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指南針於導航的國度:據北宋朱彧《萍洲可談》[約宣和元年(1119)成書]所載,早在 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前﹐中國舟師已在航海中啟用羅盤。

中國也是最早用文字記錄羅盤針經導航行程的國家:早在元代,周達觀《真臘風土記》記及成宗元貞二年(1296)由明州赴真臘一事,保存了用羅盤干支法標示的針路記錄。隨後,明洪武間閩籍船工《三十六姓所傳針本》記載了經釣魚嶼往琉球的針路,鄭和艦隊《鄭和航海圖》、黃省曾《西洋朝貢典錄》、陳侃《使琉球錄》等,也不斷出現中國水師在包括南海、東海諸島的東、西洋間航行的針路記載。

就目前流傳的圖書來看,明佚名《順風相送》是中國古代現存最完整的舟子船工海道針經抄本。不過,其最初編輯時間雖早,唯最後完全成書卻晚,約在十六世紀末期。而據許多書籍所載,吳朴的《渡海方程》才是中國最早成書、刻印的首部海道針經版本。

吳朴(約1500-1570)是福建漳州詔安人氏,他的《渡海方程》刊刻於明嘉靖十六年(1537),記及古代東、西兩洋的海路、針經和自己的海事、海防卓見。但該書已佚,只由董穀的《碧里雜存》略知其概,另有赴琉球、日本的部分針路因鄭若曾《籌海圖編》等轉載而得以保存下來。此外,吳朴的另一部著作《龍飛紀略》則全帙完好,載有不少中國四裔陸海交通的重要史料。

鑒於古代海道針經對中國航海交通史、海疆史地研究的意義日趨重要,我們乃着手編撰《渡海方程輯注》一書。書名所謂“渡海方程”既作為明清以來所有海道針經、針路簿、水路簿或更路簿等的通名,又指吳朴《渡海方程》的專名。據此,全書共分“上編 漢文古籍所載的海道針經”、“下編 吳朴及《渡海方程》資料”兩大部分及附錄。上編除略舉《武經總要》、《萍洲可談》等八九種初載羅盤導航一事的記載外,分〈東洋針路〉、〈西洋針路〉二目,按地區羅列自《真臘風土記》至清末民初更路簿共約四十多種圖書關於對外航程的記載,末附“古代針路主要地名注釋”。下編則是專屬吳朴《渡海方程》一書的資料輯佚,包括明清載籍所記的吳朴及《渡海方程》、吳朴《龍飛紀略》的中外陸海交通史料及現代報刊論述的吳朴及《渡海方程》。附錄有四種:〈古航海圖選〉、〈引用古籍舉要〉、〈參考文獻目錄〉、〈中國古代海路交通大事表〉。

本書輯注者陳佳榮、朱鑒秋二人,均長期從事中國古代航海交通之研究。前者編撰有《古代南海地名匯釋》、《中外交通史》、《歷代中外行紀》等,後者編撰有《新編鄭和航海圖集》、《百年鄭和研究資料索引(1904-2003)》等。兩人自1987年參加泉州市舶司建立九百周年學術研討會相識,又曾在蓬萊、昆明、上海、寧波諸處聚會,同任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顧問,相互切磋、交流無間。此番大家更一起合作編撰本書,雖有初步分工(上編輯注:朱鑒秋;下編輯注:陳佳榮),卻又不分彼此、互補共融。

此書在策劃過程中,承香港海外交通史學會譚廣濂、錢江等先生鼎力協助。全書初步編輯後,又由周茹燕女士通力校閱,令錦上添花。復蒙上海中西書局及秦志華先生大力支持,終令該書得以早日面世,和海內外廣大讀者見面。在此,我們謹致以衷心的銘感。

茲將本書的編例簡述於下:
(一)本書輯錄的漢文古籍至1912年前止。
(二)所錄古籍內容均加標點。凡原著或舊編者的注文用( )表示:本次編輯新加的標注用[  ]表示。
(三)針路往來國家、地區的名稱均用古代的稱謂或自然地理名稱,不涉及現代國家的疆域。
(四)上編針路主要地名集中注釋,以拼音為序,附於該編之後。
(五)對全書所輯內容中有關的專業詞匯、歷史人事及文字校勘等,以腳注的形式作必要解釋。

總之,本書策劃、輯注、校閱、出版者,已盡心用力推出是作,以饗廣大讀者,並謹俟四方大家的嚴厲批評,是所至盼並預致衷心銘感。

陳佳榮    朱鑒秋

2012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