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網絡版作者按]
程順則《指南廣義》所引“三十六姓所傳針本”的航路共有十條,其中有一條標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顯見該針本雖起自元明之際,然經後人不斷增訂。唯其中直書“釣魚臺”名的四條,均未注明時間;鑒於三十六姓閩籍船工乃因熟悉赴琉航路針經,遂於洪武廿五年(1392)被賜給琉球。故此四條應仍可視為洪武間所記,特誌於此。 [22/12/2013]
參見萬明學友2013年4-5月在《人民日報》等報刊發表多篇有關釣魚島的文章
東海生=南溟子的最新考訂
[文章提要] 釣魚列島是近代以來中﹑日領土紛爭的區域之一。判定一地屬於何國﹐包括歷史記載﹑地理位置﹑開發經過及領有現況等因素。本文認為中國人最早記及釣魚嶼﹐但陳侃《使琉球錄》﹑吳朴《渡海方程》及佚名《順風相送》均為十六世紀之作﹔而洪武廿五年(1392)賜給琉球的閩籍船工《三十六姓所傳針本》有四處記及“釣魚嶼”等名﹐並為琉球人程順則《指南廣義》(康熙四十七年﹐1708)所確載﹐是為最早﹑最可靠的信史。
近日﹐日本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宣佈計劃以東京都政府名義,從日本私人“地主”手上“買起釣魚島(日稱尖閣島)”。這在中日釣魚列島領土歸屬的國際爭端中﹐無疑掀起一層新微瀾。此事自有中國(包括港台)廣大民眾乃至政府的抗爭﹐也端靠國家維護領土主權的決心及實力方能解決。本小品僅就歷史資料﹐提供一思考問題的新角度。
“最早記及釣魚島的是誰﹖”近百年來﹐無數書刊均有各自的析述及演繹。或舉陳侃《使琉球錄》所載﹕“過平嘉山﹐過釣魚嶼﹐過黃毛嶼﹐過赤嶼﹐目不暇接。……見古米山﹐乃屬琉球者。”然其出使在明嘉靖十一年(1532)後﹐其書之作繫於嘉靖十三年(1534)。
另一記錄是漳州人吳朴的《渡海方程‧海道針經》[嘉靖十六年(1537)]﹐見於鄭若曾《籌海圖編》(1562)所稱引﹕“福建使往日本針路﹕梅花東外山開船﹐用單辰針﹑乙辰針﹐或用辰巽針﹐十更船取小琉球。小琉球套北過﹐船見雞籠嶼及梅花瓶﹑彭嘉山。彭嘉山北邊過船﹐遇正南風用乙卯針或用單卯針或用單乙針﹐西南風用單卯針﹐東南風用乙卯針﹐十更取釣魚嶼。釣魚嶼北邊過﹐十更船﹐南風用單卯針﹐東南風用單卯針或用乙卯針﹐四更船至黃麻嶼。黃麻嶼北邊(過船)便是赤嶼﹐五更船﹐南風用甲卯針﹐東南風用單卯針﹐西南風用單甲針或用單乙針﹐十更船至赤坎嶼。赤坎嶼北邊過船﹐南風用單卯及甲寅針﹐西南風用艮寅針﹐東南風用甲卯針﹐十五更船至古米山。……”[參見南溟網〈《渡海方程》作者吳朴的中外交通資料〉﹕http://www.world10k.com/blog/?p=2043]
也有的引用《順風相送》之文﹕“ 福建往琉球 ﹕太武放洋﹐用甲寅針七更船﹐取烏坵。用甲寅並甲卯針﹐正南東墻開洋。用乙辰取小琉球頭。又用乙辰取木山。北風東湧開洋﹐用甲卯取彭家山。用甲卯及單卯取釣魚嶼。南風東湧放洋﹐用乙辰針取小琉球頭﹐至彭家﹐花園嶼在內。正南風梅花開洋﹐用乙辰取小琉球。用單乙取釣魚嶼南邊。用卯針取赤坎嶼。用艮針取枯米山。……”並將該書繫於永樂年間(1403-1424)。唯其書有數個“佛郎”字樣﹐不可能早於1571年。據陳佳榮〈《順風相送》作者及完成年代新考〉﹐則擬訂在1593年左右成書[參見﹕http://www.world10k.com/blog/?p=2028]
由上所述﹐無論《使琉球錄》﹑《渡海方程》﹑《順風相送》﹐記及釣魚嶼較早的載籍僅在十六世紀初期。至於日本人所稱的“魚釣島”甚或“尖閣列島”則更在十九世紀後期了。[參見〈釣魚列島知多少﹖〉﹕http://www.world10k.com/blog/?p=1682]
今見有別的資料﹐可證“釣魚島”之名不僅早在於永樂之前﹐源自官員出海必據的中國民間船工“航道針經”﹐而且由清初琉球人自己撰書所稱引。其事出於程順則的《指南廣義》。
程順則(1663-1734)為琉球國中山王府進貢正議大夫。他出生於琉球國久米村,是中山王國攝政程復之孫。其先祖早於明洪武年代東渡琉球,程順則受其父輩影響,自幼對中華文化產生濃厚興趣,對琉球的儒學發揮了相當重要的推動作用。作為通事或貢使﹐程順則曾多次往返於琉球及清國之間﹐四度入閩及三抵京師﹐並獲封舟掌舵者所遺針本及畫圖﹐遂悉為參考改正﹐編寫《指南廣義》﹐以作度世津梁。
《指南廣義》撰於康熙四十七年戊午(1708)﹐作者在〈傳授航海針法本末考〉自云﹕“康熙癸亥年,封舟至中山。其主掌羅經舵工﹐閩之婆心人也﹐將《航海針法》一本﹐內畫牽星及水勢山形各圖﹐傳授本國舵工﹐……惟是舊本﹐相沿日久﹐或有傳訛﹐應俟有心者參互考訂﹐彙集成書﹐以涉大川﹐不無少補云。按洪武二十五年﹐遣閩人三十六姓至中山。內有善操舟者﹐其所傳針本﹐緣年代久遠﹐多殘闕失次。今僅採其一二﹐以示不忘本之意。”
該書〈針路條記〉引有《封舟針簿》四條﹐其中三條含“釣魚臺”名。而最可寶貴者﹐乃引用了《三十六姓所傳針本》十條﹐其中四條直書“釣魚臺”之名﹐茲不揣累贅引述於下﹕
“琉球往福州 ……又 三月﹐古米山開船﹐(用辛酉針)十五
更﹑(又用單酉)二十更(見)釣魚臺﹐(又單酉針)七更
(取)彭家山﹐(又用辛酉針取)官塘。”
“福州回琉球 梅花及東沙開船﹐若正南風(用乙辰針)十更
(取)小琉球頭﹐便是雞籠山圓尖﹐(又用乙辰)五更 花瓶
嶼(並)彭家山﹐(又用單乙)七更(取)釣魚臺﹐(離開
流水甚緊﹐北過﹐用乙卯並單卯針)四更 烏嶼﹐(前面)黃
毛嶼﹐(北過用單卯針)十更(取)赤嶼﹐(北過用卯卯針)
十五更(取)古米山﹐(北過用單卯針)三更(取)馬齒山﹐
(用甲卯並甲寅)三更收入那霸港大吉。”
“又 東湧山開船﹐北風(甲卯針取)彭家山﹐若南風(用甲
卯並乙卯針取)釣魚臺﹐北風(用甲卯並乙辰針取)太平山
(即宮古島)。”
“又 釣魚臺開船﹐北風(辰巽針取)北木山尾 小琉球頭﹐
(又用乙辰針取)沙洲門﹐(又用乙卯針取)太平山。太平
山開船﹐(用艮寅針直取)那霸港口大吉。”
[參見南溟網〈清琉球程順則《指南廣義》〉﹕
http://www.world10k.com/blog/?p=1636]
程順則《指南廣義》影本(部分)
按﹕所謂“三十六姓”﹐指洪武年間明太祖賜給琉球的福建船工。據《明史》載﹕“[洪武]五年正月﹐命行人楊載以即位建元詔告其國﹐其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等隨載入朝貢方物。……賜閩中舟工三十六戶﹐以便貢使往來”[《明史》卷三二三‧列傳二一一‧外國四‧琉球],但賜船工事時間不清﹐《明會要》則記﹕“[洪武]二十五年﹐……賜閩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來朝貢。”[《明會要》卷七七‧外藩一‧琉球]。當時琉球航海還多“縛竹爲筏,不駕舟楫”﹐福建 林﹑蔡﹑鄭諸姓移入﹐對中﹑琉之交通大有好處﹐他們被安置而擇土居之﹐號為唐營(俗稱久米村)。
由洪武間東渡移民後裔程順則引用的《三十六姓所傳針本》﹐可見早在明初福建船工已在“航海針經”一類抄本中﹐明確載明“釣魚臺”等地。如連地名都不清楚﹐又不見文字記載﹐又怎談得上領土之擁有呢﹖相信琉球人程順則在三百年前﹐一定料不到其祖國琉球會在一百七十年後為日本所佔﹐也不會料到又過一百多年﹐中﹑日會因釣魚臺而起爭端。因此﹐程順則所述福建船工最早發現並在針本記錄“釣魚臺”等地﹐應該是客觀而可信的。
[2012年4月18日﹐時值香江南溟齋成立卅載﹔
刊於香港《國學新視野》(New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Culture) 季刊 2012年夏季號﹐
2012年6月]
[附一]洪武所遣赴琉球的閩人(泉州、福州、漳州等處)三十六姓,今已難知其全。據久米村(唐營)“久米崇聖會”編列〈久米村姓氏一覽表〉,自洪武以降陸續遷入的約有16姓:蔡、金、鄭、林、紅、梁、陳、王、阮、毛、周、孫、曾、程、魏、李。福州琉球館(原柔遠驛)展示的“閩人三十六”姓氏雖列有:蔡、鄭、金、林、陳、毛、王、梁、阮、孫、曾、魏、程、紅、周、李、高、吳、沈、田、馬、錢、宗、葉、范、潘、楊、郭、翁、於、韓、賈、俞、陶、伍、江等36個;但據福建師範大學謝必震教授等學者考證,在有關明代中琉交往諸書中可視為閩人姓氏的有梁、鄭、金、蔡、毛、陳、林、程、高、吳、李、阮、沈、魏、田、王、馬、錢、翁、穆、於、衛、韓、宗、昆、紅、尹、查、伍、向、武、吉、英、陶、鄔、俞、宋、周、曾、孫、潘等41個,屬於“閩人三十六姓”後裔較可靠的有蔡、鄭、金、林、陳、毛、王、梁、阮、孫、曾、魏、程、紅、周、李、高、吳、沈、田、馬、錢、宗、葉、范、潘等26姓[參見謝必震〈明賜琉球閩人三十六姓考述〉(《華僑華人歷史研究》 1991年1期)等文]。(1/8/2013)
[附二]部分相關圖片
清濬: 牛津大學藏 施世驃進呈:
廣輪疆里圖 東西洋圖 東洋南洋海道圖
細部(1360) (約1624) (1712-1721)
(日)林子平:
《三省通覽圖說》附圖 現代釣魚島周圍位置圖
(1785)
海南漁民符宏光:
南海諸島略圖
(1935)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 最新文章-即興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