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1069-1071
Vanavasi 托勒密《地理志》作 Banauasei,阿爾伯路尼(Al-Beruni)《印度志》作 Banavas與 Vanavasi,南齊僧伽跋陀羅譯《善見毗婆沙律》卷二之婆那婆西,殆為此國名見於我國載籍之最早者,《島夷誌略》作巴南巴西,又同書大烏爹條之巴南,疑為巴南巴西之略稱。在今印度卡納塔克邦 (Karnataka)卡爾瓦爾(Karwar)東南。
Vandan 《南海志》團山。《島夷誌略》交趾條斷山,《元史 • 安南傳》作屯山,《東西洋考》卷一交趾條作雲屯山,《寰宇通志》謂此山“在新安雲屯縣大海中,兩山對峙,一水中通。陳李時(1010-1388年)蕃國商船多聚於此。”雲屯,今名文海(Van Hai),為越南北部海防港外下龍灣(Vung Halong)東北一海島名。《安南圖志》之雲屯州海門,《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雞唱門即雲屯海門,皆指此地。
Varella 《島夷誌略》、《星槎勝覽》、《鄭和航海圖》、《西洋朝貢典錄》爪哇條之靈山,《東西洋考》作靈山,卷九祭祀條又作靈山石佛頭,《海語》作大佛靈山,《順風相送》作靈山,亦作靈山大佛,福建往爪蛙針路條又作大佛山,《指南正法》作靈山大佛,在今越南中部最東端之華列拉岬(Cape Varella)。此岬因山頂一石似佛頭,故稱靈山大佛,海舶往來,以此為重要望山。賈耽《四夷路程》門毒國,應在此岬一帶。
Vbolla 亦作 Ubullah,名見伊本拔都他《行記》,賈耽《四夷路程》烏剌,即今波斯灣頭之 Al-Vbullah。
Vengurla 亦作 Vingoorla,《海錄》孟婆羅國,在印度南部西岸,今果阿(Goa)西北之文古爾拉(Vengurla)。
Verawal 《島夷誌略》之華羅,藤田以為即《嶺外代答》之南尼華囉國,為 Naharawara之省譯,本胡茶辣都城名,故地在今卡提阿瓦半島南部松納特港。案此港西北三英里有名佛臘伐耳(Verawel)者,亦為一古港,《島夷誌略》之華羅殆指此地,蓋汪大淵西遊時,松納特式微己久,佛臘伐耳較其良好,汪氏艤舟之港,似即此港,兩港並非一地,故《誌略》不載南尼華囉,而書華羅也。
Vigan 《東西洋考》呂宋條,東洋針路條密雁港,《順風相送》亦作密雁,《指南正法》作密岸,即今菲律賓呂宋島西北之維甘(Vigan)港。
Vijaya 毗闍耶,名見《美山碑》,此言勝利,為占城之中部地區名,當越南義平省南部(原平定省)之地,都城亦名毗闍耶(Vijaya),越南史籍名之曰佛誓、曰闍盤,《宋史 • 占城傳》、《宋會要輯稿 • 蕃夷四》、《文獻通考》卷三三二占城條之佛逝即其譯音,《新唐書 • 環王傳》謂王別居曰齊國、曰蓬皮勢,《諸蕃志》占城國條、《島夷誌略》賓童龍條作寶毗齊或毗齊(如寶字應屬上讀時),齊國一名,疑有奪誤,或為毗齊之誤,毗齊、皮勢皆毗闍耶之異譯,蓬與寶則為 po之對音,蓋為一尊稱。故地在越南義平省安仁境內,其港口即今之歸仁。《宋史 • 占城傳》云:本國舊隸交州,後奔於佛遊,北去舊所七百里。佛遊,當為佛逝之誤。《諸蕃志》占城國條謂國都號新州,《南海志》有新州、舊州,《島夷誌略》占城條作地據海沖,與新舊州為鄰,《元史 • 占城傳》作大州,新州、大州皆應指中部之都城佛逝,以對北部之舊州即今廣南之茶橋而言。
Vijayanagar 《島夷誌略》馬魯澗,即其譯稱,十四世紀時為南印度之一大國,在今貝拉里 (Bellari )西北通加巴德臘(Tungabadra)河南岸維查耶納伽爾 (Vijayanagar))地方。此國為桑伽馬(Sangama)之子訶里訶羅(Harihara,1336-I357 年)所建,後擴展其勢力,北至克里希納(Κrishna)河 ,南抵科佛里(Kaveri)河附近。一三四0年 (後至元六年)汪大淵遊歷此國時,正當其初興之際,比一四二0年意大利旅行家尼科羅 ∙孔第訪問此國早一百二十年。
Visaya 或作Bisaya,《諸蕃志》、《宋史》、《文獻通考》、《島夷誌略》之毗舍耶,樓鑰《攻媿集》卷八十八《敷文閣學士汪公(大猷)行狀》作毗舍邪,皆其對音,菲律賓古民族之一,或指徙居我國台灣西南海岸之菲律賓人。
Vizagapatam 亦作 Visakhapatam,今印度東岸之維沙卡帕特南。向達以為即《鄭和航海圖》之骨八丹。據圖,骨八丹在烏里舍城之南,加寧八丹之北,但維沙卡帕特南在加寧八丹之南,與圖方位不合。《南海志》之毗沙弗丹,疑為此名之音譯。
Vyadhapura 梵語意為“獵人之城”,即《新唐書 ∙扶南傳》之特牧城。特牧為吉蔑語 Dmak、 Dalmak之對音,與Vyadhapura意同,故地在今柬埔寨國都金邊城東南波蘿勉省巴普農(Baphnom)與巴嵐 (Banam)附近。《舊唐書 ∙真臘傳》之婆羅提拔,或即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