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 Index of Place Names(A)  

pp.897-903

Aceh 見Achin條。

Achin 一作Atjeh,《島夷誌略》重迦羅條作亞崎,Achin之名,首見於此。《明實錄 ∙神宗實錄》作啞齊,《東西洋考》卷四作“啞齊,即蘇門答剌國,一名蘇文達那,西洋之要會也。”《明史 ∙外國傳》蘇門答剌,” 後易名曰啞齊”,《順風相送》作阿齊,《海錄》作大亞齊。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北部亞齊一帶,其北端之哥打拉夜(Kutaradja),今仍稱大亞齊。啞齊和蘇門答剌並非一國,《東西洋考》和《明史》所載有誤。蘇門答剌國在十五世紀時為亞齊所滅,一六一五年亞齊國王伊斯干達爾 •慕達(Iskandar Muda)致英國國王書,列舉屬國三十,除蘇門答剌外,馬來半島彭亨等國亦隸屬之,並自稱曰亞齊蘇門答剌國王,《東西洋考》所謂啞齊即蘇門答剌國,或由於此。又《新唐書 • 驃國傳》之佛代,或謂為 Uldyana之對音,為亞齊之古名。

Aden   羅馬人名曰Athana,愛德利奚(Edrisi)《地理書》、《馬可波羅行記》均載有此地名,《南海志》啞靼,《瀛涯勝覽》、《星槎勝覽》、《鄭和航海圖》、《明史》、《順風相送》阿丹,利瑪竇《坤輿全圖》作阿登,皆其對音。今阿拉伯半島南也門之首都亞丁(Aden)。 此地居中國、印度與西方之間,向為阿拉伯半島通商要地,古時並為西亞寶石珍珠集散心。

Aëta  一作 Aita,為馬來語Hitam之訛寫,此言黑人,乃居於菲律賓山區 之少數民族,屬尼格利陀(Negritos)種,分佈於呂宋、巴拉望、棉蘭老、班乃等島。《諸蕃志》三嶼條之海膽,《島夷誌略》三島條之海贍,皆其對音。但兩書所截,當為地名,非民族名。或以為今呂宋島西岸岸塘(Condon)附近,有地名曰Asung,疑海贍即為其對音。

Aita   見 Aëta條。

Al-Katif   《宋會要輯稿 • 蕃夷七》、《宋史 • 大食傳》、宋龐元英《文昌雜錄》之俞盧和地,即今波斯灣西岸,沙特地阿拉伯之卡提夫港(Katif)。

Aleppy 《鄭和航海圖》短知蠻,據圖,在小葛蘭(今印度西岸喀拉拉邦之奎隆)和柯枝(今印度西岸喀拉拉邦之柯欽)之間,或在今印度西岸阿勒皮(Aleppy)地方。《星槎勝覽》小
口具喃條云:”山連赤土,地接下里。”此下里,當在今奎隆之北,或以為亦指此地,與《島夷誌略》之下里,實名同而地異也。

Alexandria  《希臘古地志》城名,古城以此為名者不少,其為中國史籍所著錄者有二:一為《前漢書》之烏弋山離,《魏略》之烏弋國,即今阿富汗之赫拉特(Herat);一為《前漢書》、《魏略》之犁靬,《後漢書》、《晉書》之犁鞬,《史記》、《魏書》、《北史》之黎軒。夏德(Hirth)以為犁靬為Petra種族原名Rekem之譯音。伯希和(P. Pelliot)考訂為巴利文《那先比丘經》Alasanda,漢文相對譯名作阿荔散,指埃及之亞歷山大(Alexandria)城,犁靬亦即亞歷山大之譯音,此名如梵文稱希臘人為Yavana之例,或泛指希臘人抑羅馬人殖民諸地。

Alwaye  《島夷誌略》下里,謂國居小口具喃(今印度西岸喀拉拉邦之奎隆)和古里佛(今喀拉拉邦之科澤科德)之中。舊考有以為即馬拉巴爾海岸之Hili,即《馬可波羅行記》之Eli
者。但Hili即西圖之德利山 (Mount Delly),在古里佛之北,與《誌略》所言在小口具喃、古里佛之中不合。其方位應在今柯欽附近。或即柯欽北二十英里有小港口阿爾瓦耶
(Alwaye )之對音。《諸蕃志》南毗條啞哩喏,亦為此名之音譯。

Amaravati   名見越南美山碑,《諸蕃志》占城國條烏馬拔,《明史 ∙占城傳》阿本喇補,《皇明象胥錄》作阿木喇補,本當為木之訛,皆其對音,殆占城北部之名稱,其地當今越南廣南省地方。宋時併入安南。 都城名因陀羅補羅 (Indrapura),即今茶橋(Tra Kieu,現名會安)。《諸蕃志》、《島夷誌略》、《元史 • 占城傳》、《明史 • 占城傳》之舊州,《文獻通考》占城條、《宋史 • 占城傳》曰舊州為舊所,皆指此地。《水經注》卷三六之典沖,為林邑之古都,或亦在此。其港口名僧伽補羅(Sinhapura),即《水經注》卷三六之林邑浦。

Amboina   名見《爪哇史頌》,《海錄》唵悶國,《海島逸志》安汶,在今馬魯古群島,即斯蘭(Ceram)島西南之安汶島,以丁香貿易聞名於世。《海錄》另著錄有唵門國,殆該島之首府安汶城(Amboin)。此島十六世紀初葉被葡萄牙侵佔,十七世紀初英荷兩國在此競爭貿易,其後曾一再易手。據《海錄》記載之唵悶和唵門兩國,前者為荷蘭所據,後者為英國所奪,亦可說明當時情況。

America   利瑪竇《坤輿全圖》、《明史 • 意大里亞傳》亞墨利加洲,《海錄》亞哶哩隔國,皆其音譯,今稱亞美利加洲,分為北美洲和拉丁美洲兩地區,《海錄》之亞哶哩隔國,為 十八世紀時對拉丁美洲各國之總稱。

Americain  《清宣宗實錄》道光二十二年咪唎口堅,《清史稿 ∙職官志》美利濱,《海錄》哶哩干國,為其對音,今美利堅合眾國。

Anak Sambo   《鄭和航海圖》琶撓嶼,據圖,在琵琶嶼(Pulau Sakijang),即英人稱為聖約翰群島(St. John’s Is.)之南,殆指今新加坡海峽南端之Anak Sambo島,該島西南小島無數,其地位顯著,海舶雖數英里外,亦可遙望見之。

Anambas  《元史 • 史弼傳》西董山,《鄭和航海圖》西董,《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東西董,《順風相送》亦作西董山,《指南正法》作西洞山。格倫維爾 (Groenevaldt) 以為西董即今加里曼丹島西北亞南巴斯群島(Anambas Is.)中Siatan島之對音。米爾斯 (Mills )以為西董是在越南中圻海面六十二英里處之 Great Catwick島。參見 Natuna條。

Andaman   此名首見蘇來曼(Sulayman)《行記》,《馬可波羅行記》作Angamanam,《諸蕃志》海上雜國條作晏陀蠻,《鄭和航海圖》作安得蠻山,《瀛涯勝覽》錫蘭國條作桉篤蠻山,《西洋朝貢典錄》錫蘭山條作梭篤蠻山,梭殆為桉之誤,《順風相送》安德蠻山,《海錄》呢咕吧拉條作牛頭馬面山,今印度洋東北面孟加拉灣 (Bay of Bengal)中之安達曼群島。《鄭和航海圖》北平頭山,在安得蠻山以南,當為今小安達曼島。

Androth  《瀛涯勝覽》、《西洋朝貢典錄》溜山國條,《星槎勝覽》溜洋國條,《鄭和航海圖》之安都里溜,今印度洋拉克代夫(Laccadive)群島東面之安德羅特(Androth)島。

Angkor   《諸蕃志》真臘條之祿兀,即其音譯,周達觀《真臘風土記》所言之真臘都城,亦指此。據伯希和說,祿兀為梵文 Nagara(此言城)轉出之lokor或 logor讀法,而 Angkor又為最後變化之字,柬語同泰語中nokor,ligor,lakhon等字,都是由Nagara轉變的。此城為九世紀初葉真臘名王闍耶拔摩三世 (Jayavarman III)開始營建,至公元 900年完成,周圍共一萬四千四百公尺,當時國王名耶輸拔摩(Yaśovarman),故又名耶輸陀羅城(Yośodharapura)。 此外又有甘菩城(Kambupuri)之名,(Kambu一字,或係一種花名)。一四三一年被暹羅侵掠,自是柬埔寨始遷都於金邊。故地在今柬埔寨西北部,即暹粒(Siemreap)城北著名之古跡勝地吳哥城 (Angkor Thom),亦稱大吳哥。《島夷誌略》真臘條之百塔洲 ,為當時華僑名此都城之名,桑香佛舍即為吳哥寺(Angkor Vat)。

Amgamanam   見Andaman條 。

Anjengo   《海錄》亞英咖,即其對音,今印度南部西岸之安金戈(Anjengo)。

Anjidiv   《鄭和航海圖》阿者刁,據圖,在南印度西岸芒葛洛兒(Mangalore)之北,即 位於北緯 14° 45′之安傑迪夫(Anjidiv)島。

Antiques  《東西洋考》卷五呂宋條、卷九東洋針路條漢澤山,《指南正法》漢澤大山,指菲律賓班乃島西南境之安蒂克(Antiques)。

Aparri   《名山藏 ∙王享記》、《東西洋考》呂宋條及東洋針路條、《順風相送》泉州往彭家施闌條,《指南正法》泉州往邦仔系蘭山形水勢條之大港,在菲律賓呂宋島最北部,即今之阿帕里 (Aparri)港。此港所在之河名 Cagayan,亦名 Tagog河,Tagog殆漢語大港之對音。

Apo  《東西洋考》呂宋條、沙瑤吶嗶嘽條之班隘,又稱蚊罩山,指菲律賓棉蘭老東南部之阿波(Apo)火山。《洋考》東洋針路條漢澤山小注云:”交溢,一名班隘。”此注有誤,交溢,指卡維特(Kawit ),在三寶顏附近,非班隘也。

Arabes   唐以來謂之大食,《瀛涯勝覽》阿丹條阿剌壁,天方國條阿剌畢,《西洋番國志》作阿剌必,《海國聞見錄》阿黎米也,《海錄》阿里敏番,《職方外紀》亞辣彼亞,皆為其音譯,今稱阿拉伯。參照Tajiks條 。

Arakan Range   或 Arakan Yoma,《寄歸內法傳》卷一大黑山,賈耽《四夷路程》安南通天竺道:自驃國西度黑山,皆指此山,即今緬甸西部之阿拉干山。

Aroa Is.   《鄭和航海圖》雞骨嶼,《西洋朝貢典錄》蘇門答剌國條雞骨之嶼,《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順風相送》亦作雞骨嶼,據《航海圖》此嶼位於海蛺中,在假五嶼(Cape Raehado)之西北,疑即今馬六甲海峽之阿羅亞 (Aroa)群島。雞骨或為馬來語Gekok之對音,意為壁虎。西迪 ∙阿里 ∙賽勒比(Sidi Ali Čelebi )《行記》稱為古姆拉赫島(Pulo Gumrah)。

Aru   名見拉施特《史集》,《爪哇史頌》作Haru,賽勒比《行記》作Aruh,《南海志》啞魯,《元史 ∙世祖本紀》卷十二、卷十八、《西洋朝貢典錄》阿魯,《星槎勝覽》淡洋條阿魯山,《瀛涯勝覽》亦作啞魯,《鄭和航海圖》、《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亞路,《明史》作阿魯,一名啞魯,《順風相送》啞路,其地在今蘇門答臘島東岸巴魯蒙(Burumon)河口,今河口外尚有名亞路(Aru)群島者,即其遺稱。

Aruh   見 Aru條。

Asia   《職方外紀》、《明史 • 意大里亞傳》亞細亞洲,今之亞洲。

Atjeh   見 Achin條。

Aur  《島夷誌略》、《星槎勝覽》東西竺,《鄭和航海圖》東竹山及西竹山,《西洋朝貢典錄》占城條東西竺之山,《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亦作東西竺,皆其意譯。Aur馬來話 Awar
之訛,為一種巨竹之名,Pulou Aur意即竹島,因一山兩峰矗立,遙望如兩山,故有東西之稱。即今馬來半島南部柔佛州東面海上之竹嶼(Pulau Aur ),又稱奧爾島。古代為東西
方航船往來之路標,故宋元以來,即見著錄。《嶺外代答》航海外夷條云:”三佛齊之來也,正北行舟,歷上下竺與交洋(交阯灣),乃至中國之境,其欲至廣者,入自屯門,欲至泉州者,入自甲子門。闍婆之來也,稍西北行舟,過十二子石而與三佛齊海道合於竺嶼下。”《宋史 ∙注輦傳》云:”至三佛齊國,又行十八晝夜,度蠻山水口,歷天竺山,至賓頭狼山,望東西王母塚,距舟所將百里。”二書中之上下竺、竺嶼、天竺山,疑均指此島。

Ava   《明史 ∙雲南土司傳》阿瓦,明鄧凱《求野錄》亞哇城,《海錄》烏土條盎畫,皆其對音,今緬甸曼德勒西南薩蒙河西岸之阿瓦(Ava),為緬旬之古都,一三六四年自蒲甘徙都於此,一七八三年又從此處徙都阿摩羅補羅(Amarapura),一八五七年又遷至曼德勒。明永曆帝曾逃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