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終結,劉邦乃即帝位,是為漢高祖(前206一前195),不久定都於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劉邦在前206年被封為漢王,後來稱帝未改國號,故其所建之漢朝便從那一年算起,史稱西漢或前漢(公元前206一公元8年)。

劉邦一統天下之後,在政治方面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部分地恢復分封,實行郡縣與封國並存的行政體系,亦即 「郡國制」。不過劉邦的封建諸侯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共有下列三個階段:(1)分封異姓王;(2)剷除異姓王;(3)封建同姓王。

原來在楚漢戰爭之中,劉邦為了爭取各方之人材與力量,以戰勝主要敵手項羽,不得不分封一批功臣戰將為王。其所封的異姓王計有七個(另有封侯一百三十多名):楚王韓信(先封齊王),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後子張敖繼之),衡山王吳芮(後改稱長沙王),韓王信,燕王臧荼(後改封盧)。如果沒有韓信、彭越、英布等人的幫助,劉邦實難贏得天下。然而高祖一旦稱帝,即視此等諸侯王為心腹之患,著手剷平 「異姓諸王」。例如韓信在項羽滅亡後一年,即被告謀反而貶為淮陰侯,後竟被呂后(經劉邦默許?)所殺。結果除了長沙王外,所有異姓王皆一一被消滅。

劉邦一面剷除異姓王,一面大肆分封同姓王。全國除留十五郡直轄中央外,其餘地區則封了九個宗室子弟為王,藉以屏藩漢室。高祖於建國之初兼採封建制之原因,正如 《漢書.諸侯王表序》所云,「漢興之初,海內新定,同姓寡少,懲戒亡秦孤立之敗,於是剖裂疆上,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餘邑,尊王子弟大啟九國」。不過漢初封建與西周封建不盡相同,其差異處約略有三:

      (一)非同姓不封王:高祖末年,曾召集皇后、大臣,刑白馬而盟日:「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史稱 「白馬之誓」。當時功臣最高只能受封為侯,不能為王,非功臣則連封侯都不可得。「非劉氏不王﹐非功臣不侯」成了制度。
      (二)郡縣封國並存:劉邦認為封建有屏藩之利,郡縣有統制之功,故使二者並行,而非完全實行分封。當時全國仍保留十五郡,直屬中央,而王國境內往往也設置郡縣。
      (三)封國權力縮小:漢初封國之權力遠比西周為小,如王國丞相須由中央派遣,可統御眾官。及至七國之亂平,則封國已名存而實亡,幾與郡縣等同。

除了政治方面之部署外,高祖鑒於多年戰亂、民生凋敝,乃採取一系列措施來恢復、發展經濟。「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上於是約法省禁,輕田租,什五而稅一;量吏祿,度官用,以賦於民」(《漢書.食貨志》)。另又罷兵為民,規定入關滅秦的關東人,願留下為民者免徭役十二年,歸里者減半。

劉邦所建之西漢朝廷,向被稱為 「平民政府」,其臣下則稱「布衣將相」。例如蕭何為沛主吏,曹參為獄,任敖為獄吏,周苛為卒吏,申屠嘉材官,陳平、王陵、陸賈、酈商等皆白徒,周勃為吹鼓手,樊屠狗,灌嬰販繒,婁敬挽車,韓信為游民,唯張良乃韓相貴冑。其實劉邦本人起事前不過一 「好酒及色」的泗水亭長,漢初王后也多出微賤。劉邦由平民革命而創平民政府,有布衣皇帝自難免多布衣將相。西漢 「平民政府」的建立,反映了自西周以來權力重心的逐漸下移,即由天子而諸侯而卿大夫而士,由貴族而平民。

不過西漢王朝雖由平民革命而創立,然它一建立便不再反映平民之要求,而是代表新興的權貴之利益。這種 「平民政府」之創立,只不過表明中國的王朝再也不是舊貴族所可壟斷,一旦條件許可、時機成熟,平民也可以加入改朝換代的行列。至於劉邦之迫害韓信、彭越、英布等,則從一開始就揭示了 「平民革命」取勝後的一個普遍歷史現象:凡通過平民革命而奪取政權和一時得以稱霸者,往往對於功臣大加迫害和濫施刑戮。古代如劉邦、朱元璋、李自成,近代以來如洪秀全、毛澤東等,莫不如是,蓋他們或因出身微賤而怕人歧視,或因伙伴「功高震主」而恐其不服,或因知識菲薄而心胸狹窄、缺乏氣量,故均對原來一起出生入死之 「哥兒們」狠下毒手。其手段非自己親自下令整肅,就是默許自己的婆娘折磨之。故大丈夫可以叱吒風雲、馳騁沙場,然卻對付不了小人和女人。筆者曾因留意此類史實,竟發現了如下之巧合:

                           與歷代民變首領相關之 “三彭”

     姓名            曾輔佐之民變首領                         下場

    彭越                漢高祖劉邦                   漢朝建立後被劉邦所殺
    彭瑩玉            明太祖朱元璋            一說戰死,一說被朱元璋排斥
    彭德懷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           被毛澤東整肅致死

讀者大可謂此乃純屬偶然,但正是在這類 「偶然性」中隱含著歷史之 「必然性」:它再次證明了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功高最忌蓋主」、「伴君如伴虎」,實乃千古不易之至理名言。伍子胥、文種忽視了它,終於身首異處;范蠡深刻領會了它,終能功成隱退。不過歷史之教訓並非人人能夠汲取,韓信、彭越等就是明證。唯獨張良,深得范蠡之要領,敢於急流勇退,方能避免韓信等之悲慘命運。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中國歷代之興治亂衰亂亡》第七章_西漢之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