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著名戰役
01中國首度有當時文字記載的戰役——牧野之戰
關鍵字:中國古代重要戰役、牧野之戰、商朝、周朝、周武王、商紂王
中國在遠古時代,已出現氏族、部落之間的許多戰爭,如約五千年前炎帝、黃帝兩部落的「阪泉之戰」,約四千六百年前黃帝、蚩尤部族間的「涿鹿之戰」,中華民族前身華夏族由此形成。自第一個王朝夏朝建立以來,戰爭性質、形式、規模及影響日益多變,包括奪取權力的政變、推翻王朝的貴族革命、外族入侵的戰爭、諸侯兼倂戰爭、平民起義戰爭等等。
牧野之戰又稱「周武克商」、「武王克殷」或「武王伐紂」。商朝後期定都於殷,史稱殷商,殷紂王則為其末王帝辛的貶稱。牧野之戰是一場貴族革命之戰,該役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有文字可作印證,可謂信史上明載的第一仗。
戰前態勢
商朝(約公元前1600-約前1046年)自成湯發動首次貴族革命(約公元前1600年鳴條之戰)、滅夏建國以來,經過五百多年、傳了三十一代,至約公元前1075年由帝辛(一名受)接任國王。其首都仍置於殷(今河南省安陽市西北),但在附近的朝歌(今河南省鶴壁市淇縣朝歌鎮)另置行都。提起帝辛,其爲人可說是文武雙全、力能搏獸,曾親征東西邊族、戰功赫赫。但他爲政殘暴,虐殺其叔重臣比干,囚禁另一賢叔箕子,又寵愛妃子妲己,為之在朝歌斥鉅資建鹿台、造酒池肉林,奢靡浮華,所以後世貶稱其爲「紂王」(「紂」有「殘忍捐義」的意思)。殷紂曾多次征伐淮河流域的東夷,其窮兵黷武使國庫空虛,耗盡國力,故《左傳》稱「紂克東夷,而隕其身」。
説罷殷商,再來看其對手周族。周是殷商的西部屬國,發跡於黃河支流渭水流域的周原。傳到姬昌(周文王),施行仁政,在渭河邊找到呂尚(即姜太公姜尚)作爲軍師,逐步消滅商、周間的一些小國,遷首府於豐邑(今西安市長安區灃河西岸),一時聲名鵲起。約公元前1051年,文王去世,子姬發繼之,是為武王,而滅商代立的基礎業已奠定。
周武備戰
姬發繼位後,把周國首府由豐再遷至鎬(今西安市長安區灃河東岸),並秉承父志,着手推行滅商大計。就在此時,殷紂王一面仍繼續過着荒淫的生活,一面卻派出大軍再一次征伐東夷,令民不聊生、哀鴻遍野,國都防衞也陷入空虛。
為使伐紂事業順利,周武王首先於約公元前1048年,觀兵於盟津(今河南孟津縣),即聯絡對殷商不滿的諸部族舉行軍事演習,大家都出兵到黃河邊以展示力量。《史記》有載:「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是否有多達八百個部族參加會盟或不一定,但據甲骨文所示資料,關中和江漢間的許多方國都參與了此次觀兵,説明克商戰爭的時機已經成熟。
牧野激戰
約公元前1046年,正當商大軍主力遠征東夷未歸時,周武王決定正式出兵對殷紂王開戰。他以姜太公為帥,弟姬旦(周公旦)為輔,率戎車三百乘、虎賁(精銳部隊)三千、普通甲士四萬五千人,聯合庸、蜀、羌、髳、微、盧、彭、濮等國,經盟津渡過黃河,直抵商郊牧野(今河南淇縣南、衞河以北,新鄉市附近)。
關於牧野之戰發動的時刻,1976年出土的西周最早青銅器「利簋」(又稱「武王征商簋」)腹内銘文有明確記載, 稱「珷(武王)征商,隹(唯)甲子朝」,繋於甲子日早晨,可與後來的《尚書》等所記相印證,但具體何年何月並未確載。有關該戰年代的考證異説不下四十起,我們暫依2000年頒布的《夏商周斷代工程》***,訂在約公元前1046年。
***小知識
《夏商周斷代工程》
古代文獻中清楚地記錄了夏、商、周三個朝代,但中國的確切歷史年代只能上溯到西周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在此之前的西周早期和中期的年代、更早的商代和夏代的年代就說不清楚了。很多人在編寫歷史時,只能按自己的認識去估算,反映有關年代的不確定性。有鑑於此,在1995年,時任國務委員、國家科委主任的宋健邀請在京的歷史學、考古學、天文學和從事碳十四測年的物理學家們一起座談,提出用多學科協作、聯合研究的形式,探討三代的年代問題。1996年5月16日,李鐵映、宋健代表國務院宣布國家「九五」重大科研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啟動。這是中國第一個由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結合、對重大學術課題進行聯合研究的項目。2000年11月9日舉行「夏商周斷代工程階段成果學術報告會」,發布《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另又出版《夏商周斷代工程叢書》。
當周軍和諸方國部隊會合後,聯軍大約有十萬之眾,並在牧野莊嚴誓師,周武王向伐紂大軍說:「牝雞司晨***,是家國的不幸。現在紂王專聽信婦人之言,連祖宗的拜祭儀式都廢棄了。他任用奸徒,危害忠臣,擾亂家國。今日,我姬發正是執行上天的懲罰,要討伐昏君!……戰士們,努力作戰啊!」誓畢,將士們士氣大振,武王下令發起總攻擊。《尚書・牧誓》記錄了此一歷史時刻——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俾暴虐於百姓,以奸宄於商邑。」
***小知識
牝雞司晨
牝雞,即母雞。司,即掌管。司晨即雞鳴報曉。母雞代公雞司晨,比喻婦人專權。
當牧野軍報傳到朝歌,紂王大驚,慌忙倉促武裝大批戰俘及奴隸,連同守衞都城的部隊,湊成十七萬大軍***,南下開赴牧野迎戰。《詩經》曾稱「殷商之旅,其會如林」,可見其兵力不可小覷。但商軍主力還在東方征戰,臨時湊合的士兵缺乏訓練、士氣不穩。雙方決戰應發生在二月二十七日(甲子日)。武王先遣姜太公以數百名精銳武士出擊,自己則親率主力緊隨在後。周軍前鋒一衝,攪亂了商軍陣腳,大大震懾了敵人。周武王所率大部隊則跟進衝殺,一下子令商軍中的奴隸和戰俘全無鬥志,紛紛倒戈後撤,慌不擇路地倒退。身後的周軍戰車、甲士如潮水般湧來,衝垮了紂王的最後一道戰線。
***小知識
十七萬大軍
雖然《史記》記載,商軍總數有七十萬人,但這個數字不被史學家廣泛接受,於是有古人猜測,「七十萬」應該是「十七萬」顛倒寫成,商軍應該是「十七萬」。
《尚書‧武成》有云:「甲子昧爽,受(紂王)率其旅若林,會於牧野。……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足見戰鬥之慘烈,商軍兵敗如山倒。紂王見大勢已去,不得不迅速撤離戰場,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殷商遂亡。誠如《史記・殷本紀》所載:「甲子日,紂兵敗。紂走,入登鹿台,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斬紂頭,縣之白旗。」
戰局影響
武王克商的牧野之戰是國史上第二次貴族革命,與商湯滅夏並稱「湯武革命」,此戰亦是中國古代初期車戰的重要戰例,更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先發制人的著名戰例,說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真理。
戰後,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此時殷商勢力仍未完全消滅,其東征軍餘力猶在。武王在推行封建制度時,仍封紂王之子武庚於殷。後來武王死後,武庚勾結部分周室子弟叛亂,要待周公旦發起東征,才徹底摧毀了殷商勢力。不過,牧野之戰作為周朝代商的改朝換代之舉,其劃時代的意義仍值得重視。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其經驗和教訓都有可供後人不斷總結的地方。
參見:https://chiculture.org.hk/tc/about-us/experts/3973
https://chiculture.org.hk/tc/china-five-thousand-years/3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