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際是中國歷史上民族易治﹑朝代交替的時期﹐關係錯綜複雜﹐事件層出不窮。就世界歷史而言﹐彼時國際形勢也是風雲變幻﹐充滿時代更迭﹑權勢轉換的意境。我們看到﹐1640年爆發的英國革命很快將查理一世送上斷頭台﹐1644年李自成推翻明朝導致崇禎帝自縊及清朝的入主中原﹐而較早時候就已展開的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西方霸主相繼東來的畫面。就在這五色繽紛的歷史場景中﹐突現了一個無可挽回﹑不容忽視的基本旋律﹕東西勢力的此消彼長。反映西方列強東來的史籍及各種資料很多﹐本文則專就中國航海的針簿﹑針經及針路所見而進行分析﹐以揭示這一風雲時代的某些片斷層面。
一﹑ 清代前中西海上勢力的分野
萬千年來﹐人類生活的演進﹐是從各自四處散居﹑彼此鮮有聯繫﹐而逐漸趨向國際化﹑全球化。其間經歷了古代﹑中古﹑近代以迄於今。以舊世界而言﹐東﹑西方之間的相互來往﹑勢力消長﹐也屬此種趨勢。
上古時代﹐在公元前後﹐東﹑西方均有龐大帝國的崛起與對峙。當時東亞出現了盛世持續的秦﹑漢帝國﹐西歐則存在席捲數洲的羅馬帝國﹔中﹑西雙方的勢力並無直接衝突﹐但卻由聯繫甚少到正式通交。《後漢書‧西域傳》記載﹕“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瑇 瑁﹐始乃一通焉。”這是公元166年的事﹐成為東漢帝國與羅馬帝國之間第一次通使的明證。此次交往應經由海上輾轉航行而得以實現。
到了中世紀﹐中國經歷魏晉南北朝的長期分裂而再現統一大帝國─隋﹑唐﹐西方的東羅馬帝國已苟延殘喘﹐歐洲分裂為蠻族所建諸國。就在此時﹐分別信仰佛道及基督的東﹑西之間﹐崛起了另一股新勢力─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帝國﹐即所謂大食帝國。大食人西與法蘭克人戰於都爾(Tours)﹐東與唐軍戰於怛邏斯(Talas)﹐不論彼此勝負如何﹐其兩面擴張的態勢終於停滯﹐令亞﹑非﹑歐洲形成三角的格局。阿拉伯人頗擅航海之道﹐但並未對東西航線造成完全的壟斷﹐我們看到《新唐書‧地理志》上賈耽記廣州通海夷道﹐向西已遠達非洲東岸的三蘭(Dar es Salaam)。
及至明代初期﹐中國海上勢力一度大張﹐並以鄭和七下西洋形成高潮。明初之《大明混一圖》(注一)及《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注二)﹐說明元明之際中國已知南非﹐並繪之於地圖中﹔雖然箇中可能包含有阿拉伯地理學的成就﹐但畢竟是由中國編製及保留下來的學術結果。不過儘管中國人在明初已知非洲南端﹐根據現存比較可靠的資料﹐鄭和艦隊屢次西航應只抵達東非海岸﹐更遑論發現美洲﹑澳洲乃至南極洲了。到了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結束之後﹐明朝政府又漸行海禁﹐而歐西卻出現地理大探險的新潮﹐遂令東方發展日趨停滯﹐西方殖民勢力大為擴張。
二﹑ 諸種海道針經所顯露的問題
早在十二世初北宋時﹐中國人已發明用於指導遠航的羅盤。北宋﹑南宋載籍記有“指南針”(《萍洲可談》﹑《諸蕃志》)﹑“指南浮針”(《宣和奉使高麗圖經》)﹑“針盤”(《夢粱錄》)諸名。此後有關羅盤針位之書遂應運而生。元周達觀《真臘風土記》已有“自溫州開洋﹐行丁未針……” 云云﹐明《鄭和航海圖》記及往返各地的羅經方向及針路﹐黃省曾則謂“海行之法﹐六十里為一更﹐以托避礁淺﹐以鍼位取海道”(《西洋朝貢典錄》)。
由明迄清﹐“鍼譜”﹑“針簿”﹑“海道針經”一類書籍甚多﹐多為舟子船工之作。它們既為航海的指南﹐又反映了當時舟師所至的地區。其中向達先生校注的《兩種海道針經》(謝方編輯﹐中華書局1961年出版)最為馳名﹐包括《順風相送》(約作於1550年後) 與《指南正法》(約完成於1690年後)。
過去人們常認為《指南正法》雖有“大明唐山並東西二洋山嶼水勢”之目﹐但所謂“西洋”僅至馬六甲海峽止﹐該書的航路也局限於日本長崎至麻六甲間﹐未及印度洋﹐很不全面。反觀《順風相送》﹐則有“磨六甲往阿齊”﹑“阿齊往傍伽喇” ﹑“阿齊往古里”﹑“古里往忽魯謨斯”﹑“古里往阿丹”﹑“古里往祖法兒”諸線。其實﹐這正反映明代中葉及明末清初兩個時期對外航程的客觀事實﹐是為中﹑西海上勢力在西南洋消長的明證。
倘若吾人多瀏覽一些針簿﹐可發現下列兩種狀況﹕
(一) 記及西南洋針路載籍﹕
《鄭和航海圖》(約1433年後﹐載於茅元儀《武備志》)
《西洋朝貢典錄》(黃省曾作﹐1520年自序)
《渡海方程》(吳朴作﹐約成於1537年﹐摘錄於《碧里雜存》)
《順風相送》(佚名作﹐約成於1550年後)
(二) 未記西南洋針路載籍﹕
《海國廣記》(慎懋賞作﹐約成於1609年﹐載於《四夷廣記》)
《東西洋考》(張燮作﹐完成於1617年)
《指南正法》(佚名作﹐完成於約1690年後)
由上可見﹐自十七世紀起﹐中國載籍已罕記航行於印度洋的航線。
三﹑ 明清間中國勢力消失於西洋
中國帆船自十七世紀起確實不再大規模航行於印度洋﹐但西方殖民勢力早在十六世紀初已紛至沓來。中國海上勢力消失於西南洋最早究在何時﹖過去有謂十六世紀初﹐甚至說十五世紀末的。對此﹐向達先生曾經指出﹕“有人以為﹐華斯噶‧達‧伽馬(Vasco da Gama)於一四九八年至印度以前好幾年﹐中國商船就已絕跡於蘇門答臘以西﹐今觀《順風相送》可以知其完全不對。”(注三)
在《順風相送》一書中﹐多次提及“佛郎”﹐所指包括入據帝汶的葡萄牙人﹑呂宋的西班牙人乃至在日本的荷蘭人(注四) 。按葡萄牙人於1510年佔領印度果阿﹐1511年佔領馬六甲﹐1515年經略帝汶島。而在1517年8月15日(明武宗正德十二年七月廿八)﹐其使者安德拉德更率艦隊抵屯門澳(Tamão)﹐旋至廣州等地﹐是為近代西歐與中國直接交往之始。明人當時稱葡萄牙人或西班牙人為佛郎機或佛郎﹐連同其炮艦裝備的銃炮也呼為佛郎機炮。據馮承鈞《西域地名》﹐佛郎(Farang) 為波斯語地中海東岸歐洲人之稱﹐即歐洲語中的Franks(注五)。
為分析方便﹐順便略舉明代較早反映佛郎機東來的載籍﹕
《明實錄》正德十二年(1517年﹐來華事)﹐正德十三年(1518年﹐來貢事)﹐正德十五年
(1520年﹐吞滿剌加)。
《泰泉集》卷二○‧奏疏下‧〈代巡撫通市舶疏〉﹕廣東巡撫林富上疏報告正德十二年佛朗機
人突入東筦事﹐疏為黃佐(泰泉)代撰(注六)。
《靜虛齋惜陰錄》卷一二‧雜論三﹕作者顧應祥原為廣東按察司僉事﹐載及正德十二年佛郎機
使臣來粵及親身接待事(注七)。
“汪鋐奏疏”(嘉靖二年﹐載於《殊域周咨錄》佛郎機傳)﹕鋐曾率兵戰敗佛郎機﹐繳其武器(注
八)﹐旋奏請仿造佛郎機炮。
《籌海圖編》(嘉靖四十年[1561年]十二月鄭若曾作〈刻《籌海圖編》引〉)卷十三‧經略‧
兵器‧佛郎機銃引顧應祥云﹕正德丁丑(十二年﹐1517年)其任廣東僉事署海道事時﹐有
佛郎機國海船來貢。
《海語》(黃衷撰﹐1536年自序)﹕載佛郎機佔滿剌加事。
《甓餘雜集》(1548-1550)﹕朱紈(1494-1550)記1548年佛郎機夷船騷擾浙東事(注九)。
《殊域周咨錄》(嚴從簡撰﹐約成於1574年)﹕該書設有佛郎機專傳(注十)。
由上所述﹐可知明代載籍記敘葡萄牙等東來事頗早。唯《順風相送》一書雖較晚出﹐但卻詳細記錄了中國民間帆船航行於印度洋的路線﹐足見歐人東來及中國海上勢力退出西洋﹐存在一個不短的過渡時期。因此﹐如將東西海上勢力在印度洋主導地位的交替﹐定在十六﹑十七世紀之交或明﹑清之際﹐應是有根據的可信結論。
──────────────────────
注釋
(一) 《大明混一圖》為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原件長3.86米﹑寬4.75米﹐彩繪絹本。因被列為絕密﹐不對外公佈﹐《中國古代地圖集(明代)》(1995年10月文物出版社出版)刊出的是完全看不到地名的影件﹐只能靠有限數人的文章而得知詳情﹐唯那南非尖端的圖形則昭然若揭。據考﹐該圖完成於明太祖洪武廿二年(1389年)。
(二) 《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由朝鮮人繪於建文四年(1402年)﹐原圖已佚﹐日本東京龍谷大學圖書館保有1500年日本人的摹繪本。該圖下面有朝鮮人權近的題跋﹐謂除朝鮮等部分外﹐其餘係據元李澤民《聲教廣被圖》(約至順元年﹐1330年)﹑清濬《混一疆理圖》(約洪武三年﹐1370年)而繪。該圖同樣顯示了南非那突出的尖端。
(三) 〈兩種海道針經序言〉﹐見中華書局1961年《兩種海道針經》版﹐10頁。
(四) 見同上引書67﹑91﹑99頁。
(五) 見中華書局1980年增訂本27頁。關於佛朗機一名考訂﹐另可參見張維華《明史歐洲四國傳注釋》﹑戴裔煊《明史佛郎機傳箋正》等書﹔于化民〈“佛郎機”名號源流考略〉(載中華書局《文史》第二十七輯﹐1986年12月)﹔馬西尼撰﹑孟偉根譯﹑黃河清校〈艾儒略對漢語的貢獻〉﹐譚乃英〈關於“弗郎機”〉﹐王敏東〈“弗郎機”及其相關翻譯〉(分見香港《語文建設通訊》第68﹑70﹑71期)﹐以及劉瑞明〈艾儒略對漢語的貢獻點滴談〉(http://huayuqiao.org/articles/yuwenjianshetongxun/7301.htm)。
(六) 黃佐(1490-1566)﹐《明史》卷九九‧志七五‧藝文四載“黃佐《兩都賦》二卷﹑《泰泉集》六十卷……(嘉靖中獻)”﹐南京圖書館有六十卷本﹐標萬曆元年刻本(或有引作黃在中﹑黃在素刻本)﹔《四庫全書》集部作“《泰泉集》十卷(江蘇巡撫採進本)”﹐又謂其門人李時行刊於嘉興﹔北平圖書館善本為《泰泉集》十卷﹐標明嘉靖間刻本(四冊)﹔《郘亭知見傳本書目》15(國學論壇http://bbs.guoxue.com)載為《泰泉集》十卷, 明黃佐撰﹐嘉靖壬寅(廿一年﹐1542)門人李時行刊本﹔康熙廿一年黃氏寶書樓重刻本作《黃泰泉先生全集》。
(七) 該書為嘉靖刻本, 有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 自序﹐《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稱十二卷﹑附錄一卷﹐明刊本﹔《明史》卷九九‧志七五‧藝文四載“《顧應祥文集》十四卷……(嘉靖中獻)”。相關史事可參見萬明《中葡早期關係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29-31頁﹔另見李斌〈關於明朝與佛郎機最初接觸的一條史料〉﹐載《文獻》1995年1月。
(八) 參見黃鴻釗《澳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1-93頁。
(九) 參見湯開建〈平托《遊記》Liampo紀事考實 ─ 兼談《甓餘雜集》中的佛郎機資料〉﹐載《澳門開埠初期史研究》﹐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27頁。
(十) 中華書局1993年余思黎點校本﹐320頁。
附﹕明﹑清時中西海上交通大事略表
1389年 明太祖洪武廿二年﹐佚名《大明混一圖》完成﹐內有非洲南端圖形
1402年 明惠帝建文四年﹐朝鮮金士衡﹑李茂﹑李薈﹑權近等據元李澤民《聲教廣被圖》﹑
清濬《混一疆理圖》繪成《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
1403年 明成祖永樂元年﹐成祖命依洪武初制﹐於廣東﹑福建﹑浙江設市舶提舉司
1405年 明成祖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7月11日)﹐鄭和首次下西洋(1405-1407年)開始﹔
明命宦官領市舶司﹐設驛以館來貢外蕃(福建曰來遠驛﹑浙江曰安遠驛﹑廣東曰懷遠驛)﹐
旋另置交趾﹑雲南市舶司
1407年 明成祖永樂五年﹐鄭和第二次下西洋(1407-1409年)開始
1409年 明成祖永樂七年﹐鄭和第三次下西洋(1409-1411年)開始
1413年 明成祖永樂十一年﹐鄭和第四次下西洋(1413-1415年)開始
1417年 明成祖永樂十五年﹐鄭和第五次下西洋(1417-1419年)開始
1420年 明成祖永樂十八年﹐葡萄牙航海者亨利始探西非沿岸(1420-1460年)
1421年 明成祖永樂十九年﹐鄭和第六次下西洋(1421-1422年)開始
1431年 明宣宗宣德六年﹐第七次下西洋(1431-1433年)開始
1433年 明宣宗宣德八年﹐第七次下西洋結束﹐鄭和在歸途中卒於印度古里
1487年 明憲宗成化廿三年﹐葡萄牙狄亞士南下非洲﹐次年抵好望角
1492年 明孝宗弘治五年﹐西班牙哥倫布艦隊抵達美洲
1498年 明孝宗弘治十一年﹐葡萄牙達伽馬直航抵達印度西南岸的古里
1510年 明武宗正德五年﹐葡萄牙佔領印度果阿
1511年 明武宗正德六年﹐葡萄牙佔領馬來亞的馬六甲
1512年 明武宗正德七年﹐葡萄牙到達印尼的摩鹿加群島
1514年 明武宗正德九年﹐葡萄牙人Jorge Alvares 東來至屯門澳(Tamão)
1515年 明武宗正德十年﹐葡萄牙人經略帝汶島
1517年 明武宗正德十二年七月廿八(8月15日)﹐佛郎機(葡萄牙)使者安德拉德率艦隊抵屯門
澳﹐旋至廣州等地﹐是為近代西歐與中國直接交往之始(《武宗實錄》有載), 佛朗機銃
也同時傳來
1519年 明武宗正德十四年﹐西班牙麥哲倫艦隊開始環航地球(1519-1522年)
1520年 明武宗正德十五年六月廿九﹐黃省曾作《西洋朝貢典錄》自序
1521年 明武宗正德十六年﹐中葡爆發屯門之戰﹐汪鋐率兵打敗葡軍
1522年 明世宗嘉靖元年﹐明軍在廣東新會打敗葡艦﹐繳獲佛郎機大炮
1524年 明世宗嘉靖三年﹐明朝約於此時開始製造佛郎機大炮
1536年 明世宗嘉靖十五年﹐黃衷作《海語》自序
1537年 明世宗嘉靖十六年﹐吳朴著《渡海方程》
1541年 明世宗嘉靖二十年﹐羅洪先增纂元朱思本《輿地圖》而成《廣輿圖》(嘉靖卅四年﹐
1555年印行)﹐內含〈東南海夷圖〉﹑〈西南海夷圖〉
1542年 明世宗嘉靖廿一年﹐黃佐撰《泰泉集》十卷面世﹐標嘉靖壬寅門人李時行刊本
1547年 明世宗嘉靖廿六年十一月﹐葡萄牙人寇漳州月港
1550年 明世宗嘉靖廿九年﹐《甓餘雜集》(作於1548-1550)作者朱紈(1494-1550)去世﹔
佚名《順風相送》約作於十六世紀中
1553年 明世宗嘉靖卅二年﹐葡萄牙以海船遇難﹑借地曬物為由﹐要求租借蠔鏡澳(澳門)
1557年 明世宗嘉靖卅六年﹐葡萄牙人開始入居澳門﹐旋設置官吏
1562年 明世宗嘉靖四十年十二月﹐鄭若曾作〈刻《籌海圖編》引〉
1564年 明世宗嘉靖四十三年﹐顧應祥作《靜虛齋惜陰錄》自序
1565年 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西班牙入侵菲律賓﹐始建殖民地
1573年 明神宗萬曆元年﹐黃佐《泰泉集》六十卷刊行﹐或作黃在中﹑黃在素刻本﹔萬曆初﹐
葡萄牙船航經台灣北岸﹐稱為”福爾摩薩”(美麗島)
1574年 明神宗萬曆二年﹐林鳳航海至菲律賓﹐助菲人及華僑反西班牙殖民者﹐旋敗﹐於次年
突圍出海﹔嚴從簡《殊域周咨錄》約作於是年
1577年 明神宗萬曆五年﹐英國德雷克開始環球航行(1577-1579)
1580年 明神宗萬曆八年﹐王宗載作《四夷館考》
1582年 明神宗萬曆十年﹐意大利耶穌會士利瑪竇抵華
1584年 明神宗萬曆十二年﹐利瑪竇編纂《山海輿地圖》
1593年 明神宗萬曆廿一年﹐美洛居華人潘和五起事反西班牙﹐殺其總督郎雷
1595年 明神宗萬曆廿三年﹐荷蘭船開始其海外探險及殖民﹐航行於南洋群島
1598年 明神宗萬曆廿六年﹐荷蘭開始在爪哇設立據點
1600年 明神宗萬曆廿八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正式獲女皇的特許狀
1602年 明神宗萬曆三十年﹐利瑪竇在北京刊行《坤輿萬國全圖》﹔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
1604年 明神宗萬曆卅二年﹐法國第一個東印度公司成立
1605年 明神宗萬曆卅三年十一月初六(12月15日)﹐荷蘭人首次入侵澎湖﹐居三個多月旋退
1609年 明神宗萬曆卅七年﹐慎懋賞《四夷廣記》(含《海國廣記》)約作於此後
1610年 明神宗萬曆卅八年四月﹐利瑪竇卒﹐旋由龍華民繼任在華耶穌會會長﹔十一月﹐明
李之藻等據利瑪竇等所傳西法修曆
1613年 明神宗萬曆四十一年﹐意大利傳教士艾儒略抵華
1617年 明神宗萬曆四十五年﹐張燮《東西洋考》成書
1619年 明神宗萬曆四十七年﹐荷蘭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建巴達維亞城
1621年 明熹宗天啟元年﹐茅元儀《武備志》成書(1628年進呈)﹐內存〈自寶船廠從龍江關
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國〉即鄭和航海圖﹐另所載”火龍出水”為現代火箭前身
1622年 明熹宗天啟二年十月﹐荷蘭入據澎湖
1624年 明熹宗天啟四年八月﹐明軍驅趕荷蘭人﹑收復澎湖﹔荷蘭人轉而入據台灣南部
1626年 明熹宗天啟六年﹐西班牙人入據台灣北部﹐佔雞籠(基隆)﹑淡水等地
1631年 明思宗崇禎四年﹐何喬遠在逝前完成對《閩書》的修訂
1637年 明思宗崇禎十年﹐英國武裝商船抵粵
1652年 清世祖順治九年﹐台灣郭懷一起義反對荷蘭殖民者﹐戰敗殉難
1655年 清世祖順治十二年﹐清令沿海不准片帆下海
1659年 清世祖順治十六年﹐尼德蘭教士南懷仁來華
1661年 清世祖順治十八年三月﹐中國鄭成功渡海進攻荷蘭人﹐旋收復台灣﹔十月﹐清廷殺
鄭成功父芝龍﹐嚴申禁海遷海令
1662年 清世祖順治十八年十二月初六﹐荷蘭殖民者揆一向鄭成功繳械投降﹐旋率部離開台
灣﹔顧炎武自1639年至本年撰寫《天下郡國利病書》
1664年 清聖祖康熙三年﹐西洋傳教士湯若望﹑南懷仁以”邪教”被清廷下獄﹐次年得釋﹔法國
成立新東印度公司
1668年 清聖祖康熙七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由葡萄牙取得印度的孟買
1677年 清聖祖康熙十六年﹐印尼馬打藍蘇丹與荷蘭簽訂奴役性條約
1684年 清聖祖康熙廿三年﹐荷蘭確立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萬丹的統治
1685年 清聖祖康熙廿四年﹐清開海禁﹐設江﹑浙﹑閩﹑粵四海關
1686年 清聖祖康熙廿五年四月﹐廣州設十三行﹐洋行制度始於此
1698年 清聖祖康熙卅七年﹐法國商船首次來華
1715年 清聖祖康熙五十四年﹐意大利傳教士﹑畫家郎世寧來華﹐入值內廷﹔清廷再禁西教
傳播
1717年 清聖祖康熙五十六年正月﹐清廷禁止民眾到南洋貿易﹐限制海外貿易
1719年 清聖祖康熙五十八年二月﹐清頒發《皇輿全覽圖》﹐開中國近代地圖之先河﹔另佚名
《指南正法》約作於十八世紀初
1720年 清聖祖康熙五十九年﹐清撤廣東商館﹐以公行代之
1730年 清世宗雍正八年﹐陳倫炯作《海國聞見錄》序
1744年 清高宗乾隆九年﹐程遜我約於是年作《噶喇吧紀略》
1748年 清高宗乾隆十三年﹐程遜我約本年前撰著《噶喇吧紀略拾遺》
1757年 清高宗乾隆廿二年﹐清規定粵海關單口對外始行
1763年 清高宗乾隆廿八年﹐陳洪照《吧游紀略》作於是年前
1784年 清高宗乾隆四十九年七月初九(8月24日)﹐第一艘來華美國商船中國皇后號抵達廣州
1791年 清高宗乾隆五十六年月﹐王大海作《海島逸志》序
1820年 清仁宗嘉慶廿五年﹐謝清高在澳門逢楊炳南﹐向其口述海外經歷﹐旋由楊寫成
《海錄》
[撰於2007年3月20日﹐為全國中外關係史學會﹑
瀋陽故宮博物院﹑澳門基金會﹑北京外國語大學
海外漢學中心聯合舉辦“明清之際的中外關係史”
國際學術討論會(2007年5月26-27日在瀋陽召
開)而作]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新增文章_海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