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國歷史科」新課程特色及新、舊課程之比較

  現行《中國歷史科(中一至中三)課程綱要》(1997)(下稱「1997綱要」)施行超過二十年後,新的《中國歷史科(中一至中三)修訂課程大綱》(下稱「2018綱要」)經過兩輪的諮詢,終於在2018年5月24日正式頒布。

  兩個課程大綱推出相隔21載,究竟兩者的內容取捨有何不同,2018綱要有何特色?下面僅從新舊大綱比較的角度,略示新修訂課程大綱的特色。

一、 「必修部分」或「核心課程」的課時差別

  對比新舊綱要,中國歷史科的教學時數並無增多。2018綱要規定,中國歷史「平均計每年級約每週兩節課」,而1997綱要的表述是:「教學節數,每星期應不少於兩教節;採用六日循環周制的學校,每循環周編配三教節較合理想」。

二、「古今並重」或「詳近略遠」問題

  2018綱要提出要按「古今並重」原則認識中國歷史,並「整全地認識中國歷史的面貌」;1997綱要則標明,在「詳近略遠」與「歷史整體認識」取得平衡。其實,如以三冊內容分布而觀之則恰恰相反:中一冊,1997綱要從古代教到南北朝,2018綱要則從遠古講至隋唐;中二冊,1997綱要包括隋唐至明,2018大綱則要求由宋元直貫至清末;中三冊,1997綱要要求從清朝教至現代,2018綱要只包含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2018綱要明顯較1997綱要傾向「詳近略遠」。

三、新綱要將「政治演變」與「文化特色」融於一爐

  1997綱要將政治史與文化史分別教授,分割成甲部課程與乙部課程。甲部專講歷朝治亂興衰,乙部則包括:遠古文化、文字起源;科技建設、中外交通;學術思想、宗教概說。2018大綱則取消乙部課程,不再把文化史獨立於政治史之外,而是把「兩漢通西域」、「鄭和下西洋」一類文化史課題與治亂興衰史一併教授。

四、由「點線結合」轉為跳躍式的「斬件」專題

  1997綱要強調政治史要「以線連點」、「點線結合」,較注重歷史朝代的演變脈絡的連貫性。2018大綱雖整合各朝的政治史、文化史諸項,但於歷史發展順序,卻往往採用跳躍的方式來鋪陳。以唐朝為例,由貞觀之治一下子跳至安史之亂(其間「武后施政的特色」、「開元之治的治績與影響」等課題安排於「可教可不教」的延伸部分)。部分課題以「延伸部分」來補足,但規定「延伸部分:教師可按教學進度、學生能力和興趣選擇是否教授,又或協助學生自學」,可能會影響學生對歷史認識的連貫性。另有一些專題則採取二選一或三選一的辦法處理,如「開放的唐朝社會」由婦女生活、玄奘西行、海上貿易等主題「三選一」。

五、香港史由參考內容轉為中國歷史課題一部分

  1997綱要雖列有香港歷史的一些專題,但明言是「作為教學上的參考」,「不要因此影響本科其他課題的教學」。2018大綱則「把『文化特色』及『香港發展』編入相關中國歷史發展時期的不同課題內一併教授」,要求「研習與中國歷史相關的香港發展的重要事件,了解香港的發展歷程及其與國家發展的關係」。如講到秦朝版圖,列出「香港正式成為中國版圖的一部分」;中三則有「改革開放中香港發揮的作用」、「中國與英國就香港前途問題談判的歷程」、「《基本法》的制定」、「香港回歸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成立和發展概況」。在建議的課節分配上,更訂明香港發展宜佔10%。

六、新大綱與小學常識、高中中國歷史的銜接

  2018大綱表明,該科「建基於小學常識科」,包含其「學習範疇五:國民身 份認同與中華文化」的學習內容。同時,由教學內容來看,部分課題亦與高中 中國歷史科有一定關聯,如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魏晉南北朝士族生活面貌、唐朝婦女的生活等。至於1997大綱,因當時尚未有現時的小學常識和高中中史課程,故沒有銜接這些課程的安排。

七、如何培養個人對國家、民族及社會的認同感、歸屬感

  1997綱要提出要加強品德教育,「建立對民族及國家的認同感及歸屬感」;2018綱要提出要「培養優良的品德,以及個人對國家、民族及社會的認同感、歸屬感及責任感」。比較之外,2018綱要新增了「社會」一項,並提出中國歷史科除了用以培養認同感、歸屬感外,還要培養學生對民族、國家、社會的「責任感」。

(原載香港現代教育研究社《現代教育通訊》115期,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