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海地名”拼音首字 (Jiao-Jun)
(J)
jiao 交 茭 筊 椒 焦 礁 膠 憍 角 腳 校 徼
jie 劫 結 揭 竭 偈 碣 羯
jin 斤 金 近 進 禁
jing 京 鯨 井 景 殑 弶 兢 競 境
jiu 鳩 鷲 九 究 舊
ju 居 拘 沮 矩 巨 句 具 俱 咀 (口)具
Juan 捐
jue 掘 崛 堀
jun 軍 君 筠
……………………………………………………………………………….
“七海地名”資料Jiao-Jun首字目錄

Jiao
交杯 交海 交剌 交南 交牙 交洋 交逸 交溢 交趾 交阯 交州
交杯嶼 交蘭山 交闌山 交欄島 交欄山 交攔山 交覽棉 交留巴
交(口)留吧 交南州 交逸泉 交逸山 交趾城 交趾洋 交阯海 交阯洋
交州城 交蘭嶼山 交阯大海 交阯支那
茭綠巴 茭祿巴山 茭荖園頭 茭祿巴大山
筊杯山 筊杯嶼 椒山 焦石山 礁老 礁頭 礁蘭山
膠水江 膠海口 憍薩 憍薩羅 憍賞彌 憍償彌
角…… 角沖 角島 角公 角骨 角烈 角龍 角麥 角貓 角奴 角生 角台
角托 角員 角阿靈 角匙嶼 角骨嶼 角華帶 角架(山)覽 角婆崙 角沙巴
角思廠 角思密 角泰嶼 角象坎 角圓山 角員山 角自忌 角自氣
角革使嶼 角(山)覽(山)覽山 角南稍島 角奴貓山 角婆羅塵 角思密頭
腳嶼 腳桶嶼 校杯 校杯嶼 校杯墅 校柸嶼 校柸墅 校(木)盃嶼
徼國
Jie
劫比他 劫比羅 劫比羅伐窣堵 結㱔國 揭羅拏 竭力石 竭盤陀
偈奴 偈陀 碣烈石 羯荼 羯陵伽 羯(食)夌伽 羯羅拏 羯羅鞠闍
羯若鞠闍 羯朱嗢羅 羯朱祇羅 羯朱嗢祇羅 羯羅拏蘇伐剌那
Jin
斤南水 斤陀利 金陳 金城 金齒 金島 金地 金鄰 金潾 金山
金塔 金溪 金嶼 金陣 金仔 金洲
金耳國 金剛座 金遼山 金後山 金陵箇 金貓里 金溪究 金魚礁
金鄰大灣 金利毗迦 金利毗逝 金利毗誓 金山郎究
近升 近佛國 近陁利 進夾門 進峽門 禁谿
Jing
京北 鯨板奴 井亙 井梗 井角 井里汶 井里問
景州 景邁 景線 殑伽河 弶伽河 兢伽河 競伽河 境港
Jiu
鳩密 鳩尼羅 鳩夷那竭 鷲峰 鷲山 鷲嶺 鷲頭山 鷲峰山
九德 九峰 九離 九鈕 九嶼 九真 九貞 九稚 九雉 九州
九德究 九德宛 九德苑 九得苑 九州山 九洲山 九州石
九星山 九星洋 九官人淺 九乳螺洲
究原 究不事人
舊都 舊港 舊澗 舊所 舊縣 舊州
舊港口 舊明台 舊柔佛 舊晚坡
Ju
居邦 居風 居跋臘毗
拘利 拘尸 拘衛 拘夷 拘郍舍 拘蔞蜜 拘蔞密 拘薩羅
拘尸郍 拘宋婆 拘睒彌 拘夷那 拘理迦邑 拘私那揭
拘夷那竭 拘尸那揭羅 拘蘇磨補羅 拘闍揭羅布羅
沮滿 沮大郵 矩奢揭羅補城 巨港 巨延州 巨延洲 巨跡洲
句稚 具山 俱藍 俱蘭 俱輪 俱名 俱南 俱尸 俱游 俱遊
俱尸那 俱里都利 俱夷那竭 拘蘇磨補羅 蘇磨補羅 俱尸那伽羅
俱紛摩地那山 咀喃 (口)具喃
Juan
捐毒 捐篤
Jue
掘倫 掘倫洲 掘心蠻 崛隴 崛巄 崛巄山
堀頭隴 堀頭壠 堀頭巄
Jun
軍屯山 軍突弄山 軍徒弄山 君那盧 筠冲 筠衝
,,,,,,,,,,,,,,,,,,,,,,,,,,,,,,,,,,,,,,,,,,,,,,,,,,,,,,,,,,,,,,,,,,,,,,,,,,,,,,,,,,,,,,,,,,,,,,,,,,,,,,,,,,,,,,,,,,,,,,,,,,,,,,,,,,,,,,,,,,,,,,,
交杯 交杯嶼
《島夷志略‧靈山》*藤注︰“《海圖》之茭杯山乃《東西洋考》之新州交杯嶼,新州確為今之Juang-nan,則交杯為Chou May之對音,殆無可疑,是亦海岬而非島嶼,《圖》、《考》皆誤矣。”
《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提夷、馬陵橋︰……用丙午針,四更至交杯嶼,即新州港口。……新州交杯嶼︰兩嶼相對,如交杯狀,故名,內打水十八托,用丙午三更取羊嶼” 。 *書局︰越南歸仁港外島嶼。
《指南正法》‧大明唐山並東西二洋山嶼水勢︰交杯,交杯嶼,“外羅山︰……丙午七更取交杯(*向達注︰交杯之名亦見《鄭和航海圖》、《東西洋考》及《順風相送》。《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作新州交杯嶼,蓋在今越南歸仁港外也)”;‧大担往柬埔寨針P169,‧暹羅往日本針174,‧咬(口)留吧回長崎日清182,‧長崎往咬(口)留吧日清184,‧大泥回長崎日清188,‧太武往大泥針路190,‧大泥回浯嶼191。*向注︰交一作校、作筊,在越南歸仁港外。

交剌
《順風相送》‧順塔往舊港及苧盤針路︰“石旦……交剌……三麥嶼”。*向達注︰當在巽他海峽內,今地無考。

交南
《平定交南錄》
《越嶠書》卷三14下,四8下,十四37上,十六40上,十七2下,十九7上,二十15上。
《嶺海輿圖》P.19、45
《皇明鴻猷錄》卷九
《炎徼紀聞》卷一9
《皇明四夷考》卷上‧安南︰“……中國人多潛入交南”。
《殊域周咨錄》卷五‧安南︰“……餘眾悉降,交南平”;卷六‧安南︰交南(*指交趾,即南交);卷八‧瑣里、古里︰交南(*指交趾,即南交)。
《荒徼通考》安南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五‧安南︰“中國人多潛入交南”。(24下)
《四夷考》卷一安南考7上
《咸賓錄》卷六‧安南(8上),八21下
《安南圖志》‧安南考6上
《裔乘》卷二‧安南(8上)
《東西洋考》卷一‧交阯︰“自英公下交南,凡三獲偽王……” ,“……三十五年,交南若飢……” ,“詹糖香︰《圖經》曰,出交南……”,“苡薏仁︰交南呼為簳珠……”;卷二‧占城︰“(范)文死,子佛嗣,屢為晋兵所破,然亦世為交南患,……” ;卷五‧呂宋︰“(許孚遠)疏略曰︰……,奪其寶貨,逃之交南……” 。*書局︰今越南北部。
《名山藏‧王享記》一2下
《武備志》卷二OO、二三八
《馭交記》卷七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O一14下,一一八4下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25上
《古今圖書集成》邊八九‧南方諸國總部總論︰“《大學衍義補》︰安南疆域……,此中國與交南邊境之大略也”;邊九五‧安南部藝文一︰“湛若水《安南賦》︰……”。
《明史》卷九七‧藝文二︰“丘濬《平定交南錄》一卷”;卷一五四‧張輔︰“輔……三定交南,威名聞海外”;卷三一七‧廣西土司一︰“下雷州……萬曆十八年以地逼交南,奏升為州”。
《清朝文獻通考》卷二九六‧四裔四‧安南︰“御製賜國王詩一章︰交南三百餘年國, 拱北一心歷世臣……”。(7454中)
《清史稿》卷九九‧樂六︰“《慶隆舞樂》九章︰……交南羾闕”。

交牙
《海錄》卷上P.22︰“明呀喇……進入內港行二日許,到交牙礟台,又三四日到咕哩噶噠”。

交溢
《東西洋考》卷九‧東洋針路︰“又從漢澤山,用丙午針,二十更取交溢,一名班溢。交溢︰稍下為逐奇馬山,用乙辰七更取魍根礁老港”。*向注︰交溢即交逸,指三寶顏附近的卡維特(Kawit)。*書局︰即班溢,今棉蘭老島西南三寶顏附近的卡維特。

交逸 交逸山 交逸泉
《東西洋考》卷五‧呂宋︰“呂宋嗣王,具文一道,……內稱……時父與兵同船,開駕到交逸地方……”。*書局︰即加逸、加溢,今菲律賓馬尼剌港外之甲米地。
《指南正法》‧往網巾礁荖 萬荖膏︰“系羅裙山︰沿山使,盡山尾是交逸泉,番仔甚多可防( *向達注︰交逸,《東西洋考》作加溢,《明史》作機易,即今Cavite)。交逸山︰沿山使去,有港便是三寶顏。”*向注︰交逸泉,交逸山,即呂宋港南之Cavite。*中大︰加溢指甲米地城(Cavite),交逸山亦作交溢,指三寶顏附近的卡維特(Kawit),交逸泉即卡維特河。

交阯 交趾 (交州)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一︰“帝顓頊高陽者……。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阯(﹝正義﹞阯音止,交州也)”,“南撫交阯、北發……”(另參見南交條);卷三十‧平準書八(﹝集解﹞……,參見日南條) ;卷一一三‧南越列傳五三︰ ﹝索隱﹞姚氏案︰《廣州記》云“交趾有駱田,…… 。後南越王尉他攻破安陽王,令二使典主交阯、九真二郡人。 ” ;卷一一三‧南越列傳第五十三︰“元鼎五年秋,衛尉路博德為伏波將軍,出桂陽,下滙水;主爵都尉楊僕為樓船將軍,出豫章,下橫浦;故歸義越侯二人為戈船、下厲將軍,出零陵,或下離水,或抵蒼梧……戈船、下厲將軍兵及馳義侯所發夜郎兵未下,南越已平矣。遂為九郡(﹝集解﹞徐廣曰︰‘ 儋耳、珠崖、南海、蒼梧、九真、鬱林、日南、合浦、交阯。 ’ ﹝索隐﹞徐廣皆據《漢書》為說。)”;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五七︰﹝正義﹞《毛詩‧蟲魚疏》云︰“貝…… 今九真、交阯以為杯盤實物也。 ”文穎云︰“蒼梧郡屬交州…… 。”附錄︰《史記正義‧列國分野》(參見日南條)。
《漢書》卷六‧武帝本紀六(參見日南條);卷二四下‧食貨志四下(參見日南條);卷二八上‧地理志八上︰“至武帝攘卻胡、越,開地斥境,南置交阯,……。 ”;卷二八下‧地理志八下︰“交阯郡,武帝元鼎六年開,屬交州。戶九萬二千四百四十,口七十四萬六千二百三﹝十﹞七。縣十︰羸𨻻 [有羞官] ,安定,苟屚,麊泠[都尉治] ,曲昜,北帶,稽徐,西于,龍編,朱鳶。”;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十五︰“元鼎……六年冬,……南粵已平,遂以其地為儋耳、珠崖、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九郡。”
《三國志》‧《魏書》:卷四‧少帝紀四︰ “(咸熙元年)冬十月丁亥,詔曰︰‘……今交阯偽將呂興已帥三郡,萬里歸命,……。’”;卷三十‧烏丸鮮卑東夷傳三十︰裴注引《魏書‧西戎傳》︰“……大秦道既從海北陸通,又循海而南,與交阯七郡外夷比,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故永昌出異物。……”;‧《蜀書》:卷三八‧許靖傳︰“孫策東渡江,皆走交州以避其難,靖身坐岸邊……。既至交阯,交阯太守士夑厚加敬待……。”;‧卷三九劉巴傳︰“會先主略有三郡,巴不得反使,遂遠適文阯……。巴復從交阯至蜀(裴注引《零陵先賢傳》曰︰‘巴入交阯,更姓為張。……。’)……”;‧《吳書》:卷四七‧吳主傳︰“(黃武五年)是歲,分交州置廣州,俄復舊” ,“(赤烏二年),( 蔣)秘所領都督廖式,……自稱平南將軍,……及搖動交州、鬱林諸郡……”;卷四八‧三嗣主傳三︰“五鳯元年,(裴注引《江表傳》曰︰‘ 是歲交阯稗草化為稻 ’)” ,“( 永安六年)五月,交阯郡吏呂興等反……。七年……,復分交州置廣州’。……休薨,是時蜀初亡,而交阯攜叛……。( 元興元年)是歲,魏置交阯太守之郡。”“(寶鼎三年)是歲遣交州刺史劉俊……等入擊交阯……。(建衡)三年……,分交阯為新昌郡。……(天紀三年)……命交州牧陶璜部伍……共擊馬”;卷四九‧士燮傳︰“父賜喪闋後,……遷交阯太守。……”;卷五二‧顧雍傳:“(顧)譚坐徙交州……,卒於交阯”,‧步騭傳︰“建安十五年,……歲中,徙交州刺史”;卷五三‧薜綜傳︰ “少依族人避地交州,……。士燮既附孫權,召綜為五官中郎﹝將 ﹞,除合浦、交阯太守。……”;卷五七‧虞翻傳︰“……遂徙翻交州”;卷六十‧呂岱傳︰“延康元年,代步騭為交州刺子。……交阯太守士燮卒,……”;卷六一‧陸凱傳︰“凱上疏曰︰……昔景帝時,交阯反亂,……。赤烏十一年,交阯、九真夷賊攻沒城邑,交部騒動。以胤為交州刺史。安南校尉”;卷六四‧孫綝傳︰“……綝叩首曰︰‘ 願徙交州。’ ……”;卷六五‧樓玄傳︰“……復徙玄及子據,付交阯將 ……”,‧華覈傳︰“覈上疏諌曰︰……交州諸郡,國之南土,交阯、九真二郡已沒 ……”。
《華陽國志》卷二‧漢中志;卷四‧南中志;卷十一‧後賢志︰交阯、交州
《搜神記》﹝交州﹞:卷十六105。﹝交趾﹞:卷六48。
《後漢書》卷一上‧光武帝紀一上︰“(建武五年十二月),交阯牧鄧讓率七郡太守遣使奉貢。(李賢等注︰交阯,郡,今交州縣也。南濱大海。《輿地志》云︰‘ 其夷足大指開析,兩足並立,指則相交。 ’阯與趾同,古字通。應劭《漢官儀》曰︰‘ 始開北方,遂交於南,為子孫基阯也。 ’七郡謂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並屬交州,見《續漢書》)”;卷一下‧光武帝紀一下︰“(建武)十六年春二月,交阯女子徵側反,略有城邑。……(十八年夏四月)遣伏波將軍馬援率樓船將軍段志等擊交阯賊徵側等。……(十九年夏四月)伏波將軍馬援破交阯,斬徵側等。……”;卷三‧肅宗孝章帝紀三︰ “(李賢等注︰丁孚《漢儀式》曰︰‘ 九真、交阯、日南者用犀角二,……’)” ;卷四‧孝和孝殤帝紀四︰ “(李賢等注︰《謝承書》曰︰‘ (唐) 羌乃上書諫曰︰「……伏見交阯七郡獻生龍眼等」……’)” ;卷六‧孝順孝冲孝質帝紀六︰“(永和二年)秋七月,九真、交阯二郡兵反。……,(三年六月)九真太守祝良、交阯刺史張喬慰誘日南叛蠻,降之,嶺外平。” “建康元年冬十月,日南蠻夷攻燒城邑,交阯刺史夏方招誘降之”;卷七‧孝桓帝紀七︰“(延熹五年五月)長沙、零陵賊起,攻桂陽、蒼梧、南海、交阯……”;卷八‧孝靈帝紀八︰“光和元年春正月,合浦、交阯烏滸蠻叛,招引九真、日南民攻沒郡縣。……( 四年四月)交阯刺史朱儁討交阯、合浦鳥滸蠻,破之。……( 中平元年六月)交阯屯兵執刺史及合浦太守來達,自稱‘ 柱天將軍 ’,遣交阯刺史賈琮討平之。” ;卷十五‧李王鄧來列傳五︰“(李賢等注引《東觀記》曰︰……(鄧晨)祖父勲,交阯刺史)”;卷二四‧馬援列傳十四︰“又交阯女子徵側及女弟徵貳反,……”。(李賢注引《廣州記》曰︰“援到交阯,立銅柱,為漢之極界也。”);卷三一‧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二一︰“舊交阯土多珍產……。有司舉( 賈)琮為交阯刺史。……” ;卷三三‧朱馮虞鄭周列傳二三︰“舊交阯七郡貢獻轉運,皆從東冶汎海而至,……(鄭)弘奏開零陵、桂陽嶠道,於是夷通……”;卷三八‧度尚傳、楊琁傳︰“延熹五年,長沙、零陵賊合七八千人……入蒼梧、南海、交阯……。尚出兵三年,群寇悉定”,“( 楊琁)父扶,交刺剌史……”;卷四四‧胡廣傳︰“六世祖剛……亡命交弓阯,……。父貢,交阯都尉”;卷四五‧袁忠傳︰“後孫策破會稽,忠等浮海南投交阯。” ;卷六四‧趙岐傳︰“岐謂(董)承曰︰‘今海內分崩,唯有荊州境廣地勝,西通巴蜀,南當交趾…… ’” ;卷七一‧朱儁傳︰“會交阯部群賊並起……。光和元年,即拜儁交阯刺史,…… ”;卷七六‧循吏列傳(任延)︰“初,平帝時,漢中錫光為交阯太守,教導民夷,漸以禮義,化聲侔于延。…… ”;卷七六‧循史列傳(孟嘗)︰ “嘗……遷合浦太守。郡不產穀實,而海出珠寶,與交阯比境……”;卷八十六‧南蠻西南夷列傳︰“《禮記》稱‘南方曰蠻,雕題交阯’ 。其俗男女同川而浴 ,故曰交阯。其西有噉人國……今烏滸人是也。交阯之南有越裳國。……秦倂天下,威服蠻夷,始開領外,置南海、桂林、象郡。漢興,尉佗自立為南越王,傳國五世。至武帝元鼎五年,遂滅之,分置九郡,交阯剌史領焉。……建武……十六年,交阯女子徵側及其妹徵貮反,攻郡。徵側者,麊泠縣雒將之女也。嫁為朱鳶人詩索妻,甚雄勇。……九真、日南、合浦蠻里皆應之……”;志第二十三‧郡國五(晋司馬彪撰,梁劉昭注補)︰“交趾郡(武帝置,即安陽王國。雒陽南萬一千里。)十二城:龍編﹝一﹞,羸𨻻﹝二﹞,(定)安﹝定﹞﹝三﹞,苟漏,麊泠,曲陽﹝四﹞,北帶, 稽徐,西于,朱鳶, 封谿(建武十九年置)﹝五﹞,望海(建武十九年置)。” *注﹝一﹞《交州記》曰︰“縣西帶江,……有注、沆二水” ( 校勘記︰按汲本、殿本“坑”作“沅”)。﹝二﹞《地道記》曰︰“南越侯織在此。” ( 校勘記︰殿本《考證》謂“羸”應作“𨏩”,《前書》孟康曰“𨏩”音連,則作“羸”字非也。今按︰《漢書補注》王先謙謂《地道記》作“𨏩𨻻”,蓋後人因孟音而制“𨏩”字,《廣韻》載之,皆誤)。﹝三﹞(校勘記︰據殿本改。按《前志》作“安定”,王先謙《補注》謂《續志》後漢因,或誤“定安”)。﹝四﹞( 校勘記︰《前志》作“曲昜”。按昜陽古今字)。﹝五﹞《交州記》曰︰ “有隄防龍門,……。有秦潛江,出嘔山,
……。”;志卷二八‧百官五(晋司馬彪撰,梁劉昭注補)︰ “(劉昭注引《獻帝起居注》)曰︰‘……荊州得交州之蒼梧、南海、九真、交趾、日南,……’,《獻帝春秋》曰︰‘孫權以步騭行交州刺史’。 《東觀書》曰︰‘交州刺史,持節。’ )”;志三十‧輿服下︰ “(劉昭注引《博物記》)曰︰‘交州南有蟲……’” 。
《宋書》卷一‧本紀一‧武帝上︰“(義熙)二年三月,督交、廣二州”;卷二‧本紀二‧武帝中︰“(義熙七年)交州刺史杜慧度斬盧循……”;卷五‧本紀五‧文帝︰“(元嘉)四年……夏四月庚戌,以廷尉王徽之為交州刺史。……八年春正月庚寅,於交州復立珠崖郡。……(十一年)二月癸酉,以交阯太守李耽之為交州刺史。……(十二年)冬十一月……苟道覆為交州刺史。……(十四年)秋八月戊午,…… 徐森之為交州刺史。……(十八年夏五月)癸巳,於交州置宋熙郡。……(二十年)冬十二月庚午,以始興內史檀和之為交州刺史。……”;卷六‧本紀六‧孝武帝︰“(孝建二年)十二月癸亥,以前交州刺史蕭景憲為交州刺史” ,“(三年)八月戊戌,以北中郎諮議參軍黃淹為交州刺史” ,“(大明二年八月己丑)南海太守桓閬為交州刺史……(六年七月)辛卯……檀翼之為交州刺史”;卷七‧本紀七‧前廢帝︰“(永光元年五月)丙午,以後軍司馬張牧為交州刺史”;卷八‧本紀八‧明帝︰“(泰始五年)秋月己酉,……陳伯紹為交州刺史。……(七年二月)又分廣、交州三郡,合九郡,立越州”;卷十‧本紀十‧順帝︰“(昇明)元年……冬十一月丙午,……以交州刺史沈景德為廣州刺史。……(二年)六月己丑,……趙超民為交州刺史”;卷二八‧志十八‧符瑞中︰“晋惠帝元康元年九月乙酉,白鹿見交趾武寧”。“(宋)元嘉二十三年二月戊戌,白鹿見交州,高州刺史檀和之以獻”;卷二九‧志十九‧符瑞下︰“吳孫亮五鳯元年,交阯稗草化為稻”,“孝武帝大明五年正月丙子,交州刺史垣閎獻白孔雀”;卷三五‧志二五‧州郡一︰“武帝……南置交阯,……”;卷三十八‧州郡四︰“交州刺史,漢武帝元鼎六年開百越,交趾刺史治龍編。漢獻帝建安八年,改曰交州,治蒼梧廣信縣,十六年,徙治南海番禺縣。及今為廣州,治番禺,交州還治龍編。……交趾太守,漢武帝元鼎六年開。領縣十二。戶四千二百三十三。龍編令,漢舊縣。句漏令,漢舊縣。朱鳶令,漢舊縣。吳興令,吳立。西于令,漢舊縣。定安令,漢舊縣。 望海令,漢光武建武十九年立。海平令,吳立曰軍平,晋武改名。武寧令,吳立。羸婁令,漢舊縣。曲昜令,漢舊縣。南定令,吳立曰武安,晋武改。何志無。”;卷四九‧列傳九‧孫處︰“義熙七年四月,季高卒……。九年,高祖念季高之功……重贈交州刺史、將軍如故”;卷七六‧列傳三六‧高愨︰“元嘉二十二年……隨交州刺史檀和之圍區粟城”;卷八三‧列傳四三‧吳善︰“泰始四年……仍除使持節,督交州、廣州之郁1林、寧浦二郡諸軍事、輔國將軍、交州剌史”;卷九二‧列傳五二‧良吏︰“杜慧度,交阯朱鳶人也。……”;卷九七‧列傳五七‧夷蠻︰“南夷、西南夷,大抵在交州之南及西南……”;卷一百‧列傳六十‧自序︰“(沈)煥……後廢帝元徽中,以為寧遠將軍、交州刺史,未至鎮,病卒”。
《水經注》卷一︰“自交州至天竺最近”, “(《禮三朝記》曰,北發渠搜,南撫交阯……)”;卷十四︰“(《交州外城記》曰︰九德縣屬九真郡,在郡之南,與日南接……)” , “益州葉榆河出其縣北界屈從縣東北流,過不常縣,東南出益州界,入牂牱郡西隨縣北為西隨水,又東出進桑關,過交阯麊泠縣北分為五水,絡交阯郡中至東界復合為三水,東入海(《尚書大傳》曰︰堯南撫交阯於禹貢荊州之南,垂幽荒之北故越也。《周禮》南八蠻,雕題交阯,有不粒食者焉。……秦始皇開越嶺,南立蒼梧、南海、交阯、象郡。漢武帝元鼎二年,始併百越,啟七郡,於是乃置交阯刺史以督領之。……《交阯外域記》曰︰越王令二使者典主交阯、九貞二郡民……。劉欣期《交州記》曰︰龍編縣功曹左飛曾化為虎……)”;卷十五︰ “(劉澄之曰︰沅水自……逕交阯龍編縣東北入於海。……王氏《交廣春秋》曰,元封五年,交州自𨏩𨻻縣移治於此……)。”, “斤南水出交阯龍編縣……” 。(見 P.21、51、638、640-652、644、646、647、650-653、663、665、666、714)
《南齊書》卷二‧本紀二‧高帝下︰“(建元元年)秋七月丁未,詔曰︰‘ 交趾比景,獨隔書朔…… ’”;卷三‧本紀三‧武帝︰“(永明)三年春正月丙辰,以大司農劉楷為交州刺史…… 。(六年六月)丙子,以始興太守房法乘為交州刺史。……(八年)十一月乙卯,以建武將軍伏登之為交州刺史”;卷四‧本紀四‧郁林王︰“(隆昌元年春正月)庚戌……申希祖為交州刺史。……秋七月庚戌,……臧靈智為交州刺史”。
卷五‧本紀五‧海陵王︰“(延興元年八月)壬子,以冠軍司馬臧靈智為交州刺史”;卷十四‧州郡上︰“交州,鎮交阯,在海漲島中。楊雄箴曰︰‘ 交州荒遰,水與天際。’”“交阯郡 :龍編,武寧,望海,句漏,吳興,西于,朱鳶,南定,曲昜,海平,羸𨻻”;卷五十八‧蠻 東南夷︰“交州斗絕海島,控帶外國,故恃險數不賓。宋泰始初,刺史張牧卒,交阯人李長仁殺牧北來部曲,據交州叛……”;卷二八‧列傳九‧劉善明︰“……所陳事凡十一條,……其十一,以為‘ 交州險敻……’ ”;卷三八‧列傳十九‧簫赤斧︰
“梁天監元年,詔曰……范僧簡贈交州刺史 。”;卷四十‧列傳二一‧武十七王︰“……子良密啟曰︰……交州敻絕一垂,……”;卷四一‧列傳二二‧張融︰“融……浮海至交州……”,“……在南與交阯太守卞展有舊……” 。
《高僧傳》卷一‧康僧會傳(交趾);卷二‧佛馱跋陀羅(交趾);卷三‧釋寶雲(交州);卷四‧于道邃傳(交趾)卷九‧耆域(交州)。
《齊民要術》﹝交州﹞:卷十236、247中(引《交州記》);250、269(引《廣志》);252、253、255、268、279、281、284(引《交州記》)。﹝交趾﹞:卷十233(《異物志》、《俞益期牋》),241(《南中八郡志》),243《異物志》),244(《南方草木狀》),247(《廣志》),248(《廣州記》、《南方草木狀》),249(《南方草木狀》),282(《南方草木狀》),283(《南方記》)285(《南方草木狀》)。
《文選》﹝交州﹞:卷四15上(左思《蜀都賦》李善注);五11上(《吳都賦》李善注引《交州記》)。﹝交趾﹞:卷四15上(左思《蜀都賦》),15下(同上劉逵注引《神農本草經》);卷五3上、4下(左思《吳都賦》劉逵注),7上(同上劉注引《異物志》),8上、9下、10全(同上劉注引),12上(同上李善注引《異物志》),20上(同上劉注引《異物志》);卷十二13下(張景純《江賦》李善注引《廣志》)。
《南方草木狀》﹝交州﹞:卷上1-4;中7;下13-14。﹝交趾﹞:卷上1-3;中7、8,11-14。
《魏書》卷三‧本宗紀三︰“(泰常七年秋九月)交阯侯周幾為宋兵將軍、交州刺史……”;卷四下‧世祖紀四下︰“(太平真君九年)夏五月甲戌,以交趾公韓拔為使節、……”;卷七上‧高祖紀七上︰“(延興二年)正月……,胡民相率北叛,詔寧南將軍、交阯公韓拔等追滅之”;卷三十‧列傳十八‧周幾︰“以功賜爵交阯侯。……追贈交阯公”;卷一O二‧列傳九十‧西域︰
“大秦……東南通交趾”;卷一O五之一‧天象志一︰“高祖延興……二年正月乙卯……胡民相率北叛,遣寧南將軍、交阯公韓拔等滅之”;卷一O五之二‧天象志二︰“(泰常)八年,……窃入許昌,太宗詔交趾侯周幾擊之,……” 。
《北堂書鈔》﹝交州﹞:卷三五‧德感(日南雙雁,《交州記》︰……);七二‧刺史(黃恭《交州記》︰……);七九‧秀才(黃義恭《交州記》︰……)、一O六‧歌篇(劉歆期《交州記》),‧瑟(劉欣期《交州記》);一二五‧弩(劉欣期《交州記》);一三五‧唾壺(《交州雜事》)、一三七‧舟總篇(劉欣期《交州記》);一四四‧臞篇(劉欣期《交州記》);一四六‧醢(劉欣期《交州記》,‧(魚)差(《交州記》);一五一‧風篇(劉欣期《交州記》);一五八‧穴篇( 16下)(劉澄之《交州記》)。﹝交趾﹞:卷七三‧別駕(謝《漢書》);七五‧太守(謝《漢書》);一O八‧鼓(范曄《後漢書》);一三七‧舟總篇(《南越志》);一四四‧餅篇(《吳錄》);一四五‧灸篇(《食經》)
《藝文類聚》﹝交州﹞︰卷一‧風(引《交州記》);卷六‧州郡‧交州︰“苗恭《交廣記》曰︰漢武帝元鼎中,開拓土境,北開朔方,南置交阯刺史。建安二年……拜(張)津交州牧……。《太康地記》曰︰交州本屬楊州,取交阯以為名”,“漢揚雄《交州箴》曰︰……”(另‧荊州);卷八‧交廣諸山(引《交州記》);卷三一‧贈答(《會稽典錄》);七三‧鉢(《交州雜事》);八一‧藿香(《交州記》);八三‧玉(《廣志》);八四‧貝︰(《廣州志》)(《交州記》);八七‧甘薯、‧椰(出處佚),‧茘枝(謝承《後漢書》),‧甘蔗(《江表傳》);八九‧杉(《交州記》);九一‧孔雀(楊孝元《交州異物志》);九二‧翡翠(《廣志》);九四‧羊(《幽明錄》);九五‧犀(《交州記》),‧果然(《南州異物志》),‧鼠(《交州記》)。
《藝文類聚》﹝交趾﹞︰卷八‧海水(引謝承《後漢書》);十一‧顓頊高陽氏(《史記》);五十‧剌史(謝承《後漢書》);六一‧總載居處(晋左思《蜀都賦》);八二‧草部下‧藤︰“《南方草木狀》曰︰浮沉藤……出交阯、合浦” ;卷八四‧寶玉部下‧珠︰“《東觀漢記》曰︰顯宗時……交阯太守坐贓千金,徵還伏法”,‧貝︰“《南州異物志》曰︰交阯北,南海中,有大文貝……”((另(《毛詩義疏》);八五‧百穀部‧稻︰“《江表傳》曰︰孫亮五鳯元年,交阯稗草化為稻”;八六‧橘(《異物志》);八七‧菓部下‧檳榔︰“《廣志》曰︰木實曰檳榔……亦出交阯” ,‧甘庶 “《南中八郡志》曰︰交阯有甘蔗……”,‧益智︰“《廣志》曰︰益智……亦生交趾。《南方草木狀》曰︰益智子……出交趾、合浦”,‧芭蕉(《廣志》);八九‧木部下‧桂︰“《廣志》曰︰……交趾置桂圓;九二‧鳥部下‧烏(王韶《孝子傳》),‧鷗(《東觀漢記》),‧翡翠︰“楊孝元《交趾異物志》曰︰翠島先高作巢……”;‧獸部下‧馬︰“《東觀漢記》曰︰馬援於交阯鑄銅馬,奏曰……”;九五‧鹿(《廣州先賢傳》),‧果然、牲牲︰“《南州異物志》曰︰交州以南,有果然獸……” , “《廣志》曰︰狌狌……出交阯封溪縣。《南方草木狀》曰︰牲牲之獸……交阯武平,興古有之。”;卷一百‧災異部‧蝗(《廣州先賢傳》)。
《梁書》卷二‧本紀二‧武帝中︰“(天監四年二月)壬辰,交州剌史李凱據州反,……。(十五年十一月丁卯)交州刺史李畟斬交州反者阮宗孝”;卷三‧本紀三‧武帝下︰“(普通四年)六月乙丑,……分交州置愛州……” ,“(大同七年)是歲,交州土民李賁攻刺史……(八年三月)……征李賁於交州” ,“(大同十年)春正月,李賁於交州且竊位號,署置百官” ,“中大同元年春正月……癸丑,交州刺史楊瞟剋交阯嘉寧城……”。“(太清二年五月)辛亥,曲赦交、愛、德州”;卷七‧列傳一‧太祖張皇后︰“父穆之……久之,得為寧遠將軍、交阯太守。……宋文帝……將以為交州刺史,會病卒”;卷五四‧列傳四八‧諸夷‧海南︰“海南諸國,大抵在交州南及西南大海州上……”,另載:交阯。
《陳書》卷一‧本紀一‧高祖上︰“……高祖對曰︰‘交阯叛換,罪由宗室,……。今若奪人沮眾,何必交州討賊……”;卷六‧本紀六‧後主︰“(至德元年)夏四月戊辰,交州刺史李幼榮獻馴象”;卷七‧列傳一‧高祖章皇后︰“高祖自廣州南征交阯,……”;卷八‧列傳二‧杜僧明︰“高祖征交阯,……”;卷九‧列傳三‧歐陽頠︰“時頋帝盛為交州刺史……”;卷十二‧列傳六‧胡穎︰“及南征交趾,穎從役役……” 。
《隋書》卷二‧帝紀二‧高祖下︰ “(仁壽二年)十二月……交州人李佛子舉兵反,遣行軍總管劉方討平之。”;卷二三‧志十八‧五行下︰“(大同七年)交州人李賁舉兵,……”;卷三一‧地理下︰“交趾郡,舊曰交州,統縣九,戶三萬五十六。宋平,舊置宋平郡。平陳,郡廢。大業初置交趾郡;龍編 ,舊置交趾郡。平陳,郡廢;朱鳶,舊置武平郡。平陳,郡廢; 隆平,舊曰武定,置武平郡。平陳,郡廢。開皇十八年縣改名焉;平道, 舊曰國昌,開皇十二年改名焉;交趾 ;嘉寧,舊置興州、新昌郡。平陳,郡廢。十八年改曰峯州,大業初州廢; 新昌;安人,舊曰臨西,開皇十八年改名焉。”;卷三三‧志二八‧經笈二︰“《交州雜事》九卷。……《交州先賢傳》三卷(晋范瑗傳)。……《交州以南外國傳》一卷。……《交州異物志》一卷(楊孚撰)”;卷五三‧列傳十八‧劉方︰“仁壽中,會交州俚人李佛子作亂,……詔方為交州道行軍總管……”;卷五六‧列傳二一‧令狐熙︰“熙奉詔,令交州渠帥李佛子入朝……”;卷八二‧列傳四七‧南蠻‧林邑︰“林邑之先,因漢末交阯女子徵側之亂……” 。 “宋交州刺史檀和之,將兵擊之……”,“婆利國,自交阯浮海,……” 。
《續高僧傳》卷十六‧釋慧勝傳(交趾);卷二十一‧釋道禪傳(交趾)。
《晋書》卷三‧帝紀三‧武帝︰“(泰始四年)冬十月,……斬其交州刺史劉俊……。五年……五月……,曲赦交趾、九真、日南五歲刑。……(七年五月閏月)詔交趾三郡、南中三郡、無出今年戶調。……(七月)吳將陶璜等圍交阯,……”;卷七‧帝紀七‧成帝︰“(咸和三年九月)前交州刺史張璉據始興反……”;卷八‧帝紀八‧穆帝︰“(永和九年)三月,旱。交州剌史阮敷討林邑范佛於日南……。(升平三年十二月)交州刺史溫放之帥兵討林邑……”;卷九‧帝紀九‧孝武帝︰“(太元五年)冬十月,九真太守李遜據交州反。……(六年秋七月)甲午,交阯太守杜瑗斬李遜,交州平”;卷十‧帝紀十‧安帝︰“(隆安三年)二月,……林邑范胡達叛日南、九真,遂寇交阯,太守杜瑗討破之” ,“(義熙九年春三月),林邑范胡達寇九真,交州刺史杜慧度斬之”;卷十四‧志四‧地理上︰“高陽任地依神,帝嚳順天行義。東……,南撫交阯。” ,“武帝開越攘胡,初罝十七。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崖、 儋耳九郡……”;卷十五‧志五‧地理下︰“交趾郡 (漢置。統縣十四,戶一萬二千): 龍編,苟屚, 望海, 𨏩𨻻, 西于, 武寧, 朱鳶, 曲昜, 交興, 北帶, 稽徐, 安定, 南定, 海平”;卷二八‧志十八‧五行中︰“吳孫亮五鳯元年六月,交阯稗草化為稻。”;卷四九‧列傳十九‧阮籍︰“時成帝幼沖,庾氏執政,(阮)放求為交州,……。”;卷五七‧列傳二七‧陶璜︰“父基,吳交州剌史。……孫皓時,交阯太守孫滑貪暴,……” ,‧吾彥︰“會交州刺史陶璜卒,以彥為南中都督、交州刺史……。”;卷六六‧列傳三六‧陶侃︰“太興初,進號平南將軍,尋加都督交州軍事”;卷六七‧列傳三七‧溫嶠︰“(溫)放之嗣爵,……以貧,求為交州,朝廷許之。……將征林邑,交阯太守杜寶、別駕阮朗並不從,……”;卷七五‧列傳四五‧王湛︰“元興初,桓玄得志,表徙其家屬於交州”;卷七八‧列傳四八‧陶回︰“祖基,吳交州刺史”;卷八九‧列傳五九‧忠義‧王諒︰“(新昌太守梁碩)自領交阯太守……。永興三年,(王)敦以諒為交州刺史,……”;卷九七‧列傳六七‧四夷‧南蠻‧林邑國:“(范文)告交州刺史朱蕃,求以日南北鄙橫山為界。……”;卷一百‧列傳七十‧王機︰“機自以篡州,懼為王敦所討,乃更求交州。……(梁)碩……乃自領人交阯太守” 。
《釋迦方志》卷下︰ “後晋咸安元年,交州合浦採珠人董宗之見海底光浮出水上” 。
《南史》卷一‧宋本紀上一︰ “(元興七年)交州刺史杜惠度斬盧循父子”;卷二‧宋本紀中二︰“(元嘉二十三年六月)交州刺史檀和之伐林邑國,剋之”;卷三‧宋本紀下三︰ “(泰始四年)三月,交州人李長仁據州叛”;卷四‧齊本紀上四︰“(建元元年)秋七月丁未,曲赦交州部內”;卷六‧梁本紀上六︰ “(天監元年八月)交州獻能歌鸚鵡,詔不納”,“四年……二月……壬辰,交州刺史李凱據州反,長史李畟討平之,曲赦交州”,“ (十五年)冬十一月,交州剌刺李畟斬反者阮宗孝,傳首建鄴”;卷七‧梁本紀中七︰ “(大同七年)交州人李賁攻刺史蕭諮。……十年春正月,李賁窃號於交阯,年號天德。……中大同元年春……癸丑,交州刺史楊瞟剋交阯嘉寧城,李賁竄入屈獠洞。交州平”;卷九‧陳本紀上九︰“……先是武林侯蕭諮為交州刺史,以嚴刻失和,土人李賁連結數州豪傑同時反,……。詔以帝為交州司馬,與刺史楊瞟南討。……帝曰︰‘ 交阯叛換,罪由宗室…… ’”;卷十七‧列傳七‧胡藩︰“……後欲奉庶人義康,交州刺史檀和之至豫章討平之。”;卷二九‧列傳十九‧蔡廓︰“……尋免官,遷交趾。頃之追還。”;卷三七‧列傳二七‧宗慤︰“元嘉二十二年,伐林邑,……隨交州刺史檀和之圍區粟城。”;卷五三‧列傳四三‧梁武帝諸子︰“中大通二年春,詔遣前交州刺史王弈……” ;卷六六‧列傳五六‧杜僧明︰“武帝征交阯及討元景仲,僧明 、交育並有功。”;卷七十‧列傳六十‧循吏︰“林慧度,交阯朱鳶人也。……。”;卷七八‧列傳六八‧夷貊上︰“海南諸國,大抵在交州南及西南大海洲上,……” ,“中天竺……其國人行賈往往至扶南、日南、交阯”。
《北史》卷六七‧列傳五五‧令狐熙︰“熙奉詔令交州渠帥李佛子入朝,……。”;卷七三‧列傳六一‧劉方︰“仁壽中,交州俚人李佛子作亂,……詔方為交州道行軍總管,……” ;卷九五‧列傳八三‧林邑、赤土、婆利︰“林邑……物產大抵與交趾同。” “赤土……自餘物產,多同於交趾。” “婆利國,自交趾浮海,南過赤土、丹丹,乃至其國。”;卷九七‧列傳八五‧西域︰ “大秦……東南通交趾。又水道通益州永昌郡”。
《法苑珠林》﹝交州﹞:卷十三11上;卅六15下、19下,20下(廣志);四十14下;六一1下;六四11上。﹝交趾﹞:卷十四5下;十七10上;六三31上;七四12上。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明遠法師、會寧師(交阯),運期師、木又提婆、窺沖法師、慧琰師(交州),大乘燈禪師(交阯、交州),曇潤法師(交阯);卷下‧智弘律師(交州)、法振禪佛(交阯 )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良為堀倫,初至交廣,遂使總喚崑崙國焉。”
《初學記》﹝交州﹞:卷六‧涇水(劉澄之《交州記》);七‧湖(劉欣期《交州記》);八‧總敍州郡( 交州刺史、交州都督府),‧嶺南道(《交州記》、《交廣二州記》);十六‧磬(劉欣期《交州記》);二十‧貢獻(《交州雜記》);二十二‧箭(《博物志》);三十‧鸚鵡(《南方異物志》、劉欣期《交州記》)。﹝交趾﹞:卷六‧海(謝承《後漢書》);八‧總敍州郡(交趾刺史、交阯郡),‧嶺南道(《地理志》、《輿地志》);十一‧諸曹尚書(謝承《後漢書》);十六‧鼓(范曄《後漢書》);二十‧貢獻(楊孚《異物志》);二七‧五穀(《異物志》、楊孚《異物志》);二八‧橘(曹叔《異物志》);三十‧鷄(《西京雜記》)。
《通典》卷一七一‧州郡一︰ “漢……南置交阯(初為交阯,後為交州)……”;卷一七二‧州郡二︰ “漢之……交阯、……皆越分野” ;卷一八四‧州郡十四︰交趾……;卷一八四‧州郡十四‧古南越︰“武帝使伏波將軍路博德討平之……後兼置交趾刺史(領七郡)……至獻帝乃立為交州……。” (參見安南條);卷一八七‧邊防三‧夜郎︰ “東接交趾”,‧哀牢︰ “《廣志》云︰猩猩唯聞其啼,不聞其言,出交阯郡封溪縣。”;卷一八八‧邊防四‧嶺南序略︰ “交阯之南有越裳國……”,‧海南序略︰ “海南諸國……大抵在交州南及西南……”,‧林邑︰ “在交阯南……”;卷一九三‧邊防九‧天竺︰ “或至扶南、交阯貿易……” 。
《一切經音義》﹝交州﹞:卷十一372上(引《南州異物志》);六六744上(引《交州雜事記》);九三894中;九四897中。﹝交趾﹞:卷卅八558中︰四一575中;六四734中(引《異物志》;六六755中(引《異物志》;六八751中;六八751中;八一835中;九四897中。
《元和郡縣志》﹝交州﹞:卷三四‧嶺南道一(1下);三八‧嶺南道五(10下)。﹝交趾﹞卷三四(1下);三八(10下)。
《白孔六帖》﹝交州﹞卷五‧交廣諸山(﹝白﹞《交州記》);卷七‧珠(﹝白﹞採珠︰晋陶璜為交州無農,唯以探珠為業……);卷十六‧炭(﹝白﹞《交州記》);卷三十‧臂(﹝白﹞《交州記》);卷五二‧無備(﹝孔﹞《南蠻傳》);卷一百‧茘枝(﹝白﹞交州貢……)。﹝交趾﹞:卷六‧海(白謝承《後漢書》,﹝孔﹞《北夢瑣言》);四八‧赦(﹝孔﹞交趾刺史);五六‧降(﹝白﹞《漢晋春秋》);五七‧戎狄(﹝白﹞無出處);六二‧鼓(﹝白﹞范曄《後漢書》);七九‧蠻夷貢賦(﹝白﹞《後漢書》);八九‧丹藥(﹝白﹞無出處);九四‧孔雀(《嶺表異錄》),‧鷄(﹝白﹞《西京雜記》);九七‧犀(《開元遺事》)。
《酉陽雜俎》﹝交趾﹞:卷一2,十八150。
《酉陽雜俎續集》﹝交州﹞:卷八244(楊孚《交州異物志》)
《蠻書》卷一︰“安寧城……去交趾城池四十八日程”;卷四︰“咸通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蠻賊逼交州城池”;卷七︰“何履光……舊嘗任交、容、廣三州節度”。
《北戶錄》﹝交州﹞:卷一(5);二(27);三43(《交州異物志》)。﹝交阯﹞:卷二P.20。
《嶺表錄異》﹝交阯﹞:卷上2、5,中15,下19。
《北夢瑣言》﹝交趾﹞:卷一9,五40。
《舊唐書》卷十九上‧本紀十九上‧懿宗︰ “( 咸通三年夏)南蠻陷交阯。(四年冬)蠻竟陷交州。(六年秋)收復安南府。自李琢失政,交阯湮沒十年,……”;卷三五‧志十五‧天文上︰ “謹按《南越志》︰‘……交州日影覺北三寸…… ’。交州,大略去洛九千餘里……”;卷三八‧志十八‧地理一︰“安南經略使,治安南都護府,即交州……”;卷四一‧志二一‧地理四︰“漢武帝……立九郡,曰……交阯、……。交州刺史領七郡而已。”(參見安南條);卷四六‧志二六‧經笈上︰“《交州雜故事》九卷。《交州先賢傳》四卷(范瑗撰)。《交州異物志》一卷(楊孚撰)。《交州已來外國傳》一卷。”;卷五九‧列傳九‧丘和︰“煬帝……遣和為交趾太守。……及(蕭)銑平,……詔使李道裕即授……、交州總管。”;卷六五‧列傳十五‧高士廉︰ “……交趾太守丘和署為司法書佐”;卷八五‧列傳三五‧唐臨︰“再遷侍御史,奉使嶺外,按交州刺史李道彥等申叩寃系三千餘人”;卷一五四‧列傳一O四‧孔巢(攵)︰“唯(孔)戣以清儉為理,不務邀功,交、廣大理”;卷一七七‧列傳一二七‧楊收︰ “收以交阯未復,南蠻擾亂,……”;卷一八九下‧列傳一三九下‧儒學下︰ “郎餘令……兄餘慶……後卒於交州都督”;卷一九O上 ‧列傳一四O上‧文苑上︰ “勃父……坐勃左遷交阯令。上元三年,勃往交阯省父,……。”;卷一九七‧列傳一四七‧南蠻︰ “林邑國……在交州南千餘里。”“婆利國……自交州南渡海,經……乃至焉。”“盤盤國……自交州船行四十日乃至”;卷一九八‧列傳一四八‧西戎︰ “中天竺……通於大秦,故其寶物或至扶南、交阯貿易焉。”;卷二百下‧列傳一百五十下‧黃巢︰ “尋南陷湖、湘,遂據交、廣”。
《唐會要》卷七十三‧安南都護府︰ “調露元年八月七日,改交州都督府為安南都護府” , “咸通六年十二月……收復安南。自李琢失政,交阯陷没十年”;卷九八‧林邑國( 交阯)、殊柰國( 交趾);卷九九‧盤盤國( 交州)。
《舊五代史》卷一三五‧僭偽列傳二‧劉陟︰“交州土豪曲承美亦專據其地,送款於梁……” 。
《太平廣記》﹝交州﹞:卷一四一‧王徽之(《異苑》);三六O‧王徵(《幽冥記》,或《幽明錄》);四三四‧牛(《交州志》);四四三‧科藤(《交州記》);四六四‧子歸母(楊孚《交州異物志》云……。出《感應記》),‧鮫魚(《交州記》)。﹝交趾﹞:卷八七‧康僧會(《高僧傳》);一二四‧樊光(《報應錄》);三九九‧綠珠井(《嶺表錄異》);四O四‧三寶村(《宣室志》);四O六‧貝多樹(《酉陽雜俎》);四四O‧鼠(《嶺表錄異》);四六一‧孔雀‧交趾(《嶺表錄異》),‧長鳴鷄(《西京雜記》);四六四‧海鰌(《嶺表錄異》)、四八二‧交趾(《南越志》)。
《太平御覽》﹝交州﹞:卷四九、五二、六五、六六、七四(《交州記》曰︰……);一五七(黃恭《交廣記》曰︰……);一七二‧州郡部十八‧嶺南道(引《十道志》、《方輿志》、《交州記》,參見安南條));一八七︰ “《俞益期牋》曰︰……有二百戶,交州以流寓號馬流……;;二五五︰ (黃恭《交州記》曰︰……);二六五(黃義仲《交廣=州記》曰︰……);三五九、三六九、三七O、三七一︰ (《交州記》曰︰……);三九一(黃義仲《交廣記》曰︰……);四一四︰ 黃恭《(交)廣記》曰︰……;四九九、五七二、六四四、六九八︰ (《交州記》曰︰……);七O三(引《交州雜事》);七一O、七一八《交州記》;七四三(《交州記》);七五八(《交州雜記》、《交州雜事》);七五九(《交州雜事》);七六O(《交州雜記》);七六九(《交州記》);七八六(引《南州異物志》、《南史》、《隋書》);七八七(引《梁書》、《唐書》);七八八(引《南史》、《唐書》);七九O(《交州以南外國傳》;八O七《廣州志》、《交州記》;八一一、八二九、八五四、八六一、八七一、八九O、九OO、九O六(《交州記》;九一O《南州異物志》);九一一、九一八(《交州記》);九二四(《南州異物志》曰︰鸚鵡鳥有三種,……《交州異物志》、《交州記》);九二八(《交州記》);九三一(《廣志》);九三八、九四O(《交州記》);九四一(《交州異物志》);九六O(《交州記》、《廣志》);九六一(《交州記》);九七一(《交州記》、劉義恭啟事曰︰……、《嶺表錄異》……);九七二(《廣志》、(《交州記》;九七三、九七四、九七五(《交州記》)卷九八二‧香部二‧棧香︰“《南越志》曰︰交州有蜜香樹……”(另《廣志》、《交州記》);九九五(《交州記》)。
《太平御覽》﹝交阯﹞:卷三四(《廣志》);一五七(《漢官解詁》、《通典》);一七二(《十道志》、《嶺表錄異》、《方輿志》、《後漢書》);一八九(《嶺表錄異》);三五六(《廣志》);六二六(楊孚《異物志》);六八七(《廣志》);七八五(《禮記》、《尚書大傳》);七八六(《後漢書》、《北史》);七八七(《隋書》);七八八(《唐書》);八O七(《南州異物志》);八三九(《俞益期牋》、《異物志》);八五七(《異物志》);八七一(《嶺表錄異》);九O八(《廣志》、《南方草物狀》);九一O(《南中八郡志》);九二一(《南方草物狀》);九二四(《南方異物志》)、楊孝元《交趾異物志》、《廣志》、《南方草物狀》);九二八(《南方草物志》);九三七(徐衷《南方草物狀》);九四一‧鱗介部十三‧貝︰“《南州異物志》曰︰交阯以南海中有大文貝……”;九四三(《廣志》);九五O(《南州異物志》);九五七(《廣志》);九六三(《南方草木狀》);九六六(《異物志》);九七一‧果部八‧檳榔︰“《吳錄地理志》曰︰交阯朱鳶縣有檳榔樹……。《廣志》曰︰木實曰檳榔樹……亦出交阯”(另《廣州記》、《嶺表錄異》);九七二(《南方草物狀》、《廣志》);九七三(《南方草木狀》);九七四‧果部十一‧甘蔗︰“《異物志》曰︰甘蔗,遠近皆有,交阯所產……”(另《南方草木狀》);九七五(《廣志》、《異物志》);九七九‧菜茹部四‧壼盧︰“《嶺表錄異》曰︰胡盧笙,交趾人多取無柄之瓠割而為笙” ;九八二(《南方草木狀》);九九五(《南方草木狀》)。
《宋高僧傳》卷二‧智賢傳(交州)。
《太平寰宇記》﹝交州﹞:卷一五七‧廣州(1上、5下、6上);一五八‧恩州(4下);一六一‧賀州(1上);一六二‧桂州(11上);一六八‧芝忻州(7下),‧撫水洲(13上);一六九‧太平軍(4上《交州記》)。一七O‧交州(《交州記》、《吳錄》、《南越志》、《梁天監起居注》);一七一‧愛州(《交州記》);一七六‧林邑國(4下、5上),‧頓遜國(10下),‧槃槃國(12下);一七七‧多摩長國(11上)。﹝交趾﹞:卷一五七‧廣州(1上、7上、8下《南越志》);一五九‧端州(8下);一六O‧惠州(5上);一六一‧賀州(1上);一六四‧梧州(9下);一六七‧容州(3下),白州(12上《嶺表錄異》)、欽州(15上);一六九‧太平軍(4上),‧雷州(6上《嶺表錄異》);一七O‧交州(《交州記》、《交趾記》、《南越志》);一七二‧四夷總序(2下);一七六‧南蠻總述(1下),‧林邑國(3上),‧婆利國(12上);一七七‧赤土國(3上),‧殊奈國(12下);一七八‧夜郎國(13下);一七九‧哀牢國(10上、13上);一八三‧天竺國(10下)。
《事類賦》﹝交州﹞:卷二7下(交州記);九19下;廿八5上(南州異物志)。﹝交趾﹞:卷三6上,九17上,十八17上,廿七7上(引《異物志》)。
《冊府元龜》卷九七四‧外臣部‧褒異一︰“(唐高祖武德)七年七月戊戌,交州首領來朝奏九部樂以宴之,賚物各有差”;卷九九六‧外臣部‧鞮譯︰“漢武帝元鼎五年,平南越,置交阯郡,凡交阯所統,雖置郡縣而言語各異,重譯乃通。”另該書所載“交阯”︰卷六五二(7807下),六五六(7856下),六六二(7925上、7927上),九五六(11237上、11239下),九五七(11259下、11260下、11261下),九五九(11287下),九六O(11291上、11292上),九六八(11376下),九八九(11620下),九九六(11689下),一OOO(11738上);「交州」︰卷九五七(11259上、11260上),九五九(11289上),九七O(11402上),九七四(11441下),九八四(11554
全),九八五(11564上),九八七(11592上),一OOO(11732上)。
《武經總要》﹝交州﹞:卷廿一16上。﹝交趾﹞:卷廿一15下。
《華夷圖》﹝交州﹞﹝交趾﹞
《新唐書》卷四‧本紀四‧則天皇后︰“(垂拱三年八月)交阯人李嗣仙殺安南都護劉延祐,據交州……”;卷三一‧志二一‧天文一︰“宋元嘉中,南征林邑,五月立表望之,日在表北,交州影在表南三寸”;卷三六‧志二六‧五行三︰“(貞觀)二十二年夏,……、交、……等州水” ;卷四三上‧志三三上‧地理七上︰“嶺南道……,漢……、交趾、……等郡”(參見安南條);卷四三下‧志三三下‧地理七下︰“安南經交趾太平,百餘里至峰州”;卷五八‧志四八‧藝文二︰“《交州雜故事》九卷。…… 范瑗《交州先賢傳》四卷。……王範《交廣二州記》一卷。……楊孚《交州異物志》一卷。……《交州以來外國傳》一卷。”;卷六九‧表九‧方鎮六︰“(天寶十載)置安南管內經略使,領交、……十一州。”;卷八七‧列傳十二‧蕭銑︰“交州總管丘和、……詣靖降”;卷九十‧列傳十五‧柴紹︰“(子)哲威……起為交州都督”,‧丘和︰“遂拜交阯太守、……”;卷九五‧列傳二十‧高儉︰“會世大亂,京師阻絕,交趾太守丘和署司法書佐……”;卷九九‧列傳二四‧李大亮︰“貞觀初,徙交州,封武陽縣男”;卷一二O‧列傳二五‧張柬之︰“柬之論其弊曰︰……哀牢……其國西大秦,南交阯,……”;卷一八四‧列傳一O九‧楊收︰“南蠻自大中以來,火邕州,掠交趾……”;卷一八五‧列傳一一O‧鄭畋︰“交、廣、邕南兵,舊取嶺北五道米往餉之,……;卷二二一上‧列傳一四六上‧西域上︰“天竺……與大秦、扶南、交趾相貿易”;卷二二二上‧列傳一四七上‧南蠻上︰“南詔……東南屬交趾” ;卷二二二中‧列傳一四七中‧南蠻中︰“南詔攻交州……進略安南”;卷二二二下‧列傳一四七下‧南蠻下︰“環王……直交州南”,“婆利……自交州汎海,歷赤土、丹丹諸國乃至” ,“環王南有殊柰者,汎交趾海三月乃至” ,“盤盤,……自交州海行四十日乃至” ,“陀洹,……自交州行九十日乃至” ,“多摩萇,……其國經薩盧、都訶盧、君那盧、林邑諸國,乃得交州” ,“長真部越兵攻丘和於交趾者也,武德初,以寧越、鬱林之地降,自是交、愛數州始通”;卷二二四下‧列傳一四九下‧叛臣下‧高駢︰“……詔拜交州節度使” 。
《新五代史》卷六五‧南漢世家五‧劉龑︰“( 白龍)三年,遣將李守鄘、梁克貞攻交趾,擒曲承美等。……四年,愛州楊廷藝叛,攻交州刺史李進……”,‧劉晟︰“( 乾和十二年)交州吳昌濬遣使稱臣……”,‧劉鋹︰“( 大寶)八年,交州吳昌文卒,……交趾大亂,驩州丁璉舉兵擊破之,……” 。
《元豐九域志》卷十‧化外州(8上)︰交州,交趾。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交州﹞:卷三40上;四13上;七40下;九21下、52下;十一53上;十二7上、46上,47上(南越志),47下,55下(交州記);十三13下、18上、41全;十四10下、25下,36上(交州記);十五5上、7下;十七21上;十八19上(南州異物志);十九17上;廿二10下,25上(交州記);廿三49下(交州記)。﹝交趾﹞:卷六47;九13上;十二4上、7上,50下(《南方草木狀》);十三19下、26上;十四34下;十六10上;廿三3上,47上(《南方草木狀》)。
《文昌雜錄》﹝交州﹞:卷一2,三23。﹝交趾﹞:卷一2。
《夢溪筆談》﹝交州﹞:卷二五26。﹝交阯﹞:卷五34( 夢粱錄),卷廿一21、26,廿五26。
《香譜》﹝交州﹞:卷一P.3‧鷄舌香(引《唐本草》)、6‧雀頭香(引《本草》)、9‧木蜜香(引《交州記》)
《輿地廣記》卷二‧漢十三郡(3下)、晋十九道(9下)︰交州,交趾;三五‧廣南東路︰交州(1上)、交趾(5上);三八‧廣南路化外州︰交州、交趾(1上),《交州記》(1 下)
《萍州可談》﹝交阯﹞:卷二19
《歷代地理指掌圖》﹝交州﹞﹝交趾﹞
《翻譯名義集》﹝交趾﹞:卷六20上
《能改齋漫錄》卷七175(交州記)
《通志》卷四O‧地理略︰ “漢……置交(初為交趾,後為交州)” , “(吳)北據江南,盡海置交(治龍編,今安南府)、廣……”;卷四一‧都邑略︰ “林邑……在交趾南,海行三千里” , “頓遜……其國之東界通交州” (另婆利、槃槃);卷一九六‧四夷三‧天竺︰ “或至扶南,交趾貿易”;卷一九八‧四夷五‧嶺南序略︰ “武帝……以其地為……交趾……九郡”,‧海南序略︰ “海南諸國,漢時通焉,大抵在交州南及西南大海中洲上,……”,‧林邑︰ “其金寶、物產大抵與交趾同”,‧婆利︰ “自交趾浮海南過赤土、丹丹國,乃至其國”,‧頓遜︰ “其國之東界通交州”,‧赤土︰ “物產多同於交趾”。
《桂海虞衡志》﹝交州﹞:‧志岩洞( 1)、志蠻(48);﹝交阯﹞:‧志香( 12-14)、志禽( 22)、志獸( 24)、志蠻(48)。
《嶺外代答》卷一(地理門)‧百粵故地︰“自秦皇帝併天下,伐山通道,略定揚粵為南海、桂林、象郡。今之西廣,秦桂林是也;東廣,南海也;交趾,象郡也。漢武帝平南海,離秦桂林為二郡,曰鬱林、蒼梧;離象郡為三,曰交阯、九真、日南;又稍割南海、象郡之餘壤為合浦郡……” ;卷二‧安南,‧海外諸蕃國、占城國:交阯;卷三‧西天諸國、三伏馱:卷四‧方言:交阯;卷五‧邕州永平寨博易場、欽州博易場:交阯;卷六(器用門)‧羽扇、皮履、墨(交阯);卷七(香門)‧沈水香、(光香、泥香)、眾香,(樂器門)‧銅鼓、銅(交阯)、銅(交州);卷八(花木門)‧檳榔(交阯);卷九(禽獸門)‧象、秦吉了(交阯);卷十(古蹟門)‧銅柱、交阯,(蠻俗門)‧飛駞(交阯)。
人……”。
《山堂群書考索》﹝交州﹞:卷六一11上。﹝交趾﹞:卷六一11上,六二4下。
《雲麓漫鈔》﹝交州﹞:卷五127(安廣記)
《西漢會要》﹝交州﹞:卷六四‧方域一(交州刺史)。﹝交阯﹞:卷六四‧方域一(交趾郡);卷六九‧蕃夷中‧南粵(交阯郡)。
《輿地紀勝》﹝交州﹞:卷八九‧廣州(1上);九O‧韶州(5上);九六‧肇慶府(5下);一O三‧靜江府(6下、14下);一O四‧容州(2上);一O五‧象州(4下);一O六‧邕州(1上);一O八‧梧州(1下、2上);一一O‧潯州(1上);一一九‧欽州(1下);一二O‧廉州(1全)(6下);一二三‧賀州(1下)。﹝交趾﹞:卷八九‧廣南東路(1下);九六‧肇慶府(8上);九七‧新州(3下);九九‧惠州(10上);一OO‧潮州(1下);一O三‧廣南西路(1下),‧靜江府(15上);一O四‧容州(1上、2上、7下、10下);一O五‧象州(4下);一O六‧邕州(4下、8下、9上);一O八‧梧州(1下、2上、4上、8上);一一O‧潯州(3下);一一四‧融州(1上);一一五‧賓州(7下);一一八‧雷州(5下);一一九‧欽州(五上下、6下、7上);一二O‧廉州(6上);一二一‧鬱林州(7下);一二二‧宜州(1上);一二三‧賀州(1上);一二四‧琼州(1上、5下);一二六‧萬安軍(4下);一二七‧吉陽軍(3下)。
《諸蕃志》卷上‧交趾國︰“交趾,古交州,東南薄海,接占城,西通白衣蠻,北抵欽州。歷代置守不絕,……舟行約十餘程抵占城國。”*馮承鈞注︰“交趾,漢初南越地。漢武帝平南越,分其地為九郡,南三郡曰交趾、日南、九真,置交州刺史以領之。後漢置交州,晋、宋、齊、陳、隋因之,間或改州為郡。唐武德中,改交州總管府,至德中改安南都護府。宋乾德初,交趾管內十二州大亂,丁部領自立。後歷黎氏、李氏、陳氏,世王其地。寶慶元年為陳氏太宗建中元年,陳氏即於是年代李氏。”卷上‧占城國︰“占城……北抵交趾”,另卷上‧闍婆國、注輦國(交趾);卷下‧志物‧檳榔、硨磲(交趾)。
《東漢會要》卷三八‧方域下(交州刺史、交趾郡);三九‧蕃夷上‧南蠻(交阯)
《宋會要輯稿》﹝交州﹞︰第一四O冊(5480下、5481上);第一九七冊(7723下,7731下︰“按富良江,未至交州三十里”,7747上、7747下;第一九九冊(7845全、7846上、7850上、7851上、1852全、7853全、7855上、7856上、7857上)。﹝交阯﹞:第一四O冊(5485上);第一百十七冊‧蕃夷四︰“交阯本南越之地、唐交州總管也,至德中改安南都護府……”;第一九六冊(7713上);第一九七冊(7723下、7749上、7756下、7763上);第一九八冊(7797上);第一九九冊(7840下、7845上、7848全、7849上、1850下、7852上、7853上、7854全、7857上、7858上、7859上、7860-7863全、7866全)。
《事林廣記》前集卷三︰﹝交州﹞:(歷代輿圖、漢十三部、晋十九道)。﹝交趾﹞:(歷代國都圖、漢十三部)。
《方輿勝覽》﹝交州﹞:卷三四、四O、四二,四三(引《交州記》)。﹝交趾﹞:卷三四、三八、三九、四O、四二、四三。
《玉海》﹝交州﹞:卷一五二26下、33下;一五三15下;一五四6下。
98《夢粱錄》。﹝交趾﹞:卷一五二26下;一五三33下、36全、37下;一五四6上、20下、26下、49上、51上。
《文獻通考》卷三一五‧輿地一‧總敍︰ “顓帝之所建,帝嚳侵之,……南至於交趾(交州)。……”;卷三二三‧輿地九︰ “石湖范氏《桂海虞衡志》曰︰余按交趾之名,其來最久,……”,‧古南越︰“漢時為郡七,縣五十五︰……交趾郡十縣(𨏩𨻻、安定、苟漏、麊泠、北帶、稽徐、西于、龍編、曲昜、朱鳶)……晋時為郡十七縣……龍編、苟漏、望海、𨏩𨻻、曲昜、交興、北帶、稽徐、西于、武寧、朱鳶、隆平、交趾、嚞寧、新昌、安人、平道……”;卷三二九‧四裔六‧夜郎國︰ “東接交趾”,‧哀牢︰ “《廣志》云︰猩猩……出交趾郡封溪縣”,‧南詔︰ “東南屬交趾”;卷三三O‧西原蠻︰ “自交趾蠻據有安南而……”,‧交阯︰“交趾本漢初南越之地,漢武帝平南越,分其地為儋耳、珠厓、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日南、九真凡九郡,置交趾剌史以領之,後漢置交州,晋、宋、齊因之,又為交趾郡,陳亦因之,隋平陳,廢郡置州,煬帝初廢州置郡,唐武德中改交州總管府,至德中改安南都護府。朱梁正明中,土豪曲承美專有其地……(宋)神宗……(熙寧)二年……日尊自帝其國……國號大越”;卷三三一‧四裔八‧海南序略、林邑、頓遜、槃槃、赤土(交趾、交州);卷三三二‧四裔九‧闍婆(交趾)、訶陵(交州)、多摩長(交州)、占城(交州、交趾)、蒲甘(交趾);三三八‧四裔十五‧天竺(交趾);卷三三九‧四裔十六‧大秦︰ “其國東南通交趾” 。
《元一統志》卷九‧江西等處行中書省(P.662)︰交州
《(大德)南海志》﹝交趾﹞:卷七
《安南志略》交州:總序,卷一、二、三;四6上(引《交州記》);卷五;七至十二;十五9下(引《交州記》),10上(《南越志》);十六至十九。交趾:自序,總序,卷一、二、三;四6上(引《交州記》;卷五至十六;十九。
《宋史》卷三‧本紀三‧太祖三︰“( 開寶六年)五月……己巳,交州丁璉遣使貢方物”;卷四‧本紀四‧太宗一︰“( 太平興國五年)秋七月丁未,討交州黎桓。……( 十二月乙酉)交州行營與賊戰,大破之” , “( 六年三月)壬戌,交州行營破賊於白藤江口……”, “( 七年三月)乙巳,交州以王攻討遣使來謝”;卷五‧本紀五‧太宗二︰“( 雍熙二年)二月戊寅,權交州留後黎桓遣使來貢” , “(端拱元年)閏五月丁酉,交州黎桓遣使來貢”, “ ( 淳化元年)冬十月甲辰,交州黎桓遣使來貢” , “( 四年二月乙丑)靜海軍節度使黎桓封交阯郡王” , “( 五年三月)交阯郡王黎桓遣使來貢”;卷六‧本紀六‧真宗一︰“( 至道三年四月)乙卯,靜海軍節度使、交阯郡王黎桓加兼侍中,進封南平王” , “(咸平四年二月)戊申,交州黎桓貢馴犀象”;卷七‧本紀七‧真宗二︰“(咸平六年)三月辛卯朔,欽州言交州八州使黃慶集等來歸” , “(景德元年)交州……來貢” , “(二年二月)乙酉,遣使安撫交州” , “(三年六月)知廣州凌策請發兵定交阯亂,……(七月)郡曄上邕州至交阯水陸路及控制宜州山川等國” , “(四年七月)乙亥,交州來貢,賜……。辛巳,以(黎)龍廷為靜海軍節度、交阯郡王,賜名至忠。……九月己巳,賜交阯郡王印及安南旌節” , “(大中祥符元年正月)乙酉,制加交阯郡王黎至忠功臣食邑” , “(十二月)辛亥,交阯郡王黎至忠加同平章事” , “(二年十二月)交州黎至忠貢馴象” , “(三年二月)癸巳,交阯黎至忠卒,大校李公蘊自稱留後” , “(三月)壬辰,以權靜海軍留後李公蘊為靜海軍節度, 封交阯郡王” , “(十二月)辛未,以太宗御書賜交州李公蘊。是歲……交州來貢”;卷八‧本紀八‧真宗三︰“( 大中祥符四年)五月丙子,加交阯郡王李公蘊同平章事。……(六月)詔授交、甘等州……” ,“是歲……交州……來貢” , “(五年)交州……來貢” , “(七年)秋七月辛丑,交州李公蘊敗鶴柘蠻,獻捷”; 卷九‧本紀九‧仁宗一︰“( 乾興元年夏四月)丙寅,交州來貢” , “(天聖五年)南平國王李公蘊遣人來貢” , “(六年)五月乙未朔,交阯寇邊” , “(七年夏四月)辛卯,南平王李公蘊卒,其子德政遣人來告,以為交阯郡王” , “(八年)十二月辛丑,交阯王李德政並加賜功臣” , “是歲,南平王李德政遣人謝加恩”;卷十‧本紀十‧仁宗二︰ “(景祐元年)六月壬辰,交州民六百餘人內附” ,“(是歲)李德政獻馴象二,詔還之” ,“(三年)南平王李德政來貢”;卷十一‧本紀十一‧仁宗三︰ “(慶曆三年)十二月,交阯獻馴象五” ,“(八年)交州來貢”;卷十二‧本紀十二‧仁宗四︰ “(至和二年)十一月乙卯,交阯來告李德政卒,其子日尊上德政遺留物及馴象” ,“(嘉祐三年六月)丁卯,交阯貢異獸” ,“(四年二月)庚午,廣南言交阯寇欽州” ,“(五年)秋七月癸巳,邕州言交阯與甲峒蠻合兵寇邊” ,“八年春正月辛亥,交阯貢馴象九”;卷十四‧本紀十四‧神宗一︰ “(治平四年二月)戊子,進封交阯郡王李日尊為南平王” ,“(熙寧二年)九月甲子朔,交阯來貢”;卷十五‧本紀十五‧神宗二︰ “(熙寧三年)交阯入貢” ,“(五年)三月甲午,李日尊卒,子乾德嗣,遣使弔贈” ,“(六年三月)甲子,交阯來貢。……庚午,封李日尊子乾德為交阯郡王” ,“(八年)十一月戊寅,交阯陷欽州,……甲申,交阯陷廉州” ,“(九年正月)戊辰,交阯陷邕州” ,“(二月)詔占城、占臘合擊交阯” ,“(十二月)癸卯,郭逵敗交阯於富良江” ,“(十年二月)己酉,以交阯降,赦……” ,“(元豐二年十月)戊申,交阯歸所掠民,詔以順州賜之”;卷十六‧本紀十六‧神宗三︰ “(元豐五年六月)壬申,交阯獻馴犀二” ,“(七年十月)戊子,詔分畫交阯界,以六縣兩峒賜之”;卷十七‧本紀十七‧哲宗一︰ “(元豐八年四月)甲戌,加李乾德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元祐二年)夏四月丙戌,交阯入貢。……(七月)庚申,進封李乾德為南平王” ,“(六年)交阯……入貢” ,“(七年八月乙亥)前陷交阯將吏蘇佐等十七人自發來歸”;卷十八‧本紀十八‧哲宗二︰ “(紹聖二年)交阯……入貢”;卷十九‧本紀十九‧徽宗一︰ “(元符三年二月)壬寅,以南平王李乾德為檢校太師”;卷二十‧本紀二十‧徽宗二︰ “(政和元年)交阯……入貢”;卷二九‧本紀二九‧高宗六︰ “(紹興八年三月)己亥,……以李天祚為靜海軍節度使、交阯郡王”;卷三一‧本紀三一‧高宗八︰ “(紹興二十七年三月)丁亥,詔焚交阯所貢翠羽於通衢……”;卷三三‧本紀三三‧孝宗一︰ “(隆興二年九月)乙未,交阯入貢”;卷三四‧本紀三四‧孝宗二︰ “(乾道九年)十二月辛未,交阯入貢” ,“(淳熙元年正月丙午)以交阯入貢,詔賜國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為安南國王”;卷三五‧本紀三五‧孝宗二︰ “(淳熙)十二年春正月己丑,禁交阯鹽入省地”;卷六六‧志十九‧五行四︰ “嘉祐三年六月丁卯,交阯貢異獸二……”;卷一一三‧志六六‧禮十六︰ “凡外國使預宴者,……交使以次歇空,進奉、押衙次交州……”;卷一一九‧志七二‧禮二二︰ “政和詳定五禮……高麗、交阯使副在西雜殿……” “諸國朝貢。其交州……諸國見辭,並如上儀……” ,“建炎四年,南平王薨……,封其子為交阯郡王”;卷一五四‧志一O七‧輿服六︰ “景德四年,鑄交阯郡王印,……”;卷一八六‧志一三九‧食貨下八︰ “太宗時……詔諸蕃香藥寶貨至廣州、交阯、……” ,“重和元年,燕瑛言交人服順久,毋令阻其貿易。……” ,“( 紹興)二十六年,罷廉州貢珠,散蜑丁。蓋珠池之在廉州凡十餘,接交阯者水深百尺,而大珠生焉……”;卷一九一‧志一四四‧兵五︰ “(熙寧)九年,趙卨征交阯,……”;卷一九七‧志一五O‧兵十一︰ “時周士隆上書論廣西、交阯事……”;卷二O三‧志一五六‧藝文二︰ “《交廣圖》一卷。《交阯事跡》八卷。《諸蕃進貢令式》十六卷︰……交州……。;卷二七O‧列傳二九‧許仲宣︰ “改廣南轉運使,會征交州……”;卷二七二‧列傳三一‧曹克旺︰ “會交阯李公蘊寇邕州……”;卷二七三‧列傳三二‧論曰︰ “宋初,交、廣、劍南、太原各稱大號……”;卷二七六‧列傳三五‧張觀︰ “……坐奏交州黎桓為亂兵所殺……不實”;卷二八四‧列傳四三‧陳堯叟︰ “會加恩黎桓,為交州國信使……”;卷二八五‧列傳四四‧賈琰︰ “交阯黎桓之篡丁璿也,……”;卷二八六‧列傳四五‧李齊︰ “交阯虐其部人……”;卷二九O‧列傳四九‧狄青︰ “始,交阯願出兵助討智高……”,‧郭逵︰ “交阯李乾德陷邕管……”;卷二九三‧列傳五二‧田錫︰ “……上疏……,其略曰︰……今交州未下……”;卷三百‧列傳五九‧杜杞︰ “杞言︰……邕管內制廣源,外控交阯……”;卷三O四‧列傳六三‧周渭︰ “……移書交阯,諭朝廷威信……”;卷三O六‧列傳六五‧謝泌︰ “真宗初,邊人屢寇,泌上疏曰︰……往歲討交阯……”;卷三O七‧列傳六六‧李若拙︰ “雍熙三年,假祕書監使交州……。子繹……,初以父使交阯有勞,補太廟齋郎……”;卷三O七‧列傳六六‧李若拙︰ “雍熙三年,假和書監使交州……。子繹……,初以父使交阯有勞,補太廟齋郎……”;卷三一二‧列傳七一‧王珪︰ “( 珪季父)罕呼宗旦子日新,謂之曰︰汝父內為交阯所仇,外……”;卷三二O‧列傳七九‧余靖︰ “智高西走邕州,靖策其必結援交阯……;卷三三一‧列傳九O‧苗時中︰ “交人犯邊……”;卷三三二‧列傳九一‧李師中︰ “初……(蕭)注欲以所管蠻峒酋豪往討交阯……”,‧趙卨︰ “交阯叛,詔為安南行營經略、詔討使……” ,“卨以為廣源間道距交州十二驛……”;卷三三三‧列傳九二‧張田︰ “或告交阯李日尊兵九萬,謀襲特磨道……”,‧潘夙︰“交人敗於占城……,夙遂上書陳交阯可取狀”;卷三三四‧列傳九三‧沈起︰ “……於是交阯益貳,大集兵丁謀入寇……”,‧劉彝︰ “禁與交人互市,交阯陷欽、廉、邕三州……”,‧熊本︰ “謀告交人明年將入寇……”,‧蕭注︰ “……上疏曰︰交阯雖奉朝貢,實包禍心……”,‧陶弼︰ “……交人納款,逵欲班師……”;卷三一四‧列傳一七三‧董槐︰ “宰相移書槐曰︰……邕州之地……南引交阯及……”;卷四二六‧列傳一八五‧循吏‧邵曄︰ “景德中,假光祿卿,充交阯安撫國信史……” ,“嘗上《邕州至交州水陸路》及《宜州山川》等四圖,頗詳控制之要。”;卷四四O‧列傳一九九‧文苑二‧李度︰ “未至交州,卒於太平軍傳舍”;卷四四六‧列傳二O五‧忠義一‧蘇緘︰ “( 熙寧)四年,交阯謀入寇……”;卷四六七‧列傳二二六‧官者二‧李舜舉︰ “郭逵討交州,以為廣西幹當公事……”;卷四七九‧列傳二三八‧世家二‧王昭遠︰ “廣南平,奉使交阯”;卷四八五‧列傳二四四‧外國一‧夏國上︰ “交阯、……濱海諸蕃,自劉鋹、陳洪進來歸,接踵修貢”;卷四八八‧外國四‧交阯︰“交阯本漢初南越之地。漢武平南越,分其地為儋耳、珠崖、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凡九郡,置交阯刺史以領之。後漢置交州,晋、宋、齊、梁、陳因之,又為交阯郡。隋平陳廢郡置州。煬帝初,廢州置郡。唐武德中,改交州總管府,至德中改安南都護府。……熙寧……二年……日尊自帝其國,……國號大越”;卷四八九‧列傳二四八‧外國五︰ “占城……西北至交州兩日程,陸行半月程” ,“……言︰……占城復近修武備,以抗交阯……”,“闍婆國……又七日至柴歷亭,抵交阯,達廣州”;卷四九五‧列傳二五四‧蠻夷三︰ “……上言︰‘……孰不知猺蠻……南鄰交阯…… ’ 。” “有甲峒蠻者,亦役屬交阯……”;卷四九六‧列傳二五五‧蠻夷四︰ “西南諸夷,漢牂牁郡地……南拒交州一千五百里”;卷二OO‧志一五三‧刑法二︰ “(熙寧)九年,知桂州沈起欲經略交阯 ,取其慈恩州,交人遂破欽 ,犯邕管……” 。
《島夷志略》‧交阯︰“古交州之地,今為安南大越國……” 。 *藤田豐八案︰書堯典有南交,《墨子》節用篇云,昔者堯治天下,南撫交趾、北降幽都、東西至日所出入,莫不賓服。《大戴禮》少聞篇云昔虞舜以天德翤堯,朔方幽都來服,南撫交阯,出入日月莫不率服。《呂氏春秋》、《史記》並言禹平水土,南撫交阯,漢武帝元鼎六年平南越,置儋耳、珠厓,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阯、九南、日南九郡,《漢書》地理志注云並屬交州,但顏師古引胡廣說云,漢既定南越之地,置交州刺史別於諸州,則前漢尚無交州之名。《後漢書》章懷注建武五年十二月交阯牧條云,交阯郡今交州縣也,南濱大海。《輿地志》云,其夷足大指開折,兩足並立,指則相交,阯與趾同,古字通。應劭《漢官儀》曰,始開北方,遂交於南,為子孫基阯也。杜佑《通典》,極南之人雕題交阯,注又云……。河內Hanoi之土名曰Kesho,沙氏云交阯殆Kesho之對音也(Chavannes, Relig. Emin,53)未知是否。又案《通典》漢時九郡注云,交阯即今安南也。《唐書》地理志云,安南中都護府,本交阯郡,武德五年曰交州,治交趾,調露元年曰安南都護府,至德二載曰鎮南都護府,大曆三年復為安南。但安南名國始於宋時,《宋史》交趾傳云,淳熙元年二月進封李天祚安南國王,《宋史》又云日尊自帝其國(中略),國號大越,是封號安南而自稱大越也。元時亦然,《元史》安南傳……。此書安南大越國乃兼封號與自稱而言也。
《異域志》﹝交州﹞:卷上‧交州;:卷下‧紅夷、般番國.﹝交阯﹞:卷上‧交州。
《元史》卷三‧本紀三‧憲宗︰ “(七年)冬十一月,兀良合台伐交趾 ,敗之,入其國。……”;卷四‧本紀四‧世祖一︰ “(歲己未十一月丙辰)兀良合帶略地諸蠻 ,由交趾歷邕、桂,……”;卷十‧本紀十‧世祖七︰ “(至元十六年七月)丁巳 ,交趾國遣使來貢馴象”;卷十一‧本紀十一‧世祖八︰ “(至元十七年十月)遣使諭爪哇國及交趾國……。(十一月)仍賜交趾……”;卷十三‧本紀十三‧世祖十︰ “(至元二十二年七月)唐兀帶請放征交趾軍還家休憩……” “(九月)庚寅,敕征交趾諸軍……”;卷十四‧本紀十四‧世祖十一︰ “(至元二十三年二月)遣……付阿里海牙從征交趾……” , “(四月)敕免雲南從征交趾蒙古軍免田租……” ,“(六月)辛亥,以亦馬剌丹忒忽里使交趾……”,“(十一月己巳)以阿八赤為征交趾行省右丞” ,“(二十四年正月)命……分道以討交趾……” ,“(八月)諭……毋縱軍士焚掠,毋以交趾小國而易之” ,“(十一月壬辰)……兵次交趾木兀門。……辛丑……遂趨交趾……”,“(十二月)乙酉,鎮南王以諸軍渡富良江,次交趾城下,……”;卷十五‧本紀十五‧世祖十二︰ “(至元)二十五年春正月 , 日烜復走入海,鎮南王以諸軍追之,不及,引兵還交趾城 “,“(四月)命征交趾諸軍還家休息一歲……”,“(二十六年二月)……上言願以……進取交趾”;卷十六‧本紀十六‧世祖十三︰ “(至元二十八年七月)己酉,召交趾王弟陳益稷……並詣京師 “,“(十月癸巳)以……張立道……使交趾”;卷十七‧本紀十七‧世祖十四︰ “(至元三十年七月)己巳,命……督諸軍征交趾”,“(十月)賜交趾陶子奇等十七人冬衣,荆南安置……”;卷十九‧本紀十九‧成宗二︰ “(元貞二年六月)丙午,叛賊黃勝許遁入交趾”,“(大德二年)九月,交趾……各貢方物”;卷二七‧本紀二七‧英宗一︰ “(延祐七年十一月)戊戌,交趾蠻儂志德寇脫零那乞等六洞”,“(十二月)上思州猺結交阯寇忠州”;卷三十‧本紀三十‧泰定帝二︰ “(致和元年正月)占城遣使來貢方物,且言為交趾所侵”;卷三八‧本紀三八‧順帝一︰ “(元統二年正月)遣……使交趾 ” ,“(至元元年五月)丙戌……詔遣使宣諭交趾 ”;卷六一‧志十三‧地理四︰ “建水州……近接交趾,為雲南極邊 ”;卷六三‧地理六(參見安南條、大羅成路條);卷六八‧志十九‧禮樂二︰ “……六成臣高麗,服交趾”;卷七九‧志二九‧輿服二︰ “元初,既定占城、交阯、真獵,歲貢象……”;卷九二‧志四一下‧百官八︰ “元統二年十月,湖廣行省咨︰‘ 海南……西鄰交趾…… ’”;卷一O一‧志四九‧兵四︰ “(至元)二十三年四月……奧魯赤出使交趾……”;卷一一九‧列傳六‧博爾忽︰ “帝以湖廣行省……南接交趾島夷……”;卷一二一‧列傳八‧兀良合台︰ “……遣使招降交趾,不服。……”;卷一二二‧列傳九‧虎都鐵木錄︰ “二十一年,從皇子鎮南王征交趾。……”,‧愛魯︰ “鎮南王征交趾,詔愛魯將兵六千人從之”;卷一二三‧列傳十‧紹古兒︰ “二十四年,從征交趾……”;卷一二五‧列傳十二‧賽典赤贍思丁︰ “交趾叛服不常,……遣人諭以逆順禍福”;卷一二八‧列傳十五‧阿术︰ “至平大理,克諸部,降交趾,無不在行”;卷一二九‧列傳十六‧來阿八赤︰ “皇子鎮南王征交趾。於是大軍深入進至交州,…… ”. ‧唆都︰ “二十一年,鎮南王脫歡征交趾,…… ”,‧百家奴︰ “二十二年,從父唆都征交趾,…… ”, ‧李恒︰ “俄有詔命恒從皇子鎮南王征交趾”;卷一三O‧列傳十七‧不忽木︰ “王師征交趾失利,復謀大舉。…… ”;卷一三一‧列傳十八‧奧魯赤︰ “(二十三年四月)命佐鎮南王征交趾”;卷一三三‧列傳二O‧昔都兒︰ “二十四年……領洞軍從鎮南王征交趾……”;卷一三五‧列傳二二‧塔里赤︰ “繼從征交趾……”;卷一三六‧列傳二三‧哈剌哈孫︰ “三十年……將兵征交趾……”;卷一四九‧列傳三六‧忙古帶︰ “從諸王阿台征交趾……”;卷一五一‧列傳三八‧高閙兒︰ “二十一年……征交趾”,‧張拔都︰ “從鎮南王脫歡伐交趾……”;卷一五六‧列傳四三‧張弘範︰ “(張)世傑走交趾,風壞舟,死海陵港”;卷一六二‧列傳四九‧史弼︰ “二十九年……往征爪哇……。過七洲洋,萬里石塘,歷交趾、占城界……”,‧劉國傑︰ “(黃勝許)挺身走交趾。……國傑三以書責交趾索勝許……”;卷一六五‧列傳五二‧解誠︰ “子汝楫襲……。子帖哥襲……,從征交趾有功……”;卷一六六‧列傳五三‧張泰亨︰ “子震……從征交趾,陷沒”,‧賀祉︰ “二十四年,以征交趾請行……”,‧張榮寶︰ “( 子)玉……從……烏馬兒征交趾……”,‧樊楫︰ “二十一年……從阿里海牙征交趾……二十四年,復征交趾”,‧張均︰ “二十四年,從鎮南王征交趾”,‧信苴日︰ “……攻降交趾”;卷一六八‧列傳五五‧陳祐︰ “上章論征西南夷事,曰︰……且自征伐倭國、占城、交趾……以來……”,‧劉宣︰ “時將伐交趾,宣上言曰……”;卷一九三‧列傳八十‧忠義‧合剌普華︰ “未幾,右丞唆都督兵征占城、交趾……”;卷二O八‧列傳九五‧外夷一‧日本︰ “二十三年,帝曰︰日本未嘗相侵,今交趾犯邊,……”;卷二O九‧列傳九六‧外夷二‧安南︰ “安南國,古交趾也。”(參見安南條);卷二一O‧列傳九七‧外夷三‧占城︰ “官軍獲諜者曰︰‘……遣使 交趾,……等國借兵…… ’ 。”
《渤泥入貢記》﹝交趾﹞
《百夷傳》﹝交趾﹞:P.9下
《群書集事淵海》﹝交州﹞:卷四七9下、26下、32下、74上,74下(交州城)。﹝交趾﹞:卷四七3上、27上、34全、75下、65上、74上。
《永樂大典》﹝交州﹞:卷一一九O七(引《南海志》)︰第20函200冊。﹝交趾﹞:卷二三三七(引《南方草木狀》︰3函);卷三OO七(引《南州異物志》︰5函42冊P.12上);卷一一九O七(引《南海志》︰20函200冊P.71下)。
《交阯總志》﹝交州﹞:卷一‧(引劉欣期《交州記》);卷二‧(引《南越志》);卷三。﹝交趾﹞:卷一(引《交州記》、《交阯志》、《南越志》);卷二、三。
《鄭和航海圖》︰交阯界
《瀛涯勝覽》‧占城國︰ “西接交趾界” 。
《西洋番國志》‧占城國︰ “西接交趾” 。
《星槎勝覽》前集‧占城國︰ “西抵交趾” 。
《安南棄守本末》:交趾,交州。
《寰宇通志》﹝交州﹞:卷一O二‧廣州府( 1上),‧肇慶府( 18上)︰一O三‧韶州府(4下)︰一O六‧琼州府(11上)︰一O七‧桂林府(5上)︰一O九‧梧州府(1上、10下)︰一一八‧安南(1上下、5下︰交州城)。﹝交趾﹞:卷一O二‧廣州府( 1下)︰一O五‧廉州府(11下)︰一O七‧桂林府(5上、9上)︰一O八‧慶遠府(1上)︰一O九‧梧州府(7下、10下)︰一一O‧南寧府(3上),‧太平府(6下、7下、8上),‧田州府(9全),‧思明府(10全),‧思恩軍民府(11上),‧鎮安府(12上),‧泗城州(12下),‧利州(13上),‧奉議州(13下),‧向武州(13上),‧都康州、龍州(14下),‧江州(13下),‧思陵州(16上),‧上林長官司(16下),‧安隆長官司(17上);一一一‧雲南府(5下、9下、10上),‧大理府(15上);一一二‧臨安府(3下、4上);一一三‧廣西府(1上);一一八‧安南(1上)。
《大明一統志》﹝交州﹞:卷七九‧廣東布政司(1上)、廣州府(23上)︰八三‧廣西布政司(7上),‧桂林府( 3上)︰八四‧梧州府(25上、28下)︰八五‧南寧府(16上)︰九十‧安南(1上、2上、5下)。﹝交趾﹞:卷七九‧廣州府(4下、21下)︰八十‧惠州府(17上)︰八二‧廉州府(6下、7下),‧琼州府(28下)︰八三‧桂林府(13上、14上)︰八四‧慶遠府(1上),‧梧州府(28下)︰八五‧南寧府(10下、17上),‧太平府(28下、20下),‧思明府(21下),‧思恩軍民府(23上),‧鎮安府(23下),‧田州(24下),‧泗城州(25下),‧利州(26上),‧奉議州(26下),向武州(27上),‧都康州(27下),‧龍州(28全),‧江州(29上),‧思陵府(30下),‧上林長官司(31上),‧安隆長官司(31下)︰八六‧臨安府(22上)︰八七‧車里軍民宣慰使司(34下),‧老撾(37上)︰九十‧安南(1上)。
《平定交南錄》:交趾,交州。
《西洋朝貢典錄》卷上‧占城國第一︰ “西接交趾”;卷中‧暹羅國第十︰ “且頓遜,史云東可通交州” 。
《海語》卷上‧風俗‧暹羅︰ “……至占城舊港,經大佛靈山,其上(火)夅墩則交阯屬也”;卷下‧畏途‧鐵板沙︰“……又昧於經路,次交阯之占壁囉,誤觸鐵板沙,舶壞……”。
《越嶠書》﹝交州﹞:卷一1全,17上(交州記);二26上;三4上(交州記)、7下;四1上;六8上;七2上;八5上;九3下;十1上;十一2下;十四27上;十七3上;十八1下;十九11下;二十5下。﹝交趾﹞:卷一1全、17下(南越志);二1下;三1上;四2下;五1上;六9上;七1上;八1上;九2下;十1上;十一21下;十二2下;十三4上;十四21下;十五1下;十七1上;十八1上;十九3上;二十5下。
《嶺海輿圖》﹝﹝交趾﹞:P.1、 3 、47、 62。
《安南傳》﹝交州﹞:卷一1、32;二54。﹝交阯﹞:卷一1、31;二38,41(交趾城)。
《安南志(原)》﹝交州﹞:卷一‧總要。﹝交趾﹞:卷一‧總要
《南詔野史》﹝交州﹞:下卷。﹝交趾﹞:上、下卷。
《廣輿圖》﹝交州﹞:卷二。﹝交趾﹞:卷一、二。
《福建市舶提舉司志》﹝交趾﹞:P.21下
《皇輿考》﹝交州﹞:卷十二‧四夷(13上)。﹝交趾﹞:卷十二‧四夷︰地圖,P.13下、16下。
《皇明鴻猷錄》﹝交州﹞:卷九。﹝交趾﹞:卷九
《炎徼紀聞》﹝交阯﹞:卷一3、12;四48、51、62
《安南圖說》﹝交州﹞:‧世紀(10上);疆域(16全)(22下︰交州府、交州城)。交趾﹞:安南考(2下)。
《古今形勝之圖》:交趾
《皇明四夷考》卷上‧越南︰ “武帝平南越,置交阯、九真、日南三郡”, “( 張)輔駐兵交州 ” (另參見北江條︰交州府),‧占城︰ “西距交趾”;卷下‧哈密︰ “……郡縣交阯,而宣宗棄之”。
《殊域周咨錄》卷五‧安南︰“安南,古交趾也,宋元以來俱國,今為都統司……”,“(永樂五年)(張)輔等班師至京,上交趾地圖,東西一千七百里,南北二千八百里,建交趾布政司、按察司及都指揮使司於交州府,置府十七、卅五……”, “……詔天下以安南平,立交阯都布按三司……”,“……遂振旅於膠水,復陳師於交州”;卷六‧安南︰ “建武中,馬援南征,深歷浪泊而還,慮交趾終復淪夷”,“漢光武中興,命馬援征交趾女主,立銅柱而南漢置為交州” ,“佛跡山( 在交州府上),……”,“雒王宮( 在交州府)” ,“浪泊( 在交州府東關縣)”;卷七‧占城︰ “……求……交州刺史朱藩以橫山為界”,“有港曰新州(西抵交趾……)”;卷八‧真臘︰ “……經交趾、占城至真蒲,乃真臘境矣”,‧暹羅、爪哇、浡泥 (交阯);卷十二‧哈密︰交趾;卷十三‧土魯藩︰交趾。
《荒徼通考》‧安南︰交州、交州城。﹝交趾﹞:‧安南
《圖書篇》卷五九︰交州郡、交州城。﹝交趾﹞:卷五八、五九
《四夷館考》﹝交趾﹞:卷上(15下),下( 6下)。
《華夷花木鳥獸珍玩考》﹝交州﹞:卷一24下;二1下、10下;八4下(引《廣志》)︰九18上。﹝交趾﹞:卷二9下;五28下(引《異物志》);七4上、26上、73上;八3下;九32下(引《南方草木狀》)。
《東夷圖說》﹝交州﹞:P.47。﹝交趾﹞:P.4下
《嶺海異聞》﹝交趾﹞:P.3下、 13下
《嶺海續聞》﹝交趾﹞:P.16下
《(王圻)續文獻通考》﹝交州﹞:卷二三五‧安南18上(交州城)、下(交州府),29上(交州府),30下(交州城)。﹝交趾﹞:卷二二九‧廣西(37下);二三一‧雲南(1下、5上、9下、24上、25下);二三四‧日本(33下);二三五‧安南(15上、18上、26上)。
《四夷考》﹝交州﹞:卷一6上。﹝交趾﹞:卷一‧交南考︰交趾 (6上)、 交趾城 ( 7上)。
《本草綱目》﹝交州﹞:卷八593下、615上;九636下、658下(交州記);十三791下(嵇含《南方草木狀》);十四815下、816上(交州記),829下(交州記);十八1008上、1045下;廿六1202下;廿七1224下;三十1279上(交州記);卅一1302下、1303上、1305下(嵇含《南方草木狀》),1306上(嶺表錄異),1307下,1308上、1310下(交州記),1311全、1312上(交州記);卅三1347上(交州記);卅四1355下、1359上、1361下(南越志),1362上、1363下(交州記,南越志),1364上,1376上;卅五1410上、1419下;卅六1463下;卅九1510下;四十1536上(嶺表錄異);四五1625下,1628上(交州記);四六1650上(交州記);四七1657上(交州記),1665下;四九1701全、1706上;五一1765下、1767全、1769上、1807下(南州異物志),1808上;五二1824上(博物志)。
《本草綱目》﹝交趾﹞:卷八594下;十四809上、811上、814上、828上、829上(嵇含:草木狀);十八1008上;十九1074下;廿三1129下;卅一1310全、1312上(交州記);卅二1302上;卅三1347上(徐衷:南州記,交州記,嵇含:草木狀);卅四1356下(嵇含:草木狀),1359上、1362上(南越志),1376下,1377上;卅五1386上;四六1649上;四七1657上(交州記);四九1701下;五一1765下、1808上。
《咸賓錄》﹝交州﹞:卷六‧安南(2下)。﹝交趾﹞:卷三‧天竺(14下)、婆羅門( 18下);六‧安南(2上)、占城(12下)、真臘23下;七‧木邦(27下);八21上。
《四夷考經國雄略》﹝交州﹞:卷一。﹝交趾﹞:卷一。
《順風相送》‧福建往交趾針路
《坤輿萬國全圖》﹝交趾﹞
《(包見捷)緬略》﹝交趾﹞
《三才圖會‧人物》﹝交州﹞:卷十二。﹝交趾﹞:卷十二
《三才圖會‧地理》﹝交趾﹞:卷十三
《安南圖志》﹝交州﹞:P.1上、3上。﹝交趾﹞:P.1上、安南考(3上),P.6下︰交趾城。
《四夷廣記》‧安南︰交州府、交州城(99冊)。﹝交趾﹞:‧安南(99冊),‧暹羅(101冊)。
《方輿勝略‧外夷》﹝交州﹞:卷五2上。﹝交趾﹞:卷三9上,五1下,六16下,卷十三︰廣西輿圖。。
《嶠南瑣記》﹝交州﹞:卷上10(《交州記》);下41。﹝交阯﹞:卷下49。
《裔乘》﹝交州﹞:卷二‧安南(2下)。﹝交趾﹞:卷二‧安南(2上)、占城(15上);三‧天竺(34上);八‧哈密(8下)。
《東西洋考》卷一‧交阯︰ “交阯,古南交也,秦為象郡,漢滅南越、置九郡,交阯其一也。……”; 卷十‧藝文考︰ 《宋降交州制》,《宋賜黎桓詔》,《宋受黎桓制》,《宋報交州詔》, 《為丁璿上宋太宗表》(黎桓),
《開設交阯衙門詔》(永樂五年三月初一日),《平南獻俘露布》(明 張輔),《征南碑》(明 田汝成);卷十二‧逸事考︰“《尚書大傳》曰︰堯南撫交阯於禹貢荊州之南,垂幽荒之外,故越也。《周禮》,南八蠻,雕題交阯,有不粒食者焉。秦開越嶺,南立蒼梧、南海、交阯、象郡。漢武帝元鼎二年始併百越,啟七郡,置交阯刺史督領之,時又建朔方郡,已開北垂,遂闢交阯於南,為子孫基阯也。《交阯外域記》曰,越王令二使者,主交阯、九真二郡……(見《水經注》。按《後漢書》,男女同川而浴,故稱交阯。)”“交州,治羸𨻻縣,元封五年移治蒼梧廣信縣,建安十五年治番禺縣……( 見王範《交廣春秋》)”,“漢,交阯有橘官長一人……( 見《南方草木狀》)” , “交州有鳥王如鵲……( 見《《寰宇記》)” ,“胡盧笙者,交阯人多取無柄之瓠,割而為笙……(《嶺表錄異》)” ,“交阯道士年九十九……(見《廣州記》)”;另卷二、三、四、五、七、九。*書局︰今越南北部和我國廣西西南部地區,後指越南北部。
《閩書》﹝交趾﹞:卷一四八7下,一五O12上。
《名山藏‧王享記》﹝交州﹞:二10上。﹝交趾﹞:二2下;三25下;五22下。
《武備志》﹝交州﹞:卷二三八。﹝交趾﹞:卷二OO,二O一,二O二,二二三,二三六,二三八。
《華夷風土記》﹝交州﹞:卷四53上。﹝交趾﹞:卷四12上、13下、52下。
《皇明象胥錄》卷三‧安南︰ “安南,古交趾……”;卷四‧占城︰“占城,古越裳國,在交趾南……”;卷四‧真臘︰“……自溫州開洋,經交趾,抵占城”,‧暹羅:“其北岸連交趾”。
《皇明世法錄》﹝交州﹞:卷八二2上。﹝交趾﹞:卷八一35下,八二1下。
《馭交記》交趾:卷一9(引《交廣記》《交廣春秋》);卷二至十二。交州:卷一9(引《交廣記》《交廣春秋》);卷二、三;五至八。
《天下郡國利病書》﹝交州﹞:卷九七1下,4上(黃恭《交廣記》);一O三88上;一O四69上;一O五1下;一一八25下(《交州記》);一一九23下。﹝交趾﹞:卷九三25下;九六11上;九七4下、24上;一百22下;一O一6下;一O三36上、87下;一O四15下;一O五1上;一O六10上;一O七1上;一O八2上;一O九30下;一一O 2上;一一二4下;一一八1上、25下, 39上(交趾城);一一九25下;一二O 3上。
《肇域志》廣東︰交州。﹝交趾﹞:雲南、廣東。
《坤輿全圖》﹝交趾﹞
《八紘譯史》﹝交州﹞:卷三‧安南(43)。﹝交阯﹞:卷三‧安南( 43)、紅毛鬼( 45)、占城( 52)。
《譯史紀餘》﹝交州﹞:卷三81。﹝交阯﹞:卷一13、20;二58;三81。
《八紘荒史》﹝交阯﹞:P.17
《讀史方輿紀要》﹝交州﹞:卷二24下、28下;三41上;四53下、56下;五13下、15上;六22上;九69上;六五58上;九六6上;一百1上;一O一16上;一O四48下;一O六1上;一O八21上;一一二23下;一一三1上;一一四17下。﹝交趾﹞:卷二20上,24下(交趾郡、交趾城),28下;三41上;四56下;五13下;七44上;八53上;58上;九69上;九五5上;九九56上;一百1上;一O四47上;一O五;51上;一O六4上;一O九7上;卷一一O 11上;一一一18下;一一二23下,25上(《交趾城》)(另引《南越志》、《交州記》、《廣州記》︰交趾);一一三1下;一一五23上;一一九50上。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交州﹞:卷二(5397),卷四。﹝交趾﹞:卷二5413,5442,卷四。
《指南正法》‧大担往交趾、序。*向達注︰越南北圻舊稱交趾。
《四譯館考》﹝交趾﹞:卷一10下;五1上;八2下。
《海外紀事》﹝交州﹞:卷一7下;二2下。
《海上紀略》﹝交趾﹞:P.163下
《安南紀遊》﹝交阯﹞:P.1
《安南雜記》﹝交州﹞
《東南洋海道圖》:交趾
《海國聞見錄》‧天下沿海形勢錄︰“自海安繞西北至合浦、欽州、防城,而及交阯之江平萬寧州……”;‧南洋記︰“秦象郡,漢交阯,唐交州,宋安南,明交阯,陸接兩粵、雲南,風土人物,史典備載……”。
《古今圖書集成》邊二‧邊裔總部匯考二(引《唐書‧地理志》);邊五八‧天竺部匯考(引《梁書‧天竺傳》、《唐書‧天竺傳》);邊八九‧南方諸國總部匯考︰《廣東通志‧外志》:黃帝時,唐堯南撫交阯……。後漢光武時,交趾、日南徼外蠻來貢……”,‧南方諸國總部總論︰ “《通典‧嶺南序略》︰交阯之南有越裳國”,“《通典‧海南序略》︰海南諸國……大抵在交州南”,“《梁書‧海南傳序》︰海南諸國大抵在交州南……”,“《大學衍義補》︰安南,古交阯也……”;邊九十‧安南部匯考一︰﹝上古﹞“《史記‧五帝本紀》……《史記‧舜本紀》……《書經‧堯典》︰帝堯申命羲叔宅南交(《史記索隐》曰︰……南交則是交趾不疑也)”,﹝周﹞《後漢書‧南蠻傳》︰交趾之南有越裳國……。﹝漢﹞《漢書‧武帝本紀》︰元鼎六年定越地,以為……、交趾、……郡。《漢書‧地理志》……。《晋書‧地理志》︰……。《廣東通志》︰安南國,古交趾也……。﹝後漢﹞《後漢書‧世祖本紀》︰建武五年冬十二月,交趾牧鄧讓……貢。建武十六年春二月,交趾女子徵側反……。十八年夏四月,遣伏波將軍……擊交趾賊……。十九年夏四月,馬援破交趾……。《後漢書‧順帝本紀》︰永和二年夏五月……九月交趾二郡兵反。三年夏六月……。《後漢書‧沖帝本紀》︰建康元年冬十月……。《後漢書‧恒帝本紀》︰延熹五年夏四月……。《後漢書‧靈帝本紀》︰光和元年春正月……,四年夏四月……。中平元年六月……。《後漢書‧郡國志》……。﹝三國﹞《三國志‧吳主傳》︰黃武五年……。《三國志‧吳志‧孫休傳》、《孫皓傳》,《三國志》注引《江表傳》(廢帝五鳯五年……)。《三國志‧魏志‧少帝本紀》……。 ﹝晋﹞《晋書‧武帝本紀》︰泰始四年冬十月……,五年五月……,七年秋七月……。《晋書‧地理志》……。﹝劉宋﹞《宋書‧文帝本紀》︰元嘉八年春正月,十一年二月……。﹝南齊﹞《南齊書‧高帝本紀》︰建元元年秋七月丁未……。《南齊書‧武帝本紀》︰永明三年春正月丙辰,六年六月丙子……。《南齊書‧扶南傳》……。﹝唐﹞《唐書‧地理志》……。《廣東通志》︰安南國,古交趾也……唐初改安南都護府……交趾郡為交州,分武峨州、粵州、芝州……。﹝宋﹞《宋史‧太祖本紀》︰開寶六年夏五月己巳……。《宋史‧太宗本紀》︰太平興國五年秋七月丁未,七年春三月……,雍熙二年二月戊寅……,端拱元年五月丁酉,淳化元年冬十月甲辰,淳化四年二月、五年三月……。《宋史‧真宗本紀》︰至道三年四月乙卯,咸平四年二月戊申,咸平六年三月辛卯,景德元年、二年、三年六月、四年七月乙亥,大中祥符元年正月乙酉、二年十二月、三年春正月、四年、五年、七年秋七月辛丑。《宋史‧仁宗本紀》︰天聖五年,六年五月乙未朔,八年十二月辛丑,九年,景祐元年六月壬 辰、三年,慶曆三年十二月乙巳、六年,至和二年十一月乙卯,嘉祐三年六月丁卯、四年二月庚午、五年秋七月癸巳、八年春正月辛亥。《宋史‧神宗本紀》︰熙寧二年九月甲子、三年、五年三月甲午、六年三月甲子、八年十一月戊寅、九年正月、十年三月丙午,元豐二年冬十月戊申、五年六月壬申、七年冬十月戊子。《宋史‧哲宗本紀》︰元豐八年四月甲戌,元祐二年夏四月丙戌、六年、七年八月乙亥,紹聖二年。《宋史‧徽宗本紀》︰元符三年二月壬寅,政和元年。《宋史‧高宗本紀》︰建炎四年十二月庚午,紹興八年三月己亥、十四年六月戊子、二十七年三月丁亥……。《宋史‧交趾傳》……; 邊九一‧安南部匯考二︰ [ 宋]《宋史‧孝宗本紀》︰隆興二年九月乙未,乾道九年十二月辛未,淳熙元年正月丙午、十二年春正月己丑。《宋史》︰李若拙傳、邵(日)曇傳、蕭注傳、沈起傳、熊本傳……。《文獻通考》︰……《宋史》︰刑法志( 嘉祐九年……)、禮志( 元祐九年,紹興三十一年正月、三十二年,淳祐十一年,咸淳元年、二年……;邊九二‧安南部匯考三︰[ 元]《元史‧憲宗本紀》︰七年冬十一月。…… 《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十六年秋七月丁巳、二十二年、二十五年、二十八年、三十年。…… ,《元史‧安南傳》。…… ,《元史‧兀良合台傳》︰……,《元史‧來阿八赤傳》……,《元史‧李恒傳》︰……,《元史‧昔都兒傳》……,《元史》不忽木傳、哈剌哈孫傳……,徐明善《天南行記》︰……,《元史‧成宗本紀》︰元貞二年五月、六月,大德二年……,《元史‧英宗本紀》︰延祐七年十一月戊戌……;邊九三‧安南部匯考四︰[ 明 ]《明外史‧安南傳》︰…… ,《明一統志》︰古南交之地,……,《平定安南錄》︰…… ;邊九四‧安南部匯考六︰“《博物志》外國︰交趾民在穿胸東”, “《水經注》︰…… ”,“《元史‧安南郡縣附錄》︰…… ” ,《明一統志》‧《安南國郡縣考》、《安南國土產考》︰…… ”;邊九五‧安南部藝文一︰ “漢揚雄《交州牧箴》,梁江淹《賜赦交州詔》, 明梁潛《平安南頌》,湛若水《安南賦》,呂讓《諭安南國王陳日焜書》 ”。‧安南部藝文二︰“唐 林審言《旅寓安南》,沈佺期《度安海入龍編》,高適《李雲南征蠻詩》, 杜荀鶴《贈友人罷舉赴交阯闢命》,明解縉《送劉繡衣接交阯》,蘇伯衡 《送王希暘修使交阯》。”‧安南部紀事︰“《後漢書》‧賈琮傳、鄭弘傳。《三國志‧吳志》陸引傳、呂岱傳、薛綜傳。《晋書》陶璜傳”,“《博物志》︰交州夷名曰俚子……”。《續博物志》交州安陽王有神人……。天寶中交阯貢龍腦……。《北夢瑣言》……初交阯以北拒南海有水路……”,“《宋史》李覺傳、許仲宣傳、陳堯叟傳……”,“《齊東野語》︰……”,“《夢溪筆談》︰交阯乃漢唐交州故地……”,“《東軒筆錄》︰……”。‧安南部雜錄︰ “《漢官儀》……,《水經注》……,《夢溪筆談》……,《玉堂雜記》……;邊九六‧黃支部匯考︰ “《後漢書‧南蠻傳》︰黃支國……凡交阯所統”,‧林邑部匯考一︰“《晋書‧林邑傳》、《梁書‧林邑傳》、《南齊書‧林邑傳》、《宋書‧林邑傳》、《水經注》、《隋書‧林邑傳》、《唐書‧環玉傳》……。”‧林邑部匯考二︰“《林邑記》︰物產大抵與交阯同……。”;邊九七‧扶南部匯考(引《南齊書‧扶南傳》) ,‧爪哇部匯考一(引《元史‧史弼傳》)。“《廣東通志》︰爪哇國……又十日至柴歷亭,抵交阯,達廣州。”;邊九九‧婆利部匯考(引《隋書‧婆利傳》、《唐書‧婆利傳》) ,柯枝部匯考(引《唐書‧盤盤傳》),‧頓遜部匯考(引《通典》);邊一O一‧暹羅部匯考(引《隋書‧赤土傳》、《廣東通志》) ;邊一O二‧殊奈部匯考(引《唐書南蠻傳‧環王》;邊一O三‧占城部匯考一(引《宋史占城傳》 、《元史占城傳》、《瀛涯勝覽》);邊一O四‧浡泥部匯考一︰ “按《閩書》︰……四夷之國,東則日本、高麗,南則交阯、占城、闍婆……。”‧蒲甘部匯考(引《宋史‧蒲甘傳》)。
《明史》卷六‧成祖二︰ “(永樂五年六月)癸卯,命張輔訪交阯人才 ,禮過赴京師” , “(六年)秋七月癸丑,論平交阯功,…… 。八月乙酉,交阯簡定反……” , “(八年十二月)戊午,陳季擴乞降,以為交阯右布政使,季擴不受命” ,“ (九年正月)己卯,張輔為征虜副將軍,會沐晟討交阯……” ,“ (十年)八月,張輔大破交阯賊於神投海” ,“ (十一年)十二月壬子,張輔、沐晟大敗交阯賊於愛子江”;卷七‧成祖三︰ “(十二年)三月……交阯平” , “(十三年)夏四月戊辰,張輔鎮交趾” , “(十五年)三月丁亥,交阯始貢士至京師。…… 六月丁酉,李彬討交阯賊黎核,斬之。……冬十月,李彬敗交阯賊楊進江斬之” ,“ (十六年春)正月甲寅,交阯黎利反,……” ,“(十七年)八月,中官馬騏激交阯……反” ,“ (十八年五日)庚寅,交阯參政侯保、馮貴禦賊,戰死” ,“ (十九年五月)庚寅,令交阯屯田” ,“ (二十年正月)壬申,豐城侯李彬卒於交阯” ,“ (二十一年正月)癸卯,交阯參將……敗黎利於車來”;卷八‧仁宗︰ “(永樂二十二年八月己未)保定侯孟瑛鎮交阯……九月癸酉,交趾都指揮方政與黎利戰於茶籠州,敗績……。丙子、召尚書黃福於交阯。…… (十一月)壬辰,都督方政……鎮交阯” 。“(洪熙元年三月)辛亥,參將安平伯李安……同鎮交阯”;卷九‧宣宗︰ “(寧德元年四月)丙申,詔赦交阯” ,“(二年二月)乙丑,黎利攻交阯城,王通擊敗之” ,“(三年四月)庚戌,論棄交阯罪,……”;卷十‧英宗前紀︰ “(正統四年二月)閏月辛丑,……宥棄交阯王通、馬騏罪”;卷四十‧地理一︰ “成祖……又增設貴州、交阯二布政使司……”;卷四五‧地理六︰ “欽州︰……又有佛淘二巡檢司,與交阯接界……” ,“思明府︰ 祿州,洪武三年省,二十一年正月復置,尋沒於交阯,永樂三年收復,宣德元年與安南” ,“龍州︰……南有龍江,自交阯廣源州流入,即麗江也……” ,“憑祥州︰……西北有麗江,自交阯廣源州流入……”;卷四六‧地理七︰ “雲南︰……南至木邦(與交阯界)” ,“(臨安府寧州)……東南有黎花江,即禮社江也,東南注於交阯清水江……。” ,“(景東府)……西南有瀾滄江……下流入交阯” ,“車里宣慰使司︰東北有瀾滄江,與九龍江會,達於交阯,為富良江,而入於海”;卷七十‧選舉二︰ “鄉試之額,交阯初開以十名為額 ,迨棄其地乃止”;卷七二‧職官一︰ “(永樂十八年)設……交阯三清吏司,宣德十年革交阯司”;卷七三‧職官二︰ “(永樂十八年)增設……交阯三道。……宣德十年罷交阯道”;卷七五‧職官四︰ “(永樂五年)置交阯布政司……宣德三年罷交阯布政司”;卷七九‧食貨三︰ “永樂中,又嘗令廣東海運二十萬石給交阯云”;卷八O‧食貨四︰ “成祖時,嘗設交阯提舉司,其後交阯失,乃罷”;卷八一‧食貨五︰ “( 永樂間)設……交阯宣光鎮金場局” ,“尋設交阯雲屯市舶提舉司,接西南諸國朝貢者”;卷八八‧河渠六︰ “( 永樂)二十一年修……交阯順化衛決堤百餘萬”;卷九七‧藝文二︰ “張岳《交事紀聞》一卷,翁萬達《平交紀事》十卷”;卷一二六‧沐春︰ “宋遠酋……依交阯不順命,遣何福討降之”,‧沐晟︰ “( 永樂四年)大發兵討交阯……”;卷一三O‧張赫︰ “子榮……永樂中留鎮交阯”;卷一三二‧周德興︰ “帝……賜手書曰︰‘……馬援請討交阯…… ’ ” ;卷一三七‧吳伯宗︰ “伯宗之使安南也,以名德為交人所重。”;卷一四四‧顧興祖︰ “宣德中,交阯黎利復叛……”;卷一四五‧張玉︰ “從子信……坐事謪交阯”,‧譚淵︰ “子忠……( 宣德)三年坐征交阯失律……”;卷一四六‧孟善︰ “子瑛……鎮交阯”,‧陳旭︰ “( 永樂)四年……征交阯”,‧陳賢︰ “子智……鎮交阯”,‧張興︰ “勇嗣……失律,謫交阯”,‧王友︰ “( 永樂)四年從征交阯……”;卷一四八‧楊士奇︰ “時交阯數叛……”;卷一四九‧夏原吉︰ “復問赦詔所宜,對以……罷西洋取寳船及雲南、交阯採辦諸道金銀課,悉從之”;卷一五一‧李至剛︰ “(解)縉謫廣西,至剛遂奏其怨望,改謫交阯”;卷一五二‧梁潛︰ “有陳千戶者,擅取民財,令旨謫交阯”;卷一五四‧張輔︰ “……自唐之亡,交阯淪於蠻服者四百餘年,至是復入版國”,另 高士文、徐政、黃福、呂毅、劉昱、陳洽、侯保、馮賈、伍雲、陳忠、李任、周安、李彬、柳升、梁銘、王通、陶季容、陳汀諸傳;卷一五五‧朱榮;卷一五八‧黃宗載、徐琦;卷一六一‧黃潤玉、陳壯;卷一六二‧戴綸;卷一六三‧李時勉;卷一六四‧鄒緝、鄭維桓、弋譧、黃驥;卷一六五‧陶成、丁瑄;卷一六六‧韓觀;卷一七二‧羅亨信;卷一七八‧阮勤︰“本交阯人,其父內徙,‧朱英;卷一八二‧王恕;卷一九五‧王守仁;卷一九八‧毛伯温;卷一九九‧胡世寧、李承勛;卷二OO‧姚鏌、張岳;卷二四一‧周嘉謨;卷二八九‧忠義一‧琴彭、陳汝石、朱多蒲、陶季容、陳汀(均交阯人);卷三O四‧宦官一︰“ (永樂八年)又命……馬騏鎮交趾”,‧‧鄭和︰“ 是時,交趾已滅,郡縣其地……”,‧范弘︰“ 交趾人”;卷三一三‧雲南土司一︰“ 臨安……其長官司有九。……其安南長官司……以地近交阯,改安南,屬臨安路”,“ 廣南……未幾,儂紹湯兄弟爭襲,各糾交阯兵象,焚掠一空”;卷三一四‧雲南土司二‧麓川、平緬︰“ 帝以交阯、四川方用兵,勞民未息……” ;卷三一五‧雲南土司三‧木邦︰“ 孟密……外結交阯兵,逼脅木邦、八百諸部”,‧車里︰“ 成化十六年,交阯黎灝叛,頒偽敕於車里……”,‧老撾︰“ 帝以老撾、交阯皆服屬中國久……諭之” , “ 其地東至水尾,南至交阯,西至八百,北至車里,西北六十八程至雲南布政司。”,‧八百︰“ 八百因遣兵扼其歸路,……交人敗還”;卷三一七‧廣西土司一︰“ 柳州……帝曰︰‘ ……如賈琮戍交州可也 。 ’” “ 慶遠,秦象郡,漢交阯、日南二郡界,後淪於蠻” ,“ 南寧……時廣西省臣言︰‘ 廣西地接雲南、交阯……”;卷三一八‧廣西土司二︰“ 太平,漢屬交阯,號麗江” ,“ 萬承州……永樂間,郭安從征交阯,死於軍……” ,“ 思明……(洪武)二十九年,……因奏言︰‘……元兵征交阯,去銅柱百里 ’” ,“ 思明州……東抵思明府,西抵交阯界” ,“ 思思,漢屬交阯” ,“ 鎮安……南接交阯” ,“ 田州,……漢屬交阯郡”;卷三一九‧廣西土司三︰“ 利州,漢屬交阯” ,“ 龍州……漢屬交阯” ,“ 歸順州……瓛後從征交阯,卒於軍” ,“ 江州……(復昌)永樂間從征交阯被陷” , “ 思陵州……南至交阯”;卷三二一‧外國二‧安南︰“ 安南,古交阯地” , (永樂)六年六月,輔等振旅還京,上交阯地圖,東西一千七百六十里,南北二千八百里” ,“ 利雖受敕命,其居國稱帝,紀元順天,建東西二都,……東都在交州府” 。 “ 安南都會在交州,即唐都護治所”(參見安南條、北江條);卷三二四‧外國五‧占城︰“ 帝以交阯初平,不欲勞師……”。
《(殿版)輿地全圖》﹝交趾﹞
《噶喇吧紀略》﹝交趾﹞
《皇清職貢圖》﹝交州﹞:卷一19;七75。﹝交趾﹞:卷一15
《續通典》﹝交州﹞:卷一二五‧州郡五( 1887上)︰一四八‧邊防二(2000上)(2004下)。﹝交趾﹞卷一四五‧州郡二十五( 1887上)︰一三七‧州郡十七(1955上);一四八‧邊防二(1999下)。
《大清一統志》﹝交州﹞:卷四二二‧安南( 1上)( 1下︰交州城)(3上、4下、5下—引《交州記》)︰四二四之十三‧占城(1上)。﹝交趾﹞:卷四二二‧安南( 1上)︰四二三之四‧西洋(1上)︰四二四之六‧榜葛剌(1上)。
《續文獻通考》﹝交州﹞:卷二三九‧四裔三‧安南(4745下、4746下;4747下–交州城)。﹝交趾﹞:卷二三五‧輿地七( 4712下);二三七‧四裔一(6732中下);二三九‧四裔三(6745上下、6748上);二四二‧四裔六(4771中);二四三‧四裔七(6787上);二四五‧四裔九(4800下);二四六‧四裔十(4807上)。
《續通志》﹝交州﹞:卷一OO‧都邑略( 3906上,交州城);六三八‧四夷四(6737全, 6738上:交州城,6838中);六三九‧四夷五(6744下);六四O‧四夷六(6747下)。﹝交趾﹞:卷一O九‧地理略七(3901上);一一O‧都邑略(6906上);六三七‧四夷傳三(6733中);六三八‧四夷傳四(6737中,6738上中);卷六四O‧四夷傳六(6747上、6750下)。
《清朝通典》﹝交州﹞:卷九八‧邊防二( 2735中)。﹝交趾﹞:卷九六‧州郡七( 2727上);九八‧邊防二( 2735中)。
《清朝通志》﹝交趾﹞:卷二七‧地理略‧水道四(6897下)。
《清朝文獻通考》﹝交州﹞:卷二八七‧輿地十九(7374下);二九六‧四夷四(7450中)。﹝交趾﹞:卷二八七‧輿地十九( 7373中)( 7374下);二八九‧輿地二十一(7381上);二九六‧四夷四(7449上)(7454下)。
《滇繫》﹝交趾﹞:九之一‧土司系上10上;九之二‧土司系下46下;十之一‧屬夷系2上、4上。
《嘉慶重修一統志》﹝交州﹞:卷五五三‧越南( 1上)( 2下、14上、15上︰交州城)(13上、19下、24上—引《交州記》)︰五五九‧占城(1上)。﹝交趾﹞:卷五五二‧西洋( 1下)︰五五三‧越南(1上)︰五五六‧馬辰(1上)︰五五八‧榜葛剌。
《粵海關志》﹝交州﹞:卷二5下;廿四30上;三十1下(《交州以南外
國傳》)。﹝交趾﹞:卷二3下;四24上;九3上;二十3上;廿四30上;三十20上。
《清朝續文獻通考》﹝交州﹞:卷三二四‧輿地二十(10645上)。﹝交趾﹞:卷三二四‧輿地二十(10645上);三二五‧輿地二十一(10652下);三三三‧四裔三‧安南(10727上)。﹝交趾支那﹞:卷三三三‧四裔三‧安南︰“ ……與法搆兵,連失西貢附近三郡及南部交趾支那,柬埔寨地,…… ” (10730上)。
《清史稿》卷七四‧地理廿一‧雲南︰ “南至交阯界”(九2322,另2344、2345、2346、2349);卷一OO‧樂七︰“ 《九五飛龍》第二十二︰……南被交、邕”;卷一二五‧食貨六︰“ (乾隆)十年,交阯亂平,復開徵雲南馬臼稅”;卷一五三‧邦交一︰“ 夫中國幅員之廣,遠軼前古,幽陵、交阯之眾,……”;卷二五二‧傅弘烈︰交阯;卷三三O‧福康安︰交阯;卷四一九‧劉長佑︰“ ……庶交夷可期復振……”;卷四七八‧史紹登︰“交阯賊儂福結粵匪犯文山……”;卷五一六‧土司五‧廣西︰“慶遠府︰秦象郡,漢交阯、日南二郡界。” “恩恩府︰古百粵,漢屬交阯” ,“歸德土州,……宋征交阯有功” ,“太平府,漢屬交阯。” ,“上龍司,漢屬交阯……”;卷五二七‧屬國二‧越南︰“……有乘機侵安南地者,交人不甘,恒與爭閧” ,“阮福映全有安南,亦不過交趾故地” “康熙五十九年,法兵艦俄羅地號泊交趾”。

交海 交洋 交趾河 交阯海 交阯洋 交阯大海
《嶺外代答》卷一‧天分遙︰“欽江南入海凡七十二折,南人謂水一折為遙,故有廿二遙之名。七十二遙中有水分為二川,其一西南入交阯海,其一東南入琼廉海……”,‧三合流︰“海南四郡之西南,其大海曰交阯洋”;卷三(外國門下)‧航海外夷︰“ 三佛齊之來也,正北行,舟歷上下竺與交洋乃至中國之境。……其他占城、真臘之屬皆近在交阯洋之南,遠不及三佛齊、闍婆國之半”。
《真臘風土記》‧總敍︰交阯洋
《鄭和航海圖》︰交趾洋*向達注︰今海南島北部灣一帶,古俱稱交趾洋。
《東夷圖說》P.62︰交趾洋
《嶺海輿圖》P.48︰交海(*當即交趾洋)
《四夷廣記》真臘(102冊)︰交阯洋
《順風相送》‧定潮水消長時侯︰交趾洋;‧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深淺泥沙地礁石之圖︰交趾洋
《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交趾洋) *書局︰越南北部沿海一帶。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百‧欽州府︰“(那隆、稔均)隘外即交趾大海”。(25上);卷一一九31下︰交阯洋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9下︰交阯洋
《指南正法》序︰交趾洋。*向達注︰指今北部灣而言。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一‧真臘部匯考二︰“ 《真臘風土記》︰自溫州開洋,行丁未針,歷……過七洲洋,經交趾洋到占城……”。
《粵海關志》卷二11上︰“朝貢,蠻胡貢人舶交海中” (引韓愈《昌黎集》)。
《清史稿》卷七三‧地理二十︰“ 寧明州︰……交趾河自越南來,左合下石州水注之,西北經治北,曲流三十餘里,入上龍土司會龍江”。

交蘭山 交闌山 交攔山 交欄山 交欄島 交蘭嶼山
《島夷志略‧勾欄山》*藤注(參見勾欄山條)
《鄭和航海圖》交闌山*向達注︰據圖,交闌山在假里馬達(Karimata Is.)與吉利悶(Karimon Djava.)之間,核以今圖,應在假里馬達東南吉利悶西北,即今加里曼丹西南Cape Sambar海上之Gelam Is.。
《星槎勝覽》前集‧交欄山(*馮注︰原作攔,從朱本景本改。Celam Is. )︰自占城靈山起程,順風十晝夜可至…… 。胡元之時,命將高興、史弼領兵萬眾,駕巨舶征闍婆國,遭風至於交欄(原作攔,從朱本景本改)山下……” 。
“詩曰︰岌業交欄島,……” ;後集‧麻逸國(? )“在交欄山之西……” 。﹝紀錄彙編本﹞︰“( 麻逸凍)其處在交欄山之西南洋海中……”;後集‧假里馬打國︰“其地與交欄( 原作攔,從朱本及四卷本改)山相望海洋中” 。
《西洋朝貢典錄》卷上‧爪哇國第三︰“有山焉峻而廣,內多熊豹,其名曰交欄之山,人以射獵為業……” 。*中大︰交欄山,亦作交闌、勾闌山,指加里曼丹西南的格蘭(Gelam)島。
《圖書編》卷六十︰交欄山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六‧麻逸凍(7下),‧假里馬丁(16下)︰交欄山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交欄山
《咸賓錄》卷六‧交攔山(44上)
《裔乘》卷二‧交欄山(48上);七‧麻逸東(61上)、假里馬丁(62上)︰交欄山
《方輿勝略‧外夷》卷五25上︰交攔山
《四夷廣記》︰交欄山(102冊)
《順風相送》‧靈山往爪蛙山形水勢法圖( P.42)“鷄籠嶼……交蘭嶼山……(*向注︰交蘭嶼山又作交欄山,即Celam Is.。)……吉里悶山”;‧爪哇回靈山來路(P.43)“假里馬……交蘭山……吉里悶” ;‧福建往爪蛙針路(P.58)*向注︰交蘭嶼山,又作交欄山,即Gelam島,在今印度尼西亞假里馬達(Karimata)島附近。
《八紘譯史》卷二33,三62、63︰交攔山
《外國竹枝詞》P.7上︰交欄山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五‧麻葉甕部匯考 (引《明外史‧麻葉甕傳》︰交欄山)
《明史》卷三百二十三‧外國四(參見構欄山條)
《續通典》卷一四八‧邊防二‧麻葉甕︰“自占城靈山放舟,順風十晝夜至交欄山,其西南即麻葉甕” (2004下) 。
《續文獻通考》卷二四六‧四裔十‧假里馬丁︰“地與交攔山相望海洋中……” (4815下)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四之十七‧麻葉甕(1上)︰交欄山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六O‧麻葉甕(1上)︰交欄山

交覽棉
《西南洋各番針路方向圖》: 交覽棉
《東南洋海道圖》:交覽棉 [*又作加喇來納島。即今菲律賓的卡拉棉(Calamian)群島。]

交留巴 交(口)留吧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九三25下︰交留巴
《讀史方輿紀要》卷九九56上︰交(口)留吧
《海島逸志》卷一1上︰ “噶喇吧(音交留巴)” 。

交南州
《殊域周咨錄》卷七‧占城︰“(成化)九年,上命工科右給事中陳峻等賚敕往占城國,封槃羅茶悅為王,為安南阻絕,峻等上疏曰︰臣等奉命於十年正月二十九日到占城新州港口,把守俱是安南番人……,隨令滿源等上山訪問,……遇見避兵,人說槃羅茶悅一家俱被安南虜去,地方盡數佔奪,改為交南州……”。
《四夷廣記》占城國(100冊)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四‧安南部匯考五(引《明外史‧安南傳》);邊一O三‧占城部匯考一(引《明外史‧占城傳》)
《明史》卷三百二十一‧外國二‧安南︰“成化……七年破占城,執其王盤羅茶全,逾三年又破之,執其王盤羅茶悅,遂改其國為交南州,設兵戍守。”卷三百二十四‧外國五‧占城(參見新州條)
《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九‧四裔三︰南交州(*應為交南州,同《明史》)( 4748中)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四之十三‧占城( 1上)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九‧占城( 2上)

茭綠巴山
《順風相送》‧萬丹往池汶精妙針路︰“萬丹……沿茭綠巴、茭荖園頭、遮里問、吧哪大山及胡椒山,對開是吉里問山,西邊有嶼五個”;‧順塔往遮里問淡目、回針。*向達注︰在西爪哇萬丹港外,今地無考。

茭荖園頭
《順風相送》(參見茭綠巴山條)*向注︰今地無考。

筊杯嶼 筊杯山
《鄭和航海圖》︰筊杯山 筊杯嶼。*向達注︰筊杯嶼亦作交杯嶼,在占城國新州港(今越南平定省歸仁)口外。(參見交杯山條)

椒山
《東西洋考》卷四‧思吉港︰“形勝名蹟︰……椒山(在猪蠻國)”;卷九‧西洋針路︰“保老岸山︰……用巽巳四更取椒山。椒山︰即猪蠻地,沿山取磨嶼,七更收入饒洞”。*書局︰今東爪哇西北岸廚閩附近。

焦石山
《隋書》卷八十二‧南蠻‧赤土傳:“ (常駿等)自南海郡乘舟,晝夜二旬,每值便風。至焦石山而過,東南泊陵伽鉢拔多洲,西與林邑相對,上有神祠焉”。[*在今越南中部海岸之外,或指峴港(Da Nang)角(一名C. Tourane)。一說指越南義靜省枚閏角(Mui Duong)東南面的 Tseu島。另尚有占婆(Champa)島、中國的西沙群島等說。](參見赤土條)
《北史》卷九十五‧赤土
《通典》卷一百八十八‧邊防四‧赤土
《太平御覽》卷七八七‧赤土國(引《隋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七‧赤土國
《冊府元龜》卷六六二(P.7926上)
《通志》卷一百九十八‧四夷五‧赤土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一‧四裔八‧赤土國
《殊域周咨錄》卷八‧暹羅(引《北史》《隋書》之文)
《四夷廣記》‧暹羅(101冊)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九44下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32上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一‧暹羅部匯考︰“按《廣東通志》︰隋時常駿自南海郡……至焦石山……”。(另引《隋書‧赤土傳》)

礁老
《東西洋考》卷五‧猫里務︰“交易︰……礁老在海上行劫”。*書局︰即網巾礁老,今棉蘭老。 ( P.296)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四之三‧呂宋 (1上)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八‧合猫里 (1上)

礁頭
《順風相送》‧古里往祖法兒、回針︰“希星山……平莾角雙兒。過礁頭開洋,……”。

礁蘭山
《順風相送》( P.40)︰“別羅里……高郎務︰灣頭平過洋,礁蘭山,……甘巴里頭”。

膠水江
《交阯總志》卷一,“大黃江,在里仁府,上接瀘江,下通奉化府膠水江”。 *又作悶江。指今越南紅河下游入海的一段。

膠海口
《元史》卷二O九‧列傳九六‧外夷二‧安南︰“李左丞引烏馬兒拔都由水路,敗日烜兵船,……。日烜逃去,追至膠海口,不知所往”。
《交阯總志》卷一︰奉化府膠水縣海口 ;卷三︰膠海
《安南棄守本未》P.29下︰“膠水縣之添福海口、膠海口”; P.42︰膠水江︰“大黃江在里仁府,上接瀘江,下通奉化府膠水江”。(* = 悶江)
《越嶠書》卷五12下
《荒徼通考》‧安南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八9上︰膠海口(膠水縣)
《越南歷代疆域》364︰膠水(南定省春長縣)

憍薩羅 憍薩
《大唐西域記》卷七:憍薩羅;卷十︰“羯(飠)夌伽國……,自此西北山林中行千八百餘里,至憍薩羅國(中印度境)”。
《續高僧傳》卷四‧釋玄奘傳︰“烏荼國……又西南行具經諸國,並有異迹,可五千餘里至憍薩國,即南印度之正境也。”
《釋迦方志》卷下︰“羯(飠)夌伽國(南印度)……又此西北山林中,行一千八旦餘里至憍薩羅國(中印度)”。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四4下︰憍薩羅
《法苑殊林》卷七17下,廿九31下,四四16下,五三22下,七八9上︰憍薩羅。
《一切經音義》卷六342中,十367上,十五401下,十六407下,廿二444中,廿三450中,廿六474中︰憍薩羅
《翻譯名義集》卷七10下︰憍薩羅
《翻梵語》卷八1034中︰憍薩羅
《古今圖書集成》邊六四‧拘薩羅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

憍賞彌 憍償彌 憍睒彌
《大唐西域記》卷五︰“鉢邏耶伽國,……從此西南,……行五百里至憍賞彌國(舊曰拘睒彌國,譌也。中印度境)”。
《續高僧傳》卷四‧釋玄奘傳︰“……達憍償彌,外道般盛”。
《釋迦方志》卷上︰“鉢邏伽耶國(中印度)……自此西南大林野行五百餘里至憍賞彌國(中印度)”。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4上,五12下,六1下︰憍賞彌
《法苑珠林》卷廿九2下︰憍賞彌
《一切經音義》卷十367上︰憍賞彌、憍睒彌
《翻譯名義集》卷七14上︰憍賞彌
《古今圖書集成》邊五四‧扜彌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邊七五‧鉢邏那伽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

角……
《四夷廣記》‧琉球國船往暹羅針路(94冊)︰角生(另見〈暹羅往東邊路〉:角生),角龍,角公,角麥,角骨(另見〈暹羅往東邊路〉:角骨嶼);‧暹羅往東邊路(101冊)︰角生、角骨嶼(另見︰〈琉球國船往暹羅針路),角匙嶼,角泰嶼,角沙巴 ,角沖,角革使嶼,角婆囉塵,角思密,
角華帶,角南稍嶼,角象坎山,角自氣,角台小菩南途灣,角思厰,角婆崙;
‧跤趾回暹羅針路(101冊)︰角自忌,角隴,角阿靈,角托。

角沖
《四夷廣記》‧暹羅往東邊路(101冊)所載。或指今柬埔寨的隆島,參角龍條。「角」(Koh)即泰語島嶼的譯音。

角島
《坤輿萬國全圖》︰角島(呂宋島以東,北140度,東138度)。

角公
《四夷廣記》‧琉球國船往暹羅針路(94冊)載。或又作公嶼、野豬嶼,今柬埔寨的戈公島(Koh Kong)。

角骨 角骨嶼
《四夷廣記》所載,又作角骨嶼、骨島、骨嶼,在今暹羅灣東北部,即泰國的庫特島(Koh Kut)。

角烈
《四夷廣記》載。或謂在今柬埔寨的磅遜(Kompong Som)灣一帶,今地不詳。

角龍
《四夷廣記》‧琉球國船往暹羅針路:“(真嶼)用壬亥針五更,船取假嶼內通過,近山使,打水十七八托。用壬亥針五更,船取籠嶼,即角生,打水五六托為妙,就大橫在外洋坐酉上。又用壬亥及單亥針五更,船平都昆大高山,近前用壬亥針、上有兩山,便討柴水。此處正平涼山嶼、大小角山覽山覽二山,船身高,山在酉上,船身正平涼山嶼。用乾亥針三更船,用壬亥針及單壬針一更船,見赤龜礁出在海中心,在亥上。若夜晚平涼山嶼,用乾亥針必逢亦龜礁。若打水二十一托,用單亥針正逢礁。打水十八九托、二十一托,正路,船身在赤龜礁內過是正路。赤龜正平角龍,赤龜礁出水赤白色,船身在內過。用單亥針及乾亥針妤風三更,船平山朋格刷,回頭望赤龜礁在酉上。望見前一山,出橫在壬亥上,就時打水二十三四托,近見方認得是野豬嶼即角公”。*在今柬埔寨的磅遜(Kompong Som)灣外,應指隆島(Koh Rong)。

角麥
《四夷廣記》‧琉球國船往暹羅針路(94冊)載。*在今暹羅灣東北部,指泰國的馬克島,即該島名Κoh Mak 的譯音。

角猫 角奴 角奴猫山
《四夷廣記》‧崑崙往暹羅、暹羅往滿喇咖針位(101冊):“(玳瑁嶼)用丙午針十更船平孫姑那港口,有三(二)嶼,名角奴、角貓,外過船,用丁午針五更船取六坤下池”。
《順風相送》‧暹羅往大泥彭亨磨六甲條,“(六坤)用丙午針取角奴貓山、孫姑那港口,即堀頭隴,打水十二托,內過打水五六托。丙巳三更取角奴山,打水十二托。丙巳七更取六坤下池”。 *向達注︰角奴猫山疑當作角猫山。角奴、角猫二山俱在馬來半島孫姑那港口,相距約一英里半,距港口亦只一英里。
《指南正法》‧咬(口)留吧往暹羅針條。*按:角奴貓山,又有貓鼠嶼、角奴、角貓等稱,或誤為用奴角貓。在今馬來半島東岸泰國的宋卡(Songkhla)港外,指 Koh Mu 和 Koh Gnu 二島。角奴貓山係角奴、角貓的合稱,貓鼠嶼為貓嶼、鼠嶼的合稱。角貓、貓嶼指 Κoh Mu,角奴、鼠嶼指 Koh Gnu。

角生
《四夷廣記》‧琉球國船往暹羅針路:“(假嶼)用壬亥針五更,船取籠嶼即角生,打水五六托為妙,就大橫在外洋坐酉上”,‧暹羅往東邊路沿山使收苧麻山:“(角革使嶼)過了,用單巳針五更,船取角生,內外通過。若內打水八托,連大果子嶼,在帆鋪邊。若在外過打水十一二托用單針,若內過用丙巳針,五更,船取假嶼,內外通過船。內有三嶼,名叫角婆囉塵,在帆鋪邊,打水十二托”。按:在今越南的西南岸外,或指達馬(Dama)群島中的土硃島(Hon Nam Du)。

角台
《四夷廣記》‧暹羅往東邊路(101冊)載。*在今暹羅灣北部,或指梭桃邑(Satahip)南岸外的 Ko Tao Mo。

角托
《四夷廣記》‧跤趾回暹羅針路(101冊)載。即角泰嶼,見該條。

角員 角員山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據圖,角員為吉闌丹港外一小島,今地無考。
《順風相送》‧暹羅往大泥彭亨磨六甲︰“吉蘭丹港口,丙午四更取三角嶼內,門有大山當頭夾,名角員山,內外可過,單午三更取綿花嶼……”。*向注︰角員山,在吉蘭丹附近,今地無考。 *按:角員又作員光嶼、員頂嶼,在今馬來西亞丁加奴(Trengganu)州東北岸外,或指 Lang Tengah島。一說指 Bidong Laut 島。(參角圓山條)

角阿靈
《四夷廣記》‧跤趾回暹羅針路(101冊)載。*在今柬埔寨的磅遜灣外,今地不詳。

角華帶
《四夷廣記》‧暹羅往東邊路(101冊)載。*在在今暹羅灣東北部,位尖竹汶府他邁(Ta Mat)的西岸,今地不詳。

角架(山)覽
《四夷廣記》載。*原文作「用架(山)覽」,應為角架(山)覽之訛,今泰國曼谷灣中克蘭島(Koh Khram)的譯音。

角婆崙
《四夷廣記》‧暹羅往東邊路(101冊)載。*位今泰國的錫昌島與蘭島(Koh Lan)之間。

角沙巴
《四夷廣記》‧暹羅往東邊路(101冊)載。*在今暹羅灣東部,位柬埔寨戈公島北面,今地不詳。

角匙嶼
《四夷廣記》暹羅往東邊路(101冊)載。*在今泰國的強島(Koh Chang)和馬克島(Koh Mak)之間,今地不詳。

角思廠
《四夷廣記》‧暹羅往東邊路沿山使收苧麻山條,“ 出港離淺了,用丙針五更,船使角思廠,地頭有石牌出水。若從外過,打水十八托,遠看北邊高南邊低,嶼內有三個小嶼,近大嶼,都在外邊山使過,打水十三托是正路。用單午針二更,船取角婆侖在外,從內過。用單午針使,前見牛山覽山,打水八九托是正路。對坤申有石礁,可近過不可遠,子細外使。又有一小嶼,大嶼在此小嶼頭,內有沉礁石牌從嶼面橫出,來到中路,不可從中過,可近坤申河山使,打水八九托。用丁未針三更船,前見白礁碑在馬戶邊,子細收。用(角)架山覽山頭都小嶼,不可嶼邊過,沿山使,打水十二三托。嶼尾有小嶼,不可近使,有沙淺白礁。巡山使,出嶼門尾,前見角台、小菩南途灣,有二嶼都在帆鋪邊。前見大菩南途灣在外,及有二三個小嶼,都在馬戶邊。又有小嶼對頭來,名見角自氣,在帆鋪邊,橫出是正路,可近嶼頭使。有一白小嶼,近大嶼,有淺,莫近過。過山使,灣尾有石牌出水,在帆鋪邊,可近過,打水六七托。用甲寅針近山使,有小嶼在半澳,名忌吉。用甲寅針取鼻頭山,前見靈祿樹,若打水八九托,子細有沉礁在山頭下,打水六托是正路。外走角思密,入門先巡坤申使,打水四五托,平山尾過,取角思密頭。近佛家昔過,打水四五托是正路。灣內有所,名叫都侖山,在山邊外過來都是礁淺,莫過。中路過,出門,坤申邊有四五個小嶼,都在帆鋪邊,過門口有小嶼,名叫角華帶,外邊有老古,內外通過。若在內過,打水八托,泥地,又用單乙針。若要外過,用單卯針三更,船取角南稍嶼,是占伴港口”。*在今泰國的曼谷(Bangkok)灣,即錫昌島(Koh Sichang)。按閩粵音“角”即泰語 koh 的譯音,意為島。角思廠即 Koh Sichang 的對音。

角思密
《四夷廣記》‧暹羅往東邊路(101冊)載。*在今暹羅灣北部,或指泰國的薩麥島(Koh Samet)。

角泰嶼
《四夷廣記》‧跤趾回暹羅針路(101冊)載。*又作角托。在今泰國的庫特島(Koh Kut)北面,今地不詳。

角象坎
《四夷廣記》‧暹羅往東邊路沿山使收苧麻山:“(占伴港口)對開洋,遠有光古生浪出水,遠看山不見坤申,子細使,若打水十一托正看此石。若內過打水八九托可過,若稱外過打水十二三托通過。坤申有三個小嶼,頭有石牌近。又用乙辰針五更,船取角象坎山,在馬戶邊,近嶼打水八九托。中路有老古不可過,若內過,了細看象中央過水,內外通過,打水五六托。大嶼尾有二三個小嶼,近嶼使,莫近坤申,怕長腰嶼有淺石牌。遠使過了小嶼尾,前見角匙嶼,山尾是角泰嶼及角骨嶼,打水八九托。用巽巳針五更,船取角沙巴及公嶼,在外過,打水十二三托。平朋格刷港,只有一嶼在外,兩邊是正港。近嶼使,丙巳針三更取角沖,有一個小嶼,近坤申有礁,不可近過。打水十一托,入門,角沖及有大小嶼十﹐中打水二十一托,老古地。若入第三門中,打水十五六托,也是老古地。若入山門,使到中灣,三個小嶼,嶼須好拋船,討柴水。使出門,用單巳針,前見角革使嶼,在馬戶邊,打水八托。過了,用單巳針五更,船取角生,內外通過。若內打水八托,連大果子嶼,在帆鋪邊。若在外過打水十一二托用單針,若內過用丙巳針,五更,船取假嶼,內外通過船。內有三個嶼,名叫角婆囉塵,在帆鋪邊,打水十二托。若戧風使不得緊甚甚,又真、假(嶼)在帆鋪邊,入去又有一長嶼在馬戶邊,入打水六托,在真嶼好拋船,討柴水,看好日好風方才開得使船”。*又作象坎,在今暹羅灣東北部,即泰國的強島(Koh Chang)。

角圓山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據圖,角圓山在暹羅港東,今地無考。*按:在今泰國東南岸的羅勇(Rayong)府一帶,或指恰毛山(Khao Chamao),一說指梭桃邑(Satahip)山。

角自忌
《四夷廣記》‧跤趾回暹羅針路(101冊)載。*或謂在今柬埔寨磅遜灣一帶,今地不詳。

角自氣
《四夷廣記》‧暹羅往東邊路(101冊)載。*在今暹羅灣北部,或指泰國的薩梅散(Same Sarn)島。

角革使嶼
《四夷廣記》‧暹羅往東邊路(101冊)載。*或指今柬埔寨南岸外的富國(Phu Quoc)島,又名 Koh Tron。

角(山)覽(山)覽山
《四夷廣記》‧跤趾回暹羅針路:“(小橫山)入到中心,鼻頭有淺沙出水,近過打水三四托。巡灣使,莫中路,過大嶼,有淺橫入坤申。灣尾有石牌出水,名叫婆剌昭昔利同,可近過打水六托。使乙辰針,前見角隴四個嶼。有三門,若入大門有嶼在外,四個嶼在內,打水十一托。次門三嶼在內,打水六托。辶水灣使,不可貪在外,有淺沙,打水三托。過了用單辰針,遠見白礁,有坤申相,見山屋隴港口。東邊有一個山嶼在門邊,打水八托,泥地,在外使。單辰針,前取(角)烈,又有角自忌在,有通公涼老在,近坤申及此嶼邊有石牌。角烈內外可過,打水十二托。又用卯針取大小(山)覽(山)覽山二嶼,在西邊使,入門不可近坤申,山鼻長,有石牌沉水半浮在邊。使子細,大嶼在馬戶邊,近嶼使,不可從中路使,都是沉石,又有三個嶼都在馬戶邊。取角(山)覽(山)覽山鼻長,打水十二三托水,討柴藤,嶼、灣都有礁淺在,山長出對嶼來,有沙灣高平水有礁淺在頭,不可近山,子細,打水三四托。看中路出門,門尾有一小嶼,名叫角阿靈,在帆鋪邊,打水五托。近此嶼出門了,用單辰針三更,船取剌池塔州府”。*又作大小角(山)覽(山)覽山、大小(山)覽(山)覽山。在今柬埔寨的磅遜(Kompong Som)灣外,或指隆三龍島(Koh Rong Sam Lem)。

角南稍島
《四夷廣記》‧暹羅往東邊路(101冊)載*。在今暹羅灣東北部,位泰國尖竹汶西南面的海灣一帶。

角婆囉塵
《四夷廣記》‧暹羅往東邊路(101冊)載。*在今越南的西南岸外,位柬埔寨福塞奧比(Fausse Obi)島附近。

角思密頭
《四夷廣記》‧暹羅往東邊路(101冊)載。*或指今泰國薩麥島(Koh Samet)北面的海角。

腳嶼
《指南正法》‧雙口至宿霧山形水勢:“馬蘇末〔有腳嶼,對開是巫里仔嶼,即芒路、市武煙大山對開〕”。[*或又作腳桶嶼,指今菲律賓馬斯巴特(Masbate)島西南角的Jintotolo 一帶。]

腳桶嶼
《指南正法》‧宿霧回雙口︰“市武祿,對開班愛大山,腳桶嶼 ,市武淵大山……”;‧往網巾礁荖萬荖膏︰“大相逸︰此山即腳桶嶼千仔致大山。紹舞︰到萬荖膏”。*中大︰在宿霧島至錫布延(Sibuyan)島間,今地無考。( P.241、257)

校杯墅 校杯嶼 校柸墅 校柸嶼 校(木)盃嶼
《西洋朝貢典錄》卷中‧暹羅國第十︰“由漳州而往……取外羅之山,又過校柸之嶼,……又過洋嶼,又過靈山……”。(參見交杯山條)
《殊域周咨錄》卷七‧占城︰“正統六年,國王卒,嗣子摩訶貴由請襲爵,上賜勅詔遣給事中舒某(失其名)為正使及副使行人吳惠往封之,是冬十二月廿三日發東筦……至交趾界。次日至占城外羅洋校柸墅……(按詔使之往占城者其人不一,獨鄭和之舟跡載於《星槎勝覽》,吳惠之舟迹載於惠之日記,故特著之,以見其道里所經,日月所歷,俾後使可據而行耳。且和由新州而入,惠由校杯而入,豈二路皆可通而隨風所泊,故異耶)”。
《四夷廣記》正統六年吳惠由廣東至占城水程︰校柸墅(100冊);福建往占城針位︰校柸嶼(100冊);廣東往暹羅針路等;校柸嶼;暹羅回廣東針路︰校(木)盃嶼(101冊);滿剌加回福建五虎門針路︰校杯嶼(101冊)
《順風相送》‧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深淺泥沙地礁石之圖︰“羊嶼……校杯嶼……靈山大佛”;‧福建往暹羅針路P.51,‧浯嶼往大泥吉蘭丹53、大泥回針,‧太武往彭坊針路P.54、回針,‧廣東往磨六甲針P.55:校杯。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九31下︰校柸墅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9下︰校柸墅
《指南正法》‧大担往暹羅針P.171︰校杯。*向達注︰校杯嶼,又作交杯嶼(《正法》)、筊杯嶼(《鄭和航海圖》),在占城新州港口。

徼國
《梁書》卷五四‧列傳四八‧諸夷‧海南︰“扶南國……其南有徼國,有事鬼神者,字混填,……”。(參見激國條)
《太平寰宇記》卷一七六‧扶南國︰徼國
《咸賓錄》卷六‧真臘(19下)
《裔乘》卷二‧真臘(23上)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九33上
《八紘譯史》卷三‧占城(54)

劫比他
《大唐西域記》卷四︰“毗羅刪拏國,……從此東南行二百餘里,至劫比他國(舊謂僧迦舎國,中印度境)”。
《釋迦方志》卷上︰“毗羅刪拏國,……東行二百餘里至劫比他國(中印度,古僧伽舍也)”。
《續高僧傳》卷四‧釋玄奘傳︰“末葂羅國,……又東南行經於七國,至劫比他國”。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24下,六1下。
《法苑珠林》卷廿九10下
《酉陽雜俎》卷十77
《太平廣記》卷三九八‧石柱︰“劫比他國,中天竺之屬國也,有石柱……(出《洽聞記》)”。
《古今圖書集成》邊七四‧劫比他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

劫比羅 劫比羅伐窣堵 劫毗羅伐窣堵
《大唐西域記》卷六︰“室羅伐悉底國,……從此東南行五百餘里,至劫比羅伐窣堵國(舊曰迦毘羅衛國,譌也,中印度境)”。
《釋迦方志》卷上︰“室羅伐悉底國(中印度,即舍衛也),……又東南行五百餘里,至劫比羅伐窣堵國(中印度,古云迦毘羅也)”。
《續高僧傳》卷四‧釋玄奘傳︰“憍償彌……又東北千餘里至室羅伐悉底國……又東將七百里,至劫毗羅伐窣堵國,即迦毗羅衛淨飯王所治之都也。”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6上︰劫毗羅伐窣堵
《法苑珠林》卷廿九15上︰劫毗羅伐窣堵
《一切經音義》卷六342中︰劫毗羅伐窣堵;十四388下︰劫比羅;卅一515︰劫比羅
《古今圖書集成》邊七五‧室羅伐悉底部匯考(引《大唐西域傳》)

結㱔國
《清史稿》卷五二八‧屬國三‧緬甸︰“緬書云︰‘……、結㱔國、……拜書……’” 。
《征緬紀略》P237上,233上。

竭力石
《海島逸志》卷一1下(見安汶條);三4上(見爪亞條)、10上;四3上。

竭盤陀 (渴盤陁)
《冊府元龜》卷九六八‧外臣部‧朝貢一:“中大同元年八月,竭盤陀國遣使獻方物”;卷九六九‧外臣部‧朝貢二:“(長延)三年……三月,……、渴槃陁、……諸國各遣使朝獻” ,“( 文成興安二年)八月,渴盤國……遣使朝獻” ,“(和平三年),……、渴盤陁諸國遣使朝獻” ,“延昌元年,……三月,渴盤陁國……遣使朝獻”;卷九七O‧外臣部‧朝貢三:“( 貞觀)九年……四月,……、唱槃陁國,……遣使來朝貢方物” 。

偈奴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蠻下‧驃︰“驃……屬國”。
《華夷圖》:偈奴
《續通志》卷六四O‧四夷傳六‧驃( 6748中)

偈陀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蠻下‧驃︰“驃……屬國”。
《華夷圖》:偈陀
《續通志》卷六四O‧四夷傳六‧驃( 6748中)

碣烈石
《噶喇吧紀略》︰碣烈石
《噶喇吧紀略拾遺》︰碣烈石

羯荼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道琳法師︰……淨迴至南海羯荼國” ,“(玄逵傳)於時……往末羅瑜國,復停兩月轉向羯荼,……從羯荼北行十日餘日至裸人國,……住那爛陀寺十載求經,方始旋踵言歸還躭摩立底,……於此升舶過羯荼國” ,“無行禪師︰……後乘王舶經十五日達末羅瑜洲,又十五日到羯荼國,至冬末轉舶西行,經三十日到那伽鉢亶那” ,“法振禪師︰……鼓浪訶陵之北,巡歷諸島漸至羯荼”。
《島夷志略‧嘯噴》*藤注︰“自末羅瑜至羯荼日程,略與《諸蕃志》自三佛齊至監篦同,唐時之羯荼殆即宋、元之吉陀,乃同音而異譯,或以羯荼、吉陀為馬來西岸之吉達Kedah,然明以前未有此國也( Gerini.G. R.A.S.1905, 495-496)”。
《海錄》卷上P.8、19,*馮注︰義淨之羯荼 = 吉陀、吉達、吉德(參見各該條)

羯(食)夌伽 羯陵伽
《大唐西域記》卷十︰“恭御陀國……,從此西南……行千四五百里,至羯(食)夌伽國(南印度境)”。
《釋迦方志》卷下︰“恭御陀國(東印度)……又西南大荒林行千五百里許,至羯(食)夌伽國(南印度)”。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四4下︰羯(食)夌伽
《一切經音義》卷卅二524上、七七809中︰羯陵伽
《古今圖書集成》邊七六‧羯(食)夌加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

羯羅拏 揭羅拏 羯羅拏蘇伐剌那
《大唐西域記》卷十︰“耽摩栗底國,……自此西北行七百餘里,至羯羅拏蘇伐剌那國(東印度境)”。
《釋迦方志》卷下︰“耽摩栗底國(東印度)……又西北行七百餘里至羯羅拏蘇伐剌那國(東印度,金耳國也)”。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25下,四1下︰羯羅拏蘇伐剌那
《續高僧傳》卷四‧釋玄奘傳︰“三摩呾吒國……自斯東北山海之中,凡有六國,即達林邑,……又從西行將至二千里,達掲羅拏國……又西南行七百餘里至烏荼國”。
《法苑珠林》卷廿九31上︰羯羅拏
《古今圖書集成》邊七五‧羯羅拏蘇伐剌那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

羯若鞠闍 羯羅鞠闍 羯諾鞠闍
《大唐西域記》卷四、卷五:“劫比他國……,從此西北行減二百里,至羯若鞠闍國(唐言曲女城國,中印度境也)” ,“羯若鞠闍國,周四千餘里,國大都城西臨競伽河” ,“羯若鞠闍國,……時其舊王城號拘蘇磨補羅(唐言花宮)”;卷十一。
《釋迦方志》卷上︰“劫比他國……從此西北減二百里至羯若鞠闍國(中印度曲女城也)”。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25上︰羯羅鞠闍;四12上︰羯羅鞠闍。
《續高僧傳》卷四‧釋玄奘傳︰“劫比他國……國西北不遠二百許里,至羯若鞠闍國,唐言曲女城也,王都臨殑伽河,即洹河之正名矣”。
《法苑珠林》卷廿九11上︰羯若鞠闍
《一切經音義》卷八三844下︰羯若鞠闍
《古今圖書集成》邊七五‧羯若鞠闍部匯考(引《大唐西域傳記》)
《翻譯名義集》卷七13下︰羯若鞠闍

羯朱嗢羅 羯朱嗢祇羅 羯朱祇羅
《大唐西域記》卷五(羯朱嗢祇羅);卷十︰ “瞻波國,……自此東行四百餘里,至羯朱嗢祇羅(彼俗謂羯蠅揭羅國,中印度境)”。
《釋迦方志》卷下︰“瞻波國,……又東四百餘里,至羯朱嗢祇羅國(中印度)”。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四1下,五4上︰羯朱嗢祇羅
《續高僧傳》卷四‧釋玄奘傳︰“……順河東下,同集羯朱祇羅國”。
《一切經音義》卷八三845中︰羯朱嗢祇羅
《新唐書》卷四十三下‧地理七下(參見奔那伐檀那條)︰羯朱嗢羅
《古今圖書集成》邊二‧邊裔總部匯考二(引《唐書‧地理志》);邊七五‧羯朱嗢祇羅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

斤南水
《水經注》卷十四︰“溫水出牂牱夜郎縣,東至鬰林廣鬰縣為鬰水,又東至領方縣,東與斤南水合” ;卷十五︰“斤南水出交阯龍編縣,東北至鬰林領方縣,東注二鬰” 。

斤陁利 斤陀利 近陁利
《宋書》卷六‧本紀六‧孝武帝︰“(孝建二年八月)斤陀利國使獻方物”;卷九十七‧夷蠻(參見蘇摩黎條)︰斤陁利
《南史》卷七十八‧夷貃上‧海南諸國(參見蘇摩黎條)︰斤陁利
《太平御覽》卷七八七‧四夷部八‧斤陁利︰“宋起居注曰︰孝建二年八月二日,近陁利國王釋陁羅降陁遣長史竹留陁及多奉表獻方物” 。
《冊府元龜》卷九六八‧外臣部‧朝貢一︰(P.11381下)“孝武帝孝建二年,槃槃國、斤陀利國、……遣使獻方物” 。
《通志》卷一百九十六‧四夷三‧天竺(參見蘇摩黎條)︰斤陁利
《宋會要輯稿》第一九七冊(7756下)︰“孝武孝建二年,有斤陁利國王……獻……” 。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八‧四裔十五‧天竺(參見蘇摩黎條)︰斤陁利
《咸賓錄》卷三‧天竺(13上)︰斤陀利
《裔乘》卷三‧天竺(32下)︰斤陀利
《方輿勝略‧外夷》卷三8下︰斤陁利
《讀史方輿紀要》卷六五(58上)︰斤陀利
《八紘譯史》卷二‧天竺(16)︰斤陀利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八‧三佛齊部匯考一(引《宋書》孝武帝本紀、天竺傳)
《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八‧四裔二‧三佛齊︰“《宋書》孝武帝紀孝建二年,斤陀利國遣使獻方物(《南史》同),則又誤以干為斤矣” 。 (4743上)

金陳 金陣
《水經注》卷一︰“竺芝《扶南記》曰︰林楊國去金陳國步道二千里……”。
《藝文類聚》卷二‧天部下‧霽︰“《扶南傳》曰︰金陣( 原作障,據馮校本改)國,入四月便雨,六月乃止,少有晴日” 。
《太平御覽》‧卷十一‧天部十一‧霽︰“《扶南日南傳》曰︰金陳國,入四月便雨,六月乃止,少有晴日,六月不雨常晴,歲歲如此”;卷七八八‧邊斗四國(引《隋書》? 參見邊斗條);卷七九O‧四夷部十一‧金隣國︰“《異物志》曰︰金隣,一名金陳,去扶南可二千餘里,……。《外國傳》曰︰從扶南西去金陳二千餘里到金陳。”卷八一三‧銀︰“《異物志》曰︰金隣國去扶南二千餘里,土地出銀。”

金城
《宋會要輯稿》第一百九十九冊‧蕃夷七︰“(大中祥符六年正月)二十一日,西天金城國僧悲賢、般尼國僧寂賢來朝貢”。

金齒
《安南志略》卷五2下,十七5上:金齒
《元史》(一)166、132、148、150、200、213、222、251;(二)269、279、291、299、316、321、344、352、368、369、374、375、383、384、387、391、392、420、426、437、459、543;(三)730;(五)1461-1462、1479、1482;(八)2309、2377、2378;(九)2575、2588;(十)3012;(十一)3185、3208、3227;(十二)3533;(十三)3911、3917;(十五)4656;卷二百一十‧外夷三‧緬︰“世祖至元……十二年四月,建寧路安撫使賀天爵言,得金齒頭目阿郭之言曰……”。
《元朝征緬錄》P1、2
《使緬錄》
《寰宇通志》一一一1上;一一三19下
《大明一統志》卷八六1上;八七23上。
《南詔野史》下卷
《廣輿圖》卷一
《炎徼紀聞》卷四51
《殊域周咨錄》卷九( P.12下)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一1下、4上、12全、14上;二三五36上。
《咸賓錄》卷七‧南中諸夷(14下),‧(23上)金齒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O七12下,卷一O八,卷一O九1下,卷一一O 7下,卷一一二18下
《肇域志》‧雲南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六36上,一一八44下
《明史》(一)39、155。;(二)333;(四)1188-1189、1190;(七)1936;(八)2198、2211;(十一)3228;(十二)3760、3761、3762;(十三)3821、3853;(十四)4259、4278、4403。;(十五)4475、4511、4551、4581、4582;(十八)5372;(廿一)6524;(廿三)7046;(廿七)8073、8082、8103、8111、8113、8116、8132、8137、8138、8141、8143、8147、8151;卷三百十四‧雲南土司︰“麓川、平緬,元時皆屬緬甸。……平緬與金齒壤地相接”。
《續通典》P.1955中、1990上下
《續通志》6745上
《續文獻通考》4714中下、4778下、4784上
《清朝文獻通考》7385上
《清朝文獻通考》10657下

金島 金嶼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本圖金嶼有二。此在蘇門答臘島西,今地無考;此在翠嶼島(Nicobar Islands)與安得蠻山(Andaman Islands)之間。
《坤輿全圖》︰金島 1. 在蘇門答臘島西北之洋面︰不詳;2. 在斯里蘭卡東南之洋面︰不詳;3. 在蘇門與錫蘭之間.
《職方外紀》卷一‧蘇門答剌︰“其地產金甚多,向稱金島”。(30)

金地
《釋迦方志》卷上︰“中天竺國……南至金地國五萬八千里”。
《翻譯名義集》卷七9上︰金地圖

金鄰 金潾 金鄰大灣
《三都賦》(參見夫南條)︰左思《吳都賦》正文、劉逵注引《異物志》︰金鄰(《文選》五17上)
《水經注》卷十四︰“……亦曰象水也,又兼象浦之名,《晋功臣表》所謂金潾清逕、象渚澄源者也” 。
《梁書》卷五十四‧諸夷︰“范蔓……自號扶南大王。乃治作大船,窮漲海,攻屈都昆、九稚、典孫等十餘國,開地五六千里。次當伐金鄰國,蔓遇疾,遣太子金生代行。” 。
《南史》卷七十八‧夷貊上‧海南諸國︰ “……范蔓……自號扶南大王。乃作大船窮漲海,開國十餘,闢地五六千里。次當伐金鄰國,蔓遇疾,遣太子金生代行” 。
《通典》卷一百八十八‧邊防四‧邊斗︰“邊斗國、都毘國、拘利國、比嵩國,並隋時聞焉,扶南渡金鄰大灣南行三千里有此四國,其農作與金鄰同。” 。
《太平御覽》卷七九O‧四夷部十一‧金鄰國︰“《異物志》曰︰金隣國,一名金陳,去扶南可二千餘里……。《外國傳》曰︰從扶南西去金陳二千餘里到金陳”;卷 七八七;卷八八八。
《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七‧邊斗國︰“邊斗……都昆……拘利……比嵩,並隋時聞焉,扶南渡金鄰大灣,南行三千里有此四國,其製作與金鄰國相同。”
《冊府元龜》卷九五七( P.11259下)︰金鄰大灣
《新唐書》卷二O七‧列傳一三二‧宦者上‧楊思勗︰“開元初,安南蠻渠梅叔鸞叛,號黑帝,舉三十二州之眾,外結林邑、真臘、金隣等國,據海南……” 。
《通志》卷四一‧都邑略︰“邊斗、都昆、拘利、比嵩,自扶南渡金隣大灣南行三千里有此四國”;卷一百九十八‧四夷五‧扶南︰“范蔓……以兵威攻伐旁國,咸服屬之,自號扶南大王。乃作大船窮漲海,開國十餘,闢地五六千里,次當伐金鄰國,蔓遇疾,遣太子金生代行” ;‧邊斗︰“邊斗、都昆、拘利、比嵩,皆隋時聞焉。自扶南渡金鄰大灣,南有三千里有此四國,其農作與金鄰同” 。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二‧四裔九‧邊斗︰金鄰,金鄰大灣
《群書集事渊海》卷四七62上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五‧安南部藝文二︰“《蠻中》(前人)︰銅柱南邊毒草春,行人幾日到金潾……;邊九七‧扶南部匯考(引《梁書‧扶南傳》);邊一O一‧都昆部匯考(引《通典》):金鄰,金鄰大灣

金山 金山朗究
《水經注》卷十四︰“(……朗湖,湖水承金山朗究,究水北流左會盧春,壽泠二水……)” 。
《南齊書》卷五十八︰林邑金山
《梁書》卷五十四︰林邑金山
《南史》卷七十八︰林邑金山
《隋書》卷二一‧志二六‧地理下︰“林邑郡︰……象浦、金山、交江、南極” 。
《初學記》卷二七‧金︰“《齊書》曰,……林邑有金山,汁流於浦” 。
《通典》卷一八八‧邊防四‧林邑︰“其國有金山,石皆赤色,其中生金……” 。
《太平御覽》卷七八六‧林邑國(引《南史》);卷八一一‧金下︰“(《林邑記》曰︰從林邑往金山三十日至,……” 。
《冊府元龜》卷九五九( P.11287下)︰“林邑國,……其國有金山” 。
《通志》卷一九八‧四夷五‧林邑︰“其國有金山,石皆赤色,其中生金……” 。
《文獻通考》卷三二三‧輿地九︰“林邑郡四縣︰象浦象、金山、交江、南極” ;卷三三一‧四裔八‧林邑。
《安南志略》卷一5上︰金牛山(即金山)
《群書集事淵海》卷四七77下︰林邑金山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占城國( 9下,在林邑故國) 。
《大明一統志》卷九十‧占城國(9下)︰林邑金山
《殊域周咨錄》卷七‧占城︰“其山曰金山,在林邑故國,山石皆赤色,其中產金,金夜則出飛,狀如螢火” 。
《皇輿考》卷十二‧四夷︰林邑金山(18上)
《咸賓錄》卷六‧占城︰金山(18上)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占城(金山)
《裔乘》卷二‧占城︰金山(21下)
《名山藏‧王享記》三8下︰“(彭亨)王與婆羅王子奔金山” 。
《方輿勝略‧外夷》卷五‧占城︰金山(10下)
《嶠南瑣記》卷上P.15︰金山郎究 (引《扶南記》)
《四夷廣記》占城︰金山(100冊)
《東西洋考》卷二‧占城︰ “金山︰在林邑故國,《梁書》曰︰石皆赤色,其中生金,金夜則出飛,狀如螢火” 。*書局︰在今越南中部;四‧彭亨︰“金山︰其上出金,有大酋守之,日遣百餘人採取,月進王二十金”。*書局︰在馬來西亞彭亨;卷四‧文郎馬神︰“金山︰即烏籠里彈,深處幽澗遡流,驅舟良苦,兩岸繁陰,木多拱抱,每夕景曉雲,禽聲四合,幾斷人腸,華商即乘興以行,未有不中道返者也。”*書局︰在加里曼丹島南部。
《皇明象胥錄》卷四‧占城︰“林邑有金山,石皆赤金……” ,‧彭亨︰“(柔佛)副王恚歸而治兵攻,彭亨王與婆羅王子奔金山” 。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2上(林邑︰金山)、 26下(彭亨︰金山)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占城(31下)︰金山
《八紘譯史》卷三‧占城︰金山(52)
《四譯館考》卷一‧占城︰金山(12下)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六‧林邑部匯考二︰“《林邑記》︰從林邑往金山三十餘里,遠望金山,嵯峨而赤城照耀似天澗……”;邊一O三‧占城部匯考二︰“《明一統志‧占城國山川考》︰金山,在林邑故國,山石則赤色……” 。
《明史》卷三百二十五‧外國六‧彭亨︰“王與婆羅王子奔金山” 。
《海島逸志》首‧地圖︰金山( 馬辰東面,當即與烏籠里彈為一地)。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四之十三‧占城國(1上)︰林邑金山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七‧彭亨(引《明史》);五五九‧占城(4上︰林邑金山)
《越南歷代疆域》370

金塔
《島夷志略》‧金塔︰“古崖之下聖井傍有塔十丈有餘……”。 *藤田豐八案︰勿剌氏《柬埔寨國志》云,今柬埔寨都城Phnom-penh.,支那人稱曰金塔Kim-thac ( Moura,Royawe de Cambodge,Ⅱ,28)。名雖同而實不合。《嶺外代答》大秦國條云,天竺國其屬也,國有聖水能止風濤,若海揚波,以琉璃瓶盛水灑之即止,此謂糝糝Zemzem井水。此書聖井不知何謂,糝糝井詳天竺註。
《東西洋考》卷三‧柬埔寨︰“形勝名蹟︰……內中金塔(《風土記》曰,國主夜臥其上……)”。

金仔
《海島逸志》卷三:金仔。*在今印度尼西亞的馬魯古(Maluku)群島,或指哈馬黑拉(Halmahera)島西南岸的Gani。

金洲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重歸南海傳︰“為我良伴,共屆金洲,……”
“道宏……於是乎畢志南海,共赴金洲”。

金耳國
《大唐西域記》卷五︰“ ……金耳國王既毁佛法,……” 。
《釋迦方志》卷下︰“ 羯羅拏蘇伐剌那,言金耳國” 。

金剛坐 金剛座 金剛寶座
《釋迦方志》卷上︰“中天竺國如來成道樹下,有金剛座用承佛焉” 。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10下︰金剛座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玄照法師、大乘燈禪師、慧輪法師(金剛座);卷下‧道琳法師(金剛座)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至那爛陀及金剛座,遂乃周禮聖踪……” 。
《酉陽雜俎》卷三30︰金剛座
《呉船錄》卷上14︰金剛座
《宋會要輯稿》第一九七冊(7758上)︰金剛坐。
《宋史》卷四九O‧列傳二四九‧外國六‧天竺︰“ 雍熙中,衛州僧辭澣自西域還,與胡僧密坦羅奉北印度王及金剛坐王那爛陀書來” 。
《文獻通考》卷三三八‧四裔十五‧天竺(內容同《宋史》),另︰“ 《吳船錄》︰……又西北百里有菩提寶座,城四門相望,金剛座其中東向,……” 。
《星槎勝覽》前集‧榜葛剌︰“西通金剛寶座,曰紹納福兒,乃釋迦佛得道之所” 。
《圖書編》卷六十︰金剛座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七‧沼納樸兒(28下)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金剛座
《裔乘》卷三‧天竺32下︰金剛座
《皇明世法錄》卷八一37上︰金剛座
《八纮譯史》卷二‧榜葛剌(19)︰金剛座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四之六‧榜葛剌(1下)︰金剛座。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八‧榜葛剌(3下)︰金剛座。

金後山
《東西洋考》卷四‧思吉港︰“饒洞之後,為金後山,……” 。*書局︰在今東爪哇島西北部。

金遼山
《酉陽雜俎》卷一O‧私呵條國:金遼山。*又作全道遼山,在今斯里蘭卡。
《太平廣記》卷四八一‧私阿修國。
《事林廣記》卷五。
《異域志》卷下‧和訶條國。
《三才圖會‧人物》訶條國。

金陵箇
《明史》卷三二一‧外國二‧安南︰“季擴……走老撾。祐踵其後,老撾……請自縛以獻。輔檄索之,令祐深入克三關,抵金陵箇,賊黨盡奔,遂獲季擴……” 。

金貓里
《(明)太宗實錄》卷三十七︰“ (永樂三年九月乙卯)爪哇國西王都馬板遣使八智、陳惟達等奉貢方物。時其傍近碟里、日夏羅治、金猫里三國,各遣人以方物同爪哇使者來貢,俱賜文綺襲衣。” [( 明)成祖實錄37卷P.2上]
《殊域周咨錄》卷八‧爪哇︰“ (永樂三年)西王復貢,其旁近三小國各遣使同至朝貢,俱賜文綺襲衣(三國︰牒里、日夏羅治、金猫里)” 。
《名山藏‧王享記》三7上
《四夷廣記》‧爪哇(101冊)
《華夷風土記》卷四60下
《天下郡書利病書》卷一一九37上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32上

金溪穴 金溪究 金谿究
《水經注》卷十四︰“ (《交阯外域記》曰︰……後漢遣伏波將軍馬援將兵計側,(朱)詩走入金溪究,三歲乃得)” 。
《輿地廣記》卷三八‧廣南路化外州︰“ ……馬援討之,(征)側、(朱)詩走金溪穴中” ( 2下)。
《安南志略》卷四︰金溪
《嶠南瑣記》卷上15︰金谿究
《東西洋考》卷一(9下)︰金溪究 *書局︰在今越南北部,今地無考。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28下︰金溪宂

金魚礁
《順風相送》‧新村爪哇至瞞喇咖山形水勢之圖︰ “ 仁義礁,甘巴門,金魚礁,二牛屎礁……” 。*向達注︰金魚礁在龍牙門北甘巴門( Kampar)附近,今地無考。

金利毗逝(迦) 金利毘誓 金利毗迦(?)
《唐會要》卷一百‧金利毗迦國︰“金利毗迦,在京師西南四萬餘里,行經日亘國、訶陵國、摩訶國、新國、多薩國、者埋國、婆婁國、多郎婆黃國、摩羅遊國、真臘國、林邑國,乃至廣州。東去至物國二千里,西至赤土國一千五百里,南距婆庭舍。……風俗物產,與真臘國同。”
《太平御覽》卷七八八‧四夷部九‧金利毗逝國︰“《唐書》曰︰金利毗逝國,在京西南四萬餘里,東去致物國二千里,西去赤土國一千五百里,南去波利國三千里,柳衢國三千里” 。
《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七‧(金利毘誓國—卷目)金利毘逝國︰“金利毘逝國,在京西南四萬餘里,行經丹丹國、摩訶新國、多隆國、者埋國、婆樓國、多郎婆黃國、摩羅逝國、真臘、林邑國,乃至廣州。東去致物國二千里,西至赤土國千五百里,南去波利國三千里,北去柳衢國三千里。其國有城邑庭舍,衣朝霞白疊。每食,先泥上舖席而後坐。國王名本多揚牙,前有隊仗甲鍪,甲用貝多樹皮,其風俗物產與真臘國同。”
《冊府元龜》卷九五七‧外臣部‧國邑一︰( P.11259下)“金利毗逝國,在京西南四萬餘里,東去至物國二千里,西去赤土國一千五百里,南去波利國三千里,北去柳衢國三千里,其國有城邑庭舍” 。

近升
《皇輿考》卷十二︰近升(《廣輿圖》卷二等作邊升)

近佛國
《嶺外代答》卷三(外國門下)‧東南海上諸雜國︰“東南海上有沙華公國……又東南有近佛國,多野馬,蠻賊居之,號麻囉奴” 。 *《諸蕃志》馮承鈞注及重版校注見麻囉奴條。
《異域志》卷上‧近佛國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七‧南方未詳諸國部匯考一︰“《三才圖會》︰近佛國在東南海上,多野馬,蠻賊居之,號麻囉奴……” 。

進峽門 進夾門
《四夷廣記》爪哇往舊港針路︰ 進“峽門”( P.15、17)( 101冊);崑崙往暹羅、滿剌加針路︰進夾門( P.16)( 101冊)。
《順風相送》‧苧盤往舊港並順塔針路︰“龍牙門……饅頭嶼……七嶼……舊港……進峽門……麻橫港口……” ( P.57);峽門(P.64)。
《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又從彭家山︰用辰巽針,十更收進峽門。” 進峽門︰用丙巳巡坤身,七更見三麥嶼” 。*書局:今印尼邦加島及勿里洞島間海峽。
《指南正法》P.173、174、186︰峽門(參見夾門大山、狹門……)

禁谿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28下︰禁谿(即金溪究)

京北
《越嶠書》卷一10上,十六21上︰京北(承政司)
《安南傳》卷二P.50︰京北(承政司)
《廣輿圖》卷二︰京北(承政司)
《安南圖說》‧安南國圖、偽制(23下)︰京北(承政司)
《殊域周咨錄》卷五‧安南(參見乂安條)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五‧安南(31上)︰京北承政司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一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
《安南圖志》‧安南圖︰京北(承政司)
《四夷廣記》‧安南(99冊)︰京北(承政司)
《東西洋考》卷一‧交阯︰“尚有汝南承政、京北承政……” 。 *書局︰今越南河北省一帶。
《武備志》卷二二三,二三八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八41下︰京北(承政司)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京北(承政司)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四‧安南部匯考五(引《明外史‧安南傳》)
《明史》卷三百二十一‧外國二‧安南(參見乂安條)
《清朝文獻通考》卷二九六‧四裔四‧安南︰“分十三承政司︰……京北、……。隷京北者,府四,曰北河、慈山、諒江、順安,舊即北江、諒江地” 。 (7449上中)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安南(2上)︰京北承政司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三‧越南(10下)︰京北承政司
《清史稿》卷五二七‧屬國二‧越南︰“又上路未陷、下路已陷者……京北道四府二十縣”。
《越南歷代疆域》370

鯨板奴國
《島夷志略‧麻呵斯離》︰“去大食國八千餘里,與鯨板奴國相近……”。

井亙
《明史》卷一二O:“(桂端王)發井亙,行三十日至阿瓦”。即井梗,詳該條。

井梗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九:“自蠻莫入緬界,抵金沙江,舟行至井梗,陸行則至者梗”。*又作井亙,在今緬甸中部,或謂指曼德勒(Mandalay)一帶。

井角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九:“又有馬得狼、井角等村,皆近江濱,者梗在司東,其相近者又有井梗”。*“角”閩粵發音g-,井角或指曼德勒北面的新固(Singu)。

井里汶 井裏汶 井里問
《西南洋各番針路方向圖》︰井里問
《東南洋海道圖》︰井里問
《噶喇吧紀略》︰井里汶
《噶喇吧紀略拾遺》︰井里汶
《海島逸志》卷首地圖︰井里汶;卷一‧噶喇吧︰“左萬丹,右井裏汶” ( P.1上);卷二‧井裏汶︰( P.1上,見蛇嶼條);卷三‧井裏汶︰( P.4上、10上)。

景東
《南詔野史》上卷‧景東(P.24上)
《武備志》卷二O二 5上、18下、30下︰景東
《清史稿》卷七四‧地理廿一‧雲南︰“西南達緬甸景東”。

景海
《征緬紀略》P.234上︰景海
《皇清職貢圖》卷九19︰景海
《緬略》︰景海
《清朝通典》卷九七‧邊防一(2729中);九八‧邊防二‧景海︰“景海亦居九龍江邊外,距整欠又數百里,所統大小頭目二十餘,其頭目曰先綱洪……。其物產、服飾亦與整欠相類”(2739上)。
《清朝文獻通考》卷二八九‧輿地二十一“景海土司︰亦在孟艮土司西南境外,向不通中國”(7383下);卷二九六‧四裔四‧景海(文同《清朝通典》,7459上)。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六‧整欠(1上)

景邁
《(包見捷)緬略》︰景邁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O 4上,一一二9下
《明史》卷三百十五‧雲南土司三(參見八百條);卷五一四‧土司三‧雲南︰“……而老撾、景邁二國皆來貢象”;卷五二八‧屬國三‧緬甸︰“雍正九年,緬與景邁交閧,景邁使至普洱求貢……”。
《緬事述略》P.232上
《征緬紀略》P.233上
《滇繫》十之一屬夷3下、4上、6上、8上
《續文獻通考》卷二四三‧四裔七‧八百(引《明史土司傳》)(4789上)。
《清朝文獻通考》卷二八九‧輿地二十一“整賣宣撫司︰在孟艮土司西南境外,舊名景邁,即八百媳婦國” (7483下)。
《大清一統志》卷三八九‧徼外附見(2上)。
《海錄》卷上P.5*馮注︰“十三世紀時,蒙古滅大理,擺夷(Thai)南徙,滅訶利朋闍耶,建八百(Lan-na, Yonakarattha)國,都景邁城Xieng-mai)” (10733下)。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三三‧四裔三 ︰“《紀事本末》︰……於是東至整欠、景邁、孟艮、孟勇,西北至蠻暮、木邦、孟拱,均為緬屬” (10733下)。

景線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O 4上
《明史》卷一二O‧諸王五‧桂端王︰“定國走景線,緬人以由榔父子送軍前”;卷三百十五‧雲南土司三(參見八百條)
《緬事述略》P.232上
《征緬紀略》P.234上
《入緬路程》P253上
《緬略》
《續文獻通考》卷二四三‧四裔七‧八百︰(《明史‧土司傳》。4789上)
《清朝文獻通考》卷二八九‧輿地二十一︰景線(7381上)“景線宣撫司︰亦古八百媳婦國地。明嘉靖間,八百國為緬所侵,其酋避居景線,名小八百,……”。(7383下)
《滇繫》十之一‧屬夷系4上
《清史稿》卷十三‧高宗四︰“(乾隆三十一年十月)戊申,楊應琚奏整賣、景線、景海各部頭人內附”;卷一一七‧職官四︰“三十一年,討平莾匪,諸部內附,分置整賣、景線諸司”,“宣撫使司︰……景線,吶賽襲。俱乾隆三十一年授。古八百媳婦地”;卷二二四‧李定國︰“定國自景線走猛臘,……”;卷二三六‧愛星阿︰“訊知文選屯錫箔江濱,定國與不協,走景線”;卷二五四‧畢力克圖︰“十八年,會師木邦,定國走景線”;卷四七四‧吳三桂︰“定國走景線”;卷五二八‧屬國三‧緬甸︰“是時諸將希應琚意,爭言內附。……華封以整賣,定國走整賣、景線、景海告,……”。

景州
《舊唐書》卷四十一‧地理四︰“隋比景郡。貞觀二年,置南景州,寄治驩州南界。八年,改為景州……北景:舊縣名,屬日南郡……由文:貞觀二年置也。朱吾:漢日南郡所治之縣也。”
《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一
《新唐書》卷四十三上
《元豐九域志》卷十‧化外州(8下)
《輿地廣記》卷二‧漢十三郡(3下),‧三國吳地(5下),‧晋十九道(9下);四‧皇朝郡國(4下)。
《文獻通考》卷三百二十三‧輿地九‧古南越︰“歷代地理與林州同,隋大業元年平林邑,立蕩州,尋改為比景郡,唐初并為七州,又更名曰南景州,貞觀二年綏懷林邑,乃寄治於驩州之南境,八年曰景州,屬嶺南道,貞元末廢,領縣三︰比景、由文、朱吾。宋無此州。”
《安南志略》卷一
《越嶠書》卷一5上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31上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安南(3下)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三‧越南(17上)

殑伽 殑伽河 弶伽河
《大唐西域記》自序︰“殑伽河(舊曰恒河,又曰恒伽,訛也)”;卷二、三、四、五、七、八、九、十(殑伽河)
《續高僧傳》卷四‧釋玄奘傳︰“……羯若鞠闍國,唐言曲女城也,王都臨殑伽河,即洹河之正名矣” 。
《釋迦方志》卷上︰“故佛經云,此無熱池東,有銀牛口出殑伽河,即古所謂恒河也” 。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22下,三1上,四1上,五4上︰殑伽河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沙門玄照法師……遂往弶(巨亮反)伽河北,受國王苫部供養” ,“智行……至弶伽河” ,“慧輪師……那爛陀寺東四十驛許,尋弶伽河而下至密栗伽悉他鉢娜寺” 。
《法苑珠林》卷二7上,廿九10上,六三6下︰殑伽河
《一切經音義》卷一314中,三325下,五339上,廿七483下,卅二523上,卅三531下,四三591上,四七623上,四八625上,七十765上,九一885下︰殑伽;卷十二381下︰殑伽河;卷十368下,卅二519下︰弶伽。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一上‧西域上‧摩揭陀︰殑伽河
《翻譯名義集》卷七20全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八‧四裔十五‧摩揭它︰殑伽河
《古今圖書集成》邊六五‧摩竭提部匯考(引《大唐西域傳》︰殑伽河,參見兢伽河條)

兢伽河 競伽河
《大唐西域記》卷四︰“閻牟那河東行八百餘里,至競伽河,河源廣三四里,東南流入海處,廣十餘里……” 。
《一切經音義》卷一313中︰兢伽河
《新唐書》卷二二一上‧列傳一四六上‧西域上︰“摩揭它……王居拘闍揭羅布羅城,……北瀕殑伽河”;卷二二二下‧南蠻下‧瞻博︰“北距兢伽河” 。《續通典》卷一四八‧邊防二‧瞻博(2002中)︰兢伽河
《續通志》卷六三八‧四夷傳四‧瞻博(6737下)︰兢伽河
《古今圖書集成》邊四四‧西方諸國總部藝文一(引《大唐西域記》);邊六五‧摩竭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作殑伽河);邊一O二‧瞻博部匯考(引《唐書‧南蠻傳》)

境港
《島夷志略》丁家廬:“三角嶼對境港,已通其津要。”*在今馬來西亞丁加奴(Trengganu)州和吉蘭丹(Kelantan)州交界的貝蘇特(Besut)河口,或指臘賈(Radja);或謂境港應作鏡港,因馬來語 Besut 有“精煉”、“明淨”之義,故名。

鳩密
《冊府元龜》卷九七O(P.11398下,參見迦乍條);(P.11402下)︰“(咸亨二年)八月,鳩密國王尸利鳩摩……遣使來貢其方物”。
《華夷圖》
《玉海》卷一五三15上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蠻下( 參見僧高條)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一‧四裔八‧婆利國( 參見僧高條)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九3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二‧僧高部匯考(引《唐書‧南蠻傳》)
《續通志》卷六三八‧四夷傳四(6737中)

鳩尼羅國
《異域志》卷上‧鳩尼羅國“與新千里國同,此乃西番出佛牙石去處……”。

鳩夷那竭
《法苑珠林》卷五8下︰鳩夷那竭

鷲山 鷲峯 鷲嶺 鷲頭山 鷲峰山
《大唐西域記》卷七︰“昔者如來在王舍城鷲峰山……”;卷九︰“姞栗陀羅矩吒山(唐言鷲峰,亦謂鷲台,舊曰耆闍崛山,訛也。)”
《續高僧傳》卷三‧慧淨傳︰“若夫鹿園福地,鷲嶺靈山,……”;卷四‧釋玄奘傳︰“……耆闍啒山……唐言鷲峯之台”。
《釋迦方志》卷下︰“姞栗陀羅矩吒山(言鷲嶺,亦謂鷲台,古耆闍崛也)”。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15下,六1下,八17上︰鷲峯;七4下,八7下︰鷲嶺;七14上,八2下︰鷲山。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玄照法師、末底僧訶、慧輪法師(鷲峯);卷下‧道琳法師(鷲嶺)、玄逵律師(鷲峯)、智弘律師(鷲嶺)、無行禪師(鷲嶺)。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追縱百代,播美千秋,實望齊鷲峯於少室,並王舍於神州”。
《法苑珠林》卷廿五13上、14上︰鷲山、鷲頭山;卷廿九30上,一百20上︰鷲峰;卷四四16上︰鷲頭山。
《一切經音義》卷一312下,十二380中,廿一433下,廿七482上,卅四534中︰鷲峯;卷四332中,十367上,十一370中,廿九499中,九一885下︰鷲峯山;卷十一370中,十二380中︰鷲頭;卷十二380中,廿七482上,︰鷲台;卷廿一433下︰鷲巖;卷卅四534中︰鷲山。
《宋高僧傳》卷一‧義淨傳︰“鷲峯、鷄足,咸遂周遊……”。
《翻譯名義集》卷七17下︰鷲峯
《翻梵語》卷三1006上︰鷲頭山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四之六‧榜葛剌(1下)︰鷲峯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八‧榜葛剌(3上)︰鷲峯

九德 九德苑 九德究 九德宛 九得苑
《宋書》卷三十八‧州郡四︰“九德太守,故屬九真,吳分立。何志領縣七,今領縣十一。戶八百九。去州水九百。去京都水一萬九百。浦陽令,晋武帝分陽遠立。陽遠,吳立曰陽成,太康二年更名,後省。九德令,何志吳立。咸驩令,漢舊縣。都龐長,何志晋武帝分九德立。西安長,何志晋武帝立。《太康地志》無,《吳錄》亦無。南陵長,何志晋武帝立。《太康地志》無,王隱有。 越常長,何志吳立,《太康地志》無。宋泰令,宋末立。未昌令,宋末立。希平令,宋末立。”;卷九二‧列傳五二‧良吏︰“杜慧度……父瑗字道言,仕州府為日南、九德、交阯太守”;卷九七‧夷蠻(參見林邑條)。
《水經注》卷十四︰P.640、641、643、644、653“( 按《晋書地道記》有九德縣。《交州外城記》曰,九德縣屬九真郡,在郡之南,與日南接……《林邑記》曰︰九德,九夷所極,故以名郡……)”。
《南齊書》卷十四‧州郡上︰“九德郡 :九德,咸驩,浦陽,南陵,都洨,越常,西安”;卷五十八‧蠻 東南夷。
《藝文類聚》卷一‧風(劉欣期《交州記》);卷九十‧鳥部上‧雉︰“《抱朴子》曰︰白雉有種,南越尤多,按地域圖,今之九德則古之越裳也,蓋白雉之所出。……”;卷九十五‧獸部下‧犀︰ “劉欣期《交州記》曰︰犀出九德縣……”。
《梁書》卷三‧本紀三‧武帝下︰ “(大同九年)夏四月,林邑王破德州,攻李賁,賁將范脩又破林邑王於九德,林邑王敗走”;《梁書》卷五十四‧諸夷‧海南
《晋書》卷八‧帝紀八‧穆帝︰“(永和)四年夏四月,范文寇九德(《斠注》︰《林邑傳》、《通鑑》作九真)”;卷十五‧志第五‧地理下︰“九德郡:吳置,周時越常氏地。統縣人,無戶。九德 ,咸驩,南陵 ,陽遂,扶芩,曲胥,浦陽,都洨”;卷五七‧列傳二七‧陶璜︰“武平、九德、新昌土地阻險,……”;卷九七‧四夷‧南蠻‧林邑國︰“至義熙中,每歲又來寇日南、九真、九德等諸那,……”。
《南史》卷七‧梁本紀中七︰ “(大同九年)夏四月,林邑王破德州,攻李賁,賁將范脩又破林邑王於九德,敗走之” ;卷七十‧列傳六十‧循吏︰“杜慧度……父瑗字道言,仕州府為日南、九德、交阯太守”;卷七八‧夷貊上‧海南諸國‧林邑︰“(范)文……進寇九德郡。”
《初學記》卷八‧總敍州郡(九德郡)、嶺南道(《太康地志》)
《通典》卷一八四‧州郡十四︰ “驩州︰……領縣四:九德……”;卷一八八‧邊防四‧林邑︰ “(宋)元嘉中,侵暴日南、九德諸郡……”。
《元和郡縣志》卷三八‧嶺南道五(15下)︰九德
《舊唐書》卷四一‧志二一‧地理四︰“九德︰( 驩)州所治”。
《太平御覽》卷九(《交州記》)、一七二(《方輿志》)、三五九(《交州記》)、七八六(《南史》)、八九O(《交州記》)。︰九德
《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一‧驩州(5下、7上下);一七六‧林邑國(5上)︰九德
《新唐書》卷四三上‧志三三上‧地理七上︰ “驩州日南郡,……縣四︰九德,……”。
《元豐九域志》卷十‧化外州(8上)︰九德
《輿地廣記》卷二‧晋十九道(9下);三八‧廣南路化外州(5上)︰九德
《通志》卷一九八‧四夷五‧林邑︰ “北接九德郡”。
《文獻通考》卷三二三‧輿地九‧古南越︰“晋時為郡十七,縣一百二十︰……九德郡八縣(九德、咸驩、南陵、陽遂、扶苓、曲胥、浦陽、都洨”;卷三三一‧四裔八‧林邑︰ “宋文帝元嘉中,侵暴日南、九德諸郡(九德郡,今安南日南郡界)”。
《安南志略》卷一;十五11下(引《交州記》)︰九德;卷一︰九得苑
《元史》卷六三‧志十五‧地理六‧安南郡縣附錄︰ “布政府路,本日南郡象林縣,……北連九德”。
《交阯總志》卷一(引《交州記》)︰九德
《安南志(原)》卷一‧總要︰九德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安南(1上)︰九德
《大明一統志》卷九十‧安南(1上)︰九德
《越嶠書》卷一4下、18下(交州記),九18上︰九德;卷一16下︰九得苑。
《廣輿圖》卷二︰九德
《安南圖說》‧安南考(P.2下)︰九德;疆域(P.15下)︰九德苑
《圖書編》卷五九︰九德
《安南傳》卷一P.8︰“水六,曰……,曰九德宛(究?)”。
《嶠南瑣記》卷上P.15︰九德究(引竺芝《扶南記》)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五‧安南(29上)︰九德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一
《四夷廣記》第99冊‧安南︰九德、九德苑
《東西洋考》卷十二‧逸事考︰“紀粟出浦陽渡便州,至典由渡故縣,至咸驩……渡治口至九德(見《林邑記》)”。*書局︰今越南義安省及河靜省一帶。
《馭交記》卷一︰九德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九23下︰九德
《讀史方輿紀要》卷二31下,三41上,四36下,一一二23下︰九德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九德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十‧安南部匯考一︰“《晋書‧地理志》︰……”; 邊九三‧安南部匯考四︰“《明一統志》︰吳增置九德、武平、新昌三郡”;邊九四‧安南部匯考六︰“《元史‧安南郡縣附錄》︰布政府路本日南郡象林縣,……北連九德”;邊九五‧安南部紀事︰“《晋書‧陶璜傳》︰……”;邊九六‧林邑部匯考一︰“《梁書‧林邑傳》︰……。《水經注》︰…… ”;“《南齊書‧林邑傳》、《宋書‧林邑傳》、《梁書‧林邑傳》︰……。 ”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安南(1上、3上)︰九德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三‧越南(1下、15下)︰九德

九州 九州山 九洲山 九峰
《島夷志略‧尖山》*藤注︰ “尖筆闌者,華言九也,山有九峯,故土番呼為尖筆闌,……又尖筆闌乃Sembilan之對音,馬來語九也。《星槎勝覽》有九州山,原名Sembilan,在Perak西岸海上,名雖同而地則異也。”
《鄭和航海圖》九州*向達注︰九州即九州山,在馬來半島岸霹靂河口( R.Perak)。即Sembilan Islands。
《星槎勝覽》前集‧九洲(*馮注︰原作州,從朱本景本改)山( Pulo Sembilan。南海群島中名九洲者不只一處,伯希和謂此九洲應在蘇門答剌島淡洋下Taming港之南。惟本條有其山與滿剌加國接境語,所指者似為馬來半島之九洲山)︰“ 其山與滿剌加國接境,產沉香、黃熟香,林木叢生,枝葉茂翠,永樂七年,正使太監鄭和等差官兵入山採香”;後集‧阿魯國︰“ ﹝紀錄匯編本 ﹞其國與九州山相望,自滿剌加順風三晝夜可至”。
《西洋朝貢典錄》卷上‧滿剌加國第五︰“其與滿剌加接境有九洲之山,其中多沉香、黃熟香。永樂之歲,鄭和採香於此”。
《圖書編》卷六十︰九洲山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六‧九州山(14上)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九州山
《裔乘》卷二‧九州山(52上);七‧阿魯︰九洲山(31上)
《四夷廣記》九州山︰“其山與滿剌加相近”。 (101冊)
《順風相送》( P.39)︰ “雙嶼……單嶼……陳公嶼︰十四托水,邊有九州山是也。啞路……淡銘嶼……巴碌頭︰十四托水,邉有九州山是也。急水灣……蘇文噠喇……。”
《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 巴祿頭︰其旁為九州山,《星槎勝覽》曰︰……”。*書局︰在今馬來西亞霹靂河河口附近。
《八紘譯史》卷三‧九州山(63)
《外國竹枝詞》P.6︰九州山
《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九‧四裔三‧阿魯︰ “臣等謹接,王圻《續考》阿魯後載九州山,謂與滿剌加隣,……考《明史》亦不載”。 (4750中)
《海錄》卷上P.17*馮注︰“《武備志‧航海圖》吉令港、吉達港之間有一港未著名稱,港北有檳榔嶼,港南有九州,……。九州應作九洲,洲在霹靂河口(Kuala Pereak)外名Pulo Sembilan,馬來語猶言九洲,《星槎勝覽》有九洲山,興滿剌加國接境。永樂七年(一四O九)鄭和嘗差官兵入山採香,應為是山。”卷中︰ “尖筆闌者,華言九也,山有九峰,故土番稱尖筆闌”。 (P.47)*馮注︰九洲山、九島(見尖筆闌條)

九離
《通典》卷一百八十八‧邊防四‧邊斗 :九離
《通志》卷一百九十八‧四夷五‧邊斗 (參見九雉條)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二‧四裔九‧邊斗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一‧都昆部匯考 (引《通典》)

九鈕
《緬甸瑣記》:“九鈕城在金沙江邊,去木梳七十里”。*在今緬甸中部,指瑞波東面的皎渺(Kyaukmyang),或譯考克綿。

九嶼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據圖,在蘇門答臘西岸海上,今地無考。

九真 九貞
《史記》卷三十‧平準書八( ﹝ 集解﹞……,參見日南條);卷一一三‧南越列傳五三( ﹝ 索隠﹞《廣州記》云……,參見交阯條);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 ﹝正義﹞《毛詩‧蟲魚疏》云……,參見交阯條);卷一二九‧貨殖列傳六九( ﹝索隠﹞《吳錄》云……,“有九真郡布,名曰白疊”);附錄︰《史記正義‧列國分野》(參見日南條);
《漢書》卷六‧武帝紀六(參見日南條);卷八‧宣帝紀八︰“神爵元年……三月,行幸河東,祠后土。詔曰︰‘……乃元康四年……,九真獻奇獸(蘇林曰︰‘白象也。 ’晋灼曰︰‘《漢注》駒形,麟色,牛角,仁而愛人。 ’師古曰︰‘ 非白象也,晋說是矣。 ’ )……’ ” ;卷二四下‧食貨志四下(參見日南條);卷二八下‧地理志第八下︰“九真郡,武帝元鼎六年開,有小水五十二,並行八千五百六十里。戶三萬五千七百四十三,口十六萬六千一十三。有界關。縣七︰胥浦(莾曰驩成),居風,都龐,餘發,咸驩,無切(都尉治),無編(莾曰九真亭)”; 卷九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十五(參見交阯條)。
《後漢書》卷一上‧光武帝紀一︰“(李賢等注︰……。)(參見交阯條);卷一下‧光武帝紀一下︰“(建武十二年)是歲,九真徼外蠻夷張遊率種人內屬(李賢注︰九真,今愛州縣),封為歸漢里君。 …… (十九年夏四月)伏波將軍馬援破交阯,斬征側等。因擊破九真賊都陽等,降之。”;卷三‧肅宗孝章帝紀三︰“(李賢注引丁孚《漢儀式》,參見交阯條)”;卷五‧孝安帝紀三五:“(永初元年夏五月)九真徼外夜郎蠻夷舉土內屬(李賢等注︰九真,郡名,今愛州縣)”,“(延光元年八月)辛卯,九真言黃龍見無功,……十二月,九真徼外蠻夷貢獻內屬。……( 二年夏六月)九真言嘉禾生”;卷六‧孝順孝沖孝質帝紀六︰“(永和二年)秋七月,九真、交阯二郡兵反。……(三年六月)九真太守祝良,交阯刺史張喬慰誘日南叛蠻,降之,嶺外平”;卷七‧孝桓帝紀七︰“(永壽三年)夏四月,九真蠻夷叛,太守兒式討之,戰殁;遣九真郡都尉魏朗擊破之。復屯據日南”;卷八‧孝靈帝紀八(參見交阯條);卷二四‧馬援列傳十四︰“又交阯女子征側……反,攻沒其郡,九真、日南、合浦蠻夷皆應之,……”(李賢等注︰“扶樂,縣名,屬九真郡” ,“無功、居風,二縣名,並屬九真郡”);卷四十上‧班彪列傳三十上︰“(班固)上《西都賦》,……其辭曰︰其中乃有九真之麟……” (李賢等注︰宣帝詔曰︰‘九真郡獻奇獸 。’ );卷五十‧孝明八王列傳四十︰“梁節王暢……有司重奏除暢國,徙九真,帝不忍……”;卷六四‧吳祐傳︰“祐諫曰︰‘ 今大人踰越五領,遠在海濱( 李賢等注引鄧德明《南康記》曰︰‘ 大庾, 一也;桂陽甲騎 ,二也;九真都龐,三也;臨賀萌渚,四也;始安越城,五也。 ’) ’”;卷七六‧循吏列傳六六( 任延傳)︰“建武初……詔徵為九真太守。……”;卷八六‧南蠻西南夷列傳(參見交阯條);志二十三‧郡國五(晋司馬彪撰,梁劉昭注補)︰“九真郡,武帝置,雒陽南萬一千五百八十里。五城,戶四萬六千五百一十三,口二十萬九千八百九十四。胥浦 , 居風[一], 咸懽,無功 ,無編 ”*﹝一﹞《交州記》曰︰“有山出金牛……山有風門,常有風”;志二十八‧百官五( 晋司馬彪撰,梁劉昭注引《獻帝起居注》,參見交阯條)。
《文選》卷一8下(班固《西都賦》);三28下(張衡《東京賦》薛綜注);五3上、 7下、 9全、 10上(《吳都賦》劉逵注)
《西漢會要》卷二九‧祥異上、六四‧方域一、六九‧蕃夷中
《東漢會要》卷三八‧方域下、三九‧蕃夷上
《三國志》魏書‧卷四‧三少帝紀四︰“(咸熙元年九月)辛未,詔曰︰…… ‘ 九真、日南郡聞興去逆即順……。’”;吳書‧卷四八‧三嗣主傳三︰(寶鼎)三年,……汜、璜破交阯,……九真、日南皆還屬”;吳書‧卷四九‧士燮傳︰“次弟徐聞令(黃)有領九真太守……”;吳書‧卷五三‧薛綜傳︰“時交土始開,刺史呂岱率師討伐,綜與俱行,越海南征,及到九真” ;吳書‧卷六十‧呂岱傳︰“交阯太守燮卒,權以燮子徽為安遠將軍,領九真太守,……”;吳書‧卷六一‧陸凱傳︰“赤烏十一年,交阯、九真夷賊攻沒城邑……”;吳書‧卷六五‧華覈傳︰“覈上疏諫曰︰……交州諸都,國之南土,交阯、九真二郡已沒……”。
《華陽國志》卷四‧南中志,卷十中‧廣漢士女,卷十一下‧後賢志。
《晋書》卷三‧武帝︰“(泰始五年五月)曲赦交阯、九真、日南五歲刑” ,“七年……夏四月,九真太守董元為吳將虞氾所攻……”;卷八‧帝紀八‧穆帝︰“(永和四年夏四月,范文寇九德(《斠注》︰《林邑傳》、《通鑑》作九真)”;卷九‧帝紀八‧孝武帝︰“(太元)五年……冬十月,九真太守李遜據交州反……”;卷十‧帝紀十‧安帝︰“(隆安三年二月)林邑范胡達陷日南、九真,……。( 義熙九年三月)林邑范胡達寇九真……”;卷十四‧志四‧地理上(參見交阯條);卷十五‧志第五‧地理下︰“九真,漢置。統縣七,戶三千。胥浦,移風 ,津梧,建初,常樂,扶樂,松原”;卷五七‧列傳二七‧陶璜︰“(馬)融卒,南中監軍霍弋又遣……,與……九真太守董元……等自蜀出交阯……”;卷八九‧列傳五九‧忠義‧王諒︰“諒既到境,(修)湛退還九真”;卷九二‧列傳六二‧文苑‧褚陶︰ “……遷九真太守,轉中尉”;卷九七‧四夷‧南蠻(參見林邑條)。
《水經注》卷十四︰“( ……永和五年征西,桓温……伐范文於舊日南之盧容縣,為文所敗,……退次九真……。《林邑記》曰︰……咸驩屬九真,……。
《林邑記》曰︰浦通銅鼓,馬援取其鼓以鑄銅馬至鑿口,馬援所鑿,內通九真浦陽。……《交州外城記》曰︰九德縣屬九真郡”。……《交州記》曰︰齒南塘者,九真路之所經也。……《地理志》曰︰九真郡,漢武帝元鼎六年開,治胥浦縣,……《晋書地道記》曰︰九真郡有松原縣。……《江東舊事》云︰范文本揚州人,……建元二年攻日南、九德、九真……。豫章俞益期,……在南與韓康伯書曰︰……。九真太守任延,始教耕犁……。《交阯外域記》曰︰越王令二使者典主交阯九貞二郡民,……” ;卷十五︰“(至武帝元鼎五年, ……以其地為……、九真、日南也)。”(P640,641,644,646,651,653,666)
《南方草木狀》卷上2,中7-8,下12-14。
《齊民要術》卷六131注(引《異物志》);卷十244、248、248、285(南方草木狀),283-284(南方記)。
《宋書》卷二八‧志十八‧符瑞中︰“漢安帝延光元年八月辛卯,黃龍見九真” ;卷二九‧志十九‧符瑞下︰“漢安帝延光二年六月,嘉禾生九真,百五十六本,七百六十八穂。”;卷三八‧州郡四︰“九真太守,漢武元鼎六年立。領縣十二。疑戶二千三百二十八。去州水八百。去京都水一萬一百八十。移風令,漢舊縣。故名居風,吳更名。胥浦令,漢舊縣。松原令,晋武帝分建初立。高安令,何志晋武帝立。《太康地志》無。《吳錄》晋分常樂立。建初令,吳立。常樂令,吳立。軍安長,何志晋武帝立。《太康地志》無此縣,而交趾有軍平縣。武寧令,吳立,何志晋武帝立。《太康地志》無此縣,而交趾有。都龎(音龍)長,漢舊縣。《吳錄》有,《晋太康地志》無。寧夷長,何志晋武帝立。《太康地志》無,津梧長,晋武帝分移風立。”;卷九二‧列傳五二‧良吏︰“杜慧度……父瑗字道言,仕州府為日南、九德、交阯太守,初九真太守李遜父子……”; 卷九十七‧夷蠻。
《南齊書》卷五‧本紀五‧海陵王︰“(延興元年九月)辛巳,以前九真太守宋慈明為交州刺史”;卷十四‧州郡上︰“九真郡:移風,胥浦,松原,高安,建初,常樂,津梧,軍安,吉龎 ,武寧”;卷三四‧列傳十五‧劉休︰“劉休,……父超,九真太守”。
《梁書》卷五十四諸夷‧海南。
《陳書》卷一‧本紀一‧高祖上︰“(李)賁兄天寶遁入九真,……”。
《南史》卷九‧陳本紀上九︰“(李)賁兄天寶遁入九真”;卷七十‧列傳六十‧循吏‧杜慧度︰“初,九真太守李遜父子勇壯有權力,……”;卷七八‧列傳六八‧夷貊上‧海南諸國︰“……,九真太守霍邃討之,追至林邑,(范)佛乃請降”。
《北史》卷九五‧列傳八三‧真臘︰“果菜與日南、九真相類”。
《隋書》卷三十一‧地理下︰“九真郡:梁置愛州。統縣七,戶一萬六千一百三十五。九真(帶郡,有陽山、堯山),移風(舊置九真郡。平陳,郡廢), 胥浦,隆安(舊曰高安,開皇十八年改名焉),軍安,安順(舊曰常樂,開皇十六年改名焉),日南”。
《北堂書鈔》卷三一‧貢獻︰“九真獻奇獸(《漢書‧宣帝紀》云︰……)”。
《藝文類聚》卷八二‧草部下‧藤︰“《南方草木狀》曰︰浮沉藤……出交阯、九真”;卷八四‧貝(《毛詩義疏》);卷八五‧百穀部‧禾︰“《古今注》曰︰安帝延光二年,嘉禾生九真……”;卷八九‧楓(《南方草木狀》);卷九五‧獸部下‧果然︰“《吳錄‧地理志》曰︰九真胥浦縣,有獸名果然……。《南方草木狀》曰︰果然獸……出九真、日南郡”;卷九七‧蟲豸部‧蟻︰“《吳錄》曰︰九真移風縣有土赤如膠,人視土知蟻……” 。
《通典》卷一七二‧州郡二‧序目下( 913中、下)( 914上);卷一八四‧州郡十四‧古南越︰“九真(愛),六縣(九真、安順、崇平、日南、無編、軍寧)” (參見愛州條);卷一八八‧邊防四‧嶺南序略(1005上)。
《初學記》卷八‧總敍州郡(九真郡)、嶺南道(南越志)、十六(劉欣期《交州記》)、二九‧象(《吳錄‧地理志》)、三十‧鷄(《廣志》)。
《白孔六帖》卷八十‧勸農(﹝白﹞無出處),九五‧麟(﹝白﹞九真獻無出處),九七‧象(﹝白﹞《地理志》)。
《元和郡縣志》卷三四‧嶺南道一(1下);三八‧嶺南道五(11上、14上、15下、18下)。
《北戶錄》卷二20
《法苑珠林》卷卅二33上
《一切經音義》卷十一372上(引《南州異物志》)。
《舊唐書》卷四十一‧地理四(參見愛州條)
《太平廣記》卷一二七‧諸葛元崇(《還寃記》) ;四三四‧牛斗(《異物志》) 。
《太平御覽》卷九(《交州記》);卷十三‧天部十三‧霹靂︰“《博物志》曰︰九真有狸牛……”;卷七四(《交州記》);卷一七二‧州郡部十八‧愛州(另引《方輿志》);三七一(《交州記》);六九八(《交州記》);七一O(《廣志》);七八五(《後漢書》);七八六(《隋書》);八一一(《交州記》);八二五(《林邑記》);八六一、九OO(《交州記》);九一O(《南方草木狀》);九二一(《南方草木狀》);九二四‧羽族部十一‧翡翠︰“《交州記》曰︰翡翠出九真……”;九二八(《南方草物志》);九三七(徐衷《南方草物狀》);九五七(《南方草木狀》);九七一‧檳榔︰“《九真蠻獠俗》曰︰九真獠欲婚,先以檳榔子一函詣女,女食即婚”;九七三(《南方草木狀》);九七四(《南方草木狀》);九八二(《南方草木狀》);九九五(《南方草木狀》)。
《太平寰宇記》卷一六四‧梧州( 9下);一七O‧交州(1上) ;一七一‧愛州(1上,3下︰《交州記》);一七六‧林邑國(5上);一七七‧真臘國(5上)。
《冊府元龜》卷九五七(11259上);九五九(11287下、11289下);九六三(11327上);卷九六八‧外臣部‧朝貢一︰“(延光)十二年,九真徼外蠻夷貢獻內屬”(11378下);卷九七七‧外臣部‧降附︰“(延光)元年十二月,九真徼外蠻貢獻囚(内)屬”(11474下、11475下、11476上);九八三(11550上);九八四(11554上);九八九(11620下、11621上);一OOO(11731下、11732上、11738上)。
《新唐書》卷四十三上‧地理七上(參見愛州條)
《元豐九域志》卷十‧化外州(8上)。
《輿地廣記》卷二‧漢十三郡(3下)、晋十九道(9下);三八‧廣南路化外州(2下、4上)。
《輿地紀勝》卷八九‧廣南東路(1下);一O三‧廣南西路(1下);一O八‧梧州(1下、8上);一二三‧賀州(1上);一二四‧琼州(1上)。
《通志》卷四O‧地理略︰“象郡︰南越之域,今……、九真、……”;卷一九八‧嶺南序略︰“武帝元鼎五年……以其地為……、九真、日南九郡”,‧ 南粵、‧林邑、‧真臘。
《嶺外代答》卷一( 地理門)‧百粵故地︰“漢武帝平南海,……,離象郡為三,曰交阯、九真、日南”。
《玉海》卷一五二23上、24上、27上;一五四6上,33下。
《事林廣記》前集卷三‧地輿類(漢十三部)
《歷代地理指掌圖》‧西漢郡國圖
《方輿勝覽》卷三四、四十
《證類本草》卷九20上;十一26上;十二42上、50下(南方草木狀);廿八13下。
《事類賦》卷二7下( 交州記),十四4上( 廣志),二十4下
《香譜》卷上P.13‧九真雄麝香(引《西京雜記》)
《宋史》卷四八八‧列傳二四七‧外國四‧交阯︰“漢武平南越,分其地為……、九真、日南凡九郡”。
《文獻通考》卷三二三‧輿地七‧古南越︰“漢時為郡七,縣五十五︰……九真郡七縣(胥浦、移風、都龐、餘發、咸驩、無切、無編)……晋時為郡十七,縣一百二十︰……九真郡七縣(胥浦、移風、津梧、建(初)、常樂、扶南、松原)……隋時為郡十八,縣一百四十七︰……九真郡七縣(九真、移風、胥浦、隆安、軍安、安順、日南)……”;卷三三O‧四裔七‧交趾︰“《桂海虞衡志》曰︰今安南國,地接漢九真、日南諸郡……”;卷三三一‧四裔八‧林邑;卷三三二‧四裔九‧真臘。
《元一統志》卷九( P.662);卷十‧湖廣等處行中書省(P.727)。
《元史》卷六十三‧地理六(參見清化條)
《安南志略》總序;卷一;四6上(引《交州記》);五;七;八;十;十四;十五;十九。
《安南棄守本未》P.27上
《交阯總志`》卷一(引《交州記》);卷二、三。
《安南志( 原)》卷一‧總要。
《群書集事淵海》卷四七74上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安南(1上)
《大明一統志》卷九十‧安南(1上)
《越嶠書》卷一1全,18下(交州記);三4上;八1上;十11下;十二2下;二十5下。
《皇明四夷考》卷上‧安南︰“武帝平南越,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殊域周咨錄》卷五‧安南︰“漢武帝……,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卷六‧安南︰“白雉(……漢光武時,日南、九真貢)”;卷七‧占城︰“……復強侵暴日南、九真諸郡”。
《圖書編》卷五九
《廣輿圖》卷二
《本草綱目》卷十四809上,829上(稽含《草木狀》),892上;十七985下;十八1027下(博物志);卅一1312上(交州記)、1312上,卅三1347上(徐表[衷]南州記);卅四(稽含草木狀);卅五1396上(稽含草木狀)、1419下(稽含草木狀);卅九1510下;四六1649上;四七1657上(交州記)。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五‧安南(28下)。
《嶠南瑣記》卷下47
《四夷考》卷一‧安南考(6上)
《皇輿考》卷十二‧四夷(13上)
《荒徼通考》‧安南
《四夷廣記》‧安南︰九真郡,九真州(99冊)。
《安南圖說》‧安南考(2下)
《安南圖志》P.1上、3上
《咸賓錄》卷六‧安南(2上)、占城(13上)。
《裔乘》卷二‧安南(2上)、占城(15下)。
《東西洋考》卷一,二,九;卷十二‧逸事考︰“任延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獵為業,不知牛耕(《東觀漢記》曰︰九真俗燒草種田,……)”。*書局︰今越南清化省、義安省、河靜省一帶。
《皇明象胥錄》卷三‧安南︰“武帝元鼎五年……置交阯、九真、日南凡九郡……;卷四‧占城︰“……永和中,攻陷日南、九真,……”。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1下
《方輿勝略‧外夷》卷五1下
《華夷風土記》卷四52下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一
《武備志》卷二三八
《馭交記》卷一、二。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九七1下,一O六10上,一一八3上、25下,一一九24下。
《讀史方輿紀要》卷二24下,三41上,四56下,五14上,一一二23下。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
《八紘譯史》卷三‧安南(43)
《古今圖書集成》邊八九‧南方諸國總部總論︰“《通典‧嶺南序略》︰……南越以平,遂以其地為……、九真、日南九郡,……)”,“《大學衍義補》︰漢置九郡,九真、日南、象三郡是為交趾地……)”;邊九十‧安南部匯考一︰“《漢書‧武帝本紀》︰元鼎六年……,《漢書‧地理志》……,《後漢書‧南蠻轉》……,《晋書‧地理志》……。 《廣東通志》︰越裳即九真也……。《後漢書‧世祖本紀》︰建武五年冬十二……(注:七郡謂……九真、日南並屬交州)。《後漢書郡國志》︰……。《後漢書‧世祖本紀》︰建武十二年、十九年夏四月……。《後漢書‧安帝本紀》︰永初元年五月,延光元年秋八月辛卯、冬十二月,二年夏六月……。《後漢書‧桓帝本紀》︰永壽三年夏四月……。《後漢書‧靈帝本紀》︰光和元年春正月……。 《魏志‧少帝本紀》︰咸熙元年九月……。 《晋書‧武帝本紀》︰泰始五年五月……”;邊九一‧安南部匯考二︰“《廣東通志》︰(唐)九真郡為愛州,分福祿州、長州……”,“《宋史‧交阯傳》︰漢武平南越,分其地為……、九真、日南凡九郡”;邊九三‧安南部匯考四︰“漢武平南越,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明一統志》);邊九四‧安南部匯考六︰“《博物志》金踶屐︰趙嫗者,九真軍安縣女子……,‧土肉為矐︰九真太守陶璜立郡。《明一統志‧安南國土產考》︰犀象 ,兕︰漢靈帝時九真獻”;邊九五‧安南部紀事︰《吳志‧呂岱傳》、《吳志‧薛綜傳》、《晋書‧陶璜傳》︰……”,“《博物志》︰昔日南質四象,各有雌雄,其一雄死於九真……”;邊九六‧林邑部匯
考一︰“《晋書‧穆帝本紀》︰永和四年夏四月、五年……。《晋書‧安帝本紀》︰隆安三年二月,義熙九年三月……。《晋書‧林邑傳》、《梁書‧林邑傳》、《水經注》……” ;邊一O一‧真臘部匯考一(引《隋書‧真臘傳》)。
《明史》卷一二九‧廖永忠︰“洪武……馳諭九真、日南、朱厓、儋耳三十餘城,皆納印請吏”。
《清朝通典》卷九八‧邊防二‧安南( 2735中)。
《清朝文獻通考》卷二九六‧四裔四‧安南(7454下)。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安南(1上、3上);四二四之十三‧占城(1上)。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三‧越南(1上);五五六‧馬辰(1上);五五九‧占城(1上)。
《粵海關志》卷二4上
《清史稿》卷五二七‧屬國二‧越南︰“安南……以廣南、順化二道為西京,即古日南、九真地”。

九稚 九雉
《梁書》卷五十四‧諸夷:九稚(參金鄰條)
《太平御覽》卷七八八‧邊斗四國︰九稚(引《隋書》,參見邊斗條)
《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七‧邊斗國“拘利國,一作九雅(稚),……”。
《冊府元龜》卷九五七( P.11259下)︰九稚
《通志》卷一百九十八‧四夷五‧邊文(九雉)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五七‧扶南部匯考 (引《梁書‧扶南傳》)

九星山 九星洋
《宋史》卷四百八十九‧外國五(參見古羅條)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二‧四裔九‧注輦(參見古羅條)
《群書集事渊海》卷四七37上︰九星山
《籌海圖編》卷三‧廣東沿海總圖︰九星洋;卷一‧輿地全圖︰九星洋
《武備志》卷二一O、二一三︰……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二O 2上︰九畏山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九星山( 5下)、九星洋( 11上)
《古今圖書集成》邊八三‧注輦部匯考(引《宋史‧注輦傳》)
《清史稿》卷七二‧地理十九︰“香山,……東南濱海。海中有東澳山、九星山,下曰九星洋。”

九州石 九乳螺洲 (九孔螺?)
《新唐書》卷四十三下‧地理七下: “(賈耽〈廣州通海夷道〉:)廣州東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門山,乃帆風西行,二日至九州石。又南二日至象石。又西南三日行,至占不勞山,山在環王國東二百里海中。又南二日行至陵山。”(另參見占不勞條)。
《武經總要》前集卷二十:“從屯門山,用東風西南行,七日至九乳螺洲”;
卷廿一16上︰九乳螺洲。
《大明一統志》卷八十‧惠州府︰“土產︰九孔螺(即石決明)”( 11下)
《本草綱目》卷四六1642下︰“石決明﹝ 釋名﹞九孔螺(大明《日華》)。(九孔螺以形名也,又有七孔、九孔、十孔之分)”。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二O 1上︰九州石、九乳螺洲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5下︰九州石、九乳螺洲
《古今圖書集成》邊裔總部匯考二(引《唐書‧地埋志》)︰九州石

九洲洋
《清史稿》卷一三六‧兵七“粵督令,……四艦巡歷九洲洋等處。”

九官人淺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在東巴基斯坦(Pakistan)之撒地港( Chittagong)外,今地無考

究原
《太平御覽》卷七九O‧四夷部十一‧究原國民︰“《外國傳》曰︰究原有獠民,出錫(金)截、鷄舌香及赤白五色鸚鵡鳥。究原達永昌一歲”。

究不事人
《後漢書》卷八六‧南蠻西南夷列傳七六︰“肅宗元和元年,日南徼外蠻夷究不事人(李賢注︰究不事人,蠻夷別號也)邑豪獻生犀、白雉”。(卷三‧肅宗本紀未提究不事人,參見日南條)。
《通典》卷一八八‧邊防四‧嶺南序略︰“章帝元和初,日南徼外蠻夷究不事人(蠻夷別號)邑豪獻生犀、白雉”。
《冊府元龜》卷九六八( P.11378上)
《通志》卷一九八‧四夷五‧嶺南序略︰“肅宗元和元年,日南徼外蠻夷究不事人(究不事人,蠻夷別號也)邑豪獻生犀、白雉”。
《越嶠書》卷三5上
《粵海關志》卷二4上

舊所 舊都
《宋會要輯稿》第一九七冊︰“(占城其使)言本國舊隸交州,後奔於佛逝,去北( 北去)舊所七百里” ( 7747下) 。
《宋史》卷四八九‧列傳二四八‧外國五‧占城︰“ (景德)四年,遣使布祿爹地加等奉表來朝……,言本國舊隸交州,後奔於佛遊(逝),北至舊所七百里” 。
《文獻通考》卷三三二‧四裔九‧占城︰“其使言本國舊隸交州,後奔於佛逝,北去舊所七百里”。
《群書集事淵海》卷四七35下︰舊所
《東西洋考》卷十一‧藝文考(引《宋史》)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九‧占城(26上)︰“……其避交人,奔於佛逝,去舊都七百餘(里)”。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占城(31下)︰“佛逝城︰占城舊都也,……”。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三‧占城部匯考一︰ “《宋史‧占城傳》︰……本國舊隸交州,後奔於佛遊(逝),北去舊所七百里” 。

舊港
《島夷志略》舊港︰“自淡港入彭家門,民以竹代舟……”。 *藤田豐八案︰《瀛涯勝覽》舊抄本云,舊港國即古名三佛齊國也,是番浡淋邦屬爪哇國所轄,東接爪哇界,西抵滿剌加國界,南接大山,北臨大海,諸處舡來先至淡港入彭家裏繫舡……。紀錄匯編本云,舊港即古名三佛齊國是也……。然則《瀛涯勝覽》所謂舊港即兼浡淋邦、詹卑等地方而言也。但依舊抄本,是番浡淋邦屬爪哇國所轄,則浡淋邦固是三佛齊之一州,當時屬爪哇所轄。《諸蕃志》三佛齊屬國有巴林馮,殆亦浡淋邦之異字也。至張昇《瀛涯勝覽集》舊港國條云,古號三佛齊曰浡淋邦、隸爪哇。爾後概以三佛齊與浡淋邦為一,後人妄改,其誤至此之甚。淡港殆謂Musi河口,彭家門謂Banka峽,則此書舊港謂浡淋邦也。《名山藏》三佛齊條云,永樂中竟為爪哇所兼,國亡,廢其國都曰舊港,亦誤。此書已有舊港,則其失不待言而明矣。;‧朋加剌︰“國富俗厚,可以凌舊港而邁闍婆也”;‧三佛齊︰*藤注“《星槎勝覽》、《瀛涯勝覽》諸書皆以三佛齊為舊港之古名,但此書有三佛齊又有舊港,則舊港固非三佛齊,而依此書舊港條所說,殆謂浡淋邦Palimbang”(參見三佛齊條)。
《鄭和航海圖》︰舊港(港口),舊港(國)。*向達注︰舊港在南蘇門答臘,今名巴鄰旁,又作巨港、巴林旁,即Palembang。[*另按:舊港口、舊港港口有三門:西港、中港、東港。《鄭和航海圖》的舊港(港口)指中港 = 中門(《指南正法》P173),《四夷廣記》P15亦指中間一港(另參中港、淡港條)] 。
《瀛涯勝覽》舊港國(Palembang)︰“舊港,即古名三佛齊(Srivijaya)國是也,番名曰(*馮注︰上三字從吳本黃錄補)浡淋邦(Palembang),屬爪哇(Java)國所轄,東接爪哇國,西接滿剌加(Malaka)國界,南距大山,北臨大海。諸處船來,先至淡港(* 馮︰應指浡淋邦河)入彭家(Banka)門裏( 案︰自爪哇赴浡淋邦者,應先入彭家門,後至浡淋邦河,此乃倒言,殆逕引《島夷志略》‘ 自淡港入彭家門 ’之文,未變其義耳)……”。
《西洋番國志》‧舊港國︰“舊港國即三佛齊國也,番名佛林邦。受爪哇節制。其國東即接爪哇,西抵滿剌加國,南距山,北枕海。諸處舡來,先淡水港入彭家門(*向注︰汪大淵《島夷志略》及《瀛涯勝覽》之舊港俱作自淡港入彭家門 。淡港、淡水港應即一地。藤田豐八謂為Musi河口,馮承鈞謂指浡淋邦河。彭家門即Banka島與蘇門答臘間的海峽,故應先入彭家門,後至淡港,此沿舊說。)……”。
《星槎勝覽》前集‧舊港(Palembang)︰“古名三佛齊國,自爪哇國起程,順風八晝夜至。……” ;‧滿剌加國:“自舊港起程,順風八晝夜至此”。
《前聞記》下西洋︰“(宣德七年)二月六日到爪哇,六月十六日開舡,二十七日到舊港,七月一日開舡,八日到滿剌加……”。
《西洋朝貢典錄》卷上‧三佛齊國第四︰“其國在占城南可一千里,東屬爪哇,西抵滿剌加,南倚大山,北臨大海,是為舊港。”;另卷上‧滿剌加國第五;卷中‧蘇門答臘第十二。
《明實錄》朝貢︰永樂四年七月丙辰(太祖五六︰0834),五年九月戊午(七一︰0995),十四年十一月戊子(一八二︰1963),二十二年正月甲辰(二六七︰2427);洪熙元年閏七月丙午(宣宗五︰0138)。
《皇明四夷考》卷上‧三佛齊︰“三佛齊國,即舊港,又名浡淋”。
《殊域周咨錄》卷八‧三佛齊︰“三佛齊,前代至洪武間為國,今為舊港宣慰司地”,另‧滿剌加、‧爪哇。。
《海語》卷上‧風俗‧暹羅︰“……至外羅……至占城舊港,經大佛靈山……”;卷下‧畏途‧分水︰“分水在占城之外羅海中,……由馬鞍山抵舊港,東注為諸番之路”。 *按:此舊港非是浡淋邦。
《華夷花木鳥獸珍玩考》卷九3下,十15下。
《東夷圖說》P.15下
《嶺海異聞》P17上
《圖書編》卷五九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六‧三佛齊(6下)
《咸賓錄》卷六‧三佛齊(28下)
《坤輿萬國全圖》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
《四夷廣記》廣東東莞縣至暹羅針路、地滿往舊港針路(101冊):占城舊港;‧三佛齊(102冊)P.15︰( 舊港)港口。
《方輿勝略‧外夷》卷五16上
《裔乘》卷二‧三佛齊(38上)
《順風相送》‧靈山往爪哇山形水勢法圖( P.43):“彭家山……舊港口……(*向達注︰舊港即Palembang,今名巨港)”;‧爪蛙回靈山來路P.44(舊港口),‧新村爪蛙至瞞喇咖山形勢之圖P.45(舊港口),‧苧盤往舊港並順塔針路P.56、順塔往舊港及苧盤針路P57,‧赤坎往舊港順塔、回針P.64(舊港港口),‧舊港往杜蠻、回針P.69,‧瞞喇咖往舊港P85(舊港口)。
《東西洋考》卷三‧下港︰“( 永樂)十一年復貢,是時三佛齊已降爪哇,更名舊港”,‧舊港︰“舊港,古三佛齊國也,初名干陀利,又名渤淋” ,“金銀香︰《華夷考》曰,……出舊港國”;卷九‧西洋針路︰“彭家山,用坤未三更,取西南第二山,有沉礁,收坤申針,收入舊港。舊港︰即三佛齊故都也。其先為干陀利國,初時為爪哇所倂,改名舊港,以別於彼之新村。”卷十一‧藝文考︰“舊港︰《宋賜三佛齊國使者詔》……”;卷十二‧逸事考︰“神鹿……出舊港國(見《華夷考》)”。 *書局︰今蘇門答臘島巨港。
《名山藏‧王享記》三9下
《皇明象胥錄》卷四‧爪哇︰“……聞王以割舊港地界與滿剌加……”,‧三佛齊︰“三佛齊在東南海中,即舊港,又名浡淋”;卷五‧滿剌加︰ “滿剌加……自舊港順風八晝夜至”。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15下,19下
《武備志》卷二三六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九三25下、一一九38上、40下
《讀史方輿紀要》卷九九56上、一一二32上
《八紘譯史》卷三‧三佛齊(57)
《外國竹枝詞》P.5下(三佛齊)
《指南正法》‧咬(口)留吧往暹羅針P.173(中門),‧咬(口)留吧回長崎日清182,‧咬(口)留吧澳回唐194(舊港)。*向達注︰舊港(《志略》、《瀛涯》、《星槎》、《番國志》)古名三佛齊,一作巴林馮(《諸蕃志》)、浡淋邦(《瀛涯》),今圖作巴鄰旁,華僑稱為巨港,即Palembang。在蘇門答臘募雪河(Moesi)畔。過去為東西交通一重要商港,後漸衰微。
《西南洋各番針路方向圖》
《東南洋海道圖》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六‧滿剌加部匯考︰“《廣東通志》︰自舊江(港?)順風八晝夜可至其國”;邊九七‧爪哇部匯考一︰“《明外史‧爪哇傳》︰……時舊港地有為爪哇侵據者,……”。“《廣東通志》︰爪哇……,三佛齊國為其所倂,名舊港,以別於新村”;邊九八‧三佛齊部匯考一(引《明外史‧三佛齊傳》、《廣東通志》);邊一O四‧浡泥部匯考一(引《明外史‧浡泥傳》.
《明史》卷三O四‧鄭和︰“(永樂)五年九月,和等還,……獻所俘舊港酋長。……舊港者,故三佛齊國也,……”;卷三二四‧外國五‧爪哇︰“時舊港地有為爪哇侵據者……”,‧三佛齊︰“時爪哇已破三佛齊,據其國,改其名曰舊港,三佛齊遂亡”;卷三二五‧外國六‧浡泥︰“國統十四洲,在舊港之西”。
《明會要》邊七十八‧外蕃二‧三佛齊︰“(洪武)三十年,爪哇據其國,改名舊港”。
《續通典》卷一四八‧邊防二︰“干陀利之後為三佛齊,又為舊港”。(1999上),‧三佛齊︰“( 洪武)三十年,爪哇據其國,改名舊港”。(2002上)
《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八‧四裔二‧三佛齊(4742下)
《清朝通典》卷九七‧邊防一(2729中);九八‧邊防二‧舊港︰“舊港即三佛齊國,……”(2740下)
《清朝文獻通考》卷二九三‧四裔一(7413上)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四之十六‧浡泥(1上);四二四之十九‧三佛齊(1上)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六O‧浡泥(1下)、舊港(1上)。
《海錄》卷中︰“舊港國,即三佛齊也……”。 ( P.42)*馮承鈞注︰“南海古有大國,自唐以來稱霸南海,明洪武時始為滿者伯夷所滅,此國梵名Srivijaya,唐譯作室利佛逝,宋譯作三佛齊,其中心在今Palembang,《諸蕃志》譯名作巴林馮,《瀛涯勝覽》譯名作浡淋邦,然在《島夷志略》中已始稱舊港,嗣後其地常以舊港名”。
《噶喇吧紀略》
《粵海關志》卷四29下,十八7下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三一‧四裔一(10701上)

舊澗
《東西洋考》卷五‧呂宋︰新舊澗(見澗內條)

舊縣
《文獻通考》邊三三O‧四裔七‧交趾︰ “《桂海虞衡志》曰︰‘……果惟有甘橘香,圓檳榔,扶留藤,新、舊縣隔一小江,皆出香。新州,故真臘地,侵得之……。’”

舊州
《諸蕃志》卷上‧占城國︰舊州,“其屬國”。*馮承鈞注︰“舊州指今之茶蕎。”。*按:占城舊州又作占城舊港,或指武嘉河口,位會安(Hoi An)一帶。參舊港條。
《(大德)南海志》卷七︰“占城國管︰舊州”。
《島夷志略》‧占城︰“地據海沖,與新舊州為鄰……”。*藤田豐八案︰《文獻通考》云,景德四年遣使奉表來朝,其使言本國舊隸交州,後奔於佛逝,北去舊所七百里……。然則林邑都城,《通考》所謂舊所乃今Hue環近之地。《諸蕃志》此國屬國有舊州,《元史》占城傳亦然,殆是《通考》之舊所即今Hue也。自此南七百里為新州,即今Qui-nhon。
《元史》卷十三‧世祖十“(至元二十一年十一月)庚寅,……占城舊州主賓嘉婁亦奉表入附”;卷二百一十‧外夷三‧占城︰“‘ ……舊州水路,乞行省與……各遣一人乘舟招諭攻取。…… ’”。
《交阯總志》卷三
《安南棄守本未》 P.14下
《平定安南錄》P.3
《越嶠書》卷十4上︰舊州(見板達郎條)
《馭交記》卷四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三‧安南部匯考四(引丘濬《平定安南錄》見占城條);邊一O三‧占城部匯考一(引《元史‧占城傳》、《明外史‧占城傳》)。
《明史》卷三百二十四‧外國五‧占城︰“‘…後屢興兵伐安南,致敵兵入舊州古壘等處……”。

舊明台
《明史》卷三二四‧暹羅:“(洪武八年)其舊明台王世子昭孛羅吉亦遣使奉表朝貢”。*舊明台似係地名,為新門台之對,指泰國曼谷(Bangkok)西南的龍仔厝(Samut Sakhon)。中國航船往泰國往往自新門台即北欖(Paknam)入港,但有時也偏西入龍仔厝。

舊柔佛
《海錄》卷上︰“舊柔佛在邦項之後,陸路約四五日可到,……。本柔佛舊都,後徙去,故名舊柔佛” ,“麻六岬在舊柔佛西少北”。( P.14-15)*馮注︰“舊柔佛,今新嘉坡(Singapore)島,爪哇語名Tumasik,梵語名Simhapura,此言獅子城,大食人從梵語作Singafura,此今名所自出也。……”。 (參見單馬錫條) ;卷中︰“柔佛國在舊柔佛對海,海中別一島嶼也,舊柔佛番徙居於此”。

舊晚坡
《清史稿》卷二三六‧愛星阿︰“……師次舊晚坡,去其庭六十里”;卷二五四‧畢力克圖︰“次舊晚坡,去緬城六十里”;卷四七四‧吳三桂︰“師進次舊晚坡,距緬甸都六十里”。
《緬甸史》下395︰其地在阿瓦城東六十里(Aungbile ?)

居邦
《順風相送》‧萬丹往池汶精妙針路︰“池汶山……,大山尖下是居邦,欲收北面港口是息里尖”。 *向達注︰居邦,在吉里地悶即今帝汶島上,為帝汶首府,今作古邦(Koepang)。

居風 (移風)
《漢書》卷二八下‧地理志八下(參見九真條)
《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列傳十四︰“自無功至居風(李賢等注︰無功、居風,二縣名,並屬九真郡。居風,今愛州。)斬獲五千餘人,嶠南悉平”;另,志二三‧郡國五(晋司馬彪撰,梁劉昭注補,參見九真條)
《東漢會要》卷三八‧方域下︰“九真郡……、居風、……”。
《宋書》卷三八‧州郡四:居風(參見九真條);卷三十八:移風(見九真、
胥浦)。
《南齊書》卷十四:移風(見九真、胥浦)
《水經注》卷十四︰“(《交州外域記》曰︰……援又分兵入無編縣,王之九真亭,至居風縣,……)”。
《藝文類聚》卷九七:移風(見九真)
《晋書》卷十五:移風(見九真、胥浦)
《隋書》卷三十一:移風(見九真、胥浦)
《通典》卷一八四‧州郡十四︰“愛州︰……日南(並漢居風縣地)”。
《元和郡縣志》卷三十八:居風,移風(見胥浦)。
《舊唐書》卷四十一:居風(見愛州、胥浦);移風(見胥浦)。
《太平御覽》卷六四四‧瑣︰“《交州記》曰︰居風山去郡四里,……)”;卷九OO‧牛下︰“劉欣期《交州記》曰︰九真居風山九夷人有一嫗,……)”。
《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一‧愛州(2下):居風,移風
《新唐書》卷四十三上:移風(見胥浦)。
《文獻通考》卷三二三:移風(見九真)
《東西洋考》卷一‧交趾︰“金牛山︰……《漢書》注,九真郡居風縣,有山出金牛,往往夜見,光輝十里”;卷十二‧逸事考︰“……後居風令,貪暴無度,……(見《後漢書》)”。 *書局︰在今越南清化省西北部,漢置居風縣,屬九真郡。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安南(3上)︰居風山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三‧越南(12上)︰居風山
《越南歷代疆域》357

居跋臘毗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函丈傳授經三二年,多在那爛陀寺(中天也),或(居)跋臘毗國( 西天也)”。

拘利
《水經注》卷一︰“(康泰《扶南傳》……云,發拘利口,入大灣中,正西北入,可一年餘,得天竺江口,名恒水)”。
《通典》卷一八七‧邊防三‧尾濮︰“又《扶南土俗傳》云,拘利東有蒲羅中人,人皆有尾,長五六寸……”;卷一百八八‧邊防四‧邊斗, ‧薄刺(剌)︰“薄刺國……在拘利南,海灣中”。
《太平御覽》卷七八七‧蒲羅中國︰“《扶南土俗》曰︰拘利正東行極崎頭海邊,有居人人皆有尾……”;卷七八八‧邊斗四國(引《隋書》,參見邊斗條);卷七八八‧四夷部九‧薄剌洲︰“《唐書》曰︰薄剌洲,隋時聞焉,在拘利南海灣中……”;卷七九一‧尾濮︰“《扶南土俗傳》曰︰拘利東有蒲羅中人,……”。
《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七‧邊斗︰“拘利國一作九稚……”。‧薄郟洲國︰“在拘利南海灣中”;卷一七九‧尾濮國︰“《扶南土俗傳》云︰拘利東有蒲羅中人,有……”。
《冊府元龜》卷九五七(p.11259下、11260上)︰“邊斗四國者︰邊斗國(一云班斗)、都昆國(一作都軍)、拘利國(一作九稚)、比嵩國,並扶南度金鄰大灣南行三千里” ,“薄剌洲,在拘利南海灣中”。
《通志》卷四一‧都邑略︰“邊斗、都昆、拘利、比嵩,自扶南渡金鄰大灣,南行三千里,有此四國”;卷一百八十八‧四夷五‧邊斗,‧薄剌;卷一九六‧四夷三‧天竺︰“唯吳時,扶南王范旃遣親人蘇勿使其國,從扶南發拘利(參見投拘利)口,循海大灣中……”;卷一九七‧四夷四‧尾濮(文同《通典》)
《文獻通考》卷三三O‧四裔七‧尾濮(文同《通典》);卷三三十二‧四裔九‧邊斗: 拘刊(利?);‧薄利:“薄利國……在拘利南,海灣中”。
《圖書編》卷五九︰拘利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一‧薄剌部匯考、都昆部匯考(引《通典》)

拘尸郍 拘尸 拘夷那
《隋書》卷三五‧志三十‧經笈四︰“釋迦在世教化四十九年,……然後於拘尸那城……入般湼槃”。
《大唐西域記》卷三︰“……如來從此往拘尸城” ;卷六︰“時大迦葉波與五百弟子自山林來,至拘尸城,……”;卷七︰“如來將往拘尸那國入般湼槃,……”;卷八︰“昔者如來將取寂滅,北趣拘尸那城” 。
《續高僧傳》卷四‧釋玄奘傳︰“劫毗羅伐窣堵國……又東七百里方至拘尸……河之西岸即娑羅大林,周币輪徑四十餘里,中央高竦,即湼槃地……”。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9上︰拘尸那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玄逵律師︰“……乃徧禮聖迹,過方丈而届拘尸……” 。
《慧超往五天竺國傳》︰“一日至拘尸郍國,仏入涅槃處,其城荒廢,無人住也……”*藤田豐八案︰羅君( 振玉)札記云,拘尸郍,《水經河水篇》注,引《釋氏西域記》及《法顯傳》,均作拘夷那域國,《西域記》六作拘尸揭羅國。又云,……。案《法顯傳》作拘夷那竭(Kusinagara),《南海寄歸內法傳》作俱尸那。……,“即此鹿野苑、拘尸郍、舍城、摩訶菩提等四大靈塔,在摩揭陁國王界”。*藤案︰《法顯傳》四大塔者,佛生處,得道處,轉法輪處,般泥洹處。拘尸郍城乃般泥洹處,悟空師謂拘尸那城娑羅林現入涅槃處塔,即中天八塔之一。……
《法苑珠林》卷十二10上︰拘尸
《一切經音義》卷十367上,廿五463中,廿六478中︰拘尸那
《翻譯名義集》卷七12上︰拘尸那
《翻梵語》卷八1037中︰拘尸;1038中︰“拘尸城亦云拘夷那” 。
《吳船錄》卷上14︰拘尸那城
《文獻通考》卷三三八‧四裔十五‧天竺︰“《吳船錄》曰︰‘……又至拘尸那城及多羅聚落,踰大山數重至泥婆羅國 ’”。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四之六‧榜葛剌( 1下)︰拘尸那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八‧榜葛剌( 3下)︰拘尸那

枸衛
《慧超往五天竺國傳》︰“又從烏長國,東北入山十五日程至拘衛國,彼自呼云奢摩褐羅闍國”。 *藤田豐八案︰《法顯傳》,自陀歷西南行十五日,踰懸度入烏萇,此傳從烏長東北入山十五日程至拘衛國,然則拘衛與陀歷,似相距不遠。……此傳拘衛,悟空作拘緯,殆《唐書》之俱位(《唐六典》朝貢四蕃中,有俱位圖),但書云,大食與烏萇東鄙接,誤矣。……《唐書》又云,俱位或曰商彌,此傳云彼自稱云奢摩褐羅闍,褐羅闍(Raja)又作曷羅闍,乃梵言王之義,奢摩與商彌,同音異譯( 舊作Sambi,非是。似須作Sama,此傳可證),《魏書》作賒彌亦然。但俱位、拘衛、拘緯,果為商彌,則當在哥那爾(Kunar)河沿,乃烏萇之西北,而非東北。……。

拘夷那竭 拘夷
《法顯傳》︰“藍莫……,由此東行三由延……從此東行四由延到炭塔……復東行十二由延到拘夷那竭城”。
《法顯傳考證》*足立喜六︰“拘夷那竭城又名俱尸那城、拘尸那揭羅城(Kusinagara)、角城等,佛湼槃之地也。……Cunningham氏以今Gorakhpur附近之Kasia當之。……然異說猶多。……”。(略)
《水經注》卷一︰“(……釋氏《西域記》,有恒曲之目,恒北有四國,最西頭恒曲中者是也,有拘夷那竭國。《法顯傳》曰,恒水東南流逕拘夷那褐國南城北雙林間)” 。
《藝文類聚》卷六五‧園(引《法顯記》)︰拘夷那竭
《初學記》卷二三‧寺八(《十誦戒本經》︰拘夷國寺)
《酉陽雜俎》卷十78︰拘夷
《太平御覽》卷七九七‧拘夷︰“釋道安《西域記》曰︰拘夷國北去數百里,山上有石駱駞。……”。
《古今圖書集成》邊六四‧拘夷那竭部匯考(引《佛國記》)

拘郍舍
《太平御覽》卷七九七‧四夷部十八‧拘郍舍︰“支僧載外國事曰︰拘郍舍國,牟尼佛所生也亦名拘郍舍,在迦維羅越西,相去復三十里”。

拘蔞蜜 拘蔞密
《唐會要》卷一百‧拘蔞蜜國︰“拘蔞蜜,在林邑之西,陸路三月行……。顯慶元年閏正月來朝貢”,‧致物國︰“(拘蔞蜜)在盤盤(、致物國)東南,海路一月行,南距婆利國十日行,東去不述國五日行,西北去文單國六日行。風俗物產與赤土國、墮和羅國略同。永徽六年八月,遣使獻五色鸚鵡”。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蠻下︰“……(盤盤)東南有拘蔞蜜,海行一月至。南距婆利,行十日至。東距不述,行五日至。西北距文單,行六日至。與赤土、墮和羅同俗。永徽中,獻五色鸚鵡”。(參致物條)
《玉海》卷一五三17下︰拘蔞密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九‧柯枝部匯考(引《唐書‧南蠻傳》)︰拘蔞蜜
《續通志》卷六三八‧四夷傳四( 6737下)︰拘蔞蜜

拘薩羅
《法顯傳》︰“出沙祇城……從此南行八由延到拘薩羅國舍衛城”。
《釋法顯考證》︰*足立喜六︰“舍衛城又名舍婆提城、室羅伐悉底(Sravasti),譯曰豐德城,拘薩羅國都也。玄奘為使其與南印度拘薩羅(Ko sala)有別起見,乃用城名,謂之曰室羅伐悉底國,俗呼舍衛國。舍衛城位今Balrampur西北約十二哩,為Saheth-Maheth地,近年在此發掘遺物甚多,故益知Maheth為舍衛城之遺跡,Saheth為祇國精舍之遺跡。”
《法苑珠林》卷卅七11下,四八4上。
《一切經音義》卷廿六474中︰“憍薩羅,亦云拘薩羅”。
《古今圖書集成》邊六四‧拘薩羅部匯考(引釋法顯《佛國記》)

拘宋婆
《太平御覽》卷七九七‧四夷部十八‧拘宋婆︰“支僧載外國事曰︰拘宋婆國,今見過去佛四所位處……”。

拘睒彌
《法顯傳》︰“自鹿野苑精舍西北行十三由延,有國名拘睒彌”。
《法顯傳矤征》*足立喜六“拘睒彌,又作憍賞彌、拘舍彌Kausambi,因係烏陀衍那王(優填王)之居城,故馳名。……距波羅捺西北五哩,今Allahabad西南三十一哩之Kosam村,位Benares西北約八十一哩,即與法顯之十三由延相等。”
《大唐西域記》卷五︰“……憍賞彌國( 舊曰拘睒彌國,譌也。中印度境)”。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4
《一切經音義》卷十五396上,廿四461上,七七808上,七八812中,一百926中
《翻梵語》卷一989上,八1034中
《翻譯名義集》卷七14上
《古今圖書集成》邊五四‧扜彌部匯考《大唐西域記》(引釋法顯《佛國記》);邊六十‧大秦部匯考(引釋法顯《佛國記》)

拘理迦邑
《大唐西域記》卷九︰“(那爛陀)伽藍西南行八九里,至拘理迦邑”

拘私那竭 拘尸那揭羅
《藝文類聚》卷七十六‧內典上︰“支僧載外國事……曰︰佛在拘私那竭國般泥洹,欲泥洹時,……”。
《大唐西域記》卷六︰“藍摩國……,自此東北……至拘尸那揭羅國( 中印度境)。……城西北三四里,渡阿恃多伐底河(唐言無勝,此世共稱耳。舊云阿利羅跋提河,訛也。舊言謂之尸賴拏伐底河,譯曰有金河)西岸不遠,至娑羅林”。
《釋迦方志》卷上︰“藍摩國(中印度)……又東北大林路險五百里,至拘尸那揭羅國( 中印度境)。……城西北四里,度阿恃多伐底河,此云有金也”。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7上︰拘尸那揭
《法苑珠林》卷廿九17上︰拘尸那揭羅
《太平御覽》卷七九七‧四夷部十八‧拘私郍竭︰“支僧載外國事曰︰佛在拘私那竭國,欲入湼槃時……”。
《古今圖書集成》邊六四‧藍莫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邊七五‧拘尸那揭羅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

拘闍揭羅(布羅) 拘蘇摩補羅 拘蘇摩捕羅
《大唐西域記》卷五︰“羯若鞠闍……其舊王城號拘蘇磨補羅(唐言花宮)”;卷八︰ “摩揭陀國,……競伽河南有故城,……號拘蘇摩補羅城(唐言香花宮城),……更名波吒釐子城”。(另見羯若鞠闍條︰拘蘇磨補羅)
《釋迦方志》卷下︰ “摩揭陀國……故城在王舍城山北……時號拘蘇摩補羅城,言香茅華宮也”。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9下︰拘蘇摩補羅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一上‧西域上‧摩揭它( 拘闍揭羅布羅)
《翻譯名義集》卷七13上︰拘蘇摩捕羅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八‧四裔十五‧摩揭它( 拘闍揭羅)
《古今圖書集成》邊六五‧摩竭提部匯考(引《唐書‧西域傳》);邊七五‧羯若鞠闍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

沮滿
《唐會要》卷一百‧雜錄︰“陀拔思單國……西至沮滿國一月程” (參見涅滿條)

沮大郵
《海島逸志》卷四‧猴墟︰“在竭力石之南,地名沮大郵,其地當亂壑深林之中,猴產甚盛” 。

矩奢揭羅補羅 矩奢褐羅補羅
《大唐西域記》卷九︰“矩奢揭羅補羅城(唐言上茅宮城),上茅宮城,摩揭陀國之正中,古先國王之所都多出勝上吉祥香茅,以故謂之上茅城也。”
《續高僧傳》卷四‧釋玄奘傳︰“鷄足山……又東六十(里)便至矩奢揭羅補羅古城,唐言茅城,多出香茅故因名也,其城即摩揭陀之正中,經本所謂王舍城者是也。”
《釋迦方志》卷下︰“鷄足山……又東行六十餘里,至矩奢揭羅補羅城(此云茅城),上茅宮城即摩竭陀之正中也。”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75上︰矩奢褐羅補羅
《法苑珠林》卷廿九29下︰矩奢褐羅補羅
《翻譯名義集》卷七13上︰矩奢褐羅補羅
《古今圖書集成》邊六五‧摩竭提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

巨港
《海島逸志》卷一1上︰巨港;三4上︰巨港

巨延洲
《後漢書》卷三一‧賈琮傳︰“(李賢等注引《廣雅(志?)》曰︰‘瑇瑁形似龜,出南海巨延洲 ’也)”。
《藝文類聚》卷八四‧寶玉部下‧貝︰“《廣州志》曰︰凡有八,紫貝最其美者,出交州。大貝出巨延洲,與行賈質易”。“徐衷《南方記》曰……大貝出諸薄、巨延洲,土地採賣之,以易絳青”,‧瑇瑁︰“《廣志》曰︰瑇瑁形似龜,出南海巨延洲”。
《太平御覽》卷七八七‧四夷部八‧巨延洲︰“康泰《扶南土俗》曰︰諸(轉)薄之東北有巨迹(?)洲……”;卷八O七‧珍寶部六‧瑇瑁、貝︰“《廣志》曰︰玳瑁形似龜,出南海巨延州”,“《廣州志》曰︰大貝出巨延州”;卷九四二‧蚶︰“《廣志》曰︰巨延州以蚶與行估貿易”。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二O 5下︰巨延洲
《古今圖書集成》邊八九‧南方諸國總部匯考︰“《廣東通志‧外志》︰( 康)泰立紀傳,謂之《扶南土俗》曰……、曰巨延洲”;邊一O八‧南方諸國總部匯考二︰“《扶南土俗》︰巨延洲︰諸薄之東北有巨延洲,人民無田,種芋,浮船海中,截大蚶螺盃往扶南”。

巨跡洲
《太平御覽》卷七八七。即巨延洲之訛,見該條。

句稚
《洛陽伽藍記》卷四︰“(菩提拔陁)自云︰‘北行一月,至句稚國,北行十一日,至典孫國,從典孫國北行三十日,至扶南國,……’”。*周祖謨校釋本P.174︰“句稚國,亦見《太平御覽》卷七九O。《梁書》卷五十四海南傳扶南國條有國名九稚,九稚當即句稚。九、句聲音相近。《太平御覽》卷八八八又有拘利國,一云九離國。伯希和《扶南考》謂九稚應為九離之訛。著然,則句稚與拘利所指為一國矣。未知然否。” *范祥雍校注本P.240︰“《太平御覽》七百九十引《南州異物志》云︰,‘勾稚國去與遊(疑是典遜之譌)八百里,……。 ’蘇繼廎《加營國考》云︰‘《南州異物志》與《洛陽伽藍記》均以句稚為自歌營國來中國之中途要站。 按勾稚,《吳時外國傳》( 見《水經注》卷一引)作拘利,……拘利一名又見《梁書》卷五四《中天竺傳》與《通典》卷一八八薄剌條,皆為Tokola之省譯。托勒密(Ptolemy)地志亦揭有此名,為馬來半島西岸北緯十度泊沾河(Pakchan)一帶地方稱。巴利文名白荳蔻曰Tokola,馬來半島素以此為名產,故南海貿易家遂以其產品為其地方之名。 ’” (參見加古羅條)
《太清金液神丹經》卷下︰“句稚國去典遜八百里,有江日(口),西南向,東北入,正東北行,大崎頭出漲海中,水淺而多慈石,外徼人乘舶船皆鐡葉,至此崎頭,慈石不得過,皆止句稚,貨易而還也”。
《太平御覽》卷七九O‧四夷部十一‧歌營國、師漢國︰“《南州異物志》曰︰歌營在句稚南可一月行……”,“《南州異物志》曰︰師漢在句稚西……”,“《南州異物志》曰︰句稚去典遊(遜)八百里,有江口西南向,東北行極大崎頭,出漲海,中淺而多磁石”。
《證類本草》卷四(引《南州異物志》)

具山
《島夷志略‧加里那》︰“國近具山,其地磽确”。

俱藍 俱蘭 俱南 俱輪
《島夷志略》‧小(口)具喃:*沈證︰“此即《元史》之俱蘭(藍?),明世所稱小葛蘭,於魏氏《圖志》則南加那拉、北加那拉也“,“此條文句與《星槎勝覽》大葛蘭條大略相同,彼此相補,敍述始明,以此知(口)具喃之即葛蘭,而《元史》俱蘭亦葛蘭也 。”‧古里佛:*藤注︰“此書古里佛Kau-li(la)but(mut)亦Kaulam之對音,《元史》俱藍、(口)具喃、閣藍亦然,即今Quilon是也。《鄭和海圖》……小葛蘭亦即此國 “。
《元史》卷十一‧本紀十一‧世祖八︰“(至元十七年十一月)……等言︰‘俱藍、馬八……等國俱使進表…… ’”;卷十二‧本紀十二‧世祖九︰“(十九年九月)俱藍國遣使奉表……” ,“(二十年正月)丁丑,以招討楊廷璧為宣慰使……,使諭俱藍等國” ,“(二月戊子)賜俱藍國王瓦你金符”;卷十四‧本紀十四‧世祖十一︰“(二十四年正月)癸酉,俱藍國遣使不六温乃等來朝 “;卷十六‧本紀十六‧世祖十三︰“(二十八年九月庚申)……遣使俱藍 “;卷一三四‧列傳二一‧迦魯納答思︰“朝議興兵討暹國、羅斛、馬八兒、俱藍、蘇木都剌諸國,迦魯納答思奏︰……“;卷二百一十‧外夷三‧馬八兒等國︰“海外諸蕃國,惟馬八兒與俱藍足以綱領諸國,而俱藍又為馬八兒後障,自泉州至其國約十萬里。其國至阿不合大王城,水路得便風,約十五日可到,比餘國最大。” (另見馬八兒條)
《群書集事渊海》卷四七39上︰俱藍
《廣輿圖》卷二︰俱南
《皇輿考》卷十二︰俱南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二︰俱南
《圖書編》卷六十︰俱南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六‧馬八兒諸國(14下)︰俱藍國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俱南,俱藍
《裔乘》卷二‧馬八兒諸國︰俱藍(53上)
《閩書》卷三九、一四六︰俱輪
《武備志》卷二二三︰俱南
《讀史方輿紀要》卷九九56上︰俱藍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俱南
《八紘譯史》卷三‧俱藍( 63)
《古今圖書集成》邊七七‧俱蘭部匯考︰“《唐書‧西域傳》︰俱蘭或曰俱羅弩,曰屈浪拏,與吐火羅接,環地三千里,南大雪山,北俱魯河……” ,《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十七年十一月遣使奉表,十九年九月……進寶” ,《元史‧俱藍傳》︰……”;邊一O五‧馬八兒部匯考(引《元史‧馬八兒傳》)。
《續通典》卷一四八‧邊防二‧馬八兒諸國︰ “馬八兒與俱藍國接壤,……”。
《續通志》卷六三八‧四夷傳四‧馬八兒(6739上)︰俱藍國

俱名
《太平廣記》卷四二O‧俱名國︰“《僧祇律》云︰佛住舍衛城南方,有邑名大林,時有商人驅八牛到北方俱名國……(出《法苑珠林》)”。

俱夷那竭 俱尸 俱尸那 俱尸那伽羅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道希法師︰……既住那爛陀,亦在俱尸國,蒙菴摩羅跋國王甚相敬待”,“大乘燈禪師︰……先到那爛陀,次向金剛座,旋過薛舍離,後到俱尸國”。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三︰“其莫訶菩薩及俱尸那寺,漏乃稍別”。
《法苑珠林》卷十二13上︰俱夷那竭
《翻譯名義集》卷七8下︰俱尸那
《翻梵語》卷八1034中︰俱尸那伽羅,俱夷那竭

俱游 俱遊
《通典》卷一百八十八‧邊防四‧多蔑︰“多蔑國……南阻大海,西俱游國,北波剌國,東陁洹國”。(參見但游條)
《唐會要》卷一百‧多蔑國︰“西俱遊國”。“名蔑……南至海,西俱遊國,北波剌國,東真陀洹國” 。
《太平御覽》卷七八八‧多蔑國︰“《唐書》曰︰多蔑國……西俱遊國” 。
《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七‧名蔑國︰“西俱遊國” 。
《冊府元龜》卷九五七( P.11260上)︰“多蔑國……南阻大海,西阻俱遊國” 。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二‧四裔九‧多蔑︰俱遊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二‧名蔑部匯考(引《唐書‧南蠻傳‧名蔑》)(引《通典》……)

俱里都利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據圖,俱里都利在印度東岸加寧八丹(Kalingapatam)與芝蘭(Chilambaram)之間,今地無考。

俱蘇摩補羅
《新唐書》卷二二一上‧列傳一四六上‧西域上︰“摩揭它……王居拘闍揭羅布羅城,或曰俱蘇摩補羅,曰波吒釐子城……”。
《文獻通考》卷三三八‧四裔十五‧摩揭它︰“王居拘闍揭羅城,或曰俱蘇摩補羅,曰波吒釐子城……”。
《古今圖書集成》邊六五‧摩竭提部匯考︰“《唐書‧西域傳》︰摩揭它……王居拘闍揭羅布羅城,或曰俱蘇摩補羅,曰波吒釐子城,北瀕殑伽河”。

俱紛摩地那山
《白孔六帖》卷九八‧鳥獸言(﹝孔 ﹞無出處︰俱粉摩地那山)
《舊唐書》卷一九八‧列傳一四八‧西戎︰“大食國,本在波斯之西。大業中,有波斯胡人牧駝於俱紛摩地那之山,……。俱紛摩地那山在國家之西南,鄰於大海……。”
《太平御覽》卷七九五‧大食(引《唐書》)
《冊府元龜》卷九五六( P.11247下)︰“大食國︰……隋大業中有波斯胡人牧駞於俱紛摩地那之山,……。”卷九六O( P.11292下)︰“俱紛地那山在(大食)國之南,……。”
《咸賓錄》卷三‧蘇門答剌(26上)
《裔乘》卷七‧蘇門答剌(3上)
《方輿勝略‧外夷》卷三15
《東西洋考》卷四‧啞齊︰“形勝名蹟 :俱紛摩地那山,大食王牧處,得黑石白文於此。《舊唐書》曰,在國西海,鄰於大海。” *書局︰在蘇門答臘島。
《古今圖書集成》邊七八‧大食部匯考一︰“《唐書‧西域傳》︰……大業中有波斯國人,牧於俱紛摩地那山……” 。
《(李文田)朔方備乘札記》︰“俱紛當即阿非利加也。 阿非即俱紛對音也。 摩地那,《志略》作麥地拿,《明史稿》作黙德那”。

(口)具喃 咀喃 唄喃
《元史》卷十六‧本紀十六‧世祖十三︰“( 至元二十八年八月戊子)咀喃番邦遣馬不剌罕丁進金書、寶塔及黑獅子、番布、藥物”;卷九四‧志四三‧食貨二︰“(元貞)二年、禁海商以細貨於馬八兒、唄喃、梵答剌亦納三蕃國交易,……”。
《星槎勝覽》前集‧小(口)具喃國(Kulam,Qulion)︰“詩曰︰西海(口)具喃國,……”。
《島夷志略》‧下里: *藤注︰“ 小唄喃為番答里納,古里佛為唄喃,則所謂下里乃加里屈(Calicut)蓋不待言,…… ”;‧小唄喃:*藤注︰“ 此書古里佛乃Kaulam之對音,而小唄喃殆謂Fandaraina也。《元史》志食貨……唄喃……。所謂唄喃者,乃Kaulam之對音,即此書之古里佛,梵答剌亦納則Fandaraina之對音,《鄭和海圖》……番答里納亦然。但明時古里國謂Calicut,與此書古里佛名似而實非,Fandaraina亦稱Fandaraina-Kaulam,所以稱小唄喃也”。 *沈證(參見俱藍條)

捐毒
《史記》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傳六十三︰“大夏……其東南有身毒國(……﹝考證﹞梁玉繩曰︰身音乾,毒音篤。漢《張騫傳》李奇曰,一名天篤。《西域傳》作捐毒,師古曰即身毒、天篤也。後書《西域傳》作天竺。《文苑傳》作天督。《山海海內經》作天毒,史《西南夷傳》徐廣曰一作乾毒。漢傳屢言塞種,師古以為即釋種,音先得反。蓋《浮屠經》皆譯讀其國名,當亦由譯而得,故無定字耳。愚按身毒,《張騫傳》同,與《西域傳》捐毒異。捐毒,北與烏孫接,西與休循接,其俗隨水草,不土著,梁氏謬混。)”
《漢書》卷九十六上‧西域傳第六十六上︰“無雷國……南與烏秅、北與捐毒、西與大月氏接。” (師古曰︰“捐毒即身毒、天篤也,本皆一名,語有輕重耳。”)“捐毒國,王治衍敦谷,去長安九千八百六十里。……東至都護治所二千八百六十一里,至疏勒。南與葱領屬,無人民。西上葱領,則休循也。西北至大宛千三十里,北與烏孫接。衣服類烏孫,隨水草,依葱領,本塞種也。” “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屬,皆故塞種也。” (師古曰︰“即所謂釋種者也,亦語有輕重耳。”)“休循國……至捐毒衍敦谷二百六十里。” “尉頭國……西至捐毒千三百一十四里,徑道馬行二日”。(《古今圖書集成》邊五八‧天竺部匯考引)
《水經注》卷一︰“河水又南入葱嶺山(河水重源有三,非為二也,一源西北捐毒之國……)”。
《通典》卷一百九十三‧邊防九‧天竺︰“漢時又有捐毒國,去長安九千八百里,去都護理所二千八百里,南與葱嶺相連,北與烏孫接……顏師古云︰捐毒即身毒,身毒則天竺也。”
《冊府元龜》卷九五八‧外臣部‧國邑二︰“捐毒國,王治衍敦谷,……北與烏孫接,後漢時名天竺,一名身毒,在月氏之東南數千里,……”。
《宋會要輯稿》‧第一百九十七冊‧蕃夷四︰“漢時又有捐毒國,……顏師古曰︰捐毒即身毒”。
《通志》卷四一‧都邑略︰“天竺即捐毒也,王治衍敦谷” ;一九八‧四夷三‧天竺︰ “天竺,後漢通焉,即漢時捐毒國也(按《漢史》捐毒傳云︰捐毒國,王治衍敦谷……。按《漢史》所云,則其國甚小,自改稱天竺以後,則為大國。……)”。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八‧四裔十五‧天竺

捐篤
《漢書》卷九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六五︰“……身毒國(師古曰︰‘ 即天竺也,亦曰捐篤也。 ’) ……” 。

掘倫 掘倫洲
《南海寄歸内法傳》卷一‧掘倫洲;卷三:“兩色丁香咸生掘倫國”。
《一切經音義》卷八一:“〔掘倫〕上群郁反,即崑崙語訛轉也”。*一般均認為在印度尼西亞的馬魯古(Maluku)群島,但一說為該處女王稱號Kolano 的譯音,另一說即《爪哇史頌》中的Gurun,今戈龍(Gorong)群島名的譯音。也有的認為泛指馬來群島的地區或國家。

掘心蠻
《順風相送》‧猫律回加里仔蠻︰“浮呂武郎員……掘心蠻港口,有人物。……加里仔蠻山”。*向達注︰今地無考。

崛巄 崛隴
《海語》卷上風俗‧滿剌加︰“不產五穀,果稻皆暹羅崛巄、陂隄里所貨鬻”;卷中‧物產‧(犭)充︰“(犭)充,人屬,出於暹羅之崛巄”;卷中物產‧蓮蓬奈︰“蓮蓬奈,華言破肚子,蓋果實也,產於暹羅之崛巄……”。
《華夷花木鳥獸珍玩考》卷九10上︰崛隴
《嶺海異聞》︰“(犭)充(音寵)人屬,出於暹羅之崛巄,短小精悍……” (1上),“蓮蓬奈……產於暹羅之崛隴” (15下)
《咸賓錄》卷八‧(犭)充人︰“(犭)充人生崛巄” (38下)
《四夷廣記》‧暹羅(101冊)︰崛巄山
《東西洋考》卷二‧暹羅︰“蓮蓬奈︰《華夷考》曰,華言破肚子,蓋果實也,產於暹羅之崛隴……”。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八‧南方未詳諸國部匯考二︰“《廣東通志》犺人︰犺,《海語》︰犺人屬,出於暹羅之崛巃……”。

堀頭隴 堀頭壠 堀頭巄
《順風相送》暹羅往磨六甲及其回針條:“(六坤)用丙午針取角奴貓山、孫姑那港口,即堀頭隴,打水十二托,內過打水五六托。丙巳三更取角奴山”, “(大泥港口)壬子五更取孫姑那港口,是即堀頭壠“。*在今馬來半島東北岸一帶,位泰國的宋卡附近,應即高頭廊府名或灣名的譯音。

軍屯山
《島夷志略》‧崑崙︰“古者崑崙山又名軍屯山(* 藤注︰軍,丁本作渾)”。 *藤田豐八案︰《新唐書》地理志引賈躭《道里記》,自奔陀浪洲,兩日行有軍突弄山,即此崑崙山,又名軍屯山,謂今Pulo Condore也。 *沈證︰《唐書‧地理志》……軍突弄山,……。*植案,……軍突弄山即軍屯山即崑崙山矣;‧賓童龍︰*藤注︰“軍突弄與此書軍屯、崑崙同名異字,即Pulo Condore”。

軍突弄山 軍徒弄山
《新唐書》卷四十三下‧地理七下(參見佛逝條)︰軍突弄山;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蠻下‧室利佛逝︰ “室利佛逝……過軍徒弄山二千里”。 (參見軍屯山條)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二O1上︰軍突弄山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5下︰軍突弄山
《古今圖書集成》邊二‧邊裔總部匯考二(引《唐書‧地理志》);邊一O二‧室利佛逝部匯考(引《唐書‧南蠻傳》)
《續通典》卷一四八‧邊防二‧室利佛逝(2002中)︰軍徒弄山
《續通志》卷六四O‧四夷傳六(6751中)︰軍徒弄山

君那盧
《通典》卷一百八十八‧邊防四‧多摩長
《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七‧多摩長國︰“從其國經薛盧、都思訶盧、君那盧、林邑等國,方達交州”。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蠻下(參見多摩萇條)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二‧四裔九‧多摩長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二‧多摩萇部匯考(引《唐書‧南蠻傳》、《通典》)
《續通志》卷六三八‧四夷傳四(6737下)︰君那盧

筠沖 筠衝
《島夷志略》‧天堂︰“地多曠漠,即古筠沖之地”。
《星槎勝覽》後集‧天方國︰“即古筠沖之地”。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天方國(19上)︰筠沖
《大明一統志》卷九十‧天方國(20上)︰筠沖
《皇明四夷考》卷下‧天方︰“古筠沖地”。
《殊域周咨錄》卷十一‧天方國︰“古筠沖之地”。
《廣輿圖》卷二
《皇輿考》卷十二‧四夷(26上)︰筠沖
《咸賓錄》卷四‧天方(6下)︰筠沖
《四夷館考》卷上(12下)︰筠沖
《圖書編》卷六十︰筠沖
《裔乘》卷三‧天方(40上)︰筠沖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七‧天方(28上)︰筠沖
《名山藏‧王享記》五41上︰筠沖
《四夷廣記》‧天方國(97冊)︰筠沖
《方輿勝略‧外夷》卷三19下︰筠沖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筠沖
《皇明象胥錄》卷七‧天方︰“天方,古筠沖地,舊名天堂,一稱西域……”。
《皇明世法錄》卷八一39下︰筠沖
《武備志》卷二三五︰筠沖
《讀史方輿紀要》卷六五58上︰筠衝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筠衝
《八紘譯史》卷三‧天方(48)︰筠沖
《四譯館考》卷一6上︰筠沖
《古今圖書集成》邊八六‧天方部匯考︰“《明外史‧天方傳》︰天方,古筠沖地……”,“《明會典》天方,古筠沖地……。 《明一統志》︰古筠沖之地,舊名天堂,又名西域……”。
《明史》卷三三二‧西域四‧天方︰“古筠沖地,一名天堂,又曰默伽”。
《續通典》卷一四九‧邊防三‧天方( 2011上)︰筠沖
《續文獻通考》卷二四八‧四裔十二‧天方(4833下)︰筠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