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海地名”拼音首字 (Ji-Jiang)
(J)
ji 機 磯 稽 雞 吉 咭 姞 急 積 即 唧 鈒 髻
激 極 計 記 忌 繼 摖 罽
jia 加 伽 迦 佳 家 嘉 夾 戛 甲 假
jian 尖 監 柬 蠒 澗 箭 建 健 揵 犍 鞬
jiang 江 將 蔣 (火)夅
…………………………………………………………………………………………………
“七海地名”資料Ji-Jiang首字目錄
Ji
機易山 磯頭海 稽哖
雞島 雞嶼 雞唱門 雞叫門 雞骨嶼 雞里蠻
雞籠島 雞籠山 雞籠嶼 雞嶼口 雞嶼山 雞足山
吉柴 吉達 吉丹 吉德 吉礁 吉醮 吉囉 吉蔑 吉寧 吉佗 吉陀
吉貝港 吉貝嶼 吉慈尼 吉達港 吉頓力 吉蘭丹 吉浪洲 吉里文
吉里問 吉里汶 (甲)吉利門、吉里門 (乙)吉利門、吉里門 吉理門
吉裏門 吉利悶 吉力石 吉連丹 吉連單 吉令港 吉隆埠 吉寧邦
吉蘭丹港 吉里地悶 吉里地問 吉里門山 吉里悶山 吉里問山
吉理地悶 吉囉達弄 吉那大山 吉哪五嶼 吉寧馬礁 吉寧馬哪
吉寧馬踏 吉里問大山 吉寧馬哪山
咭呤 咭囒丹 咭囒丹港 姞栗陀羅矩吒山
急蘭丹 急水門 急水灣 急水灣所 急水灣頭
急闌亦帶 急蘭亦(角)得
積吉 即肚 唧肚 鈒馬廊 髻嶼 髻仔山 激國
極大川 計噠 記施 忌吉 繼沒?(繼)沒剌予 摖地港 罽饒夷
jia
加陳 加肋 加里 加羅 加盆 加尸 加一 加益 加營
加八山 加得山 加古羅 加會嶼 加加溜 加拉巴 加喇巴 加剌都
加剌哈 加里那 加留(王)巴 加留跁 加羅希 加囉希 加馬利 加馬兩
加麻延 加南貌 加溢城 加異城 加異剌 加異勒 加半年溜 加爾旦旦
加爾各答 加爾各達 加將門里 加拉巴海 加喇各達 加里古德 加里仔蠻
加瑪納各 加那調洲 加寧八丹 加平年溜 加憑年流 加喇米納島
加核蒙隆拍拉朋
伽忽 伽里 伽蘭 伽毗 伽私 伽尸 伽耶 伽一
伽古羅 伽藍洲 伽里那 伽力吉 伽沒路 伽龍睒 伽羅舍 伽南皃
伽(亻)南貌 伽毗黎 伽毗耶 伽赦國 伽闍那 伽失畢 伽耶城 伽耶山
伽藍貌山 伽羅婆提 伽摩縷波 伽喃模嶼 伽(亻)南貎山 伽(亻)南(亻)貎山
伽毗黎河 伽奢布羅 伽維羅越 伽里塔馬山
迦奢 迦施 迦尸 迦衛 迦邪 迦耶 迦夷 迦乍
迦拘勒 迦梨迦 迦羅舍 迦羅越 迦沒路 迦摩波 迦毗河 迦毗羅
迦毗葉 迦舎羅 迦夷衛 迦維衛 迦維越
迦羅都河 迦羅婆提 迦羅舍佛 迦邏舍佛 迦摩浪迦 迦摩縷波
迦摩縷多 迦摩維多 迦毗梨河 迦毗羅衛 迦毘耶羅 迦毗羅逝
迦舎羅越 迦奢布羅 迦溼彌羅 迦維羅衛 迦維羅越
迦羅臂拏迦邑 迦毗羅伐窣堵
佳逸 家加溜 嘉定 嘉林 嘉寧 嘉維 嘉興 嘉令麻辣
夾門山 戛撒 甲洞 甲峒 甲板嶼 甲版嶼
假港 假任 假薯 假嶼 假(木)茲
假覆鼎 假里馬 假任山 假王嶼 假五嶼 假嶼山 假糍山
假里馬達 假里馬答 假里馬打 假里馬丁 假真糍山
假忽魯謨斯 假里馬打山
Jian
尖山 尖筆闌 尖筆羅 尖筆闌山 尖碧蘿山
監毗 監篦 柬埔 柬埔寨 柬浦寨 柬庯寨
蠒城 澗 澗內 澗仔低 澗仔礁 箭嶼
建昌 建達 建平 建志城 建末達山 建那補羅 建志補羅
健達 健他羅 健陀羅 健陀邏 健馱邏 揵陀羅 揵陀囉 揵馱羅
犍陀衛 犍陀越 犍越摩 鞬拏究撥闍
Jiang
江洪 江口 江平 江下 江頭城 將軍帽 蔣哩悶 (火)夅墩
……………………………………………………………………………………………….
機易山
《名山藏‧王享記》卷三25下
《東西洋考》卷五‧呂宋︰“……其後又有機易山之事,……妄一男子張嶷更為新奇其說,上疏曰︰呂宋有機易山,其上金豆自生……”;卷十一‧藝文考︰“《折呂宋採金議》︰……什家而七問機易山……” 。*中大︰指馬尼拉附近的甲米地(Cavite)地區(省)。*書局︰又名加溢。
《閩書》卷三九
《皇明象胥錄》卷五‧呂宋︰“……妄一男子張嶷且詭稱呂宋機易山多生金豆也……” 。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1下、33下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九三29下,九五9下
《讀史方輿紀要》卷九九56上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五‧呂宋部匯考(引《明外史‧呂宋傳》)
《明史》卷二二O‧溫純︰“……或又言海外呂宋國有機易山,素產金銀,歲可得金十萬、銀三十萬”;卷二三六‧湯洮京︰“有謂開海外機易山,歲可獲金四十萬者”;卷三二三‧外國四‧呂宋︰“有閻應龍、張嶷者,言呂宋機易山素產金銀……” 。
《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八‧四裔二‧呂宋(4741上)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二九七‧四裔五‧呂宋(4764下)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五‧呂宋(1下)
《粵海關志》卷廿四2下

磯頭(海)
《清史稿》卷七一‧地理十八︰“台灣……南界磯頭海” 。

稽哖
《海島逸志》卷三:稽哖。(*或指今印度尼西亞的卡伊(Kai)島。)

鷄島
《坤輿全圖》︰鷄島(在蘇拉威西島東南)

鷄嶼 鷄嶼山 鷄嶼口
《順風相送》‧太武往呂宋、回針︰“巳丙五更取頭巾礁,單矢五更取呂宋港口,鷄嶼內外俱可過船” ,“鷄嶼出洋,……取麻里荖”;‧呂宋往文萊;‧文菜回呂宋;‧松浦往呂宋;‧呂宋回松浦;‧浯嶼往麻里呂。
《指南正法》‧東洋山形水勢︰“正覆鼎巡山使入去是雙口,與假覆鼎相連。對雙口鷄嶼在門中” ;鷄嶼口︰雙口針路,‧雙口往惡黨,‧三岳貌山,‧雙口至宿霧山形水勢。*向達注︰呂宋港口有二小島南北對峙,舊稱為雙口。其北面一島,西名Corregidor,華僑就稱之為鷄嶼。*中大︰即圭嶼,指哥黎希律(Corregidor)島,在呂宋馬尼拉灣灣口北面。
《(葉羌鏞)呂宋紀略》︰“……至鷄嶼口(鷄嶼山在呂宋海口,平夷綿亘約十餘里,東西有兩覆鼎山,高出雲表,林木四季青蔥可愛,有東西兩口……。)” 。

鷄唱門 鷄叫門
《安南圖志》福建往安南國針路(30下)︰鷄唱門(另見唱鷄門)
《四夷廣記》福建往占城針位等(100冊)︰鷄唱門(另見唱鷄門)
《順風相送》‧福建往交阯針路、回針︰“海寶山,……取鷄唱門,即是安南國雲屯海門也” 。
《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海寶山︰用單亥針及乾亥,由塗山海口,五更取鷄唱門,即安南雲屯海門也” 。
《指南正法》‧大担往交趾︰“海寶山,……取鷄唱門,即安南國港口也”;‧寧波往東京針路︰“用庚酉十五更取海寶。用單亥及乾亥五更取鷄唱門入港” 。*向達注︰鷄唱門,一作鷄叫門,即安南雲屯州海門,即今越南海防。*書局︰鷄唱門即安南雲屯州海門,在今越南海防附近。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八47下︰鷄唱門(另見唱鷄門)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O四49上︰鷄唱門(另見唱鷄門)

鷄骨嶼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據圖,鷄骨嶼在雙嶼(The Brothers)北,今地無考。
《西洋朝貢典錄》卷中‧蘇門答剌國第十二︰“由滿剌加而往……至假王之嶼……過吉貝之嶼之港,又四更平鷄骨之嶼,又八更至雙嶼。”
《順風相送》‧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深淺泥沙地礁石之圖︰“綿花嶼……鷄骨嶼……雙嶼。”‧磨六甲往阿齊、回針。*向注︰據《鄭和航海圖》,鷄骨嶼在滿剌加港北,吉令港南,靠近蘇門答臘島方面,今地無考。
《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緜花嶼︰……辛戌四更取鷄骨嶼。” “鷄骨嶼︰……用乾戌針十更取雙嶼。” *書局︰在今馬來西亞馬六甲西北沿岸,今地無考。

鷄里蠻
《順風相送》‧加里仔蠻回萬丹︰“息里巫洋……鷄里蠻……浮呂勿系” 。*向注︰今地無考。

鷄籠島
《隋書》卷八十二‧南蠻‧赤土︰鷄籠島
《北史》卷九十五‧赤土︰鷄籠島
《通典》卷一百八十八‧邊防四‧赤土︰鷄籠島
《舊唐書》卷四十一‧地理四(參見赤土條)︰鷄籠島
《太平御覽》卷七八七‧赤土國(引《隋書》)︰鷄籠島
《太平寰宇記》卷一六九‧萬安州︰“赤土國在州南,渡海便風十四日經(雞)籠島即至其國”;一七七‧赤土國︰“直崖州之南渡海,水行百餘日,便風十餘日經鷄籠島至其國”。
《冊府元龜》卷六六二(P.7926下)︰鷄籠島
《通志》卷一百九十八‧四夷五‧赤土︰鷄籠島
《輿地紀勝》卷一二六‧廣南西路‧萬安州︰鷄籠島(3下,參見赤土條)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一‧四裔八‧赤土國︰鷄籠島
《殊域周咨錄》卷八‧暹羅︰鷄籠島(引文同《北史》、《隋書》等)
《四夷廣記》暹羅(101冊)︰鷄籠島
《皇明象胥錄》卷四‧暹羅︰“常駿等使赤土,自南海郡舟行二旬達鷄籠島,至其界。”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11下︰鷄籠島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九‧暹羅(44下)︰鷄籠島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32上︰鷄籠島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一‧暹羅部匯考︰“按《廣東通志》︰隋時常駿自南海郡水行晝夜二旬……於是南達鷄籠島,至於赤土之界。” (另引《隋書‧赤土傳》)

鷄籠山
《鄭和航海圖》鷄籠山*向達注︰據圖,鷄籠山在靈山(Cape Varella)北,今地無考。

鷄籠嶼
《西洋朝貢典錄》卷上‧爪哇國第三︰“由占城而往……取竹嶼,又四更取鷄籠之嶼,又十更至勾攔之山。”
《四夷廣記》廣州往爪哇針位(101冊)︰鷄籠嶼
《順風相送》‧靈山往爪蛙山形水勢法圖( P.42)“東蜈蜞山……殺蛇龍……銅鼓山……鷄籠嶼……交蘭嶼山。” ‧福建往爪蛙針路、回針( P.58);‧浯嶼往杜蠻饒潼( P.71);‧泉州往彭家施闌( P.94)*向達注︰此是從靈山至爪哇途中之鷄籠嶼,在交蘭山( Gelam)附近,今地無考。

鷄足山
《法顯傳考證》P.232-234︰“……從此南三由延行,到一山,名鷄足。大迦葉今在此山中” 。 *足立喜六︰“鷄足山( Kukkutapada)又名尊足山(Gurupada)、鷄嶺、尊嶺或稱狼跡山。關於鷄足山的位置,猶無定論。Mr.R.D.Banerjee(1906)以位佛陀伽耶東南東二十哩之Grupa Hill(Gurupada)當鷄足山(參見Cunningham’s Ancient Geography of India, Notes)。若與法顯、玄奘及義淨之紀錄對照,似最適合、……” 。
《大唐西域記》卷九︰“屈屈吒播陀山(唐言鷄足山)” 。
《續高僧傳》卷四‧釋玄奘傳︰“屈屈吒播陀山,即經所謂鷄足山也,直上三峰狀如鷄足,因取號焉” 。
《釋迦方志》卷下︰“屈屈吒播陀山(言鷄足也)” 。
《法苑珠林》卷廿九28上、卅三16下
《一切經音義》卷卅二523中
《宋高僧傳》卷一‧義浄傳︰“鷲峰、鷄足,咸遂周遊”;卷二‧善無畏傳︰“又入鷄足山為迦葉剃頭……” 。
《吳船錄》卷上13
《翻釋名義集》卷七18上
《文獻通考》卷三三八‧四裔十五‧天竺︰“……至摩竭提國,……西南百里孤山名鷄足三峰,……” 。
《古今圖書集成》邊六五‧摩竭提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四之六‧榜葛剌(1下)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八‧榜葛剌(2下)

吉柴
《(大德)南海志》卷七︰“交趾國管︰……吉柴”。

吉達(港) 吉德
《島夷志略‧蘇洛鬲》*藤注︰“案吉達Kedah紀錄Marong Mahavamsa ( Law氏英譯),此國舊名Srokam,蘇洛鬲乃Srokam之對音,而所謂洛山殆指Gunong Geriang,溪乃今吉達川也”。(另參見吉陀、蘇洛鬲條注文)
《鄭和航海圖》‧吉達港︰*向達注︰即馬來半島西部之Kedah河口,今稱吉礁。
《海錄》卷上︰“吉德國在新埠西北,又名計噠,由新埠順東南風日餘可到,後山與宋卡相連”。(P.18)*馮注︰“吉達,Kedah之對音,昔與宋卡(Songkla)、太呢(Patani)疑均為狼牙修(Lengkasuka)國地,……。歷屬三佛齊、滿者伯夷、暹羅諸國,今大部屬英國。《武備志‧航海圖》作吉達,其舊城Old Kedah疑為義淨之羯荼,大食人之Kalah,《諸蕃志》、《島夷志略》皆有吉陀,亦其地之同名異譯。”(P.19);卷中P.39馮注︰“閩人居吉德者,常偕吉德土番到此(呢咕吧拉—-翠藍嶼—-裸人國),足以證明本書之吉德得為義淨之羯荼。”

(斯)吉丹
《島夷志略‧爪哇》︰“次曰巫崙,曰希苓,曰三打板,曰吉丹(知服齋本,丹作舟,今依丁本改,又打上衍三,吉上奪斯,此書蘇門傍條有斯吉丹,乃《諸蕃志》之蘇吉丹也)”。

吉礁 吉醮
《海島逸志》卷首地圖︰吉醮;卷三2下‧紅毛︰“有新墾之地,在麻六甲之西、吉礁之南,與大哖相鄰,地名檳榔嶼” 、4下(見無來由條);卷六4下︰吉礁。

吉囉
《諸蕃志》卷上南毗國,“本國運至吉囉、達弄、三佛齊,……商人就博易焉”。或謂指今馬來西亞的吉打(Kedah)州一帶,為該地阿拉伯文名Kilah的譯音。另一說認為吉囉達弄為一地,係Kuala Teron譯音,在霹靂州沿岸。

吉蔑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七‧南蠻西南蠻‧真臘︰“南方人謂真臘國為吉蔑國”。
《唐會要》卷九八‧真臘國︰吉蔑
《太平御覽》卷七八六‧真臘(引《唐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七‧真臘國
《冊府元龜》卷九五七( P.11259上)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蠻下‧真臘︰“真臘,一曰吉蔑”。
《玉海》卷一五三15上
《島夷志略》*藤注︰“吉蔑、閣蔑、繼沒並Khmer 若Komer之對音,即謂真臘人”。
《四夷廣記》真臘( 102冊)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九33上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32上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一‧真臘部匯考一(引《唐書‧真臘傳》)

吉寧
《海島逸志》卷首(地圖);卷三7上‧吉寧︰“與西蘭相鄰,狀漆黑短小,髮不拳而微……。”(《東南海島圖經》卷六云,即指蓋羣島,即今卡伊Kai Is.)

吉陀 吉佗
《諸蕃志》卷上‧故臨國︰“故臨國……每歲自三佛齊、監篦、吉陀等國發船,博易用貨亦與南毗同”。*馮承鈞注︰“凌牙斯加……據伯希和說,此國都城在馬來半島西岸之Kedah,本書南毗條譯名作吉陀,或亦為《西域求法高僧傳》之羯荼,《大食人行記》之Kalah” (凌牙斯加條注三)。
《島夷志略》‧嘯噴︰“繇監毗、吉陀以,其山陂延袤數千里……”。(參見蘇洛隔條注文)*藤田豐八案︰《諸蕃志》故臨條云,每歲自三佛齊、監篦,吉陀等發船博易,此書云繇監毗、吉陀以東云云,重迦羅條又以吉陀與亞崎連稱,而亞崎為Achin,則吉陀殆在監篦、亞崎之傍。又義淨《求法高僧傳》有羯荼國,略云自室利佛逝國經十五日達末羅瑜洲,又十五日到羯荼,則自末羅瑜至羯荼日程略與《諸蕃志》自三佛齊至監篦同,唐時之羯荼殆即宋、元之吉陀,乃同音而異譯。或以羯荼、吉陀為馬來西岸之吉達Kedah,然明以前未有此國也(Gerini. G. R. A. S. 1905, 495-6)。監毗、吉陀已在今Langsar及其傍近……;‧重迦羅︰“次曰諸蕃……,曰……,不事耕種,專尚寇掠,與吉陀、亞崎諸國相通交易,舶人所不及也”。
《星槎勝覽》‧後集‧重迦羅︰“其處山約去數日水程,曰孫陀羅……,不事耕種,專尚寇掠,與吉陀、亞崎(*馮注︰上四字,三本皆作吉陀峙,今從《島夷志略》改,吉陀乃Kedah之對音,亞崎乃Achin之古譯,《明史》作啞齊者是也)諸國相通,商舶少能至也”。
《西洋朝貢典錄》卷上‧爪哇國第三︰“其與爪哇相接者曰重迦羅……,其山下水程有五,一曰孫陀羅……,五曰彭里(其人以寇鈔為業,與吉陀、(亞)崎諸國相通,商舶少能至也)”。
《圖書編》卷六十:吉佗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六‧重迦羅(7上)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吉陀
《四夷廣記》‧重迦羅(101冊)
《裔乘》卷二‧重迦羅(55上)
《八紘譯史》卷三‧重迦羅(62)
《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八‧四裔二‧爪哇︰“與吉陀、(亞)崎諸國相通”。(4742中)
《海錄》卷上P.8 *馮注︰“波斯大食人泊舟地名Kalah得為此Kadah﹝引者注︰伯希和以馬來半島西岸之古Kedah城當狼牙修﹞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之羯荼,疑指此港,《諸蕃志》南毗條與《島夷志略》重迦羅條之吉陀,《武備志‧航海圖》之吉達,本書之吉德,則確指此Kedah也”。

吉貝嶼
《鄭和航海圖》:士員嶼(*在馬來半島東岸外,應為「吉貝」嶼,直排版面誤為「士員」嶼)
《西洋朝貢典錄》卷中‧蘇門答剌國第十二︰“由滿剌加而往……至假王之嶼……又九更過吉貝之嶼之港,又四更平鷄骨之嶼……雙嶼……單嶼”。
《四夷廣記》崑崙往暹羅、滿剌加針路等,吉具嶼(101冊)
[按:《太平御覽》卷八二O載︰“《南州異物志》曰︰五色斑布以絲布古貝木所作,此木熟時狀如鵝毛……”。]
[木綿︰梵語Karpasa,巴利語Kappasa,占語Kapah,柬語Karpasa,馬來語Kapas ,波斯語Panpa(《齊民要術》卷十引張勃《吳錄》︰“交阯國定安縣有木綿,……”。);古貝︰《太平御覽》卷八二O引萬震《南州異物志》︰“五色斑布似絲布,古貝木所作”,《宋書》呵羅單傳︰天竺國白疊古貝、葉波國古貝,《梁書》丹丹、干陀利、狼牙脩、婆利、中天竺、渴盤陁傳,《南齊書》扶南傳,《南史》林邑傳、呵羅單國傳、婆利國,《舊唐書》林邑傳︰“夫人服朝霞古貝以為短裙”、墮婆登、婆利傳,《新唐書》環王傳、婆利傳;古貝︰《梁書》林邑傳,《水經傳》卷一引支僧載《外國事》( P.27上)]

吉慈尼 吉甆尼
《嶺外代答》卷三‧大食諸國︰“有吉甆尼國,皆大山,……”。
《諸蕃志》卷上‧大食國︰“吉甆尼、……,皆其屬國也”;‧吉慈尼國︰“自麻羅拔國約一百二十程可到,地近西北,……”。*馮注︰吉慈尼,本書大食條作吉甆尼,應指Ghazni城。十二世紀時有著名王朝曾定都此城而得名。最古之著錄似見《西域記》卷十二,其漕矩吒( Jaguda)條云“國大都城號鶴悉那,周三十餘里” 。《酉陽雜俎》卷十八云,“阿魏出伽闍郍國,即北天竺也”。皆為吉慈尼之同名異譯。《嶺外代答》卷三大食諸國條始作吉慈尼,蓋為本書之所本,《元史‧西北地附錄》作哥疾寧。
《(大德)南海志》卷七︰吉慈尼
《異域志》卷下‧吉慈尼國
《咸賓錄》卷三‧蘇門答剌(28下)︰吉慈尼
《裔乘》卷七‧蘇門答剌(9上)︰吉慈尼
《方輿勝略‧外夷》卷三17上︰吉慈尼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二︰吉慈尼

吉頓力
《島夷志略》‧羅斛︰“次曰︰……,曰吉頓力,地無所產用,附於此”。

吉蘭丹(古闌丹 急蘭丹) 吉連丹
《諸蕃志》卷上‧三佛齊國︰“其屬國”;‧佛囉安︰“其鄰蓬豐、登牙儂,加吉蘭丹,類此。”*馮承鈞注︰“吉蘭丹,《明史》作急蘭丹,今Kelantan地。參看《海錄注》咭囒丹條注。”
《島夷志略》‧吉蘭丹︰“地勢博大,山瘠而田少……”;,崑崙條:*沈證︰“崑崙在吉蘭丹即《厰圖》喀蘭坦北。” *藤田豐八案︰《諸蕃志》三佛齊屬國有吉蘭丹,《鄭和海圖》作古蘭丹,古殆吉之譌,即今馬來東岸之Kelantan也。《名山藏》浡泥條云其屬曰吉蘭丹,《東西洋考》大泥條云吉蘭丹,即浡泥之馬頭也,……。浡泥乃Brunei之對音,明人往往誤為Patani之對音,二書所謂浡泥亦然。
《( 大德)南海志》卷七︰吉蘭丹
《鄭和航海圖》‧古蘭丹︰ *向達注︰吉蘭丹港,即馬來半島東岸之Kelantan。
《名山藏‧王享記》卷三13上︰吉蘭丹
《四夷廣記》崑崙往暹羅、滿剌加針路(101冊)︰吉蘭丹
《順風相送》‧浯嶼往大泥吉蘭丹;‧暹羅往大泥彭亨磨六甲,‧磨六甲回暹羅。
《東西洋考》卷三‧大泥︰“吉蘭丹,即渤泥之馬頭也……(或謂吉蘭丹即小葛蘭國。按小葛蘭與柯枝接境,而吉蘭丹在大泥相連,去彼遠甚。但大泥、吉蘭丹俱鑄金為錢,而柯枝與小吉蘭亦俱用金錢,以此相同,影響之所自起也。姑載之以破疑)” 。 *書局︰今馬來西亞馬來半島北部吉蘭丹河下游港口;卷九‧西洋針路:“又從崑崙山︰用坤申及庚酉針,三十更取吉蘭丹。吉蘭丹︰即大泥港口,用坤申七更,八(入)港,是大泥國。”
《閩書》卷三九、一四六︰吉蘭丹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九三25下︰吉連單
《讀史方輿紀要》卷九九56上︰吉連單
《明史》卷三百二十六‧外國七‧急蘭丹︰“急蘭丹,永樂九年……遣使朝貢。”
《指南正法》‧咬(口)留吧往暹羅針;‧太武往大泥針路。*向注︰吉蘭丹 (《諸蕃志》、《志略》)又作急蘭亦(角)得,急蘭亦帶(《元史》)、急蘭丹(《明史》)、吉連丹(《聞見錄》)、吉囒丹(《海見錄》),即Kelantan,在馬來半島東岸,丁機宜之北,大泥之南。
《海國聞見錄》南洋記︰“大哖、吉連丹、丁噶呶、彭亨諸國沿山相續,俱由小真嶼向西分往。”
《西南洋各番針路方向圖》︰吉蘭丹
《東南洋海道圖》︰吉蘭丹
《粵海關志》卷三十26上︰吉連丹(引《海國聞見錄》)

吉泿洲
《輿地紀勝》卷一二七‧廣南西路‧吉陽軍︰“其外則烏里、蘇密、吉浪之洲,而與占城相對,西則真臘、交趾,東則千里長沙、萬里石塘,上下渺茫,千里一色,舟船往來,飛鳥附其顛頸而不驚(《琼管志》)”。(3下。參見蘇吉浪條)
《方輿勝覽》卷四三‧吉泿洲(見蘇密洲條)

(甲)吉利門 吉里門 吉利悶 吉里悶 吉里問 吉里文
《元史》卷二百一十‧外夷三‧爪哇︰吉利門( 參見構欄山條)
《島夷志略‧遐來物》藤注︰*“《元史》……自搆欄進於吉利門,《鄭和海圖》有吉里門,《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作吉里問大山,即今Karimun-Java,此所謂遐來物仍吉利門、吉里問之異譯,謂Karimun-Java也,此書龍牙門條有吉利門,是新嘉埠海峽之Karimun島,名與此同,而地則異矣”
《鄭和航海圖》吉里悶︰*向達注︰即爪哇三寶壠(Samarang)海上之Karimon Djava。
《西洋朝貢典錄》卷上‧爪哇國第三︰“由占城而往、……至勾欄之山……又三十更平吉里門之山,又五更平胡椒之山,又三更平那參之山,由是而至杜板”;‧三佛齊國第四︰“由爪哇新村而往……平那參之山……平胡椒之山,又四更至吉里門之山,由三十五更至三麥之嶼”。
《廣輿圖》卷二︰東南海夷圖︰吉里門
《皇輿考》卷十二︰吉里門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吉里門
《圖書編》卷五九︰吉里門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二︰吉里門
《四夷廣記》‧爪哇(101冊)︰吉里門;101冊︰廣州至爪哇針位等︰吉里悶山;滿剌加回福建五虎門針路︰吉里問山
《順風相送》‧靈山往爪哇山形勢法圖︰( P.41)“交蘭嶼山……吉里悶山……杜板山( 向注︰此處之吉里悶山當指Karimon Djava)”;‧爪哇回靈山來路︰( P.43)“交蘭山……吉里悶(* 向注︰原本悶作問,據上文改)……蘇魯馬”;‧新村爪哇至瞞喇咖山形水勢之圖︰( P.45)“胡椒山……吉里悶……半洋嶼”;‧福建往爪蛙針路、回針︰( P.57-58)“交蘭山……吉里悶……胡椒山……杜板山”;‧萬丹往池汶精妙針路︰( P.66)“沿……、吧哪大山及胡椒山,對開是吉里問山,西邊有嶼四五下”;‧萬丹往馬神、回針︰吉里問(山)( P.68);‧舊港往杜蠻、回針( P.69),‧大泥往池汶針路( P.70)︰吉里問山;‧浯嶼往杜蠻饒潼、回針︰吉里問山。*向達注︰吉里問山,在中爪哇三寶壠(Samarang)北面海上,即Karimon Djava島。
《東西洋考》卷三‧下港︰“吉里門︰《元史》曰,大軍繼進吉利門”;卷四‧思吉港︰“吉里問山︰與保老岸山相對,西面拖尾甚長”;卷九‧西洋針路︰“勿里洞山︰丙午十五更取吉里問大山。吉里問大山︰……用辰巽四更取保老岸山。保老岸山︰山與吉里問相對”。*書局︰吉利門,吉利問山,即三寶隴北面海外卡里摩爪哇羣島。
《武備志》卷二二三︰吉里門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吉里門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七‧爪哇部匯考一(引《元史‧爪哇傳》)︰吉利門
《西南洋各番針路方向圖》︰吉里文
《東南洋海道圖》︰吉里文
《海國聞見錄》東南洋記︰“蘇祿……西鄰吉里問,……。蘇祿、吉里問、文萊三國皆從呂宋之南分籌……” ,“呂宋至吉里問三十九更”。
《南洋事直論》P.502︰吉里問(見馬承條)
《海島逸志》卷首地圖︰吉里門;卷三4下︰吉裏門(見無來由條);卷四1下︰吉裡門、吉理門
《清朝通典》卷九八‧邊防二‧蘇祿︰“蘇祿之西為吉里問,又西過文萊,……” (2740下)。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五‧蘇祿︰“西為吉里問” (2下)。
《粵海關志》卷三十18上︰吉里問(引《海國聞見錄》)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三三‧四裔三‧呂宋︰“臣謹按,南洋各島,東則呂宋,環息利大山而居者古婆羅國,今為蘇祿、文萊、馬神、吉里門,……” (10736下)。

(乙)吉利門 吉里門 吉里汶 吉里悶 吉里問
《島夷志略》‧龍牙門︰“……至吉利門,舶人須駕箭棚、張布幕、利器械以防之”。*藤案︰《鄭和海圖》以龍牙門為島名又為硤名,……云滿剌加開船,……用辰巽針三更船平毘宋嶼Pulopisang,用單巽針取吉利門Krimon……;‧遐來物:*藤注︰ “《元史》……自搆欄進於吉利門,《鄭和海圖》有吉里門,《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作吉里問大山,即今Karimun-Java,此所謂遐來物仍吉利門、吉里問之異譯,謂Karimun-Java也,此書龍牙門條有吉利門,是新嘉埠海峽之Karimun島,名與此同,而地則異矣”
《鄭和航海圖》‧吉利門︰*向達注︰在滿剌加港南,即Kerimun Islands。
《順風相送》‧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深淺泥沙地礁石之圖︰( P.31)“涼傘嶼……吉里門……(*向注︰吉里門,據《島夷志略》龍牙門條,《星槎勝覽》前集龍牙門條,以及《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龍牙門條,地在龍牙門之西)……崑宋嶼”。*向注︰吉里門(悶),即吉利門,參見吉里汶條;‧廣東往磨六甲針、回針( P.55)“涼傘嶼……吉里悶山……崑宋嶼”;‧暹羅往大泥彭亨磨六甲、回針( P.61)“龍牙門……淡馬錫門……吉里悶山……崑宋嶼”;‧瞞喇咖往舊港、回針︰吉里問山( P.85)。
《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龍牙門︰……又過淡馬錫門,用庚酉及辛戌針,三更取吉里問山。吉里問山︰……用乾亥針三更取崑宋嶼”。
《指南正法》‧浯嶼往麻六甲針路︰( P.192)“涼傘嶼……吉里汶……崑宋嶼”。*向達注︰吉里汶即《鄭和航海圖》之吉利門,在滿剌加港南,即今Kerimum。

吉力石
《島夷志略‧爪哇》*藤注︰“《名山藏》云,主蘇吉丹國者,曰吉力石Gressie(Garsik),……《東西洋考》云,……然則蘇吉丹似在今Gressie地方,與《諸蕃志》不合,未知孰是”。
《名山藏‧王享記》卷三8上
《順風相送》‧萬丹往池汶精妙針路︰“雙印嶼……勿流哪山,山頭內是饒潼、吉力石( *向達注︰吉力石即革兒昔即Grisse。即新村、錦石)暨雙銀塔門在内,亦可達”;‧大泥往池汶針路︰*向注︰吉力石在東爪哇,舊又稱為新村、廝村,今稱錦石,即Grisse,又作革兒昔( Geresik)。
《東西洋考》卷四‧思吉港:“思吉港者,蘇吉丹之訛也,為爪哇屬國。其中凡數聚落,而吉力石,其主也。吉力石,有王百餘歲” ,“吉力石,主爪哇,而臣饒洞、蘇魯瓦諸國”;卷九‧西洋針路︰ “思吉港饒洞︰即蘇吉丹國,政與爪哇王國相近,而吉力石為之主。又從保老山︰用乙辰針,五更取吉力石港。 吉力石港︰即爪哇之杜板村,史所謂通蒲奔大海者也,打水八九托,用乙辰針,一更取雙銀塔”。*書局︰即今東爪哇格雷西,又名錦石。
《皇明象胥錄》卷曰‧蘇吉丹︰“蘇吉丹今訛為思吉港,……或曰思吉港聚落頗眾,而吉力石其主也”。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17下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五‧蘇吉丹部匯考(引《明外史‧蘇吉丹傳》)
《明史》卷三百二十四‧外國五(參見蘇吉丹條)
《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八‧四裔二‧爪哇(引《明史‧蘇吉丹傳》。4742中)

吉令港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即馬來半島西岸之Klang River,亦稱吧生港(Post Swettenham)。
《海錄》卷一P.17*馮注︰“沙喇我,今Selangor地。……《武備志‧航海圖》有吉令港,即此國之Klang河”。

吉隆埠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三八‧外交二︰“至麻六甲、檳榔嶼兩處,與新加坡相連,華商居多,生意繁盛,又附屬石郎阿國之吉隆埠,卑力國之罅埠,均尚知保護華工”(10796上)。(按:姚楠先生1981年11月26日手書︰吉隆埠以考為吉隆坡較妥。)

吉寧邦
《東西洋考》卷三‧舊港︰“舊港,古三佛齊國也。……王號詹卑,故今五所部,號詹卑國,而故都為爪哇所破,更名舊港,以別於彼之新村云(俗名吉寧邦)”。*書局︰即舊港,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巨港。

吉里地問 吉里地悶 吉理地悶
《島夷志略‧古里地悶》︰“居加羅之東北( 加上殆奪重字,《星槎勝覽》吉里地悶條略襲此書,云其國在重迦羅之東)……。”。*藤注︰“案《諸蕃志》渤泥條云,其國鄰於底門,又闍婆屬國有底勿,並與地悶音相似。《名山藏》、《東西洋考》並作遲悶,云吉里地悶也,居重迦羅東。殆據《星槎勝覽》。《星槎勝覽》則襲此書也。地悶、遲悶乃Timor之對音,古里、吉里乃Gili之對音,謂島也(Gerini, Researches, P.520)。又案《通典》丹丹條云,土出金銀、白檀、蘇方木、檳榔,《諸蕃志》云檀香出闍婆之打網、底勿二國,三佛齊亦有之。南海出此香以Timor為最盛,如此書所言。此地多瘴Malaria多染疾者,亦如此書所言。底勿之為地悶無可疑矣”。
《星槎勝覽》後集‧吉(*馮︰《島夷志略》作古)里地悶(原作門,從朱本景本改,殆指Gili Timor,猶言地悶島也)︰“居重迦邏之東……”。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六‧吉里地悶(16下)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 ︰吉里地悶
《四夷廣記》‧吉里地悶(101冊)
《裔乘》卷七‧吉里地悶(64上)
《名山藏‧王享記》卷三30下︰吉里地悶
《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池悶︰即吉里地問,是諸國最遠處地”;卷四‧遲悶︰“遲悶者,吉里地悶之訛也,其國居重迦羅之東”;卷十二‧藝文考︰“人到吉里地悶,多染疾病,十死八九,…… (見《星槎勝覽》。池悶)”。*書局︰即遲悶,今小巽他群島中之帝汶島。
《皇明象胥錄》卷四‧吉里地悶︰“吉里地悶,其國在重迦羅東,與爪哇接,今訛為遲悶”。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18下 ︰吉里地悶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九45下︰吉里地悶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六‧滿剌加部匯考︰“按《廣東通志》︰……重迦羅,東有吉里地悶”。
《續文獻通考》卷二四六‧四裔十‧吉理地悶︰“地在連(重)迦羅之東……”。( 4815下)

吉囉達弄
《諸蕃志》卷上‧南毗國︰“……土產之物,本國運至吉囉達弄、三佛齊,用荷池、……為貨,商人就博易焉” 。*馮承鈞注︰“Gerini考訂為Kwala Terong ,疑在Perak沿岸”。

吉那大山
《鄭和航海圖》︰吉那大山*向達注︰據圖,吉那大山在吉令港北,今地無考。
《海錄》卷上P.17*馮注︰“《武備志‧航海圖》吉令港、吉達港之間有一港未著名稱,港北有檳榔嶼,港南有九州,港後有吉那大山。……吉那大山疑指Gunong Grah山,此為霹靂北部最高之山,對音亦較合,蓋明人譯名有時以剌作那也。”

吉哪五嶼(吉哪、五嶼?)
《順風相送》(P.38-39)︰“滿喇咖,假五嶼……文魯古……綿花嶼︰第三灣正好過,七八托水,是老古岸,山嘴吉哪五嶼,有泥淺,十八托水,外二十托水。鷄骨嶼……” 。

吉寧馬礁
《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又從吉寧馬礁︰往文郎馬神分路,用丙巳及巽巳、五更取吧哩馬閣”。*書局︰即吉寧馬哪山,今印尼勿里洞島北卡里馬塔島。
《西南洋各番針路方向圖》︰吉寧馬礁
《東南洋海道圖》︰吉寧馬礁

吉寧馬那山 吉寧馬踏
《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塔林嶼︰……用辰巽針,三十更取吉寧馬哪。吉寧馬哪山,山上有池,貯水不竭,池上石壁有古篆,用單巳針七更,單丙六更取勿里洞山。勿里洞山……吉里問大山……” 。(參見吉寧馬礁條)
《順風相送》‧大泥往池汶針路︰( P.70)“地盤山……七嶼……吉寧馬踏……吉里問山”;‧浯嶼取諸葛担籃︰( P.72)“三噠氏州……吉寧馬哪(*向注︰即假里馬打)……竹嶼”。*向注︰吉寧馬哪在印度尼西亞勿里洞島(Billiton)附近,即假里馬達之別稱。
《島夷志略‧假里馬打》*藤注︰“案《元史‧史弼傳》作假里馬答,《星槎勝覽》作假里馬丁,《東西洋考》作吉寧馬哪,又作吉寧馬礁,並Karimata之對音”。

咭呤
《東夷圖說》P.23下︰“咭呤,小國也,居海島中,不通朝貢,其人以白布纒頭……” 。
《皇明象胥錄》卷五‧咭呤︰“咭呤,小國,居海島中,白布纒首,……” 。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49上︰“咭呤,小國,居海島中” 。

咭囒丹
《海錄》卷上︰“太呢國……其山多金,山頂產金處名阿羅帥,由淡水港至此,須陸行十餘日,由咭囒丹港口入則三四日可至……”( P.7),“咭囒丹國,在太呢東南,由太呢沿海順風約日餘可到……”( P.8)。*馮注︰“咭囒丹,今Kelantan地,《諸蕃志》三佛齊條作吉蘭丹,為三佛齊屬國,《島夷志略》、《武備志航海圖》譯名同,《明史》作急蘭丹,《海國聞見錄》作吉連丹。明代隸爪哇之滿者伯夷(Majapahit)國,1780年隸暹羅,1909年移讓英國,王居之埔頭應指吉蘭丹之都會Kota Bharu,位吉蘭丹河上。”( P.12);卷中︰“噶喇叭……土番風俗與太呢、咭囒丹各國同” 。( P.46)

姞栗陀羅矩吒山
《大唐西域記》卷九︰“上茅宮域東北行十四五里至姞栗陀羅矩吒山(唐言鷲峰,亦謂鷲台。舊曰耆闍崛山,譌也)” 。
《釋迦方志》卷下︰“……至矩奢揭羅補羅城 (此云茅城)。上茅宫城即摩竭陀之正中也,……宮城東北十五里許至姞栗陀羅炬吒山(言鷲峰,亦鷲台,古耆闍崛也)” 。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15下
《續高僧傳》卷四‧釋玄奘傳︰“姞栗陀羅矩吒山,即經所謂耆闍崛山者是也” 。
《法苑珠林》卷廿九30上
《一切經音義》卷七七809中,八三845上,九一885下。

急蘭丹
《嶺海輿圖》P.61、66
《皇輿考》卷十二‧四夷( 圖敍、地圖)
《皇明鴻猷錄》卷六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七︰急蘭丹( 25下)
《四夷廣記》第98冊
《名山藏‧王享記》三29上
《皇明象胥錄》卷五‧順哈︰“《會典》載永樂中朝貢又有︰急蘭丹國、……” 。
《明實錄》‧急蘭丹︰朝頁︰永樂九年七月乙亥(太宗一一七︰1487)
《古今圖書集成》邊八六‧急蘭丹部匯考(引《明外史‧急蘭丹傳》);邊一O五‧南巫里部匯考(引《明外史‧南巫里傳》)
《明史》卷六‧成祖二︰“( 永樂九年)急蘭丹入貢”;卷三O四‧鄭和︰“所歷……、急蘭丹、……,凡三十餘國” ;卷三二六‧外國七‧急蘭丹(參見吉蘭丹條)
《續通典》卷一四九‧邊防三‧急蘭丹( 2012上)
《粵海關志》卷四29下

急水門
《順風相送》‧萬丹往池汶精妙針路︰“嘛離大山……火山門……火山……急水門右邊是色力礁牌港……單戎武岩……”;‧大泥往池汶針路︰“高麗大山……火山門……雙排,即急水門……” 。(參見雙排、大急水條)
《順風相送》‧阿齊回萬丹( P.73-74)︰“阿齊開船港口出淺,一更到山尾名蠻突,有一小嶼出椰子,嶼上有聖人,出急水門有嶼四個在西邊,不可近,不可拋出額頭,巡山邊開勢流水急” 。(*或即急水灣,詳該條)

急水灣
《島夷志略》‧急水灣︰“灣居石綠嶼之下(*石殆巴之譌,《鄭和航海圖》作巴碌頭者殆是也)……” 。*藤案︰《鄭和海圖》云,蘇門答剌開船,用丑艮及乙辰針五更船平急水灣,巴碌頭有淺。然則急水灣與巴碌頭略在一處。此書云灣居石綠嶼之下,石殆巴字之譌,巴碌嶼即為巴碌頭,則急水灣殆在巴碌頭下,圖卻以急水灣置巴碌頭西之陸上者,誤矣。《東西洋考》針路條云,巴碌頭單亥及乾戌五更取急水灣,用辛酉針五更取啞齊Achin,殆以急水灣為金剛岬Diamond Point,誤更甚。巴綠、巴碌、巴祿並是Perlak之對音,保羅作Ferlac者是也。*沈證︰“然則急水灣當在蘇門答剌島之西北角” 。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據圖,急水灣在蘇門答臘島北部蘇門答臘與巴碌頭之間,今地無考。
《西洋朝貢典錄》卷中‧蘇門答剌國第十二︰“……至阿魯國之港……淡洋……大魚之港……、巴剌之嶼,又五更至急水之灣……又五更至國” 。
《順風相送》‧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深淺泥沙地礁石之圖( P.39)“巴祿頭︰……急水灣所……蘇文噠喇”;‧磨六甲往阿齊、回針︰( P.75、76)“巴鹿頭……急水灣頭……蘇門噠喇” 。*向注︰在蘇門答臘南,今地無考。
《東西洋考》卷四‧啞齊︰“形勝名蹟︰……急水灣” ;卷九‧西洋針路︰“巴祿頭︰其旁為九州山,……單亥及乾戌五更取急水灣。急水灣︰……用辛酉針五更取啞齊” 。 *書局︰在今蘇門答臘島亞齊東南部。

急蘭亦(角)得 急蘭亦帶
《元史》卷十四‧本紀十四‧世祖十一︰“(至元二十三年)九月乙丑朔,……急蘭亦帶、……十國……貢方物”;卷二百一十‧外夷三[急蘭亦(角)得,參見南無力條。本紀作急蘭亦帶]
《群書集事淵海》卷四七40上︰急蘭亦(角)得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六‧馬八兒諸國︰急蘭亦(角)得(15上)
《裔乘》卷三‧馬八兒諸國(54上)︰急蘭亦(角)得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五‧馬八兒部匯考(引《元史‧外夷三‧馬八兒傳》)
《續通典》卷一四八‧邊防二‧馬八兒諸國︰急蘭亦(角)得(2002下)

積吉
《諸蕃志》卷上‧大食國︰“……、積吉、……,皆其屬國也” 。*馮注︰“譯注︰……積吉得為Makran沿岸之Tiz,中世紀之大商港也。”

即肚 唧肚
《粵海關志》卷廿四21上︰即肚[見 (口)望(口)眉條]
《海錄》卷上︰“明呀喇︰……鴉片有二種,……出孟買及唧肚者則為白皮……” 。*馮注︰“唧肚今Kathiawar”( P.25-26);“唧肚國在淡項北,疆域稍大,由淡項水路順風約二日可到……” 。*馮注︰“唧肚國殆指Kathiawar半島。清高所至之港似非元代之須門那(Somnath),此港距Diu甚近,無需順風二日程,殆為半島西南岸之另一港” 。( P.35)

鈒馬廊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三三‧四裔三‧噶喇巴︰“《海國圖志》︰明萬曆間,荷蘭兵船避風其地,……,又開砥利文、蘇拉圭呀、鈒馬廊各埠……” 。(10737上)(參見蘇拉圭呀條)

髻嶼
《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大急水︰一名雙牌,水深流急,出門用乙辰針三更至髻嶼。髻嶼︰用乙卯十更取大雲螺、小雲螺” 。*書局︰今印尼小巽他群島中群島,今地無考。

髻仔山
《順風相送》‧萬丹往池汶精妙針路︰“單戎武岩……髻仔山……巡巴山……雲螺二大小山” 。
《指南正法》‧往網巾礁荖萬荖膏︰“網巾礁荖……小相逸……髻仔山” 。*向達注︰在印度尼西亞東爪哇萬丹至池汶(今帝汶)途中,今地無考。

激 (徼)國
《南齊書》卷五十八‧蠻 東南夷︰“有激國人……” 。
《梁書》卷五十四‧諸夷‧海南︰“扶南國……其南有徼國” 。*校勘記︰“‘徼 ’ 《南史》及《南齊書‧扶南國傳》作‘激 ’” 。
《南史》卷七十八‧夷貃上‧海南諸國︰“扶南國……其南有激國” 。
《通典》卷一百八十八‧邊防四‧扶南︰“其南有激國人……” 。
《太平御覽》卷七八六‧扶南 (引蕭子顯《齊書》)︰激國
《通志》卷一百九十八‧四夷五‧扶南︰“其南有激國人……” 。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一‧四裔八‧扶南︰“其南有激國人……” 。
《群書集事淵海》卷四七61下︰激國
《殊域周咨錄》卷八‧真臘︰“本扶南屬國,其先女子為王,號葉柳,南有激國人……” 。
《四夷廣記》真臘 (102冊)︰激國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七‧扶南部匯考 (引《南齊書》、《梁書》)

極大川
《續高僧傳》卷四‧釋玄奘傳︰
“……至極大川,即古烏仗之王都也” 。

計噠
《海錄》卷上P.18︰“吉德國在新埠西北,又名計噠” 。

記施
《諸蕃志》卷上‧大食國︰“……、記施、……,皆其屬國也” 。*馮注︰“譯注︰……記施是波斯灣中之Kish島”;‧記施國︰“記施國,在海嶼中望見大食,半日可到……” 。*馮注︰“譯注︰記施今Kish島。十二世紀中,泄剌失(Shiraz)港衰敗後,此島成為波斯灣貿易之中心。今距岸九海里。古貿易港在島北。《元史‧西北地附錄》名此島曰怯失。”;‧弼斯囉國︰“每歲,記施、甕蠻國常至其國般販” 。
《(大德)南海志》卷七︰記施

忌吉
《四夷廣記》暹羅往東邊略(101冊)︰忌吉

繼沒? (繼)沒剌予
《元史》卷十八‧志十八‧成宗一︰“(至元三十一年十一月)乙巳,遣南巫里、速木答剌,繼沒剌(矛)﹝予﹞、毯陽使者各還其國”(*校勘記︰按“繼木剌矛”無此國名。下文大德三年正月癸未條作“沒剌由”此國本書尚有“木剌由” 、 “馬來忽” 、 “麻里予兒”等異譯 。“矛”誤 ,今改。“繼”字當係衍文或“及”字之誤)。
《島夷志略》‧真臘 * 藤注︰“《元史》有真臘,有占臘,有繼沒,……,吉蔑、閣蔑、繼沒並Khmer若Komer之對音,即謂真臘人” 。

摖地港
《順風相送》‧阿齊往傍伽喇條。又作察地港。即今孟加拉國吉大港(Chittagong)

罽饒夷
《法顯傳》︰“法顯住龍精舍夏坐,坐訖,東南行七由延到罽饒夷城,城接恒水” 。*足立喜六考證︰“《大唐西域記》作羯若鞠闍國,今之Kanauj也。以花林沼池,光鮮澄鏡,故又稱拘蘇磨補羅(Kusumapura),譯曰花城。又因傳說,呼為曲女城。” “巴連弗邑……又名拘蘇摩補羅城、香花宮城、波吒釐子城及華氏城,今之Patna也(罽饒夷城亦名拘蘇摩補羅、花宮,Kusuma譯曰花,Purain為都城之義,因二處皆花林鮮澄,故以名焉。”。
《水經注》卷一︰“(《法顯傳》曰︰……恒水又東逕罽(賓)繞夷城南,南接恒水……)” 。

加陳
《太清金液神丹經》卷下︰“加陳國,在歌營西南海邊國。海水漲淺,有諸國梁人,常伺行人劫掠財物,賈人當須輩旅乃敢行”。
《洛陽伽藍記》范祥雍校注本P.238注文(參見歌營條)
《太平御覽》卷七九O‧四夷部十一‧加陳國︰“《南州異物志》曰︰加陳在歌營西南”。

加肋
《坤輿全圖》︰加肋( 今斯里蘭卡之加勒)

加里 加里那
《島夷志略》‧加將門里︰“去加里二千餘里(加里,沈本及別本作加里那)……”;加里那︰“國近具山,其地磽(石)角,田瘠穀少,王國之亞波下有石穴,深邃,存白牛種,……”。*藤案︰《保羅紀行》波斯Reobarles州(今Rudbar,環近平川)條云,獸畜亦異,其牛極大,紙白如雪,皮毛極短且軟……,與此書所言大略相似。保羅又云此平川多市邑,繞以土壁極高以防匪,其匪極多稱曰Caraonas,與加里那字音相似,但與此書云風俗淳厚則不合,殆因時而異也。*沈證︰“黃楙材《印度劄記》刊代施部孟買兵帥所轄,其首城曰高爾那,即此加里那也,云氣侯稍熱,知去赤道漸遠,非印度南境矣。刊代施,《瀛寰志略》兩圖一作根的士,一作甘勒士。《宋史‧天竺傳》鉢賴野迦國西行六十至迦羅拏俱惹國,約其地望在南西印度之間,亦即此地也。”

加羅
《島夷志略》古里地悶:“居加羅之東北。”[*在今印度尼西亞,一說為重加羅的訛略,見該條;一說指今帝汶島西面塞毛(Semao) 島上的哈拉(Hala)]

加尸
《翻梵語》卷八1035上︰“伽積國,應云加尸,亦云伽尸”。

加一 加益 加盆(?)
《元史》卷二百一十‧外夷三‧馬八兒等國:加一(參見馬八兒條)
《島夷志略‧馬八兒嶼》*藤注︰“《元史》……加一乃保羅之Cail,《鄭和海圖》之加異城,明代諸書之加異勒”。
《群書集事淵海》卷四七39下︰加一
《廣輿圖》卷二︰加益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二︰加益
《皇輿考》卷十二︰加益
《圖書編》卷六十︰加益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六‧馬八兒諸國(15上)︰加一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加盆(益)
《武備志》卷二二三︰伽藍(加益?)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加一

加營
《洛陽伽藍記》周祖謨校釋文P.173注︰加營即歌營(詳見歌營條);范祥雍校注本P.238注︰加營即歌營(詳見歌營條)
《藝文類聚》卷八十‧火部‧火︰“《玄中記》曰︰南方有炎山焉,在扶南國之東,加營國之北,諸薄國之西……”。
《通典》卷一百八十八‧邊防四‧火山︰“又有加營國北,諸薄國西,山周三百里,從四月火生,正月火滅……”。
《太平御覽》卷三五九‧羈︰“康泰《吳時外國傳》曰︰加營國王好馬,月支賈人常以舶載馬到加營國,國王悉為售之,若於路失(革)奇靽,但將頭皮示王,王亦售其半價”。
《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七‧火山國︰“又有加營國,在諸薄國西,有山周三百里……”。《通志》卷一百九十八‧四夷五‧火山︰“又有加營國,在諸薄國西,有山周三百里,從四月火生,正月火滅……”。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二‧四裔九‧火山︰“又有加營國北,諸薄國西,山周三百里……”。
《華夷花木鳥獸珍玩考》卷八40下︰加營(引《玄中記》)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一‧火山部匯考(引《通典》)

加八山
《宋史》卷四百八十九‧外國五(參見古羅條)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二‧四裔九‧注輦(參見古羅條)
《群書集事淵海》卷四七36下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二O 2上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5下
《古今圖書集成》邊八三‧注輦部匯考(引《宋史‧注輦傳》)

加得山
《坤輿全圖》︰加得山( 在印度南端)

加古羅
《太平廣記》卷四一四‧白荳蔻︰“白荳蔻,出加古羅國,呼為多骨,形如芭蕉……”(出《酉陽雜俎》)。

加會嶼
《東西洋考》卷四‧文郎馬神︰“形勝名蹟︰……加會嶼”。*書局︰今印尼加里曼丹南部。

加加溜 加溜
《鄭和航海圖》‧加加溜︰*向達注︰為溜山國(Maldive Islands)八溜之一,在南印度西南。
《瀛涯勝覽》‧溜山國︰“有八大處,溜各有其名︰……六曰加加溜”。
《西洋番國志》‧溜山國︰“有八大處,曰……,曰加加溜”。
《星槎勝覽》後集‧溜洋國︰“溜山有八,曰……,加加溜”。
《西洋朝貢典錄》卷中‧溜山國第十四︰“有溜山焉凡八,……七曰加加溜”。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六‧溜山( 21下)︰加加溜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加溜

加留(王)巴 加留跁 加喇巴 加拉巴 加拉巴海
《名山藏‧王享記》卷三8上︰加 留(王)巴
《東西洋考》卷三‧下港︰“加留(王)巴,下港屬國也,半日程可到,風土盡相類云。” [參見咖(口)留吧條]*書局︰今雅加達。
《閩書》卷三九︰“( 爪哇)今其屬國過我漳泉者曰加留跁,蓋即此夷” 。
《海外紀事》卷一3下︰“次早食已起船,竟日始抵極望之島而止,島名魯漫山,……同泊一舟差小,往趂加喇巴者,人各屏息,……” 。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三三‧四裔三‧噶喇巴︰“北望婆羅,隔加拉巴海,西北與蘇門答剌,夾森達海腰,面積……”。( 10737上);卷三三八‧外交二︰“……所歷南洋計二十餘埠,先至小呂宋,為日斯巴尼亞國屬,次新加坡,次麻六甲,次檳榔嶼,次仰江,皆英國屬;次曰裏各附埠,加留跁次加拉巴各附埠,次三寶壟,……皆荷蘭屬;……” ( 10796上)

加剌都
《(大德)南海志》卷七︰加剌都

加剌哈
《鄭和航海圖》向注︰“加剌哈,據圖,在忽魯謨斯附近即今圖卡拉特(Kalhat),馬可波羅書作哈剌國(Calatu)。” ( 參見伽力吉條)

加羅希 加囉希 加囉唏
《諸蕃志》卷上‧真臘國︰“其國南接三佛齊屬國之加羅希。”*馮承鈞注︰“加羅希即Grahi,今 Chaiya地”;‧三佛齊國︰“其屬國。”*馮注︰“加羅希, Grahi之對音,今 Chaiya地”;‧單馬令國︰( 作加囉希)。
《宋史》卷四百八十九‧外國五‧真臘︰“真臘……南抵加羅希” 。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二‧四裔九‧真臘(參見蒲甘條)︰加囉希
《群書集事淵海》卷四七72上︰ 加羅希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真臘國(12上)︰ 加囉希
《大明一統志》卷九十‧真臘國(12上)︰ 加囉希
《西洋朝貢典錄》卷上‧真臘國第二︰ (“ 按《宋史》,……南抵加羅希國……”)
《嶺海輿圖》︰ 加囉布( P.60)、加羅希( P.63)
《皇輿考》卷十二‧四夷(地圖)︰ 加囉希
《殊域周咨錄》卷八‧真臘︰ “其里至東海,西蒲甘,南加囉希,北抵占城,達於京師” 。
《圖書編》卷五︰ 加羅希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六‧真臘(6上)︰ 加囉希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 加囉希
《四夷廣記》真臘國(102冊)︰ 加囉希
《裔乘》卷二‧真臘(28上)︰ 加囉希
《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柬埔寨︰……,《一統志》曰,東際海,西接蒲甘,南連加囉唏,北抵占城” 。*書局︰在馬來半島,今地不詳。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九(35上)︰ 加囉希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32上︰ 加羅希
《四譯館考》卷一23下︰ 加囉希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一‧真臘部匯考一︰ “《明一統志》真臘國……南連加囉希” 。(另引《宋史‧真臘傳》)
《續通志》卷六三八‧四夷傳四‧真臘國︰ 加羅希 (6737中)

加麻延
《諸蕃志》卷上‧三嶼︰“三嶼乃麻逸之屬,曰加麻延、……等,……總謂之三嶼”。*馮承鈞注︰“譯注,加麻延疑是Calamianes” 。*中大︰指卡拉綿島。
《島夷志略‧三島》*藤注︰“希氏以加麻延……為今斐里賓列島西南邊之Calamian……。呂宋本嶼西南角Sierra de Mariveles舊名 Camaya,殆是加麻延。” (詳見巴姥、巴吉弄等條注文)

加馬利
《坤輿全圖》︰加馬利( 在呂宋島南部)

加馬兩
《坤輿全圖》︰加馬兩( 在棉蘭荖島南端)

加南貌
《東南洋圖》。即伽(亻)南貌山,見該條。

加溢城
《東西洋考》卷五‧呂宋︰“形勝名蹟……加溢城,初只一山,夷人以其要害地也,慮紅毛出沒,始築城伏銃其內,賊至,以銃擊之,敵不敢窺。張嶷所稱機易山,想即加溢之譌偽”。*中大︰指甲米地(Cavite)城。*書局︰即交逸,馬尼拉附近的甲米地。

加異勒 加異城 加異剌
《島夷志略》馬八兒嶼條:*藤田豐八案︰加一,乃保羅之Cail,《鄭和海圖》之加異城,明代諸書之加異勒。
《鄭和航海圖》︰加異城(*向注:以加異城為翼城)。*向注︰“據圖,翼城在印度南端科摩林角(甘巴里頭)東北,今Tinnevelly區內,即《馬可波羅行紀》與《明史》之加異勒(Cail, Kayal)。”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加異勒國(22下)
《大明一統志》卷九十‧加異勒國(24下)
《廣輿圖》卷二︰加異勒
《皇明四夷考》卷下‧加異勒︰“加異勒,西戎小種,居人不及千家。……永樂中,王者麻里奈那遣使別里呆不來貢方物,宣德間遣使朝貢” 。
《皇輿考》卷十四‧四夷(圖敍、地圖)︰加異勒
《方輿勝略‧外夷》卷五25下︰加異勒
《圖書編》卷五九、六十︰加異勒
《華夷風土記》卷四61下︰加異剌
《皇明鴻猷錄》卷六︰加異勒
《咸賓錄》卷四‧加異勒(16下)
《裔乘》卷七‧加異勒(48上)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七‧加異勒(29上)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加異勒
《名山藏‧王享記》三27下︰加異勒
《四夷廣記》98冊
《皇明象胥錄》卷七‧加異勒︰“加異勒,西戎小種,居人不及千家……” 。《皇明世法錄》卷八一43下︰加異勒
《武備志》卷二三五︰加異勒
《明實錄》加異勒:朝貢︰永樂九年七月乙亥(太宗117︰1487),十九年正月戊子(233:2255),廿一年九月戊戌(263:2403);宣德八年閏八月辛亥(宣宗105︰2341)。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加異勒
《八紘譯史》卷二‧加黑勒(33);卷三‧加異勒(51)
《古今圖書集成》邊三‧邊裔總部匯考三︰“按《明會典》︰……、加異勒國、……宣德間筵宴一次” ;邊八五‧西洋古里部匯考(引《明外史‧西洋古里傳》);邊八六‧加異勒部匯考︰“《明外史‧加異勒傳》︰……。《明一統志》︰加異勒國,前代無考,本朝永樂中……責”,‧甘巴里部匯考(引《明外史‧甘巴里傳》);邊九七‧爪哇部匯考一(引《明外史‧爪哇傳》;邊一O五‧南巫里部匯考一(引《明外史‧南巫里傳》)。
《明史》卷七‧成祖三︰“(永樂)十九年……加異勒入貢” , “(二十一年)加異勒入貢”;卷九‧宣宗︰“(宣德)八年……加異勒入貢”;卷三O四‧鄭和︰“所歷……、加異勒、……,凡三十餘國”;卷三二四‧外國五‧爪哇︰“(正統元年)閏六月遣……、加異勒、……使臣偕爪哇使臣……同往”;卷三二六‧外國七‧南巫里︰“(永樂)九年,其王遣使……與……加異勒諸國偕來”;卷三二六‧外國七‧加異勒︰“加異勒,西洋小國也。”
《續通典》卷一四九‧邊防三‧加異勒(2012上)
《粵海關志》卷四29下︰加異勒

加半年溜 加平年溜 加憑年流
《鄭和航海圖》加平年溜︰*向達注︰為溜山國八溜之一。
《瀛涯勝覽》‧溜山國︰“有八大處,溜各有其名……,五曰加半年溜(*馮注︰黃錄同,《星槎勝覽》作加平年溜)。”
《西洋番國志》‧溜山國︰ “有八大處,曰……,曰加半年溜” 。
《星槎勝覽》後集‧溜洋國︰“溜山有八,曰……,加平年溜” 。
《西洋朝貢典錄》卷中‧溜山國第十四︰“有溜山焉凡八,……六曰加半年溜” 。
《圖書編》卷六十︰ 加憑年流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七‧牒幹(28下)︰ 加平年溜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 加平年溜
《裔乘》卷七‧牒幹(55上)︰ 加平年溜

加爾旦旦 加爾各達 加爾各答 加喇各達
《坤輿萬國全圖》︰加爾旦旦 (當即加爾各答︰北38度,東103度)。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三O‧輿地二十六︰“大吉嶺(南距加喇各達約一千三百里)” 。(10699下);三三三‧四裔三‧印度︰“加爾各達為首都” 。(10737上);三三四‧四裔四‧英吉利︰“索(葉)名琛去,置印度加爾各答,” 。(10747下)

加將門里 加將門
《島夷志略》‧加將門里︰“去加里二千餘里(加里,沈本及別本作加里那),……” 。*藤案︰此書馬八兒嶼條云,控西北之隅,居加將門之右。馬八兒(Mabar)殆為Coromandel Coast,則所云加將門或為甘巴里Comorin(Kamuri),但名不相似,可疑也。馬八兒,此書有專條;‧馬八兒嶼︰“控西北之隅,居加將門之右,瀕山而居……” 。*沈證︰“此嶼似是今西圖開母拜灣之島,而加將門即扣齒灣也,扣齒或譯作加支,音與加將近” 。

加里古德
《坤輿全圖》︰加里古德(今印之卡利庫特)

加里仔蠻
《順風相送》‧貓律回加里仔蠻︰“浮呂武郎員……掘心蠻……加里仔蠻”;‧加里仔蠻回萬丹︰“加里仔蠻……浮呂……鷄里蠻……息里巫洋……” 。*向注︰今地無考。

加瑪納各
《坤輿全圖》︰加瑪納各(在今馬魯古一帶)

加那調洲
《水經注》卷一︰“(康泰《扶南傳》曰︰從加那調洲西南入大灣,可七八百里,乃到枝扈黎大江口……)。” “(康泰曰︰安息、月支、天竺至加那調御,皆仰此鹽。”
《北堂書鈔》卷一三八‧帆︰“七帆《吳時外國傳》云︰從加那調洲乘大舡,張七帆,時風一月餘日乃入大秦國”。
《太平御覽》卷七七一‧帆︰“《吳時外國傳》曰︰從加那調洲乘大伯舶,張七帆,時風一月餘日乃入(秦)大秦國也”。

加寧八丹
《島夷志略‧烏爹》*藤注︰加寧八丹Calingapatam。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加寧八丹當即今印度馬打拉斯邦( Madras)北端之Kalingapatam。

加喇米納島
《坤輿全圖》︰加喇米納島(今菲律賓巴拉望島以東)

加核蒙隆拍拉朋
《清史稿》卷五二八‧屬國三‧暹羅︰“法……復進據老撾之加核蒙隆拍拉朋” 。[*此段標點有誤,應為兩地︰1、加核蒙(Khammuon),即指今甘蒙省( Cammon);2、隆拍拉朋=琅勃拉邦]

伽忽
《島夷志略》‧馬八兒嶼︰“次曰……,四伽忽,皆屬其國之節制焉”。

伽蘭
《太平寰宇記》卷二百‧故事︰“勃達國……西北去伽蘭國二十日程”,“河沒國……西北至伽蘭國二十日程”。(參見歧蘭條)

伽里 伽里那
《島夷志略》‧烏爹︰“國因伽里之舊名也”。(*蘇本作加里)
《四夷廣記》︰伽里那(102冊)

伽毘 伽毘耶
《唐會要》卷一百‧雜錄︰“伽毘國獻郁金香……”。
《冊府元龜》卷九七O‧外臣部‧朝貢三︰“(貞觀二十一年)三月,帝以遠夷各貢方物,珍果咸至,其草木雜物有異於嘗者,詔皆使詳錄焉。……伽毘國獻郁金香,……”。( P.11400上)
《古今圖書集成》邊十二‧邊裔總部紀事(引《冊府元龜》)
《太平寰宇記》卷二百‧雜說並論︰“伽毘國獻郁金香……”。
《本草綱目》卷十四827上︰伽毘;卷五一1761上︰伽毘耶國

伽尸 伽私 伽赦國
《通典》卷一百九十三‧邊防九‧天竺︰“(《扶南傳》云,舍衛國隸屬天竺伽尸國,一名波羅奈國,亦名皮波羅奈斯國)”。
《法苑珠林》卷四五9下︰伽尸
《翻梵語》卷八1035上︰伽尸;卷八1035上︰“伽私國,應云加尸,亦云伽尸”;卷八1035上︰伽赦國
《通志》卷一百九十六‧四夷三‧天竺︰“(《扶南傳》云,舍衛國隸屬天竺伽尸國,一名波羅奈國,亦曰波羅奈斯國)”。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八‧四裔十五‧天竺︰“(《扶南傳》云,舍衛國隸屬天竺伽尸國,一名波羅奈國,一名皮波羅奈斯國)”。
《方輿勝略‧外夷》卷三8上︰伽尸
《咸賓錄》卷三‧天竺(13上)︰伽尸
《裔乘》卷三‧天竺(32下)︰伽尸

伽耶
《法顯傳》︰“……從此西行四由延,到伽耶城”。*足立喜六︰伽耶城,在舊王舍城西南二十六哩之地,當今之Gaya。
《大唐西域記》卷八:“渡尼連禪河至有伽耶城,……城西南五六里至伽耶山”。
《釋迦方志》卷下︰“摩揭陀國……度尼連禪河有伽耶城,……城西南六里許,伽耶山也”。
《續高僧傳》卷四‧釋玄奘傳︰“摩揭陀國……度尼連禪至伽耶城,……又行六里有伽耶山”。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然恒河之內,日殺幾人,伽耶山邊,自殞非一”。
《法苑珠林》卷廿九21上︰伽耶城、伽耶山
《一切經音義》卷廿七482中︰伽耶山
《翻梵語》卷八1034中︰伽耶城;卷八1043中︰伽耶國、伽耶山
《翻譯名義集》卷二18上、七13上︰伽耶城、伽耶山
《文獻通考》卷三三八‧四裔十五‧天竺︰“……獅子國伽藍,又北五里至伽耶城,又北十里至伽耶山……”。
《古今圖書集成》邊六五‧摩竭提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參見迦邪條)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四之六(1下)‧榜葛剌︰伽耶山

伽一
《(犬德)南海志》卷七︰“伽一(南毗馬八兒國)”。(當即加一)

伽古羅
《酉陽雜俎》卷十八( 152)︰“白荳蔻出伽古羅國,呼為多骨”。
《證類本草》卷九53上下(引《酉陽雜俎》)︰伽古羅
《本草綱目》卷十四812上,816下︰“﹝(陳)藏器曰﹞肉豆蔻生胡國,胡名迦拘勒”。

伽藍洲
《殊域周咨錄》卷八‧瑣里古里;伽藍洲(*即今斯里蘭卡)
《四夷廣記》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二O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OO

伽力吉
《諸蕃志》卷上‧大食國︰“……、伽力吉、……,皆其屬國也”。*馮注︰“譯注…伽力吉是kalhat” ;卷下 ‧腽肭臍︰“出大食伽力吉國”。 (參見加剌哈條)

伽龍睒
《新唐書》卷二二二下‧列傳一四七下‧南蠻下︰“驃……凡部落二百九十八,以名見者三十二︰……,曰伽龍睒,……”。

伽羅舍
《冊府元龜》卷九七O( P.11395下)︰“(大業)四年三月,百濟、倭、赤土、伽羅舍國並遣使貢方物”。(*參迦羅舍條)

伽沒路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八‧西戎‧天竺︰“五天竺所屬之國數十,風俗物產略同。有伽沒路國,其俗開東門以向日……”。
《古今圖書集成》邊五八‧天竺總部匯考(引《唐書‧天竺傳》)

加南貌 伽藍皃 伽(亻)南貌山 伽喃模嶼
《西洋朝貢典錄》卷中‧暹羅國第十︰“由漳州而往……又過靈山、過伽喃模之嶼……又過羅灣,見赤坎之山” 。
《順風相送》‧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深淺泥沙地礁石之圖︰“釣魚台……伽(亻)南貌……羅灣頭”,‧阿齊往羅里、回針,‧ 阿齊往傍伽喇,‧阿齊往古里、 回針,*向注︰伽(亻)南貌在蘇門答臘北部阿齊至錫蘭及古里途中,今地無考; “南巫里洋……伽(亻)南貌︰坐乙卯上來,南見屏風嶼[*向注︰此處之伽(亻)南貌與上靈山崑崙山之間之伽(亻)南貌,雖名稱相同,疑非一地]。龍涎嶼……”;‧往柬埔寨針路50、回針,‧福建往暹羅針路51、回針52,‧浯嶼往大泥吉蘭丹53,‧大泥回針、‧太武往彭坊針路54、回針,‧廣東往磨六甲針55、瞞喇咖往舊港回針85 。[*案:《順風相送》P.39、76-78之伽(亻)南貌、伽(亻)南貌山(主條),又作帽山、小帽山、南帽山、那没黎山、貌山,參各該條。即蘇門北岸外的韋島(We I )]
《東西洋考》卷二‧占城︰“形勝名蹟︰……伽(亻)南貌山”;卷九‧西洋針路︰“靈山︰……用單午針二更取伽(亻)南貌。 伽(亻)南貌山︰港內有三嶼,潮漲則不見山,遠過打水十五托,用坤未針,五更由圭龍嶼取羅灣頭,即占城港口” 。
《指南正法》‧大明唐山並東西二洋山嶼水勢︰“靈山大佛︰……丙午三更取伽(亻)南(亻)貌,圭籠頭[*向注︰伽(亻)南(亻)貌,他書作伽(亻)南貌,自靈山至伽(亻)南貌,此作丙午三更,《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靈山條作單午二更取伽(亻)南貌……],對在項勢內灣是亞馬港。 釣魚台︰……伽(亻)南(亻)貌有三礁……丁未五更取羅灣頭。”‧大担往柬埔寨針路169、‧回大担針170、‧大担往暹羅針171、回唐針,‧暹羅往日本針174、暹羅往長崎日清181、咬(口)留吧回長崎日清182,太武往大泥針路190、咬(口)留巴澳回唐194。*向注︰此是至占城及柬埔寨途中之伽(亻)南(亻)貌,地在占城港外。
《四夷廣記》廣東往暹羅針路等︰伽藍皃
《西南洋各番針路方向圖》︰伽南(亻)貌
《東南洋海道圖》︰加南(亻)貌

伽毗黎( 河)
《宋會要輯稿》‧第一百九十七冊‧蕃夷四︰“天竺……都臨恒河,一名伽毗黎河”。 (八7756上下)
《文獻通考》卷三三八‧四裔十五‧天竺︰“都臨恒河,一名伽毗黎河” ,“宋文帝元嘉五年,天竺伽毗黎國王月愛遣使奉表……”。
《咸賓錄》卷三‧天竺(13上)︰伽毗黎
《裔乘》卷三‧天竺(32下)︰伽毗黎
《方輿勝略‧外夷》卷三8下
《八紘譯史》卷二‧天竺(16)︰伽毗黎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四之六‧榜葛剌(1上)︰伽毗黎國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八‧榜葛剌(1下)︰伽毗黎國

伽舍羅
《水經注》卷一︰“(……河水自葱嶺分源,東逕迦舍羅國。釋氏《西域記》曰︰有國名伽舍羅,逝此國狹小,而總萬國之要道無不由……)”。

伽闍那
《酉陽雜俎》卷十八( 151)︰“阿魏出伽闍郍國,即北天竺也”。
《太平廣記》卷四一四‧阿魏︰“阿魏,出伽闍那國,即北天竺也,伽闍那呼為形虞”。 (出《酉陽雜俎》)
《證類本草》卷九18下(引《酉陽雜俎》)
《本草綱目》卷三四1379上︰伽闍那(即北天竺也)

伽失畢
《唐會要》卷一百‧雜錄︰“伽失畢國獻泥樓鉢羅花……”。
《太平寰宇記》卷二百‧雜說并論(文同《唐會要》)
《冊府元龜》卷九七O ( P.11400上)
《古今圖書集成》邊十二‧邊裔總部紀事︰“《冊府元龜》︰……伽失畢國獻泥樓鉢羅,葉類荷葉……”。

伽羅婆提
《冊府元龜》卷九五七( P.11262)︰伽羅婆提

伽摩縷波
《釋迦方志》卷下︰“奔那伐彈那國(中印度)……又東九百餘里渡大河,至伽摩縷波國(東印度也)” 。

伽奢布羅
《法苑珠林》卷廿九13下︰伽奢布羅

伽維羅越
《水經注》卷一︰“《外國事》曰︰伽維羅越國,今無復王也,城池荒穢……”。
《藝文類聚》卷七十六‧內典上︰“支僧載外國事……曰︰伽維羅越國,今屬播黎越國,……波羅奈國在伽維羅越南” 。
《通典》卷一百九十三‧邊防九‧天竺︰“(竺法維《佛國記》云,波羅奈國在伽維羅越國南千四百八十里。)”
《太平御覽》卷七九七‧四夷部十八‧伽維羅越、拘郍舍︰“支僧載外國事曰︰伽維羅越國令今無復王也,國人亦屬播黎曰國” ,“支僧載外國事曰︰……拘郍舍在伽維羅越西,相去復三十里”。
《通志》卷一百九十六‧四夷三‧天竺︰“(竺法維《佛國記》云,波羅奈國在伽維羅越國南千四百八十里)”。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八‧四裔十五‧天竺︰“(竺法維《佛國記》云,波羅奈國在伽維羅越國南千四百八十里)”。

伽里塔馬山
《順風相送》‧古里住忽魯謨斯、回針︰“姑馬山……美之那山……取伽里塔馬山頭……迭微……” 。*向注︰在古里至忽魯謨斯(Hormuz)印度洋途中,今地無考。

迦尸 迦施 迦奢
《法顯傳》︰“法顯還向巴連弗邑,順恒水西下十由延,得一精舍,……復順恒水西行十二由延到迦尸國波羅(木)奈城”。 *足立喜六︰“ 迦尸國(Kasi)在南憍薩羅國北,當今之Benares地。 ”
《高僧傳》卷一‧法顯傳︰“……進至迦施國,國有白耳龍……“。
《水經注》卷一︰“(法顯……復順恒水西下到尸迦國波羅奈城)”。
《法苑珠林》卷廿二17下,廿七6上,四五1下,四七21上,五四3下︰迦尸;廿五24下︰迦施
《一切經音義》卷廿二444中︰迦尸;十八420中︰迦奢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一上‧西域上‧天竺︰“別國數十,置王。……、曰迦尸,或曰波羅奈,亦曰波羅那斯。”
《太平寰宇記》邊一八三‧天竺國︰迦尸(誤作迦戶)
《古今圖書集成》邊五八‧天竺部匯考(引《唐書‧天竺傳》);邊六六‧迦尸部匯考(引釋法顯《佛國記》)

迦耶 迦邪
《水經注》卷一︰“(今以法顯親宿其山﹝靈鷲山 ﹞,……又西逕迦邪城南三十里到佛苦行六年,其樹處有林……)”。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八‧榜葛剌( 3上)︰迦耶山,迦耶城。

迦衛 迦夷 迦夷衛
《水經注》卷一︰“(竺法維曰︰迦衛國,佛所生天竺國也)”。
《法苑珠林》卷十13上︰迦夷衛
《翻譯名義集》卷七9下︰迦夷

迦乍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蠻下(參見僧高條)
《冊府元龜》卷九七O( P.11398)︰“(貞觀)十二年正月,僧高、武令、迦乍、鳩密等四國遣使朝貢,並南荒之小國也,朝中國自是始通,衣服、言音與林邑同俗。”
《華夷圖》
《玉海》卷一五三15上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一‧四裔八‧婆利國(參見僧高條)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九33下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二‧僧高部匯考(引《唐書‧南蠻傳》)
《續通志》卷六三八‧四夷傳四‧真臘(6737中)

迦拘勒
《本草綱目》卷一四,“肉豆蔻生胡國,胡名迦拘勒”。(*應即伽古羅的異譯,亦為地名作藥名用,見哥谷羅條)

迦梨迦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蠻下‧驃︰“驃……屬國”。
《續通志》卷六四O‧四夷傳六‧驃( 6748中)

迦沒路
《新唐書》卷二二一上‧列傳一四六上‧西域上︰“天竺……有別城數百,皆置長。別國數十,置王。曰舍衛;曰迦沒路,開戶皆東嚮;……。……迦沒路國獻異物……”。
《宋會要輯稿》第一九七冊(7757上)︰“五天竺所屬之國數十,風俗物產略同,有迦沒路國,其俗門東門以向日”。
《玉海》卷一五四13下︰迦沒路
《文獻通考》卷三三八‧四裔十五‧天竺︰“迦沒路國獻異物,並上地圖……”。

迦羅舍佛 迦邏舍佛 迦羅舍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七‧南蠻西南蠻‧墮和羅︰“墮和羅國……北與迦羅舍佛……接”。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蠻下︰“墮和羅……北迦羅舍佛”。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二‧四裔九‧訶陵(參見墮和羅條)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二‧墮和羅部匯考 (引《唐書‧迦羅舍佛傳》)
《隋書》卷三‧帝紀三‧煬帝上︰“( 大業四年三月)壬戌,……迦羅舍國並遣使貢方物”。
《冊府元龜》卷九五七( P.11259下)︰“墮和羅國,……北與迦羅舍佛……接”。
《太平御覽》卷七八八‧墮和羅國 (引《唐書》)︰迦邏舍佛

迦摩波
《新唐書》卷四十三下‧地理七下︰“……自驃國西度黑山,至東天竺迦摩波國千六百里。”
《古今圖書集成》邊二‧邊裔總部匯考二(引《唐書‧地理志》)

迦毗黎 迦毗河 迦毗黎河
《宋書》卷九十七‧夷蠻︰“天竺迦毗黎國,元嘉五年,國王月愛遣使奉表曰︰……臣之所住,名迦毗河,東際於海,……”。
《南史》卷七十八‧夷貊上‧海南諸國︰“天竺迦毗黎國,元嘉五年,國王月愛遣使奉表……”。
《通典》卷一百九十三‧邊防九‧天竺(迦毗黎河)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一上‧西域上‧天竺︰“中天竺……都城曰荼鎛和羅城,濱迦毗黎河”。
《太平寰宇記》卷一八三‧天竺國︰迦毗黎河
《冊府元龜》卷九六八‧外臣部‧朝貢一︰( P.11380下、11381下)“文帝元嘉五年,天竺迦毘黎國王月愛遣使奉表獻……” ,“明帝泰始二年,天竺迦毘黎國遣使貢獻”;卷九七四‧外臣部‧褒異一︰( P.11440上)“宋文帝元嘉七年,天竺迦毘梨國王同(月)愛遣使來奉獻,……以其使主竺扶為建威將軍。”
《通志》卷一百九十六‧四夷三‧天竺:“宋文帝元嘉五年,有迦毗黎國王月愛遣使奉表……”,另:迦毗黎河。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八‧四裔十五‧天竺:“宋文帝元嘉五年,天竺伽毗黎國王月愛遣使奉表……”,另:迦毗黎河。
《四夷廣記》‧榜葛剌(1上)︰迦毗黎河(98冊)
《皇明象胥錄》卷七‧天竺︰“其外,復有天竺迦毗黎國”。
《皇明世法錄》卷八一36上
《讀史方輿紀要》卷六五58上︰迦毗黎
《古今圖書集成》邊五八‧天竺部匯考(引《唐書‧天竺傳》);邊六六‧迦毗黎部匯考(引《宋書‧夷蠻傳》);邊八九‧南方諸國總部匯考︰“《廣東通志‧外志》宋、齊至者,師子、迦毗黎……等蓋有十餘國。”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四之六‧榜葛剌(1上)︰迦毗黎河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八‧榜葛剌(1上)︰迦毗黎河

迦毘葉
《冊府元龜》卷九七O‧外臣部‧朝貢三︰“(貞觀)二十三年……九月,迦毘葉國遣使獻天鐵熊,其力生擒白象、獅子”。

迦舍羅 伽舍羅逝
《水經注》卷一︰“(故《涼土異物志》曰,……河水自葱嶺分源,東逕迦舍羅國。釋氏《西域記》曰,有國名伽舍羅逝,此國狹小,而總萬國之要道無不由,城南有水,東北流出羅逝西出山即葱嶺也……)”。

迦維越 迦維衛
《魏書》卷一一四‧釋老志︰“釋迦即天竺迦維衛國王之子” 。天竺其總稱,迦維別名也”。
《隋書》卷三五‧經笈四︰“佛經者,西域天竺之迦維衛國淨飯王太子釋迦牟尼所說。……” 。
《藝文類聚》卷七三‧雜器物部‧鉢︰“支僧載《外國事》曰︰摩竭提國在迦維越之南,相去四十由旬……”。
《初學記》卷二三‧佛︰“《普曜經》曰︰佛兜率天降神於西域迦維衛國淨梵王宮……” 。

迦羅都河
《新唐書》卷四十三下‧地理七下︰“自驃國西度黑山,至東天竺迦摩波國千六百里。又西北渡迦羅都河至奔那伐檀那六百里。”
《古今圖書集成》邊二‧邊裔總部匯考二(引《唐書‧地理志》)

迦羅婆提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七‧南蠻西南蠻‧驃國︰“驃國……往來通聘迦羅婆提等二十國”。
《唐會要》卷一百‧驃國︰迦羅婆提
《太平御覽》卷七八‧驃國(引《唐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七‧驃國︰迦羅婆提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蠻下‧驃︰“屬國”。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四裔七‧驃國
《圖書編》卷五︰迦羅婆提
《續通志》卷六四O‧四夷傳六‧驃(6748中)︰迦羅婆提

迦摩浪迦
《大唐西域記》卷十(參見室利差呾羅條)
《釋迦方志》卷下︰“三摩呾吒國(東印度)……,自此東北大海濱山谷中,有室利差呾羅國,次東南海隅有迦摩浪迦國,次東有墮羅鉢底國……”。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四3下︰迦摩浪迦
《古今圖書集成》邊七五‧三摩呾吒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

迦摩縷波 迦摩縷多
《大唐西域記》卷十︰“奔那伐彈那國……自此東行九百餘里,渡大河至迦摩縷波國( 東印度境)”。
《續高僧傳》卷四‧釋玄奘傳︰“……遂往東印度境迦摩縷多國( 東印度境)”。
《釋迦方志》卷上︰“有迦摩縷波國拘摩羅王……”。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四20下︰迦摩縷波
《一切經音義》卷八一835上︰迦摩縷波
《新唐書》卷二二一下‧列傳一四六下‧西域下︰“摩揭陀,又東過四種,踰大河,有迦摩縷波,皆阪險,地接西南夷,其人類蠻獠”。
《島夷志略‧無枝拔》*藤注︰“考闞麻羅華乃《西域記》之迦摩縷波Kamarupa,即今Kamrup”。
《古今圖書集成》邊七五‧迦摩縷波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另︰“《唐書‧西域傳》︰摩揭陀又東過四種踰大河有迦摩縷波,皆阪險,地接西南夷……”。

迦毘羅 迦毘羅衛 迦維羅衛 迦維羅越 迦維邏越
《法顯傳考證》︰“舍衛國……那毗伽,……從此東行減一由延,到迦維羅衛城” 。 *足立喜六︰迦維羅衛城,《西域記》卷六作劫比羅伐窣堵國,佛生處……。《慧超往五天竺國傳》作迦毗耶羅國。在舍衛城稍北。
《水經注》卷一︰“(恒水又東南逕迦維羅衛城北,故曰淨王宮也。……《外國事》曰︰迦維羅越國,今地荒穢,惟有空處……)” 。“(竺法維曰︰波羅奈國,在迦維羅衛國南二百里,中間有恒水,東南流……)” 。
《高僧傳》卷二‧佛馱跋陀羅傳︰“本姓釋氏,迦維羅衛人,甘露飯王之苗裔也” ;卷三‧曇摩密多傳︰“初蜜多之發罽賓也,有迦毗羅神王衛送,遂至龜茲”;卷三‧釋智猛傳︰“罽賓國……復西南行千三百里至迦維羅衛國” 。
《大唐西域記》卷六︰“劫比羅伐窣堵國(舊曰迦毘羅衛國,譌也。中印度境)” 。
《釋迦方志》卷上︰“……所都定所則以佛所生國迦毘羅城應是其中” 。 “劫比羅伐窣堵國(中印度,古云迦毘羅也)” 。
《續高僧傳》卷四‧釋玄奘傳︰“劫比羅伐窣堵國,即迦毗羅衛,淨飯王所治之都也”卷十‧釋慧最傳(迦維羅衛)。
《藝文類聚》卷七六‧內典上‧內典(伽維羅越,見伽維羅越條);卷九五‧獸部下‧象︰“《法顯記》曰︰迦維羅衛國,從佛生處東行五由旬,有國名藍莫……” 。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6上︰迦毘羅衛
《法苑珠林》卷八6上、九7上、六八20下︰迦維羅衛;卷四四12下︰迦維羅越;卷卅七13下,五九6上︰迦羅越;卷八27上,九2上,十22上,廿二15下,廿九15上,卅二6下,四四16下,四七5下,五一13上,五六6上,七七14上︰迦毗羅;卷十八4上,卅三16下,卅五6下,卅六11上,卅七15上,五六5上︰迦毗羅衛
《一切經音義》卷六342中︰迦比羅衛;十367上,十四388下,廿六476中︰迦毘羅衛;四四599中︰迦維羅衛;卷十四388下︰迦維衛;卷廿三453中,廿五464下,廿六475中,四四599中︰迦毘羅
《翻梵語》卷八1034中︰迦毘羅越、迦毘羅婆
《翻譯名義集》卷七8下,9下︰迦維衛;卷七9下、10下︰迦毗羅、迦毘羅衛
《太平御覽》卷七九七‧迦維羅越︰“支僧載《外國事》曰︰迦維羅越國,令今無復王也,國人亦屬播黎曰”;‧拘郍舍︰“支僧載《外國事》曰︰拘郍舍在迦維羅越西,相去復三十里” 。
《太平寰宇記》卷一八三‧天竺國︰“竺法維《佛國記》云,波羅奈國在迦維邏越國南……” 。
《西洋朝貢典錄》卷中‧錫蘭山國第十五︰“論曰︰梵書載釋迦生於迦毗羅國……” 。
《古今圖書集成》邊六四‧迦維羅衛部匯考(引釋法顯《佛國記》,見伽維羅衛條);邊七五‧室羅伐悉底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

迦毗耶羅
《慧超往五天竺國傳》︰“即此中天界內有四大塔,恒河在北岸有三大塔。……三,迦毗耶羅國,即仏本生城,……” 。(此據《燉煌遺書》本) *藤田豐八案︰佛本生城,《法顯傳》云迦維羅衛城,《西域記》六作劫比羅伐窣堵(Kapilavastu)。此傳迦毗耶羅之耶,殆因上文毗耶離而衍。……或云此城遺址在巴迭里亞(Paderia)邑西北約八英里,未詳。

迦奢布羅
《大唐西域記》卷五︰“憍賞彌國,……龍窟東北大林中,行七百餘里,渡競伽河,北至迦奢布羅城”。
《釋迦方志》卷上︰“憍賞彌國,……窟東北大林中行七百餘里,渡競伽北岸至迦奢布羅城”。

迦濕彌羅
《大唐西域記》卷三︰“烏剌尸國……從此東南登山……行千餘里至迦濕彌羅國(舊曰罽賓,訛也。北印度境)”。
《釋迦方志》卷上︰“烏剌尸國(北印度也)……屬迦濕彌羅……,又東南登山鐵橋千餘里至迦濕彌羅國(北印度也,古曰罽賓)”。

迦羅臂拏迦邑
《大唐西域記》卷九︰“頻毘娑羅王迎佛東南行二十餘里,至迦羅臂拏迦邑”。

迦毗羅伐窣堵
《悟空行記》: 迦毗羅伐窣堵。(*即劫比羅伐窣堵,見該條。)

佳逸
《順風相送》‧松浦往呂宋︰“……下是呂宋港,有鷄嶼……。南邊是佳逸(*向達注︰佳逸當即《明史》呂宋傳之機易,《東西洋考》卷五呂宋條之加溢,今之Cavite。)”。*向達注︰參看交逸泉條。

家加溜
《圖書編》卷六十︰家加溜(即加加溜)

嘉定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三三‧四裔三‧安南︰“《紀事本末》︰……同治元年,始立約講和,割南圻之嘉定、邊和、定祥畀法人”。( 10730下);卷三三五‧四裔三‧法蘭西︰嘉定( 10755下)
《清史稿》卷四一九‧劉長佑︰“清人自據嘉定以來……;卷五二七‧屬國二‧越南︰“……逃於農耐,農耐為水真臘舊都,即嘉定省,今之西貢也” ,“阮褐映之得國也,借嘉定、水隆兵力居多,乃取二省為年號,曰嘉隆” ,“法國……約割下交阯邊和、嘉定、定祥三省”。(另參見南圻條)
《越南歷代疆域》364

嘉林
《平定交南錄》︰嘉林縣
《安南棄守本未》P.26上︰嘉林縣
《安南志(原)》卷一‧總要︰嘉林江
《越嶠書》卷一7下(嘉林州、縣),二20下、六5下( 縣),九5上。
《安南圖說》疆域︰嘉林州( 16下)
《四夷廣記》安南( 99冊)︰嘉林縣、州
《武備志》卷二三八︰嘉林州
《馭交記》卷四︰嘉林縣,嘉林江;卷十一︰嘉林縣。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八6上︰嘉林州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26下︰嘉林城
《越南歷代疆域》364

嘉寧
《梁書》卷三‧本紀三‧武帝下:“(中大同元年春正月)癸丑,交州刺史楊瞟剋交趾嘉寧城”。
《陳書》卷一‧本紀一‧高祖上
《隋書》卷三一‧志二六‧地理下
《南史》卷七‧梁本紀中七
《元和郡縣志》卷三八‧嶺南道五(17上):嘉寧縣
《通典》卷一八四:“峰州〔今理嘉寧縣〕”。[*在今越南北部,轄境約當富壽、山西一帶,縣城在越池(Viet Tri)附近。]
《舊唐書》卷四一‧志二一‧地理上
《太平寰宇記》卷一七O‧峰州
《新唐書》卷四三上‧志三三上‧地理七上
《元豐九域志》卷一O‧化外州(8上)
《輿地廣記》卷三八‧廣南路化外州(2下)
《文獻通考》卷三二三‧輿地九
《安南志略》卷一
《越嶠書》卷三21下
《讀史方輿紀要》卷五、一一二。

嘉維
《梁書》卷五四‧諸夷‧海南(參見葉波條)
《南史》卷七八‧海南諸國(參見葉波條)
《冊府元龜》卷九六一
《華夷圖》
《宋會要輯槁》冊一九七;“左右嘉維、舎衛、葉波等十六大國,去天竺或二三千里,共尊奉之,以爲在天地之中。”
《通志》卷一九六‧四夷三‧天竺(參見葉波條)
《文獻通考》卷三三八‧四裔十五‧天竺(參見葉波條)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四之六‧榜葛剌(1下)。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八‧榜葛剌(5上)。

嘉興
《安南棄守本末》,“(永樂五年)六月,定交阯所隸州縣。……嘉興州領籠、蒙、四忙三縣”。[*嘉興州在越南的西北部,轄境約當山蘿(Son La)省及永富省西南部、河山平省西北部一帶。]
《交阯總志》卷一至三:嘉興州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安南(2下):嘉興州
《大明一統志》卷九0‧安南(3上):嘉興州
《越嶠書》卷一9下、六24上嘉興州:,一018下:嘉興鎮
《安南傳》卷一29、二40
《南詔野史》卷下:嘉興州
《廣輿圖》卷二
《皇輿考》卷十二‧四夷:嘉興州
《安南圖說》疆域:嘉興州
《殊域周咨錄》卷五‧安南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五‧安南:嘉興州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一:嘉興
《四夷廣記》‧安南(99冊)
《東西洋考》卷一‧交趾
《武備志》卷二二三、二三八
《馭交記》卷五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八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
《明史》卷一五四、三二一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二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三。

嘉令麻辣
《雲麓漫鈔》卷五152

夾門山
《西洋朝貢典錄》卷上‧三佛齊國第四︰“由爪哇新村而往……至吉里門之山,又三十五更至三麥之嶼,又五更至夾門大山,又五更至舊港”。(參見進峽門條)

戛撒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O八、一一二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九:“戛撒:在(孟養)司南,道出緬甸,至為險要”。[*或即今緬甸北部的傑沙(Κatha)]
《緬略》
《明史》卷四六、三一五。

甲峒 甲洞
《武經總要》卷廿一21上︰甲洞
《夢溪筆談》卷二五27、29︰甲峒
《宋史》卷十二‧本紀十二 ‧仁宗四︰“(嘉祐五年)秋七月癸巳,邕州言交阯與甲峒蠻合兵寇邊” ;卷三三四‧列傳九三 ‧蕭注︰“……甲洞申紹泰犯西平,五將被害”;卷四百八十八‧外國四‧交阯(參見諒州條)︰甲峒;卷四百九十五‧蠻夷三‧廣源州‧甲峒蠻.
《文獻通考》卷三三O‧四裔七 ‧交阯︰“其甲峒及……等蠻寇邕州……” ,“蘇茂、廣源、甲洞等處入交阯者六十二村……” 。
《越嶠書》卷四22上︰甲峒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八27上︰甲峒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一‧安南部匯考二 (引《宋史‧交阯傳》);邊九五‧安南部紀事︰“《夢溪筆談》︰( 熙寧)九年遣宣徽使郭仲通……拔廣源州,焚甲峒……” 。
《續通志》卷六四O‧四夷傳六 ‧廣源州蠻( 6751上)

甲板嶼 甲版嶼
《指南正法》‧太武往咬(口)留吧針( P.193)“長腰嶼……饅頭嶼……七嶼……琴山……三麥嶼……頭嶼。用單午並丙巳入甲板嶼收澳。”*向注︰當在西爪哇萬丹港內。
《海島逸志》卷三10上︰甲板嶼(見噶喇吧條);五5上︰“吧城海口有甲板嶼,因和蘭建造甲板船之處,故名曰甲板嶼。”
《噶喇吧紀略》︰申(甲)版嶼

假港
《東西洋考》卷五‧呂宋︰“形勝名蹟︰……假港( 即呂宋港口)”。 ( P.285)
《指南正法》‧東洋山形水勢︰“頭巾礁開洋,可過大山……。假港中門有嶼似鷄嶼……”,假覆鼎與假港相連”。*向達注︰假港,當在呂宋港口。 ( P.255-256)*中大︰在馬尼拉港內。 *書局︰呂宋港口,在今呂宋島,今地不詳。(在呂宋馬尼拉附近)

假糍山 假薯
《順風相送》‧柬埔寨往暹羅︰( P.83)“真糍山。用乾亥四更見假真糍山。用單辛戌十更取大橫。”‧回針︰“筆架山……大横……假糍……真糍”。
《指南正法》‧大明唐山並東西二洋山嶼水勢︰“真糍山 ( *向達注︰此處之真糍見即《東西洋考》及《順風相送》之真嶼山,假糍山即《順風相送》之假嶼山。《鄭和航海圖》亦作真嶼、假嶼)……假糍山……大橫山”;‧大担往暹羅針171、回唐針172;‧暹羅往日本針174。*向達注︰假糍、真糍,俱見本書,當即假嶼、真嶼。參見假嶼山條
《西南洋各番針路方向圖》︰假薯
《東南洋海道圖》︰假薯

假嶼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假嶼、真嶼在占臘港外,今地無考。
《四夷廣記》琉球國船往暹羅針路( 94冊)308;跤趾回暹羅針路等(101冊)
《順風相送》‧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深淺泥沙地礁石之圖︰“真嶼山︰……假嶼山︰……單戌針取大橫見占臘泥尾”;‧福建往暹羅針路、回針( P.51)*向注︰假嶼山,在南海中小崑崙山西微偏南八更。假嶼、真嶼今地無考。
《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真嶼︰看成三山,內過打水十四托,泥地,外過打水十八托,沙地,遠過只七八托便是假嶼,水淺不可行……”。 *書局︰在今越南南端海上之奧比島附近。

假覆鼎
《指南正法》‧東洋山形水勢︰“假港……,假覆鼎與假港相連,西南有山是呂蓬,……。正覆鼎巡山使入去是雙口,與假覆鼎相連 ”;‧三岳貌山︰“頭巾礁,假覆鼎,正覆鼎”。 *向注︰假覆鼎、正覆鼎,當俱在呂宋港口。 *中大︰在巴丹半島的巴丹山附近。

假任山
《指南正法》‧大明唐山並東西二洋山嶼水勢︰“覆鼎山︰……沿山使盡是假任大灣,內可抛舡。假任山︰近山打水四五托,其灣可抛舡,入柬埔寨港俱寄椗在此,候水漲好風(*向注︰假任山不見他書,疑即《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從交趾洋至柬埔寨條之柯任山,在柬埔寨港外也)。外任山︰……”;咬(口)留吧回長崎日清。*向達注︰當即《東西洋考》之柯任,在占城港外赤坎西偏南八更。

假王嶼
《西洋朝貢典錄》卷中‧蘇門答剌國第十二︰“由滿剌加而往,五更至假王之嶼,……又九更過吉貝之嶼之港,又四更平鷄骨之嶼,又八更至雙嶼……單嶼……”。

假五嶼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據圖,假五嶼在滿剌加北,五嶼西北二更,即今Pulau Besar。
《順風相送》‧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深淺泥沙地礁石之圖( P.38)“滿喇咖。假五嶼……(*向注︰據《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五嶼條云,此中有真五嶼、假五嶼,沿山而入為麻六甲)文魯古”;‧麻六甲往阿齊、甲回針(75-76)。*向達注︰在滿剌加港外五嶼西北五更,即今Pulo Besar。
《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五嶼……此中有真五嶼、假五嶼……”。 *書局︰即五嶼,在馬來西亞馬六甲港外。

假里馬丁 假里馬答 假里馬打 假里馬達 假里馬打山
《元史》卷一百六十二‧史弼傳(參見構欄條)︰假里馬答
《島夷志略》‧假里馬打︰“山列翠屏,闤闠臨溪……”。*藤案︰《元史‧史弼傳》作假里馬答,《星槎勝覽》作假里馬丁,《東西洋考》作吉寧馬哪,又作吉里馬礁,並Karimata之對音。《勝覽》所言略襲此書;‧勾欄山:*藤注︰“《元史》……假里馬答,此書作假里馬打。……《鄭和海圖》……假里馬達即假里馬打……Karimata”。
《鄭和航海圖》︰*向注:假里馬達即Karimata Is.,在今加里曼丹西,麻里東(Billiton)東北。
《星槎勝覽》後集‧假里馬打國(Karimata,*馮注︰三本及四卷本皆作丁,從《島夷志略》改,《元史》史弼傳作答)︰“其地與交欄山相望海洋中,山列翠屏……”。
《圖書編》卷六十︰假里馬丁
《裔乘》卷七‧假里馬丁(62下)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六‧假里馬丁(16下)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假里馬丁
《四夷廣記》102冊︰“爪哇回廣東︰,假里馬打山。(101冊)
《順風相送》‧爪蛙回靈山來路( P.43)“真里馬︰遠看帽樣。西邊有一嶼用單丙取假里馬,打水硬地。假里馬︰看有大嶼六箇……用單午針,去取交蘭山”;‧豬蠻饒潼回針再詳、浯嶼往杜蠻饒潼回針( P.71)。*向達注︰假里馬又作假里馬打(《志略》、假里馬答《元史》),即今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西勿里洞北之Karimata。
《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火山︰內是里馬山,有真里馬、假里馬,……”。*書局︰在小巽他群島,今地無考。
《八紘譯史》卷二‧假里馬丁(33)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七‧爪哇部匯考一(引《元史‧史弼傳》)
《續文獻通考》卷二四六‧四裔十‧假里馬丁︰“地與交欄山相望海洋中,……”。(4815下)

假忽魯謨斯
《鄭和航海圖》向注︰“據圖,假忽魯謨斯大約為奧曼灣內一小島,今地無考”。

尖山 尖筆闌山
《島夷志略》‧尖山︰ “自有宇宙,茲山盤據於小東洋,卓然如文筆插霄漢,雖懸隔數百里望之伊然……” 。*藤田豐八案︰《海錄》小呂宋云,小呂宋島本名蠻里剌Manila,在蘇祿Sulu,尖筆闌之北。又古達Kudat條云,古達在尖筆闌山東南海中別起一大山,迤邐東南,長數千里,十數國環據之,或謂之息力大山,此其西北一國也,由尖筆闌山東南行,順風約二三日可到。又云,尖筆闌山在地盆山Jimun東少南,南海中小島也,周圍百里,有土番數百人,亦無來由Malayu種類。尖筆闌者,華言九也,山有九峯,故土番呼為尖筆闌,由地盆山東行二日可到,山西北即千里石塘,土產檳榔、椰子、冰片。息力大山謂Janjung-Salatan南岬之義,此謂Borneo島。千里石塘此書作萬里石塘。《海錄》方位雖有支吾,然尖筆闌似謂今大Natura( Bungoran),此書尖山殆亦是也。古來渤泥以東稱曰東洋,此山與渤泥相距不遠,故曰盤據於小東洋,其最大者海上隔四十五英里尚可望見,故曰雖懸隔數百里望之伊然。又,尖筆闌乃Sembilan之對音,馬來語九也,《星槎勝覽》有九州山,原名Sembilan,在Perak西岸海上,名雖同而地則異也。
《海錄》卷中︰ “尖筆闌山,在地盆山東少南,南海中小島也,周圍百里,有番數百人,亦無來由種類,尖筆闌者,華言九也,山有九峰,故土番呼為尖筆闌,由地盆山東行約二日可到,山西北即千里石塘……” 。( P.47);“噠噠國,疑即古志所稱爪哇也,在尖筆闌山東南海中,別起一大山,……或謂之息力大山,此其西北一國也,由尖筆闌東南行,順風約二三日到”( P.48)。*馮注︰“馬來語Pulo Sembelan,此言九島。南海中島以九名者,不止一處,《星槎勝覽》有九洲山,在馬來半島之霹靂(Perak)河口,此九島之見於明人紀載者也。本條之九島,疑指Tambilan島,然此島在Natuna島之南少西,據此以考地盆山之方位,或為Anamba島而非Natuna島也”;“小呂宋,……在蘇祿尖筆闌之北”( P.59)。

尖筆羅 尖碧蘿山
《順風相送》‧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深淺泥沙地礁石之圖︰“交趾洋︰……貪更七更船有萬里石塘。 尖筆羅︰……外羅山” 。
《指南正法》‧對座圖︰“尖筆羅共硬為卯酉,並隴,有兼甲庚。……尖筆羅對東去十二三更取是硬。……滔浪共尖筆羅是乾巽對坐。尖筆羅共草嶼為乾巽對坐。……廣南淺口共尖筆羅西青嶼寅申對坐。” ‧廣東往長崎針179、‧長崎回廣南針180、‧大泥回長崎日清188︰尖筆羅。*向達注︰尖筆羅即占筆羅。
《海外紀事》卷一5上︰“揉舟者,……決向順化,乘風一息,遂入山環為尖碧蘿山云,漸而見其峰巒起伏矣”;卷二3上,四5下( 同上)
《西南洋各番針路方向圖》︰尖筆羅
《東南洋海道圖》︰尖筆羅

監篦 監毗
《嶺外代答》卷二(外國門上)‧故臨國︰“監篦國遞年販象牛,大食販馬,前來此國貨賣。”
《諸蕃志》卷上‧三佛齊國︰“ 其屬國” 。*馮承鈞注︰“監篦,蘇門答剌東岸之Kampa。”‧監篦國︰“監篦國,其國當路口,舶船多泊此,從三佛齊國風帆半月可到。舊屬三佛齊,後因爭戰,遂自立為王。……五日水路到藍無里國。”‧故臨國︰“ 每歲自三佛齊、監篦、吉陀等國發船,……” 。*馮注︰“監篦應是蘇門答剌島東岸之Kampar (Kampe),而《武備志》航海作甘杯者是也。其國既當路口,故《嶺外代答》卷二故臨(Quilon)條云‘監篦國遞年販象牛,大食販馬,前來此國貨賣’。”卷下志物‧真珠。
《島夷志略》‧嘯噴︰“繇監篦、吉陀以東……。” *藤田豐八案︰《嶺外代答》故臨條云,監篦國遞年販象……,《諸蕃志》監篦國條云,其國當路口……。希氏以Lambri國為今Kampar,非也。《鄭和海圖》占必Gambi港西有甘巴港乃是Kampar,《元史》作乾伯者是也。更西有亞路Aru,次有甘杯港,即是監篦之異譯。今Tanjang Bajau亦稱Tanjang Kampi,監篦岬之義也,其側有港,今稱Langsar,《嶺外代答》及《志》之監篦國,《海圖》之甘柸港,殆在此地,此書之監毗亦然。《爪哇史》麻喏巴歇屬國中有Kampei(Kampe),今Langsar鄰近有邑稱麻喏巴歇,殆因前屬麻喏巴歇,尚留其名也。又《諸蕃志》(?)故臨條云,每歲自三佛齊、監篦、吉陀等發船博易,此書云繇監毗、吉陀以東云云,重迦羅條又以吉陀與亞崎連稱,而亞崎為Achin,則吉陀殆在監箟、亞崎之傍。
《(大德)南海志》卷七‧監篦

柬埔寨 (甘孛智、甘破蔗) 柬埔 柬浦寨
《順風相送》‧往柬埔寨針路50,赤坎往柬埔寨針59,柬埔寨毛蟹州出淺59,柬埔寨往大泥60、回針。柬埔寨南港往筆架並彭坊西81、回針,柬埔寨往烏丁礁林82、回針,柬埔寨往暹羅、回針83,瞞喇咖往舊港回針86。
《東西洋考》卷三‧柬埔寨︰“ 柬埔寨,即古真臘國也。其國自稱甘孛智,後訛為甘破蔗。今云柬埔寨者,又甘破蔗之訛也。(《風土記》云,《西番經》名其國曰澈浦只,蓋甘孛智之近音)。先為扶南屬國,王姓剎利氏,至質斯多那,兼扶南而有之,遂雄諸夷……”;卷九‧西洋針路︰“ 鶴頂山︰……若往柬埔寨,由此分路……,柯任山……毛蟹州……。柬埔寨︰即古真臘地也。又名占臘。將至港,俱是泥地,故名占臘泥。國人自呼甘孛智,後訛為甘破蔗,舶人又訛為柬埔寨。《一統志》曰,東際海,西接蒲甘,南連加囉唏,北抵占城。”;卷十一‧藝文考︰《請計處倭酋疏》( 明許孚遠)。
《名山藏‧王享記》二23下︰柬埔寨
《皇明象胥錄》卷四‧真臘︰“ 今真臘訛為柬埔寨” 。
《皇明象胥錄》卷四‧真臘︰“ 今真臘訛為柬埔寨” 。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11上︰柬埔寨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九三25下︰柬埔寨;九六26上︰柬埔
《讀史方輿紀要》卷九九56上︰柬埔寨
《指南正法》‧大明唐山並東西二洋山嶼水勢︰“ 羅灣頭︰……若往柬埔寨,單申四更取鶴頂”,大担住柬埔寨針169、回大担針,雙口住柬埔寨針171、回針。*向達注︰即今柬埔寨王國。
《西南洋各番針路方向圖》︰柬埔寨
《東南洋海道圖》︰柬埔寨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一‧真臘部匯考一 (引《明外史‧真臘傳》)
《海國聞見錄》‧南洋記︰“ 廣南……南轄祿賴、柬埔寨、崑大嗎,……” ,“ 廣南沿山海至占城祿賴,繞西而至柬埔寨,水程一百一十三更……。”
《南洋事宜論》P.502︰柬埔寨
《海上紀略》P.165上︰柬浦寨
《海外紀事》卷五1上︰柬庯寨
《明史》卷三百二十四‧外國五‧真臘︰“ 其國自稱甘孛智,後訛為甘破蔗,萬曆後又改為柬埔寨” 。
《噶喇吧紀略》︰柬埔寨
《皇清職貢圖》卷一69︰柬埔寨
《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九‧四裔三‧真臘︰“ 萬曆後又改為柬埔寨。” (4749中)
《清朝通典》卷九七‧邊防一(2729中);卷九八‧邊防二‧柬埔寨 (2737下)
《清朝文獻通考》卷二八三‧四裔一(7413上);二九七‧四裔五‧暹羅(7461上)、柬埔寨(7463下)。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九‧柬埔寨(1上)
《粵海關志》卷十八7下,三十20全︰柬埔寨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三一‧四裔一(10701上)︰柬埔寨;卷三三五‧四裔五‧法蘭西(10755下)︰柬浦寨
《清史稿》卷五二七‧屬國二‧越南︰“ ……柬埔寨所招商民,亦逾百萬” 。“ 柬埔人感法恩德,至愿以……。”卷五二八‧屬國三‧暹羅︰“ 鄭昭方率軍有事柬埔寨,聞都城陷,旋……” , “ ( 乾隆)六十年,暹羅破柬埔寨,取阿可耳及破丁蓬二地” 。

蠒城
《交阯總志》卷二,“交趾平,(馬)援始調立城郭,置井邑,築蠒城,分東西於城地,置封溪、望海二縣”。《寰宇通志》卷一一八,“璽城、望海城〔俱在交州府安朗縣。馬援平定交阯,分置封溪、望海二縣,築此二城守之〕”。在今越南北部,故地一說即螺城,在東英(Dong Anh) 縣西南面的古螺(Co Loa)。按此名或又另見於越南人(佚名)所撰的《越史略》,該書卷一云,“ (馬援)分其地為封溪、望海二縣,援又築為繭城,其圓如繭”。蠒即繭(茧)的異體字。但《明一統志》及《東西洋考》等書又作璽城,璽、蠒字形似,極易相混,故二者必有一誤。參璽城、封溪、螺城、越王城條。


《東西洋考》卷五。見澗內條。

澗內 (舊澗、新澗)
《名山藏‧王享記》卷三25上‧呂宋︰“閩漳人多往焉,率居其地曰澗內者” 。
《東西洋考》卷五‧呂宋︰“華人……聚居澗內為生活,……。”“交易︰……中流輒逃回彼土(市名澗內,舊在城中,後既猜疑,改設城外新澗。”“呂宋嗣王,具文一道,……內稱……時有澗內唐民愿充助敵者,……各屬聞變,共議報寃,將城內舊澗拆缷,……復議設新澗城外……。” “許孚遠……疏略曰︰我民住販呂宋……,番酋築蓋舖舍,聚劄一街,名為澗內,又彼節制……”)。 *書局︰在今馬尼拉,原為華人居住之地。 ( P.292)
[*澗︰《東西洋考》P.91; 澗內︰P.89、90、91、95; 澗地︰P.91; 舊澗︰P.91;
新澗︰P.95]
《皇明象胥錄》卷五︰澗內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33上︰“華人販呂宋既夥,留居澗內,名壓冬” 。

澗仔低
《海島逸志》卷一1下︰澗仔低(見安汶條);卷三9下︰“澗仔低在吧國極東南之地,與蘇洛、宿務相近,其浮嶼屬國有地羅金仔描章外徤阿微( 平聲)海裏(口)普嚕萬鴉里” 。
《(黃可垂)呂宋紀》
《清續文獻通考》333
(參見萬瀾澗仔低條)

澗仔礁
《噶喇吧紀略》︰澗仔礁

箭嶼
《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崑宋嶼︰打水二十五托,用單亥針五更取箭嶼。 箭嶼︰打水三十四托,用乾戌針,五更取五嶼。” *書局︰在今馬來西亞馬六甲東南小島嶼。

建昌
《交阯總志》卷一、二
《安南志( 原)》卷一‧總要
《安南棄守本未》P.26上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安南(2上)︰建昌府
《大明一統志》卷九十‧安南(2下)︰建昌府
《越嶠書》卷一8上
《安南傳》卷一32︰建昌府
《南詔野史》下卷
《廣輿圖》卷二
《皇輿考》卷十二‧四夷(14上)
《皇明鴻猷錄》卷九
《安南圖說》‧疆域(18上)
《皇明四夷考》卷上‧安南(參見北江條)
《殊域周咨錄》卷五‧安南(參見北江條)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五‧安南(18下、29下)︰建昌府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一
《安南圖志》P.2下
《四夷廣記》安南(99冊)
《東西洋考》卷一‧交阯︰“海潮江 ︰在建昌府快州……” 。*書局︰在今越南海興省一帶。
《名山藏‧王享記》卷一10上
《武備志》卷二三八
《馭交記》卷四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八5下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28上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四‧安南部匯考六:“《明一統志‧安南國郡縣考》︰建昌府 :領快州及建昌、布縣、……六縣” 。
《明史》三百二十一‧外國二‧安南(參見北江條)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安南(2上)︰建昌府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三‧越南(9下)︰建昌府
《越南歷代疆域》369
《越南決戰》90

建達
《唐會要》卷一百‧雜錄︰ “建達國獻佛土葉……” 。
《北戶錄》卷二33︰“國初,有建達國獻佛土菜)”
《太平寰宇記》卷二百‧雜說並論(文同《唐會要》)
《冊府元龜》卷九七O( P.11400下)

建平
《交阯總志》卷一、二
《安南志( 原)》卷一‧總要
《安南棄守本未》P.25下,26上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安南(2上)︰建平府
《大明一統志》卷九十‧安南(2下)︰建平府
《越嶠書》卷一8下
《安南傳》卷一32︰建平府
《南詔野史》下卷
《廣輿圖》卷二
《皇輿考》卷十二‧四夷(14上)
《皇明鴻猷錄》卷九
《安南圖說》‧疆域(18下)
《皇明四夷考》卷上‧安南(參見北江條)
《殊域周咨錄》卷五‧安南(參見北江條)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五‧安南(18下、29下)︰建平府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一
《安南圖志》P.2下
《四夷廣記》安南(99冊)
《名山藏‧王享記》卷一10上
《武備志》卷二三八
《馭交記》卷四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八5上
《讀史方輿紀要》卷九69上,一一二28上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
《海外紀事》卷一7上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四‧安南部匯考六:“《明一統志‧安南國郡縣考》︰建平府,領長安一州、……六縣” 。
《明史》三百二十一‧外國二‧安南(參見北江條)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安南(2上)︰建平府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三‧越南(10上)︰建平府
《越南歷代疆域》369

建駄羅
《慧超往五天竺國傳》(參見健駄羅條)

建志城 建志補羅 建那補羅
《大唐西域記》卷十︰“達羅昆荼……國大都城號建志補羅” 。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四6下︰建志補羅;7上︰建志城;10下︰建那補羅。

建末達山
《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五七︰﹝正義﹞《括地志》云︰“又阿傉達山亦名建末達山,亦名崑崙山。……” ;卷一二三‧大宛列傳六三︰﹝正義﹞《括地志》云……( 內容同上引)。

健達
《白孔六帖》卷十六‧菜︰“孔佛土菜(《西域傳》︰貞觀二十一年,有健達王獻佛土菜……)” 。
《新唐書》卷二二一下‧列傳一四六下‧西域下︰ “( 貞觀)二十一年,有健達王獻佛土菜,莖五葉,赤華紫鬚。”
《冊府元龜》卷九七O( P.11400下)
《玉海》卷一三21上,一五四16上︰健達
《文獻通考》卷三三九‧四裔十六‧波斯︰“( 貞觀)二十一年,有健達王獻佛土葉……” 。

健馱邏 健陀邏 健陀羅 健陀囉 揵陀羅 揵陀
《大唐西域記》卷二︰ “醯羅城……從此東南山谷中行五百餘里至健馱邏國(舊曰乹陀衛,譌也。北印度境)。健馱邏國,東西千餘里,南北八百餘里,東臨信河,國大都城號布路沙布邏,周四十餘里……役屬迦畢試國” 。 另卷一、三、四( 健馱邏)。
《釋迦方志》卷上︰ “醯羅城……自此東南山谷中行五百餘里至健馱邏……” 。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14上︰健馱邏;三1下、20下︰健馱邏
《續高僧傳》卷二‧闍那崛多傳︰“揵陀囉國人也,隋言香行國焉,居富留沙富羅城” ;卷四‧釋玄奘傳︰“……又東山行至健馱邏國”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隆法師︰……以貞觀年內從北道而出,……到健陀羅遇疾而亡” 。
《慧超往五天竺國傳》︰“又從迦葉彌羅國,西北隔山一月程,至健馱羅” 。 *藤田豐八案︰健馱羅( Gandhara),《法顯傳》作犍陁衛,《宋雲行記》作乾陀羅,《西域記》二作健馱羅,《吳船錄》作健陀羅。《西域記》云,……當宋雲入竺時,此國屬(口)歇噠,云︰正光元年(西紀五百二十年)四月中旬,入乾陀衛國,土地亦與烏場國相似,本名業波羅國(華氏Watters云,殆Abar)為(口)歇噠所滅,遂立勅懃(Tegin)為王,治國以來,已經二世,立性凶暴……。
《酉陽雜俎》卷十78︰健馱邏
《一切經音義》卷九357中,卅二524上︰揵陀羅;五七686下︰揵陀;七十767下︰健馱羅。
《法苑珠林》卷廿九7下︰健陀邏;五十6下︰揵馱邏
《翻譯名義集》卷七14下︰健馱羅
《宋高僧傳》卷三‧悟空傳︰“……至健馱羅國,罽賓東都城也”;卷二十九‧慧日傳︰“……漸至北印度健馱羅國” 。
《吳船錄》卷上13︰健陀羅
《古今圖書集成》邊六三‧犍陀衛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四之六‧榜葛剌(1下)︰健他羅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八‧榜葛剌(2下)︰健他羅

犍陁衛
《法顯傳》︰“ 從此(宿呵多)東下,五日行到犍陁衛國”,“ ……云佛鉢本在毗舍離,今在犍阤衛” 。
《古今圖書集成》邊六三‧犍陁衛部匯考(引釋法顯《佛國記》)
《法顯傳考證》*足立喜六︰“ 犍陁衛國,石本、禪本並作揵陁衛國,另有作健陀羅國、乾陀羅國者。罽膩色伽王之所都,東西文化史上有名之國。《阿育王傳》卷二云︰‘ 北方有國名乾陀羅 ,其國有城名得叉尸羅。 ’得叉始羅為今之Taxila。”《洛陽伽藍記》卷五作乾陀羅,《大唐西域記》卷二作健陀犍,《慧超往五天竺國傳》為建陀羅。

犍陀越
《水經注》卷一︰“ (釋氏《西域記》曰︰犍陀越王城西北,有鉢吐羅越城,……。又曰︰犍陀越西,西海中有安息國……)”。

犍越摩
《水經注》卷一︰“ (釋氏《西域記》曰︰新頭河經罽賓、犍越摩、阿剌諸國而入南海是也)” 。

鞬拏究拔闍
《續高僧傳》卷二‧達摩笈多︰“年二十三,往中賢豆界鞬拏究拔闍城,此云耳出” 。

江洪
《清史稿》卷一五四‧邦交二‧英吉利︰“法索雲南普洱徼外猛烏、烏得兩地。英使歐格訥以兩地屬緬江洪,指為違約,……” 。

江口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安南︰“梁大同末,陳霸先敗李賁於蘇歷江,既而進克嘉寧,諸軍皆屯於江口,胡氏曰︰江口,蘇歷江入海之口也” 。

江平
《安南紀遊》︰“入其國南偏,曰萬寧州,州之港口,土名江平,天色暗明,望吾粵高、欽、廉三州,山隱隠如見,環海之外,即古珠崖產珠處,有明中葉設中官監守,禁人盜採,有一小嶼曰珠墩,賈人往往泊舟其下取水焉,自江平以內之其國都,分為三孔道,俱沿海……”,“其地與吾中土聯屬者三,……正東從粵欽、廉以行,則須由海道,越龍門,渡江平、華封,則有石山之險……” 。

江下
《明史》卷三一五‧雲南土司三︰“沐晟奏︰‘ 奉命率師……至八百境內…… 。木邦兵破其江下等十餘寨。…… ’” 。

江頭城
《元朝征緬錄》P.1︰“(至元)十二年四月,建寧路安撫使賀天爵言,金齒人阿郭知入緬三道,一由大(天?)部馬,一由縹甸,一由阿郭地,俱會緬之江頭城” (1999下)
《元史》卷十三‧本紀三‧世祖十︰“(至元二十一年正月)……分道征緬,於阿昔、阿禾兩江造船二百艘,順流攻之,拔江頭城……” , “(四月)雲南行省為破緬國江頭城,進童男女……”;卷一三三‧列傳二十‧也罕的斤︰“先是,既破江頭城,……”,‧怯烈︰“……命怯烈率兵船為嚮導,拔其江頭城……”;卷二百一十‧外夷三‧緬︰“……入緬有三道,一由天部馬,一由驃甸,一由阿郭地界,俱會緬之江頭城” 。
《使緬錄》
《寰宇通志》卷一一三‧緬甸(26上)
《大明一統志》卷八七‧緬甸(36上)
《南詔野史》卷上、下
《廣輿圖》卷一
《籌海圖編》卷一
《四夷館考》卷下14下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一‧雲南(17上);二三六‧緬(1上)
《西南夷風土記》P.7
《咸賓錄》卷七‧緬甸(25上)
《(包見捷)緬略》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
《方輿勝略》‧總目‧輿地總圖;卷十四‧雲南輿圖
《武備志》卷二O二(5上)、二一O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O八40上,一一O 1上,一一二2下。
《肇域志》雲南︰“諸葛孔明南征至江頭城,今莾都海岸僅隔十日之程。”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三10下,一一九50下。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一5063、二5462。
《四譯館考》卷六1上。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五‧緬甸部匯考(引《元史‧緬》)
《明史》卷四十六‧地理七(參見緬甸條)
《滇繫》十之一‧屬夷系1上,7上︰“古蹟有江頭城,至騰沖十五日,太公城在江頭城南八日,馬來城在太公城南八日,安正國城在馬來城南五日,蒲甘緬王城在安正國西南五日,所謂緬中五城也。”
《續通典》卷一四八‧邊防二‧緬︰“元世祖至元十九年,擊緬,克其江頭城及太公城” (1999下)
《續通志》卷六四O‧四夷傳六‧緬甸(6748下)
《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五‧輿地七︰“緬甸軍民宣慰使司︰本緬中地,有江頭、太公、……五城” (4718下);卷二四三‧四裔七‧緬甸(4783上。文同《元史》)。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六‧緬甸(1上)

將軍帽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據圖,將軍帽在龍牙門附近東、西竹山之北,或謂即《島夷志略》之鼎峙山,今猶名將軍帽,即Pulau Tinggi。
《四夷廣記》福建安民鎮往滿喇咖國針路(101冊)
《順風相送》‧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深淺泥沙地礁石之圖( P.37)“西竹山……將軍帽……火燒嶼山。”;‧廣東往磨六甲針55,‧暹羅往大泥彭亨磨六甲61,‧磨六甲回暹羅62,‧浯嶼取諸葛担籃回針72,‧柬埔寨往烏丁礁林82。
《指南正法》‧浯嶼往磨六甲針路192,‧咬(口)留吧澳回唐194︰將軍帽。*向注︰將軍帽見《鄭和航海圖》,出龍牙門轉北為將軍帽,由此北微偏東(子癸並單癸)過東西竹至苧盤山。或謂即Pulau Tinggi,即《志略》之鼎峙山,在今馬六甲海峽中。

蔣哩悶
《海錄》卷中P.54︰ “蔣哩悶(原注︰讀平聲)在馬神東南,沿海順風約二日可到……” 。 *馮注︰“蔣哩悶,在爪哇島北,今Cheribon也” 。 ( P.54)

(火)夅墩
《海浯》卷上風俗‧暹羅︰“……至占城舊港,經大佛靈山,其上(火)夅墩則交趾屬也。”
《四夷廣記》廣東東莞縣至暹羅針路︰(火)夅墩︰“交趾屬也。” (101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