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起第三世界大戰”是美國三個選擇之一
馬紹飛:上世紀90年代後,美國為何不斷衰落?
馬紹飛
紐約猶太人,任職於聯合國新聞部
2019-02-27 08:38:09來源:觀察者網
在近20年來全球化的背景下,作為美國人我幾乎可以肯定地說,美國“世界老大”的地位已經下降了很多,兩黨政治體系正逐步踏入崩潰的邊緣。
大都認同的是,美國確實無法重回1990年代的政治巔峰地位。但是對於這個下降的趨勢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大部分人都還沒有形成一致的意見。不僅是美國人和中國人在這方面眾說紛紜,西方學界也沒有達成一致。
不過,首先我還需要消除一個誤解:
美國政治體系衰落跟拉丁移民毫無關係。
很多線民都有下述類似的邏輯:
美國很強大是因為美國是個歐裔白人打造的資本主義國家,共和黨比民主黨更傾向于白人至上主義和資本主義,所以民主黨會讓美國衰弱。拉丁移民大多數支持民主黨,所以拉丁人口的增加率從長遠來看會擾亂美國的政治體系,終究會讓美國崩潰。
但我堅信這個邏輯是不對的,因為:
1. 美國一直都是個民族多元化及移民眾多的國家。
現在美國的經濟並不是掌握在英德裔(Anglo-Saxon)白人手裡的。實際上“白人”這個概念隨著時代的改變也在不斷更新,這個定義跟膚色本身已經沒有太大的聯繫了。
舉個例子,在上個世紀20年代,所謂的“白人”指的僅僅是英德裔美國人。當時的白人非常敵視那些剛來到美國的“非白人”歐洲移民。比如底層愛爾蘭移民經常被“白人”貼上“酒鬼”的標籤;底層猶太人則是“小氣”的象徵;底層義大利移民總是讓人聯想到“黑社會”;底層波蘭移民則被認為“智商低”。當時的“白人”對外宣傳這些群體都不可救藥、無法融入,但這些移民的後代不僅在美國立足了,而且還混得很好,所以他們現在也屬於“白人”了。
我相信拉丁移民的情況也可依此類推。比如雖然墨西哥人現在經常被美國白人貼上“毒梟”的標籤,但從長遠看來,拉丁移民應該可以融入美國社會。我們現在已經能看到不少非常“美化”的拉丁裔美國人,所謂的“White Hispanic”(拉丁白人)這個概念,已經成為了美國人常用的名詞。
2. 剛來到美國的底層移民一般都會支援民主黨,因為民主黨趨向於左翼,羅斯福的“新政”之類的社會主義政策對工薪階級有利。但是當移民的後代融入美國或者賺錢以後,他們就會開始傾向於支持共和黨。
舉個例子,我的祖輩是一百多年前從東歐移居到美國的貧窮猶太人。1940年的選舉中,有90%的美國猶太人支持民主黨。但是在美國猶太人的經濟地位大大提升後,2012年只有69%的猶太人支持民主黨了。現在大約有50%的愛爾蘭裔美國人支持共和黨,義大利裔美國人對共和黨的支持率也非常高了,這跟他們的祖輩完全不一樣。我相信拉丁裔美國人對民主黨的支持率從長遠來看也會越來越低。
3. 美國兩黨的經濟政策從雷根任職的時候就逐漸開始脫離”Social Democracy”(社會民主主義),自1980年代以來慢慢趨向於”Neoliberalism”(新自由主義)。
共和黨確實比民主黨更加支持硬核、快速的新自由主義。但不管哪個政派任職,最近35年的經濟政策都差不多,無論白人、拉丁裔美國人、亞裔美國人、黑人等支持哪個黨都無所謂,因為這並不會給美國的未來帶來太大影響。
那麼,如果美國的政治衰退不是拉丁移民造成的,那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
我們再來看看美國的經濟歷史吧:
在上個世紀20年代的經濟繁榮時代,美國的經濟政策偏向於傳統的資本主義。當時的美國資本家成為了所謂的“暴發戶”,底層人民的經濟情況雖然提高了一點點,但整體來說他們的生活還是很痛苦的。不過,由於當時傳統資本主義的經濟規律不夠完善,全美的廉價信用氾濫成災,最終導致了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
1940年代,美國的經濟得以恢復,這主要有兩個原因:
1)歐洲在二戰之後元氣大傷,美國根據《馬歇爾計畫》重建了歐洲,後來得到了巨大的經濟回報;
2)羅斯福的《新政》制訂了一些偏向社會主義的政策,比如增加資本家的稅率、規定最低工資、增加工會的權力、加強對銀行和壟斷的控制和管理、幫助老兵上大學、給老人提供退休金和醫療保險等等。這些新政策促使了50年代白人中產階級的產生。
美國從1950年代到1970年代一直都施行這種“社會民主主義”的經濟模式,也就是說美國的資產和土地雖然還是資本家所擁有的,但是他們同時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普通人也可以得到相當不錯的福利。羅斯福提供的福利制度雖然還沒有達到“養懶漢”的程度,但足以維持生活。所以整體來說,當時中產階級比較穩定,普通人的消費率飆升了。
我們在以下的圖片裡可以看出,新政給美國的綜合GDP帶來了非常明顯的影響:
不過,自從雷根在1980年當選總統後就開始把美國的經濟模式轉向所謂的“新自由主義”。這個經濟模式即全球化、把工廠搬到亞洲去、打破美國國內的工會、放鬆政府對經濟的控制、減稅、減少福利等等。
新自由主義確實可以為統治階級帶來好處,但是這種經濟模式從長遠來看必然會導致美國的貧富差異越來越懸殊,還會讓中產階級逐漸消失。我們在以下的圖表中可以看出,1980年代以來的新自由主義對美國中產階級造成了什麼樣的後果:
還有貧富不均……
由於積極的市場炒熱效應,新自由主義經濟模式在短期內會給中產階級帶來好處,但長期則會帶來巨大的傷害。美國現在已經有很多憤怒的普通人將意識形態轉向了社會主義和“特朗普特色”國家主義。英國的脫歐法案也不是個巧合,和我們美國的現像是一致的。
但更可怕的是新自由主義帶來的外交政策。
雖然新自由主義在1980年代才正式開始,但在二戰後針對共產主義的《遏制政策》之下,美國在1950年代就決定了一定要成為世界的老大。為了維持自己的經濟自由模式,美國必須使用暴力方式來推翻其他國家的政治體系、設置傀儡政府、強迫他們打開自己的邊境,以及讓他們實行自由貿易政策等。
日本、韓國等國家在二戰後都完全無法抵制美國(或者不願意抵制)。不過也有很多其他國家或地區為了抵制歐美帝國主義而轉向了共產主義,比如中國、朝鮮、越南、南美洲等。
但是除了古巴以外,南美洲的每個社會主義運動都被美國徹底破壞了,政治體系都被所謂的“民主”傀儡政府所替代。在亞洲,中國和蘇聯的抵抗非常頑強,所以美國當時無法推翻中國、朝鮮甚至越南的政治體系。中東的情況稍微不一樣,他們在1950年代的社會主義運動失敗了,後來這個非常保守的地區為了維持自己的政權而轉向了國家主義和極端伊斯蘭主義。
因此我們可以判斷的是,無論是在美國國內還是在美國國外,這個經濟模式從長遠來看都無法維持下去。
另一方面,中國的經濟模式跟新自由主義確實有一些共同點,比如市場經濟和競爭社會。可是中國的模式還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區別,如加強政府對國內經濟的控制和管理、把政府的錢直接投入教育、醫療、硬體設施、脫貧計畫,等等。中國的經濟模式確實也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房地產泡沫以及一些風險很大的公立投資。
但美國也確實很怕中國的經濟發展,主要是因為:1)中國的長期經濟模式跟新自由主義完全不一樣,這導致了很多貿易衝突;2)如果中國軍隊真的能夠控制南海,這意味著中美之間的航運貿易都控制在中國手裡,在這種情況下,中美將會共用“世界老大”的地位;3)中國的經濟模式真的可能會成功。
為了應對中國的崛起,美國目前有三個選擇:1)改變自己的經濟模式,跟著中國走,臣服於中國的經濟需求;2)發起大規模的貿易戰;3)發起第三世界大戰。
第一個選擇的可能性非常低,因為這樣美國就不是世界老大了,這不符合美國統治階級的利益需求。但是如果美國選擇第二或第三,長期下去中美兩國都會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換句話說,不管美國統治階級選擇哪一條路都無所謂,因為現在美國的霸權地位已經不再穩操勝券。
(本文為馬紹飛在知乎問題“美國未來國運如何”下的回答,觀察者網已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