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陳佳榮〈牛津藏《明代東西洋航海圖》姐妹作 ─ 耶魯藏《清代東南洋航海圖》推介〉
[撰於2013年9月30日,刊於《海交史研究》2013年第2期(2013年10月)]
附錄一 《清代東南洋航海圖》調序後的全部圖幅:
第一部分 〈南澳、太武、東湧往來雙口、高麗、五島〉
第二部分 〈太武、南澳往來新州、崑崙、暹羅灣〉
附錄二 《清代東南洋航海圖》調序後的全部內文
正文:
〈牛津藏《明代東西洋航海圖》姐妹作 ─ 耶魯藏《清代東南洋航海圖》推介〉
錢江、陳佳榮
A Discussion on the Qing Navigational Map Book Kept at Yale University
Qian Jiang & Chen Jiarong
文章摘要:
本文介紹了流落海外一百多年的中國清代前期東洋、南洋航海圖冊(現存美國耶魯大學圖書館),將該圖冊的122幅圖、文全部予以公佈,並對圖冊內容、著作時間及作者籍貫略加考察。
關鍵字:
清代航海圖冊 東洋 南洋 耶魯大學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amines a Chinese navigational map book of early Qing kept at the Yale University Sterling Memorial Library. It is a map book dealing mainly with the so-called Eastern Ocean and Southern Ocean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it was taken away from a Chinese trade junk by the British navy in 1841. Apart from publicizing the full 122 maps together with all the annotations in the map book, the authors make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into a number of issues, such as the contents, the formation period, as well as the possible origin of the author.
近年來,塵封於部分中外著名圖書館的中外交通古地圖不斷湧現,有發現、有輯佚也有回歸故國,萬紫千紅,目不暇給。繼明喻時(?)《古今形勝之圖》、清《古航海圖》後,《大明混一圖》、朝鮮《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元清濬《廣輪疆里圖》、明《蒙古山水地圖》,以及長期流落海外的《明代東西洋航海圖》均重見天日。現在要介紹的是另一滄海遺珠 ─ 耶魯大學圖書館收藏的《清代東南洋航海圖》[注1]。
一、《清代東南洋航海圖》由來與面世
本文所謂《清代東南洋航海圖》(下或簡稱“本圖”),係筆者所命名。該圖為清代中國民間人士佚名所編繪,原用作國內外航海之指南,在1840-1842年鴉片戰爭期間,於1841年被英國海軍軍官從一艘中國商船上搜掠而得,此後輾轉流落至美國,原圖存於耶魯大學斯德林紀念圖書館(Sterling Memorial Library of Yale University)。1974年,台灣留美學者李弘祺發現此圖;後於1997年在台北、北京發表文章予以介紹,命該圖作《中國古航海圖》[注2]。接著,台灣學者陳國棟也發表論文,稱其為《東亞海岸山形水勢圖》[注3]。此後,2010、2012年先後在台灣舉行過兩場相關的學術討論會,提供論文或發表論文的有李弘祺[注4]、John Wills[注5]、鄭永常[注6]、丁一[注7]、湯熙勇[注8]、Stephen Davies[注9]、Geoff Wade[注10]等。
因論者增加,本圖的名稱也漸多,諸如《中國古航海圖》、《中國古航海圖集》、《十九世紀中國航海圖》、《東亞海岸山形水勢圖》、《清代唐船航海圖》、《耶魯藏清代航海圖》,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而筆者所持本圖的高清電子版,則標注《中國北直隸至新加坡海峽航海針路圖》。
筆者之所以稱本圖為《清代東南洋航海圖》,乃因其全部篇幅除中國東、南海岸外,海外地區包括了東洋的日本、朝鮮以至菲律賓,及原屬西洋而在清代已稱南洋的越南、柬埔寨和暹羅。此名與牛津藏《明代東西洋航海圖》(the Selden Map of China)可以互為伯仲,既有朝代之別,又反映清代東西洋的地理概念已向東西兩面大為擴展、南洋一名廣泛使用的事實。
鑒於本圖一向未得公開,由離開故國的一個多世紀內,長期默默地被塵封在耶魯大學圖書館的一角。自經發現,過了二十餘年學界方得其訊息;又再過去近廿載,圖幅始終在少數學者手中流傳,令世人不得窺其全豹。我們認為,中華瑰寶應該早日回歸祖國,學術公器須由眾人共研。就算離國四百載的《明代東西洋航海圖》,由2008年發現,僅歷三年也已上網,是為全世界文化界的共同財富。因此,筆者乃隨文附錄本圖的全部篇幅(122幅)。此舉主要目的在於公佈全圖,令全國乃至全球讀者可以共同欣賞、研究。此外,筆者也略盡綿薄,在文中增補部分原流傳電子檔案漏影的兩頁,調整原影件的圖序,排出原圖的全文,展開初步的考證,殷俟各國、各地區的行家裏手不吝斧正。
二、《清代東西洋航海圖》的內容概要
關於本圖,最初發現者李弘祺教授曾多番撰文論述,而在2012年又有一較概括的介紹,茲引錄如下:“美國耶魯大學所藏中國古航海圖集:美國耶魯大學史德林紀念圖書館(Sterling Memorial Library)是耶魯大學的總圖書館,藏書豐富。學者李弘祺在1974年發現館藏的一份中國古航海圖集,根據圖書館記錄,這套地圖是鴉片戰爭期間英國海軍軍官1841年在一艘中國的通商帆船上扣押的一批地圖,這些海圖是當時中國水手航行的導引憑據,上面指出海岬與島嶼的形狀,及其在羅盤上的方位。耶魯的航海圖集總數超過120幅,涵蓋的範圍從日本長崎乃至馬來半島,大致等於中國一般通商帆船的航行範圍。這些地圖共同構成一段海岸線的完整地圖,從北緯三十二度四十五分、東經一百二十九度五十二分至北緯七度十分、西經一百度三十五分。這幅地圖的目的顯然是引導航行於陸地視線範圍內的水手,協助他們順利駛入港灣。幾乎每一幅地圖都附有注解,包括海水深度、沙岸位置、暗礁或岩石、可見的建築物,以及具有辨識效果的自然地標,例如高大的棕櫚樹、遠方特色鮮明的高山、當地景色的主要色彩等等。簡言之,大部分的地圖都採取繪畫的形式,描繪出港口與沿岸的形貌。”(李弘祺,2012)[注11]
航海圖冊的扉頁為一張英文手寫的簡介,估計是早年耶魯大學圖書館收藏此航海圖時某位圖書編目工作人員留下的手跡。該英文簡介字跡潦草,某些單詞難以辨認,感謝新加坡東南亞研究院的韋傑夫教授(Prof. Geoff Wade)幫忙辨識,並將整理後的英文简介全文通過電子郵件傳給筆者。現將全文翻譯如下:
「本航海圖冊係1841年“英國皇家先驅者號”(H.M.S. Herald)戰艦上的Philip Mease從一艘載重量為400至500噸的中國商船上掠走的物品。當時,這艘中國商船正從中國北直隸海灣航行前往新加坡海峽,“英國皇家先驅者號”將這艘中國帆船作為戰利品而扣押,據為己有。當時,諸如此類的航海圖是中國水手賴以從華北航行數千英哩前往新加坡的唯一指南。此海圖上畫出了许多不同的海岬和島嶼,同時標注出羅盤針經的航行方向,因為在海上航行的帆船一般是沿岸航行的。自從1840年至1843年的那場戰爭之後,通過與英國人的交往,中國人逐步地意識到英國人所繪製航海圖之精良。所以,現在許多中國的船長都在想方設法地搜尋英國人的海圖。於是,類似本航海圖冊這樣的由中國民間人士繪製的海圖漸漸地為人們所遺棄,或許不久之後就會成為珍奇異品。」
該圖冊原來只有刻錄成光盤的電子版本在少數學者中流行,但各人所持檔案的編碼有些許出入。筆者手頭的圖幅影版本來只有121頁,除一頁英文說明外,全部圖幅才120幅。在編輯過程中,因發現可能有錯漏,而且頁碼次序凌亂,未按中國海岸地區順序排列,或同一地區圖幅相互割裂,難以卒讀;故特別商請在耶魯大學訪學的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博士生尤雲弟先生幫忙重新拍攝全圖,謹致衷心的謝忱。至於如何向世人推介,則完全決定於筆者的意願。根據核對,現已查明藏於美國耶魯大學斯德林紀念圖書館的這本古航海圖冊,不計封面或封底,全部圖幅123,其中英文說明1頁,中文圖說合共122頁。為方便研究,我們不改變原流傳電子檔案的頁碼,將補拍漏載的兩幅圖稱為“補p122”、“補p123”。同時,我們又重定圖序,酌情參照航海針路,由北往南重新排列,改名《清代東南洋航海圖》,全部予以刊載。新排訂的順序,以南澳(佔8幅)、太武(佔4幅)、東湧(佔4幅)為始發點,分成兩段來排列圖、文,即“南澳、太武、東湧往來雙口、高麗、五島”;“太武、南澳往來新州、柬埔寨、暹羅灣”。據我們所考,本圖南航只到暹羅灣為止,並未載及馬來半島南部或新加坡;唯在東洋航線,於北太武一頁間中提及往雙口-雞嶼(在菲律賓馬尼拉灣)針路(原圖P52)。[注12]這兩段所排文字相當於東、南洋或原東、西洋兩種航線,每段所含圖幅分別為62、60幅,由北往南正好與中國海岸線及東北至朝、日和西南抵越、泰的航線相契合。
本文重新排列的順序如下:
第一段:原圖pp.104、103、102、105、112、113、107、106、109、108、111、110、115、114、116、補p122、補p123、119、117、118、121、100、120、101、98、99、96、97、90、94、95、93、92、91、86、89、88、87、84、85、82、83、80、81、43、45、42、44、46、47、52、53、54、55、56、57、58、59、60、62、63、40。
第二段:原圖pp.49、48、51、50、61、41、39、38、37、36、34、35、 33、31、32、30、29、28、27、26、25、24、23、22、21、20、19、18、17、16、15、14、13、12、11、10、9、7、8、6、5、4、3、2、79、78、77、76、75、74、73、72、71、70、69、68、67、 66、65、64。
下面將圖幅文字按其所屬大致地域略為分配排列,以觀其序(區劃反映歷史、地理情況,不涉及現今領土、領海問題):
(一)南澳、太武、東湧往來雙口、高麗、五島:
【日本五島、對馬及朝鮮半島】(4幅)
【遼東半島南端及附近】(4幅)
【渤海灣西北部】(4幅)
【山東半島東端】(4幅)
【山東半島西南部】(4幅)
【江蘇北岸及長江口外】(3幅)
【江浙間嵊泗列島一帶】(5幅)
【浙江普陀及舟山一帶】(5幅)
【浙江台州灣外至閩、浙交界】(6幅)
【福建羅源灣外東引島一帶】(4幅)
【閩江口外及南面】(4幅)
【福建湄洲灣一帶】(3幅)
【福建北、南太武一帶】(6幅)
【南澳島及閩粵交界】(6幅)
(二)太武、南澳往來新州、柬埔寨、暹羅灣:
【福建北太武一帶】(4幅)
【廣東南澳一帶】(4幅)
【粵東南岸外及東沙】(7幅)
【廣東珠江口外一帶】(4幅)
【海南東北岸外】(4幅)
【海南東南及南岸外】(5幅)
【海南南岸至越南中部海岸間】(7幅)
【越南新州港外一帶】(7幅)
【越南東南岸外一帶】(4幅)
【越南崑崙島一帶】(3幅)
【越南、柬埔寨西南岸外】(7幅)
【暹羅灣及沿岸一帶】(4幅)
圖幅中向北、向南所經的部分地點及大致路向是:
1、北線:南澳(汕頭東岸外)─銅山(漳州東山島)─南太武(廈門南面)─北太武(在金門)─湄洲(莆田南岸外)─東湧(羅源灣外東引島)─溫州(溫州灣外)─普陀(寧波東面岸外)─盡山(嵊泗列島的陳錢山)─茶山(長江口外佘山)─海州(連雲港)─水靈山(山東西南靈山島)─荖山(山東西南嶗山)─蘇山(山東東端南岸外)─青山頭(成山頭)─長山島(山東東北岸外長島)─鐵山(遼東半島西岸老鐵山)─里順口(遼東半島旅順)─南高麗(朝鮮半島南岸)─水慎馬(Tsushima,日本的對馬島)─五島(Goto-retto,日本長崎岸外的五島列島)。
2、南線:北太武─南澳─甲子瀾(汕尾東南的甲子港)─南澳氣(東沙群島一帶)─弓鞋山(珠江口外鞋洲)─魯萬(伶仃洋外老萬山)─烏豬(上川島東岸外烏豬洲)─七州(海南島東北岸外)─銅鼓(海南島東岸)─大州(海南島東南岸外大洲島)─崖州大山(海南島南岸)─萬里長沙、石塘(西沙、南沙群島一帶)─尖筆羅(即占不勞,越南的Champa島)─外羅(越南中部海岸外的Re島)─新州(原占城國都,在越南安仁北面的Cha Ban廢址)─大佛(即大佛靈山,越南的Cap Varella一帶)─煙筒(越南中部海岸Xuan Dai岬一帶)─校柸(越南歸仁港東面Phuong Mai一帶的海角)─假亻南亻貌(越南東岸的Ben Hoi灣一帶)─羅灣頭(越南Phan Rang南面的Padaran角,一作Ga Na角)─占城大山(在越南南岸的Phan Rang一帶)─赤坎山(在越南南岸Ke Ga角附近,一說在Phan Thiet一帶)─覆鼎(在越南東南部的Cap Saint Jacques附近)─鶴頂(或專指覆鼎三山之一的Nui Vung Tau)─大崑崙(越南東南岸外的Condore島)─真蒣(又作真慈、真糍﹑真薯﹑真嶼﹑大真嶼﹐指中南半島南岸外的Obi島,或稱快島﹑薯島)─假蒣(又作假慈、假糍﹑假薯﹑假嶼﹑小真嶼﹐指中南半島南岸外的假奧比即Fausse Obi島,或稱最島)─大橫(或指柬埔寨的土珠島,即Poulo Panjang;一說為泰國的Ko Kut [注13])─小橫(或指柬埔寨的Wai島;一說為泰國三個小島:Ko Rang、Ko Kradat、Ko Hmak[注14])─筆架山(在Bangkok灣內,或即Khram島;一說指Kao Haad Yao[注15])─龜山(即Sam Roi Yot三禮育山[注16])─陳公嶼(在Bangkok灣內的Lan島)─犁頭山(或即泰國芭提雅附近的Bang La Mung[注17])─竹竿嶼(在泰國曼谷灣,或指Sichang島,或指湄南河口的Paknam)─望高山(又作望高西、彭坊西、彭亨西,或指龍仔厝即Samut Sakhon;一說為Bang Plasoi[注18])─萬佛稅(一說華人稱望高西即Bang Plasoi為萬佛歲[注19];唯本圖似析為二地,依其方位萬佛亦得為閩南語磅礡即Bang Bo區之對)。
由每幅內容在地名圖旁注記各地山形水勢、海路針經來看,本圖冊可謂是一本圖文並茂的針經或針路簿,亦即舟子船工的航海指南。在世界航海史上,中國最早發明羅盤導航並產生了一系列歷代相承的針經、水路簿或更船簿。原來的《渡海方程》(1537)[注20]、《順風相送》(約1593)、《指南正法》(約1685)[注21]雖云有圖、實際只剩文字,《鄭和航海圖》(約1425-1430)[注22]、《明代東西洋航海圖》(約1624)[注23]則把簡要針路文字或直接或用虛線標在較長的航線上,而本圖是繼章巽先生考釋的(清代)《古航海圖》(約1711後)[注24],進一步把針經注於各地形旁,不能不說是中國古代航海史上的一種成就。不過在西方地理大發現後,尤其是近代工業革命導致汽輪誕生的近代,中國仍長久停在風帆時期,靠簡約的針盤、針經行船,於是不免被歐美列強所凌辱,也使本圖冊遭受被掠取而遠落異國他鄉的命運。
三、本圖與章巽考釋《古航海圖》的異同
本來因原圖未覩,對紙質、抄印等技術無從置喙,然乍一看,本圖冊與已故章巽先生1956年發現、1980年考釋及出版的清代《古航海圖》[注25] (下稱“章圖”),竟然何其相似乃爾!這就為判斷本圖的年代或作者,提供一個重要的線索。為此,我們不惜用專節來比較兩圖的異同。
(一) 本圖與章圖的類似之處:
1、圖文並茂:兩圖冊均按地區繪出航線所經的地名及地形圖,圖旁附注文字說明。
2、圖形簡樸:兩圖冊所繪圖形均呈簡約、素樸的特點,非如明《蒙古山水地圖》[注26]般精繪細刻。
3、針經入圖:不像《明代東西洋航海圖》[注27]在一張東南亞地形圖上把針位方向以虛線標記,本圖與章圖都屬圖冊形式,分區繪圖,把各地山形水勢及海道針經指示注明於圖形之旁。
4、內容雷同:以章圖全部六十九幅的國內航海港口來看,北從里順口、南至未標名的“南澳氣”,本圖的相應部分篇幅雖略有增、刪,但恰好為七十幅(其中一幅沒有任何文字),而且不少圖幅的內容(圖、文)雷同。例如:章圖十四與本圖原p116的蘇山一帶;章圖二十三與本圖原p120茶山一帶;章圖三十八與本圖原p84臺山一帶。[見附圖比較]
5、地名相承:不僅內容,就連許多地名,也有前後相襲之處。如章圖二十三文曰:“船在茶山、雞髻,可用單辰取盡山,諒有三更。茶山若是南京港口,有一條青水,是港心硬地,鐵屎沙仔,打水十一托。茶山內外可過。”,此“南京港口”應為明代地圖之遺[注28];然本圖原圖p120也載:“船在茶山、雞髻礁,用單乙取盡山,有三更。茶山是南京港口,有一條青水,硬地,鐵屎沙,打水十一托。茶山內外可過,青水正港路。”由此可見一斑,唯尚須認真對比研究。
(二) 本圖與章圖的相異之處:
1、篇幅加多:章圖全部只有69幅(圖十二同號兩幅,圖六十六缺);而本圖則增多至120幅。
2、增海外線:章圖完全是國內航線,從遼東旅順至粵東地區,詳內略外;本圖除國內篇幅與之大致相當外,約增36幅海外航線及地區,北至朝鮮、日本,南抵越南、柬埔寨、泰國(間及菲律賓)。
3、閩南簡略:章圖的地理分佈大致可分為渤海7幅[西部2,遼南2,渤南3];山東14幅[東北端8,南岸6];江蘇3幅[雲台1,江南1,茶山1];浙江15幅[嵊泗5,普陀、舟山3,台州3,溫州4];福建23幅[東湧5,閩江口1,湄洲3,泉州4,金門、廈門6,東山4];廣東7幅[南澳4,南岸2,南澳氣1]。本圖對其他地區的圖幅大致維持章圖的格局,唯刪去了泉州、廈門、漳州等的大約10個圖幅,泉州、廈門、漳州等名均未出現。
4、粵東擴增:在略載閩南的同時,本圖大大擴增了粵地的篇幅,如南澳由章圖的4幅增至8幅,其西的廣東、海南各地增加了約15幅。
5、南海諸島:本圖也對章圖其他簡略之處加以更完備的增訂。如章圖最後的六十九圖並未命名,章巽先生云“此圖所繪,當即是南澳氣,亦即今東沙群島的古航海圖了”[注29]。果然,本圖的原p32類似地形明確標出“南澳氣”,並有詳細敘述。[見附圖比較]另在原圖17、15也有萬里長沙、石塘等西沙、南沙群島等的記述。
通過以上勾勒比較,可見本文所論的《清代東南洋航海圖》,與章巽考釋的清代《古航海圖》應屬同一體系,一方面國內部分內容雷同、文字承襲、地名相若,另一方面無論在篇幅、地域及航線上均大有發展。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本圖實可謂清代前期暹羅灣─中國東南海─長崎的一張彌足珍貴的專用航海圖。
四、《清代東南洋航海圖》時代及作者
在比較同時期的章釋《古航海圖》之後,我們願對本圖的時代及作者,作進一步的管窺蠡測,以就教於四方大家。
(一) 關於本圖的編繪時代:
1、本圖應在章巽所釋的《古航海圖》後:
鑒於本圖與章圖屬於同一系列,了解章書的成書年代就有相當的重要性。
根據章巽先生的考釋,其發現的《古航海圖》成書年代在1645年至1734年間,與《海國聞見錄》(1730)、《指南正法》(十八世紀初期)相近[注30]。學友周運中指出:該書“圖21雲台山右上方標注:‘鶯門斷水可過。’鶯門即雲台山和鶯遊山(即鷹遊山)之間的鶯遊門,圖上只提鶯遊門水道可過,並且把雲台山和大陸畫得連在一起…說明此時雲台山已經連陸,清崔應階《雲台山志》卷1:‘康熙庚寅、辛卯間海漲沙田,始通陸路。’所以本海圖成書必在康熙五十年[1711]以後。”[注31]按照本圖與章圖的相承關係,則成書更應在其後,亦即十八世紀中期以降。
2、明末清初漳潮海外貿易勢力的消長:
判斷成書年代還應留意本圖部分內容所反映時代的重要趨勢,即在漳洲港進一步衰落之後。從諸種針經、地圖所記的地名來看,《順風相送》(約1593)的太武、浯嶼在漳州附近,未見記及北太武(在金門);《指南正法》(約1685)的太武、浯嶼仍多指漳州,只出現北太武一處;
“章圖”有南、北太武,還保留浯嶼、鎮海等;本圖北太武的重要性增大,並專記有赴呂宋的航路:“往雙口,就太武山下開船,丙巳四十更、單丙四更,取土表停,用乙辰取對山,是陳邦大山,順山是大陳勝邦,收入雞嶼。”(原圖p52)。至於南澳的重要地位,則有更多的佐證,容後另述。
3、清初暹越─華南─長崎的三角貿易:
航海圖或針路簿所記的航線或地名範圍,自然會囿於編繪者的個人經歷。例如,本圖所記只有一兩處提及彭湖而未及台灣,沒有詳記菲律賓,未涉及加里曼丹、爪哇、蘇門答剌及馬來亞,更遑論駛出馬六甲海峽。儘管如此,圖中內容也往往會反映一些歷史的總趨勢,其中之一是明清之際中西勢力的消長。例如,《順風相送》(約1593)仍記出馬六甲海峽去印度洋的航線;《明代東西洋航海圖》(約1624)只到馬六甲海峽,但仍提及古里等南亞、西亞地區;《指南正法》(約1685)已不出馬六甲海峽;章圖全無海外航線;本圖雖有海外篇幅,向西卻只到暹羅灣。由此可見,在清代初期,中國舟師已罕出馬六甲海峽,故史籍少記航行於印度洋的航線。
本圖反映的另一重要趨勢是明末以降暹羅-華南-長崎三角貿易的活躍。為何本圖冊北至於長崎、南止於暹羅灣?這正揭示出清代前期東南亞海域貿易結構發生變化的一段重要史實。寓居海外的越南史專家陳荊和先生早於1957年8月就在新加坡《南洋學報》第13卷第1輯上發表了一篇名為“清初華舶之長崎貿易及日南航運”的長篇論文。在日本浦廉一教授和岩生成一教授研究的基礎上,陳先生仔細閱讀了日本德川幕府時期長崎口岸對外貿易原始口供記錄《華夷變態》35卷中所收錄的279篇《南洋船風說》,將其中所有涉及唐船航運貿易的資料輯錄出來,按照年代順序和貿易港埠依次編排列表。陳荊和先生根據長崎當局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貿易統計資料,在其論文中指出,從1674年至1720年間,共有344艘唐船從南洋各港埠航往日本長崎貿易,其中大部分商船來自當時的暹羅、大泥、六崑、東京、廣南、柬埔寨、宋居朥、咬留吧等港埠。[注32] 陳先生提供的詳細數據和分析充分說明,當時東南亞各地(尤其是以暹羅、柬埔寨和越南等中南半島地區商埠為貿易據點)的唐船已開始在此海域的貿易圈內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此後,學友陳自強、錢江等人亦根據相關記載分別論述過此時期中南半島地區的海外貿易。例如,陳自強曾依據日本史籍《華夷變態》的記載及陳荊和先生的研究成果,列表說明1684-1722年間南洋各地赴長崎的唐船情況。其中越南的安南、東京、廣南、占城,和柬埔寨及泰國的暹羅、大泥、六坤、宋居朥等地,在246隻航船中佔有203隻,是總數的82.5%。[注33] 錢江則根據西川求林齋輯著的《增補華夷通商考》、《華夷變態》收錄的《唐船風說書》、越南黎貴惇的《撫邊雜錄》、法國傳教士Pierre Poivre和意大利傳教士Christophoro Borri的日记和報告,以及英國東印度公司職員William Milburn所著的Oriental Commerce (《東方貿易》)等文獻資料,詳細論述了明末至清前期越南沿海的中國帆船貿易活動。他在論文中指出,自17世紀之後,半島地區的東京、鋪憲、會安、順化、河僊、暹羅的阿瑜陀耶、柬埔寨的金邊等地已湧現出一大批經濟實力頗為雄厚的華商,從而使得这些港埠渐渐地成為當時中國商船經常往來市易的商品集散中心。[注34] 由於暹羅、越南方面,在清代前期尚未完全受制於西方列強,和中國南方口岸之間的帆船貿易仍可照常進行,如1821年前後華僑在暹羅投資所造的帆船已達136隻,其中半數用於對華等貿易[注35]。而此種三角貿易的重要中轉地就是潮汕及南澳一帶。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每年都有大批潮汕商民乘坐著紅頭船前往暹羅貿易,並逐漸地在當地定居。17世紀末時,定居於暹羅的華僑還不到3000人;1937年,以潮汕人為主體的暹羅華僑人數就已上升至524,062人。[注36] 另據《潮汕百科全書》所載,至1994年在泰國的潮人達350萬,大大超過在其他東南亞國家潮人的總和[注37]。
4、南澳港海上雄強地位在本圖的反映
關於潮汕及南澳地區在清代前期海外交通的重要地位,本圖也提供了一個顯著的佐證。原來章圖中,有關南澳的地圖只有4幅,而在本圖中卻猛增至8幅。其中原圖p61的一段說明特別值得留意:“南澳山(西)(東):對戌看此形,上有九十九尖相參。坪山共大州頭艮寅、坤申有貪寅申二條線,至大州四十更。坪山共尖筆羅艮寅有貪,坤未在[干]荳內過,離二更開。坪山共外羅為艮坤有貪寅申一條線,船在干荳外過,一更開,至外羅十二更。”這種敘述在其他篇幅中少見,正是南澳港作為赴南洋航線重要始發港的明證。
眾所周知,位於潮州韓江口外的南澳島係古代中西海路交通線上的一個重要中轉站和海寇、蕃舶的避風港,其地位誠如清人齊翀所言:“襟漳帶潮,絡百粵聯七閩,內而達濠、神泉、遮浪、汕尾、南日、銅山、金門、浯嶼吭背相屬;外而琉球、日本、崑樂、安南、宋卡、馬辰、咖喇吧、英咭嚟呼吸可通。納海天於寸眸,拳蕃夷於一掌,固東南之門戶,閩粵之咽喉”。[注38] 明嘉靖年間,南澳成為中國民間海商和倭寇盤踞的重要據點和對外私販貿易的中心。“中國欲知倭寇消息,但令人往南澳,飾為商人與之交易,即廉得其來與不來,與來數之多寡。南澳近在肘腋,而倭得肆意如此,蓋其時將領未有不通於倭者”。[注39] 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來到中國南方沿海後,亦曾到南澳島與中國海商市易。在16至17世紀葡萄牙人的海圖上,南澳島被清楚地標識為 Lamau (南澳) 或Ilha de Lamau (南澳島)。[注40] 凡此種種,均說明潮汕地區、尤其是南澳島在明中葉之後中國對東南亞地區的私人海上貿易活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視。
儘管我們分析了本圖所表現的一些時代特色,然因一時尚無確切證據,可以判斷其準確的完成年份,所以仍取較審慎的態度,認為本圖約創作於十八、十九世紀之交。其上限在康熙之後;至於下限,自然肯定在該圖被英人獲取的1841年以前。
(二) 關於本圖作者的推測
1、章圖作者或考為福建船民:
周運中、丁一等的文章中,根據章巽考釋的《古航海圖》有大量的閩南語詞,如“討海”、“乾淨”、“相燦”、“人家厝甚多”,另編繪者不太熟悉北方地理,而對泉州一帶的“姑嫂塔”知之較詳,認為該圖作者很可能是福建船民[注41]。此論有一定道理,因若由圖幅安排而言,進入“福建地方”後除有東湧5幅、湄洲等地4幅,另標出“泉州地方”,含4幅,再加北太武、廈門6幅,南太武、浯嶼、銅山等4幅,整個福建總共佔了23幅。這除了反映清初閩省港口仍具備一定的實力外,恐與地圖作者的地緣和偏好不無關係。
2、本圖閩語多未必說明閩人所作:
如再觀察本圖,或可發現閩南語詞更有所增多,如“狗腳跡[隻] ”(原圖p54)、“坪墘”(原圖p109)、“鐵屎沙”(原圖p120)。另文中多有“對坐”、“相吞”、“相配”(原圖pp.115,114,86,58)、“相燦”(原圖pp.39,2,72)、“相參”(原圖pp.94,85,59,62,61)。在章圖中,已有用“相燦”(圖廿八、卅九),在本圖中續有使用,如“內山相燦”、“燦出”,但更多用“相參”取代。相燦或相參並非“相對”的意思,而是互相遮蓋、參差不齊,指遠望眾山,彼此重疊、相掩,但未至相吞程度。燦、參應為閩南語qiam的轉記[=倩近音],qiam指插入、透出、相佔、遮蓋,如“qiam隊”指不守秩序插入隊列,相當“加塞”、“打尖”,即亂插隊。
不過,儘管這些都是出自閩南語,但是否可單憑此點就依然認定本圖作者也是福建人呢?不能。因汕頭一帶人所操方言也與閩南語相同,而本圖尚有其他證據有利於潮汕和南澳人的判斷。
3、本圖作者較大可能是潮汕或南澳一帶人:
首先,汕頭或南澳人以操閩南語而符合作者的資格。其次,南澳已取代原來漳州月港的地位,成為漳潮海外貿易區的中心[注42]。就本圖內容言,原來章圖中福建地方的23篇幅已減少到大約19幅,尤其是泉州4幅全部取消,其名和廈門一樣蕩然無存,浯嶼則被誤寫為“語嶼”。反觀廣東部分,南澳篇幅翻了一番,擴至8幅,儼然一派始發港的氣勢,廣東部分也相應增加了16幅。更有進者,在章圖三十的普陀附近南、北金錢兩嶼,原來並無文字說明;但在本圖原p94旁卻云“北金錢,南金錢,福建人叫做花羅、花斗”,此種添加的語氣分明說作者並非福建人。是故,本圖作者恐非南澳一帶人莫屬。至於作者姓甚名誰,一時也難為無米之炊。
4、重視南澳及粵東海外交通貿易的地位:
筆者行文至此,深有感觸。一方面,覺得過去研究中外交通,古代多重廣州、泉州、明州,近代則首推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口,而粵東因處廣、泉或廣、廈之間,容易被忽略。就實際而言,正規的海關顧不上,彼地常成私人貿易或海盜的巢臼。因此,本圖之重要性不容忽視,可資潮汕、南澳研究之助。而過去一些學者研究南澳的文章也顯得格外寶貴,可補粵東研究之缺口[注43]。
另一方面,中華歷史號稱源遠流長,史籍數千年而不間斷,唯文物、圖書散落海外不少。我們應該繼續努力,用心於古物圖籍的輯佚、整理和研究,使神州文化不斷發揚光大。筆者謹以本文略盡綿薄,並就正於海內外仝仁。
[注釋]
1、對於上述諸圖的介紹或論述,可參考文章後面的“[參考資料]有關下列地圖的部分論著”。
2、李弘祺〈記耶魯大學所藏中國古航海圖〉,台北:《歷史月刊》第116期(1997年9月),頁24-29;另〈李弘祺《美國耶魯大學珍藏的中國古航海圖》〉,載北京:《中國史研究動態》1997年第8期。
3、陳國棟〈古航海家的「近場地圖」 ― 山形水勢圖淺說〉,台北:《中央研究院週報》1138(2007)﹔另載《台灣與海洋亞洲研究通訊》1(2008)。
4、李弘祺〈耶魯的東亞海岸山形水勢圖介紹〉,2010年6月16日在台灣交通大學“耶魯大學所藏東亞山形水勢圖研究工作坊”上的專題演講。另見李弘祺〈耶魯大學典藏的十九世紀中國航海圖〉,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主辦“海洋、空間意識與文化交會:第二屆輿圖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2年11月27日至29日。
5、John Wills, A Sea of Divergence: Maritime China 1770-1820, 2010年6月16日在台灣交通大學“耶魯大學所藏東亞山形水勢圖研究工作坊”上的專題演講。
6、鄭永常〈清代唐船航海圖(Yale Navigational Map 1841)初步解讀〉,2010年6月17日在同上工作坊上的專題演講。
7、丁一〈耶魯藏航海圖北洋部分考釋及其航線研究〉,在同上工作坊上的專題演講。該文後以〈耶魯藏清代航海圖北洋部分考釋及其航線研究〉,另刊於《歷史地理》第二十五輯,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歷史地理》編輯委員會,2011年5月23日出版。
8、湯熙勇〈東沙島名稱的來源與地圖繪製〉,2010年6月17日在台灣交通大學“耶魯大學所藏東亞山形水勢圖研究工作坊”上的專題演講。
9、Stephen Davies, The Yale Maps and Western Hydrography: Influences and Contributions, 在同上工作坊上的專題演講。
10、Geoff Wade, Southeast Asia Routes in the Yale University Chinese Navigational Map Book and Some Comparisons with Earlier Rutters,在同上工作坊上的專題演講。
11、轉引自臺灣:中央研究院“地圖與遙測圖像數位典藏計畫”網頁[2013年8月15日閱]:http://gis.rchss.sinica.edu.tw/mapdap/?p=2706&lang=zh-tw。
12、按本文所謂“原圖頁碼”指手頭所擁有的影像檔案(詳見附錄一所載的全部圖幅),可能不同版本圖數或號碼略有歧異,遇有出入請自行核查。
13、前述地名今說多依陳佳榮、謝方、陸峻嶺《古代南海地名匯釋》,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5月版,茲不另注,可參:http://www.world10k.com/blog/?p=1916。
此後一說見(泰國)黎道綱《泰國古代史地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5月版,第272頁。
14、(泰國)黎道綱《泰國古代史地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5月版,第272頁。
15、(泰國)黎道綱《泰國古代史地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5月版,第273頁。
16、(泰國)黎道綱《泰國古代史地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5月版,第264-265頁。
17、(泰國)黎道綱《泰國古代史地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5月版,第275頁。
18、(泰國)黎道綱《泰國古代史地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5月版,第277頁。
19、(泰國)黎道綱《泰國古代史地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5月版,第277頁。
20、參見陳佳榮、朱鑒秋《渡海方程輯注》,上海:中西書局1913年6月版。
21、參見向達校注《兩種海道針經》,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9月第一版1982年12月第二次印刷[增訂]本。有關諸書完成年代,可參考陳佳榮〈《順風相送》作者及完成年代新考〉,刊於《跨越海洋─“海上絲綢之路與世界文明進程”國際學術論壇文選(2011‧中國‧寧波)》,寧波博物館、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8月版,另見:http://www.world10k.com/blog/?p=2028。
22、參見向達整理《鄭和航海圖》,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9月版。
23、《明代東西洋航海圖》(the Selden Map of China)原圖藏英國牛津大學鮑德里氏圖書館,參見http://seldenmap.bodleian.ox.ac.uk/map。另見錢江〈一幅新近發現的明中葉彩繪航海圖〉,載《海交史研究》2011年第1期。
24、章巽《古航海圖考釋》,海洋出版社1980年版。
25、章巽《古航海圖考釋》,海洋出版社1980年版。
26、林梅村《蒙古山水地圖》,文物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
27、《明代東西洋航海圖》(the Selden Map of China),原圖藏英國牛津大學鮑德里氏圖書館,參見http://seldenmap.bodleian.ox.ac.uk/map。
28、章巽《古航海圖考釋》,海洋出版社1980年版,序文第6頁。
29、章巽《古航海圖考釋》,海洋出版社1980年版,第142頁。
30、章巽《古航海圖考釋》,海洋出版社1980年版,序文第6頁。
31、周運中〈章巽藏清代航海圖的地名及成書考〉,《海交史研究》2008年第1期,第77頁。
32、陳荊和 〈清初華舶之長崎貿易及日南航運〉,(新加坡)《南洋學報》,第13卷,第1輯,第1-52頁。
33、陳自強〈就《華夷變態》談康熙年間海外交通貿易的若干情況〉,《泉漳集》,國際華文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101頁。所引《華夷變態》,日本林春勝、林信篤編,浦廉一解說,東京:東洋文庫,1958-1959版。
34、錢江 〈十七至十九世紀初越南沿海的中國帆船貿易〉,劉序楓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九輯,台北:中央研究院,2005年5月,第291-329頁。
35、田汝康〈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中葉中國帆船在東南亞航運和商業上的地位〉,載龔纓晏編《20世紀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集萃》,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11月版,第44頁。
36、Victor Purcell, The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Kuala Lumpu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pp.81-92.
37、《潮汕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版,第41-42頁。
38、齊翀《南澳志》,十二卷(道光21年刊本),〈序〉。
39、陳光烈《南澳縣志》,二十五卷,民國34年刊本,卷25,〈叢譚〉,頁2a。
40、胡寶柱、肖文帥、普塔克 〈明南澳的海上活動(約從永樂到隆慶)[附:早期葡文資料中的南澳島]〉 (未刊稿)。
41、周運中〈章巽藏清代航海圖的地名及成書考〉,《海交史研究》2008年第1期,第78頁;丁一〈耶魯藏清代航海圖北洋部分考釋及其航線研究〉,《歷史地理》第二十五輯,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歷史地理》編輯委員會,2011年5月23日出版,第445-446頁。
42、參見陳自強〈論明代以南澳島為中心的漳潮海外貿易區〉,《泉漳集》,國際華文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161-176頁。
43、參見沈定平〈論明中葉後潮州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潮學研究》1995年第3期;陳春聲〈明清之際潮州的海盜與私人海上貿易〉,《文史知識》1997第9期;王元林〈清前中期潮州對外貿易研究〉,《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1第2期,2005年;林濟〈以紅頭船商人為中心古代潮商的歷史與文化〉,載《潮人在線》,2009年:http://mag.chaoren.com/worldscs/sjcs/20090303-98378.html。
所集文章掛一漏萬,殷俟學人大加增補。
[參考資料]有關下列地圖的部分論著
一、(元)清濬《廣輪疆里圖》(1360)
[清濬(1328-1392),明摹繪圖載葉盛《水東日記》弘治、嘉靖、四庫等版卷十七]
*陳佳榮〈清濬“疆圖”今安在﹖〉,載《海交史研究》2007第2期,另見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blog/?p=810
*《廣輪疆里圖》作者清濬資料補充,見:http://www.world10k.com/blog/?p=923
*陳佳榮〈清濬元圖記錄泉州對伊斯蘭地區的交通〉,載《海交史研究》2009年第1期,另見: http://www.world10k.com/blog/?p=924
*陳佳榮〈現存最詳盡﹑準確的元朝疆里總圖 ― 清濬《廣輪疆里圖》略析〉,載《海交史研究》2009年第2期,另見:http://www.world10k.com/blog/?p=926
*《水東日記》版本及載錄清濬〈廣輪疆里圖〉情形,見:http://www.world10k.com/blog/?p=1005
二、(明)佚名《大明混一圖》(1389) :
[原圖藏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等處有複製品]
*汪前進﹑胡啟松﹑劉若芳〈絹本彩繪大明混一圖研究〉﹐載《中國古代地圖集‧明代》﹐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版
*張文〈了解非洲誰佔先﹖ ─ 《大明混一圖》在南非引起轟動〉﹐載http://www.chinamap.com/qikan/2003-3/asp/
*劉迎勝主編《〈大明混一圖〉與〈混一疆理圖〉研究 ― 中古時代後期東亞的寰宇圖與世界地理知識》﹐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12月版(內載陳得芝、高榮盛、姚大力、何啟龍、劉迎勝、楊曉峰、周運中、黃盛璋、李孝聰、劉海威、許恆、程思麗等的13篇文章)
三、(朝鮮) 金士衡﹑李茂﹑李薈﹑權近《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1402):
[日本龍谷大學圖書館保有1500年的摹製圖]
*(日本)小川琢治〈近世西洋交通以前的支那地圖學的成就〉﹐載Journal of the Tokyo Geographical Society,1910
*(日本)織田武雄﹑室賀信夫﹑海野一隆《日本古地図大成‧世界図編》﹐講談社1972年版
*(日本)海野一隆著、王妙發譯《地圖的文化史》,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5月版
*劉迎勝主編《〈大明混一圖〉與〈混一疆理圖〉研究 ― 中古時代後期東亞的寰宇圖與世界地理知識》﹐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12月版(內載陳得芝、高榮盛、姚大力、何啟龍、劉迎勝、楊曉峰、周運中、黃盛璋、李孝聰、劉海威、許恆、程思麗等的13篇文章)
四、(明)佚名《蒙古山水地圖》(1524—1539)
[原圖已缺魯密、天方等1/4部分。2002年中國易蘇昊、樊則春由日本私人博物館藤井館購回]
*林梅村《松漠之間(考古新發現所見中外文化交流)》,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9月版,第305-324頁
*林梅村《蒙古山水地圖》,文物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
五、(明)喻時 (?)《古今形勝之圖》(1555重刻):
[喻時 (1506-1571),原圖藏西班牙塞維利亞之印度總檔案庫(India’s total archives of Sevilla in Spain)]
*榎一雄〈《古今形勝之図》について〉﹐《東洋學報》第58卷第1/2期,1976年,1-48頁
*任金城〈西班牙藏明刻古今形勝之圖〉﹐《文獻叢刊》第17輯,1983年,第213-221頁
六、(明)佚名《明代東西洋航海圖》(約1624)
[the Selden Map of China,原圖藏英國牛津大學鮑德里圖書館(the Bodleian Library of Oxford University in UK),2008年美國學者Robert Bachelor等發現。2011年以來已在網上http://seldenmap.bodleian.ox.ac.uk/map公佈。]
*錢江〈一幅新近發現的明中葉彩繪航海圖〉,首載《海交史研究》2011年第1期﹐另轉載於http://www.world10k.com/blog/?p=2027
*The Selden Map of China 研討會,牛津大學鮑德里圖書館舉行,2011年9月15日,與會、提交論文或演講者有:Andrew Goudie,Rana Mitter,Robert K. Batchelor,Timothy Brook,David Helliwell,Hyunhee Park,Charles Wheeler,Robert Minte and Marinita Stiglitz
*陳佳榮〈《明末疆里及漳泉航海通交圖》(the Selden Map of China)編繪時間﹑特色及海外交通地名略析〉,載《海交史研究》2011年第2期﹐另見:http://www.world10k.com/blog/?p=2025
*郭育生、劉義杰〈《東西洋航海圖》成圖時間初探〉,載《海交史研究》2011年第2期
*朱鑒秋〈略論《明代東西洋航海圖》〉,載《跨越海洋─“海上絲綢之路與世界文明進程”國際學術論壇文選(2011‧中國‧寧波)》,寧波博物館、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孫光圻、蘇作靖〈明代《雪爾登中國地圖》圖類定位及其在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中的學術價值〉,載《跨越海洋─“海上絲綢之路與世界文明進程”國際學術論壇文選(2011‧中國‧寧波)》,寧波博物館、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龔纓晏〈試論國外新近發現的一幅明代航海圖〉,載《跨越海洋─“海上絲綢之路與世界文明進程”國際學術論壇文選(2011‧中國‧寧波)》,寧波博物館、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另見《歷史研究》2012第3期:〈國外新近發現的一幅明代航海圖〉
*Robert Batchelor(2013):The Selden Map Rediscovered:A Chinese Map of East Asian Shipping Routes, c.1619, Imago Mundi: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Cartography, 65:1,37-63.
[Link to this article:http://dx.doi.org/10.1080/03085694.2013.731203 ]
*陳佳榮〈《二十八宿分野皇明各省地輿全圖》可定“The Selden Map China”(《東西洋航海圖》)繪畫年代的上限〉,載《海交史研究》2013年第2期,另見http://www.world10k.com/blog/?p=2337
七、(清)佚名《古航海圖》(約1711後)
[原圖冊由已故章巽先生於1956年發現,後出版考釋本]
*章巽《古航海圖考釋》,海洋出版社1980年版
*周運中〈章巽藏清代航海圖的地名及成書考〉,《海交史研究》2008年第1期
八、(清)佚名《清代東南洋航海圖》(1841年前)
[原圖藏美國耶魯大學斯德林紀念圖書館(Sterling Memorial Library of Yale University in USA),台灣學者李弘祺1974年發現]
*李弘祺〈記耶魯大學所藏中國古航海圖〉,《歷史月刊》第116期(1997年9月),頁24-29
*〈李弘祺《美國耶魯大學珍藏的中國古航海圖》〉,《中國史研究動態》1997年第8期
*陳國棟〈古航海家的「近場地圖」 ― 山形水勢圖淺說〉,《中央研究院週報》1138(2007)﹔另載《台灣與海洋亞洲研究通訊》1(2008)
*台灣交通大學“耶魯大學所藏東亞山形水勢圖研究工作坊”,2010年6月16-17日舉行,提供論文或發表演講者有:李弘祺,John Wills,鄭永常,丁一,湯熙勇,Stephen Davies,Geoff Wade
*丁一〈耶魯藏清代航海圖北洋部分考釋及其航線研究〉,《歷史地理》第二十五輯,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歷史地理》編輯委員會,2011年5月23日出版
*李弘祺〈耶魯大學典藏的十九世紀中國航海圖〉,在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主辦“海洋、空間意識與文化交流會:第二屆輿圖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2年11月27日至29日)的演講
*錢江、陳佳榮〈牛津藏《明代東西洋航海圖》姐妹作 ─ 耶魯藏《清代東南洋航海圖》推介〉,《海交史研究》2013年第2期
[撰於2013年9月30日,刊於《海交史研究》2013年第2期(201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