyogo)縣﹐諸書及地圖多作攝津﹐今港口在神戶(Kobe)海口一帶。
  在明代載籍中﹐以航線終點而提及兵庫的不多﹐如《籌海圖編‧倭國事略》﹑《順風相
  送》及慎懋賞《四夷廣記》﹐又作兵褲港﹑兵褲山港﹐有助於與本圖作比較研究。
☉萬島﹕《順風相送》有“萬者通七島山”或“萬者通七坵山”[34]。萬島或即其名之省稱﹐
  為原琉球與日本的界山七島山﹐指奄美大島(Amami-Oshima)北面的寶島等吐噶喇列島
  (Tokara-retto)。
☉亞里馬王﹕亞里馬應為《順風相送》“啞慈子里美山”之略寫﹐《籌海圖編‧使倭針經圖
  說》作亞慈理美妙﹐《四夷廣記》作亞慈理﹑亞慈子里[35]﹐在四國南端﹐高知(Kochi)
  縣高知市的足摺岬(Ashizurimisaki)﹐為琉球至兵庫所經的重要轉航處。
☉殺子馬﹕即《籌海圖編》﹑《日本考》的“薩摩[撒子馬(Satsuma)]”﹐在今鹿兒島縣西﹑
  北部。
☉殺身灣子﹕應在鹿兒島灣(Kagoshima Wan)。
☉闍色保王﹕闍色保即佐世保(Sasebo)。
☉籠仔沙機﹕《順風相送》謂“長岐港﹐即籠仔沙機”[36]﹐即今長崎(Nagasaki)。該書
  亦是較早提及長崎的載籍。
☉一插花大王﹕一插花或即《指南正法》的“一枝花”[37]﹐在長崎西南面。
☉居仔﹕或即《順風相送》的“隴車仔”﹐又作“護屋”﹐《指南正法》作“隴居仔”[38]﹐
  在平戶島東北﹐或應為佐賀縣唐津市的名護屋(Nagoya)。
☉魚鱗島﹕《順風相送》謂“松浦即平戶津﹐土名魚鱗島”[39]﹐指平戶(Hirado)島。
☉天堂﹕即天草(Amakusa)島。
☉五島﹕即五島列島(Goto-retto)。
☉衣戈﹕即壹岐(Iki)島。
☉水剩馬﹕《籌海圖編》﹑《日本考》有“對馬島[則什麽]”。或又作“水甚馬”﹐在五島
  西北﹐即今對馬島(Tsushima)。
☉野故門[水流東甚緊]﹕野故應即屋久島(Yaku-Jima)﹐《四夷廣記》作野顧山。
☉琉球﹕古代琉球國都於首里(在今那霸市東郊)。當時由第二尚氏王朝的尚寧王(1587-
  1620)﹑尚豐王(1621-1640)執政。

(二) 東南亞地區
☉大港﹕《順風相送》﹑《東西洋考》均載﹐即今菲律賓呂宋島北部的阿帕里(Aparri)。
☉射昆美﹕《順風相送》作射昆美﹐《指南正法》作謝昆米﹐在呂宋北部阿帕里西面的
  桑切斯米拉(Sanchez Mira)。
☉月投門﹕《順風相送》亦載。在呂宋西北端的美賴拉角(Mayraira Pt.)。
☉香港﹕本圖獨載﹐應在呂宋西北岸的布戈斯(Burgos)。
☉南旺﹕《東西洋考》亦載﹐在呂宋島西北岸的拉奧(Laoag)。
☉台牛坑﹕《順風相送》作殺牛坑。另有刣牛坑﹑宰牛坑諸名﹐《順風相送》﹑《東西洋
  考》又稱作幞頭門。按閩南語“刣”﹑“宰” 讀若“台”。在呂宋西岸的維甘(Vigan)。
☉玳瑁﹕《順風相送》﹑《東西洋考》均作玳瑁港﹐呂宋西岸的仁牙因(Lingayen)。
☉頭巾礁﹕《順風相送》﹑《東西洋考》均載﹐指呂宋巴丹(Bataan)省西岸外的卡彭斯島
  (Capones I.)。
☉扶鼎安﹕《順風相送》作覆鼎安山﹐《東西洋考》作覆鼎山﹐即馬尼拉灣附近的巴丹山
  (Bataan M.)。
☉呂宋王城﹕呂宋(Luzon)土著於1571年被迫簽約﹐把馬尼拉(Manila)交給西班牙人統治﹐
  同年5月由西人奠基蓋建王城。
☉化人番在此港  往來呂宋﹕此處化人指亦被明代載籍視為佛郎機人的西班牙人﹐當時已盤
  據馬尼拉﹐作為統治呂宋島乃至菲律賓群島的中心。
☉甲萬門﹕《東西洋考》作合萬門﹐閩南語“合”(和)音近“甲”(ga)﹐指呂宋西南岸外的
  馬里卡板島(Maricaban I.)﹐為“caban”的略譯。
☉束務﹕《東西洋考》作宿霧。另有朔霧﹑速巫﹑淑務諸名﹐今菲律賓的宿務(Cebu)島。
☉福堂﹕元《(大德)南海志》作啞陳。《東西洋考》作屋黨﹑屋同﹐《指南正法》作惡黨。
   即菲律賓班乃(Panay)島西南部的奧頓(Oton)。
☉蘇祿﹕另有蘇錄﹑蘇魯﹑蘇洛等名﹐即菲律賓的蘇祿(Sulu)群島。
☉馬軍礁老﹕《東西洋考》作網巾礁老。另有蚊巾礁老﹑莽均達老等異稱。指菲律賓的
  棉蘭老(Mindanao)島﹐或專指其南部的哥達巴都(Catobato)。
☉汶萊﹕異稱有婆羅﹑佛泥﹑汶來﹑渤黎等等。今加里曼丹(Kalimantan)島的汶萊(Brunei)
  國﹐或專指首都斯里巴加灣(Seri Begawan)。
☉馬辰﹕《順風相送》﹑《東西洋考》作馬神。又稱文郎馬神﹐即加里曼丹島南部的
  Bandjarmasin。
☉傍伽虱﹕《南海志》作孟嘉失。另有芒佳虱﹑茫咖薩等異譯。今印尼蘇拉威西島西南端的
  望加錫(Macassar)。
☉援丹﹕元汪大淵《島夷志略》作文誕。另稱為盤檀﹑萬蘭﹑萬瀾﹑板大島﹐指印尼班達
  (Banda)群島。
☉唵汶﹕又稱唵悶﹑唵門﹐指印尼馬魯古群島的安汶(Ambon)﹐或專指其首府Amboin。
☉萬老高[紅毛住  化人住]﹕《東西洋考》作萬老高山。另譯為美洛居﹑萬荖膏﹑摩鹿加。
  即馬魯古(Maluku) 群島﹐或專指德那第(Ternate)山。紅毛指荷蘭人﹐化人指佛郎機人﹐
  此處即葡萄牙人。
☉池汶﹕《順風相送》名同﹐《東西洋考》池悶。另稱池問﹑遲悶﹑地問﹑地悶﹑地漫等
  等。閩南音“池”讀若“帝”平聲。即今帝汶(Timor)島。
☉咬口留吧﹕《東西洋考》作咖口留吧﹐閩南語“咬”﹑“咖”均讀ga。異稱尚多﹐如
  噶喇吧﹑茭綠巴﹑交留巴﹑加喇巴﹐省稱吧城﹑吧國﹑吧地。爪哇(Java)語稱椰子為
  kalapa﹐故稱椰城。今印尼的雅加達(Jakarta)﹐荷蘭人建城後叫巴達維亞(Batavia)。
☉順塔﹕又作新拖﹑新條﹐指印尼巽他(Sunda)海峽。然以《順風相送》﹑《東西洋考》
  航線上的港口言﹐應指爪哇島西部的萬丹(Banten)﹐又稱下港。《東西洋考》謂當時的
  加留巴為下港之屬。
☉吧哪﹕《順風相送》的吧哪大山﹐《東西洋考》為巴哪大山。宋趙汝适《諸蕃志》稱為
  保老岸山﹐應即今爪哇島布格(Bugel)角西面的普勞(Prahu)山。
☉豬蠻﹕另稱打板(《諸蕃志》)﹑杜板﹑賭斑(均《瀛涯勝覽》)﹑杜蠻(《順風相送》)﹑
  豬蠻(《東西洋考》)﹐今爪哇東北岸的廚閩(Tuban)。閩南語杜﹑廚乃至豬均近音﹐另
  讀ban音近蠻﹑閩。
☉饒洞﹕《東西洋考》亦載。另作饒潼。或謂應Yortan或Jaratan對音﹐在爪哇東部錦石
  (Gresik)附近。
☉磨厘﹕《諸蕃志》作麻籬。另稱麻離﹑琶離﹑彭里﹑沒理﹑峇厘﹑貓離﹑貓里大山﹐指
  印尼的巴厘(Bali)島。
☉里嗎﹕《東西洋考》作里馬山﹐或在印尼松巴哇(Sumbawa)島﹐為東北部的比馬(Bima)。
☉舊港﹕又作巴林馮﹑浡淋邦﹐即印尼蘇門答剌(Sumudra)島的巨港(Palembang)。
☉峽門[在此]﹕指印尼邦加(Bangka)海峽的峽口。
☉占卑﹕又作詹卑﹑占畢﹐即蘇門答剌島的占碑(Jambi)。
☉丁機宜﹕《順風相送》﹑《東西洋考》均載。此處指蘇門答剌島的因得臘其利(Indragiri)
  河流域。
☉茅陣即貓離﹕閩南語茅陣音近巴東(Padang), 在蘇門答剌島西岸﹐又作把東﹑叭當。貓離
  即巴里﹑把里﹐為蘇島的巴里山脈(Barisan Mountains)。中國古籍常將把東﹑把里等同。
  法國Claudine Salmon (蘇爾夢)教授認為應作“茅陳”﹐不是Padang 的音譯﹐而是
  Batahan (亦作Bathan, Bataham) 的對音。[參見本文後記二]。
☉巴里野蠻﹕指上述巴里山脈的土著。法國Claudine Salmon (蘇爾夢)教授認 為是著名古國
  及海港Pariaman的音譯[參見本文後記二]。
☉蘇木達即亞齊﹕蘇木達即蘇門答剌(Sumudra)﹐該名原非全島之稱﹐僅指北部。亞齊﹐
  《順風相送》作阿齊﹐即該島北部的Banda-Aceh。
☉烏丁礁林﹕《東西洋考》云“柔佛一名烏丁礁林”﹐指今馬來西亞馬來半島上的Johore
  地區。
☉彭坊﹕即《諸蕃志》蓬豐﹑《南海志》朋亨。另有彭亨﹑邦項等稱﹐今馬來半島東南岸
  的Pahang。
☉吉礁﹕又作吉陀﹐今馬來西亞的吉打(Kedah)州。
☉麻六甲﹕又稱滿剌加﹐今馬來西亞的馬六甲(Malacca)。
☉崑崙﹕越南東南岸外的崑崙(Condore)島[40]。
☉玳瑁洲﹕應在越南東南岸外﹐指平順(Binh Thuan)海島。
☉東蛇龍﹕《順風相送》作東蛇羅﹐應指加里曼丹島西北端的達土角(Tandjung Datu)。
☉西蛇龍﹕《順風相送》作西蛇羅﹐應指加里曼丹島西北岸的阿皮(Api)角。
☉東董﹕應為越南東南岸外的薩巴特(Sapate)島。
☉西董﹕應為越南東南岸外的大卡特威特(Catwick)島。
☉東京﹕今越南的河內(Ho Noi)。
☉清花﹕又作清華﹑清化﹑青花﹐越南清化(Thanh Hoa)省及其省會(在朱(Chu)江
  河口一帶)。
☉新安﹕在越南東北部,轄境約包括太平省北部、海興省東部以至廣寧省一帶。
☉布政﹕越南中部廣平省北部﹐洞海(Dong Hoi)以北。
☉順化﹕順化(Hue)在越南承天-順化省﹐又名富春。
☉廣南﹕越南中部﹐在峴港(Da Nan)南的會安(Hoi An)一帶。
☉新州﹕又稱蓬皮勢﹑施備州﹑大州﹑交南州。占城碑銘作Vijaya﹐一度為占城國首
  都。在今安仁北面的闍盤(Cha Ban)廢址。
☉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原為占婆(Champa)王國﹐又作林邑﹑環王。
☉羅彎頭﹕《順風相送》﹑《東西洋考》作羅灣頭﹐在越南南部藩朗(Phan Rang)南
  面的巴達蘭(Padaran)角﹐一作嘎那(Ga Na)角。
☉毛蟹洲﹕《順風相送》亦載﹐《東西洋考》作毛蟹州。應為美萩(My Tho)港口
  外的富盛東(Phu Thanh Dong)。
☉真﹑(假)慈﹕“假”字不清。真慈又作真糍﹑真薯﹑真嶼﹑大真嶼﹐假慈又作假糍﹑
  假薯﹑假嶼﹑小真嶼﹐分指中南半島南岸外的奧比(Obi)島(或稱快島﹑薯島)及假奧
  比(Fausse Obi)島(或稱最島)。按閩南語﹐薯﹑慈同音。
☉柬埔寨﹕今柬埔寨(Cambodia)﹐高棉語Kambuja。
☉樓里﹕或與老撾(Lao)﹑羅斛(Lavo) 等名相關。另亦得為華富里(Lopbury)的略稱﹐
  古代包括老撾及其附近地區﹐本圖則明指老撾。
☉大泥﹕《東西洋考》誤置於浡泥。應在泰國的北大年(Patani)﹐又作佛打泥﹑孛大泥。
☉佛頭郎﹕應指泰國的高頭廊(Phatalung)府。
☉六坤﹕又作洛坤(Nakhon)﹐泰國的那空是貪瑪叻(Nakhon Srithamarat)。
☉暹羅國: 今泰國﹐或專指首都曼谷(Bangkok)。作為港口﹐則是北欖(Paknam)。
☉放沙﹕《東西洋考》謂“東蠻牛(俗稱放沙)”﹐指緬甸東吁(Toungoo﹐東牛﹑東蠻牛)﹐
  為其別稱Hongsawadi的省譯。

(三) 南亞﹑西亞地區
☉古里國﹕又作西洋古里﹐今印度西南岸的卡利卡特(Calicut)。
☉忽魯謨斯﹕伊朗的霍木茲(Hormoz)。
☉佐法兒﹕阿拉伯半島阿曼西部沿岸的多法兒(Dhufar)。
☉阿丹國﹕也門的亞丁(Aden)。

注釋
[1] 見(清)張廷玉等《明史》﹐卷四十至四六‧志第十六至廿二‧地理一至七﹐中華書局
    1974年標點本。
[2] 見(清)龍文彬《明會要》﹐卷五十‧民政一‧戶口﹐卷七十三至七十四‧方域三至方
    域四。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936-944頁﹐1402-1453頁。
[3] 參見曹婉如﹑鄭錫煌﹑黃盛璋﹑鈕仲勳﹑任金城﹑秦國經﹑胡邦波編《中國古代地圖
    集(明代)》﹐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圖77-80。另可參見黃時鑒﹑龔纓晏《利瑪竇世
    界地圖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4] 圖﹑說見上引《中國古代地圖集(明代)》圖145﹑圖版說明145﹐及大事年表。
[5] 見上引《中國古代地圖集(明代)》圖60﹑圖版說明60。另參見(法)米歇爾‧德東布
    (Michel Destombes)〈入華耶穌會士與中國的地圖學〉﹐載(法)謝和耐﹑戴密維等著﹑
    耿昇譯《明清間耶穌會士入華與中西匯通》﹐東方出版社2011年版﹐第182-190頁。
[6] 見(意)艾儒略著﹑謝方校釋《職方外紀校釋》﹐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23頁。
[7] 見上引《中國古代地圖集(明代)》圖91﹑圖版說明91。
[8] 許孚遠《敬和堂集》八﹐台北﹕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1990年影印日本內閣文庫藏
    萬曆廿二年葉向高序刊本﹐頁10-11(承台灣師範大學張素玢教授查閱並印贈)。此資料
    為岩生成一較早披露﹐見其〈豐臣秀吉の臺灣島招諭計畫書〉一文(原載台北帝國大學
    文政學部《史學科研究年報》第七﹐1941年)﹐閱於2011年10月15日﹕
    http://moodle.ncnu.edu.tw/file.php/12124/Iwaob.doc
[9]《神宗實錄》卷二一0﹐萬曆十七年(己丑)四月丙申。
[10]《明經世文編》卷四00‧敬和堂集﹐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4332頁。
[11] 向達校注《兩種海道針經‧順風相送》﹐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91頁。
[12] 方豪〈《閩海贈言》弁言〉﹐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沈有容輯《閩海贈言》
    (台灣文獻叢刊第五十六種)﹐1959年版﹐第1頁。
[13] 引自方豪〈陳第《東番記》考證〉﹐載《方豪教授台灣史論文選集》﹐台北﹕
    捷幼出版社1999年版﹐第333頁。
[14] 見上引《閩海贈言》﹐第28-29頁。
[15] 張燮《東西洋考》卷九舟師考﹐中華書局1981年謝方點校本﹐第185頁。
[16] 見前引沈有容輯《閩海贈言》(台灣文獻叢刊第五十六種)﹐第2-3頁。另見
    《方豪教授台灣史論文選集》﹐第301﹑308﹑314-317頁。
[17] 見郁永河《稗海紀遊》﹐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出版方豪校本﹐第55頁。
[18] 見上引《東西洋考》卷五‧美洛居﹐謝方點校本﹐第101-102頁。
[19] 見上引《明史》卷三二三‧列傳二一一‧外國四‧美洛居﹐中華書局1974
    年標點本﹐第8374-8375頁。
[20] 《北港圖》為雅各‧埃斯布蘭特松‧諾得洛斯(Jacob Ijsbrandtsz Noordeloos)
    於1625年3月5-25日測量後所繪製﹐藏荷蘭海牙國家總檔案館﹐可參見
    http://www.npm.gov.tw/exhbition/formosa/chinese/02_04s.htm。 另見
    Kees Zandvli撰﹑江樹聲譯《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台灣老地圖》﹐台北﹕漢聲雜誌
    出版社1997年版。
[21] 見上引《中國古代地圖集(明代)》圖1﹑圖12-15﹐圖版說明1﹑12-15﹔所附論文﹐
    第51-55﹑61-64頁。
[22] 見曹婉如﹑鄭錫煌﹑黃盛璋﹑鈕仲勳﹑任金城﹑鞠德源編《中國古代地圖集(戰國―
    元)》﹐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圖42-44。
[23] 見上引《中國古代地圖集(戰國―元)》﹐圖21-27。
[24] 見織田武雄﹑室賀信夫﹑海野一隆《日本古地図大成―世界図編》﹐講談社1975
    年版﹐圖52。
[25] 見上引《日本古地図大成―世界図編》﹐圖53﹑54。
[26] (明)慎懋賞《四夷廣記》原載於鄭振鐸所輯《玄覽堂叢書續集》第87-102冊。
    其中有關海路針經的文字已由筆者點校公佈于南溟網﹕
    http://www.world10k.com/blog/?p=816
[27] 見上引《東西洋考》卷五‧東番考﹐謝方點校本﹐第104-105頁。
[28] 陳荊和《十六世紀之菲律賓華僑》﹐內附〈菲律賓群島歷史地圖〉﹐香港﹕
    新亞研究所東南亞研究室1963年8月版。
[29] 吳景宏﹑梁鴻英《菲律賓散記》﹐新加坡﹕青年書局2005年12月版。
[30] 陳佳榮﹑謝方﹑陸峻嶺《古代南海地名匯釋》﹐中華書局1986年5月版。
    另參見南溟網網上版(含漢字簡繁體﹑中文拼音﹑外文及分區地名索引)﹕
    http://www.world10k.com/blog/?p=1916
[31] 參見汪向榮﹑嚴大中校注李言恭﹑郝杰《日本考》﹐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5頁。
[32] 鄭若曾《籌海圖編》卷二倭國事略﹐解放軍出版社﹑遼瀋書社1990年《中國兵書集
    成》本第15冊(嘉靖四十一年刻本影印本)﹐第236頁﹔見上引《日本考》﹐第5-6頁。
[33] 見上引《日本考》﹐第5-6頁。
[34] 上引《兩種海道針經》﹐第96-97頁。
[35] 上引《籌海圖編》﹐第215頁﹔《兩種海道針經》﹐第96-97頁﹔南溟網﹕
    http://www.world10k.com/blog/?p=816
[36] 見上引《兩種海道針經》﹐第99頁。
[37] 見上引《兩種海道針經》﹐第179頁。
[38] 見上引《兩種海道針經》﹐第92﹑179頁。
[39] 見上引《兩種海道針經》﹐第92頁。
[40] 參見拙文〈漢文古籍所載南海航路的崑崙山 ― 卅年考思崑崙之管見〉﹕
    http://www.world10k.com/blog/?p=816
                          

 (2011年10月30日完稿。
為《海交史研究》2011年
第二期而撰﹐該刊出版於
是年12月15日。本文英文
提要蒙學友錢江及FIONA
CHAN等指正﹐部分資料
承學友張素玢提供﹐特此
致謝。2012年1月23日
增加後記二及相應修訂)

[後記一]本圖中南半島南岸外的“慈”﹐原漏載﹐承學友周運中於2011年11月28日電傳其大作〈牛津大學藏明末航海圖研究〉﹐遂據以添加並另補注﹐特誌於此並致謝忱。(2011年11月30日)

[後記二]
      2012年1月4日﹐承法國Claudine Salmon (蘇爾夢)教授電郵函告﹐對“巴里野蠻”一名﹐提出卓見﹕ 「有關域外地名﹐我对“巴里野蠻”是本地原住民族的音譯抱持懷疑的態度 ; 據我看很可能是Pariaman的音譯。十六、十七世紀 Pariaman (或Priaman, Pyramâ) 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國際海港[參見, The Suma Oriental of Tomé Pires. An Account of the East, from the Red Sea to Japan, written in Malacca and India in 1512-1515, Translated from the Portuguese MS, in the Bibliothèque de la Chambre des Députés, Paris, and edited by Armando Cortesaão, London, 1944, vol. I, p. 160: “(the kingdom of) Priaman is bounded on one side by Andalas and on the other by Tico, and in the hinterland by Menangkabau. This is a heathen kingdom and the king is a heathen. Three kingdoms join together here on this coast, to wit, Priaman, Tico and Pansur or Panchur or Baros. All these are rich, and the Gujaratees come here every year with one ship, or two to three, with merchandise. They dispose of it and take away their return [loads] as will be told when finish speaking of these three kingdoms. The kingdom of Priaman has many horses, which they go and sell continuously to the kingdom of Sunda. This land of Priaman has plenty of gold, apothecary’s lignaloes, camphor or two kinds, benzoin, silk, wax, honey; it has foodstuffs in plenty for its own land; it does a great trade with the land of Sunda.”]」
      2012年1月6日﹐蘇爾夢教授又對“茅陳”一名再加指教﹕
「我想 茅陳可能不是Padang的音譯, 而是Bataham (亦作Bathan) 的對音。原因是在地圖上“茅陳”位於“巴里野蠻”之北 ; 但事實上Padang在Priaman之南,而Bataham就在Priaman的北方。此外,當時Bataham是出產安息香(benzoin)之地,很可能華人前来購買此香料 (參見Denys Lombard, Le sultanat d’Atjeh au temps d’Iskandar Muda 1607-1636, Paris, E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1967, p. 64.)」
      按﹕茅陣的“陣”﹐閩南音讀若din﹔茅陳的“陳”﹐閩南音讀若dan。而閩語中﹐“ba”常讀若“ma”。蘇爾夢教授之見頗有道理。茲徵得其同意﹐公開於此﹐並致衷心謝忱。[2012年1月23日﹐龍年(壬辰)元旦]

[後記三]
“The Selden Map China”(《東西洋航海圖》)中國境內地名來源(最新資訊):
〈二十八宿分野皇明各省地輿全圖〉可定“The Selden Map China”(《東西洋航海圖》)繪畫年代的上限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新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