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 Index of Place Names(N)                                  

pp.1003-1006

Nagabara  見 Nicobar條。

Nagapatam   《求法高僧傳 • 無行傳》那伽鉢亶那,《宋史 • 注輦傳》郍勿丹山,疑為此名之略譯,《海國聞見錄》作呢顏八達,《海錄》作呢咕叭當,即今印度馬德拉邦東南之納加帕蒂南(Nagapatam),為古代南印度重要港口,《島夷誌略》土塔條謂土塔居八丹之平原,此八丹即指Nagapatam而言,塔在其西北約一英里。

Nagur    見Nakur條。

Naharawara   《嶺外代答》西天南尼華囉國,《諸蕃志》南尼華囉國,《事林廣記 ∙方國類》西天南尼華羅國,《異域志》南尼華羅國,均為其對音,本胡茶辣國都城,故地在今印度卡提阿瓦半島南部松納特(Somnath)。

Nair   見Malabar條。

Nakhon Si Thamarat   省作Nakon,泰語作Lakon,馬來語作Ligor,《東西洋考》卷二暹羅條及西洋針路條,《順風相送》六坤,《海語》暹羅國條陸昆,《指南正法》咬囉吧往暹羅針條六坤,大泥回浯嶼條作六昆,皆為泰語 Lakon之對音,今泰國馬來半島東岸之那空是貪瑪叻(Nakhon Si Thamarat)。

Nakkavaram  見Nicobar條。
Nakur   一作Nagur,《島夷誌略》花面,《瀛涯勝覽》蘇門答剌國條云:那孤兒王又名花面王,《鄭和航海圖》大小花面,《星槎勝覽》作那姑兒,《西洋朝貢典錄》蘇門答剌國條作那孤兒,《明史》作那孤兒,又名花面國,那姑兒、那孤兒均為Nakur或 Nagur之音譯,為蘇門答臘島巴達克人所建之古國。《爪哇史頌》有 Nagor國、伯希和作Nagur,亦指那孤兒國。在今蘇門答臘島東岸北部實格里(Sigli)附近之Pedir。花面,乃以其國人黥面,敬稱之花面國。《馬可波羅行記》中之 Dagroian,亦即那孤兒(Nagur),蓋n音轉為d音也。《元史 • 世祖本紀》卷十二及《馬八兒等國傳》之那旺,一說是“那姑”或“那月古”之誤,應指此地,一說是指今孟加拉灣東南部之尼科巴群島(Nicobar Is.)。

Namburi  《諸蕃志》、《宋史 • 外國傳五》、《南海志》、《島夷誌略》華羅國條、《西洋番國志》均作南毗,《瀛涯勝覽》、《皇明四夷考》、《西洋朝貢典錄》、《明史》均作南昆,昆當作毘,皆此名之譯稱,實為印度馬拉巴爾海岸之僧侶種姓南布利族(Namburi Brahmans)名 ,在此岸勢力最大。《諸蕃志》、《宋史》所謂南毗國,係指麻離拔國,殆以其地居要勢之種姓名為國名,《諸蕃志》胡椒條附注有南毗無離拔國,即此國之本名也。

Namunakali  《瀛涯勝覽》錫蘭國條鶯歌嘴,《順風相送》阿齊往羅里條亦作鶯歌嘴,《西洋朝貢典錄》錫蘭山國條及溜山國條作鸚鵡嘴之山,斯里蘭卡東南境之Namunakali山。

Narikela-divipa   見Nicobar條。

Natuna  《元史 • 史弼傳》東董山、西董山,《鄭和航海圖》東董、西董,《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合稱東西董,《順風相送》亦作東董山、西董山,《指南正法》作東洞山、西洞山。格倫維爾以為東董即今納土納(Natuna)群島,西董即今之亞南巴斯(Anambas)群島。米爾斯以為東董是在越南中圻海面七十二英里處之Poulo Sapatu,西董是在越南中圻海面六十二英里處之Great Catwick,《東西洋考》謂從玳瑁洲,用丁未針(航向正南偏西、相當於二0二 • 五度)三更取東西董,《順風相送》福建往爪哇針路條謂大佛山(Varella)至東西董十三更。玳瑁洲即越南中圻海面之 Ceicer de Mer島,大佛山即越南東海岸之華列拉岬,與 Great Catwick之距離和《東西洋考》及《順風相送》所載均較相符。如將西董置於亞南巴斯島,雖方向適合,惟距離為三更或十三更之數則太近,故米爾斯之說較為近是。

Navanagara   《新唐書 • 扶南傳》那弗那城,即其譯音,此言新城。伯希和以為在今柬埔寨南部暹羅灣沿岸之嗊呸(Kampot),戈岱司(Coedés)以為應在今柬埔寨茶膠省之吳哥波雷(Angkor Borei)。

Neduntiv  《島夷誌略》馬八兒嶼條之里達那即其省音,義為長島,葡萄牙人名此島曰Ilhades Vacas,義為母牛島。荷蘭人則名之曰德爾夫特(Delft),今圖仍用此荷蘭名。在印度與斯里蘭卡之間的海峽中。

Negambo  《鄭和航海圖》禮金務,據圖,在錫蘭島西面,高郎務之北,即今斯里蘭卡都城科倫坡以北之內貢博 (Negambo)。

Nga-Singu  《元史類編》卷四二緬國條之安正國,為其對音,《經世大典序錄 • 政典 •征伐》緬國條之阿真谷、阿真國、阿占國均係安正國之同名異譯。故址在今緬甸曼德勒以北伊洛瓦底江畔之新固(Singu)。古代從雲南經緬甸入海經此。此城同江頭城、太公城、馬來城和蒲甘緬王城並稱為緬中五城。

Nias  《海錄》呢是國,即其音譯,為蘇門答臘島西岸諸島之一,今名尼亞斯島。《海錄》云“呢是國又名哇德",哇德殆為Batu之對音,其地在呢是之南,即今巴都群島,非同島而異名也。《鄭和航海圖》涼傘嶼有二:一在龍牙門內,即Pulau Labon;一在蘇門答臘島西面海上,疑即此島。

Nicobar   Tanjore碑作Nakkavaram,泰米爾語義為裸人國,大食人作 Nagabara,亦作Langabalus,《求法高僧傳》之裸人國,即其意譯。此島梵名作Narikeladvipa,義為椰子島,《西域記》卷一一之那羅稽羅洲殆其對音。賈耽《四夷路程》廣州通海夷道之婆國伽藍洲,婆國或為婆露之誤,伽藍洲疑亦指此地。《島夷誌略》之羅婆斯,應為婆羅斯之倒誤,即Balus之對音,Langabalus之略稱。《馬可波羅行記》作 Nocueram。明代載記有翠藍嶼、翠藍山、翠蘭嶼、翠蘭山諸稱,“翠藍”或“翠蘭”似由此島泰米爾語Nocueram之Cueram讀成。《海語》作呢咕吧拉。今孟加拉灣中之尼科巴(Nicobar)群島。為古代船舶自馬六甲海峽至印度和斯里蘭卡航程中之重要泊所。

Noruega   《海錄》盈黎嗎祿加,葡萄牙語名挪威曰Noruega,應為祿加譯名之所本,盈黎對音未詳,今稱挪威 (Nor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