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o 包 保 寳 報 暴
bei 卑 北 備 被 臂
ben 奔 本 呠 笨
beng 崩 (山)朋
bi 匕 比 彼 畢 俾 鞞 弼 鼻 筆 薜 必
bian 邊 便 遍
biao 表 (土)表
bie 別
bin 賓 濱 檳
bing 梹 并 丙
bo 波 跛 播 孛 勃 浡 渤 伯 鉢 撥 薄
bu 卜 不 捕 補 布
bo 波 跛 播 孛 浡 勃 孛(攵) 渤 伯 鉢 撥 薄
bu 卜 捕 補 不 布
………………………………………………………………..
“七海地名”資料Bao-Bu首字目錄
Bao 包社 包社大白頭 保樂 保老山 保老岸山
寶井 寶山 寶渚 寶林邦 寶毗齊 報達 暴暴
Bei 卑離 卑力 卑占
北池 北沽 北古 北江 北景 北溜 北櫓 北擄 北緬 北寧 北圻 北暹
北丹尼 北膠浪 北羅羅 北攎洲 北平海口 北平頭山 北勒亞加多
備姑 被封 臂多勢羅
Ben 奔加喇 奔陀浪(賓頭狼) 奔沱浪 奔浪陀
奔那伐彈那 奔那伐檀那 奔那伐單那
本底 本里國 本仔女千山 呠(口)芝唎 笨支里
Beng 崩巴應 (山)朋格刷
Bi 匕景 匕州 比采 比景 比剌 比攎 比嵩 比喇灣
比私那亞 比斯耶亞 彼羅痆斯 畢占 俾路支 俾魯支 鞞索迦
弼離沙 弼琶羅 弼琶囉 弼斯囉(羅) 弼施羅 鼻頭山
筆架山(一) 筆架山(二) 筆架山(三) 薜舍離 必察不里
Bian 邊斗 邊和 邊升 邊井 便塾 遍奴忻
Biao 表 表山 表頭 表尾 (土)表 (土)表尾 (土)表腰
Bie 別里剌 別羅里 別那里
Bin 賓窣 賓撮 賓童 賓童龍 賓瞳龍 賓瞳朧 賓同隴 賓佗羅
賓多龍 賓陀羅 賓頭狼 賓達儂 賓陁陵 賓達椰 賓陀蘭納
濱郍專 檳榔嶼 檳榔士 檳榔洲
Bing 梹榔港 幷溪 丙東
Bo 波剌 波勒 波利 波麗 波遼 波凌 波龍 波羅 波律 波斯
波刷 波弋 波祇
波吒釐 波吒羅 波竃山 波剌私 波剌斯 波利斯 波麗越 波連弗
波龍厂 波羅基 波羅剌 波羅奈 波羅捺 波羅刹 波羅山 波羅斯
波羅陁 波羅苑 波斯離 波斯蘭 波頭摩 波夜落 波延洲
波吒釐子 波爾匿何 波哥內埠 波竃章國 波剌拏斯 波利利剌
波羅高岸 波羅梨弗 波羅那斯 波羅奈河 波羅奈斯 波羅尼斯
波羅痆斯 波里夜呾羅 波理夜呾羅 波狸夜呾羅
跛兒牙 播寧 播黎越 播黎曰 播流(山) 播武開 播武瀾仔
孛丑 孛羅 孛大泥 孛羅吉
浡林 浡淋 浡泥 浡淋邦
勃楚 勃達 勃焚 勃江 勃律 勃泥 勃雍 勃焚洲 勃泥港 勃絲門
孛攵焚 渤達 渤黎 渤淋 渤泥 渤盆 渤山 渤爾鈕 渤住速山
伯夷國 伯數奇山
鉢伐多 鉢露羅 鉢邏耶伽 鉢吐羅越 鉢羅笈菩提山
撥拔力 撥的侄
薄剌 薄利 薄剌洲 薄郟洲 薄歎洲
Bu 卜剌哇 卜得法難 捕那河 補幹 補羅觀多爾 補陀落伽山
不剌 不述 不惡奪 不剌哇 不勞山 不理東 不憐八 不斯麻 不直干
不魯不都 不者囉干
布提 布露 布政 布斷島 布海口 布路州 布樓山 布路檳榔
布衛海口 布丈跋羅 布呾落迦山 布路沙布邏 布羯邏伐底
布色羯邏伐底
………………………………………………………………..
包社大白頭 包社
《海國聞見錄》‧小西洋記︰“從麻喇甲、暹羅,繞西沿山而至於白頭番國。……國有二︰東為小白頭,西為包社大白頭,二國北接三馬爾丹……。包社大白頭國東鄰小白頭,北與小白頭皆聯三馬爾丹,西北枕裏海,西鄰東多爾其,西南鄰阿黎米也,南臨大海”,“裏海者……不通海棹,其水惟從包社出海,故為裏海”。*參見白頭(二)
《粵海關志》卷三十28下(引《海國聞見錄》)︰包社大白頭
保樂
《宋史》卷四百八十八‧外國四‧交阯︰保樂
《四夷考》卷一P.8上︰保樂
《清史稿》卷十五‧高宗六︰“(乾隆五十四年九月)丙午,安南黎維祁自保樂襲牧馬……”;卷一三七‧兵八(十四4076);卷一五五‧邦交三‧法蘭西︰“……欲以諒山迤西自艽封、高平省至保樂州……劃歸中界”;卷三六四‧阮元︰保樂州(三八11423);卷四一九‧劉長佑︰“時匪酋黃崇安猶踞越南河陽,結白苗攻保樂,擾我鎮安邊”;卷四四四‧鄧承修︰保樂(四一12458);卷五二七‧屬國二‧越南︰“惟宣光省西北直廣西鎮安府之南,有地曰保樂州,其酋長農姓,係黎氏舊臣,……越南僅羈糜處之”。
《越南歷代疆域》353
保老岸山 保老山
《諸蕃志》卷上‧蘇吉丹︰“蘇吉丹……有山峻極,名保老岸,番舶未到,先見此山”。*馮承鈞注︰“譯注引《明一統志》,謂此保老岸即與吉里門山(Krimon Java)相對之巴哪大山,而以Pautuman岬當之”。(《島夷志略》藤注作Pantuman岬)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爪哇國(11上)︰保老岸山
《大明一統志》卷九十‧爪哇國(11下)︰保老岸山
《殊域周咨錄》卷八‧爪哇︰“其山川曰保老岸山︰在蘇吉丹國,凡番舶未到,先見此山,頂聳五峰,時有雲覆其上。”
《東西洋考》卷四‧思吉港︰“保老岸山︰《一統志》曰,在蘇吉丹國,凡番舶未到,先見此山,頂聳五峰,時有雲覆其上,舶人呼為巴哪大山。吉里問山︰與保老岸山相對……”*書局︰在東爪哇西北部沿海,又稱巴哪大山;卷九舟師考‧西洋針路︰“吉里問大山︰……用辰巽四更,取保老岸山。 保老岸山︰山與吉里問相對,俗訛呼巴哪大山。《一統志》所謂番船未到先見此山,頂聳五峰雲覆其上者也。用巽巳四更取椒山” ,“又從保老山︰用乙辰針,五更取吉里石港”。
《四夷廣記》‧爪哇國(第101冊)︰保老岸山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32上︰保老岸山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七‧爪哇部滙考二︰“《明一統志‧爪哇國山川考》︰保老岸山︰在蘇吉丹國,凡番舶未到,先見此山,頂聳五峰,時有雲覆其上。”
寶井
《滇繫》十之一屬夷系20上:寶井(見擺古條)
寶山
《順風相送》‧福建往交趾針路、回針︰P.49“雞唱門外開船用辰巽針,五更船取寶山過洋。十五更船取黎母山,用單艮針。”*向達注︰此指今越南海防附近一山名。
寶渚
《大唐西域記》卷二:寶渚(參見僧伽羅條)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四8上
《法苑珠林》卷六38下
《一切經音義》卷五九704中
《翻譯名義集》卷七15下、22下
《八紘譯史》卷十一‧婆羅門(P.19)
《古今圖書集成》邊六六‧師子部匯考︰“按《大唐西域記》︰僧伽羅國(此下一段係原本續載明時事),古師子國,又曰無憂國,即南印度地,多奇寶,又名寶渚”。
寶林邦
《明史》卷三二四‧三佛齊,“(洪武)七年,王麻那哈寶林邦遣使來貢”。或謂文中將地名誤為王名,寶林邦為Palembang的對音,即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的巨港(巴鄰旁)。參舊港條(一)。
寶毗齊
《諸蕃志》卷上‧占城國:“舊州、烏麗、日麗、越里、微芮、賓瞳龍、烏馬、拔弄、容蒲羅甘兀亮、寶毗齊,皆其屬國也。”(*按:斷句或可商榷)
《島夷志略》賓童龍:“次曰胡麻、沙曼、頭羅、沙犗、寶毗齊、新故越州諸番,無所產,舶亦不至。”*或謂寶毗齊又作蓬皮勢,在越南義平省南部的安仁一帶,即占城的首都佛逝(Vijaya)。毗齊、皮勢均Vijaya的譯音,寶、蓬為pu的譯音,係國王的尊稱;一說“寶”為“室”之訛,室毗齊的譯音可還原為Sri Vijaya。
報達
《西使記》“丁巳歲取報達國,南北二千里,其王曰合法里,其城有東西……”。
《古今圖書集成》邊四四‧西方諸國總部紀事︰“元劉郁《西使記》︰……丁巳歲取報達國,南北二千里,其王曰合法里,其城有東西,城中有大河……”。
暴暴
《海島逸志》卷三‧暴暴︰“居於安汶之東,狀如夜叉”;卷五9下。
(參見罷罷條)
卑離
《太平御覽》卷七八七‧牟奴國、……卑離國、……︰“《晋起居注》曰……”。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二O 5下
《古今圖書集成》邊八九‧南方諸國總部匯考︰“《廣東通志‧外志》︰晋武帝平吳,林邑、扶南入貢,之後曰……、曰卑離、……皆昔所未聞也。”
卑力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三八‧外交二︰“至麻六甲、檳榔嶼兩處,與新加坡相連,華商居多,生意繁盛,又附屬石郎阿國之吉隆埠,卑力國之罅埠,均尚知保謢華工。”
卑占
《本草綱目》卷三一:卑占(*即占卑之誤,見該條)
北池
《真臘風土記》城郭:北池。(*在今柬埔寨的吳哥遺址,位吳哥城東北,已乾涸)
北沽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三三:北沽。(*即北古,見該條)
北古
《坤輿全圖》北古(*緬甸勃固)
北江
《安南志略》卷一︰北江路;卷四︰北江
《元史》卷六十三‧地理六(安南郡縣附錄)︰“北江路,在羅城東岸,瀘江水分入北江,江有大橋。”
《交阯總志》卷一、二︰北江府
《安南棄守本未》P.16上、26上︰北江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安南(1下)︰北江府
《大明一統志》卷九十‧安南(2上)︰北江府
《越嶠書》卷一5下、7下(府),五7下(北江),十5上、十一16下(府)
《安南志(原)》卷一‧總要︰北江府
《安南傳》卷一P.32︰北江府
《南詔野史》下卷︰北江(府)
《廣輿圖》卷二︰北江府
《皇輿考》卷十二‧四夷(P.13下)︰北江
《皇明鴻猷錄》卷九︰北江、北江府
《安南圖說》‧疆域(16下)︰北江府
《皇明四夷考》卷上‧安南︰“……乃郡縣其地,立交阯布政使司……,分十七府,曰交州、北江、諒江、三江、建平、新安、建昌、奉化、清化、宣化、太原、鎮蠻、諒山、新平、乂安、順化、升華”。
《殊域周咨錄》卷五‧安南(P.9上、12上)“(永樂五年)開設十五府,交州府領州五縣二十三,北江府領州三縣七,諒江府領州三縣十五,三江府領州三縣七,建平府領州一縣七,新安府領州三縣二十一,建昌府領州一縣九,(奉)化府領縣四,清化府領州三縣十九,鎮蠻府領縣四,諒三(山)府領州七縣十六,新平府領州二縣九,乂安府領州二縣十二,順化府領州二縣十,太原府領縣十一。以演州、宣化州、嘉興州、歸化州、廣威州直隸布政司,後又設升華府,領州四縣十一。”;另卷六25下。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五‧安南︰北江府(18下、29上),北江路(27下),北江州(29上)。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一︰北江
《安南圖志》P.2︰北江府
《四夷廣記》‧安南(第九九冊)︰北江府、州
《東西洋考》卷一‧交阯︰“東究山(在北江府嘉林州……)”*書局︰今越南河北省一帶。
《名山藏‧王享記》卷二7上、10上(府)
《武備志》卷二三八︰北江府
《皇明象胥錄》卷三‧安南︰“……乃置交阯布政使司及都指揮按察司,分府十七,曰交州、北江、諒江、三江、建平、新安、建昌、奉化、清化、宣化、太原、鎮蠻、諒山、新平、乂安、順化、升華,州四十七,縣一百五十七,衛十一,守禦千戶所三,市舶司一……。”
《馭交記》卷四、五︰北江府;卷六︰北江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二P.5下(府)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P.26下(府)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府)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三‧安南部匯考四(引《明外史‧安南傳》);邊九四‧安南部匯考六︰《明一統志》安南國郡縣考︰北江府,領嘉林、武寧、北江三州,……七縣。”(另引《元史‧安南郡縣附錄》)
《明史》卷三百二十一‧外國二‧安南︰“永樂……,五年……六月……設交州、北江、諒江、三江、建平、新安、建昌、奉化、清化、鎮蠻,諒山、新平、演州、乂安、順化十五府,分轄三十六州,一百八十一縣。”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安南(2上)︰北江府
《清朝文獻通考》卷二九六‧四裔四‧安南︰“隸京北者,府四,曰北河、慈山、諒江、順安,即舊北江、諒江地”。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三‧越南(9下)︰北江府
越南決戰90
北景
《宋書》卷三八‧志二八‧州郡四︰“日南……北景長(校勘記……),漢舊縣”。
《法苑珠林》卷廿八35上
《舊唐書》卷四一‧志二一‧地理四︰“北景,漢縣名,屬日南郡……”。
《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一‧驩州、景州
《元豐九域志》卷十‧化外州(8上)
《文獻通考》卷三二三‧輿地九︰“日南郡五縣︰朱吾、北景、盧容……”。
《安南志略》卷一
《越嶠書》卷一5上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O‧安南部滙考一︰“《晋書‧地理志》︰日南郡……統縣五、戶六百︰象林、盧容、朱吾、西卷、北景”,“《南齊書‧高帝本紀》︰建元元年秋七月丁未詔曰︰交阯北景獨隔書朔……”。
北溜
《島夷志略》‧北溜︰“地勢居下,千嶼萬島,舶往西洋過僧加剌傍,潮流迅急更值風逆輒漂此國,候次年夏東南風,舶仍上溜□之……。”*藤田豐八案︰“北溜乃Mal(Bal)之對音,當時Maledive(Baledive)群島官場所在,《鄭和海圖》所謂官嶼是也。《瀛涯勝覽》、《星槎勝覽》諸書並作溜山國或溜山洋國。……”。*沈廣證︰“《海夷總圖》之三萬六千嶼,湯若望、利瑪竇圖之萬島皆此地”。(參見南溜條)
北攎洲 北擄
《太平御覽》卷七八七‧四夷部八‧北攎國︰“康泰《扶南土俗》曰︰諸薄之東南有北攎洲,出錫,轉賣與外徼”。 (參見北櫓、比攎條)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二O 5下︰北擄
北櫓
《古今圖書集成》邊八九‧南方諸國總部匯考︰
“《廣東通志‧外志》︰(康)泰立紀傳,謂之《扶南土俗》,曰……、曰北櫓、……”。(參見北攎、比攎條)
北緬
《清史稿》卷五二八‧屬國三‧緬甸︰“北緬地區部為六︰曰北部,曰中部,曰拉歇山嶺部,曰南部,曰東部,曰略倫尼山嶺部……”(參見南緬條)。
北寧
《清史稿》卷二二‧穆宗二“(同治十二年十一月)法兵破河內省城、越匪擾北寧。”;卷二三‧德宗一“(光緒九年十二月)庚戌,法人進攻北寧”,“(十年二月)丁丑,法人陷北寧”;卷一五五‧邦交三‧法蘭西“會山西、北寧連陷,……”;卷四一九‧劉長佑(四O12127)、岑毓英(12137);卷四四七‧張樹聲(四一12497) ;卷四五八‧徐延旭(四二12681);卷四五九‧馮子材(四二12691);卷四六三‧唐景崧(四二12734)、劉永福(12737);卷五二七‧屬國二‧越南(參北圻條)。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三五‧四裔五‧安南(10757下)
越南歷代疆域353
北圻
《清史稿》卷二三‧德宗一︰“(光緒九年三月乙未)諭倪文蔚保北圻。”;
卷一二五‧食貨六︰“(光緒)十二年,復定《法商約》︰一.中國准於北圻界擇開兩處通商……。”;卷一五五‧邦交三‧法蘭西︰“李鴻章與議新約十;條︰……華不派兵赴北圻……。”;卷四三七‧張之洞(四一12378);卷四五九‧馬維騏(四二12701);卷五二七‧屬國二‧越南︰“……分通境為十三省……;河静、海陽、廣安、清化、乂安、南定、廣平、興安、河內、北寧、諒山、高平、太原、山西、宣光、興化十六省為北圻。”;卷五二八‧屬國三‧緬甸︰“光緒九年,法蘭西由下安南進踞北圻……”。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三五‧四裔五‧安南(10756上);卷三三九‧外交三(10802上);卷三四六‧外交十(10889上);卷三五四‧外交十八(10983下)。
北暹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據圖,北暹當在答那思里(Tenasserim)與打歪(Tavoy)之間,今地無考。
北丹尼
《清史稿》卷一五四‧邦交二‧英吉利︰“英外部又以北丹尼、科干兩地原屬緬,……求索回”。
北膠浪
《海島逸志》卷一P.8上︰“北膠浪為吧國東南之區,亞於三寶壠,面山背海,列屋而居,可五六十家,南北限以栅,華人息居其中,俗呼為八芝蘭(街衢),廈屋連綿,危樓高聳……”。另見卷一P.1(參安汶條)、地圖、P.5上;卷三4上、10上。
《噶喇巴紀略》
《噶喇巴紀略拾遺》
北羅羅
《大唐西域記》卷十一︰“伐臘毘國(即北羅羅國,南印度境)”。
《釋迦方志》卷下︰“伐臘毗國(南印度,即北羅羅國之別稱也)”。
《古今圖書集成》邊七六‧“伐臘毗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
北平海口
《廣輿圖》卷二:北平海口
《安南圖說》‧安南國圖
《圖書編》卷五九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一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
《安南圖志》‧安南圖
《武備志》卷二二三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
北平頭山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據圖,北平頭山在印度洋中翠蘭嶼(Nicobar Islands)與安得蠻山(Andaman Islands)之間。
北勒亞加多
《坤輿全圖》︰北勒亞加多(在印度東岸)
備姑
《海錄》卷上︰“烏土國︰……由蓬牙陸路行四五日,水陸(路?)順風約二日到佗歪,為烏土屬邑,廣州人有客於此者,又北行百餘里到媚麗居,又西北行二百餘里到營工,又西行二百餘里到備姑,俱烏土屬邑。王都在盎畫,由備姑入內河,水行約四十日方至,國都有城郭宮室,備姑郷中有孔明城。” (P.20)*馮注︰“今緬甸昔分二國,北曰緬,南曰白古,即本書之備姑(Pegu)。緬國自漢至唐,都Prome,即《唐書》之驃國,九世紀初年徙都古之蒲甘(Pagan),今之大公(Tagaung)。緬與白古互相吞併,時分時合,一三六四年時,徙都今之阿瓦(Ava),即本書之盎畫。”
被封
《廣輿圖》卷二:被封
《安南圖說》‧安南國圖
《圖書編》卷五九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一
《安南圖志》‧安南國(標在雲屯州南海口,多漁海口之外)
《武備志》卷二二三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標在安陽海口之外)
臂多勢羅
《大唐西域記》卷十一︰“自阿點媻翅羅國北行七百餘里,至臂多勢羅國(西印度境)……役屬信度國”。
《釋迦方志》卷下︰“從阿點北七百餘里至臂多勢羅國(西印度)……屬信度國”。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四13上
《新唐書》卷二二一下‧列傳一四六下‧西域下︰“又有臂多勢羅四種,西北踰大山廣川,歷小城聚,行二千里即謝䫻也”。
《古今圖書集成》邊七七‧臂多勢羅部匯考︰“《唐書‧西域傳》︰拂菻西南際海島,又有臂多勢羅四種……” (另引《大唐西域記》)。
奔加喇
《坤輿全圖》︰奔加喇(即孟加拉)
奔沱浪 奔陀浪(賓頭狼) 奔浪陀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七南蠻西南蠻‧真臘︰“水真臘國……東至奔陀浪州。”
《唐會要》卷九十八‧真臘國︰奔陀浪州
《太平御覽》卷七八六‧真臘國︰奔陁浪州(引《唐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七‧真臘國︰“東至(奔)陀浪州”。(4下)
《冊府元龜》卷九五七(P.11259上)︰奔陁浪州
《新唐書》卷四十三下‧地理七下(參見佛逝條)︰奔陀浪;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蠻下‧環王︰“環王……南抵奔浪陀州。”
《宋史》卷四百八十九‧外國五︰“注輦︰……離本國舟行……歷……至賓頭狼山……。”
《島夷志略‧賓童龍》藤注︰“然則奔浪陀必是奔陀浪之倒置,即Panduranga之對音也,……謂今Phanrang地方殆無可疑”(Pelliot, B.E.F.E.O.IV.)。
《異域志》卷下︰奔沱浪國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二O 1下:奔陀浪州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5下︰奔陀浪州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六‧林邑部匯考一(引《唐書‧南蠻傳‧環王》);邊二‧邊裔總部匯考二(引《唐書‧地理志》)。
奔那伐單那 奔那伐檀那 奔那伐彈那
《大唐西域記》卷十︰ “羯朱嗢祇羅國……自此東渡競伽河,行六百餘里至奔那伐彈那國(中印度境)。”
《釋迦方志》卷下︰“羯朱嗢祇羅國(中印度),……又東度殑伽河六百餘里,至奔那伐彈那國(中印度)。”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四1下︰奔那伐單那
《新唐書》卷四十三下‧地理七下︰“……自驃國西度黑山,至東天竺迦摩波國千六百里。又西北渡迦羅都河至奔那伐檀那國六百里。又西南至中天竺東境恒河南岸羯朱嗢羅國四百里。又西至摩羯陀國六百里。一路自諸葛亮城西去……至中天竺國東北境之奔那伐檀那國,與驃國往婆羅門路合。”
《古今圖書集成》邊二‧邊裔總部匯考二‧引《唐書‧地理志》);邊七五‧奔那伐彈那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
本底
《海錄》卷上︰“……順化,……又南行約二三日到新州,又南行約三四日過龍柰,又謂之陸柰,即《海國見聞》所謂之祿賴也,由龍柰順北風日餘至本底國”,“本底國在越南西南,又名勘明,疑即占城也,國小而介於越南、暹羅二國之間”。 *馮注︰“占城,十七世底末年已滅於安南,此本底國除柬埔寨外莫屬。柬埔寨(Kamboja)史稱真臘,吉蔑(Khmer)人所建國也。安南史書名曰高蠻,與此勘明疑均為吉蔑之轉。英語名此國曰Cambodia。殆清高聞之未審,而訛為本底。” (P.1-3)
本里國
《圖書編》卷五九(諸書作木里國,參見該條)
本仔女千山
《順風相送》‧萬丹往池汶精妙針路︰“甲卯十更取勿流哪山,山頭內是饒潼、吉力石暨雙銀塔門在內,……用丙午三更取本仔女千山,……用乙辰三更取麻離大山”。
笨支里
《海錄》卷上︰“笨支里在曼噠喇薩西南,為佛郎機所轄地,由曼噠喇薩陸行約四五日,水行約日餘即到”。(P.27)*馮注︰“笨支里,《海國聞見錄》作房底者里,今法屬之Pondicherry,此佛郎機指法蘭西。”
呠(口)芝唎
《粵海關志》卷廿四P.20上︰“呠(口)芝唎,前世未通中國,亦佛郎機屬也,乾隆七年進口貿易。地近噶喇巴,其進口也,由噶喇巴所屬之曼打拉撒陸路三二日可至”。
崩巴應
《坤輿全圖》︰崩巴應(在印度之西岸)
(山)朋格刷
《四夷廣記》:(山)朋格刷。(*即朋格刷港,見該條)
匕景 匕州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慧命師︰“適馬援之銅柱,息上(匕)景而歸唐”;‧智弘律師︰“漂居上(匕)景,復向交州,住經一夏……”;‧法振禪師︰“整帆上(匕)景之前,鼓浪訶陵之北……”。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驩州正南步行可餘半月,若乘船才五六潮,即到匕景,南至占波,即是臨邑。” (參見比景條)
《一切經音義》卷八一832中︰匕景
《新唐書》卷四三上‧志三三上‧地理七上(匕州,參見比景條)
比采
《圖書編》卷五九:比采
《四夷館考》卷下21-22
《四譯館考》卷三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三之三‧暹羅︰“其國有……府十四:……,三曰比采……。”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二‧暹羅︰(參見暹羅條)
《清朝文獻通考》卷二九七‧暹羅︰(參見暹羅條)
《粵海關志》卷廿一7上
比景
《漢書》卷二八下‧地理志八下︰“日南郡……縣五︰朱吾、比景、……”
《後漢書》卷十上下,‧皇后紀十上、下︰“和帝陰皇后……家屬徙日南比景縣”;“(閻)太后……家屬徙比景”,“(竇)太后……家屬徙比景”; 卷十五‧李王鄧耒列傳五︰“(王男、邴吉)……家屬徙比景”;志卷二三‧郡國五(晋司馬彪撰,梁劉昭注補)︰“日南郡︰……五城……︰西卷、朱吾、盧容、象林、比景”。
《小經注》卷十四︰“(……北景縣,日中頭上,影當身下,與景為比。如淳日︰故以比景名縣。闞駰曰︰比讀廕庇之庇,影在己下,言為身所庇也。林邑(記)曰︰渡比景至朱吳(吾)……)” 。
《南齊書》卷二‧本紀二‧高帝下︰“(建元元年)秋七月丁未,詔曰︰’交阯比景,獨隔書朔…… ’”;卷十四‧志六‧州郡上︰“日南郡︰……比景……”。
《隋書》卷三十一‧地理下︰“比景郡,大業元年平林邑,置蕩州,尋改為郡。統縣四,戶一千八百一十五。比景 朱吾 壽泠 西捲”;卷五三‧列傳十八‧劉方︰“……方親率……舟師趣比景”。
《晋書》卷十五‧志五‧地理下︰“日南郡︰……比景”。
《舊唐書》卷四一‧志二一‧地理四︰“九德,(驩)州所治。……漢武元鼎六年,開交阯已南,置日南郡,治於朱吾,領比景、……五縣”。
《太平御覽》卷四‧天部四‧日晷︰“《南越志》曰︰日南五月立表,望之,日在表,比景居南。……《山海經》曰︰……日南……此郡又有比景縣” 。
《新唐書》卷四三上‧志三三上‧地理七上︰“驩州日南郡︰……初以隋林邑郡置林州,比景郡置匕州。又更名匕州樾曰南景州,貞觀二年綏懷林邑,乃僑治驩州之南境,領比景、朱吾二縣……”。
《東漢會要》卷三八‧方域下︰“日南郡︰……比景”。(P.553)
《文獻通考》卷三百二十三‧輿地九‧古南越︰“(晋)日南郡五縣,……比景”,“隋……比景郡四縣(比景、朱吾、壽泠、西捲)”
《安南志略》卷四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安南(1上)
《越嶠書》卷三20上
《嶠南瑣記》卷下43(引《水經注》)
《東西洋考》卷十二‧逸事考︰“比景縣,日中頭上,影當身下,與影為比,故以影為縣。闞駰曰︰比讀蔭庇之庇,影在己下,言為身所庇也(見《水經注》)” *書局︰在今越南廣平省沿海,今地不詳。
《讀史方輿紀要》卷四66上,一一二31上
《越南歷代疆域》390
比剌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 六‧溜山部匯考︰(引《明外史》)
《明史》卷三O四‧宦官一‧鄭和︰“和……所歷……、比剌、……,凡三十餘國。”;卷三二六‧外國七︰“又有國曰比剌,曰孫剌。鄭和亦嘗齎敕往賜。以去中華絶遠,二國貢使竟不至。”
《續通典》卷一四九‧邊防三‧溜山︰“又有國曰比剌,曰孫剌,……。” (2012上)
比攎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八‧南方未詳諸國部匯考︰ “《扶南土俗》比攎國︰諸薄之東南有比攎洲,出錫,轉賣與外徼”。(參見北攎、北櫓條)
《粵海關志》卷四29下
比嵩
《太清金液神丹經》卷下︰“(典遜)其南又有都昆、比嵩、句稚諸國,范罜時皆跨討服,故曰名函典遜”。
《通典》卷一百八十八‧邊防四‧邊斗: “邊斗國﹝一云班斗﹞、都昆國﹝一云都軍﹞、拘利國﹝一云九離﹞、比嵩國,並隋時聞焉。扶南渡金鄰大灣,南行三千里,有此四國。其農作與金鄰同”。
《太平御覽》卷七八八‧邊斗四國(引《隋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七‧邊斗國︰“……比嵩國,並隋時聞焉……”《通志》卷四一‧都邑略‧邊斗;卷一百九十八‧四夷五‧邊斗
《冊府元龜》卷九五七(P.11259下)︰比嵩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二‧四裔九‧邊斗
《圖書編》卷五九
《古今圖書集成》 邊一O一‧都昆部匯考(引《通典》)
比喇灣
《坤輿全圖》︰比喇灣(索馬里的爪達富伊角洋面)
比私那亞 比斯耶亞
《職方外紀》卷一地圖︰比私那亞(印度東岸偏北);卷五地圖︰比斯耶亞(印度東岸偏北)
彼羅痆斯
《慧超往五天竺國傳》︰“……至彼羅痆斯國。此國亦癈無王□(下缺)”。
*藤田豐八按︰羅君札記云,慧琳《音義》作波羅痆斯,《西域記》七作婆羅痆斯。案《法顯傳》作波羅奈(Varanasi),《唐書‧天竺傳》云,波羅奈亦曰波羅那斯,其都城乃今毘那爾斯(Benares),在恒河(Ganga)左岸,婆羅痆(Barana)水經其西北而入恒河。
畢占
《嶺表錄異》卷中12︰畢占(當即占畢,參見該條)。
俾路支 俾魯支
《清史稿》卷五二九‧屬國四︰“阿富汗,即愛烏罕。……南界俾路支。”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三三‧四裔三‧印度︰“西界亞拉伯海俾魯支、阿富汗兩國。”;‧俾魯支︰“俾魯支在阿富汗之南,亦回部也,東接西印度,西接波斯,北連阿富汗,南臨印度海,……” (10737上、10738下)
鞞索迦
《西域記》卷五‧鞞索迦國。[*印度古國,梵文Visaka音譯,或謂即沙祗,亦即今印度畢塞浦爾(Biseipur)一帶;另或謂為今悉多浦爾(Sitapur)以南二十英里古瑪蒂河畔的尼姆卡爾(Nimkhar)。]
弼離沙
《諸蕃志》卷上‧南毗國︰“其屬國”。*馮承鈞注︰“譯注︰……弼離沙,今Bharoch” ,“Bharoch,《西域記》卷十一作跋祿羯呫媻”。
弼琶囉 弼琶羅
《諸蕃志》卷上‧大食國︰“……、弼斯囉、……,皆其屬國也”;‧弼琶囉國︰“弼琶囉國有四州,餘皆村落,……”。(*馮注︰“譯注︰弼琶囉乃Berbera之對音,今非洲Somali沿岸之地也。中國載籍最古譯名似為撥拔力。《酉陽雜俎》卷四云︰‘撥拔力國,在西南海中’,……。《新唐書》二二一下大食傳曾引此文。《續博物志》卷十亦著錄撥拔力國名”。);‧中理國︰“國有山與弼琶囉國隔界”。
《事林廣記》前集卷五‧方國類‧大食弼琶囉國︰“無國王,有四座州,其餘皆是鄉村……”。
《島夷志略‧阿思里》沈證︰“《諸蕃志》之弼琶囉在此國西”。
《大德南海志》卷七︰弼琶囉
《異域志》卷上‧弼琶羅國
《殊域周咨錄》卷九‧蘇門答剌︰“後又分部領為勿斯離、弼琶囉、勿跋等國,復並名為須文達那”。
《三才圖會‧人物》卷十二︰大食弼琶羅國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九50上:弼琶囉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32下:弼琶囉
《古今圖書集成》邊七八‧大食部匯考一︰“《廣東通志》︰蘇門答剌,古大食國也……其後分部領為勿斯離、弼琶囉、勿跋等國”;‧大食部匯考二︰
“圖考︰大食弼琶羅國”。
弼斯囉(羅) 弼施羅
《諸蕃志》卷上‧大食國︰“……、弼斯羅、……,皆其屬國也”;‧弼斯囉國︰“……聼白達節制,……每歲記施、甕蠻國常至其國般販”。*馮注︰“《新唐書‧地理志》……(末羅國Basra),是為古港Basra名見中國載籍之始,即此弼斯囉也。古港闢於六三八年,不在今港位置之處,今Zubayr村即古港之遺址。烏剌港有運河通弼斯囉。參看桑原隲藏《唐宋貿易港研究》,楊鍊譯本二二至三O頁”。
《島夷志略‧波斯離》藤注︰“案此國或謂波斯,離字不衍,乃斯離二字倒置也。又《諸蕃志》弼斯囉條云︰……,弼斯囉乃Basra之對音,即波斯灣頭之城名,然則波斯離或為弼斯囉之異譯歟”。
《(大德)南海志》卷七︰弼施羅
鼻頭山
《四夷廣記》‧暹羅往東邊路(第一O一冊):鼻頭山。
筆架山(一)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在暹羅港西,今地無考 *書局︰在今泰國暹羅灣內,今地不詳。
《西洋朝貢典錄》卷中‧暹羅國第十︰“由漳州而往,……取崑崙之山……真王之嶼……大橫之山、小橫之山、又過筆架之山,又過竹嶼……”。
《順風相送》‧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深淺泥沙地礁石之圖:“筆架山:遠看似筆架樣,近山看坤身。…… ”;‧福建往暹羅針路、回針︰……;‧暹羅往大泥、彭亨、磨六甲︰……;‧磨六甲回暹羅︰……;‧柬埔寨南港往筆架並彭坊西、回針︰……;‧柬埔寨往暹羅、回針︰……;‧暹羅往馬軍、回針︰……。
《四夷廣記》安南國回暹羅針路(第一OO冊);廣東往暹羅針路等(第一O一冊);滿喇加回暹羅針路(第一O一冊)。
《東西洋考》卷二‧暹羅︰ “形勝名蹟︰……筆架山(三峯接連,如筆架狀)” *書局︰在今泰國暹羅灣內,今地不詳。;卷九舟師考‧西洋針路︰
“小横山︰……辛戌十更,單戌十更,乾戌十更取筆架山。 筆架山︰遠望形如筆架故云,山下打水十四托,開打水二十把,壬亥五更取陳公嶼及黎頭山。”
*書局︰在今泰國暹羅灣內,今地不詳。
《指南正法》‧大明唐山並東西二洋山嶼水勢︰“筆架山︰……長尖峰形似筆架。若見龜山,用壬亥取筆架”;‧大担往暹羅針、回唐針;‧咬口留吧往暹羅針;‧暹羅往日本針;‧暹羅往長崎日清。 *向達注︰此為暹羅港外之筆架山,今地無考。
《海國聞見錄》‧南洋記︰“廈門至暹羅,水程過七州洋,是外羅山,向南見玳瑁洲、鴨洲,見崑崙,偏西見大真嶼、小真嶼,轉西北取筆架山,向北至暹羅港口竹嶼,一百八十八更。”
《粵海關志》卷三十25下(引《海國聞見錄》)
筆架山(二)
《順風相送》‧太武往呂宋︰“沙馬歧頭,單丙二十更取筆架山,與大港口相對及紅荳嶼”。
《東西洋考》卷五‧呂宋:“大港,是東洋最先到處,……未至港,有筆架山”;卷九舟師考‧ 東洋針路︰“沙馬頭澳,用辰巽針十五更取筆架山。 筆架山︰遠望紅豆嶼,並浮甲山,進入為大港”。 *書局︰在呂宋島北部阿帕里港外巴布延島。
《指南正法》泉州往邦仔系蘭山形水勢︰“筆架︰取五嶼南邊東浮中風東用巽巳收入大港。辛酉取射昆米收入大港”;‧浯嶼往雙口針(另︰東洋山形水勢)。 *向達注︰本書筆架山有二。此為自台灣去呂宋途中之筆架,當在大港口外,所謂宰牛坑即指此。*中大︰又稱宰牛坑,大港口外,指巴布延(Babuyan)島。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九三25下(同上,作華架山,為呂宋島北之筆架山)
《讀史方輿紀要》卷九九P.56上(為呂宋島北之筆架山)
筆架山(三)
《順風相送》‧泉州往杉木︰“麻里牪山……取筆架山入港,東加蠟拋船,是杉木。” *中大︰此非大港外的筆架山,指和樂港外的布布安(Bubuan)島。(P.235)
《指南正法》‧雙口往惡黨回針︰“惡黨回針,用坤未使盡筆架山……在嘮東山外過……” *中大︰此是另一筆架山,指班乃島西部的布加桑(Bugason)。(P.239)
薜舍離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傳》卷上‧大乘燈禪師:薜舍離(*梵文Vaisali音譯,又作毗舍離,即今印度比哈爾邦的木札法普爾(Muzaffarpur)區的毘薩爾(Basarh。)
必察不里
《元史》卷一八:“(至元三十一年六月)庚寅,必察不里城敢木丁遣使來貢”。(即今泰國的佛丕(Phetchaburi)
邊斗
《通典》卷一百八十八‧邊防四‧邊斗︰“邊斗國(一云班斗)、都昆國(一云都軍)、拘利國(一云九離)、比嵩國,並隋時聞焉。扶南度金鄰大灣南行三千里,有此四國,其農作與金鄰同……”。
《太平御覽》卷七八八‧四夷部九‧邊斗四國︰“《隋書》曰︰邊斗國(一云班斗)、都昆國(一作都稚)、拘利國(一作九稚)、比嵩國,並(……)扶南度金隣大灣,南行三千里有此(四)國,……”。
《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七‧邊斗國
《冊府元龜》卷九五七‧外臣部‧國邑一︰“邊斗四國者,邊斗國(一云班斗)、都昆國(一作都軍)、拘利國(一云九稚)、比嵩國,並(……)扶南度金隣大灣南行三千里”。(P.11259下)
《歷代地理指掌圖》
《通志》卷四一‧都邑略︰“邊斗、都昆、拘利、比嵩,自扶南渡金鄰大灣,南行三千里,有此四國”;卷一一百九十八‧四夷五‧邊斗︰“邊斗(一云班斗)、都昆(一云都軍)、拘利(一云九雉)、比嵩,皆隋時聞焉,自扶南渡金鄰大灣南有三千里,有此四國,其農作與金鄰同……”。
《山堂群書考索》卷六一11下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二‧四裔九‧邊斗︰“邊斗國(一云班斗)、都昆國(一云都軍)、拘利國(一云九離)、比嵩國,並隋時聞焉,扶南度金鄰大灣南有三千里,有此四國,……”。
《圖書編》卷五九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二O 5下
《古今圖書集成》邊八九‧南方諸國總部匯考︰“《廣東通志‧外志》︰……他若投和、邊斗之屬,貢於隋者益多”; 邊一O一‧都昆部匯考(引《通典》)。
邊和
《清史稿》卷五二七‧屬國二‧越南︰“同治元年,法國……約割下交趾邊和、嘉定、定祥三省”。(另參見南圻條)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三三‧四裔三‧安南︰“《紀事本末》︰……同治元年始立約講和,割南圻嘉定、邊和、定祥畀法”。(10730下)
越南歷代疆域︰54
邊升 邊井
《廣輿圖》卷二︰邊升
《皇輿考》卷十二︰邊升
《圖書編》卷五九︰邊升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二︰邊升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邊升
《武備志》卷二二三︰邊升
《讀史方輿紀要》卷四︰邊井
便塾
《(大德)南海志》卷七:便塾[即新加坡附近柔佛河東岸舊柔佛(Johore Lama)上游之Panchor村]
遍奴忻
《(大德)南海志》卷七:遍奴忻
表 表山 表頭 表尾
《順風相送》‧太武往呂宋︰“……丙午七更取射崑美山。丙午及單巳十更取月投門。單丙三更、坤未三更取麻里荖表山(向達注︰《東西洋考》卷五呂宋條謂玳瑁灣有表山環其外……云云。其所指當即此處之麻里荖表山。)”;‧太武往呂宋回針︰“雞嶼……取麻里荖,見表放洋”;‧表上放洋︰……; ‧浯嶼往麻里呂︰“單丙四更取麻里荖斷嶼,過表是里銀並陳公大山”;‧泉州往杉木︰“……取三嶼。沿山使丙午收表。丙巳見里銀大山”。 (另見麻里荖表)
《東西洋考》卷九舟師考‧東洋針路︰“玳瑁港︰東是傍佳施欄,用壬子針四更及癸丑五更取表山。表山︰山甚高,為濤門之望,故名,用丙午及單午五更取里銀中邦”;卷五‧呂宋︰“玳瑁港,地勢轉入,故稱玳瑁灣,而表山環其外,凡舟往呂宋,必望表而趨,故茲山推望鎮焉。” *書局︰今呂宋西部仁牙因灣外博利瑙角。
《指南正法》‧長岐往雙口針路、回長崎針︰“用丁午五更……見表山。巡山進入圭嶼,水漲入港為妙。” “圭嶼回山使見表尾。……” 。*向達注︰此係呂宋表山,在玳瑁灣外,即今品亞詩蘭港口。*中大︰表山,亦作麻里荖表山,或麻里荖表。麻里荖應指博利瑙(Bolinao)。 表山指博利瑙角(仁牙因灣西面);‧浯嶼往雙口針、回浯嶼針︰“單丙五更取里銀大山,二港相連。開有白表仔生在洋中,當可防。表尾盡不可用丙巳,可用丁午”,“若表上放洋,用壬子十七更取浯嶼洋”。
《西南洋各番針路方向圖》︰表頭
《東南洋海道圖》︰表頭
(土)表 (土)表尾 (土)表腰
《指南正法》‧東洋山形水勢︰“三嶼即密岸(土)表尾,生開洋及刣牛坑大山,生落港是刣牛坑”。*向達注︰本書(土)表尾有二。此為呂宋(土)表尾,又作(土)表,在呂宋西密雁;“四嶼開在布樓前東邊見午律大山,巳針入玳瑁,辛酉過土表。玳瑁(土)表在房仔系蘭生來,(土)表腰有港可過舡,名麻里荖。麻里荖在(土)表腰。港內出山蘇木,可收舡。白(土)表仔生開船,有老石礁,駕須防之。里銀中邦(土)表下弟大山,沿山即使入雙口港”;‧雙口針路︰“……丙午五更過四嶼,入是玳瑁四嶼,丙午五更過(土)表,丙午及單丙十更取艮白(土)表仔生開洋,……”。
別里剌
《元史》卷十三‧本紀十三‧世祖十︰“(至元二十一年十一月)癸卯,福建行省遣使人八合魯思招降南巫里、別里剌、理倫、大力等四國,各遣其相奉表以方物來貢。”
《島夷志略》‧日麗 *藤注︰別里剌Perlak;‧急水灣 *藤注︰“又案《元史》至元十九年十月乙巳遣阿躭招降法里郎、阿魯、乾伯等國,二十一年閏五月己卯封法里剌王為郡王、佩虎符,十一月癸卯福建行省……招降南巫里、別里剌、理倫、大力等四國。三十一年十一月丙戌毯陽酋長之兄……、法而剌酋長之弟……、阿魯酋長之弟脫抗忽先等各奉表來覲。法里郎、法里剌、別里剌、法而剌並是Ferkac或Perlak之對音,即巴綠、巴碌、巴祿之異譯。其與阿魯Aru、乾伯Kampat、南巫里Lambri、理倫Lida、大力Dili、毯陽Tamiyang等連稱,可推知也。此等諸國皆在今Sumatra東岸,依馬來所傳,Sejarah Malayn此國為對岸敵人(馬來半島)所破,民皆逃入蘇文答剌城,元末國已破,故此書唯稱其外洋之險耳。”
別羅里 別那里 別羅 羅里
《島夷志略》‧僧加剌︰ * 藤注︰“又有別羅里……斐氏以為今Belligam(J.C.B.R.A.S. Vol XX,P.222)殆然”。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據圖,別羅里在錫蘭山西南,亦為寶船所及之地,即今圖之Belligamme。
《瀛涯勝覽》‧錫蘭國 裸形國︰“……船行七日,見鶯歌嘴山,再三兩日,到佛堂山,才到錫蘭國馬頭,名別羅里(*世人對於此地之考訂,現有二說,一說以為是距Galle十三哩之Belligamme,一說以為在Colombo或其附近,案後一地《島夷志略》譯名作高郎步或高浪阜―馮注),自此泊船,登岸陸行,……。”
‧小葛蘭國︰“自錫蘭國馬頭名別羅里開船,往西北,好風行六晝夜可到。”
《西洋番國志》‧錫蘭國︰“……過此正西舡行七八日見鶯歌嘴山,又三兩日見佛堂山,始到錫蘭國馬頭,番名別羅里。(*向達注︰馮承鈞云,別羅里或謂是距Galle十三哩之Belligamme,一說以為在Colombo或其附近,尚無定論。)泊舡登岸”;‧小葛蘭國︰“自錫蘭國馬頭到別羅里開舡往西北行,好風六晝夜可到。” ;,卜剌哇國︰“自錫蘭山到別羅里南去二十一晝夜可至。”
《星槎勝覽》後集‧溜洋國︰“其中有溜山,有錫蘭山。別羅里[*馮注︰別羅里地名並見祝允明《前聞記》下西洋條,舊考謂是錫蘭島中之Belligamme,其說近似。此地距《島夷志略》大佛山條之迓里Galle甚近,而鄭和等所立三種文字碑(見本書錫蘭山條)即發現於迓里也]起程南去,海中天巧,石門有三……。”
《前聞記》‧下西洋︰“(宣德七年)十一月六日到錫蘭山(原注︰別羅里)。”
《西洋朝貢典錄》卷中‧錫蘭山國第十五︰“由蘇門答剌而往……至別羅里是謂錫蘭國之港”;卷下‧小葛蘭︰“其國在別羅里西北可一千二百里。”
《皇明四夷考》卷下‧小葛蘭︰“自錫蘭山別那里西北海行六晝夜可至。”
《殊域周咨錄》卷九‧錫蘭︰“錫蘭國……在西洋,與柯枝國對峙,以別羅里為界。”
《圖書編》卷六十︰別羅里
《(王圻)續文獻通卷》卷二三六‧錫蘭︰“馬頭名羅里” (20上);‧小葛蘭(21上)︰羅里。
《名山藏‧王享記》三22下︰別羅里
《順風相送》‧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深淺泥沙地礁石之圖︰“別羅里︰打水二十托,開,有嶼,上有椰子樹(*向注︰別羅里位於牙里與高郎務之間,即今Belligame)。”*向達注︰別羅里,錫蘭海港,是否為Colombo或Galle,尚無定論。頗疑即今Belligame。
《皇明象胥錄》卷五‧錫蘭山︰“錫蘭山與柯枝國對峙,以別羅里為界”;‧溜山︰“自錫蘭山別羅里南去,順風七晝夜至其山”;‧小葛蘭︰“自錫蘭山別那里西北海行六晝夜至”。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39下(別羅里)、43(別羅)
《武備志》卷二三七︰別那里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九52下︰別羅里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32下︰別羅里
《古今圖書集成》邊八六‧ 小葛蘭部匯考:“《瀛涯勝覽》︰自錫蘭國別那里(一作別羅里,見後)西北海行六晝夜始至”;邊九九‧狼牙修部匯考︰《廣東通志》︰錫蘭山疆域在西洋,與柯枝國對峙,南以別羅里為界。自別羅里南去順風七晝夜可至溜山洋國……”,“《瀛涯勝覽》︰……(此作別羅里);邊一O六‧溜山部匯考(引《明外史‧溜山傳》)。
《明史》卷三百二十六‧外國七‧不剌哇︰“不剌哇,與木骨都束接壤。自錫蘭山別羅里南行,二十一晝夜可至”。 (另見溜山條)
賓窣 賓撮
《諸蕃志》卷下‧腦子︰“腦子出渤泥國,又出賓窣國。” *馮承鈞注︰“腦子即龍腦,始見《梁書》五四狼牙修傳,曰婆律香,蓋此物聚於Barus,而以地名也,梵名曰羯布羅(Karpura),《西域記》卷十秣羅矩吒(Malakuta)條云‘羯布羅香樹,松身異葉…… ’。《酉陽雜俎》卷十八云‘龍腦香樹出婆利國,婆利呼為固不婆律……其樹有肥有瘦,瘦者有婆律膏香,一曰瘦者出龍腦香,肥者出婆律膏也……。’婆利《梁書》五四、《隋書》八二、《舊唐書》一九七、《新唐書》二二二下並有傳,殆為今之Bali。阿剌壁語名龍腦曰Kafur,疑本於一種南海語者Kapur者之對音,拉丁語之Camphora,乃由阿剌壁語轉出,固不二字疑本Kapur,又益以舊譯婆律二字而成固不婆律。—《唐本草》云‘龍腦是樹根中乾脂,婆律香是根下清脂,舊出婆律國,因以為名也。 ’—《圖經本草》云‘……香即木中脂也,膏即根下清液,謂之婆律膏’。 ”“賓窣即昔之Pansur或Fansur,亦作Pancur或Fancur,今Barus港也,舊以腦子著名。《梁書》之婆律,本條之賓窣,《島夷志略》之班卒,《明史》之班卒兒,皆為此蘇門答剌西岸海港之譯名。—-當時龍腦固以婆律名,然古產地固不限於此港,前引《梁書》、《西域記》、《酉陽雜俎》等書,狼牙修、秣羅矩吒、婆利等國亦有之。《海虊本草》云‘是西海波律國波律樹中脂也,……其龍腦油本出佛誓國,從樹取之 ’ 佛誓即本書之三佛齊,則三佛齊亦產是物。”
《島夷志略‧班卒》藤注︰“班卒乃賓窣之異譯也”。
《(大德)南海志》卷七︰賓撮。
賓童 賓童龍 賓瞳龍 賓瞳朧 賓同隴
《嶺外代答》卷二(外國門上)‧占城國︰“其屬有賓瞳龍、賓陁陵國。”
《諸蕃志》卷上‧占城國︰賓瞳龍“其屬國”;卷上‧大食國︰“雍熙三年,同賓瞳龍國來朝”;卷上‧賓瞳龍國︰“賓瞳龍國……歲貢方物於占城。……雍熙四年同大食國來貢方物”。*馮承鈞注︰“占城南部名Panduranga,
……。其同名異譯見諸載籍者,有新舊唐書之奔陀浪,《宋史》之賓同隴、賓陀羅、賓頭狼,《明史》之賓童龍,《嶺外代答》之賓瞳朧、賓陁陵,《島夷志略》之賓童龍、民多朗。參見《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續編》︰《中國載籍中之賓童龍條》”。
《宋會要輯稿》第一百九十九冊‧蕃夷七︰“(至道)三年三月二十日,大食、賓同矓國各遣使朝貢。” (八P.7746上)另,第一九七冊︰賓同朧(八P.7728下)
《事林廣記》卷五‧方國類‧賓童龍國︰“隸占城,占城選人作地主。……今羅漢中有賓頭盧尊者,蓋指此地,今訛為賓童龍,佛書所謂王舍城即此地也,人云目連舍基尚存。”
《(大德)南海志`》卷七`︰賓瞳朧
《文獻通考》卷三三九‧四裔十六‧大食︰“(至道)三年二月,又與賓同隴使來朝。”
《島夷志略》‧賓童龍︰“賓童龍,隸占城,土骨與占城相連,有雙溪以間之。佛書所稱王舍城是也,或云目連屋基猶存……。次曰胡麻沙曼頭羅沙犗寶毗齊新故越州(*藤田豐八案︰胡麻沙曼頭羅沙,他無所見,犗寶毗齊,《諸蕃志》占城屬國有亮寶,又有毗齊,不知何地,新故越州,志有越裏,《元史》作越里,其為何地亦不可考),諸番無所產,舶亦不至。”“其尸頭蠻女人害人甚於占城……。” *藤案︰《唐書‧環王傳》云,南抵奔浪陀州,地理志云,至古笪國又半日行至奔陀浪州,又兩日行至軍突弄山。然則奔浪陀必是奔陀浪之倒置,即Panduranga之對音也。軍突弄與此書軍屯、崑崙同名異字,即Pulo Condore,古笪乃Kuthara之對音,即今Nha-trang之古名。則奔浪陀州謂今Phanrang地方,殆無可疑(Pelliot, B.E.F.E.O.IV.)但《嶺外代答》賓瞳朧之外有賓陁陵,云目連Maudgalyayana舍基在賓陁陵國,或云即王舍城Rajagriha 。此書民多朗之外亦有賓童龍,云佛書所稱王舍城是也。或云目連屋基猶存。今Nha-trang有古伽藍重閣,層台圯毁雖甚尚曰崇高,今稱Ponagar古碑所謂Yampunagara之訛,城名之遺也。古時此國王名往往冠Yampu,《唐書》云呼王為陽蒲逋,然則陽蒲那揭羅Yampunagara猶言王城,或是王舍城之說所本。又此地最古碑係末拉王Muraraja所命使刻,末拉與木連漢音相近,或是木連舍基之說所起也。《諸蕃志》賓瞳龍條云,今羅漢中有賓頭盧尊者Arhat Pindola,蓋指此地言之,乃賓瞳龍音之訛也,是亦因音似附會耳。又案《梁書‧林邑傳》云其南界水步道二百餘里有西圖夷(今本作西國夷,依《太平御覽》所引《南史》改正)亦稱王……,《通典》略同,但西圖作西屠注云……,然則馬流人與西屠夷自異。《唐書‧環王傳》云,又有西屠夷,……。殆以尸屠馬留(即馬流)為一誤矣。西屠、西圖同音異字,原為國名,或云今Chaudoc殆其遺也。此書之尸頭殆由西屠致訛而附會於飛頭也。《唐書‧南平獠傳》云有飛頭獠者,頭欲飛周項有痕如縷,妻子共守之,及夜如病,比旦還,此說一出,元、明諸書乃均因襲之矣。(另見民多朗條)
《宋史》卷五‧本紀五‧太宗︰“(至道)三年二月壬戌,大食、賓同隴並來貢。”;卷四百九十‧外國六‧大食︰“至道……三年二月,又與賓同隴國使來朝。”
《異域志》卷上占城、卷下賓童龍國︰賓童龍
《西洋番國志》‧附錄三︰*向達注︰賓童龍國,今地Panduranga,Phanrang。
《星槎勝覽》前集‧賓童龍國(Panduranga,Phanrang)︰“其國(*馮注︰景本下多一隸字)與占城山地接連,有雙溪澗,水澄清。佛書所云舍衛乞食即其地也。目連所居遺址尚存(*馮注︰以上本《島夷志略》,原文云︰佛書所稱王舍城是也,或云目連屋基猶存)……”。
《西洋朝貢典錄》卷上‧占城國第一︰“其國之隸有賓童龍國,山地與占城相接……有目連遺址……”。
《殊域周咨錄》卷九‧蘇門答剌︰“蘇門答剌國,古大食國也,在占城之西洋中,南接目連所居賓童龍國,東北近雪山蔥嶺,皆佛境……”。
《圖書編》卷六十︰賓童龍
《咸賓錄》卷六‧賓童龍(44下)
《三才圖會‧人物》卷十二︰賓童龍
《四夷廣記》‧賓童龍(第一百冊)
《方輿勝略‧外夷》卷五24下︰賓童龍
《裔乘》卷二‧賓童龍(55上);七‧蘇門答剌(5下)︰賓童龍
《皇明象胥錄》卷五‧賓童龍︰“賓童龍與占城接,按《宋史》為賓同隴國……。其國北接蘇門答剌,有雙澗,水清澈,佛書所云舍衛乞食即其地也,目蓮居址尚存,風土大類占城……。”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39上︰賓童龍,賓同隴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九49下(賓童龍);一二O 1下(賓童)
《外國竹村詞》P6下:賓童龍
《八紘譯史》卷三‧賓童龍(62)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5下(賓童);一一二32下(賓童龍)
《古今圖書集成》邊七八‧大食部滙考一︰“《宋史‧太宗本記》︰至道三年二月,大食、賓同隴並來貢。”“《廣東通志》︰蘇門答臘,古大食國也。……又按大食疆域在占城之西洋中、南接目連所居賓童龍國,東北接雪山、葱嶺,皆佛境也,西北與大秦相鄰,為其統屬。”; 邊一O三‧占城部匯考二︰“《三才圖會》︰賓童龍國,隸占城,占城選人作地主……,歲貢方物於占城,佛書言王舍城即此地也,今有目連舍基存焉。” (另引《明外史‧賓童龍傳》)
《明史》卷三百二十四‧外國五︰“賓童龍國,與占城接壤。或言如來入舍衛國乞食,即其地。……有崑崙山,節然大海中,與占城及東、西竺鼎峙相望。其山方廣而高,其海即曰崑崙海。諸往西洋者,必待順風,七晝夜始得過,故舟人為之諺曰︰‘上怕七州,下怕崑崙,……’。”
《續通典》卷一四八‧邊防二‧賓童龍(2000下)︰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四之十三‧占城(1上)︰賓童龍
《續文獻通考》卷三三九‧四裔三(引《明史‧賓童龍傳》,4748下)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九‧占城(2下)︰賓童龍
《粵海關志》卷二12上︰賓同朧
賓佗羅 賓多龍 賓陀羅 賓頭狼 賓達儂
《雲麓漫鈔》卷五152︰賓達儂
《宋會要輯稿》卷一百九十七冊‧蕃夷四︰“占城國……陸行至賓陀羅國一月程,其國隸占城焉”。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二‧四裔九‧占城︰“占城……,陸行至賓陀羅國一月程,其國隸占城焉……”;卷三百三十二‧四裔九‧注輦︰“三文離本國舟行……歷……至賓頭狼山……”。
《宋史》卷四百八十九‧外國五︰“占城國……,陸行至賓陀羅國一月程,其國隸占城焉。東至麻逸國二日程……”,“注輦︰……離本國舟行……歷……至賓頭狼山……”。
《元史》卷二百十‧外夷三‧占城︰“國主……遣使交阯、真臘、闍婆等國借兵,及征賓多龍、舊州等軍未至”。
《群書集事淵海》卷四七37上︰賓頭狼山;卷四七81下︰賓佗羅
《閩書》卷三九、一四六︰賓達儂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二O 2下︰賓頭狼山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5下︰賓頭狼山
《古今圖書集成》邊八三‧注輦部匯考(引《宋史‧注輦傳》)︰賓頭狼山;
邊一O三‧占城部匯考一(引《宋史‧占城傳》)︰賓陀羅,(引《元史‧占城傳》)︰賓多龍。
賓陁陵
《嶺外代答》卷二(外國門上)‧占城國︰“其屬有賓瞳矓國、賓陁陵國,目連舍基在賓陁陵”。
《異域志》卷上‧占城︰賓陀陵
《三才圖會‧人物》卷十二︰賓陀陵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三‧占城部匯考二(引《三才圖會》見賓童龍條)
賓達椰
《宋會要輯稿》第一百九十七冊‧蕃夷四‧真里富國︰“欲至中國者,自其國放洋五日抵波斯蘭,次崑崙洋,經真臘國,數日至賓達椰國,數日至占城界,十日過洋,傍東南有石塘名曰萬里……”。
賓陀蘭納
《(大德)南海志`》卷七`︰賓陀蘭納
濱郍專
《太平御覽》卷七八七‧四夷部八‧濱郍專國︰“康泰《扶南土俗》曰︰濱郍專國出馬真(都田切)馬及金,俗民皆有衣被結髮也”。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二O5下︰濱郍專
《古今圖書集成》邊八九‧南方諸國總部匯考︰“《廣東通志‧外志》︰(康)泰立紀傳,謂之《扶南土俗》,曰……、曰濱郍專……”;邊一O八‧南方未詳諸國部匯考二︰“《扶南土俗》︰濱郍專國出馬真馬及金,俗民皆有衣被結髮也”。
檳榔嶼 檳榔士 檳榔洲
《鄭和航海圖》︰檳榔嶼 *向達注︰即今馬來半島西岸北部之Penang,今猶名檳榔嶼;檳榔洲 *向逹注︰據圖,檳榔洲在南海崑崙山附近,今地無考。
《順風相送》‧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深淺泥沙地礁石之圖(P.35)“崑崙山︰……東南山面是斗嶼,東北二十五托,有檳榔嶼……”。*向達注︰今馬來半島西一小島。
《指南正法》‧大担往暹羅針︰“單坤十五更取崑崙,東有檳榔嶼在帆鋪尾外過。用庚酉三更取小崑崙……”。 (P.171)*此檳榔嶼應為《鄭和航海圖》之檳榔洲(參見該條)
《海錄》卷上︰“新埠,海中島嶼也,一名布路檳榔,又名檳榔士,英吉利於乾隆年間開闢者”。*馮注︰“新埠,今Pulo Penang也,原隸吉德(Kedah),一七八六(乾隆五十一年)吉德國王租讓與英國,《武備志‧航海圖》作檳榔嶼”。(P.17-18)
《海島逸志》卷三‧紅毛︰“有新墾之地,在麻六甲之西、吉礁之南,與大哖相鄰,地名檳榔嶼”。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三三‧四裔‧呂宋︰“臣按南洋半島,東則呂宋,
……迤西為……,又西為美洛居島、新加坡、檳榔嶼……。”。(10736下);
卷三三八‧外交二(10796上)、三三九‧外交三(10801下、10802上、10804上);卷三四O‧外交四(10817上)。
《清史稿》卷二五‧宣統皇帝︰“(宣統三年二月壬辰)改設英屬檳榔嶼正領事官。”;卷一一九‧職官六︰“領事︰……檳榔嶼、……名一人,隸英使”, “(光緒十三年)置……檳榔嶼副領事(後改領事)”;卷一三六‧兵七︰“其建威練船,巡歷……、檳榔嶼等處”;卷一五二‧交通四︰“中國工商旅居……、檳榔嶼、……者,不下數百萬人”;卷一五三‧邦交四‧俄羅斯︰“……電綫……、惟……海綫……一通新加坡、檳榔嶼以達歐洲”;卷一五九‧邦交七‧丹墨︰“丹國大北公司海綫、……一通新加坡、檳榔嶼以達歐洲”;卷四二六‧李宗義︰“上疏曰︰……一海外新加坡、檳榔嶼、……各埠,均有閩、廣人……”;卷五二七‧屬國二‧越南︰“劉長佑……上疏曰︰’ ……自印度及新加坡、檳榔嶼設立埠頭以來…… ’”。
梹榔港
《四夷廣記》‧占臘回赤坎山針路(第一O二冊P312):梹榔港
幷溪
《島夷志略》‧蘇洛鬲︰“洛山如關,幷溪如帶,互有聚落……”。*藤注︰“吉達Kedah紀錄,Marong Mahavamsa (Law氏英譯),此國舊名Sro Kam,蘇洛鬲乃Srokam之對音,而所謂洛山殆指Gunong Geriang溪乃今之吉達川也”。
丙東
《坤輿萬國全圖》︰丙東(或丙束?),北10度,東115度(畫於彭亨以北)
波剌 波利 波利利剌
《通典》卷一百八十八‧邊防四‧多蔑︰“多蔑……北波剌國”。
《唐會要》卷一百‧多蔑國︰“西俱遊國,北波剌國,東真陀洹國”。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蠻下‧名蔑︰“名蔑……北波剌”
《太平御覽》卷七八八‧四夷部九‧金利毗逝國︰“《唐書》曰︰金利毗逝國……南去波利國三千里”;卷七八八‧多蔑國︰ “《唐書》曰︰多蔑國,……南阻大海,西俱遊國,北波利利剌國,東真陁桓國,……”。
《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七‧金利毗逝國︰ “南去波利國三千里”;‧名蔑國︰“北波刺國”。
《冊府元龜》卷九五七‧外臣部‧國邑一︰“金利毗逝國……南去波利國三千里”。 (P.11259下);卷九五七‧外臣部‧國邑一︰“波剌國,東真陁桓國,戶口極多,置三十州,不役屬他國,有州郭,宮殿樓櫓並用瓦木”。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二‧四裔九‧多蔑︰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 二‧名蔑部滙考(引《唐書‧南蠻傳》、《通典》)
《續通志》卷六四O‧四夷傳六‧名蔑(6151中)
波勒 波刷
《大明一統志》卷八七‧車里(34下)、八百大甸(36下)︰“南至波勒蠻界”。
《南詔野史》下卷︰波刷(?)︰ “(洪熙)七年八月,土官刀之雅奏,波刷國屢侵,請兵討之”。
《殊域周咨錄》卷九‧雲南百夷︰(P.16上)“……廷議以八百去雲南五千餘里,波勒又未嘗歸化,豈能勞中國之人為之遠役……”。
《四夷館考》卷下17下︰波勒
《武備志》卷二O二28上、29上︰波勒蠻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O七14上,一一O2上︰波勒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九51上︰波勒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二P.5443︰波勒
《四譯館考》卷八2上︰波勒
《明史》卷三百十五‧雲南土司三(參見慈悲國條)︰波勒
《滇繫》卷十之一屬夷系2上、3下︰波勒
《續文獻通考》卷二四三‧四裔七︰“……奏波勒土酋常糾波勒、土雅之兵入境……”。
波遼
《太平御覽》卷七九O‧四夷部十一‧波遼國︰“《外國傳》曰,從西圖南去百餘里,到波遼十餘國,皆在海邊” 。
《永樂大典》卷五二四四(六函五十六冊P.48上)︰轉引《太平御覽》引《外國傳》。
波凌
《宋高僧傳》卷二‧唐波凌國智賢傳︰《香譜》卷上‧龍腦香P.1(引《酉陽雜俎》)︰波律(當即婆律);P.4波律香(引《本草拾遺》)
《香譜》卷上‧龍腦香P.1(引《酉陽雜俎》)︰波律(當即婆律);P.4波律香(引《本草拾遺》)
“智賢,南海波凌〈亦曰訶陵〉國人也” 。
波龍 波龍厂 波竃山 波竃章國
《從征緬日記》︰ 波竃厂(5下)
《征緬瑣記》︰ “緬地產象牙、棉花、魚鹽,猛拱產玉石、琥珀,猛密產寶石、碧牙,西波竃章國峒有銀礦”。(252上)。
《征緬紀聞》︰ “明公因取道大山波竃以旋師,轉戰至猛育,中鎗卒”。(241上)。
《征緬紀略》︰ “又波竃山者產銀,……自波竃迤東有茂隆厂,亦產銀”。(233上)
《緬事述略》‧波龍厂︰(P.231下)
《緬略》︰ 波竃厂
《清史稿》卷五二八‧屬國三‧緬甸︰ “又有波龍者,產銀,……人出邊裔販者甚眾,且屯聚波龍以開銀礦為生,……。自波龍迤東有茂隆厂,亦產銀” ,
“又有波龍,……雜鎮而居,非緬類,然多役於緬”。
《緬甸史》下546
波羅 波羅山
《西南夷風土記》︰“緬甸有山名波羅,四面皆絕壁……”(P.1)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二O︰“貞元時,波斯、波羅二國入貢”(P.8上)
《粵海關志》卷二7下︰“貞元時,波斯、波羅二國入貢”(引《天下郡國利病書》)
波律
《證類本草》卷十三19下‧龍腦香︰“《海藥》︰謹接陶弘景云,生西海(波)律國,是波律樹中脂也……” 。
《香譜》卷上‧龍腦香P.1(引《酉陽雜俎》)︰波律(當即婆律);P.4波律香(引《本草拾遺》)。
《本草綱目》卷三十四1376︰“龍腦香﹝(唐李)珣(《海藥本草》)曰﹞生西海波律國,波律樹中脂也” 。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四O‧四方末詳諸國部匯考︰“《續博物志》波律國︰龍腦香出波律國,段成式云,樹高八九丈……” 。
波斯
《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列傳六三︰正義《據地志》云︰“沙祗大國即舍衛國也,在月氏南萬里,即波斯匿王治處”。“佛上忉利天,為母說法九十日。波斯匿王思欲見佛,即刻牛頭旃檀象……”。
《後漢書》卷八八‧西域傳七八︰“(李賢等注︰《涅槃經》曰︰’……波斯匿王收起,…… ’)”
《法顯傳》︰“……從此北(南)行八由延,到拘薩羅國舍衛城,城內人民希曠,都有二百餘家,即波斯匿王所治城也。” (?)
《職貢圖》(《玉海》卷五六‧原圖︰滑國使、波斯國使、白題國使、末國使)
(《釋迦方志》卷下︰“《梁職貢圖》云,拂懔國去波斯北一萬里,……”)。
《洛陽伽藍記》卷一︰“時有西域沙門菩提達摩者,波斯國胡人也……”。(范祥雍本P.5);卷三︰“獅子者,波斯國胡王所獻也”。(范本P.161。范注︰“按本書卷五宋雲《行記》中亦有波斯國,即《魏書‧西域傳》之波知國,在鉢和國西南,在今Zebak與Chitral之間山地。《魏書‧西域傳》別有一波斯國云︰‘都宿利城,在忸密西,古條支國也 。……’此即今西亞洲之伊朗國之波斯,自魏時始通於中國。本文所言不知何屬。以獻獅子及下文‘道遠不可送達’語考之,當是《西域傳》之波斯國。”);卷四︰“(河間王)琛在秦州,多無政績,遣使向西域求名馬,遠至波斯國,得千里馬,號曰 ’追風赤驥 ’”。 (范本P.207);卷五︰“(宋雲)十月之初至歇(嚈)噠國。……受諸國貢獻,南至牒羅,北盡勑嘞,東被于闐,西及波斯,四十餘國皆來朝貢”。 [范本P.288。范注︰“校此波斯即《魏書‧西域傳》之波斯國,今西亞伊朗之波斯,與下文之波斯(《西域傳》作波知)不同。其時嚈達極強,拓境西至波斯。本書三宣陽門條下記波斯國獻獅子事,《西域傳》作嚈達國,亦可證波斯當時從屬於嚈達。”] “十一月初入波斯國” (范本P.289。范引諸家之注云︰丁(謙)考〔正文波斯改作波知〕波知見《魏書》,及因都庫士山南面小國,原作波斯,誤。……沙(畹)箋按此國非西亞之波斯﹝Le Perse﹞,而為Zebak與Tchitral間之一小國,Marquart﹝Eransahr P.245﹞已早言之,此國在《北史》中名波知,其卷九十七云……。張(星烺)註丁謙逕將波斯改作波知,不免武斷。波知乃巴爾提﹝Balti﹞之轉音,且地位亦與波斯不合也。比耳謂當此時,東至葱嶺之麓,皆可稱波斯或東波斯也。﹝見愛爾費音斯頓Elphinstone之《印度史》。﹞兩家之說,比耳較為可信。唯余願指出《馬哥孛羅遊記》卷一第三十章,有拍社省﹝Pashai﹞者,其地位與讀音,皆合於宋雲、惠生此處所記之波斯也。(范)按藤田豐八《慧超往五天竺國傳箋釋》︰“《魏書》云︰鉢和有二道,……”,又云“波知國在鉢和之西南,賒彌國在波知之南,烏萇國在賒彌之南。元時麻哥保羅《東游記》云,巴達克山南有一地方,稱曰波沙﹝Pashai﹞,宋雲所稱波斯必與此同。……“ 但藤田氏在《西域研究》﹝楊譯本37頁﹞又云︰“據宋雲《行紀》其入竺行程之順序……,按此波斯,今《北魏書》(《北史》)西域傳作波知,似仍以波斯二字為正。《通典》此國無專條,惟於賒彌條內載曰︰賒彌,後魏時聞焉,在波斯之南。且《北魏書》(《北史》)記曰︰賒彌國在波知之南。由此而論,唐杜佑所見《北魏書》之波知,確係波斯也。然此波斯應看作以今Mastuj為中心之Yarkhun流域之山地。而北魏時代之所謂波斯,應有薩山朝﹝按藤田謂此時正當波斯薩山朝Sassanidae之柯拔德一世Kabad I, A.D.488-531﹞之Persia與Yarkhun流域山地之波斯二種。”與前說又不同。張註與藤田前說略同。《西域地名》謂“即今之Zebak”,與沙畹氏說同。華特士(Watters)疑為Balti,在Poho與Udyana之間(On Yuan Chwang’s Travels in India, Vo1. ⅡP.283)斯坦因(Stein)則考定共地為Kokca河之上流流域。
《魏書》卷五‧高宗紀五︰“(太安元年)冬十月,波斯……貢” ,“(和平二年)八月戊辰,波斯國遣使朝獻”;卷六‧顯祖紀六︰“(天安元年三月)高麗、波斯……朝獻” ,“(皇興二年四月)……波斯國遣使朝獻” ;卷七‧高祖紀七︰“承明元年春二月,……波斯諸國並遣使朝貢”;卷八‧世宗紀八︰“(正始四年冬十月)辛未,……波斯……朝獻”;卷九‧肅宗紀九︰
“(熙平)二年夏四月甲午,高麗、波斯……朝獻” ,“(神龜元年秋七月)丁未,波斯……朝獻”,“(正光二年五月)閏月丁巳,……波斯並遣使朝獻” ,“(正光三年)秋七月壬子,波斯……貢”;卷一O二‧列傳九十‧西域︰“波斯國,都宿利城,在忸密西,古條支國也。……” ,“安息國……西與波斯相接”。
《梁書》卷三‧本紀三‧武帝下︰“(中大通五年八月)甲子,波斯國遣使獻方物” , “(大同元年)夏四月庚子,波斯國獻方物”;卷五四‧列傳四八‧諸夷‧西北諸戎︰“滑國……征其旁國 波斯……” , “(白題……今在滑國東,去滑六日行,西極波斯” ,“末國……東與白題,西與波斯接” ,“波斯國,其先有波斯匿王者,……國東與滑國,西及南俱與婆羅門國,北與汎慄國接” 。
《周書》卷五十‧列傳四二‧異域下︰“波斯國,大月氏之別種,沿蘇利城,古條支國也。……”。
《隋書》卷六七‧列傳三二‧裴矩︰“《西域圖志》序曰︰……發自燉煌,至於西海,凡為三道,……。其中道從……至波斯、達於西海”;卷八三‧列傳四八‧西域︰“穆國……安息之故地。……,西去波斯國四千餘里”,“波斯國,都達曷水之西蘇藺城,即條支之故地也”。
《大唐西域記》卷十一︰波斯(參見波剌斯條)
《續高僧傳》卷四 ‧玄奘傳︰“覩貨羅……,東扼葱嶺,西接波斯”,“上大雪山,……至如西境波斯平川眇漫……” ,“彼土常傳,瞻部一洲,四王所治︰東謂脂那,主人王也;西謂波斯,主寶王也;南謂印度,主象王也;北謂獫狁,主馬王也”。
《釋迦方志》卷上︰“出鐵門關便至覩貨邏國之故地也,……西接波斯……”;卷下︰“近西海入西女國,路口屬波斯”。
《南史》卷七‧梁本紀中七︰“(中大通五年)……波斯、盤盤等國並遣使朝貢”,“(大同元年)夏四月庚子,波斯國遣使朝貢”;卷七九‧列傳六九‧夷貊下︰“玉門以西達於西海,考之漢史,通為西域,高昌迄於波斯,皆其所也” ,“渭國……後稍強大,征其旁國波斯……等國”,“波斯國,其先有波斯匿王者,子孫以王父字為氏,因為國號”。
《北史》卷二‧魏本紀二︰“(太安元年)波斯……等國……朝貢”;卷三‧魏本紀三︰“(承明)元年,波斯等國朝貢”;卷四‧魏本紀四︰“(正光二年)波斯……等國並遣使朝貢”,“(三年)波斯……朝貢”;卷三八‧列傳二六‧裴佗︰“(裴矩《西域圖記》)序曰……發自燉煌,至於西海,凡為三道,……共中道從……至波斯達於西海”;卷九二‧列傳八十‧思幸︰“……猶以波斯狗為儀同……”;卷九七‧列傳八五‧西域︰“于闐……先是朝廷遣使者韓羊皮使波斯……”,“吐呼羅國,……北至波斯國”,“波斯國,都宿利城,在怊密西,古條支國也”,“伏盧尼國,……在波斯國北”。
《法苑珠林》卷二十九2上、33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立逵律邦︰“……與波斯舶主期會南行。”
《龍筋鳯髓判》卷上11上
《慧超往五天竺國傳》︰“又從吐火羅國西行一日,至波斯國,此王先管大寔,大寔是波斯王放駞戶,於後叛,便煞彼王,自立為王,然今此國卻被大寔所吞”。*藤田豐八案︰波斯商販,自古有名。《唐書‧波斯傳》云,乾元初,從大食襲廣州……。義淨《西域求法高僧傳》云,……與波斯舶主期會南行。鑑真《東征傳》云,端州太守迎引送至廣州,江中有婆羅門、波斯、崑崙等舶,不計其數,又云至萬安州,州大首領馮若芳請住其家,三日供養,若芳每年常劫取波斯舶三二艘……。又案《唐書》鄧景山傳及田神功傳,劉展反,景山引神功討之,神功兵至揚州,大掠居人,發冢墓,大食、波斯賈胡,死者數千人,然則波斯賈胡當時在揚州者繁有其徒也。又《宋史》世家四,南漢劉氏條云,鋹日與宮人波斯女等遊戲,然則五代末,廣州波斯女有為劉氏宮人者也。……”
《初學記》卷二三‧寺第八︰“《增一阿含經》曰“波斯匿等五王白世尊(?)”。
《經行記》︰“摩鄰國……人餐鶻莾,鶻莾即波斯棗也”, “(波斯)自被大食滅,至天寶末,已百餘年矣”, “末祿國……從此至西海以來,大食、波斯,參雜居止。”*張一純注︰“李時珍《本草綱目》卷16︰‘波斯青黛亦是外國蘭靛花 ’蓋原產印度”。
《唐大和上東征傳》P.68、74-75 ︰波斯舶
《通典》卷一九一‧邊防七‧且末︰“西接波斯”;卷一九二‧邊防九‧何國︰“西壁則畫波斯、拂菻諸國王……”,滑國︰“後稱強大,征其旁國波斯、渴槃、……等國”,天竺︰“西天竺與罽賓、波斯相接”,波斯︰“後魏時通焉,在達曷水之西,都宿利城,……”,伏盧尼:“在波斯國西北”,賖彌︰“在波斯之南”,大食︰“其國在波斯之西,或云初有波斯胡人……”。
《一切經音義》卷廿二446下;六十710下;六四735上;七十766下。
《白孔六帖》卷二‧風︰“孔風礫晝冥(裴行儉冊送波斯王,且為安撫使……)”;卷十四‧金釵︰“孔瑪瑙床(西域波斯,開元、天寶間……獻……)”;卷十五‧酒︰“孔異國酒(波斯,拂菻等國……。出《酉陽雜俎》)”;卷五三‧攻守︰“孔裴行儉(……詔行儉送波斯王,且為安撫大食使……)”;卷五七‧和戎︰“白使入蕃賜物令(……波斯、吐蕃……)”;
卷七九‧蠻夷貢賦︰“孔郁金香(東安,開元十四年……,後八年獻波斯馬二……)”;卷九三‧淫亂︰“孔淫戲(南唐劉鋹……與宮婢波斯女等淫戲)”;卷九五‧雜虫鳥︰“孔鷲鳥(西域波斯有……)”;卷九七‧犀︰“孔黑暗(波斯謂犀為黑暗,《酉陽雜俎》)”;卷九八‧蛇︰“孔褥蛇(西域波斯,貞觀十二年使者沒以半朝貢)”,‧鳥獸言︰“孔黑石白文(西域,隋大業中,有波斯國人,牧於俱紛摩地那山……)”;卷九九‧桃︰“孔扁桃(出波斯國,……)”,‧棗︰“孔波斯棗”。
《酉陽雜俎》卷一2,三30,四36、37,十79,十四105,十六133,十八150-153
《蠻書》卷六‧雲南城鎮第六︰“銀生城,……東南有……又南有婆羅門、波斯、闍婆、勃泥、崑崙數種外道。” *向達注︰……波斯一名,在中國史籍上著錄甚多,唯有西亞波斯與南海波斯之別。此處所指,應屬南海波斯,然其今地,則迄無定論也。B.Laufer在其所著之Sino-Iranica頁四六八至四八七有專篇論馬來波斯及其出產。其中亦紀及南海波斯出產之文獻紀錄,並於各家討論南海波斯地望諸說,一一予以辨詰。末謂欲探究南海波斯之今地,於其出產應特加注意,如此或可以得其真象也,云云。其後費瑯撰《南海之波斯》一文,以為此南海之波斯,得為緬甸之Bassein,亦得為蘇門答臘東北岸之Pase,且得為渤泥、爪哇或彭家(Banka)等島之Pasir,云云。……《嶺外代答》卷三波斯國條所紀即為南海波斯。其文云……。《諸蕃志》卷上波斯國條即全襲《代答》之文。只字句小異而已。”卷十‧南蠻疆界接連諸蕃夷國名第十︰“驃國……與波斯及婆羅門鄰接。”
《北戶錄》卷二25(波斯棗)、31;三40、48。
《嶺表錄異》卷中︰P.11(波斯棗)、13
《舊唐書》卷三‧本紀三‧太宗下︰“(貞觀十三年)……、波斯、……貢”,“(二十一年)……、波斯、……貢”;卷五‧本紀五‧高宗下︰
“(上元元年十二月)辛卯,波斯王卑路斯來朝”;卷八‧本紀八‧玄宗上︰
“(開元二年十二月)時右威衛中郎將周慶立為安南市舶使,與波斯僧廣造奇巧,將以進內”,“(十年十月庚申)波斯國遣使獻獅子”;卷十‧本紀十‧肅宗︰“(乾元元年九月)癸巳,廣州奏大食國、波斯國兵眾攻城……”;卷十七上‧本紀十七上‧敬宗︰“(長慶四年)九月……丁未,波斯大商李蘇沙進沉香亭子材”;卷四十‧志二十‧地理三︰“波斯都督府︰於波斯國所治陵城置”;卷一九八‧列傳一四八‧西戎:“西天竺與罽賓、波斯相接”,“波斯國……東與吐火羅、康國接,北鄰突厥之可薩部,西北距拂菻,正西及南俱臨大海”,“拂菻國,一名大秦,在西海之上,東南與波斯接”,“大食國,本在波斯之西”。
《唐會要》卷七十三‧安西都護府︰“波斯國王居疾凌城,置波斯都督府,……)”;卷九十九‧拂菻國︰“東南與波斯接”;卷一百‧波斯國、天竺國、大食國、雜錄。
《太平廣記》卷十七‧盧李二生︰“……乃與一拄杖曰︰將此於波斯店取錢,可從此學道(出《逸史》)”;卷九八‧懷濬:“波斯穆昭嗣幼好藥術,隨其父謁之(出《北夢瑣言》)”;卷三七四‧波斯王女(出《酉陽雜俎》);卷四O二‧徑寸珠︰“近世有波斯胡人,至扶風逆旅……(出《廣異記》)”,‧李勉︰“忽有波斯胡老疾……(出《集異記》)”;卷四O三‧紫羖羯︰“有波斯胡人見之……(出《廣異記》)”;卷四O六‧波斯皂莢樹(出《酉陽雜俎》),‧沒樹︰“出波斯國” (出《酉陽雜俎》),‧槃碧穡波樹︰“出波斯國” (出《酉陽雜俎》),‧齊暾樹︰“出波斯國” (出《酉陽雜俎》);卷四O九‧野季密花︰“出波斯國” (出《酉陽雜俎》);卷四一O‧偏桃︰“出波斯國”(出《酉陽雜俎》),‧波斯棗︰“出波斯國” (出《酉陽雜俎》);卷四一一‧底标樹實︰“阿驛、波斯呼為阿驛,……” (出《酉陽雜俎》);卷四一四‧安息香︰“出波斯國” (出《酉陽雜俎》),‧香黹齊香︰“出波斯國” (出《酉陽雜俎》),‧無石子︰“出波斯國” (出《酉陽雜俎》),‧紫緋︰“出波斯國” (出《酉陽雜俎》),‧阿魏︰“出波斯國” (出《酉陽雜俎》);
卷四四一‧後魏莊帝︰“後魏,波斯國獻獅子……” (出《伽藍記》),‧雜說︰“波斯呼牙為白暗,犀為黑暗” (出《酉陽雜俎》);卷四六一‧鴿信︰“波斯舶上多養鴿……(出《酉陽雜俎》)”;卷四六四‧南海大蟹︰“近世有波斯常云,乘舶泛海……(出《廣異記》)”;卷四八二‧阿薩部︰“阿薩部,多獵蟲鹿……稅波斯、佛菻等國米……(出《酉陽雜俎》)”,‧撥拔力國︰“波斯商人欲入此國……(出《酉陽雜俎》)”。
《太平御覽》卷七一八‧釧︰“《交州記》曰︰波斯國王以金釧聘斯調王女也)”;卷七八九‧驃國(引《南夷志》);卷七九三‧安息、伏盧尼、穆國(引《北史》);卷七九四‧波斯(引《北史》、《唐書》);卷七九五‧佛菻、大食(引《唐書》);卷八六五‧鹽︰“《廣志》曰︰……波斯國有白鹽,如細石子”;卷九六五‧棗︰“《嶺表錄異》曰︰波斯棗,廣州郭內見其樹……”。
《太平寰宇記》卷一五六‧安西大都護府(波斯都督府);卷一八一‧且末國;一八三‧何國、滑國、天竺國;一八四‧大秦國;一八五‧波斯國;一八六‧伏盧尼國、賒彌國、大食國;一八八‧吐谷渾;二OO‧雜說並論。
《事類賦》卷廿四11下
《冊府元龜》卷九五六(P.11247全);九五八(11268上、11272下、11273上、11276上);九六一(11306下、11307上);九六二(11318上);九六四(11341上);九六六(11365上);九六八(11384下、11385下);九六九(11388全、11389上、11391上、11392下);九七O(11396上、11399上、11400全、11401上、11402下、11403全、11404上);九七一(11406全、11407上、11408全、11409上、11411下、11412全、11413下、11414下);九七二(11415全);九七五(11451上、11452下、11453上、11455下);九七六(11461上);九八四(11561上);九九五(11686下);九九九(11718下、11722下、11723上);一OOO(11732下、11733下)。
《通志》卷四一‧都邑略︰“且未……西與波斯、精絕接”, “波斯居達曷水之西,都宿利城……”,“吐大羅……北去波斯國……”;卷一九六‧四夷三‧且末、何國、天竺、滑國、大秦、伏盧尼、拔豆、大食,‧波斯︰“後魏時通焉,在達曷水之西,都宿利城……”。
《嶺外代答》卷三(外國門下)‧波斯國︰“西南海上波斯國,……”。
《山堂群書考索》卷六一13下
《諸蕃志》卷上‧海上雜國︰“波斯國在西南海上,……”。*馮承均注︰“中國載籍著錄之波斯,有西亞之波斯,有南海之波斯。本條波斯,亦南海波斯也。B.Laufer(Sino-Iranica, PP.468-487)曾博采中國載籍中記錄南海波斯之一,G.Ferrand復從而考證之,以為此南海之波斯,得為緬甸之Bassein,亦得為蘇門答剌東北岸之Pase,且得為渤泥(Borneo)、爪哇(Java)、彭家(Banka )等島之Pasir,參看《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續編》91至109頁。”*重版校注︰“緬甸人稱住在丹荖群島遠古之民族Selung(華僑稱之為海苓人 )為Pathe或Pase,此民族與本書所述之狀貌更似相符。” 另卷上‧大食國:“其國本波斯之別種”。
《華夷圖》
《新唐書》卷六‧本紀六‧肅宗:“(乾元元年九月)癸巳,大食、波斯寇廣州”;卷四十‧志三十‧地理四:“安西都護府……西盡波斯國,皆隸安西”;卷四三下‧志三三下‧地理七下:“波斯都督府(以波斯國疾陵城置)”;卷一百‧列傳二五·‧裴矩·:“矩……撰《西域圖記》三篇,合四十四國,凡裂三道:……中道起高昌……至波斯……”;卷一四一‧列傳六六‧鄧景山:“神功兵至揚州,大掠居人,發冢墓,大食、波斯賈胡死者·數千人“;卷二一五下‧列傳一四O下‧突厥下:”儀鳳中,即詔(裴)行儉冊送波斯王子,並安撫大食“;卷二二一上‧列傳一四六上‧西域上:”吐谷·渾……嘗得波斯馬,牧於海“,
“西天竺與罽賓、波斯接”;卷二二一下‧列傳一四六下‧西域下:”火尋……西南與波斯接“,“拂菻……東南接波斯”,“大食,本波斯地”;卷二二二下‧列傳一四七下‧南蠻下:”驃……地亦與波斯、婆羅門接“。
《新五代史》卷六五‧南漢世家五:“……與宮婢波斯女等淫戲後宮”;卷七四‧四夷附錄三:“吐蕃……貢……波斯錦”。
《元豐九域志》卷十‧化外州(5上)。
《證類本草》卷三40下(引《廣州記》);四8下,23上(引《南越志》),27下、31上、36上,37上︰“波斯國海中有珊瑚洲……” ;九18下、28下、29下(引《廣州記》)、32下、34下、36下、45上、46上;十二47下(引《廣志》)、51上、51下(引《廣志》)、55上;十三18上、33下、38下、39上 (徐衷《南方記》)、40上、40下(引《廣州記》)、50下;十四20下(徐衷《南方記》)、47下;十七21下;廿三10上、11下、26下(引《廣州記》)、48下。
《文昌雜錄》卷一2
《歷代地理指掌圖》
《香譜》卷上2 (引《酉陽雜俎》,4 ‧乳香︰“廣志”云,即南海波斯國松樹脂……”,10(引《酉陽雜俎》)
《宋會要輯稿》第一九七冊‧蕃夷四︰“(太平興國)九年五月,西州回鶻與波羅門及波斯外道阿里煙朝貢……”。(八7719下),“烏塤囊國……又西行……,又西行至波斯國,得西海……皆施謢之所述云” (八7758上),“(闍婆)其使服飾之狀與嘗來入貢波斯相類” (7762上);第一九九冊‧蕃夷七︰“(太平興國)九年五月三日,西州回鶻與波斯外道來朝貢”。(7845上)
《玉海》卷一五二34上;一五三16上、36下;一五四15上、16上、18全、25下。
《文獻通考》卷三三二‧四裔九‧闍婆︰“其使服飾之狀,與嘗來入(貢)波斯相類……”;卷三三六‧四裔十三‧且末,‧車師前後王(即高昌)︰“……王延德使還,敍其行程來上云︰‘高昌即西州也,其地南距于闐,西南距大食、波斯…… ’”;卷三三七‧四裔十四‧吐呼羅、謝䫻;卷三三八‧四裔十五‧穆國、滑國、白題、天竺;卷三三九‧四裔十六‧大秦、悅般、吐火羅、大食,‧波斯︰“後魏時通焉,在達曷水之西……”。
《遼史》卷二·‧本紀二‧太祖下:“(天贊二年)六月·辛丑,波斯國來貢“;卷三六‧志六‧兵衛志下:”屬國軍·……波斯“;卷七O‧表八‧屬國表:” 天贊二年六月·,波斯國來貢“。
《宋史》卷四‧本紀四‧太宗一:“(雍熙·元年五月)壬子,……與波斯外道來貢”;卷四八一‧列傳二四O‧世家四:“……日與宮人波斯女等游戲”;卷四八九‧列傳二四八‧外國五‧闍婆:“……其使飾服之狀與嘗來入貢波斯·相類“;
卷四九O‧列傳二四九‧外國六:“雍熙中,……又有婆羅門僧永世與波斯外道阿里煙同至京師·“。
《島夷志略》‧波斯離 *沈證︰“此即波斯國 ”。
《異域志》卷下‧波斯國。
《群書集事淵海》卷四七13下、21全、22上、23下、26上、79下
《交阯總志》卷二。
《南詔野史》上卷︰“徽宗癸未崇寧二年,……緬人、波斯、崑崙三國進白象及香物。”
《廣輿圖》卷二
《大明一統志》卷八三‧桂林府︰“山川波斯岩;在灌陽縣南四十五里,前後有龍潭二,泉竇直通湋井(7上)”。
《殊域周咨錄》卷九‧佛郎機︰“(按……ie別志載波斯人來閩,相古墓有寶氣,乃謁墓……)”。(P.12)
《圖書編》卷五八、六十
《四夷館考》卷下16上
《華夷花木鳥獸珍玩考》卷一11下;二7下;四14下、24上;七16上、59上;十一6上。
《嶺海異聞》P.13下、16上
《嶺海續聞》P.23上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一‧雲南(29下);二三七‧波斯(30上)。
《本草綱目》卷八593下,594下(引李珣引《南越志》)、595上、596全、599上、604下、609上、617下;九626上;十668上;十一689下、692上、702下、707上;十三765上;十四812下、814下、816上(引《廣州記》),817上、826下;十五879下;十六928下;廿六1204上(《廣州記》);廿七1207上;廿九1257上;三十1294上;卅一1301下、1309上、1310全、1311上、1313上;卅三1334下、1337下、1338下;丗四1363下、1371全、1373上,1375上︰“李珣(《海藥本草》)曰︰(安息香)出南海波斯國” ,1377上、1378下、1379上、1380上;卅五1409上、1410上、1411上、1418下、1420上、1422上;卅九510下;四三1592下;四九1702上。
《咸賓錄》卷三‧天竺(13上)、蘇門答剌(25上)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二
《坤輿萬國全圖》(北35度,東81度)
《(包見捷)緬略》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
《四夷廣記》‧拂菻國(第九八冊)
《方輿勝略‧外夷》卷三8上
《裔乘》卷三‧天竺(32上);七‧蘇門答剌(1上)
《東西洋考》卷三‧下港(引《宋史‧闍婆傳》);卷四‧啞齊︰“其先為大食國,蓋波斯西境也。”*書局︰今伊朗。
《閩書》卷一五O 20上
《名山藏‧王享記》三13上‧蘇門答剌
《武備志》卷二二三
《皇明世法錄》卷八一36下;八二37下
《夷俗考》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二2上;一二O6下。
《讀史方輿紀要》卷六五57下;一一九50下。
《四譯舘考》卷七1上
《八紘譯史》卷二 ‧蘇門答剌︰(P.25)
《譯史紀餘》卷三 P.84
《八紘荒史》P.23、25
《海上紀略》P.164上
《古今圖書集成》邊十二‧邊裔總部紀事︰“《冊府元龜》︰……波斯國獻活耨蛇……(貞觀二十一年三月詔令詳錄諸彝貢物)”;邊四三‧西方諸國總部匯考︰“《隋書‧裴矩傳》︰自燉煌至於西海,凡為三道︰……,中道從高昌……,至波斯達於西海……。”“《唐書‧西域傳贊》︰東至高麗,南至真臘,西至波斯、……謂之八蕃。”;邊五六‧條支部匯考︰“《梁書‧武帝本紀》︰中大通五年八月獻方物。《梁書‧波斯傳》︰……。《魏書‧文成帝本紀》︰太安元年十月,和平二年八月……。《魏書‧獻文帝本紀》︰天安元年三月,皇興二年四月……。《魏書‧孝文帝本紀》︰承明元年二月……。《魏書‧宣武帝本紀》︰正始四年十月……。《魏書‧孝明帝本紀》︰熙平二年四月,神龜元年,正光二年五月、三年七月……。《魏書‧波斯傳》︰……。 《周書‧波斯傳》︰……。《伽藍記》︰燉煌人宋云宅與惠生向西域取經,十一月初入波斯國境……。《隋書‧西域傳》︰波斯國都達曷水之西蘇藺城,即條支之故地也……。 《冊府元龜》︰大業十二年,波斯國遣吏朝貢,貞觀二十一年三月,乾封二年十月,咸亨二年五月,永淳元年五月,神龍二年,開元七年二月、七月,十年十月,十八年正月,二十年九月,二十五年正月,天寶四載三月,五載七月,六載四月、五月,九載四月,十載九月,乾元二年八月,寶應元年六月、九月,大曆六年九月……。 《唐書‧西域傳》︰……。《大唐西域記》︰波剌斯國(雖非印度之國,路次附見,舊曰波斯,略也)……。《唐書‧肅宗本記》︰乾元元年九月癸巳,波斯寇廣州。 《宋史‧太宗本記》︰雍熙元年五月,波斯外道來貢。 s《三才圖會》︰波斯國,國人身黑……。”‧ 條支部紀事:“《酉陽雜俎》︰安息香樹出波斯國……。 無石子出波斯國……。婆郍娑樹出波斯國……。 婆斯棗出波斯國……。偏桃出波斯國……。 婆砮穡樹出波斯國……。齊暾樹出波斯國……。 皬齊出波斯國……。婆斯皂莢出波斯國……。沒樹出波斯國……。阿驛,波斯國呼為……。 野悉蜜出波斯國……。稅,波斯、拂菻等國……。 竇革酒譜,波斯國……”;邊五七‧安息部匯考︰
“《魏書‧西域傳》︰安息國……西與波斯相接”。“《周書‧安息傳》︰安息國……西與波斯相接”;邊六十‧大秦部紀事︰“《酉陽雜俎》︰野番蜜出拂菻國,亦出波斯國”;邊七八‧大食部滙考︰“《唐書‧西域傳》︰大食本波斯地……。《唐書‧肅宗本記》︰乾元元年九月癸巳,大食、波斯寇廣州。
《宋史‧大食傳》︰大食國,本波斯之別種……”;邊一O 二‧驃國部匯考︰
“《唐書‧南蠻傳》︰驃……亦與波斯、婆羅門接”。
《明史》卷三一四‧雲南土司二:“宋寧宗時,緬甸、波斯等國進白象”;卷三一五‧雲南土司三:“宋寧宗時,緬甸、波斯等國進白象“;卷三二五‧外國六‧蘇門答剌:“或言即漢條支,唐波斯、大食二國地 “。
《皇清職貢圖》卷一77
《續通典》卷一四八‧邊防二‧蘇門答剌︰“或言即漢條枝,唐波斯、大食二國地” 。(2005上);卷一四九‧邊防三‧拂菻、波斯(2009上、中)。
《續通志》卷六三七‧四夷傳三‧拂菻、高昌(6733下),波斯(6735下),大食(6736上)。
《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八‧四裔二‧蘇門答剌(4743下);二四二‧四裔六‧麓川(4778下);二四三‧四裔七‧緬甸(4783上)。
《緬事述略》P.232上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四之六‧榜葛剌(1上);四二四之十一‧蘇門答剌(1上)。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六‧緬甸(1上);五五八‧榜葛剌(2上);五五九‧啞齊(1上)。
《粵海關志》卷二7上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二三‧輿地十九‧廣東省(10639上);三三三‧四裔三‧波斯(10739上);三三六‧四裔六‧俄羅斯(10767上)。
《清史稿·》卷五二九‧屬國四·:“由塔什干西南行,踰錫爾河·至撒馬爾罕,又踰阿母河,分入印度、波斯·“,”阿富汗·……西界波斯“。
波弋 波祇
《初學記》卷二十‧貢獻第三︰“郭子横《洞冥記》曰,光和元年,波祇國亦名波弋國,獻……”。(二475、476)
《太平廣記》卷五六‧玄天二女︰“香出波弋國”。(出《王子年拾遺)(二349);卷四一四‧茶蕪香(九3368)︰“燕昭王時,有波弋國,貢茶蕪香……(出《獨異志》)”。
《太平御覽》卷九八三‧神精香︰“郭子横《洞冥記》曰︰元朔二年,波祗國亦名波弋國,獻神精香草……”。
《香譜》卷上9︰波弋(引壬子年拾遺記)
《八紘荒史》P.29︰波弋、波祗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四O‧四方未詳諸國部匯考︰“《洞冥記》廣延國︰
……燕昭生(王?)即位二年,廣延國來獻善舞者二人,……乃設麟文之席,散荃蕪之香,香出波弋國,浸地則土石皆香……”。
波吒羅 波吒釐子 波吒釐 波羅梨弗
《大唐西域記》卷七‧吠舍釐國:波羅梨弗(*即波吒釐子城);卷八︰“摩揭陀國……,競伽河南有故城……,昔者人壽無量歲時,號拘蘇摩補羅城(唐言香花宮城),王宮多花,故以名焉。逮乎人壽數千歲,更名波吒釐子城(舊曰巴連弗邑,譌也)”。 卷八(波吒釐)、卷十(波吒釐)
《續高僧傳》卷四‧釋玄奘傳︰“摩揭陀國……殑伽南岸有波吒釐城,周七十里,即經所謂華氏城也……”。
《釋迦方志》卷下︰“摩揭陀國……,故城在王舍城山北……號拘蘇摩補羅城,言香茅華宮也,……更因波吒釐樹名波吒釐子城,古名巴連弗者訛也”。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9下︰波吒釐子
《一切經音義》卷十367上‧七一769下︰波吒釐;卷十367上︰“波吒羅國,亦波吒釐,或名上茅城”。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一上‧西域上‧摩揭陀︰波吒釐子
《翻譯名義集》卷七31上︰波吒釐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八‧四裔十五‧摩揭它︰波吒釐子
《古今圖書集成》邊六五‧摩竭提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
波剌私 波剌斯 波羅斯 波利斯
《職貢圖》︰博物舘藏原圖︰“波斯國使︰釋道安《西域諸國記》︰……波羅陁國西有波羅斯國,城周圍三十二里,高四丈” 。
《大唐西域記》卷一︰“覩貨邏……東扼葱嶺,西接波剌斯……”;卷二︰“如來涅槃之後,鉢……流轉諸國,在波剌斯”;卷十一︰“(師子)其女船者泛至波剌斯西,……故今西大女國是也”,“狼揭羅……自此西北,至波剌斯國。(雖非印度之國,路次附見。舊曰波斯,略也。)波剌斯國,周數萬里,國大都城號蘇剌薩儻那,……。西北接拂懔國” 。
《釋迦方志》卷上︰“呾刺健國……王城十餘里接波刺斯國界”;卷下︰“近西海入西女國,路口屬波斯,……自此西北即至波剌斯國”,《梁職貢圖》云,(拂懔國)去波斯北一萬里,西南海島有西女國……。彼圖又云,波羅斯西一萬里極,婆羅門國南一萬里……” 。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四9上、13上︰波剌斯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二︰“西天之外大海邊隅有波剌斯及多底國,並著衫袴,……” 。
《法苑珠林》卷六40上、十九33下︰波剌斯
《翻譯名義集》卷十一15下︰波剌斯
《一切經音義》卷六四735上“氍氀︰……《西域記》云出波利斯國,即波斯國是也” ;卷七O 766下“波剌私︰……亦言波斯,或云波斯國名也”;卷八一833下(引《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二)︰波剌斯。
《舊唐書》卷一三八‧列傳八八‧賈躭︰“……表獻之,曰︰‘ ……高宗……遣單車齎詔,西越葱山,於波剌斯立疾陵府’” 。
《新唐書》卷二二一下‧列傳一四六下‧西域下︰“那色波 ……居吐火羅故地,東阨葱嶺,西接波剌斯南雪山”,“……狼揭羅……其君治窣菟黎濕伐羅城,西北即波剌斯,傳言廣萬里,王治蘇剌薩儻那城。……西北距拂菻,西南際海島。……” 。
《八紘譯史》卷二‧婆羅門(P.19)︰波剌斯
《八紘荒史》P3︰波剌斯
《古今圖書集成》邊五六‧條支部匯考︰“《大唐西域記》︰波剌斯國(雖非印度之國,路次附見。舊曰波斯,略也),周數萬里,國大都城號蘇剌薩儻那,周四十餘里……。”“《唐書‧西域傳》︰狼揭羅西北即波剌斯,傳言廣萬里,王治蘇剌薩儻那城……。”;邊七七‧狼揭羅部匯考︰“《大唐西域記》︰自此西至波剌斯國(波剌斯國已見晋時,由波剌斯至臂多勢羅)” 。
波麗越 波麗
《水經注》卷一︰“釋氏《西域記》曰︰……恒水又逕波麗國。即佛外祖國也。”
《太平御覽》卷七九七‧四夷部十八‧波麗越︰“釋道安《西域記》曰︰羅衛國東四百里,至波麗越國。波麗越國即佛外祖國也。”
波連弗
《高僧傳》卷三‧釋法顯傳︰“後至中天竺,於摩竭提邑波連弗阿育王塔南天王寺得摩訶僧祗律……”。
波羅基
《太平御覽》卷八一三‧珍寶部十二‧金鋼︰“《南越志》曰︰波羅基國出鋼珠,朗照幽夜”。
波羅剌 ( 波羅刹?)
《隋書》卷八十二南蠻‧赤土︰波羅剌
《北史》卷九十五‧赤土︰波羅剌
《通典》卷一百八十八‧邊防四‧赤土︰“赤土……東波羅刹國( 波羅剌國?)……” 。
《太平御覽》卷七八七‧赤土國(引《隋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七‧赤土國︰“東則波羅剌國”。
《冊府元龜》卷九五七(P.11260下)︰“赤土國,……東波羅剌國”。《通志》卷一百九十八‧四夷五‧赤土︰“赤土……東波羅剌國”。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一‧四裔八‧赤土︰“赤土……東波羅剌國”。
《西洋朝貢典錄》卷下‧小葛蘭國第十七︰“論曰︰小葛蘭,《星槎》編又云小口具喃,云其國山連赤土。……而赤土者,扶南之別種也,西則婆羅娑國,東則婆羅剌國,南則訶羅旦國……”。
《殊域周咨錄》卷八‧暹羅︰“(按別誌云,赤土疆域正與暹羅同,東波羅剌國,西波羅娑國,南訶羅旦國,……” )。
《四夷廣記》‧暹羅國(第一O一冊)︰波羅剌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九44下︰波羅剌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一‧暹羅部匯考(引《隋書‧赤土傳》),另︰“《廣東通志》︰赤土疆域,……東波羅剌國……”。
波羅奈(斯) 波羅那斯 波羅尼斯 波羅痆斯 波羅奈河
《法顯傳》︰“法顯還向巴連佛邑,順恒水西下……復順恒水西行十二由延,到迦尸國波羅捺城” 。 *足立喜六︰“波羅捺城即今Benares” 。
《水經注》卷一︰“(法顯從此東南行還巴連佛邑,……復順恒水西下到尸迦國波羅奈城。竺法維曰︰波羅奈國,在迦維羅衛國千二百里,中間有恒水東南流,佛轉法輪處在國北二十里……)” 。
《藝文類聚》卷七十六‧內典上︰“釋道安《西域志》曰︰波羅奈斯國,佛轉法輪處,在此國也。……支僧載《外國事》……曰︰彌勒佛當生波羅奈國,在迦維羅越南” 。
《大唐西域記》卷六︰“……媻羅痆斯國(舊曰波羅奈國,譌也。中印度境)” 。
《續高僧傳》卷一上‧菩提流支傳︰“有南天竺波羅奈城婆羅門……”;卷四‧釋玄奘傳︰“婆羅痆廝國,即常所謂波羅奈也,……王都東北波羅奈河之西,塔柱雙建……。”
《釋迦方志》卷上︰“婆羅痆廝國(中印度,古波羅奈也)。”
《法苑殊林》卷十一19下,十二8下,廿四15上,廿五13上,廿六10上,廿八7下,廿九18上,三二6上,三三4上,三五7下,三六7下,三八23全,四四13上,四五9下,四七22上,四九4下,五十3上,五一8上,五四3下,五六23上,五八3下,五九3下,六四4下,七一18下,七六6下,七七19下,七八10下,八八22上,九三21下︰波羅奈
《通典》卷一百九十三‧邊防九‧天竺︰“(《扶南傳》云,舍衛國隸屬天竺伽尸國,一名波羅奈國,亦名皮波羅奈斯國。竺法維《佛國記》云,波羅奈國在伽維羅越國南千四百八十里。釋法盛《歷國記》云,其國……亦天竺屬國)” 。
《一切經音義》卷一312下、八353下︰波羅奈;十367上︰波羅痆廝、波羅奈施;十四390中、廿一434中、廿六477下︰波羅奈;三十510中︰波羅奈、波羅奈斯;四五606上︰波羅奈、波羅奈斯;四七623上︰波羅奈、波羅痆;六二718下、七一773上、七二776中︰波羅奈;一百927中︰波羅痆斯。
《太平廣記》卷八一‧梁四公︰“昔波羅尼斯國王有大福……” , “王令貨賣,即應大秦、波羅奈國、失羅國諸大國王、大臣所取”(出《梁四公記》)。
《太平御覽》卷七九七‧四夷部十八‧波羅秦斯、波羅奈國︰“釋道安《西域志》曰︰波羅秦斯國,佛轉法輪調達入地獄土陷處,皆在其國” 。 “支僧載《外國事》曰︰彌勒佛當生波羅奈國,是屈陁羅經所說,在迦羅越南” 。
《太平寰宇記》卷一八三‧天竺國︰“迦尸國一名波羅奈國,亦云波羅那斯國。竺法維《佛國記》云,波羅奈國在迦維羅越國南……” 。
《冊府元龜》卷九六九(P.11391上)︰波羅捺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一上‧西域上‧天竺︰“……迦尸,或曰波羅奈,亦曰波羅那斯” 。
《翻譯名義集》卷七8下、9下(波羅奈、波羅奈河);卷八12下、九13下︰波羅奈
《通志》卷一百九十六‧四夷三‧天竺︰“(《扶南傳》云,舍衛國隸屬天竺伽尸國,一名波羅奈國,亦名波羅奈斯國。竺法維《佛國記》云,波羅奈國在伽維羅越國南千四百八十里。釋法盛《歷國記》云,其國……亦天竺屬國)” 。
《吳船錄》卷上13‧波羅奈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八‧四裔十五‧天竺︰“(《扶南傳》云,舍衛國隸屬天竺伽尸國,一名波羅奈國,一名皮波羅奈斯國。竺法維《佛國記》云,波羅奈國在伽維羅越國南千四百八十里。釋法盛《歷國記》云,其國……亦天竺屬國)” 。
《咸賓錄》卷三‧天竺(13上)︰波羅奈
《裔乘》卷三‧天竺(32下)︰波羅奈
《方輿勝略‧外夷》卷三8上︰波羅奈
《華夷花木鳥獸珍玩考》卷八23下︰波羅奈、波羅尼斯
《古今圖書集成》邊五八‧天竺部匯考(引《唐書‧天竺傳》);邊六六‧迦尸部匯考(引《佛國記》);邊七五‧拘尸那揭羅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四之六‧榜葛剌(1下)︰波羅奈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八‧榜葛剌(2下)︰波羅奈
波羅陁
《職貢圖》(博物館藏原圖)“(波斯國使)釋道安《西域諸國記》︰揵陀越西西海中有安息國,揵陀越南波羅陁國,波羅陁國西有波羅斯國,城周圍三十二里,高四丈”。
波斯離
《島夷志略》‧波斯離︰“境與西夏聯屬(藤注︰西夏疑大夏之偽),地方五千餘里,……。” *藤注︰“案此國或謂波斯,離字不衍,乃斯離二字倒置也。又《諸蕃志》弼斯囉條云……,弼斯囉乃Basra之對音,即波斯灣頭之城名。然則波斯離或為弼斯囉之異譯歟。”
波斯蘭
《雲麓漫鈔》卷五︰“福建市船司常到諸國舶船,……波斯蘭、麻逸、三嶼、蒲里喚、白蒲邇國則有吉貝布、貝紗” 。(P.152)*中大︰波斯蘭,故地在蘇祿群島的巴西蘭(Basilan)島。
《諸蕃志》卷上‧真臘國︰波斯蘭,“其屬國”。*馮承鈞注 ︰與《真臘風土記》中的屬郡八廝里“應是同名異譯” ,“《宋史》四八九真臘傳云 ‘其屬邑有真里富,在西南隅,東南接波斯蘭,西南與登流眉為鄰 ’ 。”
《宋會要輯稿》第一百九十七冊‧蕃夷四︰“真里富國不知立國始於何年,其國在西南隅,東南接波斯蘭,西南與登流眉為鄰。……欲至中國者,自其國放洋五日抵波斯蘭,次崑崙洋經真臘國 …… ” 。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二‧四裔九‧真臘(參見真里富條)。
《宋史》卷四百八十九‧外國五‧真臘︰“其屬邑有真里富,在西南隅,東南接波斯蘭,西南與登流眉為鄰 ” 。
《閩書》卷三五、一四六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一‧真臘部匯考一(引《宋史‧真臘傳》)
波頭摩
《續高僧傳》卷一‧菩提流支︰“至周文帝三年,有波頭摩國律師攘那跋陀羅,周言智賢,共耶舍崛多等,譯五明論……”。
波夜落
《坤輿全圖》︰波夜落(當即印尼之布魯島)
波延洲
《太平御覽》卷七九O‧四夷部十一‧波延洲︰“《外國傳》曰︰從屈都乾國東去舡行可千餘里到波延洲,有民人二百餘家,專採金賣與屈都乾國”。(參見薄嘆洲、巨延洲條)
波爾匿何
《坤輿萬國全圖》︰“(波爾匿何)即浡泥國”。(北3度,東122度)
波哥內埠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三八‧外交二︰“加拉巴……其附近之波哥內埠、文丁內埠,皆有華人聚處”。
《清史稿》卷一五九‧邦交七‧和蘭︰“張之洞上疏……略謂︰‘日里……,噶羅巴……,其斯附近之波哥內埠、文丁內埠以及……,皆和屬地 ’”。
波剌拏斯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14下:波剌拏斯
波羅高岸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據圖,波羅高岸在印度恒河三角洲沿岸,今地無考。
波里夜呾羅 波理夜呾羅 波狸夜呾羅
《大唐西域記》卷四︰“設多圖盧國,……從此西南行八百餘里,至波里夜呾羅國(中印度境)”。
《釋迦方志》卷上︰“設多圖廬國(北印度也),……從此西南行八百餘里,至夜呾羅國(入中印度也)”。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22上︰波里夜呾羅
《古今圖書集成》邊七四‧波理夜呾羅部(引《大唐西域記》)
跛兒牙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據圖,跛兒牙在莾葛奴兒與坎八葉城之間,今也無考。
播寧
《島夷志略》‧曼陀郎︰“國界西北隅與播寧接壤”。*藤田豐八案︰“曼陀郎與播寧均不見他書,未知為何國也”。*沈曾植證︰“此南印度之馬土拉地,其西北與馬拉巴爾境接,馬拉巴爾為此書之馬八兒,其都城曰布拿,《陳圖》曰補納,《厰圖》曰普那,此曰播寧,譯音不同,其致一也。”
播黎越 播黎曰
《藝文類聚》卷七十六‧內典上︰“支僧載《外國事》……曰︰迦維羅越國,今屬播黎越國”。
《太平御覽》卷七九七‧播黎曰︰“支僧載《外國事》曰︰播黎曰國者,昔是小國耳,今是外國之大都,流沙之外悉稱臣妾”。
播流(山)
《桂海虞衡志》: 播流山
《嶺外代答》卷三(外國門下)‧三伏馱︰“交阯之南有山曰播流,環數百里若大鐵圍,不可攀躋,中皆良田,唯有一竅可入,有種類居之,交阯所不得而臣,號曰三伏馱。安南屢欲滅之,其人守險,萬方不可入。三伏馱自言曰,縱安南有強兵,我自有禾可食,蓋謂其不可滅也。”
《文獻通考》卷三二三‧輿地九︰“《桂海虞衡志》曰︰……或傳安南有播流山,環數百里,皆如鐵圍……。”
《四夷廣記》‧安南(第一百冊)
《八紘譯史》卷三‧安南(引《桂海虞衡志》)
播武開 播武瀾仔
《指南正法》‧東洋山形水勢︰“有山名夷播草,有番住播武開,山大多樹木,番亦多。東有筆架,東高見紅荳嶼。” *向達注︰在謝崑米嶼附近,今地無考。*中大︰指呂宋島北部的潘普洛納(Pamplona)。《東洋山形山勢》還提到播武瀾仔,係指潘普洛納河。(236、258)
孛丑
《指南正法》‧咬口留吧往暹羅針︰“……蘇梅嶼,嶼有三門俱可過舡。壬子十更取孛丑。單壬十更龜山。……”。
孛大泥
《四夷廣記》‧崑崙往暹羅針路等(第一O一冊):孛大泥
孛羅吉 孛羅
《廣輿圖》卷二︰孛羅吉
《皇輿考》卷十二(作堂峰口)
《《圖書編》卷五九︰孛羅吉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孛羅吉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二︰孛羅
《武備志》卷二二三︰孛羅吉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孛羅吉
(*即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布羅奇Broach)
浡林邦 浡林 浡淋 浡淋邦
《島夷志略》三佛齊 *藤注︰“此書舊港條所說殆謂浡淋邦Palimbang,《諸蕃志》作巴林馮,為三佛齊屬國之一者是也,……此書三佛齊殆謂詹卑。唐時寶利佛逝有二舊國,在東殆謂浡淋邦,新國在西殆謂詹卑也”。‧舊港 *藤注︰“然則《瀛涯勝覽》所謂舊港即兼浡淋邦、詹卑等地方而言也。但依舊抄本,是番浡淋邦屬爪哇國所轄,則浡淋邦固是三佛齊之一州,當時屬爪哇所轄。《諸蕃志》三佛齊屬國有巴林馮,殆亦浡淋邦之異字也。至張昇《瀛涯勝覽集》舊港國條云,古號三沸齊,曰浡淋邦,隸爪哇。爾後概以三佛齊與浡淋邦為一,後人妄改其誤至此之甚。……此書舊港謂浡淋邦也。《名山藏》三佛齊條云,永樂中竟為爪哇所兼,國亡,廢其都國曰舊港。亦誤。此書已有舊港,則其失不待言而明矣。又案Palembang正言須作Palimbang(Crawford,Dict. Ind,Arch,322)巴林馮、浡淋邦乃Palimbang之對音也”。
《瀛涯勝覽》‧舊港國︰“舊港,即古名三佛齊國是也,番名曰浡淋邦”。(Palembang)
《西洋朝貢典錄》卷上‧三佛齊國第四(番名浡淋邦)
《皇明四夷考》卷上‧三佛齊︰“三佛齊即舊港,又名浡淋”。
《東夷圖說》P.15下︰浡淋
《圖書編》卷五九︰浡淋
《咸賓錄》卷六‧三佛齊︰浡淋(28下)
《方輿勝略‧外夷》卷五16上︰浡淋
《裔乘》卷二‧三佛齊︰浡林(38上)
《名山藏‧王享記》三9上︰浡淋
《四夷廣記》卷一O二冊‧三佛齊︰浡淋邦
《東西洋考》卷三‧舊港︰“舊港,古三佛齊國也,初名干陀利,又名渤淋”。
《皇明象胥錄》卷四‧三佛齊︰“三佛齊國……,又名浡淋”。《皇明世法錄》卷八二19下︰浡淋
《武備志》卷二三六︰浡淋
《外國竹枝詞》‧三佛齊︰浡林(5下)
《八紘譯史》卷三‧三佛齊(57)︰浡淋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八‧三佛齊部匯考(引《《瀛涯勝覽》》
浡泥
《島夷志略》‧浡泥︰“龍山石盤磾於其右,基宇雄敝,源田獲利(*藤田豐八注︰源殆原之譌,《明一統志》)浡泥條引《諸蕃志》云基宇弘敞,原田獲利,《諸蕃志》實無此文,蓋引《島夷志略》也,以下倣之)……” 。*藤案︰樊綽《蠻書》載有浡泥,則唐人已知此國矣。《宋史》及《文獻通考》並作勃泥,《諸蕃志》作渤泥,一作佛泥,皆云在泉之東南,去闍婆四十五日程、去三佛齊四十日程、去占城與麻逸各三十日程,皆以順風為則。荷氏以為今Borneo(Groenevelat, Notes 101 et seqq.),勃泥、佛泥皆Brui,Borneo之對音也(Chao-jukwa,158)。若史志所言之方位日程可信,則其國殆在Borneo島之西岸上。又云其國鄰於底門國Timur,是雖可疑,然當時海上相通者誤為鄰國,殆不知其遠近也。Brunei龍腦今尚著名,與志及此書合。 又案︰明人諸書概以浡泥為大泥Patani,何喬遠《名山藏》云,其屬國曰吉蘭丹,至茅瑞徵《象胥錄》云今稱大泥,隸暹羅,《東西洋考》云大泥即古浡泥,均誤。明初以前未有大泥,《鄭和海圖》不之載也。又《名山藏》云,明興,其國王馬合謨沙Mohamed Shah也,國侵於蘇祿Sulu,闍婆為發兵擊卻之,蘇祿侵大泥是非情事,浡泥之非大泥可知。‧吉蘭丹:*藤注︰“浡泥乃Brunei之對音,明人往往誤為Patani之對音”。
《異域志》卷下‧浡泥國
《西洋朝貢典錄》卷上‧浡泥國第六︰“其國在占城西南可六千里,其所統十有四州……” 。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 ‧浡泥國(15下)
《大明一統志》卷九十‧浡泥國(16上)
《嶺海輿圖》P.61、65
《廣輿圖》卷二︰浡泥
《皇輿考》卷十二‧四夷(圖敍、地圖)
《皇明四夷考》卷上‧前言︰“不征諸夷︰……浡泥(居海中)”;卷下‧浡泥︰“浡泥,本闍婆屬國,在西南大海中,統十四州……” 。‧南泥里︰
“南泥里,隸浡泥” 。
《殊域周咨錄》卷八‧浡泥︰“浡泥國,在西南大海中,所統十四州,前代屬爪哇,不通中國,宋太平興國中,國主向打始因商人蒲盧歇遣使入貢……”;卷九‧蘇祿(P.4上)、佛郎機(P.10上)。
《圖書編》卷五八、五九、六十︰浡泥
《華夷花木鳥獸珍玩考》卷一29上︰浡泥
《東夷圖說》19下︰浡泥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六‧浡泥(8上)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二︰浡泥
《坤輿萬國全圖》︰浡泥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浡泥
《四夷廣記》(第九三、一O二冊)
《東西洋考》卷二 ‧暹羅︰(引《明史‧暹羅傳》︰浡泥);卷三‧大泥︰“大泥,即古浡泥也,本闍婆屬國,今隸暹羅,其國以板為城(《宋史》曰︰城中居者萬餘人,所統十四州)……”;卷四 ‧彭亨︰“彭亨王妃者,浡泥王之妹也……”。
《閩書》卷一四六6下︰浡泥
《名山藏‧王享記》一1上,三8下、10下,五50下
《武備志》卷二二三、二三六、二三七
《職方外紀》卷五‧海島(131)
《華夷風土記》卷四58上︰浡泥
《皇明象胥錄》卷首︰“祖訓不征諸夷︰……、浡泥,……頒有勘合國︰
……、浡泥 ”;卷四‧浡泥:“浡泥,本闍婆屬國,在西南大海中…… ”。
‧南巫里︰“南巫里,小國,隸浡泥”。‧蘇祿︰“蘇祿國在東南海中,近浡泥、瑣里”。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1上、22下︰浡泥
《明實錄》浡泥︰朝貢︰洪武四年八月癸巳(太祖六七︰1264);永樂三年十一月丙午(太宗四八︰0733),四年十二月辛亥(六二︰0897),六年八月乙未(八二︰1106),八年九月己卯(一O八︰1398),十年九月丁未(一三二︰1627,十三年二月己丑(一六一︰1831),十四年十一月戊子(一八二︰1963),十五年十月庚戌(一九三︰2038),十九年五月壬申(二三七︰2275);洪熙元年戊辰(宣宗十二︰0319)。
《外國竹枝圖》P.8下
《八紘譯史》卷二‧黎代(33)
《讀史方輿紀要》卷九73下、一一二32下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一、四︰浡泥
《古今圖書集成》邊三‧邊裔總部匯考三︰“《圖書編》︰浡泥居海中”,
“《明會典》︰……有勘合國分︰……浡泥……”;邊十二‧邊裔總部紀事︰
“《圖書編》︰國朝諸彝朝貢……浡泥以玳瑁、熊皮倒掛”;邊八六‧柔佛部匯考(引《明外史‧柔佛傳》︰浡泥);邊九八‧三佛齊部匯考(引《明外史‧三佛齊傳》︰浡泥);邊一O一‧暹羅部匯考(引《明外史‧暹羅傳》︰浡泥) ;邊一O四‧浡泥部匯考一 :“《明外史‧浡泥傳》︰……,《閩書》︰浡泥國,本闍婆屬,在西南大海中,統十四州……,《明一統志》︰浡泥國去闍婆四十五日程,去三佛齊四十程,去占城三十程……”。‧浡泥部滙考二︰“《明一統志‧浡泥國土產考》︰……。‧浡泥部雜錄︰“《坤輿圖說》︰渤泥島在赤道下,出片腦……”;邊一O五‧蘇祿部匯考(引《明外史‧蘇祿傳》︰浡泥)。
《明史》卷二 ‧太祖二︰“(洪武四年)浡泥入貢”;卷六 ‧成祖二︰“(永樂三年)浡泥來貢” ,“(四年)浡泥入貢” ,“(六年)浡泥國王來朝” ,“(八年)浡泥入貢” ,“(十年)浡泥入貢”;卷七 ‧成祖三︰“(十四年)浡泥來貢” ,“(十五年)浡泥入貢” ,“(十九年)浡泥入貢”;卷九 ‧宣宗︰“(洪熙元年)浡泥來貢”;卷三O六 ‧閹黨‧焦芳︰“滿剌加使臣亞劉……既又謀入浡泥國索寶……”;卷三二三 ‧外國四‧雞籠山︰“道乾……揚帆直抵浡泥,攘其邊地以居,號道乾港”;卷三二四 ‧外國五‧暹羅︰“…… 如占城、浡泥…… 、諸國入貢既頻 …… ”,‧三佛齊︰“帝曰︰‘……邇者…… 、浡泥…… 等三十國 …… ’”;卷三二五 ‧外國六‧滿剌加︰“其通事亞劉…… 謀往浡泥索寶,……”。‧蘇祿︰“地近浡泥、闍婆”。‧彭亨︰“浡泥國王、王妃兄也……”。‧浡泥︰“浡泥,宋太宗時始通中國。……自泉州航海,閱半年抵闍婆,又踰月至其國。……其國素屬闍婆……國統十四州,在舊港之西,自占城四十日可至。初屬爪哇,後屬暹羅,改名大泥。” (卷三百四鄭和傳作渤泥)‧佛朗機︰“先是,暹羅、占城、爪哇、琉球、浡泥諸國互市,俱在廣州”。
《明會要》卷十五‧禮十︰“永樂六年八月,浡泥國王麻那惹加那……泛海來朝。……十年九月浡泥國王遐旺偕其母來朝” ;卷七十八‧外蕃二‧浡泥︰
“浡泥本闍婆屬國也。洪武三年,命張敬之、沈秩往使其國” 。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三之五‧蘇祿(1上);四二四之十六‧浡泥(1上);四二四之二十‧佛朗機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五‧蘇祿(1上);五五七‧彭亨(1上);五六O‧浡泥(1上)、法蘭西(2上)、
《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七‧四裔一‧佛郎機︰浡泥(4737中);二三八‧四裔二‧蘇祿︰浡泥(4744上);二三九‧四裔三‧彭亨︰浡泥(4749下)
《蘇祿紀略》
《海錄》卷上P.7 * 馮注︰“太泥,《海國聞見錄》作大哖,明代著述多作大泥,然多與浡泥牽合為一。……案浡泥乃Borneo島之古譯,大泥乃Patani之省稱”。
《粵海關志》卷四20上︰浡泥
勃楚
《廣輿圖》卷二︰勃楚
《圖書編》卷六十︰勃楚
《皇輿考》卷十二︰作勛楚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二︰勃楚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勃楚
《武備志》卷二二三︰勃楚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勃楚
勃達
《太平寰宇記》卷二百‧故事︰“王忠嗣上言曰︰臣謹按《西域圖》,陁拔思潭國,在疏勅西南二萬五千里,東至勃達國一月程” 。
《新唐書》卷四三下‧志三三下‧地理七下︰
“西域有陀拔思單國,……東距勃達國……” ,“勃達國東至大食國兩月行” ,“都槃國……北至勃達國一月行”;卷二二一下‧列傳一四六下‧西域下︰“都盤,……北勃達,一月行。勃達之東距大食二月行……” 。
《玉海》卷一五三21上
勃焚 勃焚洲
《太平御覽》卷七八八‧四夷部九‧薄剌洲︰“《唐書》曰︰薄剌洲,……一名勃焚洲。《抱朴子》云︰勃焚洲在薰緣水膠所出……”。 (參見孛攵焚條)(參見俘焚洲條)
《冊府元龜》卷九五七‧外臣部‧國邑一︰“薄剌洲在拘利南海灣中,一名勃焚洲”。 (P.11260上)
《通志》卷四一‧都邑略︰“勃焚在南海洲中”。
勃江
《皇輿考》卷一二:勃江。(*即勃泥之誤,見該條)
勃律
《白孔六帖》卷五二‧料敵︰“孔討勃律(……)”;‧無備︰“孔高仙芝討勃律(……)” ;卷一百‧蒲桃︰“孔蒲桃若榴(西域勃律地寒……)” 。
《北戶錄》卷三P.40︰“偏桃仁,勃律國尤多” 。
《酉陽雜俎》卷十四110
《舊唐書》卷一O四‧列傳五四‧高仙芝、封常清;卷一九八‧列傳一四八‧西戎︰“又有勃律國,在罽賓、吐蕃之間。……” 。
《太平廣記》卷八一‧梁四公︰“勃律山之西,有女國”。(出《梁四公記》);
卷四O一‧五色玉︰“勃律中有術。者,言……”。(出《酉陽雜俎》)。
《冊府元龜》卷九六四‧外臣部‧封冊二︰(P.11343全、11347上)“(開元)五年五月,冊命勃律國王蘓弗舍利支離泥為勃律王” ,“(開元)八年……六月,遣使冊勃律國王蘇麟陁逸之為勃律國王”, “(開元)二十九年二月,小勃律國王卒,冊立其兄麻號來嗣位”;卷九七O‧外臣部‧朝貢三︰(P.11403上)“(則天垂拱)九年……十二月孛攵律國並遣使朝貢” , “萬歲通天二年……十月,孛攵律國遣使朝貢”;卷九七一‧外臣部‧朝貢四︰(P.11405下、11407上、11409上、11412下)“(開元)五年三月,……勃律……遣使獻方物” ,“(開元)二十一年……閏三月,勃律國王沒謹忙遣使大首領察卓那斯磨沒勝來朝謝冊立之恩” ;卷九七四(P.11445上);卷九七五‧外臣部‧褒異二︰(P.11451下、11455下、11458上)“(開元)二十三年……四月甲午,勃律國大首領拔含伽來朝,授郎將賜帛五十疋還蕃”,“(天寶)四載……七月乙酉,小勃律遣僧大德三藏伽羅密多來朝,授右金吾衛員外中郎將放還蕃” 。
《新唐書》卷五‧本紀五‧玄宗︰“(天寶六載)安西副都護高仙芝及小勃律國戰,敗之”;卷一三五‧列傳六十‧高仙芝(小勃律、大勃律);卷二一六上‧列傳一四一上‧吐蕃上︰“始勃律王來朝,父事帝……”;卷二百二十一上‧西域上︰“烏茶……東距勃律六百里” ;卷二百二十一下‧西域上︰“大勃律,或曰布露。直吐蕃西,與小勃律接,西鄰北天竺、烏萇。”“小勃律去京師九千里而玄丑贏,東少南三千里距吐蕃贊普牙,東八百里屬烏萇,東南三百里大勃律,南五百里箇失蜜,北五百里當謢密之娑勒城。王居孽多城,臨娑夷水。其西山嶺有大城曰迦布羅。……”
《華夷圖》
《玉海》卷一五三25上;一五四18下
《文獻通考》卷三三五‧四裔十二‧大勃律︰“大勃律,或曰布露。直吐蕃西,與小勃律接,西鄰北天竺烏萇地……。”‧箇失蜜︰“北距勃律五百里”;卷三三七‧四裔十四‧識匿;卷三三八‧四裔十五‧摩揭它;卷三三九‧四裔十六‧波斯。
《圖書編》卷五八
《讀史方輿紀要》卷六五55上
《古今圖書集成》邊七八‧大勃律部匯考︰(引《唐書西域傳》),小勃律部匯考︰“《冊府元龜》︰開元四年閏十二月、五年三月、二十一年閏三月……(勃律),天寶四載七月……(小勃律),天寶七載正月……(勃律)。《唐書‧西域傳》……。《唐書‧元宗本紀》︰天寶六載,安西副都謢高仙芝及小勃律戰,敗之。《唐書‧高仙芝傳》……”。
《續通志》卷六三七‧四夷傳三‧大勃律(6735中)
勃泥 勃尼
《蠻書》卷六‧雲南城鎮第六︰“銀生城……去龍尾城十日程。東南有……。又南有婆羅門、波斯、闍婆、勃泥,崑崙數種外道”。*向達案︰“闍婆、勃泥俱南海地名。……勃泥,《諸蕃志》諸書亦作渤泥,即Borneo,今印度尼西亞之加里曼丹是也。法國費瑯在其所著《大食波斯突厥文地誌所記》六六一頁謂勃泥乃是Burni一字之對音云云。費瑯說略見《諸蕃志校注》卷上渤泥國條注一”。
《歷代地理指掌圖》︰勃泥
《山堂群書考索》卷六一11下︰勃泥
《宋會要輯稿》第一百九十九冊‧蕃夷七︰“(太平興國二年九月)二十日。勃泥國王向打遣使……來貢”。
《玉海》卷一五四29上︰勃泥
《文獻通考》卷三三二‧四裔九‧闍婆。‧勃泥︰“勃泥在京都之西南大海中,去闍婆四十五日程,去三佛齊四十日程,去占城與摩逸各三十日程,皆計順風為則。……”。
《島夷志略》‧萬里石塘︰“其地脈歷歷可考,一脈至爪哇,一脈至勃泥及古里地悶,一脈至西洋遐崑崙之地” 。
《宋史》卷一八六‧志一三九‧食貨下八︰“互市舶法︰……,凡大食、古邏、闍婆、占城、勃泥、麻逸、三佛齊諸蕃並通貿易,……”;卷四八九‧外國五‧闍婆︰“北至海四日,西北汎海十五日至勃泥國”‧勃泥︰“勃泥國在西南大海中,去闍婆四十五日程,去三佛齊四十日程,去占城與摩逸各三十日程,皆計順風為則。……”
《群書集事渊海》卷四七32上、71上、81上︰勃泥
《廣輿圖》卷二︰勃泥
《圖書編》卷五九、六十︰勃泥
《皇輿考》卷十二(作勃江)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二︰勃泥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勃泥
《裔乘》卷七22上:勃泥
《順風相送》‧呂宋往文萊︰“……丁未討鯉塘嶼,丁未便是文萊勃泥港也”;泉州往勃泥即文萊︰“……丁午取鯉魚嶼,收毛花蠟,是勃泥也,即文萊” 。*向達注︰勃泥一作浡泥(《明史》)、文萊(《東西洋考》)、汶萊(《正法》)、即今加里曼丹島北部之Brunei 。
《東西洋考》卷十一‧藝文考︰“《宋入貢表》(勃泥國王)”
《名山藏‧王享記》三2下︰勃尼。
《武備志》卷二二三︰勃泥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二O 14上︰勃泥
《續通考》卷一四八‧邊防二‧勃泥︰(2002上)
《粵海關志》卷二12上︰勃泥
勃雍
《西洋朝貢典錄》卷上‧真臘國第二︰“其沉香之品有三,綠洋為仁,三濼次之,勃雍又次之” 。
勃絲門
《海島逸志》卷首‧地圖
孛(攵)焚 敦樊(?)
《通典》卷一百八十八‧邊防四‧孛(攵)焚︰“孛(攵)焚洲,《抱朴子》云︰孛(攵)焚洲在南海中……”。
《太平御覽》卷七八八‧四夷部九‧薄剌洲(另見勃焚條)
《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七‧薄郟洲國︰“薄郟洲國,隋時開(聞)焉,在拘利南海灣中,其人色黑而齒白,眼正赤,男女並無衣服,一名敦樊洲。《抱朴子》云,敦樊洲在南海中,……”。
《通志》卷一百九十八‧四夷考‧孛(攵)焚︰“孛(攵)焚,《抱朴子》云︰孛(攵)焚洲在南海中……”。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二‧四裔九‧孛(攵)焚︰“孛(攵)焚洲,《抱朴子》云,
孛(攵)焚洲在南海中……”。
《圖書編》卷五九︰孛(攵)焚
渤達
《唐會要》卷一百︰“天寶二年四月二十五日,上因問諸蕃諸國遠近,鴻臚卿王忠嗣上言曰︰臣按《西域圖》,陀拔思單國,在疏勒西南二萬五千里,東至渤達國一月程,……。渤達國,東至大食國兩月程,西北至歧蘭國二十日程,南至都盤國一月程,北至大食國一月程。” (參見勃達條)
《冊府元龜》卷九六五(P.11349下)︰“(天寶)六載二月,封……渤達國王摩俱氵齒思為守義王”。
渤泥 渤黎 渤爾鈕
《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九‧渤泥國︰“皇朝太平興國二年八月,其國王向打遣……等來朝,……復詢其使者,云在上都之西南,居海中,去蛇婆四五十日,去三佛齊四十日,去摩逸三十日,去占城與摩逸同帆之日,皆以順風為計,不則無限日”。
《文昌雜錄》卷一(2)
《雲麓漫鈔》卷五(152)
《諸蕃志》卷上‧闍婆國︰“西北泛海十五日至渤泥國。”*馮承鈞注︰“渤泥國今Borneo島。”‧卷上‧渤泥國︰“渤泥在泉之東南,去闍婆四十五日程,去三佛齊四十日程,去占城與麻逸各三十日程,皆以順風為則。……其國鄰於底門國。……西龍宮、什廟、日麗、胡蘆蔓頭、蘇勿里、馬胆逾、馬喏居海島中,用小船來往`”。 *馮注︰“譯注︰渤泥今Borneo,《蠻書》卷六作勃泥,《文獻通考》三三二、《宋史》四八九譯名同。—Ferrand參合本書譯名與阿剌壁語著錄之名考其對音,疑是Burni (《大食波斯突厥文地志行記》661頁),又引爪哇史頌著錄名稱作Burunen。—《島夷志略》作浡泥,《明史》三二五亦作浡泥,又三二三婆羅傳云‘ 婆羅又名文萊’ ,按文萊應指Brunei,則婆羅亦為浡泥矣。然婆羅譯名首見唐書,今地無考,明人用以比附浡泥,誤也。” “譯注︰本書闍婆條云‘闍婆西北泛海十五日至渤泥國’ ,而本條作四十五日程,兩者必有一誤” 。“譯注謂諸島疑在西利伯(Celebes)、美洛居(Moluccas)群島中,其說或不誤,然以西龍對Serang或Ceram,日麗胡對Gilolo,勿里馬對《元史》一六二之巫里,謂似Bali,胆逾對Ternate,馬喏對Mahono,且云臆為點斷,未能必其是也,此種考訂純出臆測,未足為據。案《元史》一六二史弼傳有没理,無巫里,對音且與Bali未合,餘名點斷亦誤,或應作西龍宮、什廟、日麗胡蘆蔓頭、蘇勿里、馬胆逾、馬喏,其中馬胆逾如是馬臘逾之訛,可對Malayu,居字如不屬下文,則馬喏居可對美洛居(Moluku,Moluccas)也。”
*重版校注︰“據印度尼西亞地圖,什廟應是Semaoe,西龍宫應是Ceram,日麗胡應是Djailolo,蘆蔓應是Labuan(即納閩),頭蘇應是Toedjoeh,勿里應是Boeroe,馬胆逾疑是Bantanta,馬喏應是Majoe。”; 卷下‧志物‧腽肭臍、腦子、瑇瑁︰“腦子出渤泥國(原注︰一作佛尼)” 。*馮承鈞注︰“李調元《南越筆記》卷五稱龍胆出佛打泥,本條渤泥國下有注曰︰一作佛尼,此注如非調元所增,此佛打泥殆受此佛尼之影響,疑指Patani,其名首見《海語》,即《東西洋考》之大泥,而昔之狼牙修也,見本書凌牙斯加條注二” 。
《宋會要輯稿》第一百九十九冊‧蕃夷七︰“(大中祥符九年)七月七日,秘書少監知廣州陳叔卿言海外蕃國貢方物至廣州者……其防援者……、渤泥……等國勿過十人” ,“(元豐)五年二月二十四日,渤泥國遣使入貢”。
《玉海》卷一五三(36下)
《文獻通考》卷三三二‧四裔九‧闍婆︰“西北風海十五日至渤泥國”。
《宋史》卷一一九‧志七二‧禮二二︰“諸國朝貢。……、渤泥、……入貢,或一再,或三四,不常至”。
《渤泥入貢記》(15上)
《星槎勝覽》後集‧渤泥國(*馮注︰《蠻書》及《島夷志略》作浡泥,《諸蕃志》作渤泥,與是編同。《宋史》及《文獻通考》作勃泥,皆Burni之對音,今Borneo島也。《東西洋考》謂即大泥Patani,《明史》以《唐書》之婆羅移稱此島,皆誤)︰“龍山石盤礡,地宇橫廣,原田種植……” 。
《古今形勝之圖》︰渤泥
《皇明鴻猷錄》卷六︰渤泥
《殊域周咨錄》卷五‧南蠻︰“其正南則曰……,西南則曰渤泥、曰……”。
《本草綱目》卷三十四1362下(葉廷珪《香錄》)、1366上下︰渤泥
《咸賓錄》卷六‧渤泥(45下)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一︰渤泥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渤泥
《方輿勝略‧外夷》卷五25下︰渤泥
《東西洋考》卷三‧大泥︰“吉蘭丹,即渤泥之馬頭也,風俗俱同渤泥”;卷六‧紅毛番︰“交易︰商舶未有扺其地者,特暹羅、爪哇、渤泥之間與相互市”;卷八‧稅璫考︰“交易︰三十二年,澄商潘秀、郭雲等,携渤泥國王文,以和闌夷求市為請……”;卷九‧西洋針路︰“大泥國(即古渤泥也,我朝貢道由福建入)”;卷十一‧藝文考︰“(……福建則宜附祭日本、琉球、渤泥……)”。*書局︰本書中之渤泥與大泥資料混在一起,誤。渤泥在今馬來西亞北加里曼丹,大泥在今暹羅南部馬來半島北大年府一帶。
《閩書》卷三九、一四六︰渤泥
《職方外紀》卷首萬國全圖,卷一地圖、亞細亞總說(11)、渤泥(31)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九35下、一二O 1下(作渤海)、12下
《坤輿全圖》︰渤泥;渤爾鈕(即渤泥,今加里曼丹島)。
《坤輿圖說》卷下‧亞細亞洲(65)、渤泥(77-78)
《八紘譯史》卷二︰渤泥(P.23)
《古今圖書集成》邊八九‧南方諸國總部匯考︰“《廣東通志‧外志》︰……渤泥,本闍婆屬國,在西南大海中,去爪哇四十五日程,去三佛齊四十日程,去占城三十日程,永樂四年,其王遐旺來朝。”;邊九七‧爪哇部匯考一︰《廣東通志》︰……;邊一O四‧浡泥部匯考一︰《宋史‧太宗本紀》︰太平興國二年秋九月丁未……(渤泥).《宋史‧神宗本紀》︰元豐五年二月丙子……(渤泥).‧渤泥部雜錄 (引《坤輿圖說》︰渤泥島,見渤泥條);邊一四O‧四方未詳諸國部匯考︰“《坤輿圖說》亞細亞洲︰……海中有大島,曰……、曰渤泥、……”。
《明史》卷四九‧禮三︰“福建附祭日本、琉球、渤泥”;卷三O四‧鄭和︰“所歷……、渤泥、……,凡三十餘國”。
《指南正法》會‧往汶萊山形水勢︰“渤黎,亦做毛花蠟,即汶來(向達注︰渤黎疑即Brunel對音)”。*向達注︰渤黎,即浡泥、勃泥。
《續通考》卷六三八‧四夷傳四‧渤泥國(6738上)
《粵海關志》卷四29下︰渤泥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二三‧輿地十九︰“臣謹案,瓊州……南望渤泥……”。(10643上)
渤淋
《東西洋考》卷三‧舊港:渤淋(見浡淋邦條)*書局︰又名渤淋邦,巴鄰旁,即三佛齊,今蘇門答臘島巨港。
渤盆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曇潤法師……,汎舶南上期西印度,至訶陵北渤盆國遇疾而終”。
《島夷志略‧蒲奔》*藤注︰“義淨《求法高僧傳》云……,渤盆或亦蒲奔之異譯也”。
渤山
《島夷志略》文誕:“渤山高環,溪水若淡,田地瘠。(*或謂指今印度尼西亞班達(Banda)海中的阿皮(Api)火山)
渤住速山
《順風相送》‧阿齊往傍伽喇回針︰“……竹牌礁。……過淺用巽巳七更平渤住速山……,單午二十更取阿齊、蘇文噠喇是也”。*向達注︰在蘇門答臘阿齊至印度傍伽喇途中,今地無考。
伯夷國
《異域志》卷上‧伯夷國︰“其國近雲南,風俗與占城同,人皆以墨刺其腿為號,養象如中國養羊、 馬,其地出寶石、名香” 。
伯數奇山
《海錄》卷中︰“細利漥,在花咖薩東南,由海道行約二三日可到,沿海土番為無來由種類,內山土番為耀亞種類。耀亞王所居山名伯數奇,風俗各從其類,皆歸荷蘭管轄” 。
鉢伐多 鉢伐多羅
《大唐西域記》卷十一︰“茂羅三部盧國,……從此東北行七百餘里至鉢伐多國(北印度境)。鉢伐多羅……役屬磔迦國”。
《釋迦方志》卷下︰“茂羅三部盧國(西印度)……又東北七百餘里至鉢伐多國(北印度),屬磔迦也”。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四14上︰鉢伐多羅
《古今圖書集成》邊七七‧鉢伐多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
鉢露羅
《大唐西域記》卷三︰“達麗羅川,……從此東行……經五百餘里,至鉢露羅國(北印度境)。鉢露羅國周四千餘里,在大雪山間,東西長,南北狹”。
鉢羅耶伽 鉢邏耶伽 鉢羅伽耶?
《大唐西域記》卷五︰“阿耶穆佉國,……從此東南行七百餘里,渡競伽河南,閻牟那河北,至鉢邏耶伽國(中印度境),鉢邏耶伽國,周五千餘里,國大都城據兩河交……”。
《釋迦方志》卷上︰“阿耶穆佉國(中印度),……又東南行七百餘里渡競伽河南,閻牟那河北,至鉢邏伽耶國(中印度),周五千餘里,都城據兩河交”。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3下,五9下︰鉢羅耶伽
《法苑珠林》卷二十九12下︰鉢羅伽耶
《古今圖書集成》邊七五‧鉢羅那伽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
鉢吐羅越
《水經注》卷一︰“釋氏《西域記》曰︰揵陀越王城西北,有鉢吐羅越城,佛袈裟王城也……”。
鉢羅笈菩提山
《大唐西域記》卷八︰“伽邪迦葉波事火,東波大河至鉢羅笈菩提山(唐言前正覺山……) ”。
《釋迦方志》卷下︰“伽耶山……,山東南尼連河減二里許,至鉢羅笈菩提山,言前正覺也 ”。
《法苑珠林》卷二十九21下
《翻譯名義集》卷七17下︰
《古今圖書集成》邊六五‧摩竭提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
撥拔力
《酉陽雜俎》卷四︰“撥拔力國在西南海中” (P.37)
《太平廣記》卷四八二‧撥拔力國︰“在西南海中……(出《酉陽雜俎》)” 。
《事林廣記》前集卷五‧方國類︰“撥拔力國,在西南海中……” (《酉陽雜俎》)
《新唐書》卷二二一下‧列傳一四六下‧西域下︰“大食……西南屬海,海中有撥拔力種,無所附屬。……”
《八紘荒史》P.28
《古今圖書集成》邊七八‧大食部匯考一︰“《唐書‧西域傳》︰大食……西南屬海,海中有撥拔力種,無所附屬……”;邊八七‧西方未詳諸國部匯考一︰“《酉陽雜俎》︰撥拔力國在西南海中,不食五穀,食肉而已……”。
撥的姪
《(大德)南海志》卷七:撥的姪
薄剌(刺?) 薄利 薄郟洲
《通典》卷一百八十八‧邊防四‧薄刺︰“薄刺國,隋時聞焉,在拘利南,海灣中……”。
《太平御覽》卷七八八‧四夷部九‧薄剌洲︰“《唐書》︰薄剌洲,隋時聞焉,在拘利南海灣中,一名勃焚洲”。(另見勃焚、 孛攵焚條)
《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七‧薄郟洲國︰“薄郟洲國,隋時開(聞)焉,在拘利南海灣中,……一名敦樊洲” (參見孛攵焚洲條)
《冊府元龜》卷九五七‧外臣部‧國邑一︰“薄刺洲在拘利南海灣中,一名勃焚洲”。(P.11260上)
《通志》卷四一‧都邑略︰“薄剌在拘利南海灣中。”卷一百九十八‧四夷五‧薄剌︰“薄剌,隋時聞焉,在拘利南,海灣中……”。
《歷代地理指掌圖》︰薄剌
《山堂群書考索》卷六一11下︰薄剌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二‧四裔九‧薄利︰“薄利國,隋時聞焉,在拘利南,海灣中……”。
《圖書編》卷五九︰薄利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一‧薄剌部匯考(引《通典》)
薄歎洲
《太平御覽》卷七八七‧四夷部八‧薄歎洲︰“康泰《扶南土俗》曰︰諸薄之西北有薄歎洲,土地出金,常以採金為業,轉賣與諸賈人,易糧米雜物。”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三O 5下
《古今圖書集成》邊八九‧南方諸國總部匯考︰“《廣東通志‧外志》︰(康)泰立紀傳,謂之《扶南土俗》,曰……,曰薄歎洲……。”;邊一O八‧南方未詳諸國總部匯考二︰“《扶南土俗》薄歎洲︰諸薄之西北有薄歎洲,土地出金,常以採金為業,轉賣與諸賈人易糧米雜物。”
卜剌哇
《鄭和航海圖》*向注︰“卜剌哇即Brawa對音,在今非洲東岸之索馬里”。
《星槎勝覽》後集‧卜﹝馮注︰原誤小,從朱本、景本改,《明史》作不﹞剌哇國(Brawa)︰﹝紀錄匯編本﹞︰“自賜蘭山別羅南去二十一晝夜可至,其國與木骨都束國接連……”。
《圖書錄》卷六十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六‧古里班卒(12下)、卜剌哇(17上)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
《四夷廣記》(第一O二冊)
《裔乘》卷七‧古里班卒(36上)、卜剌哇(50上)
《皇明象胥錄》卷五‧卜刺哇︰“卜剌哇國與木骨都束國接,自錫蘭山別羅(里)南去二十一晝夜至……”。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43上
《天下郡書利病書》卷一一九(52上)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32下)
《八紘譯史》卷三‧卜剌哇(62)
《外國竹枝詞》P.15下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九‧狼牙修部匯考︰“《廣東通志》︰錫蘭山……,自別羅里南去順風……二十一晝夜可至卜剌哇國”。
卜得法難
《鄭和航海圖》圖二O:卜得法難。[*或誤作十得法難、卜得法灘。今印度西岸馬拉巴爾海岸巴達加拉(Badagara)附近之普圖帕坦南姆(Puthupatanam)]
捕那河
《法顯傳》︰“……已到一國,國名摩頭羅,又經捕那河,河邊左右有二十僧伽藍”。(參見摩頭羅條)
《古今圖書集成》邊六四‧摩頭羅部匯考(引《佛國記》)
《法顯傳考證》︰“過是諸處已,到一國,國名摩頭羅,有遙捕那河,河邊左右有……”。 *足立喜六︰“遙捕那,梵文作Yamuna,縛之義,故又名縛河,或藍牟尼那河。又有附語尾之na,於縛上而作縛那河、捕那河及捕那般河者,即今日之Jumna河,係恒河之支流。摩頭羅本在遙捕那河西岸,其“有遙”云云,似覺不當,緣本、麗本、禪本、秘本改為‘經’者殆以此歟?” (參見遙捕那條)
補幹
《殊域周咨錄》卷九‧雲南百夷︰“……原占緬甸阿瓦、補幹等處地方則退兵棄去”。
補羅觀多爾
《坤輿全圖》︰補羅觀多爾(在越南與加里曼丹島之間洋中)
補陀落山 補陀落伽山 補怛落迦山 補涅落迦山
《一切經音義》卷廿三433中︰補怛落迦山;卷四十569中︰補陀落山
《宋高僧傳》卷一‧金剛智傳︰“南印度摩賴耶國人也,……其國境近觀音宮殿補陀落伽山”。
《翻譯名義集》卷七18下‧補陀落伽山、補涅落迦山
不剌
《(大德)南海志》卷七
不述
《唐要會》卷一百‧拘蔞蜜國︰“拘蔞蜜,在林邑之西,……東去不述國五日行。”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蠻下(參見拘蔞蜜條)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九‧柯枝部匯考(引《唐書‧南蠻傳》)
《續通志》卷六三八‧四夷傳四︰“拘蔞蜜……東距不述。” ( 6737下)
不惡奪
《新唐書》卷二二二下‧列傳一四七下‧南蠻下︰“驃,……凡部落二百九十八,以名見者三十二︰……,曰不惡奪,……”。
不剌哇 不喇哇
《四夷廣記》(第九八冊)︰不剌哇
《名山藏‧王享記》三29下︰不剌哇
《古今圖書集成》邊八九‧西洋古里部匯考︰“《明外史‧古里傳》︰永樂十四年又偕……、不剌哇、……諸國入貢。永樂十九年又偕……、不剌哇、……諸國入貢。永樂二十一年復偕……、不剌哇、……諸國入貢”;邊一O六‧不剌哇部匯考︰“《明外史‧不剌哇傳》︰不剌哇,與木骨都束接壤,自錫蘭山別羅里南行二十一晝夜可至……”。
《明史》卷七‧成祖三︰“(永樂十九年)不剌哇入貢”,“(二十一年)不剌哇入貢”;卷三二六‧外國七‧古里︰“十四年,又偕……、不剌哇、……諸國入貢”。‧木骨都束︰“永樂十四年遣使與不剌哇、麻林諸國奉表朝貢……”。‧不剌哇︰“與木骨都束接壤,自錫蘭山別羅里南行,二十一晝夜可至。永樂十四年至二十一年,凡四入貢……。其國,傍海而居……”。 ‧剌撒︰“後凡三貢,皆與阿丹、不剌哇諸國偕”。
《續通典》卷一四九‧邊防三‧木骨都束、不剌哇(2011中下)
不勞山
《通典》卷一八八‧邊防四‧林邑︰“林邑浦外有不勞山,罪人亦送此山,令其自死”。
《太平寰宇記》卷一七六‧林邑國︰“又林邑浦外有不勞山,……”。
《武經總要》卷二十一16上
《新唐書》卷二二二‧南蠻下‧環王(參見占不勞條)
《通志》卷一九八‧四夷五‧林邑(參見占不勞條)
《文獻通考》卷三三一‧四裔八‧林邑(參見占不勞條)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占城國( 9下)
《明一統志》卷九十‧占城國( 9下)
《皇輿考》卷十二‧四夷(18上)
《殊域周咨錄》卷七‧占城:“其山……曰不勞山,在林邑浦外,國人犯罪送此山,令自死”。
《咸賓錄》卷六‧占城(18上)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
《四夷廣記》占城國(第一百冊)
《方輿勝略‧外夷》卷五10下
《裔乘》卷二‧占城(21下)
《東西洋考》卷二‧占城︰“形勝名蹟︰……不勞山( 在林邑浦外,《唐書》曰,有罪者便象踐之,或送不勞山,令自死)”。*書局:又名占不勞山,今越南廣南省會安縣海外占婆島。
《皇明象胥錄》卷四‧占城︰“諸有罪,送不勞山”。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8下
《八紘譯史》卷三‧占城( 54)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31下
《四譯館考》卷一13上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六‧林邑部匯考一(引《唐書‧南蠻傳》);邊一O三‧占城部匯考二︰《明一統志》占城國山川考︰“不勞山,在林邑浦外,國人犯罪則送入此山,令自死”。
不理東
《(大德)南海志》卷七︰不理東
不憐八 (孫)
《元史》卷七二三‧本紀二三‧武宗二:“(至大二年九月)……等奏請遣人使海外諸國。以……使不憐八,孫,(?)薛徹兀、李唐、徐伯顏使八昔。……使占八”。*或謂當作不憐八、即巴林馮 (《辭海》)
不斯麻
《(大德)南海志》卷七︰不斯麻
不直干
《(大德)南海志》卷七︰不直干
不魯不都
《元史》卷一三一‧列傳十八‧亦黑迷失︰“(至元二十九年征爪哇)軍次占城、劉淵諭降南巫里、速木都剌、不魯不都、八剌剌諸小國。”
不者囉干
《(大德)南海志》卷七︰不者囉干
布提
《(大德)南海志》卷七︰布提
布露 布路州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一下‧西域下‧大勃律︰“大勃律,或曰布露”。
《文獻通考》卷三三五‧四裔十二‧大勃律;︰卷三三八‧四裔十五‧天竺︰“石湖范氏《吳船錄》曰︰’……’度雪嶺,至布路州國,又度大葱嶺雪山至伽濕彌羅國……”。
《古今圖書集成》邊七八‧大勃律部匯考 (引《唐書‧西域傳》)
布政(府路)
《安南志略》卷一︰布政府路
《元史》卷六十三‧地理六(安南郡縣附錄)︰“布政府路,本日南郡象林縣,東濱海,西際真蠟,南接扶南,北連九德。東漢末,區連殺象林令,自立國,稱林邑。唐時有環王者,徙國於占,曰占城。令布政乃林邑故地”。
《交阯總志》卷二︰布政府
《安南棄守本末》P.25下︰布政府路
《越嶠書》卷一7上︰布政府路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五‧安南(29上)︰布政府路
《安南紀遊》P.3:“屬交阯者曰義安,屬廣南者曰布政,中各以海為界。”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安南(4上)︰布政府路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三‧越南(18全)︰布政府路
越南歷代疆域354
越南古代史下530
越南歷史208
布斷島
《坤輿全圖》︰布斷島(*今印尼布敦島,見武敦條)
布樓山
《指南正法》‧東洋山形水勢︰“麻錄水過密岸 ……。丙午針見凹嶼,布樓山與岸童相連。……四嶼開在布樓前東邊見午律大山,巳針入玳瑁……”。 *向達注︰布樓山,在呂宋島品亞詩蘭(Pangasinan)附近,今地無考。*中大︰指呂宋島西北部的克魯斯(Cruz),坎當港以南。
布路檳榔
《海錄》卷上︰“新埠,海中島嶼也,一名布路檳榔,又名檳榔士”。( P.18)*馮注︰“新埠,今Pulo Panang也”;卷中︰“……與朋呀喇、布路檳榔、息辣各處相同” ( P.45)
布衛海口 =布海口?
《交阯總志》卷三P.182︰布海口
《安南棄守本未》校補︰P.20下︰“布衛海口隸緣覺縣”。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八‧交趾︰布衛海口(在緣覺縣)
《越南歷代疆域》355︰布海口
《越南歷史》153︰布海口(太平省武仙)
布丈跋羅
《坤輿萬國全圖》︰布丈跋羅(*在暹、老、柬一帶)
布呾洛迦山 布咀落迦山
《大唐西域記》卷十︰“秣剌邪山東,有布呾洛迦山”。
《釋迦方志》卷下︰“秣羅矩吒國(南印度)……國南近海有秣剌耶山,……山東有布咀落迦山”。
布路沙布邏
《大唐西域記》卷二︰布路沙布邏(參見健馱邏條)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14下︰布路沙布羅
布羯邏伐底 布色羯邏伐底
《大唐西域記》卷二︰“迦膩色迦王伽藍東北行五十餘里,渡大河至布色羯邏伐底城”。
《釋迦方志》卷上︰“健陀邏國(北印度也)……西有故寺,……寺東北五十餘里渡大河,至布羯邏伐底城”。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15上︰布色羯邏伐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