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 Index of Place Names(C)                                  4

pp.922-933

Cagad  《瀛涯勝覽》、《西洋朝貢典錄》溜山國條,《星槎勝覽》溜洋國條,《鄭和航海圖》之加加溜。據《航海圖》在加半年溜和安都里溜之間,米爾斯認為應在北緯11O37′,或為今Cagad(kaka-diw?)礁(11°30’北緯)。

Cail   原名 Kayal,為泰米爾語“水道”之義。名見 《馬可波羅行記》,《南海志》作伽一,《元史 • 馬八兒等國傳》作加一,《明史》作加異勒,《鄭和航海圖》作翼城,今印度南端土提科臨(Tuticorin)以南之卡亞帕塔納姆(Kayalpatanam)。 其地附近另有一港口,今名奔顏加一(Punnei kayal),即《島夷誌略》之第三港或新港,《元史 • 馬八兒等國傳》稱為新村馬頭。

Calamian  見 Camaya條。

Calatu   見 Kalhat條 。

Calcutta   《海錄》明呀喇條咕哩噶噠,為其對音,今印度西孟加拉邦東海岸之最大海口加爾加答 (Culcutta)。 此港創建於一六九0年,初名Fort William,亦即《海錄》所謂之漲浪居也。

Calicut   伊本拔都他(Ibn Batuta)《行記》作Kalikut,《島夷誌略》古里佛,《瀛涯勝覽》、《星槎勝覽》、《鄭和航海圖》、《明史》、《順風相送》古里,《明一統志》西洋古里,《海錄》隔瀝骨底,皆此名之音譯。今印度南部西海岸之科澤科德(Calicut)。

Camarines  《明史》、《名山藏 • 王享記》、《東西洋考》卷五、《皇明象胥錄》卷四、《大明一統志》卷九0、《明會要》卷七七均作合貓里,《明實錄》卷三七永樂三年作金貓里,金為合之誤,今菲律賓呂宋島東南部之甘馬憐。《東西洋考》將合貓里與貓里務誤為一地,參見Burias條。

Camaya  《諸蕃志》三嶼條之加麻延,藤田豐八以為即其對音,今呂宋島巴丹半島南端Sierra de Mariveles港之舊名。夏德與柔克義以為加麻延即今菲律賓之卡拉棉(Calamian)島。

Cambaet  見 cambay條。

Cambay   《馬可波羅行記》作 Cambaet,伊本拔都他《行記》作Kinbâyah,阿拉伯語名 Kambayat,《諸蕃志》南毗條甘琶逸,《鄭和航海圖》坎八葉,《職方外紀》坎巴牙,今印度半島西岸北部之坎貝(Cambay)。

Cambodge   今柬埔寨,見Kamboja條。

Camiguin   《順風相送》泉州往彭家施闌條之甘里,今菲律賓呂宋島北面之甘米銀(Camiguin)島。《南海志》美昆,或亦為此名之略稱。

Campa   亦作 Campapura,古地以此為名者有二:其一在印度,為古鴦伽(Anga)國都,故地在今恒河沿岸之巴加爾普爾(Bhagalpur)區境內。《佛國記》及《西域記》瞻波,《水經注》引《釋氏西域記》瞻婆,《孔雀王經》僧伽婆羅譯本作瞻波,義淨譯本、不空譯本均作占波,《新唐書 • 南蠻傳下》作瞻博、《驃國傳》作瞻婆,皆其音譯。《冊府元龜》卷九七0載有高宗顯慶二年瞻國博國遣使獻馴象犀牛,瞻國博國 ,”瞻”下之“國”字殆衍,即瞻博國,又《宋史 • 注輦傳》娑里三文來華行程中之占賓亦為瞻波之異稱,《異域志》擔波國,均指此地;其一在中南半島,今越南中部一帶,《希臘古地志》作Zaba,漢至唐時,中國史籍稱曰林邑,始見於《三國志∙吳志》之《呂岱傳》,《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隋書》、《南史》、《北史》、《通典》、《通志》、《文獻通考》、《舊唐書》、《太平寰宇記》、《唐會要》等書皆有傳記。《太平御覽》、《水經注》、《說郛》引有《林邑記》一書,為記載林邑之古地志,惟原書久已失傳。《西域記》作摩訶瞻波 (Mahachampa),義為“大瞻婆”,以區別於古代立國印度半島東北部之瞻波。《寄歸內法傳》云:”南至占波,即是臨邑”。臨邑即林邑,臨字疑誤。《求法高僧傳 • 慧命傳》作占波,《法振傳》作瞻波,注云即林邑國。《新唐書 • 南蠻傳下》作環王,本林邑也,一曰占不勞(Campapura),亦曰占婆。則唐時稱占婆外,又有環王之名,未詳所本。唐末始名其國為占城,最早見於《嶺表錄異》,林邑、環王之稱遂廢。宋元明均稱曰占城,名見《嶺外代答》、《諸蕃志》、《宋史》、《宋會要輯稿》、《文獻通考》、《島夷誌略》、《元史》、《瀛涯勝覽》、《西洋朝貢典錄》、《東西洋考》、《明史》等書。占城,即 Campapura之譯名,《馬可波羅行記》作 Champa,Cyamba,鄂多立克(0doric)《行記》作Zampa,中世紀阿拉伯旅行家作Sanf。又《元史 • 成宗本紀》大德四年蘸八等國來朝;《武宗本紀》至大二年占八國王遣其弟來貢;《占城傳》占城國王保寶旦拿囉耶邛南詙占把地囉耶,《明史 • 占城傳》占城國王占巴的賴,占把地囉耶與占巴的賴並非王名,占把地囉耶為Campadhiraja之譯音,義為占把之王,占巴的賴為 Campadhiraja之訛譯,與占把地囉耶同義。蘸八、占八、占把、占巴皆為 Campa之對音,即占城是已。

Cankhay   名見大食人載記,為自大食至中國航行所經七海之最後一海,指今南海東部,即謝承《後漢書》、《梁書 • 海南諸國列傳》所載之漲海。

Cannanore   《明史 • 鄭和傳》、《外國傳七》、《明實錄》永樂十四年來貢之沙里灣泥,其地疑在今印度西海岸之坎納諾爾 (Cannanore)一帶。一說在今南也門東北沿海沙爾偉恩角(Ras Sharwein);一說即《島夷誌略》和《鄭和航海圖》之沙里八丹。其位置未能確定。

Cavite   《明史 •呂宋傳》機易山,《東西洋考》呂宋條機易山,又作加溢,又作交逸,交逸為加逸之誤。《順風相送》作佳逸,今菲律賓馬尼拉西南之甲米地 (Cavite)港。黃可垂《呂宋紀略》作龜豆城。《東西洋考》東洋針路條豬未山,《順風相送》浯嶼往麻里呂條豬來尾山,汶萊回呂宋條之豬黎尾亦指此。

Cebu 《東西洋考》呂宋條作朔霧,俗名宿霧,《明史 • 呂宋傳》、《指南正法》均作朔霧,明查繼佐《罪惟錄》傳三六呂宋國條作翔霧,《大清統一志》卷五五五呂宋條作速巫,《海國聞見錄》作宿務,今菲律賓之宿務(Cebu)島。

Ceicer de Mer 《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鶴頂山原注謂洋中之玳瑁洲,即指此地。今越南同奈省南部头頓(Saint Jacques)直東海中之Ceicér de Mer島,或名主教礁。

Celebes   或作Selebes,《海錄》之細利窪,即其對音。此名係葡葡牙人於十六世紀初至此島,問之土人,土人誤解其意,答以本人所佩之刀,名Seli besi,因此葡人遂誤以此島名西里伯斯 (Celebes,Selebes)。 今印尼人稱此島曰蘇拉威西(Sulawesi),即源於此。《唐會要》卷一00拘蔞蜜國條云:”致物國在盤盤東南(原誤作在盤盤致物國東南),南距婆利十日行,東去不述五日行,西北去文單六日行。風俗物產與赤土、墮和羅同。”有的學者以為致物為中國史籍著錄蘇拉威西島之最早名稱,即該島南部文寧灣(Bonin)內西岸Tuwadjo之音譯。但也有人考訂致物在婆羅洲,不在蘇拉威西島,為今加里曼丹島南部文郎馬神 (Bandjarmassin)之略譯,”郎”乃”即”之訛,”即馬”亦即致物之音轉。

Cha Ku   《東西洋考》占城國條、西洋針路條、《順風相送》、《指南正法》之伽亻南 貌(山),《西洋朝貢典錄》暹羅國條作伽喃模之嶼,今越南富慶省沿海之Cha Ku角。《海語》暹羅條之上峰燉亦在此。《順風相送》另有一伽亻南 貌,在蘇門答臘北部阿齊至錫蘭及古里途中,今地無考。

Chang  《鄭和航海圖》大士蘭,據圖,在占臘國至暹羅國間南海中,或即今暹羅灣東面泰國東南端海上之強島(Chang Kho)。

Changgu  《元史 • 爪哇傳》章孤,《瀛涯勝覽》爪哇條章姑,《西洋朝貢典錄》爪哇條作漳沽,《東西洋考》卷三下港條漳估山皆其對音,故地在今爪哇島北岸之錦石 (Gresik)西南布蘭塔斯河(Brantas R.)下游附近。

Chanthaburi  《諸蕃志》真臘條,《宋史 • 真臘傳》、《宋會要輯稿 • 蕃夷四》、《文獻通考》卷三三二真臘條,宋樓鑰《攻媿集》卷八六《皇伯祖師崇憲靖王行狀》之真里富,《嶺外代答》卷十聖佛條作占里婆城。據《宋會要輯稿》,此國為真臘屬邑,在西南隅。舊考以為即《真臘風土記》之真蒲,在今越南婆地(Baria)或頭頓 (Saint-Jacques)一帶,但婆地或頭頓,均在真臘東南,與史所載在西南隅不合。馬伯樂(G. Maspero) 《宋初越南半島諸國考》以為真里富位於 Pexaburi一帶,Pexaburi 即暹羅灣西岸今泰國之佛丕(Pechaburi),方位雖合,但佛丕一帶無與真里富字音相近之地。真里富當為今暹羅灣東北岸之莊他武里或占地武里(Chantha Buri),華僑稱之尖竹汶,皆為Chanthabun之訛讀。占里婆為真里富之異譯,《島夷誌略》羅斛條之善司坂,疑亦指此地,《雲麓漫鈔》卷五謂真臘亦名真里富,所載有誤。《鄭和航海圖》之占賁港,或在 Chantha Buri河口。

Chaudôe   《水經注》卷三六《溫水注》引《林邑記》、《初學記》六引張勃《吳錄》、左思《吳都賦》、《太平御覽》卷七九0引《異物志》、又引《交州以南外國傳》、《通典》卷一八八林邑國條、又注引《林邑國記》之西屠國,《神丹經》、《太平御覽》卷七九0引《外國傳》作西圖國,《梁書 • 林邑傳》載有西國夷,西國,《南史》作西圖,則西國夷當作西圖夷。西屠、西圖為同音異字,故地相傳在越南中部,藤田豐八以為在今越南南境之朱篤(Chaudôe)一帶。

Cherating  《諸蕃志》闍婆國條之柴歷亭,《宋史 • 闍婆傳》之柴曆亭,紀利尼說在馬來半島東岸之乞拉丁 (Cherating)流域。或即日羅亭(Yirudingam)之異譯。

Cheribon   亦作Tjirebon,《順風相送》遮里問,《海錄》蔣哩悶,《海島逸誌》井里汶,皆其對音,即今爪哇島西部北岸之井里汶。《明史 ∙外國傳七》千里達,或即此地。千里達,《明實錄》永樂十六年作千達里。

Chidor-muc   《鄭和航海圖》竹里木,《東西洋考》卷三柬埔寨條作籬木洲,” 以木為城,是華人客寓處。”竹里木為 Chidor-muc之對音,籬木乃其省稱,故地即今柬埔寨首都金邊(Phnon-Penh)。

Chilambaram   亦作 Chidambaram,《鄭和航海圖》芝蘭,據圖,芝蘭在買列補(Mailapur)之南,當即今印度南部東海岸之奇丹巴蘭(Chidambaram)。

Chindwin   《蠻書》卷二、《新唐書 • 地理誌》彌諾江,指今緬甸親敦江 (Chindwin R.)。 一說指今邁立開江 (Melikha R.)。

Chittagong   伊本拔都他 《行記》作 Sadkawan,費勒比《行記》作Sātīgām,《瀛涯勝覽》榜葛剌國條浙地港,《星槎勝覽》榜葛剌國條作察地港,《鄭和航海圖》作撒地港,撒殆為撤之誤,《西洋朝貢典錄》作浙地之港,一曰泊察地,泊察地必為察地港之誤,《順風相送》作摖地港,《海錄》作徹第缸,即今孟加拉之吉大港(Chittagong)。

Cochi   最早見於《尚書 ∙堯典》,作南交。《墨子》、《淮南子》、《大戴禮》、《史記》等均作交趾,趾又作阯,趾、阯古字通。原指我國南方廣東沿海以南一帶,又作交州,後指以今河內一帶為中心之越南北部。唐調露元年改名安南,此名遂成為此國在我國史乘中最常見之名稱。自宋太平興國五年 (公元980年)以來,則以大越國或大瞿越國為國號,至清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始名越南。惟宋元明撰述,多仍名此國為交趾,蓋沿古稱之故。拉施特書之 Kafchikne,馬可波羅《行紀》之Cangigu,亦皆為交趾國之對音。交趾一名之來源,沙畹(E. Chavannes)考訂殆河內古名 Kesho之對音,托勒密《地理志》之 Kattigara即是交趾,乃由Kesho 轉成。《南海志》交趾一名之後,又有吉柴,則當為交趾之異譯。

Cochin   賽勒比《行記》突厥語寫法作Koci,,《瀛涯勝覽》、《星槎勝覽》、《鄭和航海圖》、《明史》、《順風相送》各處州府山形水勢之圖條及阿齊往古里條,均作柯枝,為Koci之譯音,今印度南部西海岸之柯欽(Cochin),中世紀時為印度一重要海港,鄭和赴西洋各國訪問時,曾到比地。《海錄》作固貞,此本英語 Cochin。

Čola  南印度古國名,最早見於公元前三世紀孔雀王朝之碑銘,希臘羅馬文獻中稱Sora,梵文作Čola或Chola,阿拉伯語作Cūliyān,又作Soli,又作 Máabar。《魏略》作車離,
一名禮維持,一名沛隸,《後漢書》之東離,疑是車離之誤。《太平御覽》卷七九0引《南州異物志》、《神丹經》之察牢國或以為即車離國之異稱。《西域記》作珠利耶 (Coliya),殆為阿拉伯語注輦(Cùliyān)對者之所本。《新唐書 • 贍博傳》舍跋若,《冊府元龜》卷七九0作舍利君,君疑為若之誤,似皆為珠利耶之異譯。《諸蕃志》、《文獻通考》、《宋史》、《宋會要輯稿》均作注輦。《島夷誌略》和《元史 • 外國列傳》之馬八兒(Máabar),《明史 ∙外國列傳》之瑣里,又作西洋瑣里,皆為其後來之異稱。故地在今印度科羅曼德爾海岸 (Coromandel Coast)。Coromandel之語源,本自泰米爾語之 ChoramandaIa,義即珠利耶國。

Coli   或作Kole,名見托勒密《地理志》,《太平御覽》卷七九0引《南州異物志》、《神丹經》、《洛陽伽藍記》卷四之句稚,《梁書 ∙中天竺傳》作拘利,又作九稚,《水經注 • 河水注》引《扶南傳》、《太平御覽》卷七八七及卷七九一、《太平寰宇記》卷一七八尾濮條引康泰《扶南土俗》、卷一七七薄頰洲國條均作拘利,《御覽》卷七八八引《隋書》拘利國一作九雅,《通典》卷一八八、《文獻通考》卷三三二之邊斗條均作拘利國一作九離,《寰宇記》卷一七七邊斗條亦作拘利國一作九雅。稚、離、雅三字形近,雅必稚之訛,而九離又拘利之音轉,九稚即句稚之異譯。句稚、九稚、九離皆拘利之異稱。其地所在,一說即托勒密之Coli(或作Kole),即今馬來半島東岸甘馬挽河(Kemaman R.)口之朱蓋 (Chu Kai )。一說即今馬來半島之克拉(Kra)地峽。也有學者以為《梁書 • 中天竺傳》之拘利,應為投拘利,即托勒密所撰地志中之 Takola,拘利、句稚、九離為其異譯,參見 Tokola條。

Colombo   伊本拔都他《行紀》作 Kolambu,似源於梵語Kalamba,義為港,《島夷誌略》大佛山條作高郎步,又小口具喃條及《星槎勝覽》大口具喃國條作高浪阜,《鄭和航海圖》、《順風相送》作高郎務,《海錄》作咕嚕慕,今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歐人寫作 Colombo,乃藉以紀念發現新大陸之哥侖布(Columbus),其姓本作Colombo故也。

Comary  見Comorin條。

Comorin   《馬可波羅行記》作Comary,梵文作Kumari,阿拉伯人諸地志中之Komhary即由梵文演變下來,《明史》甘巴里,《鄭和航海圖》、《順風相送》甘巴里頭,今印度南端科摩林(Comorin)地方,甘巴里頭當為科摩林角(Cape Comorin)。《明史》謂甘巴里鄰境有小阿蘭、阿撥把丹二國,小阿蘭應是小柯蘭之誤,即小葛蘭或小口具喃之異譯,蓋指今印度南端之奎隆(Quilon),阿撥把丹疑即Pattanapur之訛譯,在奎隆東北,兩地皆與科摩林鄰近。舊考甘巴里有作Cambay者,有作Koyampadi(Coimbatore)者,但皆與阿撥巴丹,小阿蘭相距較遠,故甘巴里應以在科摩林地方之說為可取。

Condon  《東西洋考》呂宋條雁塘,東洋針路條作岸塘,《指南正法》東洋山形水勢條作岸童山,今呂宋島西北岸維甘港以南之坎當(Condon)港。

Condore  今越南南部海上之崑崙島。賈耽《四夷路程》之軍突弄山,為此島較早之記載。《新唐書 • 室利佛逝傳》作軍徒弄山,《新唐書 • 多摩萇傳》、《通典》卷一八八多摩長條、《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七多摩長條之君那盧,皆為其地。蘇來曼《行記》作 Kundrang,《馬可波羅行記》作 Condur。宋吳自牧《夢粱錄》最早稱為崑崙,《島夷誌略》崑崙山,又名軍屯山,《星槎勝覽》、《鄭和航海圖》、《西洋朝貢典錄》、《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順風相送》、《指南正法》均作崑崙山,《海語》作崑山屯,《指南正法》又作大崑崙,《順風相送》又作崑崙頭,《海國聞見錄》作崑屯,費琅考 Pulo Condore,為馬來語 Pulau Kundur之轉,意為南瓜島,柬埔寨人譯為 Koh Tralach,義亦同。越南人名此島曰Konnon,則自馬來語轉成。《真臘風土記》、《島夷誌略》、《星槎勝覽》崑崙山條、《西洋朝貢典錄》占城國條之崑崙洋,殆指崑崙島附近海面,《元史 • 史弼傳》作混沌大洋。此島為中古時代海舶往來東西洋必經之地,亦為最險之地,《夢粱錄》卷十二即有“去怕七洲,回怕崑崙”之文。明代相傳:“上怕七洲,下怕崑崙,針迷舵失,人船莫存。”可以想見。

Coney Islet  《鄭和航海圖》長腰嶼,《順風相送》各處州府山形水勢之條、廣東往磨六甲針及回針條、磨六甲回暹羅條,《指南正法》浯嶼往磨六甲針路及回針條之長腰嶼,均指此島,在新加坡海峽西端,即今之柯奈島(Coney Islet),為Raffles Light之所在地。

Corregidor   《東西洋考》卷五呂宋條之圭嶼,《順風相送》作雞嶼,《指南正法》浯嶼往雙口針及回針條、長岐往雙口及回針條作圭嶼,東洋山形水勢等條又作雞嶼,此嶼在馬尼拉灣口,內外俱可過船,故名雙口,西名科雷吉多爾(Corregidor)島,華僑猶稱之雞嶼。

Cotabato  《東西洋考》卷五貓里務條作網巾礁老,東洋針路條又作魍根礁老,《明史 •合貓里傳》、《皇明象胥錄》合貓里條亦作網巾礁老,《指南正法》作網巾礁荖,《海國聞見錄》作網巾礁腦,四海總圖中又作蚊巾焦老,《清續文獻通考》卷二九七作莽均達老,在今菲律賓棉蘭老(Mindanao)島南部之哥達巴都(Cotabato)一帶。

Crikesetra  見Srikesetra條 。

Culao Cham   賈耽《四夷路程》作占不勞山,《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順風相送》、《指南正法》作占筆羅山,《海國聞見錄》作呫嗶囉,《順風相送》、《指南正法》又作尖筆羅,《海錄》作呫嗶羅山,今越南廣南-峴港省會安縣東部海上之呴嘮占 (CuIao Cham),又作占婆島。Culao義為島,係由馬來語 PuIau轉變而來,不勞、筆羅、璧羅、嗶羅皆其對音。《隋書 • 赤土傳》陵伽鉢拔多洲,為梵語 Lingaparvata 之對音,亦指此島。

Culao Ré 見KuIao Ré條 。

Cūliyan   見Cola條。

Cuttack   《鄭和航海圖》烏里舍城,烏里舍為印度東岸奧里薩(0rissa)之對音,烏里舍城即卡塔克(Cuttack),在馬哈納迪(Mahanadi)河南岸,城南有塔,當即今 Kanatak,一名黑塔(BIack Pagoda)。

Cuyo   《明史 • 蘇祿傳》、《東西洋考》卷五蘇祿條、《皇明象胥錄》蘇祿條之高藥,《指南正法》作高樂山,今菲律賓巴拉望島與班乃島中間之庫約(Cuyo)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