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 Index of Place Names(Ta)                                  

pp.1053-1061

Tabay   《島夷誌略》三島條答陪,即其對音,今呂宋島北岸Bangui東北附近 Bocarut河口之 Tabay。

Tabriz  《宋史 • 大食傳》、《宋會要輯稿 • 歷代朝貢》陁婆離,又作陁婆離慈,《宋史 • 馬亮傳》作陀婆離,《諸蕃志》大食國條作陁婆離,鄂多立克《行記》作Tauris,《明史 • 西域傳四》之討來思,即其音譯,《坤城傳》又作帖必力思。在伊朗西北境,今稱大里士(Tabriz),中世紀為歐亞貿易之接觸點。

Tagaung   《元史》、《經世大典序錄 • 政典 • 征伐》緬國條、《南詔野史》之太公城,故址在今緬甸中部抹谷(Mogok)附近,相傳為緬甸最古都城。賈耽《四夷路程》安南通天竺道之悉利城,《新唐書 • 驃國傳》之悉利移城,亦在此地。此城同江頭城、馬來城、安正國和蒲甘緬王城並稱緬中五城。《漢書 • 地理志》諶離國,或在今緬甸伊洛瓦底江沿岸,可能即唐時驃國之悉利城。

Tagog   見Aparri條。

Tahiri   《島夷誌略》撻吉那,蘇繼廎以為在今伊朗法爾斯(Fars)沿海之塔黑里(Tahiri)。撻吉那應在印度,即今印度德干(Deccan)之梵語名 Dakshina的音譯,不在伊朗,其說不確。

Tajiks   一作Tazi,波斯語一種伊蘭〈Iran)種族之稱,唐時則為阿拉伯人之號。《經行記》、《新 • 舊唐書》、《嶺外代答》、《諸蕃志》、《宋史》、《遼史》均作大食,《求法高僧傳 ∙玄昭傳》作多氏,《往五天竺傳》作大實,《唐大和上東征傳》、《冊府元龜》卷九0七、《繼業行記》作大石。又《新唐書》訶陵傳別有一大食,《宋史 • 闍婆傳》謂汎海五日之大食國,則此大食國應在南海。考馬來語(Malais)謂海為tajik,又轉而為 Tumasik,即新加坡與柔佛之合稱,《島夷誌略》譯作單馬錫者是已,此一大食疑指其地。又有人謂前一大食為條支之對音,而以其地在今之伊拉克(Irak)國者。

Takang   見Samarang條 。

TakoIa   亦作Takkola,名見托勒密《地理志》,故址在今泰國南部馬來半島西岸,舊考有以為即今帕克強河 (Pakchan R.)口;今塔庫巴(Takuapa);及今董里(Trang)諸說,董里一說近多為學者所主張。《新唐書 • 單單傳》、賈耽 《四夷路程》之哥谷羅,《宋史 • 天竺傳》之葛古羅,或與 Takola同為一地。《梁書 • 中天竺傳》云:”吳時扶南王范旃遣親人蘇物使其國,從扶南發,投拘利口,循海大灣中,正西北入,歷灣邊數國,可一年餘,到天竺江口,逆水行七千里乃至焉。”《南史》、《文獻通考》卷三三八天竺條,因本《梁書》,故所載相同。拘利口當即《南州異物志》及《神丹經》之句稚江口。烈維(S. Levi)將《梁書》”投拘利口”之“投拘利”識為一地名,並以為即托勒密之 Takola,學者多從此說,至今猶然。據《水經 • 河水注》引《扶南傳》云:”發拘利口,入大灣中,正西北入,可一年餘,得天竺江口。”拘利一名,初見於此,原作“拘利”,《梁書》即本康泰書。又《太平御覽》卷七八九、卷七九一、《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九尾僕條引康泰《扶南土俗》,《太平御覽》卷七八八引《隋書》,《通典》卷一八八、《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七、《文獻通考》卷三三二之邊斗條,《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七薄頰洲條所載,皆作“拘利”,未見有作“投拘利”者,是知《梁書》之“投"字,如非為動詞,必係衍文,而“投拘利”一名,自當可廢,不能僅持其對音,而牽強比附也。

Takuatung  《鄭和航海圖》之獨掛頭,即其音譯,今泰國南部馬來半島西岸之 Takuatung山。

Talatcheri   《海錄》打拉者,即其音譯,今印度南都西岸馬埃(Mahe)西北之Talatcheri。

Tamalites   見Tamralipti條 。

Tambelan   《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順風相送》爪哇回靈山來路條、福建往爪哇針路回針條、浯嶼往杜蠻饒潼回針條之塔林嶼,《順風相送》浯嶼取諸葛擔籃條淡勿蘭州府,均其譯稱,今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島西部海上之淡美蘭群島(Tambelan Is.) ,《元史∙史弼傳》之橄欖嶼,亦指此地。參照Sembilan條 。

Tambralinga   名見1230年斜仔石柱梵文銘,Tanjore碑作Damalingam。《諸蕃志》、《事林廣記 • 方國類》、《南海志》之單馬令,《島夷誌略》丹馬令,皆為此名之對音,其地在今泰國南部馬來半島六坤附近,即昔之 Nagara Sri Dharmaraja,梵語此言“吉祥法王城”,《爪哇史頌》 作Dharmanagari,暹羅語今名那空是貪瑪叻(Nakhon Si Thammarat),六坤(Nakon)為其省稱。Nakhon、Lakon、Ligor,均由梵文Nagara轉變而來,意謂城也。《新唐書 • 訶陵傳》、《唐會要》卷九九之曇陵,亦指此地,乃 Tambralinga之省譯。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之丁流眉,《文昌雜錄》、《宋會要輯稿 • 歷代朝貢》之丹流眉,《宋史 • 外國傳五》作丹眉流,《文獻通考》卷三三二作州眉流,疑誤丹作舟,而又轉為州。眉流應為流眉之倒誤。《嶺外代答》卷二真臘國條、《宋史 • 真臘傳》、《諸蕃志》、《南海志》之登流眉,即昔之 Sri Dharmaraja城,與單馬令同為一地。

Tamiang    名見《爪哇史頌》,《馬可波羅行記》作Dagroian,Dangroian,Angrinan,《島夷誌略》、《星槎勝覽》、《西洋朝貢典錄》之淡洋,《元史 • 成宗本紀》元貞元年作毯陽,均其音譯。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塔米昂(Tamiang)河一帶。《星槎勝覽》云:”其處與阿魯山相連,去滿剌加三日之程”。《西洋朝貢典錄》蘇門答剌國條亦云:”又五更至阿魯國之港,又十更至淡洋。”故淡洋應在阿魯之西,黃省曾列入占城國條中,有誤。

Tamralipti   《希臘古地志》Tamalites,《佛國記》作多摩梨帝,《西域記》作耽摩栗底(Tamalipti),《求法高僧傳 • 大乘燈傳》作耽摩立底,在恒河支流胡格利(Hugli)河入海處,今塔姆盧 (Tamluk)附近。《水經注 • 河水注》引康泰 《扶南傳》謂恒水江口有國,號擔袟,屬天竺,《太平御覽》卷三四七引《吳時外國傳》之摸趺國,又卷七八七引康泰《扶南土俗》之橫跌國(鮑本作橫趺),皆是一名之異寫,實為一地,亦即《西域記》之耽摩栗底。

Tana    名見《馬可波羅行記》,拉施特書作 Konkan-tana,伊本拔都他《行記》作 Kukin
Tana,《南海志》靼拿,《元史 • 世祖本紀》至元二十八年,詔回回人以答納珠充獻。靼拿、答納皆Tana對音,即今印度西海岸孟買東北,薩爾塞特(Salsett)島之塔納(Tana)。

Tanggerang   《諸蕃志》蘇吉丹條東峙,為闍婆之屬國,或即今印尼度亞西爪哇雅加達西南之文登(Tanggerang)。

Tanjong Burong   《鄭和航海圖》、《順風相送》各處州府山形水勢之圖條、《指南正法》浯嶼往麻六甲針路及回針條之馬鞍山,據《航海圖》在龍牙門內,或謂即新加坡南巴塔姆(Batam)島東北之鳥岬(Tanjong Burong),一名豬岬 (Tanjong Babi)。今猶稱馬鞍山,為船舶航行之望山。

Tanjong Datu   《島夷誌略》都督岸,即今加里曼丹島西北端之達土角(Tanjong Datu),與都督岸音義皆相類。《鄭和航海圖》、《西洋朝貢典錄》爪哇國條之東蛇龍,《順風相送》福建往爪哇針路條亦作東蛇龍,靈山往爪哇山形水勢法圖條又作殺蛇龍,浯嶼往杜蠻饒潼條作龍蛇山,疑應作蛇龍山,苧盤往文萊條作東西蛇龍山,番名單戎獨山,此蛇龍山據《航海圖》,在加里曼丹島附近,殆為都督岸之異稱,單戎獨山即 Tanjong Datu之音譯也。

Tanjong Pautuman   《諸蕃志》蘇吉丹條之保老岸山,並謂“番舶未到,先見此山,頂聳五峰,時有雲覆其上。”《東西洋考》亦載有保老岸山,西洋針路條注云:”山與吉里問相對,俗訛呼巴哪大山”。《順風相送》作吧哪大山。吉里問即今中爪哇北面海上之卡里摩爪哇群島(Karimon-Java Is.),與其相對之山,必為中爪哇北部之木里奧山 (Gunung Murjo),此山高五千八百餘英尺,共有十峰,夏德、柔克義在英譯《諸蕃志》中考訂保老岸山為 Tanjong Pautuman,應是木里奧山之異稱。

Tanjongpura   《爪哇史頌》作Tañdjunnagara,《諸蕃志》蘇吉丹條作丹戎武囉,本條原注又作丹重布囉,《南海志》作單重布囉,均為其對音,蓋爪哇語今加里曼丹島之稱。《島夷誌略》重迦羅條、《星槎勝覽》重迦邏條、《西洋朝貢典錄》爪哇國條之丹重,藤田豐八、柔克義皆視為《諸蕃志》丹重布囉一名之省譯。但據三書所載,當在東爪哇或爪哇島以東,不應在加里曼丹島。今龍目島(Lombok)有港名 Tanjong,丹重或為此港之對音。

Taruma    名見爪哇茂物附近發現之古石刻碑文,《新唐書 • 單單傳》、《通典》卷一八八丹丹條、《文獻通考》卷三三二丹丹條之多羅磨,《通志》卷一九八•四夷五丹丹條作羅摩羅,前一羅字疑前脫一多字,《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七旦旦國條作多羅磨羅國,後一羅字疑衍,即其對音。今爪哇有河名Tjitarum,Tji意為河,Tarum為 Taruma之略,此言木藍,即其遺稱。此國四世紀時為西爪哇之強國。多羅摩一名,或因印度南端科摩林角北十英里之多羅摩補羅(Tarumapura)而取,此城是印度燒珠貿易之中心。

Tau   《鄭和航海圖》馬鞍山,據圖,在孫姑那(今宋卡)以北暹羅灣西面海上,或即今潘甘島以北之陶島(Tau Koh) 。

Taungu   見 Toungoo條 。

Tauris   見 Tabriz條。

Tavoy    賽勒比《行記》作 Tawāhi ,《島夷誌略》淡邈,《鄭和航海圖》有打歪、打歪山、打歪嶼,鄭曉《四夷考》、《寰宇通志》、《明一統志》、《明史 • 外國傳七》之打回,《海錄》烏土條之佗歪,均為其對音,今緬甸南部丹那沙林區之土瓦(Tavoy)。《航海圖》之打歪山即指土瓦角(Tavoy pt.),打歪嶼即土瓦灣以南之土瓦島。土瓦一名,孟語作Thawai,泰語作Tavai,緬語作 Dhe-We,明代之打回,似本泰語。《隋書 • 真臘傳》之陀桓,《通典》卷一八八、《舊唐書 • 真臘國傳》之陀洹,《新唐書 • 訶陵傳》作陀洹,又曰耨陀洹,《真臘傳》又作乾陀洹,《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七作褥陁洹,《文獻通考》卷三三二訶陵條作真陀桓,《諸蕃志》真臘國條屬國中之杜懷,或均指此地。

Tayan   《海錄》戴燕,殆其音譯,即今加里曼丹島西部杜連河北岸之塔延(Tayan)。

Tekong  《鄭和航海圖》官嶼,據圖,官嶼有三:一在蘇冂答臘島東岸海上,邦加島之西北,參見Sinkep條;一在馬爾代夫群島,參見MaIe條;一即此嶼,在新加坡海峽東端,柔佛河口外之德公島(Pulau Tekong)。《順風相送》滿喇咖回廣東針路條之官嶼,亦指此島。

Tenasserim  《太平御覽》卷七八八引《南州異物志》作典遜,《神丹經》同,《洛陽伽藍記》卷四云:”句稚國北行十一日至孫典國。”孫典,顯為典孫之倒誤。《太平御覽》卷七九0引《南州異物志》云:“句稚去典遊(或作與遊)八百里,”典遊或與遊乃典遜形近之訛,又卷九八二引《南州異物志》作“霍香生曲遜國,屬扶風",據《法苑珠林》卷四九華香篇第三三引《南州異物志》:“霍香出典遜,海邊國也,屬扶南。"則曲遜當為典遜,扶風當為扶南之誤。《太平御覽》卷七八八、《藝文類聚》卷七六引竺芝《扶南記》,《太平御覽》卷五五六、卷七一九、卷九八一,《北堂書鈔》卷一四八、《北戶錄》卷三、《法苑珠林》卷四九華香篇引《扶南傳》、《太平廣記》卷四八二引《窮神秘苑》,《太平御覽》卷七八八引《唐書》亦均作頓遜,《通典》卷一八八、《太平寰宇記》卷一七六、《文獻通考》卷三三一作頓遜,一曰典遜。典遜、典孫、頓遜,殆為一地之異譯。其地在今緬甸南端之丹那沙林(Tenasserim)附近。此地區孟語名 Naukasi,為其最古之名,暹語作 Tanaos,《四夷館考》暹羅條、《東西洋考》卷二暹羅條之倒腦細為其對音,馬來語作 Tanah Sari,意為“花地”,《鄭和航海圖》之答那思里為其對音。《諸蕃志》云:”注輦國,北至頓田三千里。”馮承鈞疑“頓田”為“頓遜"之訛,是。

Tendong 《梁書》、《南史》、《通典》卷一八八、《通志》卷一九八、《文獻通考》卷三三二、《隋書 • 婆利傳》、《舊唐書 • 婆利國傳》丹丹,《新唐書 • 南蠻傳下》作單單,《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七作旦旦,《唐會要》卷一00金利毗迦條有日亘國,應為旦旦國之誤,單單、丹丹、旦旦似為一地,但為何地之對音,尚不能確定。有的學者以為在馬來半島東岸距吉蘭丹河口約十餘英里,距哥打巴魯(Kota Baru)可五六英里之Tendong地方。但亦有考定在今馬來半島西岸之天定(Dindings),或在今新加坡附近諸說。皆不能必其是也。惟其地應在馬來半島,似已無疑。舊考有以為在納吐納(Natuna)島者,實誤。《寄歸內法傳》之呾呾洲,有的學者以為與丹丹、單單、旦旦均為一地之異譯,按義淨所記十一洲之次第,乃自西至東,呾呾洲在婆魯師洲、末羅游洲、莫訶信洲、訶陵洲(Java)之東,據此當在今爪哇以東尋之,與馬來半島之丹丹、單單、旦旦並非一地也。《太平御覽》卷七八七引康泰《扶南土俗》之躭蘭洲,或以為即《梁書》之丹丹。

Tenggol  《鄭和航海圖》、《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順風相送》、《指南正法》之斗嶼,據《航海圖》在丁加下路及彭杭之間,即今Pulau Tenggol,馬來語意謂愚島,自崑崙山(Pulau Condore)至彭亨一帶,此為重要望山,島上有山,高九百三十英尺,於晴天三十英里外便可望見,故向為舟師之目標。

Ternate  《東西洋考》東洋針路條千子智港,《指南正法》作千仔致大山,《海島逸志》澗仔低,即今印度尼西亞馬魯古群島之德那第港(Tern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