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於鯉城負笈鷺島奠立事業根本銘謝師父”之溫陵子
“長居京華親歷浩劫猶能握管著書堪稱有福”之刺桐生
“播遷香江年逾不惑依舊揮墨論史差可慶幸”之南溟子
“躬逢回歸歲暮古稀堅持建網撰述終身學習”之一陽生
[網上贅言]2002年冬至日﹐作者65誕辰時﹐《南溟集》出版了。本以此為畢生學術總結﹐故謂之曰“結集作”﹔然很快就意識到﹐作為自稱IT人﹐生命的終結注定在網絡﹔於是﹐“南溟網”(Seven Seas Network)誕生了﹐並成為網主的“延續作”。《南溟集》雖非真正的“結集”﹐卻成了南溟網的基礎﹐該集數篇是為本網的主要內涵。鑒於《南溟集》有一千多頁﹑數百萬字﹐出版校訂時已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網主實無餘力在網絡上再重複校訂一番﹐於是將原來印刷時的PDF文本直接上載。如此處理﹐一來可減少錯漏﹐二者將文字放大些也便於閱覽﹔不過﹐有些讀者就要裝載相應的軟件方可打開﹐而且要耐心費時等候。如果閣下電腦未裝讀取PDF的相關軟件﹐可在南溟網頁的左下方直接下載﹐不便之處謹請原諒﹗《南溟集》是網主印刷著作的結集﹐就讓它以原貌標誌舊式印刷時代的行將終結吧﹗
下面再引用全集八篇首頁獻言﹐以饗讀者﹔另錄該書作者自敘的一段文字﹐使讀者瞭解網主為何對“南溟”情有獨鍾﹗
《南溟集》篇首獻言﹕
寰宇篇﹕“ ‘國際’的最後防線在‘種族’ ”
“ ‘國內’的最後防線在‘民族’ ”
“ ‘社會’的最後防線在‘宗教’ ”
“ ‘人際’的最後防線在‘男女’ ”
神州篇﹕“ 一個華裔可以選擇外國籍
操最流利的外國語
獲世界最高的獎賞
但他遍歷全球卻改變不了
身上的黃皮膚
這是祖先、父母給予他的 ”
海交篇﹕“ 中外交通有陸上的絲綢之路
其中又分西北﹑西南兩線
海上的絲綢之路應正名為
陶瓷之路﹑香瓷之路或絲瓷之路
繼近代的中外空中交流之後
互聯網創設了壯麗的絲綢新路 ”
學者篇﹕“ 有無真才實學的四條標準-
對前輩﹕開創之功實不可沒
對同仁﹕三人同行必有吾師
對後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對自己﹕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
溫陵篇﹕“ 馬可波羅所稱頌的世界大港刺桐
就是妳呀 故鄉溫陵-泉州
我愛妳啊 雙親誕生及歸宿之處
卻深願繼 ‘泉州人個個猛’﹑
‘愛拼才會贏’之後
再展光輝 融入世界文明之林 ”
港台篇﹕“ 當今華人世界的四大城市
均有不同方言﹕
北京-北方話
上海-江浙話
香港-廣東話
台北-閩南話 ”
出版篇﹕“ 平生崇尚唯自由
力求作自由的
講學人-撰稿人-編製人-出版人
回顧一生確實經歷了
教書匠-寫書匠-編書匠-出書匠
始料不及的是晚年做不成賣書匠
卻一頭栽進網絡 做成個拋書匠 ”
網絡篇﹕“ 繼書報﹑廣播﹑影視之後
互聯網成了人類新的第四媒體
新唯新在科技 新瓶仍裝舊酒
掌上網絡聯著無極寰宇
一擊穿梭 萬載時空
讓世界瞭解神州 令中華走向國際
網絡式的綵帶鋪設了嶄新的絲綢之路 ”
《南溟集》釋名
本書名為《南溟集》,作者筆名南溟子,書齋稱作南溟齋。“南溟”一詞源自《莊子》。該書〈逍遙游〉提到北冥、南冥,謂“南冥者,天池也” 。冥溟相通,故南溟即指南海。然作者並非南海所生,實乃東海之子,為何竟以南溟而命名呢?原來作者自幼鍾意道家的清淨無為、超塵脫俗,羨慕那種天馬行空、獨來獨往、義薄雲天、任俠仗義的風格,故喜愛“樂逍遙” ;更兼廿餘年前在北京,於文化大革命末期,決定轉變研究方向,以探討古代南海交通史事為終身志趣,因而將僅只十平方米的斗室,戲稱為燕山南溟齋,並自號南溟子。
當年在南溟齋,以整整七載光陰憑靠寒窗,苦苦考證數千古代海外交通地名,常因不識粵語而難以還原對音,不時發出離洋之歎。孰料後來竟得以播遷南海,步過羅湖橋,徙居香江此岸。於是立即將新的斗室,改名為香江南溟齋。可是世事難料,正當自己為稻粱謀而漸習粵語,卻再也沒有專門時間可從事南海交通之研究了!
作者尚有一系列筆名,但並不多用,也不難理解:刺桐生,溫陵子,東海生,一陽生,司馬文宗等等。東海邊的福建泉州是筆者故鄉,古稱刺桐,又名溫陵。作者誕辰恰逢丁丑冬至,是時為陰之至極、一陽方生,故又以一陽生為別號,實不無遊戲人間之心態。至於司馬文宗,乃集“三司馬”而言,即司馬遷、司馬光、司馬相如等史、文大家,藉以自勉自勵。
下面是筆者形容過自己的一副對子:
“長居京華親歷浩劫猶能握管著書堪稱有福”之刺桐生
“播遷香江年逾不惑依舊揮墨論史差可慶幸”之南溟子
(原載《南溟集》南溟子自敘之“耳順結集先釋名”)
附﹕〈南溟網網名旁對聯色地設計初衷〉
自南溟網問世以來﹐一些學友常對網名旁那副對聯的色地設計﹐提出Why的問題。本來凡事保存點神祕感似乎好些﹐令人有想象的空間。唯歷史學者向來主張直筆﹑求真﹑務實﹐提倡“六何”或“6W”﹕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事(或何物, What)﹑何人(Who)﹑何因
(或為何﹐Why)﹑何果(或如何, HOW)﹔況且網主已逾古稀之天年﹐應不必將“祕密”帶回到太史公處﹐令後代為渺小人物的些須小事徒增“考證”之操勞。是故﹐乘“南溟網”補充釋名之機﹐一併交代如下。
“誕於鯉城負笈鷺島奠立事業根本銘謝師父”之溫陵子
“長居京華親歷浩劫猶能握管著書堪稱有福”之刺桐生
“播遷香江年逾不惑依舊揮墨論史差可慶幸”之南溟子
“躬逢回歸歲暮古稀堅持建網撰述終身學習”之一陽生
中間兩句為“南溟網網主”放在網上的一副對聯﹐上下均用了黑﹑紅﹑藍三色鋪在白地之上。紅﹑藍﹑白三色原象徵自由﹑平等﹑博愛﹐可歷史的本質常是“紅與黑”﹐所以《南溟集》的封面底色設計為由紅漸變黑。
不過﹐網名旁的色地﹐不唯繫乎歷史﹐更與網主身世攸關﹕誕於泉州﹑負笈廈門的“刺桐生”﹐原屬“黑五類”出身的“白專生”﹐ 卻分配至北京高校任教﹐在紅色首都度過廿四載的革命歲月﹐惟彼時內心常懷藍色的希望﹔廿八年前﹐筆者終於跨過羅湖橋來到香江此岸﹐藍色期望雖然展現而心懷純白淡泊的書生本色未更﹐不日九七回歸竟令黑色出身兼成分(來港一度成為資方之代理人)打回原形﹐但網主一顆紅心始終向著雖然亦已變色的祖國。
讀者諸君﹐本網的上述設計﹐也許只是種文字遊戲﹑色彩塗鴉﹐然而卻蘊涵迂迴曲折的內心情懷﹐不無一番苦心孤詣的掙扎。你們可會因理解而釋然﹖謹以此拙劣筆文﹐聊供大家茶餘飯後之一哂耳﹗
(2010年3月24日
南溟子誌於南溟齋﹐
補書於南溟集之後﹐
上載於南溟網之前)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