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萬年網編製

《中華萬年網》(http://www.china10k.com)是海内外華語地區較早編製的有關中國歷史文化的完整中文網站,由香港美亞娛樂資訊集團開發與運營。該網在1999年6月15日啓動編撰,11月8日製作開網。其中,擬定的中國歷史資料在2000年12月31日,全部完成編撰工作並上網。

zhonghuawannianshi3.jpg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index.htm

wannianwang1.jpg ;wannianwang2.jpg

中華萬年網的總裁為美亞主席李國興,首席副總裁為美亞總經理唐慶枝;營運總監陳國新,資訊科技總監羅國樑,總編輯陳佳榮;參與策劃製作的顧問或經理有黃志雄、朱麗英、劉祥南、滕達、楊克林。其他先後參與其事的公司高層尚有張恭泰、周其良、蔡梓楠、王庚舒、李為民、吳甘霖、林偉倫、蕭公儀、丘凱怡等。

專門負責中國歷史文化的編輯部成員有:總編輯陳佳榮,副總編輯陳惠瓊,中文版主編楊漢群,中英文編輯蘇秀雲、鍾穎怡、何仲濂、許燕華、伊珍妮,及特約高級編輯謝方、高淑芬等。參與前期製作的IT部門除朱麗英經理外,有盧佩盈、謝偉保、郭竟懷、黎家文、湯輝
龍等人員。其他美亞同事尚有陳潔心、余秀君、鄭欣焮、林景沛、黃美紅、羅秀玲、楊青枝、楊國娟、林雲華、羅秀麗等等,也不能盡述。

World10K65.JPG

▲1999年11月8日中華萬年網啟播的記者招待會上。
主席台上左起為﹕羅國樑﹐陳國新﹐唐慶枝﹐陳佳榮

World10K64.JPG

▲中華萬年網啟播留影.
由左至右為羅國樑﹐譚兆璋﹐陳國新﹐張恭泰﹐李國興﹐陳佳榮﹐唐慶枝

World10K67.JPG

▲1999年11月8日中華萬年網在銅鑼灣時代廣場啟播場景

World10K68.JPG

▲中華萬年網編輯部同仁參加中外關係史學會廈門年會暨研討會期間﹐於泉州海交館留影(1999年12月1日)。左起﹕楊漢群﹐陳佳榮﹐謝方﹐高淑芬﹐陳惠瓊

World10K66.JPG

▲中華萬年網編輯部同仁參加北京 “1949年的中國 ” 研討會期間在中華世紀壇留影(2000年元旦)。左起﹕陳佳榮﹐陳惠瓊﹐鍾穎怡﹐蘇秀雲

該網還特聘海内外專家學者擔任總顧問或術顧問,具體如下:

總顧問團

成思危(Cheng Siwei)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Vice-Chairman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吳階平(Wu Jieping)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Vice-Chairman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季羨林(Ji Xianlin) 北京大學教授
Professor of the University of Beijing
饒宗頤(Jao Tsung I ) 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教授
Hon. Professor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郭少棠(Kwok Siu Tong)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大學輔導長
Dean of Arts Faculty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University Dean of Students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學術顧問

王仲孚(Wang Chung Fu) 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主任
Head of History Department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王曾瑜(Wang Zengyu)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Professor of Institute of History of CASS
孔祥星(Kong Xiangxing) 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Deputy Chief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ese History
包樂史(Leonard Blusse) 萊頓大學教授
Professor of Leiden University
史式(Shi Shi) 中華民族史研究會會長
President of the Research Society o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
朱育和(Zhu Yuhe) 清華大學歷史系主任
Head of History Department of Tsinghua University
朱誠如(Zhu Chengru)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Vice-President of The Palace Museum
李文海(Li Wenhai)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
President of the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李志莊(Li Zhizhuang) 中國旅遊報總編室主任
Editor-in-Chief of China Tourism News
金沖及(Jin Chongji) 中國史學會會長
President of the Historians Association of China
林超民(Lin Chaomin) 雲南大學副校長
Vice-President of Yunnan University
林耀華(Lin Yaohua)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
Professor of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花建(Hua Jian)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化工作室主任、研究員
Professor & Director of Cultural Studio of SASS
姜義華(Jiang Yihua) 復旦大學人文學院院長、上海歷史學會會長
President of College of Humanities of Fudan University President of Shanghai Association of History
陳可焜(Chen Kekun) 廈門大學教授
Professor of Xiamen University
陳致平(Chen Chei Ping) 台灣師範大學教授
Professor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陳高華(Chen Gaohua)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Professor of Institute of History of CASS
陳得芝(Chen Dezhi) 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Professor of History Department of Nanjing University
梁海洋(Tiger Liang) 美國東方經典藝術中心主席
Chairman of Classical Eastern Art Center of U.S.A.
張海鵬(Zhang Haipeng)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
Director of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of CASS
黃大受(Huang Da Show) 原台灣大學教授
Emeritus Professor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葉選基(Yeh Shuen Ji) 國葉集團主席
Chairman of Guo Ye Holdings Co., Ltd
彭明(Peng Ming) 中國人民大學黨史系教授
Professor of History Department of the People’s University of China
彭立勳(Peng Lixun) 深圳市社會科學院院長
President of Shenzhe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楊繼瑞(Yang Jirui) 四川大學副校長
Vice-President of Sichuan University
趙令揚(Chiu Ling Yeong) 香港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
Professor of Chinese Department of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劉桂生(Liu Guisheng)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Professor of History Department of Tsinghua University
Professor of History Department of Beijing University
蔡美彪(Cai Meibiao)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Professor of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of CASS
蔣永敬(Chiang Yung Ching) 台灣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
Professor of Institute of History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韓復智(Han Fu Chih) 台灣大學教授、中國上古秦漢史學會會長
Professor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譚兆璋(S.C. Tam) 香港馬可孛羅地圖館館長
Curator of Marco Polo’s Cartocell
蘇爾夢(Claudine Salmon) 法國國立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Professor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ident of Beijing History Research Association
龔書鐸(Gong Shuduo)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北京市歷史學會會長
Professor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ident of Beijing History Research Association

《中華萬年網》編寫大綱
一.遠古至周
(一)遠古時代(約數百萬年前─約公元前2205年)

1 中國人的遠古祖宗
2 燦爛的遠古神州文化
3 黃帝─華夏的祖先
4 堯、舜與禪讓政治
5 大禹治水
(二)夏朝(約公元前2205─約公元前1766年)
1 中國家天下的確立
2 太康亡國與少康中興
3 夏桀無道亡國
4 夏文化探索
(三)商朝(約公元前1766年─約公元前1122年)
1 成湯建國
2 盤庚遷殷與武丁盛世
3 殷紂王亡國
4 殷墟甲骨文與信史
5 商代青銅文化
6 中國祭天祀祖傳統的創始
(四)西周(約公元前1122年─約公元前771年)
1 周文王與姜太公
2 武王建國及分封諸侯
3 周公東征及再次分封
4 成康之治
5 西周的宗法、禮樂制
6 井田制與西周農業經濟
7 國人暴動與共和行政
8 幽王無道亡國
(五)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1 平王東遷與東周開始
2 春秋五霸相爭
3 吳越繼起爭霸
4 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
5 戰國七雄競爭
6 商鞅變法與秦滅六國
7 東周時的鐵器及農田水利
8 城市工商業的繁榮
9 諸子蜂起與百家爭鳴
二.秦漢三國
(六)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1 秦始皇的大一統
2 萬里長城及秦代建設
3 秦朝的暴政
4 陳勝起義與秦的覆亡
5 楚漢戰爭風雲
(七)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1 西漢一統與初年政局
2 文景之治及七國之亂的平定
3 漢武帝盛世的文治武功
4 張騫通西域及絲綢之路的開闢
5 西漢的海上對外交通
6 外戚干政與西漢中衰
7 西漢的農工商經濟
8 長安等都城的建築
9 西漢的史學與文學
(八)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
1 王莽篡漢創新
2 新政改革及其失敗
3 綠林、赤眉起事及新莽覆亡
(九)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
1 光武中興與東漢建立
2 明章之治及北伐匈奴
3 班超再通西域
4 外戚、宦官之爭
5 東漢的黨錮之禍
6 黃巾起事及東漢衰落
7 漢代的造紙術、計時器及天文學
8 漢代道、佛兩教的傳播
9 漢代的中外交流
10 東漢的文學藝術
(十)三國(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1 漢末州牧割據
2 官渡之戰及曹操統一北方
3 赤壁之戰及三國鼎立形成
4 魏、蜀、吳的興亡
5 三國時期的經濟與文化
三.晉南北朝
(十一)西晉(公元265年─公元316年)

1 西晉的短暫統一
2 腐朽的門閥政治
3 八王之亂
4 永嘉之亂與西晉覆亡
(十二)東晉及十六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1 晉室南渡偏安
2 五胡十六國的紛爭割據
3 東晉北伐無成
4 淝水之戰
5 東晉的滅亡
6 晉代的社會經濟
7 晉代的文化習俗
8 法顯西遊佛國
(十三)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1 南朝更替始末
2 北朝興亡概略
3 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
4 魏晉以來的民族融合
5 六朝都城的建設
6 南北朝的科技發明
7 道、佛諸教的流行
8 魏晉以來的清談玄學
9 南北朝的文學藝術
四.隋唐五代
(十四)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1 隋朝的建立及統一
2 隋煬帝篡位
3 大運河及隋代建設
4 隋煬帝的暴政
5 民變四起與隋的覆亡
(十五)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1 唐朝建立及玄武門之變
2 太宗的貞觀之治
3 武則天立周代唐
4 開元之治與唐代的全盛
5 安史之亂及唐代之中衰
6 藩鎮割據的形成
7 唐代的宦禍及牛李黨爭
8 唐與吐蕃、回紇的關係
9 黃巢起事及唐的滅亡
10 唐代的社會經濟及對外貿易
11 長安、洛陽等都城的擴建
12 玄奘西行及唐代中外文化交流
13 回教、景教始傳及其他宗教的流行
14 唐代的文學藝術
(十六)五代十國(公元907年─公元960年)
1 五代的興替
2 十國興亡概略
3 五代十國時期的社會
4 五代十國時期的經濟、文化
五.宋遼金元
(十七)遼國(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

1 契丹族建立遼國
2 楊家將抗遼
3 澶淵之盟
4 金宋聯合滅遼
5 遼國的社會與經濟、文化
(十八)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
1 陳橋兵變與宋朝的建立
2 宋初的強榦弱枝
3 包公執法無私及范仲淹新政
4 王安石變法與新舊黨爭
5 宋江、方臘起事
6 靖康之禍及北宋的覆亡
7 北宋工商發達及東京的繁華
8 北宋的史學與文學
(十九)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
1 党項羌建立夏國
2 北宋與西夏的和戰
3 西夏的經濟與文化
(二十)金國(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
1 女真族建立金國
2 金兵南下滅亡遼與北宋
3 金與南宋對峙
4 蒙古聯合南宋滅金
5 金國的社會與經濟、文化
(廿一)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
1 宋室南渡與偏安
2 岳飛等抗金衛宋
3 文天祥等抵抗元軍
4 南宋末帝南遷香港及敗亡
5 南宋工商業發達及臨安繁榮
6 泉州等市舶司的設立
7 宋代的絲瓷之路
8 中國四大發明的外傳
9 宋代理學的興盛
10 南宋的文學藝術
(廿二)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1 蒙古崛起與西征
2 元朝建立及入主中原
3 元朝的高壓統治政策
4 元代的社會與經濟
5 刺桐古城─宋元世界大貿易港
6 馬可波羅來華及東西文化交流
7 紅巾軍起事及元朝的覆亡
8 元代的文學藝術
9 元代的宗教傳播
六.明清現代
(廿三)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1 明代建立及明初之君主集權
2 靖難之變與永樂之治
3 鄭和下西洋及明代對外交通
4 瓦剌南侵與土木之變
5 明代中葉後的宦禍與黨爭
6 明代的倭患及平倭戰爭
7 明代的民變
8 明朝的覆亡
9 明代的社會經濟與科技發展
10 傳教士來華與西學東漸
11 明代的宗教傳播
12 明代的學術藝文
(廿四)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1 滿洲的崛起及入關
2 南明及鄭氏政權的抗清
3 三藩之亂
4 清朝統一及康熙、雍正、乾隆盛世
5 清初的高壓與懷柔政策
6 北京紫禁城─首都的城中之城
7 清朝的中衰
8 鴉片戰爭與門戶開放
9 太平天國運動
10 英法聯軍之役
11 洋務運動始末
12 中日甲午戰爭
13 戊戌變法及其失敗
14 列強在華劃分勢力範圍
15 義和團事件及八國聯軍之役
16 晚清的立憲運動
17 孫中山的早期革命運動
18 辛亥革命與清朝的滅亡
19 清代經濟發展及其演變
20 清代的社會風習
21 清代的宗教傳播
22 清代的學術藝文
(廿五)中國民國(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
1 中華民國的建立
2 袁世凱獨裁與二次革命
3 洪憲帝制與護國運動
4 張勳復辟始末
5 軍閥專制與護法運動
6 五四與新文化運動
7 第一次國共合作及北伐戰爭
8 國共十年內戰
9 日本不斷武裝侵華
10 西安事變及國共二次合作
11 七七事變及抗戰爆發
12 日本投降及抗戰勝利
13 戰後國共和談及雙十協定簽訂
14 美國特使來華及斡旋
15 國共全面內戰的爆發
16 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17 解放軍渡江及國民黨遷台
18 中華民國時期的經濟及建設
19 中華民國時期的社會習俗
20 中華民國時期的學術藝文
附:一九四九年後的台灣史事
(廿六)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元1949年─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
2 土改、鎮反與抗美援朝運動
3 三反、五反及思想改造
4 經濟恢復與三大改造
5 整風與反右派鬥爭
6 三面紅旗與經濟困難時期
7 文化大革命運動
8 經濟改革與對外開放
9 半世紀來中國內地的經濟發展
10 半世紀來中國內地的軍事成就
11 從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到躋身強國之列
12 半世紀來中國內地的文化習俗
13 香港回歸祖國
14 澳門回歸祖國
15 台灣海峽兩岸的交往
16 邁向廿一世紀的炎黃子孫

附(1):中華萬年網檢索目錄
簡介 時序 事件 人物 地名 文物 古蹟 詞語 典故 詩詞 故事 述評 地圖 圖片 影片 習作 遊戲 補充資料 參考書目 論文轉載 書刊評論 自由論壇

附(2):中華萬年網分類搜尋
政治

朝代 興衰 都城 制度 法律 機構 帝王 官吏 外交
軍事
戰爭 戰役 將帥 兵制 戰略 戰術 武器 要塞 邊防
經濟
農業 水利 交通 建設 工業 商業 金融 科技 旅遊
社會
人口 民生 衣食 風習 民族 團體 醫療 福利 服務
文教
學術 宗教 語言 文字 教育 新聞 出版 文娛 體育
文學
詩歌 民謠 劇本 小說 散文 特寫 評論 神話 傳說
藝術
音樂 舞蹈 繪畫 雕塑 戲劇 曲藝 雜技 電影 電視

附(3):中華萬年網地方志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慶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黑龍江 吉林 遼寧 山東 安徽 江蘇 浙江 江西 福建 河南 湖北 湖南 廣東 廣西 海南 陝西 甘肅 寧夏 青海 新疆 四川 貴州 雲南 西藏 香港 澳門 台灣

(作於1999年6月。1999年11月8日開網)

《中華萬年網》導言
(1999年11月8日開網。另載《民族團結》2000年第3期;《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通訊》第15期,2000年6月)

《中華萬年網》簡介
(1999年11月8日開網。另載《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通訊》第15期,2000年6月)

【以上載: http://www.world10k.com/blog/?p=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