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學院歷史系畢業學友德岸君2019年5月12日來詩:
世間偉人如星爍,留得金口玉言說。
三千年來載史冊,幾多世紀啓蒙多。
莫道一言鑄九鼎,敢擲千金允一諾。
人語集粹真精妙,贏得求知學子樂!
《人 之 語》
《人語集萃》A:前3000-前1
《人語集萃》B:公元1-1644
《人語集萃》C:1645-1800
《人語集萃》D:1801-1840
《人語集萃》E:1841-1880
《人語集萃》F:1881-1911
《人語集萃》G:1912以來
[編按]余自少喜集名人雋語,舉凡讀過中外著作,均將佳句抄下,積成滿滿一本。孰料在史無前例的十年“武鬥”間,在大學的自己辦公室裏,該珍本竟連同數冊日記和平生唯一小說稿(《初戀 :一個真實的生活悲劇》),乃至十數枚各級運動會獎章,一併“不翼而飛”,實乃痛心疾首,自是再也不寫日記、不錄箴言了!
方今互聯網時代,憑藉Google、Wiki、百度一類電子工具,蒐尋資料較易,自己又編製有南溟網此一自由天地,於是在步入杖朝之年又萌生輯存語錄之念想。是故,《人之語》誕生了。所謂“人”,不專指聖人、賢人、偉人、名人,尚含凡人、常人、庸人甚至惡人,絕不“因人廢言”,只要自成一格、言之成理即收;至於“語”,搜羅範圍較廣,包括言而有物、語之有據而非胡說八道、語無倫次的言論、佳語、詩詞名句,編輯方針是真人方錄,不論中外者均盡量覓得原名及年代,排列順序則大致依各人出生年份或所處時代而不分國籍。因篇幅有限,乃按出生年份將全稿分成七節(見上)。
鑒於知識無涯、生命有限、時光荏苒、精力難聚,本文將無定本而需不斷完善,也無任歡迎有心人修訂及增補[來函可通過本網的“學友來鴻”,或網主公佈的電郵地址]。
(2016年2月22日,丙申猴年正月十五)
截至2016年5月30日,初步統計已收語錄者共950人(中國400人,外國550人)。其中:公元前85人(中55,外30);公元1-1644年間250人(中180,外70);1644-1911年間490人(中120,外370);1912年以來125人(中45,外80)。耋年采編,恭請指正!
《人語集萃》A:前3000-前1
黃帝(軒轅氏) 帝堯(陶唐氏) 帝舜(有虞氏)
帝禹(夏后氏) 漢謨拉比(Ammurāpi) 成湯(商湯)
伊尹(伊摯) 摩西(Moses) 姜太公(姜尚)
周文王(姬昌) 周武王(姬發) 周公旦(姬旦)
管仲(管子) 老子(李耳) 釋迦牟尼(Siddhārtha Gautama)
伊索(Aísôpos) 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 晏子(晏嬰)
師曠 孔子(孔丘) 孫子(孫武)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 范蠡 曾子(曾參)
左丘明 地藏菩薩(Ksitigarbha) 希羅多德(Herodotus)
歐里庇得斯(Euripides) 豫讓 蘇格拉底(Socrates)
墨子(墨翟) 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 修昔底德(Thucydides)
狄奧尼索斯一世(Dionysos I) 色諾芬(Xenophon) 柏拉圖(Plato)
鬼谷子 商鞅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孫臏 孟子(孟軻) 莊子(莊周)
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蘇秦
伊壁鳩魯(Epicurus) 屈原 荀子(荀況)
呂不韋 阿基米德(Archimedes) 韓非
荊軻 徐福 陳勝
漢高祖(劉邦) 漢尼拔(Hannibal Barca) 西楚霸王(項羽)
虞姬 張良 賈誼
韓嬰 李廣 劉安(淮南子)
董仲舒 張騫 東方朔
司馬遷 李陵 蘇武
西塞羅(M. T. Cicero) 愷撒(G. J. Caesar) 彼翁(Bion of Smyrna)
西儒斯(P. Syrus) 京房 劉向
戴聖 維吉爾(P. Vergilius) 克麗奧佩特拉(Cleopatra)
賀拉斯(Q. Horatius) 李維(T. Livius) 新太祖(王莽)
奧維德(P. Ovidius) 朱浮 漢光武帝(劉秀)
塞內卡(L. A. Seneca) 佩特羅尼烏斯(A. Petronius)
●[遠古]黃帝(姬軒轅,軒轅氏、有熊氏、帝鴻氏,約公元前2717-2599)
※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莊子・外篇・知北遊》]
※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聖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為也,義可虧也,禮相偽也。故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故曰:“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今已為物也,欲復歸根,不亦難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生也死之徙,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徙,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聖人故貴一。[《莊子・外篇・知北遊》]
●[遠古]帝堯(陶唐氏,唐堯,祁放勳,约前2200-2100)
※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史記・五帝本紀》]
●[遠古]帝舜(有虞氏,虞舜,姚重華,約前2173-2073)
※詩言意,歌長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能諧,毋相奪倫,神人以和。[《史記・五帝本紀》]
●[夏代]帝禹(夏后氏,夏禹、大禹,姒文命,約前2160-2062)
※知人則智,能官人;能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知能惠,何憂乎驩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史記・夏本紀》]
●[巴比倫]漢謨拉比(Ammurāpi,約前1728-1686)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盡自己所有身家以恩報恩。[《漢謨拉比法典》]
●[商代]成湯(商湯,子履、天乙,約前1670-1587)
※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史記・殷本紀》。按:後世成語“網開一面”源此]
※有夏多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夏多罪,天命殛之。[《史記・殷本紀》]
●[商代]伊尹(伊摯、阿衡,約前1649-1549)
※明哉,言能聽,道乃進,君國子民,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史記・殷本紀》]
●[以色列]摩西[מֹשֶׁה(Moses),約前1300時人]
※十誡:第一誡:欽崇天主在萬有之上;第二誡:毋呼天主聖名以發虛誓;第三誡:守瞻禮主日;第四誡:孝敬父母;第五誡:毋殺人;第六誡:毋行邪淫;第七誡:毋偷盜;第八誡:毋妄證;第九誡:毋戀他人妻;第十誡:毋貪他人財物。[《出埃及記》]
●[西周]姜太公(姜尚、姜子牙、太公望,約前1156-1017)
※吾聞西伯賢,又善養老,盍往焉![《史記・齊太公世家》]
※疾雷不及掩耳,迅電不及瞑目。[《太公六韜・龍韜・軍勢》。按:《六韜》或傳為戰國時人所作]
●[西周]文王(姬昌,約前1152-1056)
※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史記・周本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按:作者或為後人依託,此兩句係孔子為《周易》乾卦、坤卦分別寫的〈象傳〉]
※《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謬以千里。”[《禮記・經解》]
●[西周]武王(姬發,約前1087-1043)
※今殷王紂乃用其婦人之言,自絕于天,毀壞其三正……故今予發維共行天罰。[《史記・周本紀》]
●[西周]周公旦(姬旦,約前1080後-1021後)
※我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式,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史記・魯周公世家》]
●[春秋]管仲(管子、管夷吾,前725-645)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
※天道之數,至則反,盛則衰。人心之變,有餘則驕,驕則緩怠。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萬事之生也,異趣而同歸,古今一也。
※兵者外以除暴,內以禁邪。
※上下不和,令乃不行。
※利莫大於治,害莫大於亂。
※聖人能生法,不能廢法而治國。
※事將為,其賞罰之數必先明之。
※衣冠不正,則賓者不肅。進退無儀,則政令不行。
※令重於寶,社稷先於親戚;法重於民,威權貴干爵祿。
※法者,天下之儀也。所以決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具命也。
※令則行,禁則止,憲之所及,俗之所被,如百體之從心,政之所期也。
※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
※治國常富,而亂國必貧。
※惰而侈則貧,力而儉則富。
※天下不患無財,患無人以分之。
※東海致比目之魚,西海致比翼之鳥。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不務天時則財不生,不務地利則倉廩不盈。
※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務,有人之塗,治國之道也。
※積於不涸之倉者,務五穀也;藏於不竭之府者,養桑麻育六畜也。
※釣名之士,無賢士焉。
※譽不直出,而患不獨生。
※聖人若天然,無私覆;若地然,無私載也。
※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聽,公之謂也。
※聞賢而不舉,殆;聞善而不索,殆;見健而不使,殆。
※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
※知子莫若父。
※朝忘其事,夕失其功。
※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適,則身利而壽命益。
※觀其交遊,則其賢、不肖可察也。
※善氣迎人,親如弟兄;惡氣迎人,害於戈兵。
※眾寡同力,則戰可以必勝,而守可以必固。
※今日不為,明日亡貨。昔之日已往而不來矣。
※聖人能輔時,不能違時。智者善謀,不如當時。|
●[春秋]老子(李耳、老聃,約前626-約470)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不出戸知天下,不窺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夫代大匠者,稀有不傷其手矣。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鶏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以上《道德經》]
●[印度]釋迦牟尼[悉達多・喬達摩(Siddhārtha Gautama),佛陀(Buddha),約前624-544年(一說前564-484)]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盡,不生則不死,此滅最為樂。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一切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希臘]伊索[Αἴσωπος (Aísôpos),約前620-560]
※虛榮是災禍的根源。
※音樂常使死亡遲延。
※最漂亮的聘禮就是才幹。
※提防點兒披著羊皮的狼。
※光榮地死,勝過恥辱地生。
※災難,能證明友人的寶貴。
※人們的災禍常成為他的學問。
※可疑的朋友比確定的敵人更可怕。
※朋友間的不和,就是敵人進攻的機會。
※人不可為了榮華與虛名給自己招來危險。
※掩飾一個缺點,結果會暴露另一個缺點。
※人很不容易遇見善,卻在每日為惡所傷害。
※不幸的人常以別人的更大不幸來安慰自己。
※陰謀陷害別人的人,自己會首先遭到不幸。
※抓在手中的東西雖小,也勝過美妙的幻想。
※誰喜歡什麼樣的朋友,誰就是什麼樣的人。
※知足吧,一個人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獨佔鰲頭。
※用狡計去害友人的人,自己將陷於危險埋伏之中。
※在幸運上不與人同享的,在災難中不會是忠實的友人。
※那些背叛同伴的人,常常不知不覺把自己也一起毀滅了。
※出賣親屬的人,不僅為被害者所恨,也為收買者所厭惡。
※說謊話的人所得到的,就只是即使說了真話也沒有人相信。
※教育者自己必須正直地生活、正直地走,才能夠去教導別人。
※有些人因為貪婪,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現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不要為突如其來的不幸而苦惱,它不是與生俱來的東西,留也留不住。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使每個人滿意,要使人人滿意,反而會誰也不滿意。
※對一個尚未成熟的少年來講,壞的夥伴比好的老師起的作用要大得多。
※天生要做壞事的人,如果找不到漂亮的藉口,就會明目張膽地去作惡。
※在危險之中,常有被懷疑的朋友成為救星,最被相信的成為賣友的人。
※想匆匆忙忙地去完成一件事以期達到加快速度的目的,結果總是要失敗的。
※應當在朋友正是困難的時候給與幫助,不可在事情已經無望之後再說閒話。
●[希臘]畢達哥拉斯[Πυθαγόρας (Pythagoras),約前580年-前500]
※短時期的挫折比短時間的成功好。
※無論是別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單獨的時候,都不要做一點卑劣的事情:最要緊的是自尊。
●[春秋]晏子(晏嬰,前578-500)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春秋]師曠[晉平公時(前557-532)人]
※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劉向《說苑》卷三]
●[春秋]孔子(孔丘,前551-479)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為政》]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子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朝聞道,夕死可矣。※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論語・里仁》]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朽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語・公冶長》]
※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不語怪、力、亂、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論語・述而》]
※《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食不語,寢不言。※席不正,不坐。[《論語・鄉黨》]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過猶不及。[《論語・先進》]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不憂不懼。※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論語・顏淵》]
※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言必信,行必果。※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論語・憲問》]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當仁不讓於師。※有教無類。※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靈公》]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損矣。※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季氏》]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巧言令色,鮮矣仁。※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論語・陽貨》]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論・堯曰》]
●[春秋]孫子(孫武,約前545- 470)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孫子・始計篇》]
※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故兵貴勝,不貴久。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孫子・作戰篇》]
※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孫子・謀攻篇》]
※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孫子・軍形篇》]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時是也。……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孫子・兵勢篇》]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虛實篇》]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遺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孫子・軍爭篇》]
※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圮地無舍,衢地交合,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塗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孫子・九變篇》]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孫子・行軍篇》]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孫子・地形篇》]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聚三軍之眾,投之於險,此謂將軍之事也。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
……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孫子・九地篇》]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孫子・火攻篇》]
※故三軍之事,莫親於間,賞莫厚於間,事莫密於間。非聖智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微哉!微哉!無所不用間也。間事未發,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皆死。……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故惟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孫子・用間篇》]
●[希臘]赫拉克利特[Ἡράκλειτος (Heraclitus),約前540-470]
※即使事情的發生和發展盡如人意,世界也不會變得更好些。
※如果幸福在於肉體的快感,那麼就應當說,牛找到草料吃的時候,是幸福的。
●[春秋]范蠡(鴟夷子皮、陶朱公,前536-448)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與文種書”,載《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春秋]曾子(曾參,前505-435)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論語・學而》]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學而》]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論語・泰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論語・顏淵》]
●[春秋]左丘明(左丘、左氏,約前502-422)
※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
※寬以濟猛,盛以濟寬,政是以和。
※寬以濟猛,猛以濟寬,寬猛相濟。
※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
※禮,天之經也,民之行也。
※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
※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善不可失,惡不可長。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為不朽。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
※眾叛親離,難以濟矣。
※禍福無門,唯人所召。
※驕奢淫逸,所自邪也。
※棄德崇奸,禍之大者也。
※外舉不棄仇,內舉不失親。
※為政者不賞私勞,不罰私怨。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冬無愆陽,夏無伏陰,春無淒風,秋無苦雨。
※華而不實,脆而不堅。
※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
※貪天之功以為己功。
※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
※吃一塹,長一智。
※風馬牛不相及。
※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欲加之罪,其無辭乎。
※眾怒難犯,專欲難成。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
※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印度]地藏菩薩(Ksitigarbha,約前500時)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藏本願經》]
●[希臘]希羅多德[ΗpoΔotoΣ(Herodotus),約前484-前425]
※上天欲使人滅亡,必先使其瘋狂。
※我想看看月亮,卻看到你的模樣。
※土地鬆軟的國家,養育生性軟弱的人民。
※世界上沒有比一個既真誠又聰明的朋友更可寶貴的了。
※擁有巨富往往是一種不幸。只擁有中庸之財者幸福無邊。[《歷史》]
●[希臘]歐里庇得斯[Ευριπίδης (Euripides),前480- 406)
※無酒之處無愛情。
※審慎行事的人,常得機遇之助。
※男人最寶貴的特質,在於明智地判斷不該相信什麼。
●[春秋]豫讓[晉出公時(前474-452)人]
※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讎矣。[《戰國策‧趙策一》]
●[希臘]蘇格拉底[Σωκράτης (Socrates),前470-399]
※命運是機會的影子。
※逆境是磨練人的最高學府。
※只期盼少許,才能接近最高的幸福。
※不懂得工作真義的人,視工作為苦役。
※美是上帝的微笑,音樂是上帝的聲音。
※知足是天然的財富,奢侈是人為的貧窮。
※壞人活著是為了吃與喝,而好人卻是為了活著才吃與喝。
※別人為食而生存,我為生存而食。(Other men live to eat, while I eat to live. )
※人類的幸福和歡樂在於奮鬥,而最有價值的是為理想而奮鬥。
※一個人能否有成就,只看他是否具備自尊心與自信心兩個條件。
※真理有三部分:考查,即求取它;認識,即它已存在;信心,即運用它。
※最有希望的成功者,並不是才幹出眾的人而是那些最善利用每一時機去發掘開拓的人。
※許多賽跑的失敗,都是失敗在最後的幾步。跑“應跑的路”已經不容易,“跑到盡頭”當然更困難。
※當許多人在一條路上徘徊不前時,他們不得不讓開一條大路,讓那珍惜時間的人趕到他們的前面去。
※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哲學家告訴我們,“為善至樂”的樂,乃是從道德中產生出來的。為理想而奮鬥的人,必能獲得這種快樂,因為理想的本質就含有道德的價值。
※自願的人在忍受苦楚的時候,受到美好希望的鼓舞,就如打獵的人能歡欣愉快地忍受勞累,因為他有獵獲野獸的希望。
※你以為美與善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嗎?你不知道凡是從某個觀點看來是美的東西,從這同一觀點看來也就是善的嗎?
※假使把所有的人的災難都堆積到一起,然後重新分配,那麼我相信大部分的人一定都會很滿意地取走他自己原有的一份。
※我是誰?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
※我只知道我甚麼都不知道。
※我何罪之有?我的貢獻足可享受共和國公共食堂的免費午餐,而非被判死刑!
●[春秋]墨子(墨翟,約470-391)
※古者聖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則民弗敬,蓄祿不厚則民不信,政令不斷則民不畏”,舉三者授之賢者,非為賢賜也,欲其事之成。故當是時,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殿賞,量功而分祿。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舉公義,辟私怨,此若言之謂也。[《墨子・尚賢上》]
※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故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墨子・兼愛上》]
※殺一人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情不知其不義也,故書其言以遺後世。若知其不義也,夫奚說書其不義以遺後世哉?今有人於此,少見黑曰黑,多見黑曰白,則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辯矣;少嘗苦曰苦,多嘗苦曰甘,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甘苦之辯矣。今小為非,則知而非之。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辯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辯義與不義之亂也。[《墨子・非攻上》]
※今天下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勞,其籍歛厚,民財不足,凍餓死者不可勝數也。且大人惟毋興師以攻伐鄰國,久者終年,速者數月,男女久不相見,此所以寡人之道也。與居處不安,飲食不時,作疾病死者,有與侵就伏橐,攻城野戰死者,不可勝數。此不令為政者,所以寡人之道數術而起與?聖人為政特無此,不聖人為政,其所以眾人之道亦數術而起與?故子墨子曰:“去無用之費,聖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墨子・節用上》]
※今天下之士君子,中請將欲為仁義,求為上士,上欲中聖王之道,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故當若節喪之為政,而不可不察此者也。[《墨子・節葬下》]
●[希臘]德謨克利特[Δημόκριτος (Democritus),約前460-370]
※勇氣減輕了命運的打擊。
※只有天賦很好的人能夠認識並熱心追求美的事物。
※追求美而不褻瀆美,這種愛是正當的。
※能使愚蠢的人學會一點東西的,並不是言辭,而是厄運。
※大的快樂來自對美的作品的瞻仰。
※不應該追求一切種類的快樂,應該只追求高尚的快樂。
※不要企圖無所不知,否則你將一無所知。
※很多顯得像朋友的人其實不是朋友.而很多是朋友的倒並不顯得像朋友。
※應該盡力於思想很多,而不是知道得很多。
※智慧有三果:一是思考周到,二是語言得當,三是行為公正。
※使人幸福的不是體力,也不是金錢,而是正義和多才。
※你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You cannot step twice into the same river.)
●[希臘]修昔底德[Θουκυδίδης(Thucydides),約前460- 400]
※歷史常會重演。
※強者行其所能為,弱智忍其所必受。
※要自由,才能得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
※我們得到朋友不是由於從他們那裏取到幫助,而是由於我們給予他們以幫助。
※我們結交朋友的方法,應該是給他人好處,而不是向他人索取。這種友誼最為可靠。
※一個人不會因為缺少了他經驗中所沒有享受過的好事而感到悲傷,真正的悲傷是在喪失了他慣於享受的東西後才會被感覺到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如果他們果真是正直的人,就像他們所偽裝的那樣,那麼,越是沒有人直接見證他們的所為,通過他們的適度妥協所展示出來的正直就越是顯著。[《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使戰爭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勢力的增長而引起斯巴達的恐懼(What made war inevitable was the growth of Athenian power and the fear which this caused in Sparta.)[《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按此言後被概括為“修昔底德陷阱”( The Thucydide’s Trap),以喻新興大國崛起必遭原有強國的壓制。或謂“修昔底德陷阱”思想應為美國漢學家白魯恂(Lucian W. Pye, 1921-2008)較早概括,他認為: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正如西元前五世紀希臘人和十九世紀末德國人面臨的情況一樣,這種挑戰多數以戰爭告終。一說軍事作家赫爾曼・沃克(Herman Wouk)1980年在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的演講中已提到“古代希臘世界發生的悲劇正在上演……我們如何打破這個源自修昔底德世界的陷阱”(Thucydidean trap),見:“Sadness and Hope: Some Thoughts on Modern Warfare: A Lecture Given on 16 April 1980 at the Naval War College”, The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32, no. 5/
Sequence 281 (September‒October 1980),pp.4-12.當然,最為人們熟知的是哈佛大學貝爾弗科學與國際事務中心主任格雷厄姆・阿利森(Graham Allison)2012年8月22日刊於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文章:《修昔底德陷阱已凸显于太平洋》(Thucydide’s trap has been sprung in the Pacific);2015年9月,埃里森又在《大西洋月刊》撰文《修昔底德陷阱:中美會走向戰争吗?》(Graham Allison,The Thucydides Trap: Are the U.S. and China Headed forWar?The Atlantic, September24,2015.Cf.);2017年5月他更發表其新著《註定一戰:美國和中國能否擺脫修昔底德陷阱》(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英國作家Ben Schott (January 31, 2011) 的 The Thucydides Trap一文(載《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Retrieved 2013-06-07)中,也提及格雷厄姆・阿利森(Graham Allison)及該詞。]
●[希臘]狄奧尼索斯一世( Dionysos I,約前430-367在位)
※怎麼了朋友[指達摩克利斯(Damocles)]?你怕那把隨時可能掉下來的劍嗎?我天天看見,它一直懸在我的頭上,說不定什麼時候什麼人或物就會斬斷那根細線。或許哪個大臣垂涎我的權力想殺死我;或許有人散佈謠言讓百姓反對我;或許鄰國的國王會派兵奪取我的王位;或許我的決策失誤使我不得不退位。如果你想做統治者,你就必須冒各種風險,風險永遠是與權力同在的。[按:後世以此傳說概括為“達摩克利斯之劍”(The Sword of Damocles)的典故。]
●[希臘]色諾芬[Ξενοφών(Xenophon),約前427-355]
※最好的職業和最好的學問就是人們從中取得生活必需品的農業。
※農業是其他技藝的母親和保姆,因為農業繁榮的時候,其他一切技藝也都興旺。
※如果派我領導,我將不以年輕為藉口而拒絕。我認為我正年輕力壯,足以抵抗危險不受傷害。
※不甘心受命運擺佈的色諾芬終於下定了決心:“與敵人拚戰到底!” 色諾芬主意已定。天色漸明,他召集倖存下來的將官,接受他們的擁戴,出任全軍統帥。他面對全體將士高聲說道:“感謝你們對我的信任。我們應當振作精神!波斯人表面上威風凜凜,但在戰鬥中卻膽小如鼠。他們有一格言曰:‘無希臘援軍相助,且勿與希臘人作戰。’他們在內心中也是懼怕我們的。波斯帝國雖富饒無比,但我們還是要回到希臘去的。若我們團結一心,勇敢且遵守紀律,我們就可以帶著豐厚的戰利品,勝利回到我們的故土!”[《遠征記》]
※蘇格拉底雖被處死刑,但這並不證明他的守護神是假的。他決心一死。他的無辜,鼓舞了他的勇氣。他認為死了反有好處,因為他可以避免老年的痛苦。……當我考慮到這個人的智慧和高尚品格的時候,我就不能不想念他,而在想念他的同時,更不能不讚揚他。如果在那些追求德行的人們中間有誰會遇到比蘇格拉底更有益的人,我認為這個人就是最幸福的人了。[《回憶蘇格拉底》]
●[希臘]柏拉圖[Πλάτων (Plato),約前427-347]
※美是一種自然優勢。
※耐心是一切聰明才智的基礎。
※開始是工作的最重要部分。
※我們若憑信仰而戰鬥,就有雙重的武裝。
※無論如何困難,不可求人憐憫!
※許多勝利都會為勝利者帶來殺身之禍,過去如此,將來也一定如此。
※時間帶走一切,長年累月會把你的名字、外貌、性格、命運都改變。
※尊重人不應勝於尊重真理。
※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
※我一息尚存而力所能及,總不會放棄愛智之學。
※不知道自己的無知,乃是雙倍的無知。
※意志不純正,則學識足以為害。
※只有技藝而沒有知識,則對於那種技藝的語言和作為,就不能作正確的判斷了。
※如果一個人的激情,無論在快樂還是苦惱中,都保持不忘理智所教給的關於什麼應當恐懼、什麼不應當懼怕的信條,那麼我們就因其激情部分而稱每個這樣的人為勇敢的人。
※我們一直尋找的,卻是自己原本早已擁有的;我們總是東張西望,唯獨漏了自己想要的,這就是我們至今難以如願以償的原因。(We have been looking for, but it is her original already have; We always look in all directions, but missed you want, this is the reason why we still difficult to achieve. )[《理想國》]
※當美的靈魂與美的外表和諧地融為一體,人們就會看到,這是世上最完善的美。[《理想國》]
※財富與貧窮,一個是奢華和懶惰之母,另一個是卑劣與惡毒之母,而兩者都是不知滿足的源頭。[《理想國》]
●[戰國]鬼谷子(王詡、王禪,約前400-320)
※粵若稽古聖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之先。觀陰陽之開闔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門戶。籌策萬類之終始,達人心之理,見變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門戶。故聖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變化無窮,各有所歸,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馳或張。[《鬼谷子・捭闔第一》]
※是故聖人一守司其門戶,審察其所先後,度權量能,校其伎巧短長。夫賢、不肖,智、愚,勇、怯,仁、義有差。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為以牧之。[《鬼谷子・捭闔第一》]
※捭闔者,天地之道。捭闔者,以變動陰陽,四時開閉以化萬物;縱橫反覆,必由此矣。捭闔者,道之大化,說之變也。必豫審其變化,吉凶大命繫焉。口者,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門戶出入。故關之矣捭闔,制之以出入。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陰陽其和,終始其義。故言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愛好、財利、得意、喜欲為“陽”,曰“始”。故言死亡、憂患、貧賤、苦辱、棄損、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誅罰,為“陰”,曰“終”。諸言法陽之類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諸言法陰之類者,皆曰“終”;言惡以終其謀。[《鬼谷子・捭闔第一》]
●[戰國]商鞅(衛鞅、公孫鞅,約前395-338)
※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負。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商君書》]
※聖人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商君書》]
※聖人為民法,必使之明白易知,愚智遍在之。[《商君書》]
※聖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則已矣。[《商君書》]
※聖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商君書》]
※背法而冶,此任重道遠而無馬牛,濟大川而無舡楫也。
※有功於前,有敗於後,不為損刑;有善於前,有過於後,不為虧法。[《商君書》]
※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愚者暗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希臘]亞里斯多德[Αριστοτέλης (Aristotle),前384-322]
※吾愛吾師,然吾更愛真理。
※即使上帝也無法改變過去。
※吠犬之用,勝於睡獅。
※勇敢乃是自信與害怕中間之道。
※俊美的相貌是比任何介紹信都管用的推薦書。
※求知是人類的本性。
※學問是富貴者的裝飾,貧困者的避難所,老年人的糧食。
※美是上帝賜予的禮物。
※美是一種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為它是善。
※什麼是朋友?朋友是附於兩個軀體的一個靈魂。
※是朋友,就無需公正;如果公正,就必然缺乏友誼。公正的最高形式是鐵面無私。[《尼可馬亥倫理學》]
※對年輕人來說,朋友是提醒他們不犯錯誤的謀士;對老年人來說,朋友是補充他們衰竭體力、照顧他們生活困難的助手;對成年人來說,朋友是輔佐他們完成宏偉事業的臂膀。[《尼可馬亥倫理學》]
※教育是廉價的國防。
※教育並不能改變人性,只能改良人性。
※在教育上,實踐必先於理論,而身體的訓練須在智力訓練之先。
※教育在順境中是裝飾品,在逆境中是避難所。
※邪惡事件起因於邪惡。
※有人問:寫一首好詩,是靠天才呢,還是靠藝術?我的看法是:苦學而沒有豐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沒有訓練 ,都歸無用;兩者應該相互為用,相互結合。
※勞動的目的是為了獲得閒暇。
※長期的無所事事最能使人衰竭和毀滅。
※沒有人會選擇孤立狀況的整個世界,因為人是政治生物,他的本性要求與它一起生活。
※人,在最完美的時候是動物中的佼佼者;但是當他與法律和正義隔絕以後,他便是動物中最壞的東西。[《政治學》]
●[戰國]孫臏(約前378-302)
※昔者,梁君將攻邯鄲,使將軍龐涓帶甲八萬至於茬丘。……將軍忌子召孫子問曰:“吾攻平陵不得,而亡齊城、高唐,當術而蹶。事將何為?”孫子曰:“請遣輕車西馳梁郊,以怒其氣。分卒而縱之,示之寡。”於是為之。龐子果棄其輜重,兼取舍而至。孫子弗息,而擊之桂陵,而禽龐涓。故曰:孫子之所以為者,盡矣。 [《孫臏兵法・擒龐涓》]
※孫子見威王,曰:夫兵者,非士恒勢也。此先王之傅道也。戰勝,則所以在亡國而繼絕世也;戰不勝,則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然夫樂兵者亡,而利勝者辱。兵非所樂也,而勝非所利也,事備而後動。故城小而守固者,有委也;卒寡而兵強者,有義也。夫守而無委,戰而無義,天下無能以固且強者。[《孫臏兵法・見威王》]
※齊威王問用兵……曰“以一擊十,有道乎?”孫子曰:“有。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威王曰“令民素聽,奈何?”孫子曰:“素信。”威王曰:“善哉!言兵勢不窮。”田忌問孫子曰……“賞罰者,兵之急者邪?”孫子曰:“非。夫賞者,所以喜眾,令士忘死也;罰者,所以正亂,令民畏上也。可以益勝,非其急者也。”田忌曰:“權、勢、謀、詐,兵之急者邪?”孫子曰:“非也。夫權者,所以聚眾也;勢者,所以令士必鬥也;謀者,所以令敵無備也;詐者,所以困敵也。可以益勝,非其急者也。”田忌忿然作色:“此六者,皆善者所用,而子大夫曰:非其急者也。然則其急者何也?”孫子曰:“料敵計險,必察遠近,……將之道也。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田忌曰:“敵眾且武,必戰有道乎?”孫子曰:“有。埤壘廣志,嚴正輯眾,避而驕之,引而勞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必以為久。”……孫子曰:“明主、知道之將,不以眾卒幾功。”孫子出,而弟子問曰:“威王、田忌,臣主之問何如?”孫子曰:“威王問九,田忌問七,幾知兵矣,而未達於道。吾聞素信者昌,立義……用兵無備者傷,窮兵者亡。齊三枼其憂矣。”[《孫臏兵法・威王問》]
※孫子曰:“兵之勝在於選卒,其勇在於制,其巧在於勢,其利在於信,其德在於道,其富在於亟歸,其強在於休民,其傷在於數戰。”孫子曰:“德行者,兵之厚積也。信者,兵明賞也。惡戰者,兵之王器也。”……孫子曰:“恒勝有五:得主專制,勝;知道,勝;得眾,勝;左右和,勝;量敵計險,勝。”孫子曰:“恒不勝有五:御將,不勝;不知道,不勝;乖將,不勝;不用間,不勝;不得眾,不勝。”[《孫臏兵法・選卒》]
※孫子曰:間於天地之間,莫貴於人。戰必三得、五不殫。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是以必付與而用戰,不得已而後戰。[《孫臏兵法・月戰》]
※孫子曰:知,不足將兵,自恃也。勇,不足將兵,自廣也。不知道、數戰,不足將兵,幸也。夫安萬乘國,廣萬乘王,全萬乘之民命者,唯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內得其民之心,外知敵之情,陣則知八陣之經,見勝而戰,弗見而靜,此王者之將也。[《孫臏兵法•八陣》]
※孫子曰:凡地之道:陽為表,陰為裏;直者為綱,術者為紀。紀綱則得,陣乃不惑。……五地之勝曰:山勝陵,陵勝阜,阜勝陳丘,陳丘勝林平地。五草之勝曰:藩、棘、椐、茅、莎。五壤之勝:青勝黃,黃勝黑,黑勝赤,赤勝白,白勝青。五地之敗曰:溪、川、澤、斥、鹵。[《孫臏兵法・地葆》]
※孫子曰:夫陷齒戴角,前蚤後鋸,喜而合,怒而鬥,天之道也,不可止也。故無天兵者自為備,聖人之事也。黃帝作劍,以陣象之。羿作弓弩,以埶象之。禹作舟車,以變象之。湯、武作長兵,以權象之。凡此四者,兵之用也。[《孫臏兵法・勢備》]
※孫子曰:若欲知兵之情,弩矢其法也。矢,卒也;弩,將也;發者,主也。[《孫臏兵法・兵情》]
※孫子曰:用兵移民之道,權衡也。權衡,所以選賢取良也。陰陽,所以聚眾合敵也。……夫民有不足於壽而有餘於貨者,有不足於貨而有餘於壽者,唯明王聖人知之,故能留之。[《孫臏兵法・行選》]
※孫子曰:善教者於本,不臨軍而變,故曰五教:處國之教一,行行之教一,處軍之教一,處陣之教一,隱而不相見利戰之教一。[《孫臏兵法・五教法》]
※凡陣有十:有方陣,有圓陣),有疏陣,有數陣,有錐形之陣,有雁行之陣,有鉤形之陣,有玄襄之陣,有火陣,有水陣,此皆有所利。[《孫臏兵法・十陣》]
※兵問曰:……交和而舍,敵富我貧,敵眾我少,敵強我弱,其來有方,擊之奈何?曰:擊此者,亂陣而誘之,規而離之,合而佯北,殺將其後,勿令知之。此擊方之道也。……[《孫臏兵法・十問》]
※兵有客之分,有主人之分。客之分眾,主人之分少。客倍主人半,然可敵也。……所謂善戰者,便勢利地者也。[《孫臏兵法・客主人分》]
※善者,敵人軍強人眾,能使分離而不相救也,受敵而不相知也。故溝深壘高不得以為固,車堅兵利不得以為威,士有勇力而不得以為強。故善者,制險量阻,敦三軍,利屈伸;敵人眾能使寡,積糧盈軍能使饑,安處不動能使勞,得天下能使離,三軍和能使猜。故兵有四路、五動:進,路也;退,路也;左,路也;右,路也。進,動也;退,動也;左,動也;右,動也;默然而處,亦動也。善者四路必徹,五動必工。故進不可迎於前,退不可絕於後,左右不可陷於阻,默然而處,不患於敵之人。故使敵四路必窮,五動必憂。進則傅於前,退則絕於後,左右則陷於阻,默然而處,軍不免於患。善者能使敵卷甲趨遠,倍道兼行,卷病而不得息,饑渴而不得食。以此薄敵,敵戰必不勝矣。我飽食而侍其饑也,安處以侍其勞也,正靜以侍其動也。故民見進而不見退,蹈白刃而不還踵。[《孫臏兵法・善者》]
※將者,不可以不義,不義則不嚴,不嚴則不威,不威則卒弗死;故義者,兵之首也。將者,不可以不仁,不仁則軍不克,軍不克則軍無功;故仁者,兵之腹也。將者,不可以無德,無德則無力,無力則三軍之利不得;故德者,兵之手也。將者,不可以不信,不信則令不行,令不行則軍不槫,軍不槫則無名;故信者,兵之足也。將者,不可以不智勝,不智勝則……故智者,兵之身也。將者,不可以不決,不決則……則軍無□,故決者,兵之尾也。[《孫臏兵法・將義》]
※將敗:一曰不能而自能。二曰驕。三曰貪於位。四曰貪於財。五曰□。六曰輕。七曰遲。八曰寡勇。九曰勇而弱。十曰寡信。十一曰……十四曰寡決。十五曰緩。十六曰怠。十七曰□。十八曰賊。十九曰自私。廿曰自亂。多敗者多失。[《孫臏兵法・將敗》]
※將失:一曰:失所以往來,可敗也。二曰:收亂民而還用之,止北卒而還鬥之,無資而有資,可敗也。三曰:是非爭,謀事辯訟,可敗也。四曰:令不行,眾不壹,可敗也。五曰:下不服,眾不為用,可敗也。六曰:民苦其師,可敗也。七曰:師老,可敗也。八曰:師懷,可敗也。九曰:兵遁,可敗也。十曰:兵不齊,可敗也。十一曰:軍數驚,可敗也。十二曰:兵道足陷,眾苦,可敗也。十三曰:軍事險固,眾勞,可敗也。十四曰:恃險無備,可敗也。十五曰:日暮途遠,眾有至氣,可敗也。十六曰:……,可敗也。十七曰:……眾恐,可敗也。十八曰:令數變,眾偷,可敗也。十九曰:軍淫,眾不能耐其將吏,可敗也。廿曰:多幸,眾怠,可敗也。廿一曰:多疑,眾疑,可敗也。廿二曰:惡聞其過,可敗也。廿三曰:舉不能,可敗也。廿四曰:暴露傷志,可敗也。廿五曰:期戰心分,可敗也。廿六曰:恃人之傷氣,可敗也。廿七曰:事傷人,恃伏詐,可敗也。廿八曰:軍輿無□,可敗也。廿九曰:暴下卒,眾之心惡,可敗也。卅曰:不能以成陣,出於夾道,可敗也。卅一曰:兵之前行後行之兵,不參齊於陣前,可敗也。卅二曰:戰而憂前者後虛,憂後者前虛,憂左者右虛,憂右者左虛,戰而有憂,可敗也。[《孫臏兵法・將失》]
※天地之理:至則反,盈則敗,日月是也。代興,代廢,四時是也。有勝,有不勝,五行是也。有生,有死,萬物是也。有能,有不能,萬生是也。有所有餘,有所不足,勢是也。故有形之徒,莫不可名。有名之徒,莫不可勝。故聖人以萬物之勝勝萬物,故其勝不屈。戰者,以形相勝者也。形莫不可以勝,而莫知其所以勝之形。形勝之變,與天地相敝而不窮。形勝,以楚越之竹書之而不足。形者,皆以其勝勝者也。以一形之勝勝萬形,不可。所以制形壹也,所以勝不可壹也。故善戰者,見敵之所長,則知其所短;見敵之所不足,則知其所有餘。見勝如見日月,其措勝也,如以水勝火。形以應形,正也;無形而制形,奇也。奇正無窮,分也。分之以奇數,制之以五行,鬥之以眾寡。分定則有形矣,形定則有名矣。……同,不足以相勝也,故以異為奇。是以,靜為動奇,佚為勞奇,飽為饑奇,治為亂奇,眾為寡奇。發而為正,其未發者奇也。奇發而不報,則勝矣。有餘奇者,過勝者也。故一節痛,百節不用,同體也;前敗而後不用,同形也。故戰勢,大陣□斷,小陣□解。後不得乘前,前不得然後;進者有道出,退者有道入。賞未行,罰未用,而民聽令者;其令,民之所能行也。賞高罰下,而民不聽其令者;其令,民之所不能行也。使民雖不利,進死而不笋旋踵,孟賁之所難也,而責之民,是使水逆流也。故戰勢,勝者益之,敗者代之,勞者息之,饑者食之。故民見敵人而未見死,蹈白刃而不笋旋踵。故行水得其理,漂石折舟;用民得其性,則令行如流。[《孫臏兵法・奇正》]
●[戰國]孟子(孟軻,約前372-289)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下》]
※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孟子・萬章下》]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
●[戰國]莊子(莊周,約前369-286)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大,不知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莊子・內篇・逍遙遊》]
※道惡乎隱而九真偽?言惡乎隱而有是非?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莊子・內篇・齊物論》]
※物無非彼,物元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走。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莊子・內篇・齊物論》]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莊子・內篇・齊物論》]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莊子・內篇・齊物論》]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為是而有畛也。請言其畛。有左,有右,有倫,有議,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此之謂八德。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辯。[《莊子・內篇・齊物論》]
※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與女皆夢也;予謂女夢,亦夢也。是其言也,其名為弔詭。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莊子・內篇・齊物論》]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而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內篇・齊物論》]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庖丁釋刀對曰:“…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莊子・內篇・養生主》]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積伐而美者以犯之,幾矣![《莊子・內篇・人間世》]
※孔子適楚,楚狂接輿遊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莊子・內篇・人間世》]
※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莊子・內篇・大宗師》]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為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人特以有君為愈乎己,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真乎!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 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莊子・內篇・大宗師》]
※刻意尚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誹,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淵者之所好也;語仁義忠信,恭儉推讓,為修而已矣:平世之士,教誨之人,游居學者之所好也;語大功,立大名,禮君臣,正上下,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強國之人,致功併兼者之所好也;就藪澤,處閑曠,釣魚閑處,無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閑暇者之所好也;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若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閑,不道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此天地之道,聖人之德也。故曰:夫恬淡寂漠,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故曰:聖人休休焉則平易矣。平易則恬淡矣。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故曰:聖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感而後應,迫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去知與故,遁天之理。故無天災,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慮,不豫謀。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神純粹,其魂不罷。虛無活淡,乃合天德。故曰:悲樂者,德之邪也;喜怒者,道之過也;好惡者,德之失也。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一而不變,靜之至也;無所於忤,虛之至也;不與物交,淡之至也;無所於逆,粹之至也。故曰: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勞則竭。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郁閉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曰: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莊子・外篇・刻意》]
※夫有干越之劍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寶之至也。精神四達並流,無所不極,上際於天,下蟠於地,化育萬物,不可為象,其名為同帝。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一之精通,合於天倫。野語有之曰:“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士尚志,聖人貴精。”故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能體純素,謂之真人。[《莊子・外篇・刻意》]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莊子・外篇・秋水]
※天下有至樂無有哉?有可以活身者無有哉?今奚為奚據?奚避奚處?奚就奚去?奚樂奚惡?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貴壽善也;所樂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也;所下者,貧賤夭惡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聲。若不得者,則大憂以懼,其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積財而不得盡用,其為形也亦外矣!夫貴者,夜以繼日,思慮善否,其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與憂俱生。壽者惛惛,久憂不死,何苦也!其為形也亦遠矣!烈士為天下見善矣,未足以活身。吾未知善之誠善邪?誠不善邪?若以為善矣,不足活身;以為不善矣,足以活人。故曰:“忠諫不聽,蹲循勿爭。”故夫子胥爭之,以殘其形;不爭,名亦不成。誠有善無有哉?今俗之所為與其所樂,吾又未知樂之果樂邪?果不樂邪?吾觀夫俗之所樂,舉群趣者,誙誙然如將不得已,而皆曰樂者,吾未之樂也,亦未之不樂也。果有樂無有哉?吾以無為誠樂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樂無樂,至譽無譽。”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雖然,無為可以定是非。至樂活身,唯無為幾存。請嘗試言之: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故兩無為相合,萬物皆化生。芒乎芴乎,而無從出乎!芴乎芒乎,而無有象乎!萬物職職,皆從無為殖。故曰:“天地無為也而無不為也。”人也孰能得無為哉![《莊子・外篇・至樂》]
※若夫萬物之情,人倫之傳則不然: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尊則議,有為則虧,賢則謀,不肖則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鄉乎![《莊子・外篇・山木》]
※夫以利合者,迫窮禍患害相棄也;以天屬者,迫窮禍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貧也,非憊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憊也;衣弊履穿,貧也,非憊也,此所謂非遭時也。[《莊子・外篇・山木》]
※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莊子・外篇・田子方》]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莊子・外篇・知北遊》]
※中國有人焉,非陰非陽,處於天地之間,直且為人,將反於宗。自本觀之,生者,喑噫物也。雖有壽夭,相去幾何?須臾之說也,奚足以為堯、桀之是非!果蓏有理,人倫雖難,所以相齒。聖人遭之而不違,過之而不守。調而應之,德也;偶而應之,道也。帝之所興,王之所起也。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寥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類悲之。解其天韜,墮其天帙。紛乎宛乎,魂魄將往,乃身從之。乃大歸乎!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非將至之所務也,此眾人之所同論也。彼至則不論,論則不至;明見無值,辯不若默﹔道不可聞,聞不若塞:此之謂大得。[《莊子・外篇・知北遊》]
※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辯者,辯其所不能辯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若有不即是者,天鈞敗之。備物將以形,藏不虞以生心,敬中以達彼。若是而萬惡至者,皆天也,而非人也,不足以滑成,不可內於靈台。靈台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不能容人者無親,無親者盡人。兵莫慘於志,鏌鋣為下;寇莫大於陰陽,無所逃於天地之間。非陰陽賊之,心則使之也。[《莊子・雜篇・庚桑楚》]
※知士無思慮之變則不樂;辯士無談說之序則不樂;察士無凌誶之事則不樂:皆囿於物者也。招世之士興朝;中民之士榮官;筋國之士矜雅;勇敢之士奮患;兵革之士樂戰;枯槁之士宿名;法律之士廣治;禮教之士敬容;仁義之士貴際。農夫無草萊之事則不比;商賈無市井之事則不比;庶人有旦暮之業則勸;百工有器械之巧則壯。錢財不積則貪者憂,權勢不尤則夸者悲,勢物之徒樂變。遭時有所用,不能無為也,此皆順比於歲,不物於易者也。馳其形性,潛之萬物,終身不反,悲夫!是以神人惡眾至,眾至則不比,不比則不利也。故無所甚親,無所甚疏,抱德煬和,以順天下,此謂真人。……古之真人,以天待人,不以人入天。古之真人,得之也生,失之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生。[《莊子・雜篇・徐無鬼》]
※外物不可必,故龍逢誅,比干戮,箕子狂,惡來死,桀、紂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於江,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人親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愛,故孝己憂而曾參悲。木與木相摩則然,金與火相守則流,陰陽錯行,則天地大駭,於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莊子・雜篇・外物》]
※惠子謂莊子曰:“子言無用。”莊子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夫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無用。”莊子曰:“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
※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莊子・雜篇・外物》]
※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況他物乎!唯無以天下為者可以託天下也。……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者也。舜以天下讓善卷,善卷曰:“余立於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莊子・雜篇・讓王》]
※故內省而不窮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莊子・雜篇・讓王》]
※昔周之興,有士二人處於孤竹,曰伯夷、叔齊。二人相謂曰:“吾聞西方有人,似有道者,試往觀焉。”至於岐陽,武王聞之,使叔旦往見之。與盟曰:“加富二等,就官一列。”血牲而埋之。二人相視而笑,曰:“嘻,異哉!此非吾所謂道也。昔者神農之有天下也,時祀盡敬而不祈喜;其於人也,忠信盡治而無求焉。樂與政為政,樂與治為治。不以人之壞自成也,不以人之卑自高也,不以遭時自利也。今周見殷之亂而遽為政,上謀而行貨,阻兵而保威,割牲而盟以為信,湯行以說眾,殺伐以要利。是推亂以易暴也。吾聞古之士,遭治世不避其任,遇亂世不為苟存。今天下闇,殷德衰,其並乎周以塗吾身也,不如避之,以潔吾行。”二子北至於首陽之山,遂餓而死焉。若伯夷、叔齊者,其於富貴也,苟可得已,則必不賴高節戾行,獨樂其志,不事於世。此二士之節也。[《莊子・雜篇・讓王》]
※盜跖大怒曰:“丘來前!夫可規以利而可諫以言者,皆愚陋恆民之謂耳。今長大美好,人見而悅之者,此吾父母之遺德也,丘雖不吾譽,吾獨不自知邪?且吾聞之,好面譽人者,亦好背而毀之。今丘告我以大城眾民,是欲規我以利而恆民畜我也,安可久長也!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矣。……盜莫大於子,天下何故不謂子為盜丘,而乃謂我為盜跖?……子胥沉江,比干剖心。此二子者,世謂忠臣也,然卒為天下笑。自上觀之,至於子胥、比干,皆不足貴也。丘之所以說我者,若告我以鬼事,則我不能知也﹔若告我以人事者,不過此矣,皆吾所聞知也。……天與地無窮,人死者有時。操有時之具,而託於無窮之間,忽然無異騏驥之馳過隙也。”[《莊子・雜篇・盜跖》]
※子張問於滿苟得曰:“盍不為行?無行則不信,不信則不任,不任則不利。故觀之名,計之利,而義真是也。若棄名利,反之於心,則夫士之為行,不可一日不為乎!”滿苟得曰:“無恥者富,多信者顯。夫名利之大者,幾在無恥而信。故觀之名,計之利,而信真是也。若棄名利,反之於心,則夫士之為行,抱其天乎!”子張曰:“昔者桀、紂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故勢為天子,未必貴也;窮為匹夫,未必賤也。貴賤之分,在行之美惡。”滿苟得曰:“小盜者拘,大盜者為諸侯。諸侯之門,義士存焉。”[《莊子・雜篇・盜跖》]
※孔子愀然曰:“請問何謂真?”客曰:“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真怒未發而威,真親未笑而和。真在內者,神動於外,是所以貴真也。其用於人理也,事親則慈孝,事君則忠貞,飲酒則歡樂,處喪則悲哀。忠貞以功為主,飲酒以樂為主,處喪以哀為主,事親以適為主。功成之美,無一其跡矣;事親以適,不論所以矣;飲酒以樂,不選其具矣;處喪以哀,無問其禮矣。禮者,世俗之所為也;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聖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於人,不知貴真,祿祿而受變於俗,故不足。惜哉,子之蚤湛於人偽而晚聞大道也!”[《莊子・雜篇・漁父》]
※列御寇之齊,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伯昏瞀人曰:“……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敖游,汎若不繫之舟,虛而敖遨者也!” [《莊子・雜篇・列御寇》]
※夫造物者之報人也,不報其人而報其人之天,彼故使彼。夫人以己為有以異於人,以賤其親……聖人安其所安,不安其所不安;眾人安其所不安,不安其所安。莊子曰:“知道易,勿言難。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古之人,天而不人。”……若是者,迷惑於宇宙,形累不知太初。彼至人者,歸精神乎無始,而甘冥乎無何有之鄉。水流乎無形,發泄乎太清。悲哉乎!汝為知在毫毛而不知大寧。[《莊子・雜篇・列御寇》]
※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莊子曰:“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齎送。吾葬具豈不備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烏鳶之食夫子也。”莊子曰:“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以不徵徵,其徵也不徵。明者唯為之使,神者徵之。夫明之不勝神也久矣,而愚者恃其所見入於人,其功外也,不亦悲夫![《莊子・雜篇・列御寇》]
※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有為不可加矣!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熏然慈仁,謂之君子;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為常,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古之人其備乎!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於本數,繫於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其明而在數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其在於《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搢紳先生多能明之。《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其數散於天下而設於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天下大亂,賢聖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雖然,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於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莊子・雜篇・天下》]
※不侈於後世,不靡於萬物,不暉於數度,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墨翟、禽滑厘聞其風而說之;……不累於俗,不飾於物,不苟於人,不忮於眾,願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養,畢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宋鈃、尹文聞其風而悅之;……公而不黨,易而無私,決然無主,趣物而不兩,不顧於慮,不謀於知,於物無擇,與之俱往。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彭蒙、田駢、慎到聞其風而悅之;……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雖未至於極,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寂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並與,神明往與,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萬物畢羅,莫足以歸。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莊周聞其風而悅之。[《莊子・雜篇・天下》]
●[馬其頓]亞歷山大三世(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前356-323)
※把世界當作自己的故鄉。
※戰勝恐懼,就能戰勝死亡。
※果敢無戰不勝,剛毅無征不服。
※山不走到我這裏來,我就到它那裏去。
※士兵們,以往四千年歷史在它後面瞠目注視著你們。
※當正義之劍揮出之時,聽到作惡者的哭嚎是必然的!
※把財富分給別人,把希望留給自己,她將帶給我無窮無盡的財富。
※請把我的雙手放在棺材外面,讓世人看看,偉大如我者,死後也是兩手空空。
※雖有卓越的才能,而無一心不斷的勤勉、百折不回的忍耐,亦不能立身於世間。※男人的偉大就在於不斷地擴充疆土,不斷地增加權力,盡情地享受美味佳餚和少女美色。
※假如我不是亞歷山大,我寧願做第歐根尼。(If I were not Alexander, then I should wish to be Diogenes.)
※我不害怕由一隻綿羊所帶領的一群獅子,但我害怕由一隻獅子所帶領的一群綿羊。(I would not fear a pack of lions led by a sheep, but I would always fear a flock of sheep led by a lion.)。
●[戰國]蘇秦(?-前284)
※夫破人之與破於人也,臣人之與臣於人也,豈可同日而言哉!”[《戰國策・趙策二》。另見《史記・蘇秦列傳》]
●[希臘]伊壁鳩魯[Έπίκουρος (Epicurus),前341-270)
※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
●[戰國]屈原(約前340-278)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路曼曼其脩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覽相觀於四極兮,周流乎天下餘乃下。…… 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離騷》]
※入不言兮出不辭, 乘回風兮載雲旗。 悲莫悲兮生別離, 樂莫樂兮新相知。
[《九歌・少司命》]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漁父》]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楚辭・卜居》。按:《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論》引有“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一語。]
●[戰國]荀子(荀況,前313-238)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荀子・勸學》]
※故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荀子・修身》]
※故贈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觀人以言,美於黼黻文章。[《荀子・非相》]
※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必讓,然後為德。[《荀子・非十二子》]
※彼求之而後得,為之而後成,積之而後高,盡之而後聖。故聖人也者,人之所積也。[《荀子・儒效》]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王制》]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
※凡刑人之本,禁暴除惡,且懲其未也。[《荀子・正論》]
※夫德不稱位,能不稱官,賞不當功,罰不當罪,不祥莫大焉。[《荀子・正論》]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于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故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後直;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後利;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古者聖王以人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為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始皆出於治,合於道者也。今人之化師法,積文學,道禮義者為君子;縱性情,安恣孳,而違禮義者為小人。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孟子曰:“今之學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見,耳可以聽;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目明而耳聰,不可學明矣。”[《荀子・性惡》]
※治之經,禮與刑,君子以修百姓寧。明德慎罰,國家既治四海平。[《荀子・成相》]
※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荀子・大略》]
※多知而無親,博學而無方,好多而無定者,君子不與。[《荀子・大略》]
●[戰國]呂不韋(前292-235)
※此皆亂國之所生也,不能勝數,盡荊越之竹,猶不能書。[《呂氏春秋‧明理》。按:“磬竹難書”應源於此。]
※得十良馬,不若得一伯樂;得十良劍,不若得一歐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聖人。[《呂氏春秋》]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呂氏春秋》]
※全生為上,虧生次之,死次之,迫生為下。……故曰“迫生不若死”。[《呂氏春秋》]
※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敗莫敗於不自知。[《呂氏春秋》]
※不知而自以為知,百禍之宗也。[《呂氏春秋》]
※善學者,借人之長以補其短。[《呂氏春秋》]
※故曰“天下大亂,無有安國;一國盡亂,無有安家;一家皆亂,無有安身。”此之謂也。故小之定也必恃大,大之安也必恃小。小大貴賤,交相為恃,然後皆得其樂。[《呂氏春秋》卷第十三]
※[以書]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史記・呂不韋列傳》]
●[希臘]阿基米德[Αρχιμήδης (Archimedes),前287-212]
※給我一個槓桿,我就能把地球翻起來。
※即使對於君主,研究學問的道路也是沒有捷徑的。
※我的朋友,讓我畫完了這個圈再殺我。……他們奪走了我的生命,可我將帶走我的心。[臨終遺言]
●[戰國]韓非(韓非子、韓子,約前280-233)
※人主之大物,非法則術也。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姓者。術者,藏之於胸中,以偶眾端而潛御群臣者。故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是以明主言法,則境內卑賤莫不聞之也。……用術,則親愛近習莫之得聞也。《韓非子・難三》]
※今申不害言術,而公孫鞅為法。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也。此人主之所執也。法者,著令憲於官府,刑法比於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師也。君無術則蔽上,臣無法則亂天下,此不可一無也,皆帝王之具也。[《韓非子・定法》]
※術也者,主之所以執也;法也者,官之所以師也。[《韓非子・說難》]
※勢重者,人君之淵也。君人者,勢重於人臣之間,失則不可復得也。[《韓非子・喻老》]
※道私者亂,道法者治。
※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
※人主之道,靜退以為寶。
※明君無為於上,群臣竦懼乎下。
※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
※人主之患在於信人。信人,則制於人。
※主失其神,虎隨其後;主上不知,虎將為狗。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
※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處其宜,故上下無為。
※故明主之治國也,明賞,則民勸功;嚴刑,則民親法。
※小信成則大信立,故明主積于信。賞罰不信,則禁令不行。
※故治民無常,唯法為治。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
※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欲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
※夫民之性,惡勞而樂佚。佚則荒,荒則不治,不治則亂,而賞刑不行於天下者必塞。※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能法之士,必強毅而勁直,不勁直不能矯奸。
※明主之所導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謂刑德?曰: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
※千乘之君無備,必有百乘之臣在其側,以徙其民而傾其國;萬乘之君無備,必有千乘之家在其側,以徙其民而傾其國。
※凡奸臣皆欲順人主之心,以取親幸之勢也。是以主有所善,臣從而譽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毀之。凡人之大體,取舍同者則相是也,取舍異者則相非也。
※欲速則不達。
※自見之謂明。
※不吹毛而求小疵。[《韓非子・大體》]
※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長袖善舞,多錢善賈。[《韓非子・五蠹》]
※華而不實,虛而無用。[《韓非子・難言》]
※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
※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
※道在不可見,用在不可知。
※存亡在虛實,不在於于眾寡。
※巧詐不如拙誠,惟誠可得人心。[《韓非子・說林上》]
※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
※立志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
※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
※時有滿虛,事有利害,物有生死。
※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
※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
※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愛則親,不愛則疏。
※與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與亡國同事者,不可存也。
※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
※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於法術,託是非於賞罰。
※故視強,則目不明;聽甚,則耳不聰;思慮過度,則智識亂。
※是以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也。故曰:自勝之謂強。
※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
※夫有材而無勢,雖賢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於高山之上,則臨千仞之溪,材非長也,位高也。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韓非子・說難》]
※千里之堤,毀於蟻穴。[《韓非子・喻老》]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韓非子・難一》]
※[韓非子寓言]自相矛盾 鄭人買履 諱疾忌醫 殺豬教子 三人成虎 中飽私囊 子罕辭玉 揠苗助長 一鳴驚人 有的放矢 惡貫滿盈 舍近求遠 進退維谷 守株待兔 濫竽充數 螳螂捕蟬 老馬識途 宋人疑鄰 和氏之璧 買櫝還珠
●[戰國]荊軻(?-前227)
※荊軻將為燕太子丹往刺秦王,丹在易水邊為他餞行。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易水歌》,載《戰國策・燕策三》]
●[秦代]徐福(徐巿、徐君房,?-前210後)
※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六〉]
※蓬萊藥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故不得至,願請善射與俱,見則以連弩射之。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六〉。按:徐福生卒年代不詳,據《史記》卷一一八〈淮南衡山列傳五八〉載“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 ”,後不知所終。]
●[秦代]陳勝(陳涉,?-前208)
※苟富貴,無相忘。……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史記・陳涉世家》)
※且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
●[秦代-西漢]劉邦(漢高祖,前256-195)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風歌》]
●[迦太基]漢尼拔(Hannibal Barca,前247-183)
※西庇阿問漢尼拔,誰是古今最偉大的名將。漢尼拔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是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因為他屢次以少勝多,征服了廣闊的土地,遊歷了天涯海角。”西庇阿點頭稱是,又問漢尼拔,誰能位居第二。漢尼拔答道:“皮魯士,他最先建立安營紮寨的定制,在選擇戰場、排兵佈陣方面無人能及。他還善於爭取人心,以至於意利人願意接受一個外國人的霸權,而不願接受羅馬人的統治。”西庇阿再問漢尼拔,誰能位居第三,漢尼拔毫不猶豫地回答是他自己。
※我並非來此與意大利人為敵,反之我是為了意大利人的自由而與羅馬為敵。
●[西楚]項羽(前232-202)
※彼可取而代也。[觀秦始皇帝遊會稽後語]
※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史記・項羽本紀》]
●[西楚]虞姬(?-前202)
※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和項王歌》]
●[西漢]張良(張子房,?-前185)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史記・留侯世家》。按:另見《孔子家語・六本》]
●[西漢]賈誼(前200-168)
※然則天下之大計可知已。欲諸王之皆忠附,則莫若令如長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則莫若令如樊酈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令海內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輻湊並進而歸命天子,雖在細民,且知其安,……天下之勢方病大瘇。一脛之大幾如要,一指之大幾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慮亡聊。失今不治,必為錮疾,後雖有扁鵲,不能為已。病非徒瘇也,又苦蹠戾。……天下之勢方倒縣。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何也?上也。蠻夷者,天下之足,何也?下也。今匈奴嫚娒侵掠,至不敬也,為天下患,至亡已也,……臣故曰一方病矣。醫能治之,而上不使,可為流涕者此也。[《治安策》(《陳政事疏》)]
※(誼為長沙王太傅,既以謫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屈原,楚賢臣也。被讒放逐,作《離騷》賦。其終篇曰:“已矣哉!國無人兮,莫我知也。”遂自投汨羅而死。誼追傷之,因自喻。其辭曰:)恭承嘉惠兮,俟罪長沙。側聞屈原兮,自沉汨羅。造託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極兮,乃殞厥身。嗚呼哀哉!逢時不祥。鸞鳳伏竄兮,鴟梟翱翔。闒茸尊顯兮,讒諛得志。賢聖逆曳兮,方正倒植。謂隨、夷溷兮,謂蹠、蹻為廉;莫邪為鈍兮,鉛刀為銛。籲嗟默默,生之亡故兮。斡棄周鼎,寶康瓠兮。騰駕罷牛,驂蹇驢兮。驥垂兩耳,服鹽車兮。章甫薦履,漸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獨離此咎兮。誶曰:已矣!國其莫我知兮,獨壹鬱其誰語?鳳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遠去。襲九淵之神龍兮,沕深潛以自珍。偭蟂獺以隱處兮,夫豈從蝦與蛭螾?所貴聖人之神德兮,遠濁世而自藏。使騏驥可系而羈兮,豈雲異夫犬羊?般紛紛其離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歷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懷此都也?鳳凰翔於千仞兮,覽德輝而下之。見細德之險征兮,遙增擊而去之。彼尋常之汙瀆兮,豈容吞舟之巨魚?橫江湖之鱣鯨兮,固將制於螻蟻。[《吊屈原賦(並序)》]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然陳涉……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回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過秦論(上)》]
※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是以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矣。下雖有逆行之臣,必無回應之助。故曰:“安民可與為義,而危民易與為非”,此之謂也。[《過秦論(中)》]
※秦兼諸侯山東三十餘,修津關,據險塞,繕甲兵而守之。然陳涉率散亂之眾數百,奮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橫行天下。秦人阻險不守,關梁不閉,長戟不刺,強弩不射。楚師深入,戰於鴻門,曾無藩籬之難。於是山東諸侯並起,豪俊相立。……鄙諺曰:“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過秦論(下)》]
●[西漢]韓嬰(約前200-130)
※無常安之國,宜治之民,得賢則昌,不肖則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夫明鏡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韓詩外傳》卷五]
●[西漢]李廣(飛將軍,前189-119)
※吾去大軍數十里,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誘之,必不敢擊我。
※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
※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髮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于,臣願居前,先死單于。
※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于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西漢]劉安(前179-122)
※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結網。[《淮南子‧說林訓》。按:班固《漢書‧董仲舒傳》作“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西漢]董仲舒(前179-104)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蓻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漢書・董仲舒傳》。按:後概括為“廢黜百家,獨尊儒術”。]
●[西漢]張騫(前164-114)
※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以騫度之,大夏去漢萬二千里,居漢西南。今身毒國又居大夏東南數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遠矣。
※臣居匈奴中,聞烏孫王號昆莫,……招以益東,居故渾邪之地,與漢結昆弟,其勢宜聽,聽則是斷匈奴右臂也。既連烏孫,自其西大夏之屬皆可招來而為外臣。
※軍隊無放任,學校無放任……軍隊放任,則將不能以令,學校放任,則師不能以教;將不能令則軍敗,師不能教則學校敗,其為國忠,莫此之尤。
●[西漢]東方朔(前154-93)
※伴君如伴虎。[按:或謂此語源自《周易‧履》:“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得士者強,失士則亡。
※上葳蕤而防露兮,下泠泠而來風。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瑾瑜匿瑕,川澤納污。
※抗之則在青雲之上,抑之則在深泉之下,用之則為虎,不用則為鼠。
※干將莫邪,天下之利劍也,水斷鵠雁,陸斷馬牛。將以補履,曾不如一錢之錐。
●[西漢]司馬遷(太史公,約前145-90)
※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史記・太史公自序》]
※僕聞之,修身者智之府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符也,恥辱者勇之決也,立名者行之極也。士有此五者,然後可以託於世,列於君子之林矣。故禍莫憯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而詬莫大於宮刑。刑餘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世也,所從來遠矣。昔衛靈公與雍渠載,孔子適陳;商鞅因景監見,趙良寒心;同子參乘,爰絲變色:自古而恥之。夫中材之人,事關於宦豎,莫不傷氣,況忼慨之士乎!如今朝雖乏人,奈何令刀鋸之餘薦天下豪雋哉!僕賴先人緒業,得待罪輦轂下,二十餘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納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譽,自結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外之,不能備行伍,攻城戰野,有斬將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積勞,取尊官厚祿,以為宗族交遊光寵。四者無一,遂苟合取容,無所短長之效,可見於此矣。鄉者,僕亦嘗廁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議。不以此時引維綱,盡思慮,今已虧形為掃除之隸,在闒茸之中,乃欲昂首信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僕,尚何言哉!尚何言哉![《史記・報任少卿(安)書》]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俶儻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戹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氐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僕竊不遜,近自託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適會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僕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僕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史記・報任少卿(安)書》]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鬄毛髮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傳曰“ 刑不上大夫”,此言士節不可不厲也。猛虎處深山,百獸震恐,及在阱檻之中,搖尾而求食,積威約之漸也。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入,削木為吏議不對,定計於鮮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箠,幽於圜牆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槍地,視徒隸則心惕息。何者?積威約之勢也。及已至此,言不辱者,所謂彊顏耳,曷足貴乎!且西伯,伯也,拘於羑里;李斯,相也,具於五刑;淮陰,王也,受械於陳;彭越、張敖,南鄉稱孤,繫獄具罪;絳侯誅諸呂,權傾五伯,囚於請室;魏其,大將也,衣赭關三木;季布為朱家鉗奴;灌夫受辱於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將相,聲聞鄰國,及罪至罔加,不能引決自財。在塵埃之中,古今一體,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勢也;彊弱,形也。審矣,曷怪乎?且人不能早自財繩墨之外,以稍陵夷至於鞭箠之間,乃欲引節,斯不亦遠乎!古人所以重施刑於大夫者,殆為此也。[《史記・報任少卿(安)書》]
●[西漢]李陵(?-前74)
※徑萬里兮度沙漠,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隤。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別歌》,見《漢書・蘇武傳》]
※良時不再至,離別在須臾。屏營衢路側,執手野踟躕。仰視浮雲馳,奄忽互相逾。 風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長當從此別,且復立斯須。欲因晨風發,送子以賤軀。[《李陵與蘇武詩(其一)》。按:此《李陵與蘇武詩(三首)》與後《蘇武與李陵詩(四首)》,據考應為東漢時人假託。]
※嘉會難再遇,三載爲千秋。臨河濯長纓,念子悵悠悠。遠望悲風至,對酒不能酬。 行人懷往路,何以慰我愁?獨有盈觴酒,與子結綢繆。[《李陵與蘇武詩(其二)》]
※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徘徊蹊路側,悢悢不得辭。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 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時?努力崇明德,皓首以爲期。[《李陵與蘇武詩(其三)》]
●[西漢]蘇武(前140-60)
※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漢書・蘇武傳》]
※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請畢今日之歡,效死於前![《漢書・蘇武傳》]
※骨肉緣枝葉,結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
昔為鴛與鴦,今為參與辰。昔者常相近,邈若胡與秦。惟念當離別,恩情日以新。鹿鳴思野草,可以喻嘉賓。我有一罇酒,欲以贈遠人。願子留斟酌,敘此平生親。[《蘇武與李陵詩(其一)》。按:此《蘇武與李陵詩(四首)》,與前《李陵與蘇武詩(三首)》,據考應為東漢時人假託。]
※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歡娛在今夕,嬿婉及良時。征夫懷往路,起視夜何其。參辰皆已沒,去去從此辭。行役在戰場,相見未有期。握手一長歎,淚為生別滋。努力愛春華,莫忘歡樂時。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蘇武與李陵詩(其二)》]
※黃鵠一遠別,千里顧徘徊。胡馬失其群,思心常依依。何況雙飛龍,羽翼臨當乖。幸有弦歌曲,可以喻中懷。請為遊子吟,泠泠一何悲。絲竹厲清聲,慷慨有餘哀。長歌正激烈,中心愴以摧。欲展清商曲,念子不能歸。俛仰內傷心,淚下不可揮。願為雙黃鵠,送子俱遠飛。[《蘇武與李陵詩(其三)》]
※燭燭晨明月,馥馥秋蘭芳。芬馨良夜發,隨風聞我堂。征夫懷遠路,遊子戀故鄉。寒冬十二月,晨起踐嚴霜。俯觀江漢流,仰視浮雲翔。良友遠離別,各在天一方。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長。嘉會難兩遇,歡樂殊未央。願君崇令德,隨時愛景光。[《蘇武與李陵詩(其四)》]
●[羅馬]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前106-前43)
※我思故我存。
※我空閒的時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時候。
※死亡並不是生命的毀滅,而是換個地方。
※懂得生命真諦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長。
※一個不懂自己出生前歷史的人,永遠是個孩子。
※世界是本書,閒暇的目的不是為了心靈獲得充足,而是為了心靈獲得休息。
※春是自然界一年中的新生季節,而人生的新生季節,就是一生只有一度的青春。
※人生的跑道是固定的。大自然只給人一條路線,而這條路線也只能夠跑一次。人生的各個階段,都各自分配了適當特質:童年的軟弱,青春期的魯莽,中年的嚴肅,老人的閱歷,都各結出自然的果實,須在它當令的時候予以儲存。每個階段都有值得人們享受愛好的事物。
※理智可以說是生命的光和燈。
※無知是智慧的黑夜,沒有月亮、沒有星星的黑夜。
※人們稱那種馬上想到該做什麼事的人為最聰明的人。
※智者受理智的指導,常人受經驗的指導,而野獸受直覺的指導。
※人拋棄理智就要受感情的支配,脆弱的感情氾濫不可收拾,就像一隻船不小心駛入了深海,找不到碇泊處。
※友誼永遠是美德的輔佐,不是罪惡的助手。
※友誼不是別的,而是一種以善意和愛心去連接世上一切神俗事物的和諧。
※世界上沒有比友誼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東西了;沒有友誼,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陽。
※所謂友情這種東西,存在於一切人的生活之中。假如一個人喪失了友情,那他可能無法生存在這個世界上。
※嚴肅人的幸福,並不在於風流、遊樂與歡笑這種輕佻的伴侶,而在於堅忍與剛毅。即使你享受幸福,享盡榮華富貴,要是沒人像你那樣衷心替你高興,怎能有莫大的快樂?同時,處在逆境時,如果沒有人把它當作比你更沉重的重荷,必然更難以忍受。
※哪裏好,哪裏就有祖國
※劍的偉大就在於奔放不羈。
※世界未有比真誠人更為可貴的。
※對於道德的實踐來說,最好的觀眾就是人們自己的良心。
※人世間沒有比互相竭盡全心、互相盡力照料更加快樂的了。
※到了沒有人自甘墮落的時候,人也就不會因為誠實而到讚譽了。
※屋頂上省了一方磚瓦,屋子裏爛了。
※隱蔽的敵人比公開的敵人更可怕。
※整個宇宙是一個聯邦,上帝和人類都是它的成員。
※誰因為害怕貧窮而放棄比財富更加富貴的自由,誰就只好永遠做奴隸。
※歷史是時代的見證,真理的火炬,記憶的生命,生活的老師和古人的使者。
※此外,我想,迦太基必須毀滅。(Ceterum censeo delendam esse Cathaginem.)[歷次議會發言時的結束語]
●[羅馬]愷撒(Gaius Julius Caesar/Jules César,前102-前44)
※唯一好的是知識,唯一壞的是無知。
※人之大敵,往往藏匿於最不可能發現之處。
※年輕的時候,日短年長;年老的時候,年短日長。
※人出於本性,往往更加相信和畏懼沒有見過、隱秘陌生的東西。
※找到你的敵人,你才能安全!
※我不在乎別人罵我,只要他們怕我。
※懦夫在他未死之前,已身歷多次死的恐怖了。
※殺一個人,那是兇手;殺100個人,那是英雄。
※我來到,我看過,我征服![Veni, vidi, vici.(I came,I saw,I conquered),或譯“我親臨,我目睹,我征服!”,“吾來之,視之,贏之!”,“我至,我見,我勝!”]
※你即使是擁有了全世界,如果沒有人與你分享,也將倍感淒涼。
※渡河之後,將是人世間的悲劇;不渡河,則是我自身的毀滅。[渡盧比孔河前語。按:公元前49年羅馬統帥凱撒奉令帶兵返國,當抵達意大利北面盧比孔河(Rubicon R.)時,對是否向元老院宣戰舉棋不定。其間﹐他在“渡河”、“不渡河”之間權衡抉擇﹐猶豫了數分鐘。後來在歐洲語文之中,Cross the Rubicon 或 Pass the Rubicon就變為一句成語﹐與項羽的“破釜沉舟”均含“義無反顧”之意]
●[希臘]彼翁(Bion of Smyrna,約前100左右)
※美是善的另一種形式。
●[羅馬]普布利烏斯・西儒斯(Publilisu Syrus,前85-前43)
※心地窄狹的人,世界也是窄狹的。
※對於穿了鞋的人來說,整個地球好。
※瘋狂往往只是由於偏離了世界的正道。
※愛情中的苦與樂始終都在相互爭鬥。
※美貌是一封無聲的推薦信。
●[西漢]京房(前77-前37)
※古帝王以功舉賢,則萬化成,瑞應著。宜令百官各試其功,災異可息。……任賢必治,任不肖必亂,必然之道也。[《漢書・京房傳》]
●[西漢]劉向(約前77-前6)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戰國策・趙策一》]
※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說苑・雜言》。按:據王肅《孔子家語・六本》卷四,此語源自孔子所云:“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知其地,視其草木。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
●[西漢]戴聖[小戴,宣帝時(前74-前49)人]
※ 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禮記・雜記下》]
※昔者仲尼與于蠟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歎。仲尼之歎,蓋歎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禮記・禮運》。按:大戴(戴德)、小戴(戴聖)的《禮記》較晚出,此大同、小康文被託為孔子言,或為戰國至秦漢之際孔門子弟所撰。]
●[羅馬]維吉爾(Publius Vergilius Maro,前70-前19)
※勤勞征服一切。
※敵人就在身邊。[《伊尼特》]
※愛情,是愛情,推動著世界的發展。
●[埃及]克麗奧佩特拉(Cleopatra VII,埃及豔后,前69年-前30)
※所謂男人,就是支配者。要成為一個不會被完全支配的女性。
※信任如醉酒,一試就後悔。[按:以下應為電影《埃及艷后》所編。]
※人生就像一場夢,一場別人的夢,始終沒有結束。
●[羅馬]賀拉斯(Quintus Horatius Flaccus,前65-前8)
※縱然在開玩笑時也不能損傷朋友。
※勸告朋友要在無人地方,讚揚朋友可在人多場合。
※對朋友應視其有一天可能變成你的敵人;對敵人應視其有一天可能變成你的朋友。
●[羅馬]李維(Titus Livius,約前59-公元17)
※研究歷史是醫治心靈疾病的良藥。
●[新代]王莽(新帝、新太祖,前45-公元23)
※今漢家衰,比世無嗣,太后獨代幼主統政,誠可畏懼,力用公正先天下,尚恐不從,今以私恩逆大臣議如此,群下傾邪,亂從此起!宜可且遣就國,安後復徵召之。[《漢書・王莽傳上》]
※陛下春秋尊,久衣重練,減御膳,誠非所以輔精氣,育皇帝,安宗廟也。臣莽數叩頭省戶下,白爭未見許。今幸賴陛下德澤,間者風雨時,甘露降,神芝生,蓂莢、朱草、嘉禾,休徵同時並至。臣莽等不勝大願,願陛下愛精休神,闊略思慮,遵帝王之常服,復太官之法膳,使臣子各得盡驩心,備共養。惟哀省察![《漢書・王莽傳上》]
※前哀帝立,背恩義,自貴外家丁、傅,撓亂國家,幾危社稷。今帝以幼年復奉大宗,為成帝後,宜明一統之義,以戒前事,為後代法。[《漢書・王莽傳上》]
※臣以元壽二年六月戊午倉卒之夜,以新都侯引入未央宮;庚申拜為大司馬,充三公位;元始元年正月丙辰拜為太傅,賜號安漢公,備四輔官;今年四月甲子復拜為宰衡,位上公。臣莽伏自惟,爵為新都侯,號為安漢公,官為宰衡、太傅、大司馬,爵貴號尊官重,一身蒙大寵者五,誠非鄙臣所能堪。據元始三年,天下歲已復,官屬宜皆置。《穀梁傳》曰:“天子之宰,通于四海。”臣愚以為,宰衡官以正百僚平海內為職,而無印信,名實不副。臣莽無兼官之材,今聖朝既過誤而用之,臣請御史刻宰衡印章曰“宰衡太傅大司馬印”,成,授臣莽,上太傅與大司馬之印。[《漢書・王莽傳上》]※臣以外屬,越次備位,未能奉稱。伏念聖德純茂,承天當古,制禮以治民,作樂以移風,四海奔走,百蠻並轃,辭去之日,莫不隕涕。非有款誠,豈可虛致?自諸侯王已下至於吏民,咸知臣莽上與陛下有葭莩之故,又得典職,每歸功列德者,輒以臣莽為餘言。臣見諸侯面言事於前者,未嘗不流汗而慚愧也。雖性愚鄙,至誠自知,德薄位尊,力少任大,夙夜悼栗,常恐污辱聖朝。今天下治平,風俗齊同,百蠻率服,皆陛下聖德所自躬親,太師光、太保舜等輔政佐治,群卿大夫莫不忠良,故能以五年之間至致此焉。臣莽實無奇策異謀。奉承太后聖詔,宣之於下,不能得什一;受群賢之籌畫,而上以聞,不能得什伍。當被無益之辜,所以敢且保首領須臾者,誠上休陛下餘光,而下依群公之故也。陛下不忍眾言,輒下其章於議者。臣莽前欲立奏止,恐其遂不肯止。今大禮已行,助祭者畢辭,不勝至願,願諸章下議者皆寢勿上,使臣莽得盡力畢制禮作樂事。事成,以傳示天下,與海內平之。即有所間非,則臣莽當被詿上誤朝之罪;如無他譴,得全命賜骸骨歸家,避賢者路,是臣之私願也。惟陛下哀憐財幸![《漢書・王莽傳上》]
※明聖之世,國多賢人,故唐虞之時,可比屋而封,至功成事就,則加賞焉。至於夏後塗山之會,執玉帛者萬國,諸侯執玉,附庸執帛。周武王孟津之上,尚有八百諸侯。周公居攝,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蓋諸侯千八百矣。《禮記・王制》千七百餘國,是以孔子著《孝經》曰:“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此天子之孝也。秦為亡道,殘滅諸侯以為郡縣,欲擅天下之利,故二世而亡。高皇帝受命除殘,考功施賞,建國數百,後稍衰微,其餘僅存。太皇太后躬統大綱,廣封功德以勸善,興滅繼絕以永世,是以大化流通,旦暮且成。遭羌寇害西海郡,反虜流言東郡,逆賊惑眾西土,忠臣孝子莫不奮怒,所征殄滅,盡備厥辜,天子咸寧。今制禮作樂,實考周爵五等,地四等,有明文;殷爵三等,有其說,無其文。孔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臣請諸將帥當受爵邑者爵五等,地四等。[《漢書・王莽傳上》]
※陛下至聖,遭家不造,遇漢十二世三七之阨,承天威命,詔臣莽居攝,受孺子之託,任天下之寄。臣莽兢兢業業,懼於不稱。[《漢書・王莽傳上》]
※讀策畢,莽親執孺子手,流涕歔欷,曰:“昔周公攝位,終得復子明辟,今予獨迫皇天威命,不得如意!” [《漢書・王莽傳中》]
※予聞上聖欲昭厥德,罔不慎修厥身,用綏於遠,是用建爾司於五事,毋隱尤,毋將虛,好惡不愆,立於厥中。於戲,勖哉![《漢書‧王莽傳中》]
※天無二日,土無二王,百王不易之道也。[《漢書・王莽傳中》]
※帝王之道,相因而通;盛德之祚,百世享祀。予惟黃帝、帝少昊、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帝夏禹、皋陶、伊尹咸有聖德,假於皇天,功烈巍巍,光施於遠。予甚嘉之,營求其後,將祚厥祀。[《漢書・王莽傳中》]
※予前在攝時,建郊宮,定祧廟,立社稷,神祇報況,或光自上覆干下,流為烏,或黃氣熏柔,昭耀章明,以著黃、虞之烈焉。自黃帝至於濟南伯王,而祖世氏姓有五矣。黃帝二十五子,分賜厥姓十有二氏。虞帝之先,受姓曰姚,其在陶唐曰媯,在周曰陳,在齊曰田,在濟南曰王。予伏念皇初祖考黃帝,皇始祖考虞帝,以宗祀於明堂,宜序於祖宗之親廟。其立祖廟五,親廟四,後夫人皆配食。郊祀黃帝以配天,黃後以配地。以新都侯東第為大禖,歲時以祀。家之所尚,種祀天下。姚、媯、陳、田、王氏凡五姓者,皆黃、虞苗裔,予之同族也。《書》不云乎“惇序九族”,其今天下上此五姓名籍于秩宗,皆以為宗室。世世復,無有所與。其元城王氏,勿令相嫁娶,以別族理親焉。[《漢書・王莽傳中》]
※予之皇始祖考虞帝受禪于唐,漢氏初祖唐帝。世有傳國之象,予復親受金策于漢高皇帝之靈。惟思褒厚前代,何有忘時?漢氏祖宗有七,以禮立廟于定安國。其園寢廟在京師者,勿罷,祠薦如故。予以秋九月親入漢氏高、元、成、平之廟。諸劉更屬籍京兆大尹,勿解其復,各終厥身,州牧數存問,勿令有侵冤。[《漢書・王莽傳中》]
※予前在大麓,至於攝假,深惟漢氏三七之厄,赤德氣盡,思索廣求,所以輔劉延期之木,靡所不用。以故作金刀之利,幾以濟之。然自孔子作《春秋》以為後王法,至於哀之十四而一代畢,協之於今,亦哀之十四也。赤世計盡,終不可強濟。皇天明威,黃德當興,隆顯大命,屬予以天下。今百姓咸言皇天革漢而立新,廢劉而興王。夫“劉”之為字,“卯、金、刀”也,正月剛卯,金刀之利,皆不得行。博謀卿士,僉曰天人同應,昭然著明。其去剛卯莫以為佩,除刀錢勿以為利,承順天心,快百姓意。[《漢書・王莽傳中》]
※昔予之祖濟南湣王困于燕寇,自齊臨淄出保於莒。宗人田單廣設奇謀,獲殺燕將,復定齊國。今即墨士大夫復同心珍滅反虜,予甚嘉其忠者,憐其無辜。其赦殷等,非快之妻子它親屬當坐者皆勿治。吊問死傷,賜亡者葬錢,人五萬。殷知大命,深疾惡快,以故輒伏厥辜。其滿殷國戶萬,地方百里。[《漢書・王莽傳中》]
※古者,設廬井八家,一夫一婦田百畝,什一而稅,則國給民富而頌聲作。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秦為無道,厚賦稅以自供奉,罷民力以極欲,壞聖制,廢井田,是以兼併起,貪鄙生,強者規田以千數,弱者曾無立錐之居。又置奴婢之市,與牛馬同欄,制於民臣,顓斷其命。奸虐之人因緣為利,至略賣人妻子,逆天心,悖人倫,繆於“天地之性人為貴”之義。《書》曰“予則奴戮汝”,唯不用命者,然後被此辜矣。漢氏減輕田租,三十而稅一,常有更賦,罷癃咸出,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稅一,實什稅五也。父子夫婦終年耕耘,所得不足以自存。故富者犬馬餘菽粟,驕而為邪;貧者不厭糟糠,窮而為奸。俱陷於辜,刑用不錯。予前在大麓,始令天下公田口井,時則有嘉禾之祥,遭反虜逆賊且止。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屬”,皆不得賣買。其男口不盈八,而田過一井者,分餘田予九族鄰里鄉黨。故無田,今當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聖制,無法惑眾者,投諸四裔,以禦魑魅,如皇始祖考虞帝故事。[《漢書・王莽傳中》]
※民以食為命,以貨為資,是以八政以食為首。寶貨皆重則小用不給,皆輕則僦載煩費,輕重大小各有差品,則用便而民樂。[《漢書・王莽傳中》]
※百官改更,職事分移,律令儀法,未及悉定,且因漢律令儀法以從事。令公卿大夫諸侯二千石舉吏民有德行、通政事、能言語、明文學者各一人,詣王路四門。[《漢書・王莽傳中》]
※予以不德,襲于聖祖,為萬國主。思安黎元,在於建侯,分州正域,以美風俗。追監前代,爰綱爰紀。惟在《堯典》,十有二州,衛有五服。《詩》國十五,抪遍九州。《殷頌》有“奄有九有”之言。《禹貢》之九州無井、幽,《周禮・司馬》則無徐、梁。帝王相改,各有云為。或昭其事,或大其本,厥義著明,其務一矣。昔周二后受命,故有東都、西都之居。予之受命,蓋亦如之。其以洛陽為新室東都,常安為新室西都。邦畿連體,各有采任。州從《禹貢》為九,爵從周氏有五。諸侯之員千有八百,附城之數亦如之,以俟有功。諸公一同,有眾萬戶,土方百里。侯伯一國,眾戶五千,土方七十里。子男一則,眾戶二千有五百,土方五十里。附城大者食邑九成,眾戶九百,土方三十里。自九以下,降殺以兩,至於一成。五差備具,合當一則。今已受茅土者,公十四人,侯九十三人,伯二十一人,子百七十一人,男四百九十七人,凡七百九十六人。附城千五百一十一人。九族之女為任者,八十三人。及漢氏女孫中山承禮君、遵德君、修義君更以為任。十有一公,九卿,十二大夫,二十四元士。定諸國邑采之處,使侍中講禮大夫孔秉等與州部眾郡曉知地理圖籍者,共校治于壽成朱鳥堂。予數與群公祭酒上卿親聽視,咸已通矣。夫褒德賞功,所以顯仁賢也;九族和睦,所以褒親親也。予永惟匪懈,思稽前人,將章黜陟,以明好惡,安元元焉。[《漢書・王莽傳中》]
※伏念予之皇始祖考虞帝,受終文祖,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遂禷於上帝,禋于六宗,望秩於山川,遍於群神,巡狩五嶽,群後四朝,敷奏以言,明試以功。予之受命即真,到于建國五年,已五載矣。陽九之厄既度,百六之會已過。歲在壽星,鎮在明堂,蒼龍癸酉,德在中宮。觀晉掌歲,龜策告從,其以此年二月建寅之節東巡狩,具禮儀調度。[《漢書・王莽傳中》]
※予以二月建寅之節行巡狩之禮,太官齎藷乾肉,內者行張坐臥,所過毋得有所給。予之東巡,必躬載耒,每縣則耕,以勸東作。予之南巡,必躬載耨,每縣則薅,以勸南為。予之西巡,必躬載銍,每縣則獲,以勸西成。予之北巡,必躬載拂,每縣則粟,以勸蓋藏。畢北巡狩之禮,即于土中居洛陽之都焉。敢有趨喧犯法,輒以軍法從事。 [《漢書・王莽傳中》]
※予制作地理,建封五等,考之經藝,合之傳記,通于義理,論之思之,至於再三,自始建國之元以來九年於茲,乃今定矣。予親設文石之平,陳菁茅四色之土,欽告于岱宗泰社後土、先祖先妣,以班授之。各就厥國,養牧民人,用成功業。其在緣邊,若江南,非詔所召,遣侍於帝城者,納言掌貨大夫且調都內故錢,予其祿,公歲八十萬,侯伯四十萬,子男二十萬。[《漢書・王莽傳下》]
※予受命遭陽九之厄,百六之會,府帑空虛,百姓匱乏,宗廟未修,且祫祭於明堂太廟,夙夜永念,非敢寧息。深惟吉昌莫良於今年,予乃卜波水之北,郎池之南,惟玉食。予又卜金水之南,明堂之西,亦惟玉食。予將親築焉。[《漢書・王莽傳下》]
※惟民困乏,雖溥開諸倉以賑贍之,猶恐未足。其且開天下山澤之防,諸能採取山澤之物而順月令者,其恣聽之,勿令出稅。至地皇三十年如故,是王光上戊之六年也。如今豪吏猾民辜而攉之,小民弗蒙,非予意也。《易》不云乎“損上益下,民說無疆”。《書》云:“言之不從,是謂不乂。”諮乎群公,可不憂哉! [《漢書・王莽傳下》]
※莽自知敗,乃率群臣至南郊,陳其符命本末,仰天曰:“皇天既命投臣莽,何不殄滅眾賊?即令臣莽非是,願下雷霆誅臣莽!”因搏心大哭,氣盡,伏而叩頭。又作告天策,自陳功勞,千餘言。諸生小民會旦夕哭,為設饗粥,甚悲哀及能誦策文者除以為郎,至五千餘人。[《漢書・王莽傳下》]
●[羅馬]奧維德[Publius Ovidius Naso (Ovid),前43年-約公元17]
※美貌和謙遜很難兼而有之。
※容貌惹人喜愛能討不少乖巧。
※姑娘的心裏最珍視的東西是他們自己的美貌。
●[東漢]朱浮(約前6-公元66)
※蓋聞智者順時而謀,愚者逆理而動……凡舉事無為親厚者所痛,而為見仇者所快。[《為幽州牧與彭寵書》]
●[東漢]劉秀(光武帝,前5-公元57)
※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耿弇傳》)
※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河水在此,吾不食言(《後漢書・岑彭傳》)
●[羅馬]塞內卡(小塞內卡,Lucius Annaeus Seneca,前4-公元65)
※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時期,而是心靈的一種狀況。
※沒有人會感覺到,青春正在消逝;但任何人都會感覺到,青春已經消逝。
※只要持續地努力,不懈地奮鬥,就沒有征服不了的東西。
※自然賜給了我們知識的種子,而不是知識的本身。
※未嘗過艱辛的人,只能看到世界的一面,而不知其另一面。……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之後才能實現。
※生命,只要你善加利用,它便是悠長的。
※生命如同寓言,其價值不在長短,而在內容。
※內容充實的生命就是長久的生命。我們要以行為而不是以時間來衡量生命。
※敵人用憤怒的禱告使我們產生不必要的恐懼,朋友則以友情和善意將我們寵壞。[《致魯西流書信集》]
●[羅馬]佩特羅尼烏斯(Aius Petronius,?-公元66)
※美貌和智慧很少結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