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1030-1037
Sacal 《東西洋考》東洋針路條逐奇馬山,《指南正法》往網巾礁荖萬荖膏條作獨奇馬山,指今菲律賓棉蘭老島三寶顏港東邊之薩卡爾(Sacal)島。
Sadkawan 見Chittagong條。
Sai 名見《爪哇史頌》,《鄭和航海圖》孫姑那以南,吉蘭丹港以北之西港,殆其譯音,今泰國馬來半島東岸之賽武里(Sai Buri)港,舊稱多羅閩(Telobin)。
Saint Jacques 《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順風相送》、《指南正法》之鶴頂山,在今越南同奈省南端之頭頓 (Saint Jacques)。《東西洋考》鶴頂山原注有“洋中有玳瑁洲”,此玳瑁洲應為頭頓直東海中之 Pulau Ceicer de Mer,或名主教礁。
Sakijang 《鄭和航海圖》琵琶嶼,據圖,在新加坡正南,必係聖約翰群島(St. John’s Is.),此群島由三小島組成,曰西聖約翰島,曰東聖約翰島,曰皮克島,巫人綜稱此三島曰
Sakijang,英人辨音未詳,訛為St . John。
Salama 《鄭和航海圖》撤剌抹嶼,《順風相送》古里往忽魯謨斯及回針條沙剌抹山,各處州府山形水勢之圖條作沙瘌(广剌)林,林疑為抹之誤。據《航海圖》,當在今霍爾木茲海峽出口處,即鄰近阿拉伯半島東岸之薩拉馬(Salama)島。
Samanta-Kūta 見Sumana-Kūta。
Samara 見Sumatra條。
Samarang 《海錄》三巴郎,《海島逸志》作三寶壟,在中爪哇北岸,華僑附會鄭和事跡而名之三寶壟。Samarang舊名Takang,《諸蕃志》蘇吉丹之打綱,《島夷誌略》嘯噴條之打網,《南海志》之打工,或皆其對音,亦指此地。
Samba 《順風相送》萬丹往池汶精妙針路條巡巴山,大泥往池汶針路條又作巡巴尋山,尋字疑衍,今印度尼西亞松巴(Samba)島 。
Sambas 名見《爪哇史頌》,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一二七吉陽風俗形勝條引《瓊管志》之蘇密州,《諸蕃志》渤泥條之什廟,殆由Sambas而得音,《南海志》三啞思,啞字殆吧字之誤。《海錄》咕噠國條之三劃,又名打喇鹿,即今加里曼丹西北端之三發(Sambas)。
SambuIan 《宋史 • 注輦傳》注輦使三文所敘行程中有舟寶龍山,舟殆“升”之訛,升寶龍即 Sambulan之對音,乃新加坡與其西南屬島間水道名,今圖作Sambulan Strait。
Sampang 《島夷誌略》蘇門傍,或其對音,今東爪哇馬都拉(Madura)島南岸要港三邦(Sampang)。
Sampit 名見《爪哇史頌》,《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順風相送》萬丹往馬神條,馬神往高兜令銀條之三密港,即其音譯,今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南部之散皮(Sampit),華僑稱三比。
Samudra 見Samatra條。
Samui 《鄭和航海圖》海門山,據圖,在孫姑那(今宋卡)以北暹羅灣西面海上,或即今薩木伊島(Samui Koh)。《順風相送》暹羅往大泥彭亨磨六甲條之蘇梅山,《指南正法》咬口留吧往暹羅針條之蘇梅嶼,當指此島。
Samut Prakan 《瀛涯勝覽》、《西洋番國志》、《西洋朝貢典錄》暹羅國條之新門台,應指 Menam河口,即今泰國曼谷灣湄南河口港Samut Prakan之省譯,俗稱 Paknam,今圖作北欖,即其對音。《島夷誌略》暹條之新門台乃指蘇邦王合併暹和羅斛後所建新都阿瑜陀,《明實錄》洪武八年暹羅斛國舊明台王世子昭勃羅局遣使貢方物,舊明台即羅斛都城華富里。
San Fernando 《東西洋考》東洋針路條六藐山,《順風相送》泉州往彭家施闌條十六兒山,指今菲律賓拉允良 (La Union)省之聖費爾南多(San Fernando)港 。
San Ho 《鄭和航海圖》筊杯嶼,《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指南正法》交杯嶼,《西洋朝貢典錄》暹羅國條粵雅堂本作珓杯之嶼,《順風相送》作校杯嶼,在占城國新州港口外,即越南歸仁港外之San Ho岬 (亦作Sa Hoi),岬向南下墜,與歸仁港隔灣相對,形如交杯狀,故名。今圖作芳梅。賈耽《四夷路程》之陵山,伯希和以為即指此岬,藤田則以為在歸仁港北之Lang-Song ,當以藤田所考為最合。
San Pablo 《明史 • 呂宋傳》、《東西洋考》呂宋條之大侖山,指今馬尼拉南部之聖巴勃羅(San PabΙo)山。
San Salvador 《順風相送》浯嶼往麻里呂條陳公大山,在呂宋島三描禮士省,或指馬辛洛克港外之聖薩爾瓦多 (San Salvador)島。
Sanchez Mira 《順風相送》射昆美山,《指南正法》東洋山形水勢作謝昆米嶼,泉州往邦仔系蘭山形水勢條作射昆米,指今呂宋島北部之桑切斯米拉(Sanchez Mira)。
Sangbay 《東西洋考》蘇祿條、東洋針路條,《清史稿 • 蘇祿傳》之犀角嶼,或指今菲律賓巴西蘭島西南之桑格貝(Sangbay)島 。
Sangeang 《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云:”重迦羅(Sanggar) 用單卯(航向正東)針,五更,取火山。”此火山即印度尼西亞松巴哇島東北隅海上之桑格安 (Sangeang)島,又名Api島。Api,見《爪哇史頌》,馬來語解為“火”也。
Sanggar 今印度尼西亞松巴哇島東部之散加爾,《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誤以為重迦羅,參見Janggala條。
Sanggau 見Sekadau條 。
Sangley 黃可垂《呂宋紀略》之庚逸嶼,指今呂宋島甲米地城附近之桑萊岬(Sangley Pt.)。
Sapie 名見《爪哇史頌》,《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之大急水,一名雙牌,即今印度尼西亞松巴哇島與科莫多島間之薩彼(Sapie)海峽,雙牌殆Sapie之對音。
Sarawak 《諸蕃志》渤泥條之西龍宮,《南海志》之沙羅溝,疑皆其音譯,今加里曼丹島北部馬來西亞之沙撈越(Sarawak)。
Sarengani 《東西洋考》東洋針路條紹山,在今菲律賓棉蘭老南面之薩蘭加尼島(Sarengani I.)。
Saribu Saratus 馬來語猶言一千一百山,《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之失力大山,《指南正法》作失力山,《海錄》咕噠條作息力大山,在今加里曼丹島西部。
Sarutu 《嶺外代答》航海外夷條十二子石,《鄭和航海圖》作十二子山,即其對音,在卡里馬塔島西南約十英里,勿里洞島東北約六十英里,今圖作塞魯土島。當南海入爪哇之門戶,為中國與爪哇等國往來所必經。
Sasako 見 Sibolga條。
Sawaku 名見《爪哇史頌》,乃渤泥(Borneo)島東北塞布庫(Sebuku)島之古名,《嶺外代答》東南海上諸雜國條、《諸蕃志》海上雜國條之沙華公,《南海志》蘇華公,《閩書》卷一四六《島夷志》之須華公,疑即其對音。也有人以為沙華公在今菲律賓棉蘭老島的三寶顏。據《南海志》,蘇華公列於單重布羅國所管大東洋諸國內,此洋包括加里曼丹島東至馬魯古群島一地區,而呂宋群島和蘇祿群島等,列屬小東洋。《南海志》所載“番國名錄”,比《諸蕃志》、《島夷誌略》等書編次較有條理,故沙華公、蘇華公、須華公當在大東洋一帶地區為是。
Schehr 《馬可波羅行記》作 Escier,賈耽《四夷路程》設國,《諸蕃志》大食國條,木香條、乳香條之施曷,《鄭和航海圖》之失里兒,均其譯音,即今阿拉伯半島南岸之席赫爾(Ash Shihr)。
Scoira 見Socotra條。
Se-mun 《嶺外代答》卷二真臘國條,《諸蕃志》真臘國條,《異域志》卷上之西棚國,為真臘之一屬國,或以為在柬埔寨西蒙河(Se-mun)流域,蓋以河為國名,讀成Se-Pung 也。
Sebang 《島夷誌略》之嘯噴,或指今林加群島(Lingga Is. )中之塞班加島(Sebangka I.),此島西岸有港名塞班 (Sebang),即嘯噴之對音。《鄭和航海圖》之三佛嶼,與塞班為近音,或亦為此島。藤田以為嘯噴在今蘇門答臘島東岸,為新邦河(Simpang)河口之Seruweh邑對音。
Sekadau 《海錄》卸敖國,在戴燕(Tayan)東南,馮承鈞以為即今加里曼丹西部杜連河南岸之塞卡道(Sekadau),但對音未合。應是在此河北岸之桑高(Sanggau),其地亦稱上侯。
Selangor 《海錄》沙喇我國,舊不稱國,先隸爪哇滿者伯夷,後屬滿剌加,《鄭和航海圖》之吉令港,即在其他,今馬來半島之雪蘭莪(Selangor),參見Klaug R.條。
Selat 賈耽《四夷路程》廣州通海夷道云:”又五日行至海峽,蕃人謂之質,南北百里,北岸則羅越國,南岸則佛逝國。”質,即馬來語SeIat之譯音,意為海峽,一般以為是指新加坡海峽,伯希和考訂為滿剌加海峽,乃取其廣義,指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中間之海峽而言。《通典》卷一八八多摩長條之薩盧都思,《新唐書 • 多摩萇傳》作薩盧都,《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七多摩長國條作薛盧都,《宋會要輯稿 • 職官四》市舶司條之沙里亭, 《島夷略誌》暹國條之昔里,清代撰述之息力、息辣、實叻、口石叻等,皆為Selat對音。新加坡島,馬來語有海峽國(Negeri Selat)之名,故亦得指新嘉坡島,今華僑仍有稱新加坡為石叻者。
Selebar 《明實錄 • 太宗實錄》永樂十六年八月南渤利、失剌北等國各遣使貢方物。《明史 • 外國傳七》作失剌比,或即蘇門答臘島西岸明古魯東南之Selebar。
Sembilan 《島夷誌略》尖山,《海錄》尖筆闌山,即其音譯,馬來語義為九,尖山乃其略稱。《海錄》卷中尖筆闌山云:“在地盆山東少南,南海中小島也。”其地應為今加里曼丹島西面海上之淡美蘭(Tembelan)群島,Tambelan為 Sembilan之音轉,方位也正與在地盆山 (即今Tioman島 )東少南相合。南海中島以“九”名者,不止一處,《星槎勝覽》之九洲山,《鄭和航海圖》之九州山(山原誤作小),《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巴祿頭注中之九州山,皆為Sembilan之意譯,此九洲山或九州山則為馬來半島西岸霹靂河口外之Pulau Sembilan。 舊考有說尖山、尖筆闌指加里曼丹西北之大納吐納島 (Great Natuna)者,不足據。也有學者以為《島夷誌略》之尖山,指今菲律賓巴拉望島上Tamparan附近之曼塔林加占鋒(Mount Mantalingajan)。
Serang 《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之錫蘭山港口,此錫蘭山,非今斯里蘭卡,乃指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西北部萬丹之內港西冷(Serang),因與錫蘭為近音而誤譯。
Sesava 《東西洋考》卷二暹羅條細辭滑,今泰國北碧府之西薩瓦(Sesava)。
Seruweh 見Sebang條。
Seulawaih Agam 《鄭和航海圖》屏風山,據圖,在蘇門答臘島北端沿海一帶,即今之Seulawaih Agam山,《西洋朝貢典錄》南浡里國條之牛嶺之山疑亦指此山。
Shan 《後漢書》及《後漢書》卷六永建六年李賢注引《東觀記》之撣國。《後漢書 • 哀牢夷傳》李賢注云:”撣音擅,《東觀記》作擅字。”《通典》卷一八七作樿國,注音擅,《大平寰宇記》卷一七九作禪國,注音檀,案《寰宇記》此條盡採《通典》之文,檀字必為擅字之訛,則禪字當以音擅為是。緬甸人稱Thai族為 Shan,音與撣字相合,撣國之稱或由此而來。撣國為緬甸境內最早之國,地處今之上緬甸,屬於泰撣族,而非藏緬族,今緬甸東北隅尚為撣族居住之區。
ShinkaIi 或Shinkala,名見阿布林費達(Abulfida) 《地志》,馬黎諾里書作Cynkali,鄂多立克《行記》作Cyngilin,拉施特《史集》作Jangli,《南海志》政期離,《島夷誌略》古里佛條之僧加剌,《星槎勝覽》古里條作僧伽,《元史 • 馬八兒等國傳》作僧急里,今印度南部西岸科欽(Cochin)北面之克蘭加努爾(Cranganore)。
Shiraf 中世紀波斯灣主要貿易港,故址在伊朗法爾斯(Fars)沿海之塔黑里(Tahiri),今已廢。《諸蕃志》大食國條之思蓮,元吳鑒《清淨寺記》之撒那威,皆其音譯。《桯史》卷十一之尸羅圍,《諸蕃志》大食國條之施那幃,宋林之奇《拙齋文集》卷十六《泉州東坡叢葬番商記》之試那圍,亦為Shiraf之對音,皆以地名為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