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世界大戰前夕?東大教授示警:2020年有這些雷同[2020-05-25]
新冠疫情引發的混亂,使人如時光倒流,回到二戰前的情景。當時,為何日本有民主,卻仍走向戰爭?該如何避免重蹈覆轍?龍應台文化基金會邀請東京大學特聘副教授王前剖析未來局勢。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0429
文 陳育晟 天下Web only
2020-05-25
二次大戰結束距今超過70年,但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卻把二戰前的混亂,殘忍地重現在全球近80億人面前。
先是經濟崩盤、失業人口劇增。國際勞工組織發布報告指出,各國為了減緩疫情而採取的封鎖措施,已影響80%勞工,今年第二季,全球失業勞工更上看1.95億人,是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危機。
而原本應該共商對策的各國,如今不僅關閉邊境,更為了爭搶防疫物資而打起口水戰,同樣宛如二戰前情景再現。
歷史殷鑑不遠,世人是否有智慧避免重蹈覆轍?5月23日,龍應台文化基金會邀請日本政治思想史專家、東京大學教養學部特聘副教授王前,以「為什麼2020讓人憂慮?民主怎麼走向戰爭?」為題發表演講。
1967年出生在上海的王前,在文化大革命的狼煙四起中成長,從小覺得要振興中華,就得學習先進國家文化。27歲那年,正好是時任中國最高領導人鄧小平發表象徵改革開放「南巡講話」的第二年,王前選擇赴日本東京大學深造至今,專研政治哲學和思想史。
爬梳二戰史料後,王前發現,二戰前的日本,縱使有1912至1926年奠基的「大正民主」做後盾,社會也不乏媒體、學者針砭時政,但政府依然在逾60%民意支持下,打了這場「明知不可為而為」的戰爭。
時間快轉到2020年,雖然民主已成常態,但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紊亂,使不少人憂心戰爭將至。歷史是否再度重演?人們有辦法避免戰爭嗎?
以下是王前的演講摘要:
歷史發生過的事情,好像一再重演。對日本而言,1912至1926年的大正時代,承繼明治維新後的欣欣向榮,雖然歷經一次大戰、關東大地震,卻也醞釀出民主主義,懂得借鏡西方,是繁榮而平穩的時期。
1926年,昭和時代開始,遭遇經濟蕭條的日本,開始加速「法西斯化」的進程,國內言論空間愈收愈緊,政府也壟斷資本,大力推動軍事工業,為戰爭鋪路。
明知必輸,為何還是要打
即便如此,大正時代遺留下來的民主遺產,還是發揮了一些影響。舉例來說,當時有個政治家齋藤隆夫,主張東亞和平應該先於世界和平,強烈抨擊日本當時對華政策。後來,他不但被所屬政黨開除黨籍,也被議會除名,回家賦閒2年左右仍不死心,1942年再次投入選舉,就算有政府、軍方干涉,他依然再次當選。
我舉這個例子的用意,在強調昭和初期日本政黨政治已經衰微,軍方掌握國家大權,但依然有抵抗的聲音,並非全民都為政府唱戰歌。知識份子也不乏振聾發聵的提醒,如1914年出生的政治思想家丸山真男,我最近看了他的話文集,裡面有一段生動的描述。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身為東京大學法學部副教授的他,受邀參加研討會,會中有個御用學者做報告,主張日本對美國開戰是歷史必然。這個御用學者愈講愈起勁,還提到日本長期受西方欺負,一定要把日本太陽旗插在美國白宮上面,才能為日本人出一口氣。
丸山真男聽了以後,就問了一個問題,「你認為日本太陽旗,插到白宮屋頂上的機率有多少?」這位御用學者想了一下說,「沒有這種可能。」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日本舉國上下其實當時都知道,這場戰爭打不得,甚至連立場強硬的陸軍,內部也有雜音,但日本最終還是走向錯誤的國家決策。
主要原因和日本當時的經濟困境與戰略有關。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已經讓日本經濟受傷。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更讓日本經濟進入非常疲憊的狀態。
透過貿易立國的日本,原本就缺乏資源,這時更把腦筋動到滿洲(當時中國的遼寧、吉林、黑龍江),認為如果佔領滿洲,將可獲得更多資源,也足以減緩國內人口劇增的壓力。
此外,日本在大正時期,已經感覺到俄國國防的壓力。他們的思路是,日本國土狹窄,如果蘇聯進攻日本,國內肯定守不住,需要有滿洲、朝鮮半島當屏障。
為了抵禦1922年成立的蘇聯,日本還推動「防共外交」,希望能和同樣防範共產主義滲透的美國,形成意識型態上的同盟。(看更多:揭密!世界最快樂國家芬蘭的「可悲」過去)
但日本的「防共外交」,並沒有整體的國家戰略支撐,美國並不買單,導致日本只能成功和德國、義大利聯手,這也把美國、英國推向敵對的一面。
在知識份子反抗不成氣候、政府又遭軍隊非理性決策把持下,原本可能成為最後一線監督堡壘的媒體,卻依然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原因在於,媒體若批評政府,軍方會煽動民眾拒訂該媒體發行的報紙、刊物。
政府操控輿論,怎麼保持清醒?
如此惡性循環下,導致獨立運作的媒體愈來愈少,民眾也無法得知外界的真實樣貌。日本對美國開戰時,有超過60%的民眾支持,就連不少原本頭腦保持警醒的知識份子也變節。
像我剛剛提到的政治思想家丸山真男,他的父親丸山幹治,一直是親英美的自由派知識份子。連他聽到廣播,得知日本向美國宣戰,自己的愛國熱情也瞬間被點燃。
以古鑑今,這個時代政府操控輿論的手段不斷進步。我們或多或少都會透過網路獲取資訊,但讀書還是防止被輿論完全左右的方式。
胡適以前說過,有三個防身之道,一是時時刻刻尋找一兩個值得研究的問題,二是發展非職業興趣,三是從中建立起自信。
我覺得,這到現在依然適用。我們還是要有獨立的頭腦判斷問題,聽到一個聲音以後,最好先聽聽不同的聲音再下定論。
講到這裡,我突然想到被稱為「近代日本最冷靜思想家」,曾公開反對甲午戰爭的勝海舟。他和晚清重臣李鴻章惺惺相惜,也希望成為日本的李鴻章,影響日本國策,但當戰爭成為主旋律,他當然是孤臣無力回天,沒能影響日本政策走向。
日本名作家半藤一利曾說,日本後來走向戰敗,都是因為沒聽勝海舟的話,如果聽了他的教誨,日本也不至於走上這條路。
所以,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要對世界大勢有清晰、冷靜、準確的判斷,才不會使戰爭憾事重現。(責任編輯:洪家寧、曹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