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前2300年 傳唐堯約於此時命羲叔南撫交趾
前1044年 約周武王元年﹐殷後箕子建箕氏朝鮮(約前1044-前194年)
前1037年 約周公居攝六年﹐越裳遣使貢獻
前954年 約周穆王十七年﹐穆王開始西征﹐次年回
前403年 約此年至前221年的戰國時期﹐《山海經》成書
前219年 秦始皇廿八年﹐徐福首次入海求仙藥
前214年 秦始皇卅三年﹐秦令屠睢等經略嶺南﹐置南海﹑桂林﹑象郡﹔蒙恬指揮秦軍抗禦
匈奴﹐始修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
前210年 秦始皇卅七年﹐徐福再次揚帆東渡﹐止王不來
前196年 漢高祖十一年五月﹐遣陸賈使南越﹐封趙佗為南越王
前194年 漢惠帝二年﹐約此年燕人衛滿建衛氏朝鮮(前194-前108年)
前139年 漢武帝建元二年﹐張騫應募首使西域(次年起行)﹐為訪大月氏以共抗匈奴﹐旋開
闢絲綢之路﹐是為“鑿空”﹔武帝時﹐漢船亦已由南海向西遠航黃支 (在今印度)
前130年 漢武帝元光五年正月﹐遣使始通西南夷
前126年 漢武帝元朔三年四月﹐張騫自西域歸﹐彼於大夏時聞知來自身毒的蜀布﹑邛竹杖﹐
或由西南可至彼地(印度)
前122年 漢武帝元狩元年五月﹐遣張騫由蜀地尋求赴身毒之路而至滇國
前119年 漢武帝元狩四年夏﹐衛青﹑霍去病等率漢軍大破匈奴﹐從此漠南無王庭﹔同年﹐
張騫受命往烏孫﹐再使西域
前115年 漢武帝元鼎二年﹐張騫還﹐通西域路自此暢通
前112年 漢武帝元鼎五年﹐派路博德﹑楊僕等率兵平南越﹐次年置南海﹑蒼梧﹑鬱林﹑
合浦﹑儋耳﹑朱崖﹑交趾﹑九真﹑日南等九郡
前109年 漢武帝元封二年﹐楊僕﹑荀彘率兵征朝鮮地﹐次年置真番﹑臨屯﹑樂浪﹑玄菟等
四郡﹔時其南方為馬韓﹑弁韓﹑辰韓三部
前101年 漢武帝太初四年春﹐在輪台﹑渠犁屯田﹐設使者校尉(後稱護鄯善以西使者)
前 87 年 漢武帝後元二年﹐此前中國已有纖維製紙(出土“灞陵紙”可證)
前77年 漢昭帝元鳳七年六月﹐傅介子至樓蘭﹐斬親匈奴之王而另立﹐改國名為鄯善
前60年 漢宣帝神爵二年﹐設西域都護(鄭吉首任)﹐治烏壘城
前48年 漢元帝初元元年﹐設戊己校尉﹐在車師故地屯田
前33年 漢元帝竟寧元年﹐王昭君離別長安北上和親﹐次年夏抵塞北﹐成為匈奴單于的閼氏
前2年 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盧(一作秦景憲)從大月氏使者伊存口授浮屠經﹐佛教
始傳中國
公元
37年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三年﹐高句麗併樂浪﹐樂浪﹑帶方人多奔新羅
40年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交趾徵側﹑徵貳起事
42年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八年三月﹐馬援率軍破交趾徵側﹑徵貳
44年 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年﹐樂浪復為東漢所取
48年 東漢光武帝建武廿四年十月﹐南﹑北匈奴正式分裂﹐南匈奴內附東漢
57年 東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正月﹐倭奴國遣使東漢﹐旋賜其“漢委奴國王印”
(1784年出土於日本九州北部)
64年 東漢明帝永平七年﹐遣蔡愔﹑秦景﹑王遵等赴西域求佛經
65年 東漢明帝永平八年冬十月﹐楚王劉英奉命助伊蒲塞﹑桑門﹐是為華民信佛的早期記載
67年 東漢明帝永平十年﹐蔡愔等由西域月氏迎佛經以白馬馱之﹐同攝摩騰﹑竺法蘭兩高僧
東返洛陽﹐次年於洛陽東建白馬寺
73年 東漢明帝永平十六年二月﹐竇固率漢軍出擊北匈奴﹐取伊吾廬地﹔同年﹐班超出使
西域﹐重開絲綢之路
74年 東漢明帝永平十七年十一月﹐重置西域都護與戊己校尉
76年 東漢章帝建初元年正月﹐罷西域都護與戊己校尉﹐班超留於西域不返
83年 東漢章帝建初八年﹐以班超為西域將兵長史
89年 東漢和帝永元元年六月﹐竇憲等大破北匈奴﹐至燕然山勒石紀功而還
91年 東漢和帝永元三年二月﹐漢軍至金微山﹐再破北匈奴﹐此後北匈奴開始向西遷﹔
十二月﹐復置西域都護﹐由班超任之﹐駐節龜玆
94年 東漢和帝永元六年七月﹐班超平息反亂﹐西域諸國全部歸附東漢﹔同年﹐敦忍乙王慕
延遣使朝貢
97年 東漢和帝永元九年正月﹐撣國王雍由調遣使者來朝﹔十二月﹐東漢班超派甘英出使
大秦﹑條支﹐至安息西界﹐臨大海而還
102年 東漢和帝永元十四年八月﹐東漢班超自西域榮歸洛陽﹐次月卒
120年 東漢安帝永寧元年﹐撣國王雍由調再遣使者來朝
123年 東漢安帝延光二年四月﹐以班勇為西域長史﹐出屯柳中。次年正月﹐班勇率龜茲等
國兵擊敗北匈奴﹐西域再通
131年 東漢順帝永建六年十二月﹐葉調國﹑撣國遣使者來朝
148年 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安息僧安世高到洛陽﹐此後廿多年間譯經95部﹔同年﹐月支僧
支婁迦讖亦至洛陽
166年 東漢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者來華
192年 東漢獻帝初平三年﹐日南郡象林蠻區連[憐]等攻城殺官﹐稱林邑王
205年 東漢獻帝建安十年﹐秦州刺史遣成光子由鳥鼠山度鐵橋而至達嚫
226年 三國吳孫權黃武五年﹐呂岱平定交州﹐徼外扶南﹑林邑﹑堂明入貢﹔同年﹐大秦商人
秦論先抵交趾﹐旋赴吳都為孫權接見
230年 三國吳孫權黃龍二年﹐遣衛溫﹑諸葛直求夷洲及亶洲
244年 三國吳孫權赤烏六年十二月﹐扶南王范旃遣使於吳﹔旋派專使康泰﹑朱應出訪扶南﹐
歸著《外國傳》﹑《扶南異物志》等﹔大致同時﹐吳萬震著有《南州異物志》
246年 三國魏齊王芳正始七年二月﹐魏軍攻高句麗﹐破丸都﹔五月﹐魏軍追擊高句麗王室﹐
沮至肅慎氏南界﹐勒石紀功而還。次年﹐高句麗以丸都殘破﹐移都平壤
247年 三國吳孫權赤烏十年﹐天竺康僧會來建業傳教﹐孫權築建初寺以處之
260年 三國魏陳留王景元元年﹐魏朱士行出家為僧﹐自雍州赴西域于闐求經
266年 晉武帝泰始二年﹐翻經高僧竺法護(曇摩羅剎)由敦煌至長安
310年 晉懷帝永嘉四年﹐西域僧人佛圖澄到洛陽
347年 東晉穆帝永和三年七月﹐林邑王范文陷日南。次年四月攻九真
384年 東晉太武帝太元九年﹐東晉沙門摩羅難陀揚帆百濟﹐傳播造紙法
385年 後秦姚萇白雀二年三月﹐佛教翻譯家鳩摩羅什抵涼州﹔六月﹐高句麗攻陷遼東﹑玄菟
399年 後秦姚興弘始元年﹐法顯離開長安﹐西去天竺求經
401年 後秦姚興弘始三年十二月﹐迎高僧鳩摩羅什至長安
404年 後秦姚興弘始六年﹐釋智猛離長安西去求經
412年 東晉安帝義熙八年﹐高僧法顯航海歸﹐飄至青州牢山。次年至建康
416年 東晉安帝義熙十二年﹐法顯著《佛國記》成
420年 南朝宋武帝永初間(420-422年)﹐曇無竭(法勇)﹑智猛﹑曇朗等赴天竺求經﹐元嘉
末年 (450-453年)歸揚州
424年 南朝宋文帝元嘉元年﹐釋智猛離天竺東返
435年 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由此至太延六年間﹐遣董琬﹑高明出使鄯善等九國
437年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四年﹐釋智猛回國入蜀
446年 南朝宋文帝元嘉廿三年﹐竺芝《扶南記》作於是年後
447年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二月初二﹐太武帝聽崔浩言﹐下令禁絕佛教(至452年)
499年 南朝齊東昏侯永元元年﹐扶桑僧人慧深來華﹐抵荊州
509年 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十一月﹐魏帝親講佛經﹐西域沙門三千餘人集洛陽﹐佛教一時
大盛﹐全國有寺一萬三千餘所
518年 北魏孝明帝神龜元年十一月﹐北魏宋雲﹑惠生西行求經(518-522年)﹐其間曾在
天竺遇僧道榮﹔另自公元312-520年間﹐祆教已傳入中國
519年 南朝梁武帝天監十八年﹐釋慧皎約於是年撰《高僧傳》
520年 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印度高僧菩提達摩抵華﹐先到廣州﹐旋赴建康及嵩山少林寺
521年 北魏孝明帝正光二年﹐是年及次年宋雲﹑惠生先後歸國﹔酈道元《水經注》成
540年 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職貢圖》約成於此年前後
546年 南朝梁武帝中大同元年﹐高僧拘那羅陀(真諦)抵華﹐旋至晉安﹑梁安﹑廣州各處
547年 東魏孝靜帝武定五年﹐楊衒之《洛陽伽藍記》約成於此年後
552年 西魏廢帝元年﹐傳景教僧偷運中國蠶種至拜占廷﹐開創西方絲業
573年 北周武帝建德二年﹐帝集群臣與沙門﹑道士辯三教先後﹐以儒為先﹑道次之﹑佛為
後。次年五月起﹐周武帝下令禁佛﹑道兩教(至580年)﹐毀經像﹐命僧道還俗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歷代中外行紀》﹔新增文章_海交卷_《歷代中外行紀》大事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