鎬京陷落、幽王被殺後,原來被廢的太子宜臼,在外祖父申侯及部分諸侯的支持下,終於登上了國王寶座。他就是周平王。當時鎬京經歷戰火的洗劫,宮室殘破,王畿荒蕪,一時不易恢復,加上犬戎仍散居鎬京附近,對周室構成嚴重威脅,因此平王只好在晉、鄭、衛、秦等諸侯擁衛下,將首都遷至東都洛邑。因洛邑在鎬京的東面,所以歷史上把此後的周朝稱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以別於從前定都鎬京的西周。

自平王東遷,周朝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天下共主」已徒具虛名,由此歷史也開始了一個列國紛爭的大動盪、大分裂時期。東周實際上包括了前後兩個大的歷史階段:前段相當於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前403年),因孔子改編的魯史《春秋》而得名,其特點是天下權力重心由天子下移到諸侯;後段相當於戰國時期(公元前403年-前221年),因西漢劉向所編《戰國策》一書而得名,其特點是權力重心繼續下移,由諸侯而卿大夫而士,布衣即平民階層興起。

平王東遷和東周建立﹐成為中國歷史上一種新現象之開端﹐即一個王朝被異族或大臣所滅﹐但其宗室卻通過遷都而使國祚綿延﹑王統繼續。這類王朝除了西周﹑東周外﹐比較著名的還有西漢﹑東漢﹐西晉﹑東晉﹐北宋﹑南宋等。就這個意義而言﹐平王東遷也可謂歷史上首次真正的「中興復國」(不計夏朝的「少康中興」﹑商朝的「盤庚遷殷」和西周的「宣王中興」之類)。

周朝天子原為天下之共主、全國之宗主,但自東遷之後,王權逐漸式微,封建制度日趨崩潰。由於周幽王廢后奪嫡,平王又有弒父之嫌,天子自身違背宗法大義,致威信掃地,不受諸侯敬重。過去諸侯由天子分封,一切聽命於王室,現在平王的登位和遷都,反需賴晉、鄭、衛、秦等國幫忙。由於不斷的封賜和一些諸侯的侵奪,王畿的領域逐漸縮小,歧山以西之地被平王賜給了秦襄公,歧東之地又相繼為晉、鄭等國所侵佔,周天子僻處洛邑一隅,形同一小國。從前王室擁有六軍,現在只能有三軍、二軍,甚至不足一軍。從前王室可自諸侯的定期朝貢得到一大筆收入,後來諸侯不再朝覲天子、停止貢獻,使周室的經濟十分拮据。公元720年周平王死,其孫桓王繼位,連平王的喪葬費都得派人赴魯求賻。此後,天子向諸侯「求賻」、「求金」、「求車」之事層出不窮。

由上可見,東周時王室的地位已經一落千丈。「天下共主」之稱徒具虛名。天下權力的重心已不在天子,而下移到諸侯。原來「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現在成了「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故天子不唯不能號令諸侯,反要看諸侯的眼色辦事,甚至受諸侯之欺凌。據《春秋》所載,在二百多年間,魯國國君僅朝覲過周王三次。平王崩,魯不奔喪,桓王二十餘年間反五聘於魯。魯君是周公後裔,為周所封東方最親最有地位之諸侯,其對周室之態度尚且如此,則其他諸侯更可想而知。至於周桓王伐鄭莊公而被射傷肩膀,以及後來周襄王被晉文公所召而參加盟會,更充分說明同天子之威信掃地以盡。

除了王權衰微之外,封建秩序趨於崩潰的另一表現,是諸侯兼併與爭霸。本來各諸侯國疆土之大小均由天子規定,彼此間亦不相統屬。但隨著共主衰微、王命不行,諸侯之間遂不斷互相兼併、爭奪霸權、以大吞小、以強凌弱,形成列國競爭、干戈不息的混亂局面。如春秋時代的諸侯國,見於經傳的有一百七十餘國,但歷史較詳、其會盟征伐彰彰可考者,不過魯、齊、晉、秦、楚、衛、宋、陳、蔡、曹、鄭、燕、吳、越等十數國。當時國與國之間長年累月都處於戰爭狀態。有的人作了統計,在《春秋》所記之二百餘年間,宋鄭交兵凡五十二次,齊魯用兵二十五,晉楚用兵二十二,吳楚用兵二十四,吳越用兵十。通過不斷的兼併戰爭,許多小國紛紛被大國所併吞。據有些史書記載,齊桓公併國三十有五,晉獻公兼國十九,楚莊王併國三十六,秦穆公併國二十。這些都是力量最強的一等大國。別的一些二等國也併吞過小國,如魯兼九國,宋併六國。到了春秋末年,大小諸侯國大概只剩下二十來個了。

封建制度趨於瓦解的又一個表現,乃列國內亂、戎狄橫行。根據封建制度和宗法制度,天子乃至各諸侯國國君名位之繼承均有嚴格之規定。但東周以來,因王命不行、綱紀蕩然,一時間列國內亂叢生,弒君篡逆迭乘。例如公元前712年,魯桓公弒兄隱公而自立,接著在十九年之內,列國先後發生如下之篡弒事件:華督弒宋殤公,曲沃伯殺晉哀侯,陳公子佗殺太子免而自立,曲沃伯再弒小子侯,祭仲逐鄭昭公立厲公、復逐厲公而納昭公,衛逐惠公,渠彌殺鄭昭公,齊襄公殺魯桓公。《史記》云「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也有人統計弒君及逐君、叛逆等將近七十起,平均三、四年即有一次。與此同時,當時夷狄均乘東周政局之紊亂,時時進侵中原各國。例如北方的戎、狄屢屢南下,寇擾鄭、齊、燕、邢、衛、曹、魯、晉等國。而南方江漢流域之楚蠻亦日日覬覦中原,楚國國君公然藐視周室之封建秩序,自己稱起王來,欲與周天子平起平坐並取而代之。

總之,自平王東遷之後,由於封建制度日趨崩潰,出現了王權式微、諸侯混戰、列國競爭之狀態。在中國歷史上,有三個比較著名的大分裂時期,即春秋戰國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但認真分析起來,它們各有不同的特點。東周時分裂的諸侯國,大多均周族之子孫,故彼時應屬宗室之內戰。至於後來兩個時期,一者因民族而分裂,一者因地方而割據。此外,魏晉南北朝時北方較亂而南方大體統一,五代十國時期南方較亂而北方大體統一,總的均呈南北對立之勢。而春秋戰國時期則不論地域、不分東西南北,從原有一百多國一直打到剩下七個大國,最後再統一於一國,而封建制度亦終於被埋葬。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中國歷代之興治亂衰亂亡》第五章_東周之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