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山
[ 2003-08-08 16:17 ]   
  
   
 ………………………………………………

明清的典籍、遊記與華人筆記 

中國人移民海外(特別是東南亞地區)已有相當歷史,自秦漢到唐宋,由行商到住商,加上元明逃避戰禍的難民,構成了早期華僑的主體。明代的中國典籍(正史和遊記)對東南亞地區的華僑多有記載。《明史·外國卷》記載華人逐漸深入菲律賓內地定居,“先是閩人以其地近,且饒富商,販者至數萬人,往往久居不返,至長子孫。”明代曾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費信和鞏珍回國後分別寫成《瀛涯勝覽》、《星槎勝鑒》和《西洋番國志》,詳細具體地描述了爪哇島北部、蘇門答臘南部和加裏曼丹西部等沿海地區中國移民村落的生活情況。華人在當地已有一定勢力,並在不同程度同化於當地社會。明代福建漳州人張燮的《東西洋考》記載了17世紀初西班牙殖民者對僑居馬尼拉的華人進行的一次大屠殺以及華人與菲律賓人民共同反抗西班牙殖民者的英勇鬥爭。姚楠先生認爲這是我國關於西方殖民者迫害海外華人的最早記錄之一。

到清代,關於海外華人的記載更多,包括船員的口述和遊者的記錄,還有外交官員的筆記。由謝清高口述、楊炳南(一說吳蘭修)筆錄的《海錄》(後由馮承鈞作注,名《海錄注》)較爲著名。謝清高(1765-1821)爲嘉應州(今廣東梅縣)金盤堡人。18歲時即隨外輪出洋,在海上共14載,遍遊從越南到西北沿海的一帶地區,31歲時雙目失明。《海錄》較詳細地記載了18世紀後期華人在上述地區的墾殖、採礦、商業活動。王大海()的《海島逸志》(約1791)是較詳細記述了爪哇地區華人的生活風尚。王大海爲福建龍溪(今龍海)人,1783年到爪哇,僑居多年,遊蹤幾遍其北岸諸港。書中所記皆爲作者親身經歷或親眼目睹。因此,《海島逸志》成爲研究東南亞華僑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陳洪照(1710-1773)的《吧遊紀略》是一部描述18世紀中葉南海交通、印度尼西亞(爪哇)及華僑的中文著作。約成書於乾隆十四年(1749),主要介紹了南洋一帶的交通、疆域、印度尼西亞的氣候、貿易、人物和風土人情,從而爲研究清初南海交通史、華僑史及當時印度尼西亞史地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遺憾的是,此書至今未見原本,惟在朱仕玠著《小琉球漫志》中,多處摘引該書原文,近三千字。此外,香港陳佳榮曾著《陳洪照〈吧遊紀略〉》,對該書進行研究。就僑居地而言,也有一些華人的記錄。最早一本由華僑記載華僑自身活動的專書是關於印尼吧城(今雅加達)的《開吧歷代史記》。它以編年體例詳細記載了從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爪哇華僑的重要活動。還有一本題爲《蘭芳公司歷代年冊》的專書,記載了18世紀中葉華人羅芳伯等在西加里曼丹開發金礦、建立行政組織的活動以及他們與荷蘭殖民者抗爭的事迹。
………………………………………………

http://www.chinadaily.com.cn/gb/doc/2003-08/08/content_253360.htm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新增文章_評論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