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經歷“第三次世界大戰”,疫情將致世界格局大變革
2020-03-27 12:57:45
作者:張倫、馬國川 刊於鈍角網

摘要

有些中國人對其他國家有幸災樂禍的心態,和在疫情最高峰的時候一些中國人對湖北人、武漢人的暴力、不人道、不人性對待是類似的,其實質都是缺乏對人的尊重、對他人生命的關懷。

  “國內對於外界發生的情況多少都有一些認識偏差”,法國賽爾奇‧蓬多瓦茲大學教授張倫說,“現在歐美的疫情確實比較嚴峻,但是並沒有達到中國人理解的那種程度。”

  張倫目前正在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因此對於歐美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都有瞭解。在他看來,公民文化決定了這些國家的公民既批評政府,又遵守和配合政府防疫措施。

  作為賽爾奇‧蓬多瓦茲大學“文明與文化認同比較研究所”研究員,張倫一直關注中國的制度和文明的“雙重轉型”。他也是多家重要的國際和港臺華文媒體評論員和撰稿人。

  “狹隘的民族主義、國家主義從來不是把一個民族推向文明的動力”,在接受電話專訪時,張倫提醒國人,“熱愛自己的國家是毫無異議的,但是能不能在自己的民族和國家之上有一些更超越、更深廣的價值?這可能是決定中國未來文明走向的關鍵。”

  在張倫看來,這次的公共衛生危機是“第三次世界大戰”,將終結冷戰結束以來的這一波全球化,國際格局將產生深刻變化,“我希望,在制度轉型之外,國人能夠在價值方面做出更深層的調整,加快文明轉型。”

  “現代國家的公民文化”

  馬國川:目前國內很關注其他國家的疫情,但是資訊很混亂。作為一個在美國做訪問學者的法國教授,據您瞭解,目前歐美國家的真實疫情怎麼樣?

  張倫:中國民眾關心其他國家的疫情,顯示出對世界的關懷,當然是好事,不過由於身處特殊的資訊空間,國內對於外界發生的情況多少都有一些認識偏差。現在歐美的疫情確實比較嚴峻,但是並沒有達到中國人理解的那種程度。確實,這些國家的公眾、媒體和反對黨對政府有激烈批評和不滿,不過批評政府本來就是現代政治文化的一部分,永遠都會有不同的聲音。面對如此巨大的公共衛生危機,一定會有很多批評聲音,更不要說一些歐美國家的應對之策確實有值得檢討之處。

  但同時要看到,絕大多數的民眾還是遵守和配合政府防疫措施的,即使許多人不高興。政府本來就是批評的對象,該批評就批評,但它既然又是公民授權的合法政府,因此還是要遵守它做出的決定。這就是現代國家的公民文化。

  馬國川:也就是說,批評政府和認同政府的合法性是並存的?

  張倫:是的,這是這些國家的制度架構和政治文化決定的。我長期生活在法國,目前在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對這兩個國家的整體感覺是:有恐慌,但是看不到特別大的恐慌。批評歸批評,政府的合法性還是有的。民眾也知道,這種體制哪怕決策有誤,一般來說也不會是故意的,即使現在出現問題,早晚也會給臺上的政治人物算帳的。將來可以讓他們下臺,甚至以公民身份訴諸法律。

  馬國川:為什麼美國股市會數次熔斷?是否說明確實有社會恐慌情緒?

  張倫:其實很多人(包括華爾街的)早已看到,美國股市泡沫比較嚴重。股市下瀉一方面和疫情有關,另一方面也和股市內在的趨勢有關。我想,只要防控措施進入軌道,隨着人們的情緒逐漸平復,股市也會回歸理性。

  馬國川:目前法國和美國病例都在極速上升,為什麼法國如此大意,特朗普也沒有及時採取措施?

  張倫:據我所知,法國早就按照慣例準備了非常詳盡的計畫,但是這次公共衛生危機前所未有,法國措手不及。至於美國,做得對了一些事情,也有一些事情做得不對。美國因為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國,沒有想到歐洲和中東的感染者入境,“馬奇諾防線”從背後被突破。美國政府對病毒的認識可能也有策略性考慮。國家和平日久,自由慣了的人民適應起來要有一個過程。

  這也牽扯到民主國家政府處理這些問題時的悖論:儘管知道問題可能嚴峻,但是在人們還不認可的時候,如果採取一些過激政策會引起反彈,反而達不到效果。所以,怎麼把握分寸很關鍵。就像“二戰”,美國精英層很清楚早晚要介入,但是只有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羅斯福才宣戰。這次的麻煩在於,新冠肺炎病毒一旦傳播起來如此迅猛。

  馬國川:意大利疫情嚴重,死亡率尤其高,有人因此說,民主制度確實存在效率問題。你對於這種觀點作何評論?

  張倫:如果說自由民主制度不能很好應對這次公共衛生危機,那麼就沒有辦法解釋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為什麼防疫成功?即使同為民主體制,不同國家也有不同的應對之策,效果也不一樣。例如,意大利的死亡率為什麼那麼高?可能和人口的老化結構有關係。意大利65歲以上的老人占總人口的22%以上,死亡者中很多都是80歲以上老人。日本、南韓、中國臺灣地區人口老化也非常嚴重,為什麼沒有出現這麼嚴重的問題呢?可能是文化因素起了重要作用,這些國家和地區行政管理比較有效率。

  所以,評價各國應對這次公共衛生危機的措施與效果,涉及國家制度、文化傳統、人口結構、醫療資源等各方面,不能簡單地用一個變數來解釋。更不能老是盯着人家一時的問題,為自己尋找一些心理滿足。我們要看人家的長處,少看人家的短處,千萬不能過度地自滿,一自滿就會有問題。我們身處大變革時代,只有多瞭解一些事實、多一些看問題的方法,才能不會失之偏頗。

  國家制度的基本哲學是什麼?

  馬國川:中國解決公共衛生危機的做法是“集中力量辦大事”,這種“舉國體制”受到了國內許多民眾的追捧,在解決這種突發危機的時候也確實見效。

  張倫:絕大多數人沒有想清楚,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在中國既有體制性因素,也有體量因素,不是其他所有國家都可以做到的。其次,我們不能只看到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效果,也要看它的成本和次生後果有時候更嚴重。現在的聚光燈都聚焦在防控新冠病毒的成效上,由於醫療資源集中而造成得不到及時治療的其他病人有多少?其他次生傷害有多大?

  古往今來,中國都是“量”的帝國,一旦出現危機,因為缺乏地方自主和有效的平衡機制,造成的災難巨大,災難的傳遞效果也非常可怕。“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一時效果我不否認,但是在現代世界,一個如此龐大的國家仍然以“集中力量辦大事”作為王牌,其實是很危險的。因為現代文明的本質是變動不居、充滿風險,隨時有各種各樣的創新和不可預測的危機,一切都等着一個決策中心,等着“集中力量辦大事”,隱藏着各種各樣重大的隱患。

  馬國川:歐美國家的應對辦法儘管各有不同,但是普遍被中國線民批評手段太軟,應該“抄作業”,學習中國。您怎麼評價這些輿論?

  張倫:大疫來襲,西方國家很難強迫把國民像監獄一樣地關在家裏,而是依靠喚醒每個人的自律。中國人可能習慣了“硬”的方式,對所謂“軟”的方式不理解,這反映出中外的制度差別、文化差別和價值標準差別。最根本的問題是:國家制度的基本哲學是什麼?是以效率為所有制度的合法性基礎,還是以價值、道義和自由權利為合法性基礎?不能說這些因素完全不匹配,但是它們是有矛盾和衝突的。

  民主制度有其“軟”的一面,但是也有“硬”的時候。只要按照法律程式進入“緊急狀態”,政府獲得相應權力後,不見得比威權的效率差。國家應該追求長治久安,局限于一時的效率、一時的經濟發展,都是缺乏歷史眼光的表現。

  馬國川:經常有人辯解說,人類沒有一個絕對完美的制度,所有的制度都可能犯錯誤。

  張倫:重要的是,我們要選擇一個什麼制度讓錯誤可能性小一些,犯了錯誤之後容易糾正,對錯誤有人負責?

  自由民主制度當然不是絕對完美的制度,但它是一個少犯錯誤的制度。民主制度下為什麼有些人會下臺,會被選民換掉呢?就是因為他們犯錯誤,引起民眾不滿。民主制度的哲學前提,就是假設人會犯錯誤。一個認定自己永遠不會犯錯的人和制度犯錯誤的概率大呢?還是承認自己會犯錯、允許追責的人與制度犯錯誤的概率大呢?我們是不是應該選擇一個承認可能犯錯誤,同時又能夠更好地讓人們警惕的制度呢?

  馬國川:就像這次大疫,各國家處理方式不同,也都會犯錯誤,關鍵是什麼錯誤不該犯,什麼錯誤不能犯?是否有人為錯誤承擔責任?

  張倫:對。隱瞞疫情不僅是錯誤,也是犯罪,絕對不允許;資訊掌握不足、決策遲緩則是完全不同的問題。不管是哪種,都要有人承擔責任。也許某一個時間點上,自由民主制度可能比集權制度還要糟糕。但是從長遠角度看,自由民主制度犯錯誤要少得多。因為這個制度允許犯錯誤,允許批評,允許追責。責任政治是現代政府的一個最重要的特徵。如果沒完沒了地犯錯誤,卻無人承擔責任,一個社會就會缺乏正義基礎,早晚就會崩塌。

  馬國川:不容否認,1978年以來中國發展成就很大,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張倫: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許多人讚美蘇聯,包括一些西方學者也在讚美之列。有相當一段時間,北韓經濟增長率比南韓要高。所以,不能用一時的成果和一效率的單一變數來看待這些問題。看問題要考慮具體的情境,也要有歷史視角和文明視角。

  這些年中國的經濟發展不能否認,但是代價之大也許要很久才能彌補上來。缺乏平衡的發展帶來的問題很多。這幾十年最大的問題,就是自滿於以唯一的標準去衡量一切。國民也以經濟為惟一導向,缺乏價值追求。今後要在制度上做調整,讓公民有參與空間,有價值追求。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現在面臨着重新尋找平衡、重建文明的任務。我們到了解決中國現代性問題的時候了。

  從長遠角度講,我們應該思考什麼是重建中國文明、構建中國未來長治久安、保障人民幸福與尊嚴的制度基礎?我們要尋找一些超越性的價值作為制度基礎,作為文明轉型和制度轉型的座標。

  避免世界對中國的不信任

  馬國川:現在國際社會對中國應對大疫的措施整體評價如何?

  張倫:可能和中國傳統文化、文明結構崩塌有關係,中國人對於外界的態度極其敏感,特別喜歡人家說自己的好話,過度解釋人家說的好話;也討厭批評,過度解釋人家的批評。國民心態在自卑和自傲中不斷地徘徊,這可能是中國在將來發展中需要處理好的問題。

  就這次疫情來說,首先,大部分國際輿論對中國應對措施的評價比較客觀,認定效果不錯,但是在他們的國家沒辦法實行。誰有中國這樣的街道制度?沒有,也就沒法“抄作業”。即使這些西方國家也說“封城”,不過是讓警察出來做一些嚴格要求,根本上還是基於民眾的認可與自律。這和中國的“封城”完全不一樣。其次,有批評,也有讚美。讚美者只看效果,批評者在意其中發生的侵害公民權益行為。

  馬國川:許多人士擔心,這次大疫會不會增加世界對中國的不信任?

  張倫:這是一個新型病毒,傳染力極強,在處理過程中出現失誤和不足,別人都是能理解和原諒的。現在的問題是,該承擔的責任要不要承擔,該認的錯要不要認?不能因為所謂的“面子”,該承認的責任也不承認,該認的錯也不認。這種情況下,人家對中國就會不信任,甚至中國普通人的形象也會很負面,搞不好將來就是災難性。

  這些年,一些中國人在海外的不文明舉止、暴發戶心態、對他人缺乏尊重、自以為是、強詞奪理等做法,讓我越來越憂慮。十幾年前,西班牙的中國商庫被燒時,我就預感將來在國際上會出現排斥華人的潮流。我非常擔心這次疫情會增加世界對中國的不信任,造成嚴重後果。尤其是官方,作為向世界傳達資訊的主體,如果處理不當,很可能會引發更糟糕的局面。

  馬國川:現在看,國內有少數民眾誇耀中國的抗疫成績,對於其他國家的疫情幸災樂禍。

  張倫:我可以負責任地說,從中國疫情爆發以來,從歐洲到美國,至少我個人沒有看到、沒有聽到什麼人對中國幸災樂禍。雖然有些人士可能對中國應對疫情的做法有一些批評和懷疑,但是對普通中國人沒有幸災樂禍,而是通過各種方式表達關懷。

  有些中國人對其他國家有幸災樂禍的心態,和在疫情最高峰的時候一些中國人對湖北人、武漢人的暴力、不人道、不人性對待是類似的,其實質都是缺乏對人的尊重,對他人生命的關懷。這可能是中國最重要的、將來最難建設、最難恢復的問題。我本來希望,在災難裏中國人的思維、情感、認識能夠更深刻一些,能夠對文明、對生命的認識有所提升。

  馬國川:可惜沒有,反而出現了狹隘的民族主義、國家主義。

  張倫:狹隘的民族主義、國家主義從來不是把一個民族推向文明的動力。近代的歷史表明,狹隘的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不會給國家帶來好處,反而會導致災難。熱愛自己的國家是毫無異議的,但是能不能在自己的民族和國家之上有一些更超越、更深廣的價值?這可能是決定中國未來文明走向的關鍵。這個問題處理不好,依然一切以國家、民族來界定,恐怕是會給中國、世界的發展造成傷害和災難。

  馬國川:文明轉型是長期的,在短期裏制度轉型更重要,因為如果制度不轉型,那麼文明轉型也無法啟動。

  張倫:這是互動的關係,現代文明價值的不確立,會對體制的弊端更多寬容和認可;體制不允許健康的理性聲音傳遞,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走向狹隘。這就是災難性邏輯。所幸的是,每次災難,都會有一些人覺醒,破除災難邏輯。“文革”就是這樣,於是才有了改革開放。

  “這一波全球化徹底地結束了”

  馬國川: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範圍內出現了民族主義、民粹主義,這次世界範圍的公共衛生危機會不會進一步催化民族主義、民粹主義?

  張倫:這次的公共衛生危機肯定會強化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的浪潮。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思潮在全球範圍的崛起,2008年經濟危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其實之前就有了,恐怖主義就是以一種極端的方式反映了這個問題。隨着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美國出現“銹帶”,法國爆發“黃馬甲”,英國“脫歐”,都刺激了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我基本的判斷是,以這次世界公共衛生危機為標誌,從八十年代中後期開始的,特別是柏林牆倒塌、冷戰結束以來的這一波全球化就徹底地結束了。

  馬國川:在您看來,這一波全球化結束是不可避免的?

  張倫:就像第一波全球化,第一波全球化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直到一戰爆發結束,這期間世界發展突飛猛進,被稱為“美麗時代”。引發“一戰”有很多很多的因素,任何一個細節如果不出現,很可能一戰就不會是那個樣子。但是結構性裏還是有一些趨勢性、必然性的東西,比如發展不平衡、新興力量崛起之後對既有世界格局的挑戰、新興國家和傳統的價值衝突等。當時英國、法國除了從地緣政治批評德國之外,就是批評德國是不民主國家。同樣,結構性問題導致這一波全球化走向終結。

  當然,我並不認為全球化就此徹底終結。怎麼樣重新定義全球化?怎麼樣控制全球化?未來將有激烈爭論。可以基本確認的是,通過對這一輪全球化的反思,比較浪漫的全球化會遭到批評,民族國家的角色可能會在一段時間裏得到強化。未來世界如何發展?可能要召喚世界各國領袖的眼光。

  馬國川:這次危機不但會徹底衝擊全球化,也會衝擊聯合國、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比如,世界衛生組織的作用就遭到質疑。

  張倫:本來,二戰奠定的世界格局已經被全球化、中國崛起和大國博弈衝擊得搖搖欲墜了,這次疫情將造成進一步的衝擊。為人類的未來著想,應該保留這些國際機構,不過必須進行全面而深刻的改革。

  馬國川:現在知識界最擔心的是,這次危機不但會衝擊全球化和國際秩序崩塌,而且很可能會引發戰爭。

  張倫:完全有可能。在我看來,我們正在經歷“第三次世界大戰”。當然,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人與人之間的戰爭,但是牽扯這麼多國家,造成這麼大損失,從波及人群、遭受損失、國家動員、社會心理等方面看,這完全是一種戰爭的狀態。而且各國動用的處置辦法基本都是和戰爭性質有關的,因此以戰爭做類比並不為過。這是一場非傳統性的世界大戰,跟恐怖襲擊一樣,是對國家、個人安全的最大威脅。

  從人和病毒的大戰,引發人和人的戰爭,也是完全有可能的。由於全球經濟的衰退造成經濟資源萎縮,會引發各地社會衝突,包括沒受過疫情影響的地區,可能會因為次生的經濟問題帶來局部衝突。就像二次大戰一樣,有些國家沒有參戰,但事實上都影響深遠,都沒有逃得掉。總之,它會引發世界格局的重大變革,舊時代已經崩塌了,從此人類歷史會分為“2020年之前”和“2020年之後”。

  馬國川:這對中國來說也是一個巨大挑戰,比如中美關係將經受嚴峻考驗。

  張倫:如果中美雙方處理不好,互不信任,或者一方做出某些選擇,中美漸行漸遠的趨勢就不可逆了。對於中國來說,現在真正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應該推動更深刻的制度轉型,實現法治國家。

  災難會改變人類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在特殊情況下展現出來的東西,會勾起人們的一些記憶、激發新的想法。這次危機也在考驗我們這個民族到底有沒有反思性,到底有沒有思考和檢討的能力?我希望,在制度轉型之外,國人能夠在價值方面做出更深層的調整,加快文明轉型。

責任編輯:惟知
http://www.21join.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3&id=2774

世道人生:世界正在經歷「第三次大戰」

李怡

武漢肺炎從全球情況來看,假設中國公佈的數字是真實的,那麼中國在確診病例和死亡數字方面都已退居第三位。上週五,習近平與特朗普通話表示:中國願意給美國提供援助。其後,特朗普在記者會上說:「他們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委婉點說,那是一個不同形式的政府。」

前兩天,北京學術網站「鈍角網」刊登一篇中國《財經》雜誌主筆馬國川訪問旅法學者張倫的長文。在北京網刊出,當然避開一些官方敏感詞語。但文章刊出一天就被刪除。接着,在註明「刪節部份內容」後再刊出,一天後也遭刪除。我留下來讀後,雖覺得有些地方避重就輕,但視野廣闊和深入,值得詳細介紹。

張倫在中國出生,北大社會學碩士,89年六四後經香港流亡法國,靠自己掙錢、苦讀,在巴黎取得博士學位。現於賽爾吉-蓬多瓦茲大學(Université de Cergy-Pontoise)任教。在法國沒有參與海外民運,亦少與當年運動夥伴聯繫,有時在法國媒體投書或出版書籍分析中國時勢。

張倫目前在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對於歐洲與美國的武漢肺炎疫情都有瞭解。在訪問末段,他說:「我們正在經歷『第三次世界大戰』。當然,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人與人之間的戰爭,但是牽扯這麼多國家,造成這麼大損失,從波及人群、遭受損失、國家動員、社會心理等方面看,這完全是一種戰爭的狀態。而且各國動用的處置辦法基本都是和戰爭性質有關的,因此以戰爭做類比並不為過。這是一場非傳統性的世界大戰,跟恐怖襲擊一樣,是對國家、個人安全的新型的重大威脅。」「從人和病毒的大戰,連帶造成的各種政治、經濟、社會和意識上的後果,進而引發人和人的戰爭,也是完全有可能的。由於全球經濟的衰退造成經濟資源萎縮,會引發各地社會衝突,甚至包括沒受過疫情影響的地區,可能也會因次生的經濟問題帶來局部衝突。就像二次大戰一樣,有些國家沒有參戰,但事實上大戰對其的影響深遠,也都沒逃得掉。總之,它會引發世界格局的重大變革,舊時代已經崩塌了,從此人類歷史會分為『2020年之前』和『2020年之後』」。

大約十天前,暢銷書《世界是平的:一部21世紀簡史》作者Thomas L. Friedman在《紐約時報》寫了一篇文章,將B.C(西元前)和A.D(西元後)重新定義為B.C.—Before Corona和A.C.—After Corona,即「冠狀病毒前的世界」和「冠狀病毒後的世界」,與張倫可以說所見略同。

稱作第三次世界大戰,可能引發人間實戰,以及歷史里程碑意義竟可與西元紀年類比,意味疫情將引發世界格局的重大變革。人類社會將往何處去?生於這時代的人不能不關注。

張倫在訪談中,回答了一連串問題:西方國家是否疫情失控?經濟會否崩壞?民主制度是否缺乏效率?中國是否有制度優勢?不同國家制度的基本哲學是甚麼?這次大疫會不會增加世界對中國的不信任?全球化會不會因這次疫情而終結?他評述各國應對這次公共衞生危機的措施與效果,涉及國家制度、文化傳統、人口結構、醫療資源等各方面。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