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傳入中國之經過

佛教由釋迦牟尼創立,至西元前三百年,經阿育王推廣而盛行於印度。釋迦感人世生老病死的苦惱﹐乃捨棄王族生活而出家後於菩提樹下覺悟成道,釋迦圓寂後被尊〝佛陀”,意即覺悟者或先知者,其弟子將他所說的教法結集,成為經、律、論三藏。佛教亦漸成為世界性宗教。

佛教入華

比較公認的一種說法︰西漢哀帝時。據〝三國志魏志〞卷三十,裴松之注引魚豢〝魏略‧西戎傳〞︰「昔漢哀帝元壽元年 (2 B.C.) 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魏略乃魏魚豢的作品,成書較早﹐大月氏乃當時中亞佛教盛行之地﹐口授佛經乃印度傳法和中國早期譯佛經的通行辦法,故此說法較可信。

其他說法︰
(一) 東漢明帝時傳入,此說不足為據。據後漢書所載,明帝永平八年 (65) 楚亡國內已有伊蒲塞、沙門,楚瑛設盛饌,可見在明帝夢見佛前己入華。
(二) 周代傳入佛教︰梁僧祐及唐道室引列子稱︰〝周穆王時,西極有化人來,……穆王敬之若聖。此則佛化之初及也。〞
(三) 秦代佛僧來華,唐法琳《對傳奕廢佛僧事》曰︰〝釋道安、朱士行等《經錄》云︰始皇之時,有外國沙門釋利防等一十八賢者賚持佛經來化始皇…〞此事隋費長房《歷代三寶記》始載,可信程度不高。
(四) 漢武帝時傳入。元狩二年(21B.C.)霍去病擊破匈奴休屠王,得其〝祭天金人〞又《魏書釋老志》﹕〝及開西域,遣使張騫使大夏。還,傳其旁有身毒國,一名天竺,始聞有浮屠
之教。〞

佛教立足中土之原因

佛教自傳入中國,迄今已兩千年。這種傳自異國的異族宗教,卻成為中國主要宗教之一,在神州大地落地生根,具備濃厚的中國特式。究其原因,實有下列各點︰

一.  初期依附道教流行︰
佛教初入華時,儒家已據獨尊的領導地位,儒家視其他學派,尤其外來文化異端,加以排斥,當時社會上僅餘黃老之道尚具重要影響。佛教為求自身之生存與發展,初乃依附黃老之學,故佛教入華從一開始就種下未來佛道相融之導因,時至今日﹐一般信眾仍往往將佛道視同一家。

二.  迎合中國儒家思想︰
牟子(東漢末蒼梧郡人)作理惑論極力以佛教教義迎合儒家,他認為佛教義理與儒家倫理綱常思想是一致的,自己雖信佛,但對儒家「吾復尊而學之,何為當捨堯舜周孔之道?」康僧會(三國吳地僧人,祖籍康居)竭力把「仁」說成為佛教的最高原則。謂︰「諸佛以仁為三界上寶,吾寧殞軀,不去仁道也。」為能在中國立足,佛教可以同各種思想結合甚至甘願屈居依附的地位,例如佛教在東漢三國時依附於方術道教,在兩晉南北朝依附於玄學,隋唐以後與儒家相結合,終成一種中國式的宗教。

三.  歷代王朝樂於利用︰
佛教始入華即為皇室貴族歡迎,進入宮禁。以後歷代統治者均加以提倡。蓋歷朝君主既須儒家般的統治思想,也須要一種宗教讓民眾誠心向善,知足常樂,而佛教的善惡報應,生死輪迴等教義即可承擔此責任,三國吳康僧會已云︰「佛法省慾去奢,惡殺非爭鬥,當民生望炭,天下擾亂,佛法誠對治之良葯,安心之要術,佛教始盛於漢末,殆亦因此歟?」上有好者,下必
甚焉。

四.  廣大民眾咸感需要︰
佛教入華正值東漢末至三國紛亂時期,其後又是魏晉南北朝的長期分裂,廣大民眾親歷亂世,極須精神之安慰。佛教關於人生無常,滿佈苦痛的說法及因果報應,生死輪迴的思想,適應了人們的悲觀情緒。佛教所謂彼岸世界又使人從痛苦的現實轉到來生的幸福,在精神上獲得極大的寄託及繼續生存下去的勇氣。佛教的「眾生平等」思想亦深受下層勞苦大眾的歡迎,甚至據之以對抗歷朝的統治。

[陳佳榮中國宗教史︰ 中國民眾利用宗教追求平等……
1.  巫術︰如陳勝吳廣起義
2.  道教︰黃巾暴動(太平道)﹔東晉末孫恩、盧循起事(天師道)
3.  佛教︰北魏僧人法慶的大乘教起事。(後世白蓮教則混合了佛、明,彌勒教)
4.  明教︰五代後梁的母乙起事﹔北宋末方臘起事,(明教本由摩尼教發展而來,後混入道﹑佛
     成份)
5.  白蓮教︰元末反元起義
6.  回教︰明末清初回民起事,如馬守應﹑馬明心
7.  基督教︰清末洪秀全太平天國                      ] 

五.  教義儀式適合國情︰
釋迦由凡人而成佛,主張人可通過修行而成佛,故是一多神教,這些教義較適合國情。佛教之凡人皆可成佛的思想和儒家之人人可以為堯舜接近,佛教之溫和寬厚和儒家之仁愛思想也頗有相類之處。佛教僧侶雖有嚴格的戒律和繁雜的功課,但一般信徒則毋須遵守甚麼儀式,日常生活亦無特定之規矩,故受民眾歡迎。

六.  中華宗教傳播自由︰
中華民族自身乃高度發達的文明,襟懷廣闊,對各種外來文化均採取寬容之態度,擇善而從,中國很少發生迫害異教徒,雖有數個統治者曾禁教,但只是曇花一現。

佛教對中國社會之影響

其影響深鉅,甚至淩駕於道教之上︰

一. 維護社會倫理制度︰
佛入中國後,與儒、道漸相融合,開宋明理學之先河,成為了維護中國社會倫理制度的一大支柱,它的揚善罰惡,因果報應,生死輪迴等教義深入人心,成為人的行為規範標準。

二. 助歷代王朝統治︰
佛入華後,為歷代統治者尊崇,用以治國。魏晉南北朝時,社會動盪,人心惶惶,許多君主遂利用佛教勸導民眾安於現狀,寄望來世,以便穩定其統治。一些胡人統治者懼受輪迴果報,漸皈依佛法。隋唐以來歷朝君主大力提倡佛教,如唐太宗、武則天之尊佛,宋太祖派大量留學生赴印求法,元代皇帝及宗室之受戒受法等等皆說明佛教被帝王利用來統治百姓。

三. 成為民變思想旗幟︰

歷代王朝因常以佛教的輪迴果報,積善來生等思想勸民眾安心受其統治,但民眾亦往往利用「眾生平等」之教義和「彌勒降世」的預言將佛教作為反抗各朝統治者的旗幟。如北魏冀州僧人法慶曾以「大乘教」組織農民,宣稱「新佛出世,除去眾魔」,於延昌四年(515A.D.)聚眾起事,又如元明清之白蓮教,則往往以「彌勒降生」作號召,作為團結民眾,鋌而走險的
武器。

四. 深入民眾日常生活︰

隨著佛教的廣泛傳播,它的教義,儀式漸滲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他們風俗習慣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國境中儒舉凡名山大川,都邑關要之地到處可見古剎佛廟,遇佛陀生日,中元,普渡等節日,迎神賽會等活動也十分熱鬧,平時人們素食齋戒,祈福拜佛等蔚然成風。

五. 促進學術文化發展︰

佛教之輸入與傳播,對中華學術文化產生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首先,佛經的大量進口與翻譯,對中國的思想界影響很大。它不僅使道教、儒學從中取得不少原料,也隨著三教融合而逐步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份。此外,佛學對漢族的文字的音韻、詩詞、小說、雕刻、繪畫、建築等文學藝術都有深遠的影響。例如梵文佛經的翻譯使漢語「四聲切韻」得以發明;「反切法」亦因梵文拼音而興起;漢語詞彙因大量外來語(如「一剎那」)而日益豐富;謝靈運等文學家將佛教哲理融入詩文之中;「目連救母」、「唐僧取經」等故事變成「變文」小說。

六. 推動古代中外交通︰

佛教東來對中外交通影響極深,西域僧人入華傳教及中土僧人西行求法甚眾。據計,自漢末迄唐中葉西遊之漢僧百餘人,胡僧之來華更達千數。中外高僧不辭千山萬水,耗費畢生光陰於傳教,譯經之精神令人欽佩。其中如安世高,達摩,真諦,法顯,義淨,玄奘,鑑真等,已成中外交通史上的重要人物。

禪宗

因以用參究的方法,徹見心性的本源為主旨,故亦稱「佛心宗」。
以菩提達摩為初祖,下傳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弘忍為蘄州黃梅人;幼年出家,後繼道信衣法,在黃梅雙峰山東的馮墓山聚徒講學,時稱東山法門。其弟子以神秀﹑慧能最著名。

神秀(606-706)姓李,開封尉氏人,乃弘忍士百餘眾的「上座」。慧能(638-713)姓盧,範陽人,至弘忍處為「行者」時弘選嗣法弟子,命寺僧各作一偈,上座神秀主漸悟,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慧能主頓悟,其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以其見地透徹,暗將衣法傳慧能,令其到嶺南隱居。慧能落髮於韶州(廣東韶關)曹溪寶林寺,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其弟子集其說教而為「六祖法寶壇經」。奠定禪宗南派的規模。神秀則被武則天召至洛陽長安,在北方傳其漸悟禪學。是為北宗,史稱「南能北秀」「南頓北漸」。安史之後,北宗漸沒,南宗漸成禪宗正統,對朝野的影響極大,是唐代最具勢力的佛教宗派。禪宗的宗旨是單刀直入,指示人人本具之心性,以徹見此心性而成佛。禪宗之主流以元祖壇經為代表,提倡心性本淨,佛性本有,覺悟不假外求,不讀經,不禮佛、不立文字,強調以「無念為宗」和「即心是佛」、「見性成佛」即所謂「頓門」。慧能門下有「青原行思」、「南嶽懷宗」、「荷澤神會」、「南陽慧忠」。後青原系下形成曹洞、雲門、法眼三宗;南嶽系下形成溈仰、臨濟兩宗,稱禪宗五宗。八世紀,新羅僧人信行入唐從神秀受法,把北宗傳入朝鮮。道義於元衣十五年(820)將南宗帶回朝鮮,成為禪宗主流。

佛教諸宗派中,天臺宗、法相宗、華嚴宗、禪宗之勢力較大,其中天臺、華嚴、禪宗均中國獨創。尤其是禪宗南派致力儒佛合一,使佛教進一步儒學化、中國化,故在中唐後一家獨盛。禪宗以提倡「禪定」之修習方法而得名。「禪」是梵文 Dhy╴ana,意為靜慮或審思,「定」是梵文 Samadhi,意謂心境事注如一,特指修心,見性的思維修習。

……………………

http://www.chc.edu.hk/chc/teacher/teacher_personal/t02066/public_html/html/teaching%20material/powerpoint/%A6%F2%B1%D0/%A6%F2%B1%D0%B6%C7%A4J%A4%A4%B0%EA%A4%A7%B8g%B9L.doc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新增文章_評論卷